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编机的沉降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6142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横编机的沉降片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在具备夹着齿口地相向的一对针床的横编机中,设置在针床的齿口侧前端的横编机的沉降片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具有夹着齿口的前后一对针床的横编机上,在针床的齿口侧前端设置沉降片。沉降片具有在将进入齿口而向钩供纱的编织针拉入针床时,作为与由钩形成的针环(needle loop)—起形成沉降片环(sinker loop)这样的编织的基本的功能。作为沉降片,使用了固定式的沉降片(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可动式的沉降片(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在固定沉降片中,由设置在齿口侧前端附近的孔对成为顶齿的线材进行支承。顶齿,在通过钩的拉入形成新的线圈时,在使卡定在钩上的线圈脱圈时发挥重要的功能。在专利文献I公开的固定沉降片中,能改变成为顶齿的线材的位置。可动沉降片,当在进入了齿口的钩上接受供纱时等,以从齿口退避的方式进行移动。专利文献2公开的那样的可动沉降片,能以成为定线圈密度部的弧状的前端部分摆动地进入齿口的方式由弹簧加载,由设置在前端部分的上部的齿口中心侧的编织纱线承受部一边压下形成的线圈一边进行保持。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平5-85664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公平5-83657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固定沉降片,由于定线圈密度部、顶齿的位置稳定,所以能高精度地进行线圈形成时的定线圈密度、脱圈,通过罗纹编织中的线圈密度增加、添纱编织等,能获得漂亮的编织物。其反面,在固定沉降片中,在使卡定了线圈的钩进入齿口而形成新的线圈时,存在产生卡定的线圈与钩一起进入齿口的鼓起的情况,线圈密度增加侧的线圈长度区域狭窄。在弹簧加载的可动沉降片中,能一边由编织纱线承受部作用适当的下推力一边保持编织纱线。在使卡定了线圈的钩进入齿口时,由于由编织纱线承受部抑制线圈的鼓起,所以也能可靠地进行使卡定的线圈从钩向针杆侧过渡的清除。但是,如果在进行定线圈密度时接受向编织纱线承受部的反力,可动沉降片摆动,则也存在定线圈密度位置变动,特别是在线圈密度增加、添纱的编织中,对编织物的均匀性产生影响的情况。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高精度地进行线圈形成时的定线圈密度、脱圈,也能抑制线圈的鼓起的横编机的沉降片装置。为了解决课题的手段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横编机的沉降片装置,其一对针床夹着齿口地相向,在如果离开齿口则低地倾斜的状态下,在使设置在被收容在并列设置于各针床上的针槽内的编织针的齿口侧前端的钩进退于齿口而编织线圈时,在编织针之间形成沉降片环,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沉降片,该固定沉降片在与齿口面对的前端附近设置成为顶齿的线材的支承孔,在齿口中心侧的前端设置在线圈编织时挂沉降片环的定线圈密度部;可动沉降片,该可动沉降片与固定沉降片邻接地设置,具有在使编织针的钩进入齿口时抑制被卡定在钩内的线圈与钩一起进入齿口的鼓起的前端部,能切换使前端部进入顶齿的齿口中心侧的作用状态及使前端部从顶齿的齿口中心侧退出的不作用状态,可动沉降片以如下的方式被控制:在使卡定线圈的钩进入齿口而使线圈从钩内向针杆侧清除时成为作用状态,在向进入了齿口的钩供给纱线而使钩从齿口退出形成新的线圈时成为不作用状态,固定沉降片或者可动沉降片之中的至少一方,具有抑制与从相向的针床向齿口进入的编织针的钩一起要鼓起的线圈的突起部。