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加大单向排汗功能的机织物及用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01632发布日期:2018-10-02 20:24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加大单向排汗功能的机织物及其用途,属功能纺织品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穿着舒适是人们追求的,服装尽管能提供人们的保暖和遮蔽,但在大量出汗时,都希望通过服装,尤其是贴身内衣将汗液快速地排出体外。早期人们认为,只要纤维能够吸湿和吸水,就能满足需要。但实际,当人体大量出汗时,纤维的吸湿和吸汗不仅会很快地达到饱和而无法再吸,而且会增加重量和造成纤维的膨胀,既堵塞水汽排出的通道,又造成织物的板硬。同时,还会因吸湿发出热量,增热升温,感觉更为难受;因液体水的蒸发而吸热降温,受凉和不舒服。因此,解决汗液快速地被织物所吸收、接着又能被单向地导出织物,使贴肤的织物面干燥,汗液被排出而不被吸附存积在织物内,是人们努力解决的。现有吸湿排汗织物的通常做法是:选用吸湿排汗功能的纤维,对织物进行亲水性整理;增加织物中的孔隙等,这些方式确实能吸湿吸水,甚至毛细导水,但本质上是汗水在织物内的扩散和存留,若不散发或散发速度慢,其实质均是织物的蓄水。这与本发明存在原理上的不同。

较为相关的研究和专利有如下几种:

如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为201410690297.9,专利名称为“吸湿排汗面料”的发明公开一种织物。该吸湿排汗面料为涤纶纤维和聚酰胺纤维(该纤维截面为五角星)经混纺编织而成,该五角星相邻两个角之间形成沟槽。通过聚酰胺纤维的吸水性,可将人体汗水穿透涤纶纤维吸到聚酰胺纤维中,且聚酰胺纤维的五角星状异形截面可使汗水通过纤维轴向的沟槽中排到面料表面而易被挥发,进而达到吸湿排汗的目的。该发明是靠选择高表面积的异形纤维实现在纤维轴向,即纱线方向和织物平面方向的导水和蓄水。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号为201020114986.2,专利名称为“一种对热湿具有双向调节功能的织物”公开了一种具有特殊调节功能的织物。该织物与皮肤接触的一面为里层,由公定回潮率2%以下的纱线编织;该织物的另一面为表层,由公定回潮率8%以上的纱线编织;织物里层采用向皮肤侧凸起的结构,凸起的面积占织物总面积的比例为10%~60%,凸起高度为0.12~1.0mm。此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在运动状态下能有效传递热湿、在静止状态下不管内衣是干燥还是汗液浸湿都能发挥良好的保温效果,从而防止一运动就出汗,和防止出汗后因湿冷而感冒,并有稳定的排汗性能。该方法虽然以双层为吸湿与不吸湿解决单向导水,但本质是选择纤维,即吸湿纤维在外,不吸湿纤维在内。表面上水份会从吸湿纤维吸附到外,不吸湿纤维保持干燥。但实质不吸湿纤维大都导水性劣于吸湿纤维,故汗液穿过不吸湿纤维层,大水滴需要高水压,或吸湿纤维部分穿过不吸湿纤维层。而且吸湿纤维水份蒸发困难,其均为原始的吸湿蓄水的概念。

不同的组织结构吸湿排汗的机理有所不同。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号为201020172161.6“具有吸湿排汗功效的立体方格针织面料”和03230944.9“薄型条状吸湿排汗针织面料”的发明都是针织面料为主体。前者公开了一种具有吸湿排汗功效的立体方格针织面料,其包括吸排纱和包缠纱间隔编织。后者为一种薄型条状吸湿排汗针织面料,该针织面料为相互交叉排列的异形截面导湿纤维织成的纵条与吸湿纤维织成的横条,其异形截面导湿纤维是经过亲水处理的涤纶长丝,吸湿纤维是天然纤维如棉、毛、丝。该类发明与人体皮肤接触时接触面有大量空隙,有利于透气排湿,使皮肤保持清爽,极大的提高了织物的舒适性。该两专利虽然有方格和条带的结构排列,但是解决织物两方向的导水,而不仅是厚度方向的导水,且这种排列的主导想法是选择吸湿纤维和导水纤维(异形涤纶),并采取松结构的针织物。

上述四种代表性的专利,都是借助改变纤维成分,或松结构针织物的方式实现排汗导湿的功能。其本质是沿织物两方向导水,靠汗水在织物内的自然蒸发来散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目前多选用吸湿排汗功能的纤维,对织物进行亲水性整理;增加织物中的孔隙,达到吸湿排汗的效果,其效果有限,且实为扩散蓄汗,并不能单向排汗和导出织物外。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是原理是:利用经纬纱的密度及排列密度即纱体的松紧差异和经纬纱表层与内层覆盖面积即浮长的不同,实现差动芯吸导汗的效果,是以经支持面使织物外层大面积的经纱形成快速散发排汗,内层呈点分布的经支持点实现干燥、清爽的效果。是只关注结构调整和倡导单向排汗,而不关注选择纤维和反对吸湿吸汗的原理与方法。

