熨斗及蒸汽熨烫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59142发布日期:2019-01-18 20:21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熨斗及蒸汽熨烫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熨斗,所述熨斗包括用于朝向至少一个蒸汽输出孔扩散蒸汽流的回路,所述回路包括冷凝液的保持和蒸发装置,所述冷凝液的保持和蒸发装置允许避免将水滴扩散穿过蒸汽输出孔。



背景技术:

已知专利申请WO2016/030122中披露的一种熨斗,所述熨斗包括冷凝液的保持和蒸发装置,所述冷凝液的保持和蒸发装置包括迷宫形状的路径,所述迷宫形状的路径与气旋分离装置配合。然而,这种气旋分离装置具有的缺点在于相对笨重,尤其在高度上比较高,这导致将其集成在具有渐尖的前端部的熨斗中是困难的。

已知在由本申请人提交的专利申请EP2746460中,披露了一种熨斗,所述熨斗包括用于朝向蒸汽输出孔扩散蒸汽流的回路,所述回路包括冷凝液蒸发装置。在该文献中,冷凝液的蒸发装置包括第一槽道,所述第一槽道通到布置在包括加热电阻的主体中的蒸发室中,蒸发室包括侧壁,所述侧壁包括与第二槽道连通的侧开口,蒸汽流通过所述第二槽道从蒸发室朝向蒸汽输出孔而排出。

这种冷凝液的蒸发装置具有的优点在于是紧凑的,尤其在高度上是紧凑的,但其具有的缺点在于,尤其当蒸汽流包括高速移动的较大水滴时,会使冷凝液排出。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通过提供一种熨斗来克服这些缺点,所述熨斗包括用于保持和蒸发冷凝液的装置,所述装置是紧凑的,性能好的,并且其实现简单且经济。

因此,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熨斗,所述熨斗包括用于朝向至少一个蒸汽输出孔扩散蒸汽流的回路,所述回路包括冷凝液的保持和蒸发装置,所述冷凝液的保持和蒸发装置允许避免水滴扩散穿过蒸汽输出孔,所述冷凝液的保持和蒸发装置包括第一槽道,所述第一槽道通到布置在主体中的蒸发室中,所述主体包括加热电阻,所述蒸发室包括侧壁,所述侧壁包括侧开口,所述侧开口与第二槽道连通,蒸汽流通过所述第二槽道从所述蒸发室朝向所述蒸汽输出孔排出,所述蒸发室在与所述侧开口相对的区域中包括冷凝液保持袋,所述冷凝液保持袋形成死路,来自于所述第一槽道的蒸汽流被朝向所述死路输送,并且只能通过返回而排出。

这种特征允许获得循环流的建立,在所述循环流中,所述冷凝液被离心力朝向保持袋而投射,而蒸汽可通过蒸发室的侧开口而侧向地排出。因此获得存在于蒸汽流中的冷凝液的有效的分离,所述冷凝液在加热电阻释放的热量的作用下被逐渐地蒸发。此外,这种构造具有的优点在于,在唯一的水平平面中实施对蒸汽流的方向的改变,这允许获得具有高度上较低的装置。

形成死路的保持袋指,包括唯一的进入通道的保持袋,所述蒸汽流通过唯一的进入通道进入到所述保持袋中且从保持袋中排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特征,在所述第一槽道的出口处,蒸汽流被定向朝向所述蒸发室的侧壁的方向,所述侧壁在所述侧开口和所述袋之间延伸,所述侧壁具有一形状,所述形状适合于使被投射在所述侧壁上的水滴朝向所述袋偏向。

这种特征允许对将保持袋在蒸发室中的布置提供更大的自由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特征,所述侧壁沿弯曲的形状延伸并且优选地沿圆弧延伸。

这种特征允许将被投射在侧壁上的冷凝液有效地朝向保持袋偏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特征,所述第一槽道围绕所述蒸发室。

这种特征允许获得在宽度上尤其紧凑的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特征,所述第一槽道被所述蒸发室的侧壁和周边侧壁侧向地限定,所述周边侧壁围绕所述蒸发室延伸,所述周边侧壁包括在所述蒸发室的内部突出的部分。

