一种具有阻燃及抗熔滴性能的涤纶纤维混纺或交织织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4263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具有阻燃及抗熔滴性能的涤纶纤维混纺或交织织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阻燃及抗熔滴性能的涤纶纤维混纺或交织织物。
背景技术
涤纶纤维以其优异的性能,是各种合成纤维中发展最快、产量最高、应用面最广的一种合成纤维,其纤维纺织品大量用于衣料、窗帘、幕布、床上用品、室内装饰及各种特殊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和产业基础。但涤纶纤维属于熔融性可燃纤维,极限氧指数(LOI)在21左右,随着纤维织物的广泛应用,其火灾的潜在危险也日益突出,加之涤纶织物燃烧容易形成熔滴,熔滴易带来包括烫伤等在内的二次伤害,因此对涤纶纤维阻燃及抗熔滴改性己成为研究的热点。目前涤纶阻燃改性的方法主要有(I)在酯交换或缩聚阶段加入反应型阻燃剂进行共缩聚;(2)在熔融纺丝前向熔体中加入添加型阻燃剂;(3)以普通聚酯与含有阻燃成分的聚酯进行复合纺丝;(4)反应型阻燃剂在涤纶或织物上进行接枝共聚;(5)涤纶织物进行阻燃后处理。磷系阻燃涤纶是目前产业化最深入的阻燃涤纶,在继承普通涤纶原有的优良性能外,还具有较好的阻燃性能。但是磷系阻燃涤纶其抗熔滴效果还未达到理想效果。涤纶抗熔滴的研究大多都是采用添加抗熔滴添加物(如聚四氟乙烯、纳米颗粒等)与涤纶基体进行共混,或者利用共聚法,但是基本都存在纺丝难或者添加量少效果不好的问题。
芳纶1313,即间位芳香族聚酰胺纤维(学名聚间苯二甲酰间苯二胺)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杜邦公司首先开发出具有优良热稳定性的间位芳纶一 HF — 1,即Nomex纤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目前技术比较成熟,使用最为广泛的本质阻燃纤维。具有优良耐高温和阻燃性能,力学性能,稳定的化学性能和理想的机械性能。其热分解温度为400°C 430°C,当加热到大约400°C以上时,开始碳化,并通过形成坚韧的焦碳层,提供连贯的热防护以支撑表面,借此维持其保护特性。焦碳的形成确保氧气的隔离,降低可燃性。聚对苯撑苯并双嗯唑(PBO)纤维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DOW化学公司与日本Toyobo公司联合开发问世。PBO纤维具有非常优异的力学性能、耐高温性能、耐冲击性、耐摩擦性和尺寸稳定性,特别是在热稳定性方面,热分解温度高达650°C,被认为是目前热稳定性最高的有机纤维,工作温度高达300 500°C,此外PBO有异常高的抗点燃性,极限氧指数LOI为68在有机纤维中仅次于聚四氟乙烯纤维(L0I为95)而且在750°C燃烧时产生的CO、HCN等有毒气体很少,大大低于其他芳香族聚酰胺纤维,是极其理想的阻燃纺织原料。聚苯硫醚(PPS),全称为聚亚苯基硫醚。其纤维具有优异的耐化学性和耐高温的热稳定性(可在200 240°C下连续使用,在低于400°C的空气或氮气中较稳定,基本无重量损失),以及抗恶劣环境、阻燃、绝缘、防辐射等功能,具有显著的阻燃性能PPS纤维的极限氧指数很低,在火焰上能燃烧,但不会滴落,形成残留焦炭,且离火自熄,表现出较低的延燃性,发烟率也低于卤化聚合物,不需添加阻燃剂就可以达到UL294V20标准。在高温、化学腐蚀等环境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预氧丝(聚丙烯腈基碳纤维)是目前各种碳纤维中产量最高、品种最多、发展最快、技术最成熟的一种碳纤维。在火焰中几乎不燃,离开火焰后自熄,无收缩,无熔滴,阻燃性能优越。羊毛是天然阻燃纤维,在火焰上会收缩燃烧,离开火焰后会自熄,具有低延然性,残留物为焦炭状。有关混纺制备阻燃织物方面的研究开发已有大量报道赵书林等人曾经做过芳纶/阻燃粘胶混纺比对织物阻燃性能的影响的研究(芳纶/阻燃粘胶混纺比对织物阻燃性能的影响纺织学报V01. 27 No. 12 Dec. 2006),将芳纶与阻燃粘胶进行混纺达到一定的阻燃效果。其缺点在于1、阻燃粘胶本身强力存在缺陷,其湿态下强力又会剧减。