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体方块灯芯绒面料的后整理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14948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服装面料领域,具体是指一种立体方块灯芯绒面料的后整理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及发展,人们对穿着的要求越来越讲究,也越来越多样化。灯芯绒是一种割纬起绒、表面形成纵向绒条的织物,因绒条象一条条灯草芯,所以称为灯芯绒。现有灯芯绒均采用由一组经纱和二组纬纱织成,其中一组纬纱(称地纬)与经纱交织成固结绒毛的地布,另一组纬纱(称绒纬)与经纱交织构成有规律的浮纬,割断后形成绒毛。目前市场上的灯芯绒产品还是以直条为主、最多有粗细条之分,还有粗条细条间隔的粗细条之外,并无其它新创意。而且以往传统的工艺都用棉纱生产灯芯绒,色调简单、单调,都是单色效果,都是直条形没什么新的创意,而且色光效果差,色牢度低,手感不丰满,弹性差。为了适应消费者日新月异的要求,开发一种与众不同又要适应新时代气息的产品事关重要。有鉴于此,本发明人经过苦心研究,研发了一种具有立体方块组成的立体形摩块组图的另类灯芯绒面料,其需要配合独特的后整理工艺,本案由此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立体方块灯芯绒面料的后整理工艺,使灯芯绒能够呈现优异的立体形摩块组图的视觉效果,表现新颖美感,面料手感柔软、蓬松,绒感好,满足大众个性多样需求。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一种立体方块灯芯绒面料的后整理工艺,立体方块灯芯绒面料具有经纱、地纬、第一绒纬及第二绒纬,地纬和经纱采用涤纶网络丝;第一绒纬采用阳涤复合丝,第二绒纬采用涤锦复合丝;后整理工艺具有一浴法染多色工艺,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①布料送入机缸后,缸内温度加热至30度,加入分散染料、酸性染料及匀染助剂,之后匀转10分钟;该匀染助剂主要由分散剂、醋酸及匀染剂组成;②在步骤①匀转10分钟后,以每分钟1度的速度升温到80度;在该升温过程中,把待用的阳离子染料用90度的热水加醋酸高速搅拌;待机缸温度升温到80度时把阳离子染料缓慢加入,加入时间约10分钟;③在步骤②阳离子染料加好后,以每分钟1.3度的速度升温到125度,并且保温90分钟;④在步骤③保温结束后,以每分钟1.5度的速度降温到90度,之后以每分钟2.5度的速度降温到60度,最后循环洗布。进一步,所述匀染助剂中,分散剂、醋酸及匀染剂的重量比为:3-4:4-5:7-8。进一步,所述一浴法染多色工艺处理前还进行减量5-8%的碱减量处理工艺。进一步,所述减量5-8%的碱减量处理工艺包括如下步骤:①布料进入机缸后,缸内水温加热至30度,加入助剂,该助剂重量比组分包括有:液碱60-70份、纯碱5-6份、开纤剂3-4份、去油灵3-4份,碱减量促进剂2-3份;②在步骤①加入助剂后,以2度每分钟升温至95度,保温5分钟,保温后以每分钟1.5度每分钟升温至105度,保温90分钟;③在步骤②保温结束后,以每分钟1度降温至90度,保温5分钟,再以每分钟1.5度降温至60度,最后排气进清水循环洗布。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发明一种立体方块灯芯绒面料的后整理工艺,通过该后整理工艺所形成的立体方块灯芯绒面料,采用一浴法,工艺简单,使灯芯绒面料能够呈现优异的立体方格形的花纹,表现新颖,具有多色感,而且面料手感柔软、蓬松,绒感好,为立体方块灯芯绒面料的最终成型提供有利保障,满足大众个性多样需求。附图说明图1本发明涉及的立体方块灯芯绒面料的结构示意图。标号说明第一侧面单元11第二侧面单元12顶面单元13经纱2地纬31第一绒纬32第二绒纬33。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本案涉及一种立体方块灯芯绒面料的后整理工艺,该立体方块灯芯绒面料如图1所示,包括一组经纱2和三组纬纱,该三组纬纱分别为地纬31、第一绒纬32及第二绒纬33;该第一绒纬32、第二绒纬33呈不同色。所述地纬31与经纱2交织成面料地纹组织;具体来讲,该地纹组织采用平纹组织,接结方式采用W形接结。