这种突出的部分具有的优点在于形成导流器,所述导流器将蒸汽流偏向到预定的方向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特征,所述蒸发室包括顶部,所述顶部包括肋,所述肋在所述周边侧壁的延长部中并且所述肋朝向所述袋延伸。

这种肋具有的优点在于,引导冷凝液沿顶部朝向所述袋流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特征,所述蒸发室包括底部,所述底部被设置地比所述第一槽道的出口更低,以便在所述蒸发室的底部和所述第一槽道的下面之间形成台阶。

这种特征允许形成在蒸发室的底部中的空腔,冷凝液可通过重力流动到所述空腔中,并且临时地被储存,同时等待在被加热电阻释放的热量的作用下被蒸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特征,所述侧开口相对于所述蒸发室的底部是抬高的。

这种特征允许限制以下风险,被储存在蒸发室的底部中的冷凝液在被蒸汽流的流动产生的气流的作用下通过侧开口而排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特征,所述冷凝液的保持和蒸发装置在第一槽道的上游处或下游处包括至少一个另外的保持袋,所述蒸汽流被壁的一个侧部引导朝向所述保持袋,所述袋形成死路,所述蒸汽流仅可通过布置在所述壁的另一个侧部处的通道而排出。

这种特征允许具有额外的袋,在所述额外的袋中,被所述流传输的冷凝液的至少一部分可被捕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特征,所述袋被设置在注入区域的对面,所述蒸汽流通过该注入区域被导入到冷凝液的保持和蒸发装置中。

这种袋允许将与蒸汽流一起在所述注入区域处注入的较大冷凝液捕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特征,袋被设置在加热电阻的附近。

这种特征允许确保捕获在袋中的冷凝液的逐渐的蒸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特征,所述加热电阻通过恒温器根据所述蒸发室的温度而被供电。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特征,当水存在于所述蒸发室的底部中时,所述恒温器被设置用于启动并且为加热电阻供电。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特征,用于蒸汽流在蒸发室中通过的通过截面比在第一槽道中的通过截面更大。

因此,蒸发室构成蒸汽流的降压和减速区域,这允许改善冷凝液的保持和蒸发装置的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特征,所述熨斗包括有利地为平坦的熨烫表面,并且所述蒸汽输出孔布置在所述熨烫表面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特征,所述保持和蒸发装置包括注入区域,在所述注入区域处,所述蒸汽流进入到所述装置中,所述注入区域在其周边的部分上被侧壁围绕。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特征,围绕所述注入区域的侧壁限定第一槽道的第一部分,第一槽道围绕侧壁,且同时具有两个连续的90°的拐角。

这种特征允许将可能被蒸汽携带的冷凝液投射到第一槽道的侧壁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特征,第一槽道包括一部分,所述部分被称为离心部分,所述离心部分在第一部分的延长部中,并且大致沿围绕蒸发室的圆弧曲线延伸。

这种特征允许获得尤其紧凑和性能优秀的冷凝液的分离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特征,加热电阻的供电通过恒温器被调节,以便将蒸发室的温度保持在介于100℃和145℃之间的预设温度上,且优选地在介于100℃和115℃之间的预设温度上。

这种特征允许获得在蒸发室的出口处的具有高湿度的蒸汽,以便实现更好的熨烫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特征,恒温器的预设温度不可被使用者调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特征,被注入到冷凝液的保持和蒸发装置中的蒸汽流具有大于或等于70g/min的流量。

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蒸汽熨烫设备,其包括通过导管与上文所述的熨斗连接的蒸汽发生基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特征,所述蒸汽发生基部包括水容器,并且包括用于产生压力下的蒸汽的箱,所述箱包括配备有电阀门的蒸汽出口,所述电阀门与将蒸汽传送至所述熨斗的蒸汽导管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特征,所述基部包括用于将容器的水直接注入到蒸汽导管中的机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特征,所述用于将容器的水直接注入到蒸汽导管中的机构包括泵、电阀门和分流导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特征,当电阀门打开时,水顺序地被注入到蒸汽导管中。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以非限定性示例方式给出的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将更好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优点,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熨烫设备的侧视图;

