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防水卷材生产加工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关于一种带有除气结构的双面防水卷材覆膜浸涂设备。
背景技术:
防水卷材,由沥青、橡胶或其他有机材料制成的成卷防水材料,俗称油毡或油毛毡。防水卷材是一种新型建筑防水材料,具有良好的防水性和较好的柔韧性,广泛应用于工业和民用建筑的屋面、地下室、卫生间、要回填土的墙体外墙等防水工程以及屋顶花园、道路、桥梁、隧道、停车场、游泳池等工程的防水防潮。
目前,一些防水卷材采用双层结构来增加防水卷材的强度。现有的双面覆胶的生产工艺大部分采用一次成型装置,即将隔离膜置于中间,两边浸胶口同时放料,然后经成型辊成型并直接控制到所需要的厚度,最后再进入中间的覆膜对辊进行双面辊压及覆膜。这样生产时存在两个弊端:一是两边浸胶口的自粘胶料的出料量、放料速度、温度、稀稠度必须完全一样,否则隔离膜就会偏向一边造成胶料一边薄一边厚,甚至完全偏向一边;二是由于两边同时放料,相当于隔离膜完全浸在自粘胶料当中。这样就对放料温度、隔离膜的耐温性能及厚度(太薄易烫坏无法生产)要求比较高,否则就会将隔离膜烫皱,甚至熔化。由此可见,现有的一次成型装置对工艺参数控制、工人操作水平、生产设备要求比较严格,不易掌握,次品率较高。每次生产时要等自粘胶料降低到一定温度才能开始生产,且开始放料时两边浸胶口的阀门开启时,胶料的流量及流速要反复调整,才能使两边的胶层均匀一致。另外,需要先经过左右两边的成型辊,因此其工序复杂。
此外,生产过程中,现有的防水卷材的浸胶口设置在两涂油辊的中部上方,截面呈圆形,口径为200mm,而防水卷材的宽度一般要求1m,为了达到防水卷材的要求,其料液的稠度要求比较高。而当浸胶口的料液稠度较高时,料液集中在涂油辊的中部,流不到涂油辊的两端,容易造成防水卷材厚度不均,直接影响防水卷材的施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有除气结构的双面防水卷材覆膜浸涂设备,以解决现有的带有除气结构的双面防水卷材覆膜浸涂设备要求比较严格、不易控制、次品率高、工序复杂以及涂布时所产生的烟气污染、异味污染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带有除气结构的双面防水卷材覆膜浸涂设备,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并排设置有两涂油辊,所述涂油辊的上方设有一总保温输送管和总吸烟管,所述总保温输送管的一端与自粘胶料加热设备连接,另一端通过一个三通结构连接第一保温输送管和第二保温输送管;所述第一保温输送管的末端设有左浸胶口,所述第二保温输送管的末端设有右浸胶口,所述总吸烟管的一端与废气处理系统连接,另一端通过一个三通结构连接第一吸烟管和第二吸烟管,所述第一吸烟管的末端设有左吸气口,所述第二吸烟管的末端设有右吸气口,所述左浸胶口紧靠左吸气口,所述右浸胶口紧靠右吸气口,以快速将油烟吸入总吸烟管,
所述涂油辊的左侧设有用于放置上隔离膜的上隔离膜卷辊,所述涂油辊的右侧设有用于放置下隔离膜的下隔离膜卷辊,两涂油辊的上方设有用于放置胎基布的卷材辊,所述卷材辊和涂油辊之间设有所述左浸胶口、右浸胶口、左吸气口和右吸气口,所述左浸胶口和左吸气口设于胎基布的左边,所述右浸胶口和右吸气口设于胎基布的右边,当涂油辊涂布时,所述胎基布位于两涂油辊的间隙中心。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涂油辊的中部下方设有用于牵引覆膜后的防水卷材的第一牵引辊,第一牵引辊的外缘位于两涂油辊的间隙的中心线上,所述涂油辊的中部上方设有用于牵引胎基布的第二牵引辊,第二牵引辊的外缘位于两涂油辊的间隙的中心线上,以确保胎基布始终位于两涂油辊的间隙中心,从而使胎基布左右两侧的自粘胶料的厚度保持均匀一致。