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纱轮的改良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9582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送纱轮的改良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送纱轮的结构,尤指一种用于圆编织机的送纱轮的改良结构。
背景技术
过去送纱轮大体上分为(I)光滑送纱表面的送纱周面;(2)栅栏式送纱周面及(3)附胶圈的送纱周面。光滑送纱周面虽构造简单,但纱线全面绕设在光滑送纱外周的摩擦送纱周面时,遇有缠纱情况时,操作员便直接以刀具割除缠纱,因而一不小心便极易割伤光滑送纱周面而使送纱轮周面构造受损,其使用寿命较短;附胶圈的送纱轮,其构造虽也简单,但生命周期也不长,受纱线的磨擦作用约3-6个月要更新一次;至栅栏式送纱轮使用周期较长,但其构造较为复杂,在装配上每一根铁棒均须一一定位才能固定装配完成,故装配上费工、费时,且其轮体与铁棒间的组配不易精准,快速运转时,屡有恍动情形发生,影响送纱品质,而有待改善。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送纱轮的改良构造,具有似若栅栏式送纱周面构造的功能,又具有光滑送纱周面的简单构造的优点并可延长送纱轮的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的次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送纱轮的改良构造,在组装时,快速又准确,装配快速,而可省工、省时。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送纱轮的改良构造,在正常运转时,送纱轮的转动精准,无任何晃动的缺点,是突破现有不规则送纱张力不稳定及需经常更换送纱轮上胶圈的困扰,将不规则送纱的优点结合于积极送纱技术的稳定性优点而构成一种新颖积极定量送纱与不规则(消极)变量送纱的两用送纱轮装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送纱轮的改良构造,在正常运转时,可自然散热通风,且可将聚积在送纱轮上的棉絮自行吹净,因此本实用新型可自行清理送纱轮上的棉絮并可延长送纱轮的使用寿命。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方案中,送纱轮的送纱周面包括一具多数连续式凹凸部圆周面或一具凹弧边多角形一体成形的圆周面,其中该凸部或角形部(取代栅栏式铁棒)的弧宽度较小或角形部较陡尖,而其整个送纱周面是以铝挤型方式一体成形长管后,再行切割成所需要的尺寸长度,然后再与上下盖组合为一体(另加入导电片,以防止静电产生),因而装配快速,使之具有似若栅栏式构造的功能,又具有光滑送纱周面的简单构造的优点,在组装时,快速又准确,因而在正常运转时,送纱轮的转动精准,无任何恍动的缺点,实为突破长久以来送纱轮所具诸缺点因而深具实用性。为达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包话该送纱轮具有一上轮盖与一下轮盖,且该送纱轮藉一中心轴杆以可旋转地设置于一架体的下方,其特征为该送纱轮包括一具纵向凹凸圆周面的送纱套筒、一上轮盖及一下轮盖组合为一体,该送纱套筒为一多数纵向凹凸部相间连成一体而成型的送纱周面,该送纱周面的凸部宽度较小于凹部,以构成送纱轮的储纱段送纱圆周面。其中,该送纱套筒的多数纵向凹凸部中,该凹部为纵向凸形长弧面,而该凸部为纵向凸形短弧面。其中,该送纱套筒的多数纵向凹凸部中,该凹部为纵向凹形长弧面,而该凸部为纵向极小弧面。为达上述目的所采用的另一技术手段包话该送纱轮具有一上轮盖与一下轮盖,且该送纱轮藉一中心轴杆可旋转地设置于一架体的下方,其特征为该送纱轮包括一送纱套筒、一上轮盖及一下轮盖组合为一体,该送纱套筒为一体成型为光滑面,而在光滑面上设至少一纵向沟的送纱套筒,以构成送纱轮的储纱段送纱圆周面。其中,该上轮盖外周具有向内倾斜延伸入该送纱轮储纱段的导纱段,送纱时,藉由该倾斜导纱段的引导,使纱线沿着导纱段开始下滑导入并循序向下绕设于该送纱套筒,再行出纱。其中,进一步包括于该上、下轮盖间夹设一具有导电弹片的导电板,该导电板外周设有多数个突出的导电片用以与该送纱套筒内壁达成电的接触,该导电板藉该导电弹片与中心轴杆达成电的接触,使纱线和送纱套筒上的磨擦所产生的静电,经该导电片、导电板本体、导电弹片以及中心轴杆导引至架体接地而消除静电。