-图2是装配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实现的图1的熨烫设备的熨斗的子组件的俯视立体图;

-图3是图2的子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不配备有关闭盖的图2的子组件的俯视图;

-图5是沿图4的线V-V的剖视图;

-图6是图4示出的子组件的立体图;

-图7是关闭蒸发室的盖的仰视立体图;

-图8是具有未组装的罩的图5的子组件的仰视立体图;

-图9示出时序工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仅示出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所需的元件。为了方便附图的阅读,不同附图之间相同的元件采用相同的标号。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文献中,用于描述该熨斗的术语“水平的”、“竖直的”、“下”、“上”、“前”、“后”、“底部”、“顶部”参考的是当熨烫板放置在水平平面上时的处于使用状态的熨斗。

图1示出包括蒸汽发生基部100和熨斗1的熨烫设备,所述蒸汽发生基部100和熨斗1彼此之间通过挠性导管101连接,所述熨斗1包括集成握持手柄的由塑料材料实现的壳体。

所述基部100包括倾斜的平面,在熨烫未工作阶段期间,熨斗1可抵靠在所述倾斜的平面上,并且所述基部100以已知的方式包括用于产生约为4至6巴的压力下的蒸汽的箱102。所述箱102通过供给回路被供给来自容器103的水,所述供给回路包括被电子卡108控制的泵104。箱 102包括配备有电阀门102A的蒸汽出口,所述电阀门102A被设置在熨斗1的手柄的下面的销键10控制,所述电阀门通过设置在导管101中的蒸汽导管105与熨斗1连接。

有利地,所述箱102的供给回路还包括分流导管106和双向电阀门 107,所述分流导管106允许将容器103的水直接地输送到蒸汽导管105 中,所述双向电阀门107被电子卡108控制,允许交替地或同时为箱102 和分流导管106供给。

所述基部100通过图中未示出的电线与家庭电网连接,其同时允许箱 102的加热机构的供电和通过导管101为熨斗1供电。

如图2至图8所示,熨斗1包括罩2,所述罩2包括平坦的下表面,所述平坦的下表面限定用于与衣物接触的熨烫表面,所述罩2与由加热底板3构成的主体紧贴,所述加热底板3包括直接与罩2接触的大致平坦的下壁,所述罩2通过硅树脂粘合剂粘在加热底板3上。

罩2有利地由铝片构成,所述铝片的厚度约为1.4mm,且在其下面上覆盖有釉,并且包括前部分和后部分,所述前部分设置在通过罩2的中间的横向轴线Y的前面,具有大致为三角形的形状,所述形状在其前端部具有尖端,所述后部分设置在所述横向轴线Y的后面,其具有更大的宽度并且通过圆角的后边而收尾。

优选地,所述加热底板3通过铝铸件构成,在所述铝铸件中埋有U 型的第一铠装电阻31,所述第一铠装电阻31仅在加热底板3的后部分中延伸,所述加热底板3的后部分安装在罩2的后部分上,以便在罩2的后部分处产生热区域,在所述热区域处,熨烫表面的温度最高。

所述第一电阻31的供电通过有利地由图中未示出的NTC探针构成的第一恒温器调节,所述NTC探针贴靠布置在加热底板3的后部分上的凸起部32,并且与由电子卡108控制的继电器配合。

所述第一电阻31有利地具有介于300W和600W之间的功率,并且所述第一恒温器包括预设温度,所述预设温度可被使用者在有利地介于 90℃和240℃之间且优选地介于110℃和200℃之间的温度范围上调节,第一恒温器的该预设温度对应于A点的温度,所述A点位于熨烫表面的热区域中、在罩2的中央附近。

