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测定织造打纬区宽度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测定织造打纬区宽度的方法,涉及织机经纱动态张力测试以及机织物生产工艺技术,属于纺织品生产加工领域。
背景技术:
在机织物生产过程中,织机开口机构将经纱上下分开形成梭口,引纬机构在梭口中引入纬纱,打纬机构利用钢筘将引入的纬纱推向织口,和经纱进行交织形成织物。当纬纱被钢筘推到离织口第一根纬纱一定距离时,就会遇到开始显著增长的阻力,经纱张力陡增,这一瞬间被称为打纬开始。在打纬开始以后,打纬作用波及织口,随着钢筘继续向机前方向移动,织口将被推向前方。与此同时,经纬纱线间产生强烈的摩擦和屈曲作用,经纱张力急剧增加。当钢筘到达最前方位置时,织口位置也被推至最前方,此时经纱张力达到最大。从打纬开始到钢筘摆动至最前位置,钢筘推动织口移动的距离称为打纬区宽度。 打纬区宽度是机织物实际生产中控制打纬过程的重要工艺参数之一,它是反映织物织造难易程度以及织机上机工艺参数(上机张力、开口时间、后梁高低等)是否合适的标志,对织造工艺能否顺利地进行有很大的影响。如果织口的前后移动,超过综丝在其支架上的前后摆动以及综丝发生弯曲变形的范围,则将产生纱线相对于综眼的移动,加上打纬时经纱通常具有最大张力,便引起综眼对纱线较大的摩擦作用。织口移动愈大,这种摩擦作用也愈剧烈,在多次作用下,使粗细节处的纱线结构变坏,最后出现断头。相反,如果织口移动量太小,减轻了经纱变形,但造成打纬力不足,打不紧纬纱,使织物不够丰满。目前在工厂中常以目测打纬区宽度的大小,来判别所定有关工艺参数是否合理。至今没有涉及测定打纬区宽度的专利公开。1976年8月28日,上海纺织科技动态杂志发表了“织机打纬区测量装置”的文章,介绍了一种前苏联报到的测量静力状态下织机的打纬区宽度测量方法与装置。1982年6月15日,无锡轻工业学院学报发表了题目为“打纬区宽度的研究”的文章,文中介绍了一种利用迥转式电位器作换能器,SC-10示波器作记录仪,每织入一纬后自动从布面拔出,然后又重新插入新织口的动态织口位移测量仪。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简便、准确测定机织物织造生产过程中打纬区宽度的方法。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快速记录织机动态经纱张力,由经纱动态张力曲线分析判断打纬开始时间,确定此时织机主轴位置角,然后测量主轴从此位置角开始转至前止点时钢筘筘面打纬点移动的距离,也就是从打纬开始至打纬结束织口被钢筘推移的距离,即为织造打纬区宽度。具体步骤如下
(I)经纱动态张力测试。在正常织机车速条件下,运用经纱动态张力测试仪测定经纱动态张力-时间曲线。经纱动态张力曲线准确反映了织机每织入一纬,即织机主轴回转360°过程中,织机经纱动态张力随时间的变化。
(2)确定某一纬打纬开始时织机主轴位置角。通常,标注有织机主要机构运动时间参数的主轴圆周图称为织机工作圆图,用以表示织机运动时间的配合关系,如图I所示。图中箭头表示主轴回转的方向。圆周图的前方、下方、后方和上方四个特征位置(记为a、b、c、d)分别称为前心、下心、后心和上心。摆动钢筘到达最前和最后位置e、f时,主轴所在的位置分别称为前止点(前死心)和后止点(后死心)。前止点的主轴位置角为0° ,作为度量基准。在主轴一次回转过程中,织机完成开口、引纬、打纬、卷取和送经五大运动,织入一纬。当主轴回转,钢筘由机后摆动至最前位置,即前止点时,此时为打纬结束,纱线张力最大。而主轴位于上心附近时,上下交替形成梭口的经纱达到综平位置,即梭口开启的瞬间,称为开口时间,俗称综平时间,此时经纱张力相对较小。在主轴由上心向前止点回转过程中,钢筘将引入的纬纱推向织口,此过程中会遇到开始显著增长的阻力,经纱张力陡增,这一瞬间被称为打纬开始。因此可准确在所测经纱动态张力曲线中标注出经纱动态张力较小的综平位置,经纱动态张力最大的打纬结束位置,以及在二位置间经纱张力陡增的打纬开始位置。
(3)测定某一纬织造打纬区宽度。在织机静态条件下,释放织机制动,手盘织机主轴至打纬开始主轴位置角,锁住织机,测量钢筘筘面打纬点到织机胸梁前边缘的距离Stll ;再释放织机制动,将主轴盘至前止点(主轴位置角0° ),再次锁住织机,测量钢筘筘面打纬点到织机胸梁前边缘的距离Stl2,则织造打纬区宽度Stl= S01- S020为了使结果更加精确,可在经纱动态张力曲线中取η个张力波动周期,重复步骤
(2)、(3)计算每纬打纬区宽度Sp S2、……、Sn,求平均,则织造打纬区宽度S为
Σ名
s=i 。
η +1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和效果
