糸绵及其编织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2715阅读:26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糸绵及其编织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糸绵以及糸绵的编织物。
背景技术
在纤维中最柔软、最能体现蓬松感的是绵。绵是棉花或羊毛纤维的堆积。通常用于编织物的纱线都是绵经过梳理以后将短纤维按照平行方向整理为纤维束,然后将此纤维束经过捻线加工形成的。但是纤维束经过捻线加工之后绵的柔软度及蓬松感会下降。另外, 最能体现纤维的光泽度和与皮肤柔软触感的应该是平行方向整理好的纤维束,经过捻线加工之后,纤维束的光泽度和柔软触感会丧失。
为了弥补这一纱线的缺点,各种被称为无捻线的纱线被开发出来。现有的专利有专利文件I :特开2003-306840号公报、专利文件2 :特开2004-44001号公报、专利文件3 特开2003-301347号公报。专利文件I和专利文件2的提案,是将包含可溶性纤维的粗纤维,按照纱线自身捻度的反方向与纱线进行并捻加工制造出无捻纱以及无捻纱的制造方法。与纱线自身捻度相反方向的并捻可以将纱线恢复成无捻状态,但是在此过程中纤维的平行性以及纤维束的光泽和柔软触感会失去。
专利文件3是由可溶性短纤维包裹纤维束之后加工成无捻纱,织成织物的表层, 由普通纱线织成织物内层的多层织物的提案。虽然这一提案中无捻纱部分可以体现织物柔软性和蓬松感,但是由于普通纱的大量使用,从而多层织物整体的柔软性和蓬松感受到了影响。另外,多层织物表面的加工后无捻纱是由纤维束和溶解性纤维构成的,加工后无捻纱的中心没有芯线,可以预想到纤维束经溶解性纤维包裹之后因强度不够很难形成加工后无捻纱。用中心部位包含芯线的加工后无捻纱将更利于织造。发明内容
基于以上情况,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提供实质性的可以用绵去完成的编织物及用于以上编织物的无捻状态的糸绵。构成糸绵的纤维束浮绵不经过任何捻度加工,能够简单制成,强度却适用于多种编织加工,并且此糸绵具备浮绵的柔软性、蓬松感、光泽度和柔滑感。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提供由芯线、芯线周围包裹着无捻状态纤维束的浮绵所组成的芯部以及芯部周围螺旋状的覆盖纱共同组成为特征的糸绵。
以上芯线和以上包裹线中,至少一方是由溶解性纤维组成的纱线为特征的权利要求I中所记载的糸绵。
以上芯线和以上包裹线中,至少一方不是溶解性纤维而是难以溶解的不溶性纤维组成的纱线为特征的权利要求I或权利要求2所记载的糸绵。
利用权利要求1-3中所记载糸绵制造的编织物。
利用权利要求1-3中所记载糸绵制造的编织物中,以上芯线和以上包裹线都是由溶解性纤维构成,此编织物为由平织、斜纹织、缎档织、多层织或各种织法组合而成的编织物,编织物中的溶解性纤维溶解除去之后,内部出现中空从而成为由真正的具有无捻状态纤维束的浮绵所组成为特征的编织物。
利用权利要求1-3中所记载糸绵制造的编织物中,上述包裹线由多根组成,其中至少一根为可溶性纤维,此编织物为由平织、斜纹织、缎档织、多层织或各种织法组合而成的编织物,编织物中的溶解性纤维溶解除去为特征的编织物。
本申请的权利要求I的发明是由芯线、芯线周围包裹着无捻状态纤维束的浮绵所组成的芯部以及芯部周围螺旋状的覆盖纱所共同组成的,不做任何捻度加工却能保持作为纱线所必需的强度并且同时确保无捻纤维束状态的糸绵具备柔软性、蓬松感、光泽度以及与肌肤接触时的柔软触感。
本申请的权利要求2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I的基础上,以上糸绵的芯线和包裹线中,至少一方是由溶解性纤维组成,制造成编织物之后将其中的可溶性纤维溶解去除后能够提高浮绵所具备的柔软性和蓬松感,能够提供具有良好光泽度和柔滑触感、轻便性、保暖性的糸绵。
本申请的权利要求3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I和2的基础上,以上糸绵的芯线和包裹线中,至少一方是由不溶性纤维组成,能够防止纱线中的毛羽附着到浮绵上而导致的浮绵移位,同时用此糸绵制造的编织物的毛羽脱落和起毛起球现象得以控制,能够提供高强度纱线。