所述加热底板3在罩2的前部分的对面包括配备有U形的铠装第二电阻41的前部分4,所述第二电阻41也具有有利地介于300W和600W 之间的功率。

作为示例,加热底板3可通过在铝合金铸件中的模制而实现,所述铝合金铸件具有约为350g的质量,并且模制在第一和第二铠装电阻上,这些电阻中的每个电阻具有约为450W的功率。

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前部分4包括上面,周边壁42在所述上面上突出,所述周边壁42侧向地限定冷凝液的保持和蒸发装置,所述冷凝液的保持和蒸发装置尤其包括形成瞬时蒸发类型的蒸发室的中央容器 43,所述蒸发室43在其上端部处被盖6关闭,所述盖6抵靠在所述周边壁42的上边上。

所述盖6支撑固定在接点44上第二恒温器60,所述接点44在蒸发室43中突出并且穿过盖6。第二恒温器60与第二电阻41连接以便将蒸发室43的温度调节在固定的预设温度附近,所述固定的预设温度不可被使用者调节,且略微大于100℃、优选地约为105℃。

第二恒温器60有利地由双金属片类型的机械恒温器实现,对于加热主体4的温度的调节需要的精度比对于加热底板3的温度的调节需要的精度更低。

盖6包括接头61,所述接头61与蒸汽导管105连接,所述蒸汽导管105集成导管101中,所述导管101连接蒸汽发生基部100和熨斗1,该接头61允许使用由箱102产生的蒸汽来供给蒸发室43。

如图4所示,所述接头61通到前部分4中、在注入区域45处,从所述注入区域45开始,蒸汽穿过冷凝液的保持和蒸发装置而排出。

优选地,所述冷凝液的保持和蒸发装置包括周边侧壁5,所述周边侧壁5具有U形的部分5A,所述U形的部分5A在注入区域45的大于75%的周边上围绕注入区域45,并且因此形成容腔,所述容腔具有朝向第一袋45B定向的唯一的出口45A,第一袋45B形成盲管,并且有利地在第二电阻41的上方延伸,所述袋45B位于来自注入区域45的蒸汽流的流动方向中。

所述冷凝液的保持和蒸发装置还包括蒸发回路,所述蒸发回路包括第一槽道43A,所述第一槽道43A的入口43D相对于出口45A侧向地设置, 以便进入到第一槽道43A中的蒸汽流与通过出口45A排出的蒸汽流的流动方向相反。

第一槽道43A具有第一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围绕侧壁5的部分5A,且同时具有两个连续的90°的拐角,第一槽道43A之后具有一部分,所述部分被称为离心部分,并且大致沿围绕蒸发室43的圆弧曲线延伸,且同时与第一部分的拐角方向相反地旋转,并且部分地在第二电阻41的上方延伸。

所述离心部分包括第一区域,所述第一区域由图4上的第一组影线表示,其在约为180°的角形扇区上延伸并且被侧壁5的内部侧面侧向地限定,且被半径更小的围绕蒸发室43的圆弧形侧壁8的外部侧面侧向地限定。

优选地,所述侧壁5在离心部分处的曲率半径大于25mm并且通过截面逐渐地增大以便达到在该第一区域的出口处的最大通过截面。作为示例,所述通过截面在第一区域的入口处可约为100mm2,并且在第一区域的出口处约为130mm2

所述离心部分在第一区域的延长部中包括第二区域,所述第二区域由第二组影线示出,且通到所述蒸发室43中。有利地,所述蒸发室43包括底部,所述底部比所述第一槽道43A的出口的端部更低地设置,以便在蒸发室43的入口处形成台阶48,所述蒸发室43的凹进的底部形成冷凝液的储存空腔。

所述离心部分在第二区域处具有特殊的形状,所述特殊的形状允许将被蒸汽流推动的水滴朝向死路的第二袋43E偏向,所述第二袋43E布置在U形的第二电阻41的两个分支之间。

该第二袋43E布置在蒸发室43的端部处,并且被侧壁8的内部侧面和内壁8A限定,所述内壁8A在蒸发室43的内部突出。

如图4和图6所示,所述内壁8A通过与侧壁8在棱边80处形成钝角而与侧壁8连接,所述棱边80限定所述蒸发室43的入口,所述第二袋43E在蒸发室43的入口的对面开放。

