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织机的碟形分线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创造涉及圆织机的碟形分线轮,包括轮体和分线杈,轮体设为圆环形,轮体设有中心孔,轮体的外圆周设有若干分线杈,分线杈折弯后与轮体之间形成夹角,夹角为135度至175度;分线杈端部设有凹槽和圆锥形定位齿,分线杈与轮体之间设有加强筋。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将分线杈折弯后与轮体之间形成夹角,从而形成碟形分线轮,该分线轮用于梭子运行采用轨道机构的圆织机,分线轮的分线杈不会与导针盘下方导轨产生干涉,从而使圆织机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并且运行更加平稳可靠。
【专利说明】圆织机的碟形分线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圆织机,尤其是一种用于圆织机的碟形分线轮。
【背景技术】
[0002]现有圆织机的分线轮一般是由轮体和分线杈构成的平面结构,轮体设为圆环形,轮体的中心设有中心孔,轮体的外圆周设有若干分线杈。现有圆织机的梭子运行机构一般包括梭体、上导轮和下导轮,分线轮设在梭床上,下导轮下方设有两个支承导向轮,两个支承导向轮通过下导轮托住梭体,并可以在动力装置的驱动下使梭体作旋转运动,分线轮的分线杈与导针盘接触,分线轮在与梭体同步旋转的同时也作自转运动。
[0003]目前,这种传统的梭子运行机构由于支承导向轮与下导轮是圆弧面接触,使得梭体的运行不平稳,同时增加了产生机械故障的概率。如果将下导轮下方的支承导向轮改为轨道机构,则会使分线轮的分线杈与导针盘产生干涉,从而影响梭子运行机构以及整体圆织机的正常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圆织机的碟形分线轮,该分线轮工作时,其分线杈不会与导针盘下方导轨产生干涉。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6]圆织机的碟形分线轮,包括轮体和分线杈,所述轮体设为圆环形,轮体的中心设有中心孔,轮体的外圆周设有若干分线杈,所述分线杈折弯后与轮体之间形成夹角,所述夹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
[000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轮体外圆周的所有分线杈与轮体之间的夹角相等,所述夹角为135度至175度。
[000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分线杈的端部设有圆锥形定位齿,分线杈与轮体之间设有加强筋。
[000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分线杈的顶端设有凹槽。
[00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轮体外圆周的所有分线杈形成锥形面,使得所述分线轮整体呈碟形形状。
[00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将分线杈折弯后与轮体之间形成夹角,从而形成碟形分线轮,该分线轮用于梭子运行采用轨道机构的圆织机,分线轮的分线杈不会与导针盘下方导轨产生干涉,从而使圆织机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并且运行更加平稳可靠。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13]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0014]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5]图中:1、分线杈,2、定位齿,3、轮体,4、加强筋,5、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16]如图1和图2所示,圆织机的碟形分线轮,包括轮体3和分线杈I,轮体3设为圆环形,轮体3的中心设有中心孔,轮体3的外圆周设有若干分线杈1,分线杈I折弯后与轮体3之间形成夹角,所述夹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
[0017]本实施例中,所述轮体3外圆周的所有分线杈I与轮体3之间的夹角相等,所述夹角的优选值为135度至175度,轮体3外圆周的所有分线杈I形成锥形面,使得分线轮整体呈碟形形状。本实施例分线杈I的端部设有圆锥形定位齿2,分线杈I与轮体3之间设有加强筋4,分线杈I的顶端设有凹槽5。本实用新型分线轮用于梭子运行采用轨道机构的圆织机,分线轮的分线杈不会与导针盘下方导轨产生干涉,从而使圆织机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并且运行更加平稳可靠。
【权利要求】
1.一种圆织机的碟形分线轮,包括轮体和分线杈,所述轮体设为圆环形,轮体的中心设有中心孔,轮体的外圆周设有若干分线杈,其特征是:所述分线杈折弯后与轮体之间形成夹角,所述夹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织机的碟形分线轮,其特征是:所述轮体外圆周的所有分线杈与轮体之间的夹角相等,所述夹角为135度至175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圆织机的碟形分线轮,其特征是:所述分线杈的端部设有圆锥形定位齿,分线杈与轮体之间设有加强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织机的碟形分线轮,其特征是:所述分线杈的顶端设有凹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织机的碟形分线轮,其特征是:所述轮体外圆周的所有分线杈形成锥形面,使得所述分线轮整体呈碟形形状。
【文档编号】D03D37/00GK203583105SQ201320739932
【公开日】2014年5月7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20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20日
【发明者】朱根山 申请人:朱根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