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针夹固定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43498阅读:698来源:国知局
一种针夹固定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针夹固定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缝纫机机针的固定器结构形态单一,为固定块和螺纹固定杆组成,如图1所示,其中A为固定块,B为螺纹固定杆,C为机针固定孔,螺纹固定杆一端伸入固定块的侧壁上,通过螺栓固定杆的调节实现对机针的固定,这是常见的固定结构,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与机针的固定接触面太小,容易产生滑动。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针夹固定器,可以改善以上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针夹固定器,包括固定锁,针头蚌合夹和连接杆;所述固定锁呈四棱锥台,上大下小;所述固定锁中间穿管设置螺纹孔;所述针头蚌合夹包括两个对称的蚌合块,所述针头蚌合夹外周设置螺纹,所谓螺纹和螺栓孔相匹配,所述针头蚌合夹从上往下的外径逐渐变小设计,其渐变倾斜角度为7~8°;在蚌合块的接触面上,其中一个蚌合块为完整平面,另一个蚌合块的轴心位置设置半圆柱形的夹槽,夹槽两边为平面;位于针头蚌合夹顶端位置的接触面上,在有夹槽的一边的平面上设置磁体,在另一个蚌合块设置磁体,两个磁体以轴心线为中心对称设置;在蚌合块的接触面上,位于夹槽两边的平面的上下端均设置卡棒,在上端的卡棒位于磁体的下方,在另一个蚌合块上与卡棒相对的位置设置卡孔,所述卡孔与卡棒相匹配;所述连接杆设置在固定锁的一个倾斜侧壁上。

进一步的,所述夹槽上设置咬合纹,所述咬合纹设置在夹槽长度方向的三分之一位置;咬合纹的设置宽度为6mm。

进一步的,所述卡棒长度小于5mm,其顶端为圆头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杆与固定锁之间设置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一部分在固定锁内部,另一部分在连接杆内部。

本实用新型改变现有技术中的结构,设计巧妙采用针头蚌合夹的形式,与机针的固定接触面大,不会产生机针的滑动。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常见结构。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针头蚌合夹夹顶端结构示意图。

图5其中一个蚌合块夹结构示意图。

图示:1固定锁、2针头蚌合夹、3连接杆、31加强筋、4夹槽、41咬合纹、5磁体、6螺纹孔、7卡孔、8卡棒、A固定块、B螺纹固定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2-4所示,一种针夹固定器,包括固定锁1,针头蚌合夹2和连接杆3;所述固定锁1呈四棱锥台,上大下小;所述固定锁1中间穿管设置螺纹孔6;所述针头蚌合夹2包括两个对称的蚌合块,它们均为不锈钢材质,所述针头蚌合夹2外周设置螺纹,所谓螺纹和螺栓孔相匹配,所述针头蚌合夹2从上往下的外径逐渐变小设计,其渐变倾斜角度为7~8°;在蚌合块的接触面上,其中一个蚌合块为完整平面,另一个蚌合块的轴心位置设置半圆柱形的夹槽4,夹槽4两边为平面;位于针头蚌合夹2顶端位置的接触面上,在有夹槽4的一边的平面上设置磁体5,在另一个蚌合块设置磁体5,两个磁体5以轴心线为中心对称设置;在蚌合块的接触面上,位于夹槽4两边的平面的上下端均设置卡棒8,在上端的卡棒8位于磁体5的下方,在另一个蚌合块上与卡棒8相对的位置设置卡孔7,所述卡孔7与卡棒8相匹配;所述连接杆3设置在固定锁1的一个倾斜侧壁上。所述连接杆3与固定锁1之间设置加强筋31,所述加强筋31一部分在固定锁1内部,另一部分在连接杆3内部。

如图5所示,所述夹槽4上设置咬合纹41,所述咬合纹设置在夹槽4长度方向的三分之一位置;咬合纹的设置宽度为6mm。所述卡棒8长度小于5mm,其顶端为圆头设置。

使用的时候放入夹槽内,然后在合并针头蚌合夹,卡棒与卡孔接触,磁体加强了两个蚌合块之间的吸附力;将针头蚌合夹旋如固定锁的螺纹孔6内,由于上大下小,在下旋的过程中会加强两个蚌合块的紧密性,同时夹槽内的咬合纹起到进一步固定机针的作用。

这样固定机针的方式与图1相比,其接触面积大,固定机针的稳定器远远优于常见的固定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