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缝纫机剪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41887阅读:828来源:国知局
一种缝纫机剪线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工业缝纫机,特别是涉及一种缝纫机剪线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工业缝纫机上都配置有前剪线装置和后剪线装置,通过缝纫机的电控模块和设置在缝纫机缝台上的传感器自动执行前剪线动作和后剪线动作,前剪线动作和后剪线动作一般都由定刀和可转动的上刀构成。比如,申请号为201320559872.2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说明书所公开的一种工业缝纫机的自动控制装置中,其所公开的后剪线装置包括设在缝纫台面侧部的定刀、与定刀相邻的针板、切刀驱动件、以及与切刀驱动件相连接的动刀,切刀驱动件能驱动动刀摆动至定刀处,将缝线剪断;另外,从其说明书附图1和图2可毫无疑问且唯一地得知:在缝纫过程中沿缝布在缝纫台面上向前移动的方向,所述的定刀和动刀均设置在针板的前方侧、并紧邻针板的前端,因此,其将缝线剪断后所产生的后线辫的最短长度为:针板上的落针孔与后剪线装置中的刀刃之间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

但是,上述工业缝纫机的自动控制装置所公开的后剪线装置中,由于后剪线装置中的刀刃距针板上落针孔的距离较长,从而导致剪线后产生的后线辫过长,导致下次缝纫时形成在缝布上的线辫过长、需要工人重新修剪,效率低;同时,由于后剪线装置中的刀刃距针板上落针孔的距离较长,因此,当缝纫机结束后,极容易出现在后剪线装置未执行后剪线动作之前、工人已斜向前拉缝布或当缝布刚刚出压脚后就将缝布往回拉的现象,即剪线时间点滞后,从而导致在后剪线装置未执行后剪线动作时缝线已远离后剪线装置,最终导致漏剪的情况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缝纫机剪线装置,其能够有效避免漏剪现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缝纫机剪线装置,所述缝纫机包括具有针板舌头的针板,所述缝纫机剪线装置包括具有定刀刀刃的定刀和用于执行剪线动作且具有上刀刀刃的上刀,所述上刀刀刃与定刀刀刃相咬合、并形成用于将缝线剪断的剪线刀刃;沿缝纫机缝纫时向前输送缝料的方向,所述剪线刀刃位于针板上的针板舌头和针板的前边缘之间。

优选地,所述针板上开设有位于针板舌头前侧的辅助送布牙槽,所述剪线刀刃位于针板上的针板舌头和辅助送布牙槽之间。

优选地,所述针板上开设有位于针板舌头前侧的辅助送布牙槽,所述剪线刀刃位于针板上的辅助送布牙槽和针板的前边缘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针板的上端面上设有一支撑凸耳,所述定刀固定于针板,所述上刀固定于一前后延伸的上刀轴上,所述上刀轴可转动地支撑于针板的支撑凸耳中。

优选地,所述上刀轴上固定有一挡圈,所述上刀轴上还套有一压簧,所述压簧的前后两端分别与所述挡圈和支撑凸耳相抵靠,所述压簧的预紧力使上刀向靠近定刀的方向转动后、上刀的上刀刀刃与定刀的定刀刀刃相咬合。

进一步地,还包括一支撑座和一前后延伸的连接轴,所述连接轴可转动地支撑于支撑座中,所述连接轴与所述上刀轴通过万向联轴器相连接,所述连接轴由一剪线驱动源驱动转动。

优选地,所述剪线驱动源为一电磁铁,所述电磁铁具有可向下伸出的电磁铁铁芯,还包括剪线曲柄和前后延伸的曲柄轴,所述电磁铁铁芯与剪线曲柄的一端通过曲柄轴相连接,所述连接轴固定在剪线曲柄的另一端中。

进一步地,还包括固定于缝纫机的刀组固定座上的定刀安装座,所述定刀固定于所述定刀安装座,所述上刀固定于一前后延伸的上刀轴上,所述上刀轴可转动地支撑于刀组固定座中。

优选地,所述定刀的上端面上开设有前后延伸的过线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针板舌头的前端与定刀的后端之间形成有上下贯通的落线缝隙,所述定刀上端面的后侧设有斜向下倾斜至落线缝隙处的斜撑面,该斜撑面的后边缘形成所述定刀刀刃,所述定刀刀刃低于针板舌头,由咬合的定刀刀刃和上刀刀刃所形成的所述剪线刀刃位于针板舌头的下方。