2、阻燃粘胶织物水洗后织物形态的保持性能差,变形较为严重。专利CN101864631A公布了芳纶与碳纤维混纺制成纱线的方法,其特点是芳纶与碳纤维I : I进行混纺,但是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点1、芳纶与碳纤维两者的服用性能都不是很理想尤其表现在吸湿性能与衣着舒适方面 2、芳纟仑与碳纤维价格比较昂贵,且采取I : I的混纺比使得织物成本较高。XavierFlambard等人曾今对对位芳纶与羊毛进行混纺纱线的热性能及阻燃性能进行过研究(PolymerDegradation and Stability 77 (2002) 279-284,),其特点是在于对位芳纶与羊毛两者本身具有阻燃性,将两者进行混纺达到一定的阻燃效果。其缺点在于1、对位芳纶耐紫外性能低,光照情况下其织物寿命大减。2、羊毛与对位芳纶由于两者纤维性能差异较大,纺纱比较困难。朱正峰等人将阻燃粘胶与不锈钢纤维进行混纺(上海纺织科技Vo. I 35No. 8,2007),其特点是试图集阻燃、永久性抗静电乃至抗电磁辐为一体。其缺点是1、阻燃粘胶与不锈钢纤维混纺工艺不易控制,纺纱比较困难。2、阻燃粘胶强力尤其湿态强力及水洗后形态保持性能低。3、不锈钢纤维导热性良好,外界高温火场情况下服用,其导热大于散热,虽然具有阻燃性,但是防护性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涤纶织物的阻燃与抗熔滴性能,提供一种具有阻燃与抗熔滴性能的涤纶纤维混纺织物。本发明所提供的涤纶纤维混纺或交织织物,由阻燃涤纶和下述至少一种特殊纤维混纺或交织而成聚间苯二甲酰间苯二胺纤维(即芳纶1313)、聚对苯撑苯并双嗯唑纤维(即PBO纤维)、聚苯硫醚纤维、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即预氧丝)和羊毛;其中,所述阻燃涤纶与所述特殊纤维的质量比为(45 95) (5 55)。具体地,所述涤纶纤维混纺织物可由阻燃涤纶和下述任意一种特殊纤维进行二元混纺或交织而成芳纶1313、PBO纤维、聚苯硫醚纤维、预氧丝和羊毛。所述涤纶纤维混纺织物也可由阻燃涤纶和下述任意两种特殊纤维进行三元混纺而成芳纶1313、PBO纤维、聚苯硫醚纤维、预氧丝和羊毛。当涤纶纤维混纺织物由二元混纺或交织而成,具体可为下述为I) -5)中的任意一种I)由阻燃涤纶和芳纶1313 二元混纺或交织而成;其中,所述阻燃涤纶与芳纶1313的质量比为(65 95) (5 35);2)由阻燃涤纶和PBO纤维二元混纺或交织而成;其中,所述阻燃涤纶与PBO纤维的质量比为(85 95) (5 15);
3)由阻燃涤纶和聚苯硫醚纤维二元混纺或交织而成;其中,所述阻燃涤纶与聚苯硫醚纤维的质量比为(65 95) (5 35);4)由阻燃涤纶和预氧丝二元混纺或交织而成;其中,所述阻燃涤纶与预氧丝的质量比为(60 95) (5 40);5)由阻燃涤纶和羊毛二元混纺或交织而成;其中,所述阻燃涤纶与羊毛的质量比为(70 95) (5 30)。当涤纶纤维混纺织物由三元混纺而成,具体可为下述为I)-10)中的任意一种
I)由阻燃涤纶、芳纶1313和PBO纤维三元混纺而成;其中,所述阻燃涤纶、芳纶1313和PBO纤维的质量比依次为(65 90) (5 25) (5 10);2)由阻燃涤纶、芳纶1313和聚苯硫醚纤维三元混纺而成;其中,所述阻燃涤纶、芳纶1313和聚苯硫醚纤维的质量比依次为(50 90) (5 25) (5 25);3)由阻燃涤纶、芳纶1313和预氧丝三元混纺而成;其中,所述阻燃涤纶、芳纶1313和预氧丝的质量比依次为(55 85) (5 15) (10 30);4)由阻燃涤纶、芳纶1313和羊毛三元混纺而成;其中,所述阻燃涤纶、芳纶1313和羊毛的质量比依次为(60 90) (5 20) (5 20);5)由阻燃涤纶、PBO纤维和聚苯硫醚纤维三元混纺而成;其中,所述阻燃涤纶、PBO纤维和聚苯硫醚纤维的质量比依次为(70 90) (5 10) (5 20);6)由阻燃涤纶、PBO纤维和预氧丝三元混纺而成;其中,所述阻燃涤纶、PBO纤维和预氧丝的质量比依次为(55 90) (5 10) (5 35);7)由阻燃涤纶、PBO纤维和羊毛三元混纺而成;其中,所述阻燃涤纶、PBO纤维和羊毛的质量比依次为(70 90) (5 10) (5 20);8)由阻燃涤纶、聚苯硫醚纤维和预氧丝三元混纺而成;其中,所述阻燃涤纶、聚苯硫醚纤维和预氧丝的质量比依次为(45 90) (5 20) (5 35);9)由阻燃涤纶、聚苯硫醚纤维和羊毛三元混纺而成;其中,所述阻燃涤纶、聚苯硫醚纤维和羊毛的质量比依次为(65 90) (5 20) (5 20);10)由阻燃涤纶、预氧丝和羊毛三元混纺而成;其中,所述阻燃涤纶、预氧丝和羊毛的质量比依次为(5O 9O) (5 40) (5 10)。