其中,进一步包括于该上、下轮盖分别设有多数个通风隔板,以形成多数个通风口,且该上、下轮盖间夹设一具有导电弹片的导电板,该导电板的外周设叶片,使送纱轮旋转时,叶片随之旋转,热气流的对流藉该通风口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以达良好自然散热通风。其中,进一步包括于该上、下轮盖分别设有多数个斜向的通风隔板,以形成多数个通风口,且该上、下轮盖间夹设一具有导电弹片的导电板,送纱轮旋转时,该上、下轮盖随之旋转,热气流的对流藉该通风口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以达良好自然散热通风。其中,该送纱套筒是以铝挤型方式一体成型多数纵长凹凸部,凸部宽度较小的长管后,再行切割成所需要的尺寸长度所构成。其中,该送纱轮的送纱套筒为多数纵长凹凸部一体成形,并以其两端分别嵌合在上、下轮盖的环状槽。有关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及详细说明,是配合如下附图的实施例说明的。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部分组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实施状态的横剖面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实施状态的纵剖面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纱线绕设纵剖面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安装配置立体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安装配置平面示意图;[0027]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1OA为第二实施例中上轮盖的另面立体示意图;图1OB为第二实施例中上轮盖的另一立体示意图;图1OC为第二实施例中下轮盖的另一立体示意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实施状态的横剖面示意图;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14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实施状态的横剖面示意图;图15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16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16A为第四实施例中上轮盖的另面立体示意图;图17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实施状态的横剖面示意图;图18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18A为第五实施例中上轮盖的另面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同时参阅图1至图5,为本实用新型送纱轮的改良构造的第一实施例,其中送纱轮I包括有一上轮盖10、一下轮盖30、一导电板40及嵌设于上轮盖10与下轮盖30之间的一送纱套筒20所构成。上、下轮盖10、30被一中心轴杆50穿经上轮盖10的中心轴孔11与下轮盖30的中心轴孔311,而以螺杆80穿经垫片81及衬套70锁合固定而随中心轴杆50旋转,上轮盖10的凹槽14套设衬套60以防止灰尘或棉絮进入,下轮盖30的底部以具有凸耳91及凹槽92的底座90配合扣固组合而成。于本实施例中如图2、图3所示,上轮盖10的凸座12上设有凸柱121以插入下轮盖30的凸座31对应的插孔312,上轮盖10设一倾斜导纱段13,该导纱段13倾斜延伸入送纱轮I内,可引导纱线Y如图6中所示依其倾斜方向导入送纱轮I的外周。本实施例主要改良部份是在送纱轮I的上、下轮盖10、30间所嵌设送纱套筒20,送纱套筒20具有一纵向凹凸圆周面,圆周面由一多数纵向凹凸部相间连成一体而成型的送纱周面。