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机及其凸轮连杆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82174阅读:623来源:国知局
编织机及其凸轮连杆机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编织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编织机及其凸轮连杆机构。



背景技术:

编织机是一种用于生产织物的机械,在如今纺织行业里,应用广泛,对原料和织物品品种的适应性广。

如公告号为CN202898728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经编机,其包括传动机构和成圈机构,传动机构包括电机、等径凸轮组件和摆臂组件,凸轮组件包括通过转动轴和滚轮组件定位在滑板上的等径凸轮,滑板活动连接在滑板座上,摆臂组件包括中间摆臂以及与中间摆臂相连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第一连杆和偏心轮相连,第二连杆与成圈机构连接,传动机构和摆臂组件的动作都受控于等径凸轮,其中成圈机构包括摇架、梳栉横移机构,上述机构中第二连杆连接于梳栉横移机构,等径凸轮的形状决定了梳栉横移机构的运动轨迹,而梳栉横移机构的运动形式会影响织物的纹理、疏密程度。传统上,若要编织不同样式织物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对凸轮进行更换,而凸轮安装在转轴上,更换起来十分不便,耗时较长;并且凸轮长时间和滚轮相接处并存在相对运动,故容易磨损,磨损的凸轮会对织物的品质产生影响,因此当凸轮磨损时也需要进行更换,凸轮的更换过程繁琐,耗时较长,故造成工作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作效率高的凸轮连杆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第一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凸轮连杆机构,包括机架,机架上设有第一转动轴,第一转动轴上设有模具轮,机架上还铰接有摆杆,摆杆远离机架的一端铰接有连杆组件,连杆组件远离摆杆的一端连接有梳栉横移机构,摆杆上还设有用以抵触于模具轮外圆周实现摆杆摆动的抵触件,模具轮包括轮盘和模杆,轮盘套接于第一转动轴上,轮盘的圆周上均匀分布有用于插设模杆的插孔,模杆的一端凸出于轮盘外圆周面。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模具轮的作用相当于凸轮,轮盘上的插孔沿轮盘的圆周方向分布,将模杆插入插孔中,模杆依靠与插孔的摩擦力固定于插孔中,模杆的一端在凸出于轮盘表面形成凸起状,相当于凸轮的凸起,这里,模杆的长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制作,将不同长度的模杆插入轮盘的插孔中就可以在轮盘的表面形成不同高度的凸起,轮盘转动时,由于摆杆上的抵触件抵触在轮盘表面,故不同高度的模杆可以带动摆杆不同程度的摆动,从而带动梳栉横移机构进行工作;此处,由于模杆和轮盘的插孔可以根据随意组合,故当需要更换织物的样式时,仅仅通过调整模杆即可完成,方便、快捷,避免对整个凸轮机构进行更换,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当模杆磨损后,可以直接单独更换模杆,同样大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

优选的,插孔为多边形孔,模杆为与插孔形状相对应的多边形杆。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多边形状的插孔配合多边形状的模杆,可以防止模杆在插孔中转动,使模具轮的结构更加稳定,保证加工时动力进给的稳定性。

优选的,轮盘的侧面设有用以抵紧模杆的第一锁紧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轮盘的侧面开设有与模杆位置相互对应的螺钉孔,第一锁紧件位于螺钉孔中,向内拧动第一锁紧件,第一锁紧件的表面可以抵触模杆的表面,保证模杆在轮盘上的位置更加稳定,防止模杆产生松动或者晃动,使模具轮的结构更加稳定,保证加工时动力进给的稳定性。

优选的,模杆凸出于轮盘外圆周面的一端背离轮盘的转动方向弯折形成弯折段,弯折段处呈圆滑过渡。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弯折端的设置可以让抵触件和模杆上端接触时,运动更加稳定,同时,弯折端的下表面可以贴合于轮盘的外圆周面,使模杆在轮盘上固定更加稳定,此处,弯折段处形成的圆弧使抵触件在模杆之间运动时过渡更加平稳。

优选的,抵触件为铰接于摆杆上并抵触于轮盘外圆周面的滚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滚轮可以使抵触件和模杆接触时的相对滑动变为相对滚动,减小两者之间的摩擦力,使抵触件和轮盘的运动更加顺畅,保证结构运动的稳定性。

优选的,连杆组件包括铰接于摆杆远离机架一端的第一连杆、铰接于第一连杆远离摆杆一端的固定板、穿设于固定杆上并用以连接梳栉横移机构的固定杆,固定板上还设有用以锁紧固定杆于固定板上的第二锁紧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固定板用于固定杆和第一连杆之间的衔接,松开第一锁紧件,可以调节固定杆伸出固定板的长度,从而适应梳栉横移机构的调节,再次拧紧第一锁紧件即可实现固定杆在固定板上的再次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作效率高的编织机。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第二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编织机,包括上述凸轮连杆机构、编织机构、用于驱动编织机构和凸轮连杆机构运动的动力组件,机架上还设有横杆,横杆上设有穿有底线的底针。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横杆固定在机架上不动,底针上穿有用以制造织物的底线,在动力组件的驱动下,凸轮连杆机构中的梳栉横移机构与编制机构共同作用于底线进行织物的编织,其中,凸轮连杆机构中的模具轮可以随时更换,更换方便快捷,故在切换样式时速度快,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优选的,梳栉横移机构包括连接于连杆组件的横移板,横移板上设有穿有编织线的横移针头。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横移板与连杆组件相连,横移板在连杆组件的带动下进行有规律的往复运动,每个横移板各自交错运动,从而使横移针头带动编织线不停进行横向交叉编织。

