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合成革的生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性聚氨酯PU合成革和水性超纤合成革两用含浸槽。
背景技术:
传统的合成革生产过程中,一般都会使用到含浸槽,通过含浸槽对布料进行含浸操作。
目前合成革生产中有水性染料和油性染料之分,与油性燃料相比,水性染料的环保性远高于油性染料。所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地企业开始使用水性染料。但是水性染料相比于油性染料也有一点不足,就是在温度较低的时候,水性染料就会明显变稠,甚至出现分层或沉淀现象,而油性染料则不会有这样的问题存在。所以布料通过水性染料生产的时候,需要保证含浸槽内的水性染料温度保持在30~35摄氏度的范围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水性聚氨酯PU合成革和水性超纤合成革两用含浸槽,通过夹套内的加热盘管将含浸槽内的浆料进行加热,从而保证槽体内的染料温度能够稳定在30~35摄氏度的范围内,避免浆料受冬天较低气温的影响儿变稠、甚至出现分层或沉淀现象;槽体的夹套的外表面为隔热层,夹套的内表面为导热层,从而使加热盘管的热量尽量全部传热至槽体内的浆料,避免热量向外散失,降低能耗;通过循环泵的作用,使槽体内的浆料可以不断循环流动,从而保证了浆液加热的均匀性;通过出液总管和出液支管的作用,从而使得出液管均匀分布于槽体内;通过出液管的出液口设置,进一步提高了循环泵出液的均匀性;通过压辊的作用,提高了布料的含浸效果,并且也降低了浆液的损耗。
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水性聚氨酯PU合成革和水性超纤合成革两用含浸槽,包括槽体,所述槽体的表面设有夹套,所述夹套内设有加热盘管,所述夹套的外表面为隔热层,夹套的内表面为导热层,所述加热盘管的热源进料管设于槽体的一侧,所述加热盘管的热源出料管设于槽体的另一侧;所述槽体内转动连接有多根导向辊,所述导向辊平行设置、并且高低依次交错设置,布料依次绕置于导向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方案是,位于最上方的加热盘管的所在高度大于等于槽体内的染料液面的高度。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槽体内的底部固定有循环泵,所述循环泵的进液管管口位于槽体内的底部,所述循环泵的出液管的出液口位于槽体内布料的所在高度。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出液管通过出液总管与循环泵的出液端连通,所述出液管通过出液支管分别设于出液总管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出液管为立杆、分别设于布料的两侧,所述出液管的出液口面向布料、并沿出液管的长度方向分布。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出液支管分别位于导向辊对应位置处,并且出液管的出液口的所在高度位于较高位置处的导向辊和较低位置处的导向辊之间。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加热盘管内的热源可以为热水、蒸汽或者热油。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槽体活动连接有多个压辊,所述压辊分别对应于较高位置处的导向辊的正上方,所述压辊分别通过气缸与槽体连接。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压辊的转轴两端分别与气缸的活塞杆转动连接,所述气缸的活塞杆向下伸出气缸,所述气缸分别与槽体固定。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较高位置处的导向辊和较低位置处的导向辊为一组,所述槽体内的导向辊的组数不少于3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第一、本实用新型的水性聚氨酯PU合成革和水性超纤合成革两用含浸槽,通过夹套内的加热盘管将含浸槽内的浆料进行加热,从而保证槽体内的染料温度能够稳定在30~35摄氏度的范围内,避免浆料受冬天较低气温的影响儿变稠、甚至出现分层或沉淀现象。
第二、本实用新型的水性聚氨酯PU合成革和水性超纤合成革两用含浸槽,槽体的夹套的外表面为隔热层,夹套的内表面为导热层,从而使加热盘管的热量尽量全部传热至槽体内的浆料,避免热量向外散失,降低能耗。
第三、本实用新型的水性聚氨酯PU合成革和水性超纤合成革两用含浸槽,通过循环泵的作用,使槽体内的浆料可以不断循环流动,从而保证了浆液加热的均匀性。
第四、本实用新型的水性聚氨酯PU合成革和水性超纤合成革两用含浸槽,通过出液总管和出液支管的作用,从而使得出液管均匀分布于槽体内。
第五、本实用新型的水性聚氨酯PU合成革和水性超纤合成革两用含浸槽,通过出液管的出液口设置,进一步提高了循环泵出液的均匀性。
第六、本实用新型的水性聚氨酯PU合成革和水性超纤合成革两用含浸槽,通过压辊的作用,提高了布料的含浸效果,并且也降低了浆液的损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可知,本实用新型包括槽体1,所述槽体1的表面设有夹套,所述夹套内设有加热盘管2,所述夹套的外表面为隔热层5,夹套的内表面为导热层,所述加热盘管2的热源进料管3设于槽体1的一侧,所述加热盘管2的热源出料管3设于槽体1的另一侧;所述槽体1内转动连接有多根导向辊6,所述导向辊6平行设置、并且高低依次交错设置,布料7依次绕置于导向辊6;位于最上方的加热盘管2的所在高度大于等于槽体1内的染料液面的高度;所述槽体1内的底部固定有循环泵8,所述循环泵8的进液管9管口位于槽体1内的底部,所述循环泵8的出液管10的出液口位于槽体1内布料7的所在高度;所述出液管10通过出液总管12与循环泵8的出液端连通,所述出液管10通过出液支管13分别设于出液总管12的两侧;所述出液管10为立杆、分别设于布料7的两侧,所述出液管10的出液口11面向布料7、并沿出液管10的长度方向分布;所述出液支管13分别位于导向辊6对应位置处,并且出液管10的出液口11的所在高度位于较高位置处的导向辊6和较低位置处的导向辊6之间;所述加热盘管2内的热源可以为热水、蒸汽或者热油;所述槽体1活动连接有多个压辊14,所述压辊14分别对应于较高位置处的导向辊6的正上方,所述压辊14分别通过气缸15与槽体1连接;压辊14的转轴两端分别与气缸15的活塞杆转动连接,所述气缸15的活塞杆向下伸出气缸15,所述气缸15分别与槽体1固定;所述较高位置处的导向辊6和较低位置处的导向辊6为一组,所述槽体1内的导向辊6的组数不少于3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