本发明所述阻燃涤纶具体可为反应型磷系阻燃涤纶,其中磷含量在7000 lOOOOppm。所得混纺或交织织物的质量为平方米180g 400g,优选值在180g 270g。所得混纺或交织织物的极限氧指数(LOI)在30 45之间。本发明将阻燃涤纶(如磷系阻燃涤纶)与特殊纤维进行混纺、织造制备织物,在阻燃涤纶原有的阻燃性能基础上,引入阻燃性能优越的特殊纤维,强化阻燃性能,同时,特殊纤维如芳纶,在燃烧情况下形成连续的焦炭层,形成有效的支架防止熔滴形成及滴落;连贯的焦炭层增大了散热面积,有效的释放高热,阻止续燃;致密的焦炭层有效的隔绝氧气,降低燃烧发生条件要求。本发明所制备的涤纶纤维混纺织物有效的提高织物的阻燃及抗熔滴性能的同时保证织物的服用性能,如强力,舒适性,耐老化性等性能。同时以阻燃涤纶为基材,辅以特殊纤维,相对于特殊纤维纯纺以及高比例混纺有效降低成本。采用通用纺纱设备,工艺相对简单易控制,易于产业化,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做限制本发明范围。对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对本发明做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范围。下述实施例中所述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述材料,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获得。 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阻燃涤纶均为反应型磷系阻燃涤纶,其磷含量为8000ppm。实施例I、将阻燃涤纶与芳纶1313按照质量比75 25的比例进行混纺。将阻燃涤纶与芳纶进行充分混合,加入质量分数O. 6% O. 8%抗静电油剂进行去静电处理。随之依次经过混棉、清花、梳棉、并条、粗纱、细纱、自络筒制成混纺纱线。将混纺纱线经机织或其他织造设备制成混纺织物。每平方米混纺织物的质量为250g。所得混纺织物的极限氧指数为33,混纺后的织物燃烧时无滴落现象。采用本方法制得的混纺织物兼有阻燃涤纶与芳纶1313的优良特性,比较其他普通涤纶混纺织物,具有优良的阻燃抗熔滴性能,同时织物的强力优良,有较好的耐磨性及其他服用性能。应用性能强,可以广泛应用于军队作战服装、消防服、电弧防护服等领域。实施例2、将阻燃涤纶与芳纶1313按照质量比95 5的比例进行混纺。其它步骤同实施例I。所得混纺织物的极限氧指数为30,混纺后的织物燃烧时无滴落现象。实施例3、将阻燃涤纶与芳纶1313按照质量比65 35的比例进行混纺。其它步骤同实施例I。所得混纺织物的极限氧指数为45,混纺后的织物燃烧时无滴落现象。实施例4、将阻燃涤纶与PBO纤维按照质量比85 15的比例进行混纺。其它步骤同实施例I。所得混纺织物的极限氧指数为40,混纺后的织物燃烧时无滴落现象。实施例5、将阻燃涤纶与PBO纤维按照质量比95 5的比例进行混纺。其它步骤同实施例I。所得混纺织物的极限氧指数为31,混纺后的织物燃烧时无滴落现象。实施例6、将阻燃涤纶与聚苯硫醚纤维按照质量比65 35的比例进行混纺。其它步骤同实施例I。所得混纺织物的极限氧指数为44,混纺后的织物燃烧时无滴落现象。实施例7、