优选地,所述定刀上的定刀刀刃和上刀上的上刀刀刃都沿垂直于缝纫机的送布方向左右延伸。

进一步地,还包括安装于缝纫机缝台上的后剪线感应器,该后剪线感应器与缝纫机的电控模块相连接;当后剪线感应器检测到有缝布通过后剪线感应器时,所述缝纫机的电控模块控制缝纫机的机针再行走N针后、使所述上刀执行剪线动作,所述N≧0。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缝纫机剪线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涉及的缝纫机剪线装置中,将由上刀执行剪线动作后、定刀和上刀相咬合所形成的剪线刀刃设置于针板上的针板舌头和针板的前边缘之间后,使得剪线刀刃更加接近于针板舌头,从而可以将用于检测是否有缝料后边缘通过的后剪线感应器的位置安装在缝台上、并位于针板前边缘的后方侧,使后剪线感应器的位置往后挪,更加接近于针板舌头,进而将缝纫结束后后剪线的时间点提前,进而有效避免漏剪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中缝纫机剪线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圈放大图。

图3为图1中针板与上刀的连接示意图。

图4为图1中针板与定刀的连接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中缝纫机剪线装置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B圈放大图。

图7为本申请中缝纫机剪线装置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中缝纫机剪线装置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中缝纫机剪线装置第五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元件标号说明

1 针板

101 针板舌头

102 落针孔

103 辅助送布牙槽

104 支撑凸耳

105 辅助送布部

2 定刀

21 过线凹槽

22 斜撑面

3 上刀

31 剪线刀刃

4 上刀轴

5 挡圈

6 压簧

7 支撑座

8 连接轴

9 万向联轴器

10 剪线驱动源

11 剪线曲柄

12 曲柄轴

13 刀组固定座

14 定刀安装座

15 落线缝隙

16 后剪线感应器

17 缝台

18 起缝感应器

19 前剪线感应器

20 上刀支撑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以下实施例中,各方向的定义如下:将缝纫机的宽度方向定义为前后方向,将缝纫机的长度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将缝纫机的高度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且前方向为在缝纫过程中、缝布在缝台17上的移动方向,缝纫机的机头位于缝纫机的左侧,缝纫机的机尾位于缝纫机的右侧。

本申请提供一种缝纫机剪线装置,安装于各种工业缝纫机,特别适用于包缝机中的后剪线,用于在缝纫结束后剪切缝线,并有效缩短剪线后所形成在缝料后边缘处的后线辫的长度,故所述缝纫机剪线装置也即为缝纫机中的后剪线装置。如图1和图2、或图5和图6所示,安装有所述缝纫机剪线装置的缝纫机包括具有针板舌头101的针板1,所述针板舌头101位于针板1的右侧,所述针板1上开设有位于针板舌头101左侧的落针孔102,所述落针孔102上下贯穿针板1,落针孔102的数量与缝纫机中机针的数量相同,比如:缝纫机中安装有两个机针时,则针板1上对应设置有两个落针孔102,如图2所示,两个落针孔102左右并排布置。所述针板1安装在缝纫机的缝台17上。同时,所述缝台17的上端面上安装有起缝感应器18、前剪线感应器19和后剪线感应器16,所述起缝感应器18、前剪线感应器19和后剪线感应器16都与缝纫机的电控模块相连接,起缝感应器18、前剪线感应器19和后剪线感应器16由后至前依次排布;其中,当有缝料的前边缘通过起缝感应器18时,则缝纫机电控模块控制主动电机转动,开始缝纫;当有缝料的前边缘通过前剪线感应器19时,则缝纫机电控模块控制缝纫机中的前剪线装置动作,将缝线剪断,产生形成在缝料前边缘处的前线辫;当有缝料的后边缘通过后剪线感应器16时,则缝纫机电控模块控制缝纫机中的后剪线装置动作,将缝线剪断,产生形成在缝料后边缘处的后线辫。另外,所述针板1上还可以开设有位于针板舌头1前侧的辅助送布牙槽103,所述辅助送布牙槽103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上下贯穿针板1,辅助送布牙槽103可容辅助送布牙向上露出,缝纫机中的辅助送布牙做前后往复运动,实现辅助送布。