另外,其特征在于,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固定沉降片上,以从上述定线圈密度部的上部向齿口中心侧突出的方式设置了上述突起部。另外,其特征在于,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可动沉降片上,以在上述作用状态下从上述前端部的上部向齿口中心侧突出的方式设置了上述突起部。另外,其特征在于,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固定沉降片上,以从上述定线圈密度部的上部向齿口中心侧突出的方式设置了上述突起部,而且在上述可动沉降片上,以在上述作用状态下从上述前端部的上部向齿口中心侧突出的方式设置了上述突起部。另外,其特征在于,在本实用新型中上述可动沉降片的突起部,在上述作用状态下,与上述固定沉降片的突起部相比,位于顶齿侧。[实用新型的效果]根据本实用新型,由于由固定沉降片支承成为顶齿的线材,也设置了定线圈密度部,所以能高精度地进行线圈形成时的定线圈密度、脱圈。由于在可动沉降片的作用状态下,使前端部进入顶齿的齿口中心侧,所以能在顶齿附近抑制线圈的沉降片环的鼓起。进而,能由固定沉降片或者可动沉降片的至少一方设置的突起部抑制从相向的针床与编织针的钩一起鼓起的线圈。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由于在固定沉降片上设置突起部,所以能抑制来自相向的针床的线圈的针环的鼓起。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由于在可动沉降片上设置突起部,所以能在可动沉降片的作用状态下,抑制来自相向的针床的线圈的针环的鼓起。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由于在固定沉降片及可动沉降片的双方设置突起部,所以能更可靠地抑制来自相向的针床的线圈的针环的鼓起。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在可动沉降片的作用状态下,与固定沉降片相比,能早期地抑制来自相向的针床的线圈的针环的鼓起。

图1是表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横编机的沉降片装置I的概要的结构的简化的俯视图及主视图。[0029]图2是表示与图1的横编机的沉降片装置I关联的零件的侧视图,及一部分的俯视图、右侧视图。图3是表示与设置图1的横编机的沉降片装置I的针床2关联的结构的侧面剖视图。图4是包括对图1的横编机的沉降片装置I的可动沉降片12进行控制的沉降片用三角32在内的三角配置图。图5是表示图1的横编机的沉降片装置I的动作状态的简化的正面剖视图。图6是表示图1的横编机的沉降片装置I的动作状态的简化的正面剖视图。图7是表示图1的横编机的沉降片装置I的动作状态的简化的正面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实施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下面,由图1 图7说明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横编机的沉降片装置I的结构及动作。在各图的说明中,存在使用在该附图中不存在而在先前说明的图中存在的符号进行说明的情况。另外,线圈的形成,虽然表示仅在相向的针床的一方进行的状态,但是在罗纹编织等使用双方的针床的情况下,也能同样地适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1,对于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横编机的沉降片装置I的主要部分,由(a)表不俯视结构,由(b)表不正面结构。在横编机的沉降片装置I中,一对针床夹着齿口相向。各针床2,在齿口 3侧高、如果离开齿口 3则低地倾斜的状态下,被配置成关于齿口中心3a面对称。编织针4被收容在并列设置于各针床2上的针槽5内。横编机的沉降片装置1,在使设置在编织针4的齿口侧前端的钩4a进退于齿口 3而编织线圈6时,在收容各编织针4的针槽5的齿口 3侧前端形成沉降片环是基本的功能。