将阻燃涤纶与聚苯硫醚纤维按照质量比95 5的比例进行混纺。其它步骤同实施例I。所得混纺织物的极限氧指数为32,混纺后的织物燃烧时无滴落现象。实施例8、将阻燃涤纶与预氧丝按照质量比60 40的比例进行混纺。其它步骤同实施例I。所得混纺织物的极限氧指数为45,混纺后的织物燃烧时无滴落现象。实施例9、将阻燃涤纶与预氧丝按照质量比95 5的比例进行混纺。其它步骤同实施例I。所得混纺织物的极限氧指数为31,混纺后的织物燃烧时无滴落现象。实施例10、将阻燃涤纶与羊毛按照质量比95 5的比例进行混纺。其它步骤同实施例I。所得混纺织物的极限氧指数为30,混纺后的织物燃烧时无滴落现象。实施例11、将阻燃涤纶与羊毛按照质量比70 30的比例进行混纺。其它步骤同实施例I。所得混纺织物的极限氧指数为33,混纺后的织物燃烧时无滴落现象。实施例12、将阻燃涤纶、聚苯硫醚纤维和羊毛的按照质量比依次为65 20 15的比例进行混纺。将阻燃涤纶、聚苯硫醚纤维和羊毛进行充分混合,加入质量分数O. 6% O. 8%抗静电油剂进行去静电处理。随之依次经过混棉、清花、梳棉、并条、粗纱、细纱、自络筒制成混纺纱线。将混纺纱线经机织或其他织造设备制成混纺织物。每平方米混纺织物的质量为200g。所得混纺织物的极限氧指数为30,混纺后的织物燃烧时无滴落现象。采用本方法制得的混纺织物兼有阻燃涤纶、聚苯硫醚纤维和羊毛的优良特性,t匕较其他普通涤纶混纺织物,具有优良的阻燃抗熔滴性能,同时织物的强力优良,有较好的手感及其他服用性能。应用性能强,可以广泛应用于军队作战服装、消防服、电弧防护服等领域。实施例13、将阻燃涤纶、聚苯硫醚纤维和羊毛的按照质量比依次为90 5 5的比例进行混、纺。其它步骤同实施例I。所得混纺织物的极限氧指数为35,混纺后的织物燃烧时无滴落现象。实施例14、将阻燃涤纶、芳纶1313和PBO纤维按照质量比依次为65 15 10的比例进行混纺。
其它步骤同实施例I。所得混纺织物的极限氧指数为44,混纺后的织物燃烧时无滴落现象。实施例15、将阻燃涤纶、芳 纶1313和PBO纤维按照质量比依次为90 5 5的比例进行混纺。其它步骤同实施例I。所得混纺织物的极限氧指数为38,混纺后的织物燃烧时无滴落现象。实施例16、将阻燃涤纶、芳纶1313和聚苯硫醚纤维按照质量比90 5 5的比例进行混纺。其它步骤同实施例I。所得混纺织物的极限氧指数为35,混纺后的织物燃烧时无滴落现象。实施例17、将阻燃涤纶、芳纶1313和聚苯硫醚纤维按照质量比50 25 25的比例进行混纺。其它步骤同实施例I。所得混纺织物的极限氧指数为45,混纺后的织物燃烧时无滴落现象。实施例18、将阻燃涤纶、芳纶1313和预氧丝按照质量比85 15 10的比例进行混纺。其它步骤同实施例I。所得混纺织物的极限氧指数为44,混纺后的织物燃烧时无滴落现象。实施例19、将阻燃涤纶、芳纶1313和预氧丝按照质量比55 15 30的比例进行混纺。其它步骤同实施例I。所得混纺织物的极限氧指数为45,混纺后的织物燃烧时无滴落现象。实施例20、将阻燃涤纶、芳纶1313和羊毛按照质量比60 20 20的比例进行混纺。其它步骤同实施例I。所得混纺织物的极限氧指数为39,混纺后的织物燃烧时无滴落现象。实施例21、将阻燃涤纶、芳纶1313和羊毛按照质量比90 5 5的比例进行混纺。其它步骤同实施例I。所得混纺织物的极限氧指数为30,混纺后的织物燃烧时无滴落现象。实施例22、将阻燃涤纶、PBO纤维和聚苯硫醚纤维按照质量比70 10 20的比例进行混纺。其它步骤同实施例I。所得混纺织物的极限氧指数为45,混纺后的织物燃烧时无滴落现象。实施例23、将阻燃涤纶、PBO纤维和聚苯硫醚纤维按照质量比90 5 5的比例进行混纺。其它步骤同实施例I。所得混纺织物的极限氧指数为39,混纺后的织物燃烧时无滴落现象。
实施例24、将阻燃涤纶、PBO纤维和预氧丝按照质量比55 10 35的比例进行混纺。其它步骤同实施例I。所得混纺织物的极限氧指数为45,混纺后的织物燃烧时无滴落现象。实施例25、将阻燃涤纶、PBO纤维和预氧丝按照质量比90 5 5的比例进行混纺。其它步骤同实施例I。所得混纺织物的极限氧指数为30,混纺后的织物燃烧时无滴落现象。实施例26、将阻燃涤纶、PBO纤维和羊毛按照质量比70 10 20的比例进行混纺。其它步骤同实施例I。所得混纺织物的极限氧指数为37,混纺后的织物燃烧时无滴落现象。实施例27、将阻燃涤纶、PBO纤维和羊毛按照质量比90 5 5的比例进行混纺。其它步骤同实施例I。所得混纺织物的极限氧指数为31,混纺后的织物燃烧时无滴落现象。实施例28、将阻燃涤纶、聚苯硫醚纤维和预氧丝按照质量比45 20 35的比例进行混纺。其它步骤同实施例I。所得混纺织物的极限氧指数为45,混纺后的织物燃烧时无滴落现象。实施例29、将阻燃涤纶、聚苯硫醚纤维和预氧丝按照质量比90 5 5的比例进行混纺。其它步骤同实施例I。所得混纺织物的极限氧指数为34,混纺后的织物燃烧时无滴落现象。实施例30、将阻燃涤纶、聚苯硫醚纤维和羊毛按照质量比65 15 20的比例进行混纺。其它步骤同实施例I。所得混纺织物的极限氧指数为40,混纺后的织物燃烧时无滴落现象。实施例31、将阻燃涤纶、聚苯硫醚纤维和羊毛按照质量比90 5 5的比例进行混纺。其它步骤同实施例I。所得混纺织物的极限氧指数为32,混纺后的织物燃烧时无滴落现象。实施例32、将阻燃涤纶、预氧丝和羊毛按照质量比50 25 25的比例进行混纺。其它步骤同实施例I。所得混纺织物的极限氧指数为40,混纺后的织物燃烧时无滴落现象。实施例33、将阻燃涤纶、预氧丝和羊毛按照质量比90 5 5的比例进行混纺。