所述侧壁5的内部侧面在棱边80的对面具有一部分,所述部分具有逐渐减小的曲率半径,并且所述部分由部分5B结束,所述部分5B在蒸发室43的入口处突出并且形成导流器,所述导流器将被蒸汽流推动的水滴朝向第二袋43E偏向。

如图7所示,盖6包括下面,所述下面限定蒸发室43的顶部并且包括肋62,所述肋62在导流器5B的端部处延长侧壁5,并且朝向第二袋 43E的方向延伸,以便引导冷凝液在蒸发室43的顶部上朝向第二袋43E 流动。

所述蒸发室43在导流器5B的后方被中间侧壁9侧向地限定,所述中间侧壁9以弯曲的方式在侧壁5和侧壁8之间延伸,并且限定所述蒸发室43的一部分外部周边。所述侧壁5和中间侧壁9有利地彼此之间、在其交汇处形成钝角,并且所述导流器5B的端部相对于中间侧壁9的内部侧表面是突出的。

中间侧壁9在其上边上具有缺口,所述缺口形成与第二槽道43B连通的侧开口43C的下端部,侧开口43C的另一个部分布置在盖6中,这如图7所示。

优选地,侧开口43C具有下边,所述下边相对于蒸发室43的底部距离约为12mm。第二槽道43B有利地相对于蒸发室43在第一槽道43A的对面延伸,并且具有一形状,所述形状使得蒸汽流通过从第一槽道43A 通过侧开口43C通到第二槽道43B而实现180°的转弯。

所述第二槽道43B在中间侧壁9的外部且朝向加热主体4的前端部延伸,所述第二槽道43B与两个穿过加热主体4的通道46连通以便通到加热主体4的下面上、在蒸汽扩散室7中,这如图5所示,所述蒸汽扩散室7布置在设置在蒸发室43和罩2之间的加热底板3的容腔30中。

该空腔30限制在加热底板3和罩2之间的通过传导实施的热交换,并且因此在罩2的前部分中产生冷区域,在所述冷区域中,熨烫表面的温度比位于罩的后部分中的热区域中的温度更低。

在图中示出的实施例中,空腔30具有大致为三角形的形状,所述形状贴合罩2的前部分的形状,所述空腔30的宽度占罩2的宽度的至少 65%。

如图3和图8所示,扩散室7允许为主要位于罩2的前部分中、在熨烫表面的冷区域中的第一组21的蒸汽输出孔20供给蒸汽,并且允许为在熨烫表面的热区域中、设置在罩2的后部分中的第二组22的蒸汽输出孔20供给蒸汽。第一组21的蒸汽输出孔20主要直接地设置在扩散室7 的对面,以便被这些孔扩散的蒸汽不与加热底板3接触,并且在被扩散到罩2的外部之前,不被加热底板3加热。

优选地,第一组21的蒸汽输出孔20在被空腔30覆盖的罩2的整个表面上分布,以便将蒸汽在对应于罩2的至少65%的宽度的宽度上扩散。

所述第二组22的蒸汽输出孔20通过布置在罩2的后部分上的分配槽道47而被间接地供给,在所述第二组22的蒸汽输出孔20处,蒸汽在被扩散到罩2的外部之前被加热。

现在将描述这种熨烫设备的工作和这种构造带来的优点。

在设备启动时,箱102被加热并且其包含的水被加热到沸腾,由箱 102产生的压力下的蒸汽穿过蒸汽导管105朝向熨斗1传输。当蒸汽被传输穿过导管105时,蒸汽的温度降低,使得在到达熨斗1的蒸汽流中形成的冷凝液。

当使用者驱动销键10以便释放在箱102中包含的压力下的蒸汽时,如果这些冷凝液足够大量从而形成在蒸汽导管105中的水堵塞,则该水被猛烈地推动穿过蒸汽回路、尤其在注入区域45处。这些被蒸汽流推动的水滴大部分通过其惯性被收集在第一袋45B中,水被储存在第一袋45B 中以便被逐渐地蒸发,而蒸汽流通过侧向地通过入口43D排出而继续其路径。

