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仿棉割绒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85302阅读:394来源:国知局
一种仿棉割绒布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布料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仿棉割绒布。



背景技术:

现有的割绒布成本高,工艺复杂,而采用其他替代手段对成本降低不多,同时会来带强度不高的新增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连接强度较高、成本较低的仿棉割绒布。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仿棉割绒布,包括布面上层和布面下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布面上层设置有多个毛圈组织阵列,毛圈组织阵列纵向设置在布面下层的上表面,毛圈组织阵列包括第一经编毛圈组织阵列、第二经编毛圈组织阵列、第三经编毛圈组织阵列和第四经编毛圈组织阵列,第一经编毛圈组织阵列、第二经编毛圈组织阵列、第三经编毛圈组织阵列和第四经编毛圈组织阵列均为长条形,第一经编毛圈组织阵列、第三经编毛圈组织阵列、第二经编毛圈组织阵列和第四经编毛圈组织阵列依次排列铺设在布面下层的上表面上,第一经编毛圈组织阵列包括多个横向阵列排布的第一经编毛圈,第二经编毛圈组织阵列包括多个横向阵列排布的第二经编毛圈,第三经编毛圈组织阵列包括多个横向阵列排布的第三经编毛圈,第四经编毛圈组织阵列包括多个横向阵列排布的第四经编毛圈;第三经编毛圈包括第三经编上毛圈和第三经编下毛圈,第四经编毛圈包括第四经编上毛圈和第四经编下毛圈,第三经编毛圈的下方设置有第一经编添花组织,第三经编上毛圈和第三经编下毛圈均与第一经编添花组织相连,第四经编毛圈的下方设置有第二经编添花组织,第四经编上毛圈和第四经编下毛圈均与第二经编添花组织相连,第一经编添花组织和第二经编添花组织均与布面下层的上表面相连。

本实用新型所述毛圈组织阵列沿经向排列在布面下层的上表面上,布面下层为单面提花组织,布面下层通过平针衬垫组织与毛圈组织阵列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经编添花组织和平针衬垫组织相连,第二经编添花组织与平针衬垫组织相连,布面下层的上表面连接有双面提花组织,第一经编毛圈组织阵列和第二经编毛圈组织阵列均与双面提花组织相连。

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三经编上毛圈的上部和第三经编下毛圈的上部分离,第三经编上毛圈的下部和第三经编下毛圈的下部相连形成第三经编毛圈下部,第三经编毛圈下部与第一经编添花组织相连。

本实用新型所述第四经编上毛圈的上部和第四经编下毛圈的上部分离,第四经编上毛圈的下部和第四经编下毛圈的下部相连形成第四经编毛圈下部,第四经编毛圈下部与第二经编添花组织相连。

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三经编上毛圈、第三经编下毛圈、第四经编上毛圈和第四经编下毛圈的径向编织密度均为19-21圈/cm,纬向编织密度均为12-13圈/cm。

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三经编上毛圈、第三经编下毛圈、第四经编上毛圈、第四经编下毛圈、第一经编毛圈和第二经编毛圈的毛高均为1mm-1.5mm。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连接强度较高,工艺更为简单,同时成本更为低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

参见图1至图2。

本实施例为一种仿棉割绒布,包括布面上层1和布面下层2,布面上层1设置有多个毛圈组织阵列,毛圈组织阵列纵向设置在布面下层2的上表面。

本实施例中,作为优选,布面下层2的上表面连接有双面提花组织3和平针衬垫组织4。布面下层2为单面提花组织,布面下层2通过平针衬垫组织4与毛圈组织阵列连接,布面下层2通过双面提花组织3与毛圈组织阵列连接。

毛圈组织阵列包括第一经编毛圈组织阵列5、第二经编毛圈组织阵列7、第三经编毛圈组织阵列6和第四经编毛圈组织阵列8。其中,第一经编毛圈组织阵列5为长条形,第二经编毛圈组织阵列7为长条形,第三经编毛圈组织阵列6为长条形,第四经编毛圈组织阵列8均为长条形,即第一经编毛圈组织阵列5沿经向分布,第三经编毛圈组织阵列6沿经向分布,第二经编毛圈组织阵列沿经向分布7,第四经编毛圈组织阵列8均经向分布。