优选的,编织机构包括纵移组件和摆板组件,纵移组件包括设于机架上的第二转动轴、设于第二转动轴上的偏心轮、套设于偏心轮外圆周上的轮套、铰接于轮套外圆周的第二连杆、铰接于第二连杆远离轮套一端的纵移板,纵移板上设有穿有底线的纵移针头,摆板组件包括摆动板、铰接于机架上的摆动杆、设于机架上的第三转动轴、设于第三转动轴上并用于驱动摆动杆摆动的模具轮、两端分别铰接于摆动板和摆动杆上的第三连杆,摆动板上设有穿有编织线的摆针,机架上还设有可竖向移动的移动板,连杆组件穿设于移动板上可带动移动板上下移动,摆动板铰接于移动板上可随移动板上下移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编织机构通过其中的纵移组件和摆板组件实现底线的纵向穿插以及编织线的上下提动;

纵移组件:第二转动轴带动偏心轮转动,转动的偏心轮在轮套和第二连杆的作用下驱动纵移板往复运动,使纵移针头不停的靠近和远离底针运动,从而实现纵移针头和底针上的底线不断的交织;

摆板组件:第三转动轴带动其上的模具轮转动,模具轮驱动摆动杆按照模具轮上的轮廓反复摆动,从而摆动杆通过第三连杆带动摆动板摆动;此处,由于在连杆组件的带动下梳栉横移机构在往复运动的同时会上下运动,为了让摆动板和同样可以随梳栉横移机构上下运动,设置了移动板,当连杆组件上下运动时可以带动移动板上下运动,从而移动板带动摆动板上下运动,这里,当连杆组件左右往复运动时,移动板就会和连杆组件产生相对滑动,从而移动板保持作用位置不变仅仅实现移动板的上下随动;此处,摆板组件在摆动的同时,和梳栉横移机构上下随动,从而摆针带动其上的编织线不停的前后穿梭进行编织。

优选的,动力组件包括设于第二转动轴上的涡轮、驱动第二转动轴转动的驱动电机、设于第一转动轴上并与涡轮相啮合的从动齿轮、设于第一转动轴上的主动斜齿轮、设于第三转动轴上并与主动斜齿轮相啮合的从动斜齿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转动轴、第二转动轴和第三转动轴之间通过涡轮、从动齿轮、主动斜齿轮以及从动斜齿轮实现联动,故通过一个驱动电机单独驱动即可实现凸轮连杆机构、编织机构的运动,结构紧凑,不需过多的驱动源,更加节能环保。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放大图,旨在表示模具轮处的结构;

图3为实施例一中模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B部放大图,旨在表示连杆组件处的结构;

图5为实施例二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旨在表示编织机的整体结构;

图6为图5中C部放大图,旨在表示底针、横移针头、纵移针头和摆针的位置关系;

图7为图5中D部放大图;

图8为实施例二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旨在表示编织机动力组件处的结构;

图9为图8中E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1、机架;2、第一转动轴;3、模具轮;31、轮盘;32、模杆;4、摆杆;5、连杆组件;51、第一连杆;52、固定板;53、固定杆;6、梳栉横移机构;61、横移板;611、横移针头;7、编织机构;71、纵移组件;711、第二转动轴;712、偏心轮;713、轮套;714、第二连杆;715、纵移板;7151、纵移针头;72、摆板组件;721、摆动板;7211、摆针;722、摆动杆;723、第三转动轴;724、第三连杆;81、涡轮;82、驱动电机;83、从动齿轮;84、主动斜齿轮;85、从动斜齿轮;86、皮带轮;9、抵触件;10、插孔;11、第一锁紧件;12、弯折段;13、第二锁紧件;14、横杆;15、底针;16、移动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一种凸轮连杆机构:

如附图1和2所示的凸轮连杆机构,包括机架1,机架1上设有第一转动轴2,第一转动轴2上设有模具轮3,模具轮3包括轮盘31和模杆32,轮盘31套接于第一转动轴2上,轮盘31的圆周上均匀分布有用于插设模杆32的插孔10,模杆32的一端凸出于轮盘31外圆周面;此处,插孔10为正六边形孔,模杆32为正六边形杆(见附图3),且模杆32凸出于轮盘31外圆周面的一端背离轮盘31的转动方向弯折形成弯折段12,弯折段12处呈圆滑过渡;同时,轮盘31的侧面设有用以抵紧模杆32的第一锁紧件11,这里的第一锁紧件11为锁紧螺钉;轮盘31的侧面开设有与模杆32位置相互对应的螺钉孔,第一锁紧件11螺纹连接于螺钉孔中。机架1上还铰接有摆杆4,摆杆4远离机架1的一端铰接有连杆组件5,摆杆4上还设有用以抵触于模具轮3外圆周实现摆杆4摆动的抵触件9,此处的抵触件9为铰接于摆杆4上的滚轮。其中,参见附图4,连杆组件5包括铰接于摆杆4远离机架1一端的第一连杆51、铰接于第一连杆51远离摆杆4一端的固定板52、穿设于固定杆53上并用以连接梳栉横移机构6的固定杆53,固定板52上还设有用以锁紧固定杆53于固定板52上的第二锁紧件13,此处,第二锁紧件13同样为锁紧螺钉。

凸轮连杆机构的运动方式如下:

模具轮3的作用相当于凸轮,模杆32依靠与插孔10的摩擦力固定于插孔10中,模杆32的一端在凸出于轮盘31表面形成凸起状,相当于凸轮的凸起,第一转动轴2带动轮盘31转动,轮盘31转动时,抵触在轮盘31表面的滚轮根据不同高度的模杆32带动摆杆4不同程度的摆动,从而摆杆4通过连杆组件5带动梳栉横移机构6往复运动。

实施例二,一种编织机:

如附图5、6和8所示的编织机,机架1上设有横杆14,横杆14上设有底针15,机架1上还设有编织机构7、实施例一中的凸轮连杆机构、以及用于驱动编织机构7和凸轮连杆机构运动的动力组件,横杆14固定在机架1上不动;其中,结合附图6和7,梳栉横移机构6包括连接于固定杆53上的横移板61,横移板61上设有穿有编织线的横移针头611。

参见附图6、7和8,编织机构7包括纵移组件71和摆板组件72,其中,纵移组件71包括设于机架1上的第二转动轴711、设于第二转动轴711上的偏心轮712、套设于偏心轮712外圆周上的轮套713、铰接于轮套713外圆周的第二连杆714、铰接于第二连杆714远离轮套713一端的纵移板715,纵移板715上设有穿有底线的纵移针头7151,这里,纵移板715的左右两端滑移连接于机架1上;当第二转动轴711带动偏心轮712转动时,转动的偏心轮712在轮套713和第二连杆714的作用下驱动纵移板715直线往复运动,使纵移针头7151不停的靠近和远离底针15运动,从而实现纵移针头7151和底针15上的底线不断的交织。

摆板组件72包括摆动板721、铰接于机架1上的摆动杆722、设于机架1上的第三转动轴723、设于第三转动轴723上并用于驱动摆动杆722摆动的模具轮3、两端分别铰接于摆动板721和摆动杆722上的第三连杆724,摆动板721上设有穿有编织线的摆针7211,机架1上还设有可竖向移动的移动板16,固定杆53穿设于移动板16上,第三转动轴723带动其上的模具轮3转动,模具轮3驱动摆动杆722按照模具轮3上的轮廓反复摆动,从而摆动杆722通过第三连杆724带动摆动板721摆动,同时,移动板16在固定杆53的带动下,带动摆动板721随之上下移动;这里,此处,摆动组件在摆动的同时,和梳栉横移机构6上下随动,从而摆针7211带动其上的编织线不停的前后穿梭进行编织。

参见8和9,动力组件包括设于第二转动轴711上的涡轮81、驱动第二转动轴711转动的驱动电机82、设于第一转动轴2上并与涡轮81相啮合的从动齿轮83、设于第一转动轴2上的主动斜齿轮84、设于第三转动轴723上并与主动斜齿轮84相啮合的从动斜齿轮85,其中,第二转动轴711上远离涡轮81的一端设有皮带轮86,驱动电机82通过皮带带动皮带轮86转动从而驱动第二转动轴711转动。上述过程中,驱动电机82转动,带动第二转动轴711转动,第二转动轴711上的涡轮81与第一转动轴2上的从动齿轮83啮合从而带动第一转动轴2转动,第一转动轴2上的主动斜齿轮84和第三转动轴723上的从动斜齿轮85啮合从而带动第三转动轴723转动。

编织机的工作过程如下:

驱动电机82同时驱动梳栉横移机构6、纵移组件71、摆板组件72运动,此处,梳栉横移机构6在凸轮连杆机构的带动下会进行左右往复移动,同时伴随着上下移动,故横移针头611的运动轨迹为弧形,其进行左右往复曲线运动;纵移组件71在偏心轮712的带动下前后往复直线运动,故纵移针头7151进行前后直线往复运动;由于摆动板721两端铰接于移动板16上,故摆板组件72在模具轮3的带动下进行前后摆动的同时还进行上下往复运动。故,底针15不动,纵移针头7151向前朝向底针15运动,带动底线向后缩回,与此同时,位于两横移板61上的横移针头611左右交错运动带动编织线相互交织,这里,摆针7211会带动编织线从下向上运动并摆动绕于交织的编织线上,上述过程周而复始,不断进行编织形成织物。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实施方式,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