用于执行后剪线动作的所述缝纫机剪线装置包括具有定刀刀刃的定刀2和用于执行剪线动作且具有上刀刀刃的上刀3,所述上刀3执行剪线动作后,则上刀刀刃与定刀刀刃相咬合、并形成用于将缝线剪断的剪线刀刃31,该剪线刀刃31位于后剪线感应器16的后方、或两者左右对齐;为了有效缩短剪线结束后所产生的后线辫的长度,如图2或图6所示,沿缝纫机缝纫时向前输送布料的方向,即沿缝纫机的送布牙向前送布的方向,本申请将定刀2、上刀3、以及定刀2和上刀3咬合后所形成的剪线刀刃31都设置于针板1上的针板舌头101和针板1的前边缘之间。因此,定刀2、上刀3和剪线刀刃31可以有以下几种安装位置:

一、如图1或图5或图7所示,针板1上开设有位于针板舌头101前侧的辅助送布牙槽103,定刀2、上刀3和剪线刀刃31都设置在针板1上的针板舌头101和辅助送布牙槽103之间,故定刀2、上刀3和剪线刀刃31都位于针板舌头101的前方侧、辅助送布牙槽103的后方侧。

二、如图8所示,针板1上无辅助送布牙槽103,则定刀2、上刀3和剪线刀刃31都设置在针板1上的针板舌头101和针板1的前边缘之间,故定刀2、上刀3和剪线刀刃31都位于针板舌头101的前方侧、针板1前边缘的后方侧。

三、如图9所示,针板1上开设有位于针板舌头101前侧的辅助送布牙槽103,定刀2、上刀3和剪线刀刃31都设置在辅助送布牙槽103和针板1的前边缘之间,故定刀2、上刀3和剪线刀刃31都位于辅助送布牙槽103的前方侧、针板1前边缘的后方侧。

上述缝纫机剪线装置中,由于将定刀2、上刀3和剪线刀刃31都设置在针板1上的针板舌头101和针板1的前边缘之间,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申请将定刀2、上刀3和剪线刀刃31的位置都向靠近针板舌头101的方向往后设置,因此,本申请可以将所述后剪线感应器16的位置也同步地向靠近针板舌头101的方向往后设置,故后剪线感应器16可安装在缝台17的上端面上、并位于针板1前边缘的后方侧,后剪线感应器16更加地接近于针板舌头101和落针孔102,或者说,后剪线感应器16与针板舌头101之间在前后方向上的距离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大大缩短。此时,在缝纫结束后,本申请中后剪线感应器16检测到有缝料后边缘通过的时间点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提前,从而使得缝纫机剪线装置执行后剪线动作的时间点也提前,因此在工人斜向前拉或向后往回拉缝布时就已经将缝线剪断,从而有效避免每次缝纫结束后,在缝纫机剪线装置执行剪线动作之前、工人就已经将缝布斜向前拉或向后往回拉而导致漏剪的现象。进一步地,在缝纫结束后,缝纫机的电控模块控制上刀3执行剪线动作、与定刀2相咬合,从而通过剪线刀刃31将缝线剪断,剪线后产生的后线辫的最小长度为后剪线感应器16与剪线刀刃31之间在前后方向上的距离,本申请将定刀2、上刀3和剪线刀刃31的位置都往后设置,更加接近于针板1上的后剪线感应器16,从而可缩短后剪线感应器16与剪线刀刃31之间在前后方向上的间距,大大减少剪线装置剪线结束后所产生的后线辫的长度;当后剪线感应器16与剪线刀刃31左右齐平时,则可以做到产生的后线辫的长度为零。

本申请中,所述定刀2和上刀3的安装方式有三种实施例,分别为:实施例一、定刀2和上刀3都安装于缝纫机的针板1,则定刀2和上刀3跟针板1做成一体;实施例二、定刀2和上刀3都安装于缝纫机的刀组固定座13;实施例三、定刀2和上刀3都安装于缝纫机的上刀支撑座20。

