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标签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织物标签。
背景技术:
标签是一种附属物,缝缀、粘贴在产品上,既能表达产品的品牌名称、LOGO、内涵,又能表现产品的尺码、产地、成分及说明等。
以梭织物为基础制作的织物标签,结构牢固,手感舒适,适合缝缀,为常用的标签形式。但缝缀在产品上的标签,局部加厚了产品,影响产品的透气性与干燥速度。对于运动服装、内衣等追求透气性良好,穿着舒适度的产品,或对于户外用品、雨衣等追求能快速干燥的产品来说,一种透气好、易于干燥的织物标签成为需求。
现有的织物标签主要包括织唛和丝印标签两大类。其中,织唛为多纬织物,织面紧密,结构层次多,较为厚实,透气性不好,而丝印标签,虽较单薄,但织物结构也较密实,透气性不良。因此,现有的织物标签均难以达到透气、快干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透气好、易于干燥的织物标签。
一种织物标签,包括:底带和标签图案层;
所述底带具有孔眼;
所述标签图案层设置于所述底带的表面。
本实用新型采用具有孔眼的底带制作织物标签,孔眼增大了水的蒸发面积,可使标签轻薄透气,易于干燥;将标签图案层设置于所述底带的表面,而非直接织造形成图案,可避免底带的孔眼透出背面色彩,保证标签的美观和辨识度。本实用新型的织物标签可广泛应用于要求快干的雨具、户外用品或对透气性和舒适度要求较高运动服、内衣产品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孔眼的总面积占所述底带表面积的15%~20%。
本实用新型通过研究发现,如孔眼的总面积过大,难以在具有孔眼的底带上形成美观、清晰的标签图案,影响织物标签的品质;而孔眼的总面积过小,又牺牲了透气性。因此为在保证织物标签的透气性的同时,兼顾标签图案的美观和清晰,需要对底带上孔眼的总面积进行合理的控制,本实用新型优选为以占底带表面积的15%~20%对孔眼的总面积进行控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孔眼由透孔组织形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透孔组织的完全组织中,Rj=Rw=6~10,浮线长为3~5个组织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透孔组织的完全组织中,Rj=Rw=6,浮线长为3个组织点。
进一步地,透孔组织本身的组织构成影响织物织造的紧密度,因此对织物标签的透气性具有一定的影响,同时还会影响织物标签的平整度:组织构成过于松散,虽然透气性较优,但是平整度差,反之组织构成过于紧密,织物平整度较好,但是透气性下降。
为突显商品的品质,通常要求织物标签具有较高的平整度。因此本实用新型通过实验验证,采用Rj=Rw=6~10,浮线长为3~5个组织点的完全组织,制得的标签较为平整,且透气性佳,最优选为Rj=Rw=6,浮线长为3个组织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带中的经纱和纬纱均为50D~100D涤纶纱。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经纱的密度为135~155根/英寸;所述纬纱的密度为100~165根/英寸。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经纱的密度为145~150根/英寸。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带的厚度为0.1mm~0.25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带的厚度为0.2mm~0.25mm。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织物标签的实样图;
图2为上述织物标签中透孔组织的完全组织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的织物标签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一种织物标签10,包括:底带11和标签图案层12。底带11具有孔眼,标签图案层12设置于底带11的表面,具体可采用丝印的方法进行制作。
底带11上的孔眼的面积占底带表面积的18%,具体由透孔组织形成,该透孔组织的完全组织如图2所示,Rj=Rw=6,浮线长为3个组织点。可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采用其他织物组织或方式形成该孔眼。
在本实施例中,底带11采用的经纱密度为146根/英寸,纬纱密度为112根/英寸;经纱为75D涤纶纱,纬纱为100D涤纶纱;颜色均为黑色;形成的底带厚度为0.22mm。
实施例2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一种织物标签20,包括:底带21和标签图案层22。底带21具有孔眼,标签图案层22设置于底带21的表面,具体可采用丝印的方法进行制作。
底带21上的孔眼的面积占底带表面积的15%,具体由透孔组织形成,该透孔组织的完全组织如图2所示,Rj=Rw=6,浮线长为3个组织点。可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采用其他织物组织或方式形成该孔眼。
在本实施例中,底带21采用的经纱密度为146根/英寸,纬纱密度为146根/英寸;经纱为75D涤纶纱,纬纱为75D涤纶纱,颜色均为白色;形成的底带厚度为0.2mm。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一种织物标签,其结构同实施例1,区别在于:底带上的孔眼的面积占底带表面积的20%,具体由透孔组织形成,该透孔组织的完全组织中,Rj=Rw=10,浮线长为5个组织点。
底带采用的经纱密度为154根/英寸,纬纱密度为146根/英寸;经纱为80D涤纶纱,纬纱为75D涤纶纱;形成的底带厚度为0.23mm。
实施例1-3的织物标签与平纹织唛、8枚双锦织唛的透气性、常温干燥速度对比(表1):
表1
常温干燥测试为:室温26℃,湿度52%,时间15分钟,织物浸水后的水分蒸发率。
由表1可知,实施例1-3的织物标签均质地轻薄,具有孔眼,标签通透性良好,透气性强,易于干燥。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