所述第一绒纬32及第二绒纬33与经纱2交织构成有规律的用作形成绒毛的浮纬。面料设计有立体方块图案,其由规律排列的多个小立体方块构成,每个小立体方块具有二侧面单元(第一侧面单元11、第二侧面单元12)和一顶面单元13。地纬31、第一绒纬32及第二绒纬33的排列比为1:1:1。第一侧面单元11为第一绒纬32浮在布面构成第一浮纬而第二绒纬33下沉与地纹交织,则第一侧面单元11呈现的是第一绒纬32的颜色。第二侧面单元12为第二绒纬33浮在布面构成第二浮纬而第一绒纬32下沉与地纹交织,则第二侧面单元12呈现的是第二绒纬33的颜色。顶面单元13为第一绒纬32和第二绒纬33均浮在布面构成混合浮纬,则顶面单元13呈现的是第一绒纬32和第二绒纬33形成的混色效果的间色。构成立体方块图案需要有三种色调,本发明采用两种绒纬来体现三种颜色,两种绒纬(第一绒纬32及第二绒纬33)呈不同色,巧用该两种颜色交叉形成间色效果,从而实现从二色变成三种颜色。所述两种绒纬呈不同色可以分别为明浅色(比如粉色)和深浅色(比如紫色),立体方块的三个单元的体现分别为,第一侧面单元11为明浅色平行四边形,第二侧面单元12为与明浅色对称的深色平行四边形,顶面单元13为间色菱形。优选的,为了使立体方块图案显色性更突出,以及确保面料体现绒面丰满度与柔软、蓬松手感,所述地纬31和经纱2采用150D/48FDTY涤纶网络丝;第一绒纬32采用160D/72FCD/N阳涤复合丝,第二绒纬33采用160D/72FT/N涤锦复合丝。其中,160D/72FCD/N阳涤复合丝和160D/72FT/N涤锦复合丝均采用四根并为一丝来缝制。所述立体方块灯芯绒面料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采用纺织设备,将一组经纱2和三组纬纱采用多臂机纹织形成;三组纬纱分别为地纬31、第一绒纬32及第二绒纬33;该立体方块灯芯绒面料设计有规律排列的立体方块图案,其由多个小立体方块组成,每个小立体方块具有二侧面单元(第一侧面单元11、第二侧面单元12)和一顶面单元13;地纬31和经纱2采用150D/48FDTY涤纶网络丝;第一绒纬32采用160D/72FCD/N阳涤复合丝,第二绒纬33采用160D/72FT/N涤锦复合丝;地纬31与经纱2交织成面料地纹组织;第一绒纬32及第二绒纬33与经纱2交织构成有规律的浮纬;其中,第一侧面单元11为第一绒纬32浮在布面构成第一浮纬而第二绒纬33下沉与地纹交织,第二侧面单元为第二绒纬33浮在布面构成第二浮纬而第一绒纬32下沉与地纹交织,顶面单元13为第一绒纬32和第二绒纬33混合均浮在布面构成混合浮纬;制得坯布;最后将坯布上构成的浮纬割断后形成绒毛,即构成有半成品灯芯绒面料;纺织中无需更新纺织设备,只要在原有纺织设备上就可以研发出具有独特风格的立体方块灯芯绒,成本低;2)将步骤1)织得的半成品灯芯绒面料进行染色处理;第一绒纬32和第二绒纬33分别上染两种不同颜色,最终制得二侧面单元(第一侧面单元11、第二侧面单元12)不同色以及顶面单元13为混合色的显现立体方块双色图案的灯芯绒。由于采用多种原料的组合,各种原料对染料的使用有不同的要求。如涤纶需分散染料才能上色,要求温度在125度-135度之间,而且需要高温高压才能上色;而锦纶则只需要酸性染料在100度以上才能上色,上色峰值125度;而改性涤纶“阳涤”则要用“阳离子”,其上色温度是120度,上色峰值是125-135度。以上三种原料如按传统染色法加工需要三次染色;为了节省电、煤、水等资源我们改用一浴法代替三次染色,即三种染料同时调好一次投料,问题是这三种原料所需温度、时间有所差异,为了使各种色光都染好设定一个共用的染色温度与时间非常重要。于此,本发明给出相应的一浴法染多色工艺,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①布料送入机缸后,缸内温度加热至30度,加入分散染料、酸性染料及匀染助剂,之后匀转10分钟;该匀染助剂主要由分散剂、醋酸及匀染剂组成;具体来讲,该分散剂、醋酸及匀染剂的重量比为:3-4:4-5:7-8;布料送入机缸后,还先进行水洗干净,以防止布料前道工艺洗水不清,以确保后序阳离子染料不会因碱性而出现凝结结块问题,以避免布面产生色点色块和色污等缺陷;②在步骤①匀转10分钟后,以每分钟1度的速度升温到80度;在该升温过程中,把待用的阳离子染料用90度的热水加1000g醋酸高速搅拌(以充分化开防止凝结成块);待机缸温度升温到80度时把阳离子染料缓慢加入,加入时间约10分钟;③在步骤②阳离子染料加好后,以每分钟1.3度的速度升温到125度,并且保温90分钟;此处控制适当的较慢升温速度,因为布料相对较厚,在机缸里的行走速度慢,适当的较慢升温速度起到避免造成色花缺陷,兼顾品质和效率;此处峰值温度125度的设定十分关键,其是一个兼容的温度值。