本申请的权利要求4-6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1-3的基础上,用权利要求1-3所记载的纱线制造出的编织物,由于无捻状态纤维束浮绵的存在,能够提供具备光泽度和柔滑触感的编织物。根据糸绵构成成分以及编织物组织结构的不同组合,能够提供包含浮绵的手感与强度兼备的变化丰富各种编织物。特别是本申请的权利要求5的发明,在权利要求 1-3的基础上,用权利要求1-3中所记载的纱线制造的编织物中,芯线和包裹线双方都由溶解性纤维构成,采用平织、斜纹织、缎档织、多层织或各种织法组合而成的编织物,编织物中的溶解性纤维溶解除去之后,能够提供内部出现中空从而成为由真正的具有无捻状态纤维束的浮绵所组成的编织物。这种编织物具有优良的柔软性、蓬松感、轻便性、保温性、光泽度和柔滑触感,能够提供真正称得上是用绵制成的编织物。


图I
图2
图3
图4 6制作的由12
其中(A) - (C)有关本申请的无捻状态糸绵的构造的说明图。有关本申请发明的糸绵10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A)为糸绵IOa的微应对照片,(B)为糸绵IOb的微应对照片。(A)为关于实施例3制作的由12枚缎档组织织造的面巾,(B)为关于实施例枚缎档组织织造的面巾的要部扩大图片。:10、糸绵,20、芯部,21、芯线,22、浮绵,30、覆盖纱。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依据图片将本申请发明的实施形态作一例说明。本申请的各权利要求及其说明书涉及的上下左右的表述都仅限于相对的位置关糸而并非特定的绝对位置关糸。另外,在本申请发明中将短纤维的堆积以来记载,与表示成分的相区别。
本申请发明所提及的糸绵10,如图I (A) - (C)所示,芯线21、芯线21周围包裹的呈无捻状态纤维束的浮绵22组成的芯部20、芯部20外面螺旋状覆盖纱30共同构成。本申请发明,由于存在芯线21,因此无需对浮绵22进行捻度加工而是以纱的状态形成糸绵 10。
芯线21位于糸绵10的中心部位,棉、麻、羊毛、羊绒、丝等天然纤维;人造丝、涤纶、腈纶等化学短纤维纱线;不同性质短纤维的混纺线、丝线、合成纤维;不同性质合成纤维的混纺线都可以。冷水、温热水、碱性水溶液等处理之后容易溶解或被分解除去的溶解性纤维制成的纱线也可以。芯线的支数,根据糸绵10以及用糸绵10制成的编织物的用途去设定合适的数值,但是15-300丹尼尔为佳。
浮绵22是指芯线21周围包裹的纱线,芯线21和浮绵22构成了芯部20。本申请发明利用绵形成了浮绵22。本申请中的绵是上述短纤维的堆积,除了木绵、麻绵、羊毛绵以外还包括长纤维丝线按照适当长度切断后形成的丝绵及合成纤维等。不同种类的短纤维混合而成的绵也可以。将上述绵进行梳理之后将纤维平行方向整理形成的纤维束称之为浮绵 22,浮绵22自身特性之外没有任何外加捻度。因此,本申请的浮绵22是实质性的无捻状态纤维束,完全没有捻度或者基本上没有捻度的纤维束。
本实施方式中的绵使用木绵。根据构成木绵的纤维长度分为超长棉、长棉、中棉、 短棉和极短棉,采用其中纤维最长的超长棉所使用的精梳工艺后形成了轻便、触感及吸水性良好的糸绵10。
覆盖纱30是指芯部20外围螺旋状的覆盖纱,采用与芯线21同样的物质,并且覆盖纱30的支数也与芯线21 —样。
本实施方法中芯线21以及(或者)覆盖纱30中包含溶解性纤维也可以。
所谓溶解性纤维是指糸绵10形成以后,在糸绵10成为制品之前,或者用糸绵 10制成的编织物成为制品之前,经处理加工将其很容易地溶解或分解除去(以下简称溶解除去)的纤维。这种处理加工是指将糸绵10或者用糸绵10制成的编织物中的可溶解性纤维溶解除去的处理。具体说就是用冷水、温热水或碱性水溶液指将糸绵10或者用糸绵 10制成的编织物中的可溶解性纤维溶解除去的处理。溶解性纤维,比如水溶性维纶(PVA) 或者用碱性水溶液很容易溶解的涤纶纤维都可以。由溶解性纤维构成了糸绵10,用糸绵 10制成编织物之后用冷水、温热水或碱性水溶液实施上述处理达到溶解除去的效果。芯线 21采用溶解性纤维,形成糸绵10后将糸绵10制成编织物,将其中溶解性纤维进行溶解除去加工,糸绵10内部呈现中空状态,用这种状态的糸绵10制成的制品具备轻便性和保暖性。覆盖纱30采用溶解性纤维,形成糸绵10后将糸绵10制成编织物,将其中溶解性纤维进行溶解除去加工,糸绵10的外部成为真正无捻状态纤维束的浮绵22,这样的糸绵 10能提高制品的柔软性和蓬松感。芯线21和覆盖纱30都采用溶解性纤维,形成糸绵10 后将糸绵10制成编织物,将其中溶解性纤维进行溶解除去加工,糸绵10内部呈现中空状态,外部成为真正无捻状态纤维束的浮绵22,用这种状态的糸绵10制成的制品在保持其轻便性、保温性的同时还能提高糸绵10的柔软性和蓬松感。也就是说,芯线21以及(或者) 覆盖纱30都采用可溶解性纤维时,糸绵10中浮绵22的比例提高,用这种状态的糸绵10 制成的制品柔软、轻盈,悬垂性很好。溶解性纤维的纱线纺织纱或丝状纱都可以。
