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级玻璃纤维布的经纱上浆辅助机构及经纱上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08340发布日期:2018-07-24 21:49阅读:42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浆纱处理工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级玻璃纤维布的经纱上浆辅助机构及经纱上浆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玻璃纤维纱上浆这一步,无论是粗纱还是超细纱,上浆的好坏对织布段玻纤布布面品质有直接的影响。在织布段,织布机的高速运转,综框的上下移动,钢筘的扇形摇摆,均会对玻璃纤维纱进行强烈的摩擦,如果玻璃纤维纱上浆不良,在此阶段会有大量的经破、断经、毛羽的产生。因而,改善玻璃纤维纱的上浆工艺是非常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电子级玻璃纤维布的经纱上浆辅助机构及经纱上浆装置,对浸浆槽内的浸浆工艺进行了改善,降低经破、断经、毛羽等的异常在织布段发生的几率。

为实现上述目标,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子级玻璃纤维布的经纱上浆辅助机构,包括筘机构、第一罗拉、第二罗拉;

所述第一罗拉和第二罗拉平行设置,所述筘机构位于第一罗拉和第二罗拉的中间;

所述筘机构包括底座和若干钢针;筘机构通过其底座与第一罗拉、第二罗拉保持平行;若干钢针依次间隔设置于底座上并形成间隔均匀的工作间隔区域;经纱通过钢针进出所述工作间隔区域,并形成钢针包角。

进一步,所述筘机构为直筘机构。

进一步,所述底座为椭圆形。

进一步,所述钢针为椭圆形。

进一步,所述底座与第一罗拉、第二罗拉位于同一水平面。

进一步,所述包角的角度为24°~26°。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经纱上浆装置,包括前后依次设置的若干经轴,浆料槽和烘箱;

所述浆料槽中设置有筘机构,所述浆料槽的上方设置有一对挤压轮;所述一对挤压轮包括相互配合且上下平行设置的上挤压轮和下挤压轮;所述上挤压轮和下挤压轮位于筘机构的后方。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设计思路为:经过观察,经纱在机台张力作用下向前运行,只保持一个角度向前,如果改变其在浸浆槽内的方向,浆料的渗透和包覆将会加强。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作为举例而非限定,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有效控制经纱在浸浆槽内的最佳运动方向,同时筘机构还能约束经纱在运行跳动中杂乱不确定状态,使浆料在经纱上的渗透和包覆均有极大的改善,降低了经破、断经、毛羽等异常在织布段发生的几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浆纱工艺过程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筘机构(直筘)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子级玻璃纤维布的经纱上浆辅助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经纱通过钢针进出工作间隔区域形成的包角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经纱,2经轴,3筘机构,31底座,32钢针,33工作间隔区域,4浆料槽,5上挤压轮,6下挤压轮,7烘箱,8改善区域,9第一罗拉,10第二罗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子级玻璃纤维布的经纱上浆辅助机构及经纱上浆装置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结合下面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将更加清楚。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有较佳的实施性,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任何形式的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描述的技术特征或者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应当被认为是孤立的,它们可以被相互组合从而达到更好的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范围也可以包括另外的实现,且这应被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定。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本实用新型的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并非是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效果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所能涵盖的范围内。且本实用新型各附图中所出现的相同标号代表相同的特征或者部件,可应用于不同实施例中。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子级玻璃纤维布的经纱上浆辅助机构,使浆料在经纱上的渗透和包覆均有极大的改善,并降低经破、断经、毛羽等异常在织布段发生的几率。

如图1至图4所示,该经纱上浆辅助机构包括筘机构3、第一罗拉9、第二罗拉10;其中,第一罗拉9和第二罗拉10平行设置,筘机构3位于第一罗拉9和第二罗拉10的中间;且第一罗拉9和第二罗拉10可以公转,但不能自转。进一步,筘机构3包括底座31和若干钢针32,筘机构3通过其底座31与第一罗拉9、第二罗拉10保持平行;若干钢针32依次间隔设置于底座31上并形成间隔均匀的工作间隔区域33;经纱1通过钢针32进出工作间隔区域33,并形成钢针包角,由此,经纱1经过工作间隔区域33时改变了运行方向。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筘机构3可以设计成直筘机构,其与第一罗拉9和第二罗拉10一起固定在浆料槽4内。

进一步,不同形状的底座31对经纱1上浆也有影响,相较于方形和圆形的底座31,椭圆形的底座31使用寿命更长,因为圆形的底座31和经纱1接触点较少,长时间摩擦会降低底座31的使用寿命,而方形的底座31更容易造成经纱1的破丝。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底座31与第一罗拉9、第二罗拉10位于同一水平面,可以降低因接触造成的摩擦断丝。

进一步,不同形状的钢针32对经纱1的摩擦和形状的改变是不同的,其中,椭圆形的钢针32效果最好,经纱1和钢针32既能有很好的包角,又能降低两者摩擦造成的经纱断丝。

进一步,如图4所示,经纱1通过钢针32进出工作间隔区域33形成的包角的角度也很重要,角度过大,改善作用不强;角度过小,经纱1摩擦钢针32,钢针32的更换周期会变短。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包角的角度为24°~26°,在此角度范围内既可以减少摩擦,又可以改善经纱1,使经纱1的方向由直行改为扭转;经纱1经过方向扭转,其内部的上百根单丝发生位移,浆料更容易与单丝接触,并包覆在其表面,进而浆料的渗透性也增强;因为,经纱1发生扭曲后,经纱1内部的浆料会被挤出,然后经纱1可以再次吸附浆料,由于经纱1内部已经含有一部分浆料,因而浆料将更容易渗透和吸附在经纱1表面。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子级玻璃纤维布的经纱上浆辅助机构的工作原理及工作方式为:经纱1通过钢针32进出工作间隔区域33形成了包角,改变了传统经纱沿直线运行的方式;即经纱经1过筘机构3后,发生扭曲,依次经历第一区域、改善区域8(第二区域)、第三区域,经纱1的上浆面由原来的正面变为底面、再变为正面,如此相当于经过了一次浆料挤出经纱1的过程,然后再吸收浆料将会变得更简单,浆料的渗透和包覆更完整。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子级玻璃纤维布的经纱上浆装置,该经纱上浆装置包括若干经轴2,烘箱7,浆料槽4,以及设置于浆料槽4中的筘机构3和位于浆料槽4上方的一对挤压轮;一对挤压轮包括相互配合且上下平行设置的上挤压轮5和下挤压轮6;上挤压轮5和下挤压轮6位于筘机构3的后方;浆料槽4位于经轴2的后方、烘箱7的前方。

本实用新型所述经纱上浆装置的工作方式为:经轴2上的经纱1进入浆料槽4,经过第一罗拉9,再经过筘机构3,运动方向做出改变,再经过第二罗拉10,然后再经过上挤压轮5和下挤压轮6的挤压,挤出多余的浆料,出来后进入烘箱7烘干。由于,经纱1向前运行,经过筘机构3时,被改变运行方向,进而达到改善浆料渗透和包覆不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为举例而非限定,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改变了经纱在浸浆槽内的运动方向,使浆料在经纱上的渗透和包覆均有极大的改善,降低了经破、断经、毛羽等异常在织布段发生的几率。

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任何限定。任何熟悉该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的任何变更或修饰均应当视为等同的有效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