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烘干功能的洗衣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91346发布日期:2018-06-28 03:12阅读:289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烘干功能的洗衣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洗衣机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带烘干功能洗衣机中烘干效果的改进。



背景技术:

目前,具有烘干功能的洗衣机中,其烘干系统通常在风道的上游内设置叶轮,并且该叶轮通过驱动源驱动以起到推动烘干空气沿着风道流动至出风口,进而进入到内桶中。

但是,烘干空气在通过出风口进入至内桶时,在出风口的限制下只能流动至内桶内的一侧,待烘干的衣物往往只能部分接触到烘干空气,因而无法均匀被烘干。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烘干功能洗衣机,通过改进烘干系统中出风口的结构,使得出风口排出的烘干空气较好地分散在内桶中,从而提高了烘干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带烘干功能洗衣机,包括烘干系统、内桶,所述烘干系统的出风口位于所述内桶的敞口处, 所述出风口处设有扰流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扰流装置包括叶轮以及支撑所述叶轮转动的支座。

进一步的,所述叶轮包括转轴以及沿所述转轴环形阵列的多个叶片。

进一步的,所述叶片沿所述叶轮的轴向呈曲线延伸,且沿所述叶轮的径向截面呈第一梭形。

进一步的,所述叶片上形成有沿所述曲线贯通的镂空部。

进一步的,所述镂空部沿所述叶轮的径向截面呈第二梭形。

进一步的,所述叶轮还包括连接所述叶片径向外端的第一外圈。

进一步的,所述支座包括第二外圈以及位于所述第二外圈两端且平行设置的第一辐条、第二辐条,所述叶轮转动连接于第一辐条、第二辐条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扰流装置为散流器或旋流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及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洗衣机通过在烘干系统的出风口处设置扰流装置,有效避免烘干空气只流动至内桶一侧的弊端,而扰流装置可根据需要具体设计为散流器、旋流板或者叶轮等结构,无需额外增加驱动源,扰流装置的设计使得出风口处排出的烘干空气形成多向流动,因而能够更好地流动至内桶的各个角落,便于均匀烘干衣物,从而达到提高烘干效率以及烘干质量的目的。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洗衣机外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扰流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扰流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扰流装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表述。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带烘干功能洗衣机,包括烘干系统、外桶10、内桶,烘干系统的出风口位于内桶的敞口处,例如,烘干系统可与外桶10的外桶盖连接,即出风口设于外桶10的外桶盖上,如图1所示,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的实施例中还可将出风口设置外桶与内桶之间。为了使得从出风口排出的烘干空气更好地分散在内桶中,本实施例在出风口处安装有扰流装置。

其中,扰流装置的结构并不唯一,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扰流装置可具体为散流器,散流器可以让出风口排出的烘干空气分成多向流动,从而使得烘干空气在内桶中分布更加均匀;或者扰流装置具体为旋流板,烘干空气在通过旋流板时产生旋转和离心运动,使得烘干空气与内桶内空气充分混合,因而有助于烘干空气在内桶内均匀分布,有助于待烘干衣物与烘干空气的接触。

具体的,本实施例扰流装置包括叶轮20以及支撑叶轮20转动的支座30,如图2至图4所示,支座30可通过卡装或粘贴或螺钉连接等方式固定于出风口处。当进行烘干操作时,流动至出风口处的烘干空气推动叶轮20转动,而转动的叶轮20使得烘干空气进入内桶的方向不断改变,因而实现搅动烘干空气使其较好地分散在内桶中的目的。

为此,本实施例叶轮20包括转轴21以及沿转轴21环形阵列的多个叶片22,具体的,设有9根叶片22。而为了保证结构强度、减少装配工序,特别设计转轴21与叶片22通过注塑工艺一体成型。

为了使得进入内桶中的烘干空气更加地分散,叶片22沿叶轮20的轴向呈曲线延伸,且沿叶轮20的径向截面呈第一梭形,为了使得叶片22的内部也能实现热空气的流动,即进一步的分散热空气,本实施例在每个叶片22上形成有沿所述曲线延伸并贯通叶片22的镂空部221,且镂空部221沿叶轮20的径向截面呈第二梭形。

此外,为了提高叶轮20的结构强度,本实施例叶轮20还包括将所有叶片22的径向外端连接起来的第一外圈23,而叶片22的径向外端即叶片22上远离转轴21的一端。

为了较好地支撑叶轮20转动,支座30包括第二外圈31以及位于第二外圈31两端且平行设置的第一辐条32、第二辐条33,而叶轮20转动连接于第一辐条32、第二辐条33之间。为了保证结构强度,本实施例具体设有3根第一辐条32,3根第二辐条33,3根第一辐条32由第二外圈31延伸至第二外圈31的中心线上并形成第一转轴孔,同理,3根第二辐条33由第二外圈31延伸至第二外圈31的中心线上并形成第二转轴孔,转轴21的两端分别插装于第一转轴孔、第二转轴孔中。需要说明是,为了便于将叶轮20安装至第二外圈31内并位于第一辐条32与第二辐条33之间,1、可设计3根第一辐条32和/或3根第二辐条33与第二外圈31卡接,或者,2、设计第二外圈31具体为卡装配合或插装配合的上盖、下盖,此时,3根第一辐条32以及3根第二辐条33可分别与上盖、下盖一体成型,此处不再详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