上述多数纵向凹凸部即为本实施例中的多数个弧形凹部22与弧形凸部23,送纱套筒20的送纱周面由多数个弧形凹部22与弧形凸部23凹凸一体成型,且弧形凸部23弧宽度较小于弧形凹部22。纵向凹凸部并不限于本实施例中图中所示结构,即凡符合纵向凹凸部的凹部为一纵向凸形长弧面形状,而凸部为一纵向凸形短弧面形状定义的结构均可为本实施例中弧形凹部22与弧形凸部23。该上轮盖10的凸座12与导纱段13间设有环状槽131及对应送纱套筒20的多数个弧形凸部23的嵌合槽132,以供送纱套筒20嵌合用。下轮盖30的凸座31与盖面32间设有环状槽321及对应送纱套筒20多数个弧形凸部23的嵌合槽322,以供送纱套筒20嵌合用。该送纱套筒20是以铝挤型方式一体成型长管后,再行切割成所需要的尺寸长度,然后再与上、下轮盖10、30组合为一体;送纱套筒20具有一中空部以套入上、下轮盖10、30之间。本实用新型中的送纱套筒20由于其藉外周突设有多数圆滑的弧形凸部23,以取代前案中的栅栏式铁棒,故弧形凸部23宜另行硬化处理,如阳极硬化处理,令其使用寿命周期更长。送纱套筒20可如图5中所示以两端分别嵌合在上轮盖10的环状槽131、嵌合槽132及下轮盖30的环状槽321、嵌合槽322之间。本实用新型由于送纱轮I的送纱套筒20为多数个弧形凹部22与弧形凸部23凹凸部一体成形,并以两端分别嵌合在上轮盖10的环状槽131、嵌合槽132与下轮盖30的环状槽321、嵌合槽322之间,因此在组装时,快速又准确,装配快速,而可省工、省时,且组配精准,并因送纱套筒20嵌合在上、下轮盖10、30,故在正常运转时,送纱轮I的转动精准,无任何晃动的缺点,实为突破目前送纱轮所具的诸缺点,因而深具实用性。同参图4中所示,送纱轮I的导电板40于其导电板本体41外围设多数个凸出的导电片411、长弧形孔412及导电弹片43。于安装后,导电片411刚好与送纱套筒20的内壁21发生电的接触,而导电弹片43一端连接于导电板本体41的中心孔42的边际处,中心孔42及长弧形孔412用以对应套入中心轴杆50及上轮盖10的凸柱121,而使导电弹片43与中心轴杆50发生电的接触。藉由上述发生电接触的结构,使因纱线Y与送纱套筒20的弧形凸部23磨擦所产生的静电,可以经由导电片411、导电板本体41、导电弹片43、中心轴杆50导引至架体100接地,而可消除静电,使纱线Y在送纱时不致因静电吸附现象而使纱线纠缠成团。同参图6中所示,送纱时,送纱轮I藉由上轮盖10所设的倾斜导纱段13,该导纱段13倾斜延伸入送纱轮I内,可引导纱线Y依其倾斜方向导入送纱轮I外周,引导入纱时的纱线Y沿着倾斜的导纱段13开始下滑,使纱线Y循序向下绕设于送纱套筒20外周的凸部23上,而借助凸部23材质硬化处理的高耐磨性,较不磨损,而不易刮伤纱线Y表面,以提高针织布的成型品质,并可延长送纱轮I的使用寿命,对新式纱线结构具有良好的送纱效果。如图7、图8所示,送纱轮I是以可旋转地固定于架体100的下方,并被同轴固定于架体100上的皮带轮101所驱动,以进行送纱作业。请参阅图9至图11,为本实用新型送纱轮的改良构造的第二实施例,于本实施例中送纱轮IA主要兀件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均标以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于图10、图1OA中所示,送纱轮IA为了散热良好,其进一步于上、下轮盖10A、30A分别设有多数个垂直的通风隔板16A、34A,以形成多数个通风口 15A、33A。再者,导电板40A具有一环状的导电板本体41A,导电板本体4IA的导电片41IA可往两侧各延伸有一叶片413A,使导电板40A的外周设有多数个叶片413A,导电板40A随送纱轮IA旋转时,热气流的对流经通风口 15A、33A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视旋转方向)自然散热通风。上、下轮盖10A、30A其垂直的通风隔板16A、34A也可由垂直关系改为如图10B、图1OC中所示的斜向关系,当送纱轮IA旋转时,该上、下轮盖10A、30A随之旋转并藉斜向的通风隔板17A、35A使其通风效果更佳,热气流的对流藉该通风口 15A、33A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如此以达良好自然散热通风,第二实施例中的导电板40A可免设叶片413A,或改用第一实施例的导电板40即可。该导电板40A的导电弹片43A —端连接于导电板40A的中心孔42A边际处,且中心孔42A及导电板本体41A上圆形孔412A对应套入中心轴杆50及下轮盖30A的凸柱312A,而使导电弹片43A穿经下轮盖30A的通槽313A与中心轴杆50发生电的接触。