而且在该兼容温度值基础上保温时间的把控也极重要,带来几重效果,一是助剂里有匀染剂,会对布面上的颜色不匀进行适度的修复,二是对布料上的一些脏污进行适度洗涤,使布面更干净清爽,三是对色牢度适度的加固提升,因为纤维分子比较密,染料比较难渗透进纤维,那么在高温的状态下纤维分子会膨胀,结构会变得比较稀松,利于染料的适度上色吸收,这样就从布料的本质上保证了产品的品质;④在步骤③保温结束后,以每分钟1.5度的速度降温到90度,之后以每分钟2.5度的速度降温到60度,最后循环洗布。所述一浴法染多色工艺,温度的控制十分要紧,只有温度达到了,颜色才能达到应有的饱和度和色牢度,但是对于复合型纱来说,涤阳复合型纱线如果温度过高会使涤和阳离子收缩不同,从而使布面产生扭曲,严重影响布面的风格,所以我们针对产品的纱线性质来制定适合的工艺,既要保证颜色的饱和度,又要保证色牢度和手感,我们研发人员经过多次的实验,最终找到了能够兼容的温度点,既解决了染色得色牢度问题,又让布面干净整洁。进一步,染好色后发现布面有摩丝现象,就是布面有象北极光一样的闪光,使人感到眼睛不舒服、客户要求消除。这是由于化纤表面的光滑度太高产生的,要想消除首先要消除纤维表面的光滑度。为了把纤维表面反光层消除,我们采用染色前先适当碱减量(控制减量在5-8%)的办法来消除纤维表面的反光层。通过该减量处理工艺,极光现象得以消除。碱减量控制减量在5-8%,主要用来平衡面料手感柔软度以及染色质量问题。本发明采用的纱线有涤阳复合纱线,所以在产品前处理碱减量工艺的制定上一定要谨慎细心而又大胆,既要把纱线的性质充分的发挥出来,又不能损伤纤维本身。所述减量5-8%的碱减量处理工艺包括如下步骤:①布料进入机缸后,缸内水温加热至30度,加入助剂,该助剂重量比组分包括有:液碱60-70份、纯碱5-6份、开纤剂3-4份、去油灵3-4份,碱减量促进剂2-3份;所述布料进入机缸前还先经过预缩机预缩,以使纬向纤维充分的回缩,从而使布料在机缸内不会有纰纱滑移;控制水温加热至30度,避免温度高了在加入减量助剂时对纤维布料造成损伤;②在步骤①加入助剂后,以2度每分钟升温至95度,保温5分钟,保温后以每分钟1.5度每分钟升温至105度,保温90分钟;中间控制升温至95度,不超过95度,以确保纤维没有太大的收缩,不会产生布料因收缩不匀而产生疵点;95度保温5分钟目的是让布料在机缸里有一个缓冲的过程,为后面继续升温做准备;确保面料有优良的平整度及绒感。之后以1.5度每分钟升温至105度保温90分钟,液碱对布料的剥离效应是随着温度的上升而产生的作用越大,105度对布和碱都是比较温和的,所以温度控制在105度,让碱在比较温和的状态下和布料表面缓慢的发生物理变化,既保证了布料本身的强力,又达到了开纤效果,这样做出来的布料手感蓬松柔软,肌肤感强,为后道染色工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③在步骤②保温结束后,以每分钟1度降温至90度,保温5分钟,再以每分钟1.5度降温至60度,最后排气进清水循环洗布。染色后,最后还进行定型工序处理。由于灯芯绒是厚形织物,它是由多种原料组成,所以定型工艺很重要,首先定型机烘箱内温度要恒定,不能有左、中、右的温差;其次是温度设定根据原料和克重我们设定170度;最后就速度设定按织物克重350克,测算用25米/分速度完成工艺。立体方块灯芯绒制造方法,需要组织结构与各种原料的配合,而后再经过开绒后,采用本发明先进的一浴法染多色的技术而形成。立体方块灯芯绒制造采用多种化纤原料的有机配合,结合研发的组织结构排列法及穿综法,与巧妙的纹板排列法配合,再配合独持的后整理工艺。需要解决几个关键技术问题,A、组织结构与各种原料的有机配合形成独特的立体方块,B、保证在呸布割绒时立体纹路不被破坏,C、后染整解决一浴法染多色体现完整的多色立体方块的技术问题,本发明主要解决该第三个问题。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凡跟本发明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和修饰,均应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