无论如何,可能存在的水滴在装置的第一槽道43A中被蒸汽流驱动,之后沿着离心部分的外部侧壁5流动并且到达导流器5B,在导流器5B 处,水滴朝向面对导流器5B的侧壁8被投射到蒸发室43中。水滴则沿抛物线类型的曲线在蒸发室43中移动,这如图4的虚线箭头所示,直到撞击侧壁8,在所述侧壁8处,水滴被带到第二袋43E中,而蒸汽可直接通过布置在蒸发室43的顶部处的侧开口43C而直接地被排出。

当蒸汽流的流动规则地被建立在基部100和熨斗1之间时,被蒸汽携带的冷凝液更少并且以分离的水滴的形式或以液体膜的形式移动,所述液体膜沿蒸发回路的壁在被蒸汽流产生的驱动力的作用下而移动。

在第一槽道43A中沿侧壁8流动的液体膜到达棱边80,涡流流动形成在所述棱边80处,所述涡流流动伴随着蒸汽流的速度的下降,允许膜在重力的作用下在蒸发室43的底部中、在台阶48的后面流动。

在第一槽道43A中沿侧壁5流动的液体膜到达位于导流器5B的下游处的区域、在棱边80的对面,其中,蒸汽流的速度因方向的突然改变而下降,使得膜通过重力流动到蒸发室的底部中、在台阶48的下游处。

液体膜在盖6上、沿着蒸发室43的顶部流动,所述液体膜被肋62 引导,直到到达形成温和区域的第二袋43E中,所述第二袋43E远离主要的蒸汽流,在所述第二袋43E处,水滴可通过重力流动到蒸发室43的底部中。

在被蒸汽流携带的冷凝液的回收之后、并且在液体膜的回收之后,在蒸发室43的底部中积累的水通过被蒸发室43的底部传导的热量加热而被逐渐地蒸发。

用于蒸发该水而消耗的能量有助于降低蒸发室43的温度,并且因此避免蒸发室43不被热流过度加热,当第一电阻31的预设温度大于200 ℃时,热流被第一电阻31产生。

蒸发室43的这种构造允许在蒸发室43的出口处获得仅具有微型水滴负载的蒸汽,该蒸汽穿过通道46以便被释放在布置在罩2的前部分的上方的扩散室7中。

所述扩散室7远离罩2的热区域,在扩散室7处的蒸汽被扩散穿过第一组21的蒸汽输出孔20,其具有较高的湿度,也就是说具有沉积在正在被熨烫的织物上的微型的水滴的负载。

因此通过蒸汽获得对衣物的良好的湿润化,所述蒸汽来自布置在罩2 的前部分中的蒸汽输出孔20。

尤其,这种构造允许在位于熨烫表面的冷区域中的B点和位于熨烫表面的热区域中的A点之间建立大的热梯度,这是因为几何结构允许将热流限制在罩2的中央和罩2的前部分之间,所述罩2的中央直接承受第一电阻31加热。

因此,加热底板3的温度,和因此熨烫表面的后部分的温度可被调整到大于240℃的预设温度附近,且同时保持在熨烫表面的前部分中的温度,并且尤其在B点附近,将温度保持在100℃左右。

此外,为了避免被底板3的后部分释放的能量逐渐地导致蒸发室43 的温度的升高超过130℃,电子卡108可有利地包括控制泵104和电阀门107的程序,以便规律地将少量的水注入到蒸汽导管105中。

实际上,注入到蒸汽导管105中的水被蒸汽流带动直到蒸发室43,在所述蒸发室43处,这些被特意导入的水滴将被蒸发且因此产生蒸发室 43的温度的下降。

当使用者驱动控制电阀门102A的销键10以便穿过蒸汽导管105释放蒸汽时,水在蒸汽导管105中的受控制的注入可以以系统的方式实现。

因此,如图9所示,电子卡18可以规则的间隔来控制电阀门107的打开和泵104的启动,以便当电阀门102A打开时,将来自于泵104的水朝向蒸汽导管105引导。例如,当按压销键10时,在电阀门102A的整个打开阶段期间,在500ms的周期上泵被激活100ms,相对于泵104的激活,电阀门107以例如为100ms的等待时间被激活和去激活。