编织针4,使用由针舌4b开闭钩4a的舌针。横编机的沉降片装置1,包括固定沉降片10。固定沉降片10,在与齿口 3面对的前端附近设置成为顶齿11的线材的支承孔10a,在齿口中心3a侧的前端设置在线圈编织时挂沉降片环的定线圈密度部10b。定线圈密度部10b,以使编织针4的钩4a从齿口 3退出并与向针床2拉入的方向正交的方式形成。因此,能高精度地进行线圈形成时的定线圈密度。横编机的沉降片装置1,也包括可动沉降片12。可动沉降片12,与固定沉降片10邻接地设置,具有前端部12a,该前端部12a在使编织针4的钩4a进入齿口 3时,在顶齿11附近抑制卡定在钩4a内的线圈6的沉降片环与钩4a —起进入齿口 3的鼓起。由可动沉降片12能切换使前端部12a进入顶齿11的齿口中心3a侧的作用状态及使前端部12a从顶齿11的齿口中心3a侧退出的不作用状态。针槽5在垂直于纸面的方向并列设置,被收容在各针槽5内的编织针4以使前端的钩4a进退于齿口 3的方式在针槽5内滑动。在顺序编织线圈6的中途,与纸面垂直的方向成为线圈横列方向,由各钩4a以离开齿口 3的方式拉入的编织纱线形成针环,在各钩4a之间由固定沉降片10的定线圈密度部IOb留在齿口 3的编织纱线形成沉降片环。在新形成线圈6时,如果使卡定线圈6的钩4a进入齿口 3,则钩4a内的线圈6相对于编织针4相对地后退,打开关闭了的针舌4b,向针杆4c侧移动而被从钩4a内清除。被从钩4a内清除了的线圈6,在使接受了供纱的钩4a从齿口 3退出并将编织纱线向针床2内拉入时,相对于编织针4相对地前进,从针杆4c向钩4a侧移动。线圈6,在此移动的中途,关闭针舌4b,由关闭了的针舌4b阻止向钩4a内的移动,越过针舌4b的外周而脱圈,作为编织物7向齿口3垂下。在此期间,在钩4a和固定沉降片10的定线圈密度部IOb之间,形成新的线圈6。在固定沉降片10上,在定线圈密度部IOb的上部也设置了突起部10c,该突起部IOc抑制以向齿口中心3a侧突出的方式形成,与从相向的针床2向齿口 3进入的编织针4的钩4a—起要鼓起的线圈6。由于在相向的针床2侧的固定沉降片10上也设置突起部10c,所以特别是,如图1 (a)所示,如果是编织针4和固定沉降片10夹着齿口 3相向的那样的相遇,则能更可靠地抑制鼓起。可动沉降片12,以如下的方式被控制:在新形成线圈6前,在使卡定在钩4a上的线圈6清除时成为作用状态,在向进入了齿口 3的钩4a供给纱线而使钩4a从齿口 3退出形成新的线圈6的吃纱、定线圈密度的期间成为不作用状态。但是,如后述的那样,在控制可动沉降片12的三角的结构上,实际上即使在不使编织针4进退的情况下,可动沉降片12的切换也能在两侧的针床2中同等地进行。在可动沉降片12上,在前端部12a的上部,设置了抑制从相向的针床2要鼓起的线圈6的突起部12b,以便在作用状态下,与固定沉降片10的突起部IOc相比从进入了顶齿11侧的位置向齿口中心3a侧突出。由于在固定沉降片10上设置定线圈密度部10b,所以在设置突起部IOc的范围上存在限制。通过在可动沉降片12上设置与固定沉降片10的定线圈密度部IOb相比成为接近顶齿11的位置的突起部12b,能更早期地抑制来自相向的针床2的鼓起。另外,突起部10c、12b,在固定沉降片10和可动沉降片12之中,即使至少仅设置在一方,也能抑制从相向的针床2鼓起的线圈6。图2表示与图1的横编机的沉降片装置I关联的主要的零件的结构。图2的(a)表示隔片13,(b)表示可动沉降片12,(c)表示针板14,Cd)表示基板15,Ce)表示固定沉降片10。针床2是向以一定的间距设置在基板15上的针板槽15a内插入针板14而形成。针板14在垂直于纸面的方向被并列设置多块。从基板15的表面直立设置的针板14之间成为针槽5。可动沉降片12,设置前端部12a及突起部12b的部分成为薄壁部12c,以与固定沉降片10的面对齿口 3的前端部分邻接的方式使用。在可动沉降片12上,也设置了滑动部12d和向上方突出的片踵12e,该滑动部12d由设置在针板14上的圆弧状的支承部14a在能绕圆弧的中心滑动的状态下支承。薄壁部12c,以随着由支承部14a支承的滑动部12d的滑动而进退于齿口 3的方式摆动。此摆动,由三角的向片踵12e的作用控制。针板14,在支承部14a的上方具有薄壁部14b,将可动沉降片12由隔片13夹入,在可摆动位移的状态下支承。在基板15的前端侧下部,设置了收容固定沉降片10的一部分的沉降片槽15b。