本申请发明的糸绵10中,芯线21、浮绵22与覆盖纱30成分组合的一项示例用表I表示。这些不同的组合,可以根据糸绵10以及用糸绵10制成的编织物的用途、糸绵10以及用糸绵10制成的编织物被赋予的特性、制造成本的不同进行选择。此处的不溶性纤维是指用冷水、温热水或碱性水溶液去处理糸绵10及其编织物制品也无法除去糸绵10或其编织物制品中所包含的纤维。芯线21或者覆盖纱30的其中一方使用不溶性纤维时,希望在编织的最终加工阶段其粗细程度成为糸绵10的粗细的50%以下,芯线21以及覆盖纱30都采用不溶性纤维时,希望在编织的最终加工阶段其粗细程度成为糸绵10的粗细的30%以下。另外,如表I和图(B)所示,芯部20外面的螺旋状覆盖纱30不仅限于I 根,I根以上覆盖纱30也可以。此时,一根以上所有覆盖纱30都用溶解性纤维或者其中一部分采用溶解性纤维都可以。
表I
权利要求
1.糸绵,其特征是由芯线、芯线周围包裹着无捻状态纤维束的浮绵所组成的芯部以及芯部周围螺旋状的覆盖纱所共同组成,所述覆盖纱的其中I根用溶解性纤维,其余的采用不溶性纤维;以上两种覆盖纱在芯部外周作螺旋状卷捻时,溶解性纤维的纱线卷捻芯部形成I次原纱,不溶性纤维的纱线卷捻在I次原纱的外部。
2.糸绵,其特征是由芯线、芯线周围包裹着无捻状态纤维束的浮绵所组成的芯部以及芯部周围螺旋状的覆盖纱所共同组成,所述芯线和覆盖纱都采用不溶性纤维纱线,其中浮绵部分为木绵,形成芯线的毛羽与浮绵交织在一起、浮绵和覆盖纱的毛羽交织在一起的纱线。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糸棉,其特征是所述芯线采用粗细为15-300丹尼尔的棉纱,浮绵为木绵,覆盖纱为2根粗细为15-300丹尼尔的纱线,其中不溶性纤维采用棉纱,浮绵在芯部中所占比例为总容量的50%以上;覆盖纱在上述芯部的外周作螺旋状卷捻时,溶解性纤维覆盖纱的捻度为200-1500回/m,棉纱的覆盖纱的捻度为60-600回/m,糸绵的支数在4-80支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糸棉,其特征是所述糸绵不用溶解性纤维,芯线和覆盖纱的支数在15-300丹尼尔,浮绵占据芯部50%以上,在芯部外周螺旋状卷捻的覆盖纱的捻度为60-600回/m,糸绵支数在4-80支之间。
5.利用根据权利要求1-4的任一项所述的糸绵进行编织的编织物,其特征是由平织结构、斜纹结构、缎档结构、多层结构或各种结构组合而成的编织物,或者编织物中含有以上结构而制成的编织物。
6.利用根据权利要求1-4的任一项所述的糸绵进行编织的编织物,其特征是由平织结构、斜纹结构、缎档结构、多层结构或各种结构组合而成的编织物,或者编织物中含有以上结构而制成的编织物,制成之后将编织物中溶解性纤维溶解除去而成的编织物。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糸绵及其编织物,其特征是由芯线、浮绵所组成的芯部以及芯部周围螺旋状的覆盖纱所共同组成的糸绵中,覆盖纱的其中1根用溶解性纤维,其余的采用不溶性纤维;以上两种覆盖纱在芯部外周作螺旋状卷捻时,溶解性纤维的纱线卷捻芯部形成1次原纱,不溶性纤维的纱线卷捻在1次原纱的外部。利用糸绵进行编织的编织物,其特征是由平织结构、斜纹结构、缎档结构、多层结构或各种结构组合而成的编织物,或者编织物中含有以上结构而制成的编织物。本发明的优点是由于无捻状态纤维束浮绵的存在,能够提供具备光泽度和柔滑触感的编织物。根据糸绵成分以及编织物组织结构的不同组合,能够提供包含浮绵的手感与强度兼备的各种编织物。
文档编号D02G3/36GK102926073SQ20121016120
公开日2013年2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23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23日
发明者楠桥章得, 松田守 申请人:楠桥纹织株式会社, Ayabe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