实施例一、定刀2和上刀3都安装于缝纫机的针板1,此时,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针板1上具有用于开设所述辅助送布牙槽103的辅助送布部105,故辅助送布部105位于针板1的右前侧,所述定刀2通过螺丝固定于针板1的辅助送布部105的后端面,从而将定刀2安装在针板1上;所述针板1在辅助送布部105的上端面的前侧右边缘处设有一支撑凸耳104,所述支撑凸耳104的上表面为光滑圆弧面,所述支撑凸耳104中支撑有一可转动的、且前后延伸的上刀轴4,所述上刀3固定在上刀轴4的后端,从而将上刀3安装在针板1上、并由针板1提供支撑。或者,如图9所示,在针板1上开设位于辅助送布牙槽103前侧处的缺口,将定刀2置于缺口处、并通过螺丝固定于针板1,所述支撑凸耳104设在缺口的前方侧,此结构对缝纫机的关键部位改动少,风险低。

优选地,如图3所示,所述上刀轴4上固定有一位于支撑凸耳104前方侧的挡圈5,所述上刀轴4上还套有一前后轴向延伸的压簧6,所述压簧6的前端与挡圈5相抵靠,压簧6的后端与支撑凸耳104相抵靠,通过压簧6的预紧力使上刀3向靠近定刀2的方向转动后、上刀2的上刀刀刃与定刀2的定刀刀刃能够准确咬合,进而准确地实现剪线功能。为了便于将挡圈5装入上刀轴4上,所述挡圈5为一开口挡圈,且与上刀轴4为紧配合固定,故挡圈5可以为卡簧。

由于所述上刀轴4由针板1提供支撑,故上刀轴4的直径较小,上刀轴4为一细长轴,为了有效防止细长的上刀轴4发生弯曲、变形等而导致上刀3不能准确地与定刀2咬合剪线的现象,如图1所示,所述缝纫机剪线装置还包括一支撑座7和一前后延伸的连接轴8,所述连接轴8可转动地支撑于支撑座7中,所述支撑座7固定在缝纫机的机壳上,所述连接轴8的后端与所述上刀轴4的前端通过万向联轴器9相连接,所述连接轴8由一剪线驱动源10驱动转动。通过上述结构可有效缩短上刀轴4的轴向长度,进而避免上刀轴4出现弯曲、变形等现象,确保上刀3和定刀2能够准确地咬合将缝线剪断,提高剪线可靠性和稳定性。另外,上述结构可方便地实现上刀轴4和连接轴8之间的同心安装,即:先将上刀轴4、上刀3、针板1和定刀2组装后装入缝纫机中,再将连接轴8与剪线驱动源10组装后装入缝纫机中,最后将上刀轴4与连接轴8使用万向联轴器9相连接;由于加工误差及针板1装配时需要调整,故上刀轴4和连接轴8之间不能很好地保证同心,通过万向联轴器9将上刀轴4和连接轴8连接后,可很好地消除上刀轴4和连接轴8之间的同心度所带来的问题,保证上刀3剪线动作的准确性,还能容易地实现对上刀轴4和连接轴8进行有效支撑。

所述剪线驱动源10可以为电机,直接或间接驱动连接轴8转动一定角度;所述剪线驱动源10也可以为一电磁铁,间接驱动连接轴8转动一定角度。本实施例中,所述剪线驱动源10采用电磁铁,此时,如图1所示,所述电磁铁具有可向下伸出的电磁铁铁芯,所述缝纫机剪线装置还包括剪线曲柄11和前后延伸的曲柄轴12,所述电磁铁铁芯与剪线曲柄11的右端通过曲柄轴12相连接,所述连接轴8固定在剪线曲柄11的左端中。剪线时,电磁铁通电,电磁铁铁芯向下伸出,带动剪线曲柄11的右端以连接轴8的轴线为中心线而向下摆动,进而驱动连接轴8转过一定的角度,连接轴8带动上刀轴4和上刀3同步地转动一定角度,使上刀3与定刀2咬合,剪断缝线。