在固定沉降片10的基部,设置了保持孔10d。图3表示与设置图1的横编机的沉降片装置I的针床2关联的结构。但是,图2的隔片13的图示省略。各针板14,在并列设置于基板15上的状态下,由垂直地贯通于纸面的线材16固定。固定沉降片10也将垂直地贯通于纸面的线材17插入基端侧的保持孔IOd而固定。可动沉降片12及针板14,由垂直地贯通于纸面的线材18及金属带19固定。在针板14之间的针槽5中,挺针片20的前端与编织针4的尾端侧结合。两个片踵20a、20b从挺针片20空开间隔地向针槽5的上方突出。挺针片20的尾端与针槽5的底面抵接,前端和尾端之间成为可弹性变形的脚部。挺针片20的脚部,接受来自底脚片21的前端的按压,在底脚片21沉入针槽5内的情况下,脚部也沉入针槽5内,后方的片踵20a的前端不从针槽5突出。在底脚片21的后方,配置了选针片22,能进行确定是否使用编织针4的选针。图4表示包括对图1的横编机的沉降片装置I的可动沉降片12进行控制的沉降片用三角32在内的三角的配置。这样的三角被搭载在滑架上,从针槽5的上方作用于片踵12e、20a、20b,该滑架在与图3的纸面垂直的方向往复移动。编织用三角30作用于挺针片20的片踵20a。移圈用三角31作用于挺针片20的片踵20b。沉降片用三角32作用于可动沉降片12的片踵12e。编织用三角30包括起针三角35及顶部三角36。顶部三角36设置了导向槽37,该导向槽37引导挺针片20的片踵20a,以编织针4进行编织物编织时的动作的方式进行引导。编织用三角30还包括成圈三角38,具有就中心线30a而言基本上线对称的形状,能在往返行走的滑架的两行走方向进行同等的作用。但是,成圈三角38,由于与滑架的行走方向相应地由下游侧的下降斜面驱动片踵20a,在齿口 3中拉入接受了编织纱线的供纱的钩4a,所以被配置在与作为线圈6的线圈密度值相应的位置。上游侧的线圈密度三角38,在上升位置待机。设置在顶部三角36的内侧的接受用移圈三角39,被包括在移圈三角31内。在移圈三角31内,也包括送出和接受两用移圈三角40及导向三角41。图中由实线表示的顶部三角36和由双点划线表示的送出和接受两用移圈三角40,以交替地出没的方式被切换,以便在一方突出状态下另一方成为没入状态。沉降片用三角32,包括移动三角42。移动三角42,与滑架的行走方向相应地向下游侧移动,向作用侧驱动可动沉降片12的片踵12e。在图4中,记载在沉降片用三角32的下侧的A、B、C、D、E、F,表示与可动沉降片12的控制关联的代表性的位置。与A F的各位置对应的片踵12e、20a、20b的位置,在片踵的符号上附加A F来表示。图5、图6及图7,由(a) (f)分别表示与图4的位置A F对应的图1的横编机的沉降片装置I的动作状态。如图5 (a)所示,在图4的位置A,可动沉降片12成为不作用状态,前端部12a从顶齿11的齿口中心3a侧退避。如图5 (b)所示,在图4的位置B,可动沉降片12由移动三角42切换成作用状态,前端部12a进入顶齿11的齿口中心3a侧。如图6 (c)所示,即使挺针片20的片踵20a接受起针三角35的上升斜面的作用,钩4a向齿口 3开始进入,也能由前端部12a抑制线圈6的沉降片环的鼓起。如果线圈6的鼓起被抑制,则线圈6相对于钩4a相对地后退,打开针舌4b而被清除。下面,假想图6 (C)中的线圈6的鼓起抑制不充分,产生线圈6的鼓起的情况。如图6 (d)所示,即使在相向的针床2侧,也能由固定沉降片10的突起部IOc和与突起部IOc相比进入了齿口中心3a侧的可动沉降片12的突起部12b抑制线圈6的鼓起。如图7 (e)所示,在图4的位置E,可动沉降片12,其片踵12e越过移动三角42的范围,通过由沉降片用三角32的三角槽进行的引导切换成不作用状态,前端部12a从顶齿11的齿口中心3a侧退避。此不作用状态,在从吃纱进行定线圈密度的期间继续。但是,在线圈6向从相向的针床2进入齿口 3的钩4a上鼓起的那样的情况下,能由设置在固定沉降片10上的突起部IOc抑制鼓起。如果钩4a进一步进入相向的针床2侧,则针舌4b由线圈6完全打开,线圈6向针杆4c过渡。如图7 (f)所示,当图4的位置F的那样的定线圈密度结束后,将可动沉降片12暂时返回作用状态。如果滑架进一步行走,则片踵12e超过移动三角42的范围,通过由沉降片用三角32进行的引导,可动沉降片12被切换成不作用状态。在以上的本实施例的说明中,虽然仅在一方的针床2中形成了线圈6,但是使用双方的针床2的罗纹编织等也能与本实施例同样地进行。