其它步骤同实施例I。所得混纺织物的极限氧指数为31,混纺后的织物燃烧时无 滴落现象。
权利要求
1.一种具有阻燃与抗熔滴性能的涤纶纤维织物,由阻燃涤纶和下述至少一种特殊纤维混纺或交织而成聚间苯二甲酰间苯二胺纤维、聚对苯撑苯并双嗯唑纤维、聚苯硫醚纤维、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和羊毛;其中,所述阻燃涤纶与所述特殊纤维的质量比为(45 95) (5 55)。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涤纶纤维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涤纶纤维织物由阻燃涤纶和下述任意一种特殊纤维混纺或交织而成聚间苯二甲酰间苯二胺纤维、聚对苯撑苯并双嗯唑纤维、聚苯硫醚纤维、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和羊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涤纶纤维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涤纶纤维织物为下述I)-5)中的任意一种 1)由阻燃涤纶和聚间苯二甲酰间苯二胺纤维二元混纺或交织而成;其中,所述阻燃涤纶与聚间苯二甲酰间苯二胺纤维的质量比为(65 95) (5 35); 2)由阻燃涤纶和聚对苯撑苯并双嗯唑纤维二元混纺或交织而成;其中,所述阻燃涤纶与聚对苯撑苯并双嗯唑纤维的质量比为(85 95) (5 15); 3)由阻燃涤纶和聚苯硫醚纤维二元混纺或交织而成;其中,所述阻燃涤纶与聚苯硫醚纤维的质量比为(65 95) (5 35); 4)由阻燃涤纶和聚丙烯腈基碳纤维二元混纺或交织而成;其中,所述阻燃涤纶与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的质量比为(60 95) (5 40); 5)由阻燃涤纶和羊毛二元混纺或交织而成;其中,所述阻燃涤纶与羊毛的质量比为(70 95) (5 30)。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涤纶纤维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涤纶纤维织物由阻燃涤纶和下述任意两种特殊纤维混纺而成聚间苯二甲酰间苯二胺纤维、聚对苯撑苯并双嗯唑纤维、聚苯硫醚纤维、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和羊毛。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涤纶纤维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涤纶纤维织物为下述1)-10)中的任意一种 1)由阻燃涤纶、聚间苯二甲酰间苯二胺纤维和聚对苯撑苯并双嗯唑纤维三元混纺而成;其中,所述阻燃涤纶、聚间苯二甲酰间苯二胺纤维和聚对苯撑苯并双嗯唑纤维的质量比依次为(65 90) (5 25) (5 10); 2)由阻燃涤纶、聚间苯二甲酰间苯二胺纤维和聚苯硫醚纤维三元混纺而成;其中,所述阻燃涤纶、聚间苯二甲酰间苯二胺纤维和聚苯硫醚纤维的质量比依次为(50 90) (5 25) (5 25); 3)由阻燃涤纶、聚间苯二甲酰间苯二胺纤维和聚丙烯腈基碳纤维三元混纺而成;其中,所述阻燃涤纶、聚间苯二甲酰间苯二胺纤维和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的质量比依次为(55 85) (5 15) (10 30); 4)由阻燃涤纶、聚间苯二甲酰间苯二胺纤维和羊毛三元混纺而成;其中,所述阻燃涤纶、聚间苯二甲酰间苯二胺纤维和羊毛的质量比依次为(60 90) (5 