第一经编毛圈组织阵列5、第三经编毛圈组织阵列6、第二经编毛圈组织阵列7和第四经编毛圈组织阵列8依次排列铺设在布面下层2的上表面上。即第一经编毛圈组织阵列5、第三经编毛圈组织阵列6、第二经编毛圈组织阵列7和第四经编毛圈组织阵列8沿经向依次编织形成。

第一经编毛圈组织阵列5与双面提花组织3相连。第一经编毛圈组织阵列5包括多个横向(经向)阵列排布的第一经编毛圈51。第一经编毛圈51通过双面提花组织3和布面下层2的上表面连接。

第三经编毛圈组织阵列6包括多个横向(经向)阵列排布的第三经编毛圈。第三经编毛圈包括第三经编上毛圈61和第三经编下毛圈62。第三经编毛圈的下方设置有第一经编添花组织9,第三经编上毛圈61与第一经编添花组织9相连,第三经编下毛圈62与第一经编添花组织9相连。

第三经编上毛圈61的上部和第三经编下毛圈62的上部分离形成绒面。第三经编上毛圈61的下部和第三经编下毛圈62的下部相连形成第三经编毛圈下部,第三经编毛圈下部与第一经编添花组织9相连,形成具有高强度的编织结构。

作为优选,第一经编添花组织9与布面下层2的上表面相连。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第一经编添花组织9通过平针衬垫组织4与布面下层2的上表面相连。

第二经编毛圈组织阵列7与双面提花组织3相连。第二经编毛圈组织阵列7包括多个横向(经向)阵列排布的第二经编毛圈71。第二经编毛圈71通过双面提花组织3和布面下层2的上表面连接。

第四经编毛圈组织阵列8包括多个横向(经向)阵列排布的第四经编毛圈。第四经编毛圈包括第四经编上毛圈81和第四经编下毛圈82,第四经编毛圈的下方设置有第二经编添花组织10,第四经编上毛圈81与第二经编添花组织10相连,第四经编下毛圈82与第二经编添花组织10相连。

第四经编上毛圈81的上部和第四经编下毛圈82的上部分离形成绒面。第四经编上毛圈81的下部和第四经编下毛圈82的下部相连形成第四经编毛圈下部,第四经编毛圈下部与第二经编添花组织10相连,形成具有高强度的编织结构。

作为优选,第二经编添花组织10与布面下层2的上表面相连。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第二经编添花组织10通过平针衬垫组织4与布面下层2的上表面相连。

作为优选,第三经编上毛圈61的径向编织密度均为19-21圈/cm,纬向编织密度为12-13圈/cm。

作为优选,第三经编下毛圈62的径向编织密度均为19-21圈/cm,纬向编织密度为12-13圈/cm。

作为优选,第四经编上毛圈81的径向编织密度均为19-21圈/cm,纬向编织密度为12-13圈/cm。

作为优选,第四经编下毛圈82的径向编织密度均为19-21圈/cm,纬向编织密度为12-13圈/cm。

作为优选,第三经编上毛圈61毛高为1mm-1.5mm。

作为优选,第三经编下毛圈62毛高为1mm-1.5mm。

作为优选,第四经编上毛圈81毛高为1mm-1.5mm。

作为优选,第四经编下毛圈82毛高为1mm-1.5mm。

作为优选,第一经编毛圈51毛高为1mm-1.5mm。

作为优选,第二经编毛圈71毛高为1mm-1.5mm。

本实施例经过整丝、织造、定型、起毛、染色、定型、刷毛、剪毛和定型九个步骤进行制作。

本实施例采用双根纱线捆绑形成的复合丝线紧张制作。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其零、部件的形状、所取名称等可以不同,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结构所作的举例说明。凡依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构思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者简单变化,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内。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