导电板本体4IA外围所设凸出的导电片411A,于套入安装后,导电片41IA刚好接触送纱套筒20的内壁21发生电的接触,使因纱线Y与送纱套筒20A的凸部23A磨擦所产生的静电,可以经由导电片411A、导电板40A本体41A、导电弹片43A、中心轴杆50导引至架体100接地,而可消除静电,使纱线Y在送纱时不致因静电吸附现象而使纱线纠缠成团,以获得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效果。请参阅图12至图14,为本实用新型送纱轮的改良构造的第三实施例,本实施例中送纱轮IB主要元件与第二实施例相同,故标以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第三实施例的送纱轮IB与第二实施例主要差异之处在于送纱轮IB的送纱套筒20B其送纱面24B设成一光滑面,并在光滑面上设至少一纵向沟241B以便缠纱时,可利用刀具沿着纵向沟241B割开,否则刀具直接往上一拉,送纱轮IB很容易被刀具刮出刀痕,而使送纱轮IB损坏。上、下轮盖10B、30B对应送纱套筒20B分别设有一较窄的环状槽131B、321B,以供送纱套筒20B可如图14中所示以两端分别嵌合在上、下轮盖10B、30B的环状槽131B、321B之间。请参阅图15至图17,为本实用新型送纱轮的改良构造的第四实施例,本实施例中送纱轮IC主要元件与第二实施例相同,故标以相同符号并省略其相关说明。第四实施例的送纱轮IC与第二实施例差异处在于将第二实施例中导电片41IA改为第四实施例中往一侧各延伸出叶片413C,使导电板40C的外周设有多数个叶片413C,第四实施例发生电接触的结构与第二实施例相同。再者,将第四实施例中的送纱套筒20C与第二实施例中的送纱套筒20差异在于其送纱面的弧形凹部22C与多角形凸角部25C之间的凹凸部差异较小,将送纱面的凹凸部差距做成较为圆滑的形状,即凹凸部间的差距较小,介乎第二、三实施例之间,且即一体成型为多角形弧边凹部22C与多角形凸角部25C间的高度差距较小的送纱套筒20C,该多角形凸角部25C宜另行硬化处理,如阳极硬化处理,让使用寿命周期更长,而形成送纱轮的储纱段,对现代新功能纱非常适用,即凸角部25C高度较小的角部的对纱线张力(向外)较为缓和,因而送纱、出纱较为顺滑而相当实用。纵向凹凸部并不限于本实施例中图中所示结构,即凡符合纵向凹凸部的凹部为一纵向凹形长弧面形状,而凸部为一纵向极小弧面形状定义的结构均可为本实施例中弧形凹部22C与凸角部25C。该上轮盖IOC对应送纱套筒20C设有环状槽131C并对应多角形的凸角部25C设有嵌合槽132C,而下轮盖30C对应送纱套筒20C的凸角部25C设有一较宽的环状槽321C,以供送纱套筒20C可如图17中所示以两端分别嵌合在上轮盖IOC的环状槽131C、嵌合槽132C与下轮盖30C较宽的环状槽321C之间。请参阅图18、图18A,为本实用新型送纱轮的改良构造的第五实施例,本实施例中送纱轮ID主要元件与前述第四实施例实施例相同,故标以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第五实施例的送纱轮ID与前述实施例所不同之处仅在于将前述实施例的凹凸部间的高度形状变化差距更趋于缓和的凹弧形边多角形外周,即其凹部22D与凸角部25D间的高度差距又更小且凹部22D弧度又更接近圆形的送纱套筒20D (如图18所示),非常适合新功能纱的送纱运转。该上轮盖IOD对应送纱套筒20D设有环状槽131D并对应多角形的凸角部2 设有嵌合槽132D,而下轮盖30D对应送纱套筒20D的凸角部2 设有一较宽的环状槽321D,以供送纱套筒20D可以两端分别嵌合在上轮盖IOD的环状槽131D、嵌合槽132D与下轮盖30D较宽的环状槽32ID之间。送纱套筒20D是用铝材以铝挤型方式一体成型长管后,再行切割成所需要的尺寸长度所构成,当然也可以用铝材或铝合金一体成型为单独的送纱套筒20D,以获得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效果。综上所述,凡此说明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实施例的具体说明,惟该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精神所为的等效实施或变更,均应包含于本案的专利范围中。