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保温输送管和第二保温输送管对称设置,且第一保温输送管和第二保温输送管的口径一致,以确保左浸胶口和右浸胶口的自粘胶料的出料量、放料速度、温度、稀稠度保持一致,所述自粘胶料加热设备用于热熔自粘胶料,所述自粘胶料为非沥青基高分子压敏型自粘、普通改性沥青或高分子改性沥青等。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吸烟管和第二吸烟管对称设置,以使双面防水卷材覆膜浸涂设备的结构紧凑,外形美观。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左浸胶口和右浸胶口的截面均呈梯形,上部大,下部小,所述左浸胶口和右浸胶口的下部的长均为600-800mm,宽均为150-200mm,以便于使自粘胶料能够到达涂油辊的两端,使得自粘胶料涂布均匀。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左吸气口和右吸气口的截面呈梯形,上部大,下部小,所述左吸气口和右吸气口的下部的长为150-200mm,宽为40-50mm,可以快速将油烟吸入吸烟管。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上隔离膜卷辊的右侧设有第三牵引辊,用于牵引上隔离膜移动至涂油辊;所述下隔离膜卷辊的左侧设有第四牵引辊,用于牵引下隔离膜移动至涂油辊。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废气处理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喷淋冷却装置、引风机、烟囱,所述喷淋冷却装置包括循环喷淋冷却塔、设于循环喷淋冷却塔下方的水池、循环水水箱、以及用于回收废油的储油槽,
所述循环喷淋冷却塔的进气口与总吸烟管连接,循环喷淋冷却塔的出气口与引风机连接,通过引风机的负压作用,将除油降温后的烟气排出;循环喷淋冷却塔的进液口与循环水水箱连接,循环喷淋冷却塔的出液口与水池连接,所述引风机与烟囱连接,
所述水池的上方设有排油口,通过排油管与储油槽连接,水池的下方设有排水口,通过排水管与循环水水箱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总吸烟管上还设有过滤网,过滤网的设置,可以过滤空气中的粉尘。
进一步的,所述循环喷淋冷却塔为三个,以使除油更彻底,所述水池为三个,分别为第一水池、第二水池和第三水池,所述第一水池的排油口高于第二水池的排油口,第二水池的排油口高于第三水池的排油口,第一水池的排油口和第二水池的进油口通过排油管连接,第二水池的排油口和第三水池的进油口通过排油管连接,第三水池的排油口通过排油管与储油槽连接;
第一水池的排水口和第二水池的进水口通过排水管连接,第二水池的排水口和第三水池的进水口通过排水管连接,第三水池的排水口通过排水管与循环水水箱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水池、第二水池、第三水池的排油口逐渐降低,经水油分层后的油依次进入第二水池、第三水池,最后送入储油槽,水油通过逐层静置和分离后,水油分离更彻底,以确保从水池进入循环水水箱中的水不含油,从而提高除油的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水池和储油槽之间设有水油分离池,所述水池的排油口与水油分离池的进油口通过排油管连接,所述水油分离池的排油口通过排油管与储油槽连接;所述水池的排水口与水油分离池的进水口通过排水管连接,所述水油分离池的排水口通过排水管与循环水水箱连接。由于水油分离池只有进、出水和油,相对于水池盛装喷淋水而言,水油分离池的设置,水油分离更彻底,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除油的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排水管上设有电磁阀,以控制排水量的大小。
本实用新型的带有除气结构的双面防水卷材覆膜浸涂设备,其有益效果是:
1、结构简单,工序简单,生产成本低,而且该设备制备出来的成品厚度均匀;