由于定线圈密度由固定沉降片10的定线圈密度部IOb进行,能由固定沉降片10在接近齿口 3的位置支承顶齿11,所以能使定线圈密度、脱圈的时机一致,即使是线圈密度增加编织、罗纹编织,也能形成漂亮的线圈6。另外,编织针4,虽然对舌针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舌针,对复合针等也同样地能适用。符号说明:1:横编机的沉降片装置2:针床3:齿口4:编织针4a:钩5:针槽6:线圈10:固定沉降片IOa:支承孔IOb:定线圈密度部IOc:突起部11:顶齿12:可动沉降片12a:前端部12b:突起部12e:片踵30:编织用三角32:沉降片用三角42:移动二角
权利要求1.一种横编机的沉降片装置,其一对针床夹着齿口地相向,在如果离开齿口则低地倾斜的状态下,在使设置在被收容在并列设置于各针床上的针槽内的编织针的齿口侧前端的钩进退于齿口而编织线圈时,在编织针之间形成沉降片环,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沉降片,该固定沉降片在与齿口面对的前端附近设置成为顶齿的线材的支承孔,在齿口中心侧的前端设置在线圈编织时挂沉降片环的定线圈密度部; 可动沉降片,该可动沉降片与固定沉降片邻接地设置,具有在使编织针的钩进入齿口时抑制被卡定在钩内的线圈与钩一起进入齿口的鼓起的前端部,能切换使前端部进入顶齿的齿口中心侧的作用状态及使前端部从顶齿的齿口中心侧退出的不作用状态, 可动沉降片以如下的方式被控制:在使卡定线圈的钩进入齿口而使线圈从钩内向针杆侧清除时成为作用状态,在向进入了齿口的钩供给纱线而使钩从齿口退出形成新的线圈时成为不作用状态, 固定沉降片或者可动沉降片之中的至少一方,具有抑制与从相向的针床向齿口进入的编织针的钩一起要鼓起的线圈的突起部。
2.按权利要求1记载的横编机的沉降片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固定沉降片上,以从上述定线圈密度部的上部向齿口中心侧突出的方式设置了上述关起部。
3.按权利要求1记载的横编机的沉降片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可动沉降片上,以在上述作用状态下从上述前端部的上部向齿口中心侧突出的方式设置了上述突起部。
4.按权利要求1记载的横编机的沉降片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固定沉降片上,以从上述定线圈密度部的上部向齿口中心侧突出的方式设置了上述突起部,而且 在上述可动沉降片上,以在上述作用状态下从上述前端部的上部向齿口中心侧突出的方式设置了上述突起部。
5.按权利要求4记载的横编机的沉降片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可动沉降片的突起部,在上述作用状态下,与上述固定沉降片的突起部相比,位于顶齿侧。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高精度地进行线圈形成时的定线圈密度、脱圈,也能抑制线圈的鼓起的横编机的沉降片装置。由于由固定沉降片(10)支承成为顶齿(11)的线材,也设置定线圈密度部(10b),所以能高精度地进行线圈形成时的定线圈密度、脱圈。可动沉降片(12)能切换作用状态和不作用状态。由于在可动沉降片(12)的作用状态下,使前端部(12a)进入顶齿(11)的齿口中心(3a)侧,所以能抑制线圈(6)的鼓起,固定沉降片(10)的突起部(10c)能抑制来自相向的针床(2)的鼓起。在可动沉降片(12)上也设置突起部(12b),在作用状态下,与固定沉降片(10)的突起部(10c)相比在靠近齿口中心(3a)的顶齿(11)侧,能抑制来自相向的针床(2)的线圈(6)的鼓起。
文档编号D04B15/06GK202925262SQ201220621820
公开日2013年5月8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21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28日
发明者岛崎宜纪, 森敦弘 申请人: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