权利要求1.一种送纱轮的改良构造,该送纱轮具有一上轮盖与一下轮盖,且该送纱轮藉一中心轴杆以可旋转地设置于一架体的下方,其特征在于: 该送纱轮包括一具纵向凹凸圆周面的送纱套筒、一上轮盖及一下轮盖组合为一体,该送纱套筒为一多数纵向凹凸部相间连成一体而成型的送纱周面,该送纱周面的凸部宽度较小于凹部,以构成送纱轮的储纱段送纱圆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纱轮的改良构造,其特征在于:该送纱套筒的多数纵向凹凸部中,该凹部为纵向凸形长弧面,而该凸部为纵向凸形短弧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纱轮的改良构造,其特征在于:该送纱套筒的多数纵向凹凸部中,该凹部为纵向凹形长弧面,而该凸部为纵向极小弧面。
4.一种送纱轮的 改良构造,该送纱轮具有一上轮盖与一下轮盖,且该送纱轮藉一中心轴杆可旋转地设置于一架体的下方,其特征在于: 该送纱轮包括一送纱套筒、一上轮盖及一下轮盖组合为一体,该送纱套筒为一体成型为光滑面,而在光滑面上设至少一纵向沟的送纱套筒,以构成送纱轮的储纱段送纱圆周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送纱轮的改良构造,其特征在于:该上轮盖外周具有向内倾斜延伸入该送纱轮储纱段的导纱段,送纱时,藉由该倾斜导纱段的引导,使纱线沿着导纱段开始下滑导入并循序向下绕设于该送纱套筒,再行出纱。
6.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送纱轮的改良构造,其特征在于:该送纱轮进一步包括于该上、下轮盖间夹设一具有导电弹片的导电板,该导电板外周设有多数个突出的导电片用以与该送纱套筒内壁达成电的接触,该导电板藉该导电弹片与中心轴杆达成电的接触,使纱线和送纱套筒上的磨擦所产生的静电,经该导电片、导电板本体、导电弹片以及中心轴杆导引至架体接地而消除静电。
7.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送纱轮的改良构造,其特征在于:该送纱轮进一步包括于该上、下轮盖分别设有多数个通风隔板,以形成多数个通风口,且该上、下轮盖间夹设一具有导电弹片的导电板,该导电板的外周设多数个叶片,使送纱轮旋转时,叶片随之旋转,热气流的对流藉该通风口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以达良好自然散热通风。
8.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送纱轮的改良构造,其特征在于:该送纱轮进一步包括于该上、下轮盖分别设有多数个斜向的通风隔板,以形成多数个通风口,且该上、下轮盖间夹设一具有导电弹片的导电板,送纱轮旋转时,该上、下轮盖随之旋转,热气流的对流藉该通风口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以达良好自然散热通风。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纱轮的改良构造,其特征在于:该送纱套筒是以铝挤型方式一体成型多数纵长凹凸部,凸部宽度较小的长管后,再行切割成所需要的尺寸长度所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纱轮的改良构造,其特征在于:该送纱轮的送纱套筒为多数纵长凹凸部一体成形,并以其两端分别嵌合在上、下轮盖的环状槽。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一种送纱轮的改良构造,是在上轮盖、下轮盖间嵌设表面为多个凹凸部一体成型而凸部宽度较小的送纱套筒,该送纱套筒的凸部予以硬化处理,在送纱时,储纱段的纱线绕设在硬化处理的凸部上而出纱,因凸部具耐摩性高,磨损率较低,而不易刮伤纱线表面,对新式纱线结构具有良好的送纱效果。且该送纱套筒为一体成型,在组装时,快速又准确,因而在正常运转时,送纱轮的转动精准,无任何恍动的缺点,实为突破目前送纱轮所具的诸缺点,因而深具实用性。
文档编号D04B15/48GK202913178SQ201220569410
公开日2013年5月1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31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31日
发明者陈仁惠, 陈伯霖 申请人:陈仁惠, 陈伯霖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