2、上隔离膜和下隔离膜分别设于自粘胶料的两侧,沿涂油辊的外壁转动,表面平整,且不易烫皱等;
3、吸烟管的吸气口紧靠浸胶口,在引风机的负压作用下,可以快速将油烟吸入吸烟管,并依次送入喷淋冷却装置进行冷却、除油、除异味,及时排空生产线上的废气和粉尘;
4、左浸胶口和右浸胶口的设置,可以进一步使自粘胶料能够到达涂油辊的两端,使得自粘胶料涂布均匀,从而使防水卷材的厚度均匀;
5、过滤网的设置,可以过滤空气中的粉尘;
6、水油分离池的设置,可以进一步提高水油分离的效果,从而防止循环水水箱内的循环水二次污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双面防水卷材覆膜浸涂设备的示意简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左浸胶口或右浸胶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左浸胶口或右浸胶口的俯视图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废气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带有除气结构的双面防水卷材覆膜浸涂设备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带有除气结构的双面防水卷材覆膜浸涂设备,包括机架(图上未示出),所述机架上并排设置有两涂油辊1,所述涂油辊1的上方设有一总保温输送管2和总吸烟管3,所述总保温输送管2的一端与自粘胶料加热设备20连接,另一端通过一个三通结构连接第一保温输送管21和第二保温输送管22;所述第一保温输送管21的末端设有左浸胶口210,所述第二保温输送管22的末端设有右浸胶口220,所述总吸烟管3的一端与废气处理系统30连接,另一端通过一个三通结构连接第一吸烟管31和第二吸烟管32,所述第一吸烟管31的末端设有左吸气口310,所述第二吸烟管32的末端设有右吸气口320,所述左浸胶口210紧靠左吸气口310,所述右浸胶口220紧靠右吸气口320,以快速将油烟吸入总吸烟管3,所述涂油辊1的左侧设有用于放置上隔离膜410的上隔离膜卷辊41,所述涂油辊1的右侧设有用于放置下隔离膜42的下隔离膜卷辊420,两涂油辊1的上方设有用于放置胎基布50的卷材辊5,所述卷材辊5和涂油辊1之间设有所述左浸胶口210、右浸胶口220、左吸气口310和右吸气口320,所述左浸胶口210和左吸气口310设于胎基布50的左边,所述右浸胶口220和右吸气口320设于胎基布50的右边,当涂油辊1涂布时,所述胎基布50位于两涂油辊1的间隙中心。
所述涂油辊1的中部下方设有用于牵引覆膜后的防水卷材的第一牵引辊61,第一牵引辊61的外缘位于两涂油辊1的间隙的中心线上,所述涂油辊1的中部上方设有用于牵引胎基布50的第二牵引辊62,第二牵引辊62的外缘位于两涂油辊1的间隙的中心线上,以确保胎基布50始终位于两涂油辊1的间隙中心,从而使胎基布50左右两侧的自粘胶料的厚度保持均匀一致。
所述第一保温输送管21和第二保温输送管22对称设置,且第一保温输送管21和第二保温输送管22的口径一致,以确保左浸胶口210和右浸胶口220的自粘胶料的出料量、放料速度、温度、稀稠度保持一致,所述自粘胶料加热设备20用于热熔自粘胶料,所述自粘胶料为非沥青基高分子压敏型自粘、普通改性沥青或高分子改性沥青等。
所述第一吸烟管31和第二吸烟管32对称设置,以使双面防水卷材覆膜浸涂设备的结构紧凑,外形美观。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左浸胶口210和右浸胶口220的截面均呈梯形,上部大,下部小,所述左浸胶口210和右浸胶口220的下部的长均为600-800mm,宽均为150-200mm,以便于使自粘胶料能够到达涂油辊1的两端,使得自粘胶料涂布均匀。应当指出,左浸胶口210和右浸胶口220的正投影均与涂油辊1的正投影平行,且左浸胶口210和右浸胶口220的正投影均位于两涂油辊1的正投影之间。当需要生产加工1m的防水卷材时,所述左浸胶口210和右浸胶口220的下部的长为800mm,宽为200mm,以便于使自粘胶料能够到达涂油辊1的两端,使得自粘胶料涂布均匀;当需要生产加工0.8m的防水卷材时,所述左浸胶口210和右浸胶口220的下部的长为600mm,宽为150mm,以便于使自粘胶料能够到达涂油辊1的两端,使得自粘胶料涂布均匀。