(I)对织造打纬区宽度进行了较为准确的测定,避免了目测法带来的误差,为工厂实际生产过程中上机工艺参数(上机张力、开口时间、后梁高低等)的合理制定,以及织造生产顺利进行提供了帮助。(2)本发明简单易行,无需搭建专门的测量装置,适应于传统有梭织机,以及现代喷气、剑杆、片梭和喷水等无梭织机织造打纬区宽度的测定。
图I为织机工作圆 图2为织机经纱动态张力-时间曲线 图3为一纬经纱动态张力-时间曲线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织机生产对本发明的方案作进一步说明,以下实例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实施例I
I、经纱动态张力测试
采用ΕΤΧ-200 (德国HANS SCHMIDT & Co. GmbH)手持式单纱张力仪,对织机单纱动态张力进行测试。织机型号、织物组织规格以及织造工艺参数如下
Cl)织物组织规格65”,JC40SX JC40S/40D,97根/inchX70根/inch,平纹弹力织物
(2)织机型号日本丰田JAT610-190喷气织机
(3)织机开口机构形式多臂开口机构
(4)织机打纬机构形式双侧四连杆短牵手打纬机构
(4)上机工艺参数
车速650 r/min 上机张力240 kgf后梁高度+1
综平时间300°
(5)引纬工艺参数
主喷嘴启闭时间100° -170°
辅喷嘴启闭时间107° -204。。经纱动态张力测试结果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经纱动态张力呈现规律性分布,每一张力波动周期都反映了织机织入一纬,即主轴回转360°过程中经纱张力的变化情况。2、确定某一纬打纬开始时主轴位置回转角
任取一张力波动周期放大如图3所示。由织造理论可知,钢筘摆动至最前位置,即主轴位于前止点,主轴位置角为0° (或360° ),作为度量基准,此时经纱张力最大,则图中B时刻主轴位于前止点,钢筘摆至最前,主轴位置角。2为0° (或360° )。又本例工艺设定综平主轴位置角为300°,此时经纱张力最小,则图中C时刻综框处于综平位置。打纬开始时间是综平后至前止点间经纱张力陡然增加的某一瞬时,则由图I可知A时刻为打纬开始时间,由图3可推算此时主轴位置角Ci1为353°。3、测定某一纬打纬区宽度(S。)
在织机静态条件下,释放织机制动,手盘织机主轴至打纬开始主轴位置角353°,量钢筘筘面打纬点到织机胸梁前边缘的距离、=15. 7mm ;再将主轴盘至前止点(主轴位置角0° ),量钢筘筘面打纬点到织机胸梁前边缘的距离Sci2=Il. 8mm,则织造打纬区宽度Stl= S01-S02=15. 7-11. 8=3. 9mm。
权利要求
1.一种测定织造打纬区宽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测定经纱动态张力-时间曲线; (2)根据所述经纱动态张力-时间曲线,判断打纬开始时间,确定此时织机主轴位置角; (3)测量主轴从所述打纬开始时位置角转至前止点钢筘筘面打纬点推动织口移动的距离,即为织造打纬区宽度。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所述的测量方法具体为将主轴盘至所述打纬开始时的位置角,测量钢筘筘面打纬点到织机胸梁前边缘的距离Stll ;再将主轴盘至前止点,测量钢筘筘面打纬点到织机胸梁前边缘的距离Stl2,则织造打纬区宽度S=S-S°0 °01 °02 °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布了一种测定织造打纬区宽度的方法快速记录织机动态经纱张力,由经纱动态张力曲线分析判断打纬开始时间,确定此时织机主轴位置角,然后测量从此位置角开始至钢筘摆动至最前位置时钢筘筘面打纬点推动织口移动的距离,即为织造打纬区宽度。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对织造打纬区宽度进行了较为准确的测定,避免了目测法带来的误差,为工厂实际生产过程中上机工艺参数的合理制定,以及织造生产顺利进行有较大帮助。本发明简单易行,无需搭建专门的测量装置,适应于传统有梭织机,以及现代喷气、剑杆、片梭和喷水等无梭织机织造打纬区宽度的测定。
文档编号D03J1/00GK102943337SQ20121044361
公开日2013年2月27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8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8日
发明者徐阳, 高卫东, 王鸿博, 黄锋林 申请人:江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