20) (5 20); 5)由阻燃涤纶、聚对苯撑苯并双嗯唑纤维和聚苯硫醚纤维三元混纺而成;其中,所述阻燃涤纶、聚对苯撑苯并双嗯唑纤维和聚苯硫醚纤维的质量比依次为(70 90) (5 10) (5 20); 6)由阻燃涤纶、聚对苯撑苯并双嗯唑纤维和聚丙烯腈基碳纤维三元混纺而成;其中,所述阻燃涤纶、聚对苯撑苯并双嗯唑纤维和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的质量比依次为(55 .90) (5 10) (5 35); .7)由阻燃涤纶、聚对苯撑苯并双嗯唑纤维和羊毛三元混纺而成;其中,所述阻燃涤纶、聚对苯撑苯并双嗯唑纤维和羊毛的质量比依次为(70 90) (5 10) (5 20); . 8)由阻燃涤纶、聚苯硫醚纤维和聚丙烯腈基碳纤维三元混纺而成;其中,所述阻燃涤纶、聚苯硫醚纤维和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的质量比依次为(45 90) (5 20) (5 35); .9)由阻燃涤纶、聚苯硫醚纤维和羊毛三元混纺而成;其中,所述阻燃涤纶、聚苯硫醚纤维和羊毛的质量比依次为(65 90) (5 20) (5 20); .10)由阻燃涤纶、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和羊毛三元混纺而成;其中,所述阻燃涤纶、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和羊毛的质量比依次为(50 90) (5 40) (5 10)。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涤纶纤维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阻燃涤纶为反应型磷系阻燃涤纶,其中磷含量在7000 lOOOOppm。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涤纶纤维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涤纶纤维织物的质量为平方米180g 400g。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涤纶纤维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涤纶纤维织物的质量为平方米180g 270g。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涤纶纤维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涤纶纤维织物的极限氧指数为30 45。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阻燃与抗熔滴性能的涤纶纤维织物。本发明所提供的混纺织物由阻燃涤纶和下述至少一种特殊纤维混纺或交织而成聚间苯二甲酰间苯二胺纤维、聚对苯撑苯并双嗯唑纤维、聚苯硫醚纤维、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和羊毛;其中,所述阻燃涤纶与所述特殊纤维的质量比为(45~95)∶(5~55)。混纺织物平方米质量为180g~400g。本发明的涤纶纤维混纺织物在有效提高织物阻燃及抗熔滴性能的同时保证织物的服用性能,如强力,舒适性,耐老化性等性能。同时以阻燃涤纶为基材,辅以特殊纤维,相对于特殊纤维纯纺以及高比例混纺有效降低成本。采用通用纺纱设备,工艺相对简单易控制,易于产业化,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文档编号D03D15/12GK102634904SQ20121011226
公开日2012年8月15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16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16日
发明者丁川, 严自力, 冯新星, 刘雪强, 张华 , 张建春, 来侃, 郝新敏, 马天 申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