所述左吸气口310和右吸气口320的截面均呈梯形,上部大,下部小,所述左吸气口和右吸气口的下部的长为150-200mm,宽为40-50mm,可以快速将油烟吸入吸烟管。当需要生产加工1m的防水卷材时,所述左吸气口310和右吸气口320的下部的长为200mm,宽为50mm;当需要生产加工0.8m的防水卷材时,所述左吸气口310和右吸气口320的下部的长为150mm,宽为40mm。
所述上隔离膜卷辊41的右侧设有第三牵引辊63,用于牵引上隔离膜410移动至涂油辊1;所述下隔离膜卷辊42的左侧设有第四牵引辊64,用于牵引下隔离膜42移动至涂油辊1。
如图4所示,所述废气处理系统30包括至少一个喷淋冷却装置、引风机31、烟囱32,所述喷淋冷却装置包括循环喷淋冷却塔33、设于循环喷淋冷却塔33下方的水池34、循环水水箱35、以及用于回收废油的储油槽36,所述循环喷淋冷却塔33的进气口与总吸烟管3连接,循环喷淋冷却塔33的出气口与引风机31连接,通过引风机31的负压作用,将除油降温后的烟气排出;循环喷淋冷却塔33的进液口与循环水水箱35连接,循环喷淋冷却塔33的出液口与水池34连接,所述引风机31与烟囱32连接,所述水池34的上方设有排油口,通过排油管37与储油槽36连接,水池34的下方设有排水口,通过排水管38与循环水水箱35连接。
所述总吸烟管3上还设有过滤网39,过滤网39的设置,可以过滤空气中的粉尘,所述过滤网39优选的设置在左吸气口310和右吸气口320的一端,便于更换。
所述循环喷淋冷却塔33为三个,以使除油更彻底,所述水池34为三个,分别为第一水池341、第二水池342和第三水池343,所述第一水池341的排油口高于第二水池342的排油口,第二水池342的排油口高于第三水池343的排油口,第一水池341的排油口和第二水池342的进油口通过排油管37连接,第二水池342的排油口和第三水池343的进油口通过排油管37连接,第三水池343的排油口通过排油管37与储油槽36连接;第一水池341的排水口和第二水池342的进水口通过排水管38连接,第二水池342的排水口和第三水池343的进水口通过排水管38连接,第三水池343的排水口通过排水管38与循环水水箱35连接。所述第一水池341、第二水池342、第三水池343的排油口逐渐降低,经水油分层后的油依次进入第二水池342、第三水池343,最后送入储油槽36,水油通过逐层静置和分离后,水油分离更彻底,以确保从水池进入循环水水箱35中的水不含油,从而提高除油的效果。
所述水池34和储油槽36之间设有水油分离池7,所述水池34的排油口与水油分离池7的进油口通过排油管37连接,所述水油分离池7的排油口通过排油管37与储油槽36连接;所述水池34的排水口与水油分离池7的进水口通过排水管38连接,所述水油分离池7的排水口通过排水管38与循环水水箱35连接。由于水油分离池7只有进、出水和油,相对于水池34盛装喷淋水而言,水油分离池7的设置,水油分离更彻底,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除油的效果。
所述排水管38上设有电磁阀8,以控制排水量的大小。
使用时,先将胎基布50、上隔离膜410、下隔离膜420拉伸至涂油辊1下方的第一牵引辊61上,接着,启动设备,第一牵引辊61、第二牵引辊62、第三牵引辊63和第四牵引辊64转动,分别带动胎基布50、上隔离膜410和下隔离膜420不断沿涂油辊1移动,与此同时,左浸胶口210和右浸胶口220下料,在涂油辊1的作用下,均匀涂布在胎基布50上,并通过上隔离膜410和下隔离膜420覆盖后,经第一牵引辊61牵引至后续生产加工,如冷却设备、纠偏装置、卷毡机、打包,即完成双面防水卷材的加工。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