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挺针片,更具体涉及一种小圆机挺针片。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小圆机中的挺针片如图1所示,包括挺针片主体1、推针部5、上针踵4、下针踵2、弹性片3,上针踵4与压针三角10配合控制挺片最大行程,下针踵2和挺针三角配11合控制挺针片上升下降,弹性片3可使挺针片复位,推针部5推动舌针进行针织,这样的结构导致弹性片3在恢复形变的过程中容易带动挺针片上下左右晃动,出现花针的现象,降低了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能使挺针片主体更稳定提升生产效率,且复位装置可拆卸,节约生产成本的小圆机挺针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小圆机挺针片,包括挺针片主体、上针踵和下针踵,挺针片主体外有针筒,针筒在上针踵和下针踵之间有限位间隙,还包括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一端接触挺针片主体,另一端与针筒垂直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将复位弹簧设置在针筒上不随挺针片移动,避免复位弹簧恢复形变时的反作用力使挺针片主体晃动,又通过复位弹簧是垂直固定在针筒上,使复位装置只产生对挺针片主体垂直的力,大大增加了挺针片在工作时的稳定性,避免了花针的现象。
进一步改进设置为:所述复位弹簧与挺针片主体的接触点在上针踵和限位间隙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避免了由于挺针片随挺针三角上下移动时,超出复位弹簧的作用范围。
进一步改进设置为:所述复位弹簧对应针筒的另一端设置有受力器,所述受力器上设置有凹槽,所述挺针片主体与凹槽滑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通过受力器与挺针片主体的受力配合,能有效的避免在高速旋转的工作环境下由于复位弹簧和挺针片受力面积小,复位弹簧容易滑向一旁的问题。
进一步改进设置为:所述下针踵上设置有橡胶垫片。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能避免下针踵在连续不断的工作中变形,导致下针踵与挺针三角配合不稳,出现滑针的现象。
进一步改进设置为:所述挺针片主体上对应限位间隙并朝向限位间隙处设置有限位片。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通过限位片和限位间隙的配合,阻止挺针片主体在恢复形变时向上位移,增加了生产稳定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一种小圆机挺针片,通过将复位弹簧垂直固定在针筒上,避免了因为复位弹簧恢复形变时带动挺针晃动,又通过限位片和限位间隙的配合,避免了挺针片主体在自身恢复形变过程中自身向上运动,增加了挺针片在工作时的稳定性,避免了花针的现象,提升了生产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挺针片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小圆机挺针片在小圆机中的工作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小圆机挺针片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A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受力器与复位弹簧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说明:1、挺针片主体;2、下针踵;3、弹性片;4、上针踵;5、推针部;6、橡胶垫片;7、限位片;8、提花针;9、针筒;10、压针三角;11、挺针三角;12、限位间隙;13、受力器;14、复位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2至图5对本实用新型一种小圆机挺针片的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小圆机挺针片,包括挺针片主体1、上针踵4和下针踵2,挺针片主体1外有针筒9,针筒9在上针踵4和下针踵2之间有限位间隙12,还包括复位弹簧14,所述复位弹簧14一端接触挺针片主体1,另一端与针筒9垂直固定,所述复位弹簧14与挺片主体的接触点在上针踵4和限位间隙12之间,所述复位弹簧14对应针筒9的另一端设置有受力器13,所述受力器13上设置有凹槽,所述挺针片主体1与凹槽滑动连接,所述下针踵2上设置有橡胶垫片6,所述挺针片主体1上对应限位间隙12并朝向限位间隙12处设置有限位片7。
工作过程:小圆机在工作时主要靠舌针成圈将纱线编织成布,而舌针的运动主要由在舌针下方的挺针片和提花针8的运动决定,当提花针8未被选针器压下时,挺针片和舌针正常工作成圈,当选针器压下提花针8时,提花针8带动挺针片向针筒9的一侧移动,挺针片主体1压下复位弹簧14,限位片7被压进限位间隙12,此时挺针片下针踵2被移出挺针三角11,此时挺针片不再随挺针三角11上下移动,从而推针部5不再对舌针作用上下的力,舌针停止工作,完成一次提花,通过限位间隙12和限位片7的配合,限制了挺针片自身形变产生的上升运动,增加了挺针片的工作稳定性,随后由于复位弹簧14的作用,使挺针片和提花针8复位,小圆机正常编织工作,由于复位弹簧14固定在针筒9上,复位后的反作用力不再作用于挺针片,避免了挺针片的下针踵2出现连续进出,导致花针的情况。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