实施例二、定刀2和上刀3都安装于缝纫机的刀组固定座13,此时,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缝纫机剪线装置还包括固定于缝纫机的刀组固定座13上的定刀安装座14,所述定刀2固定于所述定刀安装座14,所述上刀3固定于上刀轴4的后端,上刀轴4可转动地支撑于刀组固定座13中。由于缝纫机的刀组固定座13为上刀轴4提供支撑,故上刀轴4的直径较大,可适当地将上刀轴4做粗做长,并且使得刀组固定座13支撑上刀轴4的支撑点位于上刀轴4的中间处,因此,可直接将剪线驱动源10与上刀轴4的前端相连接,直接或间接驱动连接轴8转动一定角度。同理,剪线驱动源10可以为电机或电磁铁,当剪线驱动源10为电磁铁时,剪线驱动源10通过所述剪线曲柄11和曲柄轴12驱动上刀轴4转动。

实施例三、定刀2和上刀3都安装于缝纫机的上刀支撑座20,此时,如图7或图8所示,上刀支撑座20与针板1为两个相互独立的零件,所述上刀支撑座20通过螺丝固定在针板1的右侧面,所述定刀2固定在上刀支撑座20的后端面上,所述上刀3固定于上刀轴4的后端,上刀轴4可转动地支撑于上刀支撑座20中。此时,上刀轴4也为一细长轴,故与实施例一相同,同样需要设置挡圈5、压簧6、万向联轴器9、以及用于和剪线驱动源10相连接的连接轴8。

进一步地,所述缝纫机剪线装置中,所述定刀2的定刀刀刃和上刀3上的上刀刀刃都沿垂直于缝纫机的送布方向左右延伸;另外,所述上刀3的断面大致上呈V形,上刀3下端的尖端形成所述上刀刀刃。如图2和图4所示,所述定刀2的上端面上开设有前后延伸的过线凹槽21,便于线辫顺利地通过此位置,避免线辫被卡住、堵住。

优选地,如图3、图4和图6所示,所述针板舌头101的前端与定刀2的后端之间形成有上下贯通的落线缝隙15,所述定刀2上端面的后侧设有斜向下倾斜至落线缝隙15处的斜撑面22,该斜撑面22的后边缘形成所述定刀刀刃,所述定刀刀刃低于针板舌头101,由咬合的定刀刀刃和上刀刀刃所形成的所述剪线刀刃31位于针板舌头101的下方;所述斜撑面22的前端与定刀2的上端面齐平,定刀2的上端面与针板1的上端面齐平或略低于针板1的上端面,以便于缝布顺利地通过。通过落线缝隙15、斜撑面22、以及定刀刀刃的安装位置可使缝纫结束后的缝线都能够准确地落在斜撑面22上,故将剪线刀刃31的位置下移后,能够准确地将由斜撑面22所支撑的缝线剪断。

进一步地,当缝纫结束后,则后剪线感应器16检测到有缝布通过、且后剪线感应器16不再被缝布所覆盖,此时,所述缝纫机的电控模块控制缝纫机的机针再行走N针后、使所述上刀3执行剪线动作,所述N≧0。当N=0时,则说明缝料刚刚向前越过后剪线感应器16后,上刀3就向下转动剪切缝线,线辫为最短长度。但是,某些厂家规定了线辫的长度,则可通过设置N的大小来获得相应的线辫长度,N=1、2、3…;当后剪线感应器16检测到缝料刚刚向前越过后剪线感应器16后,使缝纫机的机针再行走N针后,上刀3才向下转动剪切缝线,则线辫的长度为剪线刀刃31与后剪线感应器16之间在前后方向上的距离(即线辫的最短长度)+机针行走N针所形成的线辫长度,从而达到控制后线辫长度的目的,N越大,所产生的后线辫长度越长。

同理,当前剪线感应器19检测到有缝布通过时,缝纫机的电控模块控制缝纫机的机针再行走M针后、使缝纫机的前剪线装置执行剪线动作,以此来控制前线辫的长度;M越大,所产生的前线辫长度越短。

综上所述,本申请将定刀2、上刀3和剪线刀刃31都设置于针板1上的针板舌头101和针板1的前边缘之间后,可大大缩短剪线刀刃31与后剪线感应器16之间在前后方向上的距离、以及剪线刀刃31与针板1上的落针孔102之间在前后方向上的距离L,从而大大减少剪线装置剪线结束后所产生的线辫的长度,特别能有效避免每次缝纫结束后,在缝纫机剪线装置执行剪线动作之前、工人就已经将缝布斜向前拉或向后往回拉而导致漏剪的现象。

所以,本实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