在实施变型例中,水在蒸汽导管105中的受控制的注入可以第一电阻 31的预设温度为条件进行。作为示例,水的受控制的注入将仅仅在第一电阻31的预设温度大于例如为200℃的一定阈值时才实施。

在另一个实施变型例中,将小量的水规则的注入到蒸汽导管105中可以根据通过传感器测量到的蒸发室43的实际温度以被控制的方式实现,被注入的水的量当蒸发室43的温度较高时更多。

当然,第一恒温器的预设温度较低,其接近于100℃,第二电阻41 的存在和其通过第二恒温器60的调节允许将蒸发室43的温度保持在接近于105℃的温度上,从而允许将在蒸发室中收集的冷凝液逐渐蒸发。

因此,如此实现的熨斗1允许通过第一组21的蒸汽输出孔20扩散高湿度的蒸汽,但所述蒸汽不具有冷凝液。因此,被孔20排放的蒸汽快速冷凝在织物的厚度中,并且允许获得更好的熨烫性能,在织物中的该冷凝被第一组21的蒸汽输出孔20附近的接近于100℃的熨烫表面的低温度促进,所述低温避免将织物过度加热。

由于该热分布和蒸汽在接近于冷凝的温度的扩散,需要较高的熨烫温度的织物的除皱性能被改善,所述织物例如亚麻或棉花织物。

此外,当熨斗被朝向前方移动时,之前被熨烫表面的冷区域的蒸汽输出孔20湿润的织物区域被具有较高温度的熨烫表面的后部分干燥。

当熨烫表面的预设温度约为100℃时,罩2的前部分的温度保持大于90℃,这是因为通过与加热底板的前端部4的辐射、通过存在于空腔 30中的蒸汽的对流、或通过与围绕空腔30的加热底板3的部分的传导而建立的热交换导致,这足以避免蒸汽直接冷凝在罩2上且同时通过毛细现象形成使衣物湿润而导致过长的干燥时间。

最后,由第二组22的蒸汽输出孔20排放的蒸汽具有的优点在于比由第一组21排放的蒸汽的湿度更低,这是因为当蒸汽穿过加热底板3的分配槽道而扩散时被再次加热导致,使得蒸汽通过这些孔的排放不妨碍衣物被罩2的后部分的干燥。相反地,当仅罩2的后部分被用来熨烫衣物的具体区域时,第二组22的蒸汽输出孔20的存在允许改善熨斗的效率,熨斗1在所述衣物的具体区域上仅仅朝向后方移动。

当然,本实用新型绝非仅限于仅以示例方式给出的所示的和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超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情况下可进行更改,尤其在不同元件的构成方面或者通过技术等价替换。

因此,在未示出的实施变型例中,所述罩可仅包括第一组的蒸汽输出孔,并且不具有第二组的蒸汽输出孔。

因此,在未示出的实施变型例中,用于产生蒸汽的箱可直接被安装在熨斗中,并且/或者由瞬时蒸发室构成。

因此,在未示出的实施变型例中,加热元件可由丝网印刷的平坦的加热元件实现。

因此,在另一个未示出的实施变型例中,熨斗可包括收集器,所述收集器相对于加热底板的空腔横向地设置。该收集器有利地通过冲制不锈钢板而实现,所述收集器包括在第一组的每个蒸汽输出孔对面的排出孔,以便将蒸汽流朝向这些蒸汽输出孔预先定向。这种收集器具有的优点在于,进一步限制在蒸汽流和加热底板之间建立的热交换,这允许进一步降低在第一组的蒸汽输出孔的出口处的蒸汽温度,以便实现对衣物更大程度的湿润化和更好的熨烫性能。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