基于上述原理,本发明的一个具体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能加大单向排汗功能的机织物,其特征在于,为由同种纤维制成的经纱和纬纱织成的经支持面结构的机织物,所述的机织物满足以下条件中的至少一项,而其余项均相同:条件一、选用的经纱细于纬纱;条件二、经纱的捻系数大于纬纱;条件三、经纱排列密度大于纬纱排列密度;条件四、经向紧度大于纬向紧度;条件五、机织物组织中的经组织点数大于纬组织点数。

优选地,所述同种纤维是指:组成纱线的纯纺或混纺纤维的形态、结构和组成均相同,而纤维的表面接触角小于90°。

优选地,所述经支持面结构是指:机织物的两面均为经纱体系所支撑。

本发明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能加大单向排汗功能的机织物的应用,其特征在于,用于夏季服装、运动服装、衬衫类纺织品和床上用品的制备。

本发明的益处和优点在于:

①有了制备并能提供真正意义上的加大单向排汗功能的织物的方法和产品,而不是原始初等的吸汗存汗的织物。

②在不改变纤维组成、无需额外的亲水化整理、仅调整织物结构的条件下,加快织物对接触汗液或水分由内向外单向的传递与释放,且传递路途更多,更短,释放速度更快。

③因为织物为经支持面结构的织物,表面散发面积更大,存水更小;内部接触面更小,接触更滑爽、舒适。

④由于织物外表面多为紧密经纱结构,而内表面多为松结构,若采用纬支持面,其他不变,外表面散发湿性基本不变,但内层接触吸附增大,大量汗液时,有拒附性(纬纱),故即使外层有水接触,毛细水也无法向内流动,至少向内扩散速度极慢,而纤维本身又不吸湿,故有一定的拒水功能和内层疏松,纬则保持干燥,有双向功能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织物结构参考图

图中:1-经纱,2-纬纱,3-汗液,4-厚度向导汗,5-纱轴向导汗,6-蒸发汗;

图2为经缎5枚2飞。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下列实施例中,条件①为:选用的经纱细于纬纱;条件②为:经纱的捻系数大于纬纱;条件③为:经纱排列密度大于纬纱排列密度;条件④为:经向紧度大于纬向紧度;条件⑤为:机织物组织中的经组织点数大于纬组织点数。

实施例1

采用表面接触角为73°、回潮率为0.2%的丙纶短纤纺纱,规格经密360x纬密290x经9.8x纬x,经向紧度>纬向紧度,由五枚二飞的经面缎纹机织物组成,如图1和图2。其丙纶织物满足①+②+③+④+⑤条件,见表1。

由于其正面的经浮长>反面纬浮长,即正面经纱覆盖多,反面纬纱覆盖多,又其为经支持面,故正面经纱散湿直接,容易;反面经纱与皮肤为呈点状较少接触,故触感舒适,而较多的纬纱只要汗液变大,就能直接吸收,并外传,出汗并吸汗很多时,仍能将吸附水份于织物,而点状经支持面干爽的舒适面,干爽的舒适感。

实验:该织物吸水达自重的50%时,即回潮率为50%时,其内侧依然干燥,故穿着舒适;其外侧在2.1sec就已见有色,说明其单向导湿的快速,由此,证明以结构调整织物的单向导水排汗性能有效、实用,所得织物具有高效单向排汗之功能。

实施例2

采用表面接触角为63°、回潮率为0.2%的涤纶短纤,规格经密320x纬密280x经28x纬21,经纱线密度>纬纱线密度,由1上1下的平纹机织物组成。其涤纶织物满足①条件,见表1。

由于经纱线密度>纬纱线密度,即正面经纱覆盖多,反面纬纱覆盖多,故正面经纱散湿快速;反面经纱与皮肤较少接触,有舒适、干爽的舒适感。

实验:对织物接触汗液面进行松弛的整理,即摩擦和砂洗处理,涤纶短纤织物接触汗液面表层的接触角几乎为0°。常态下,涤纶织物的原回潮率为0.2%。涤纶织物吸水达自重50%时,放置30min。织物回潮率由50%下降至7.8%。涤纶吸水达自重50%时,放置60min,织物的回潮率降至2.8%。均呈干燥状态,穿着舒适,所得织物具有高效单向排汗之功能。

实施例3

采用表面接触角为83°、回潮率为0.2%的超细丙纶纺纱,规格经密320x纬密320x经28x纬14,其织物经纱捻度为100,纬纱捻度为80。经纱线密度>纬纱线密度,经纱捻子数>纬纱捻子数,由2上2下的斜纹机织物组成。其丙纶织物满足①+②条件,见表1。

由于其经纱线密度>纬纱线密度,经纱捻子数>纬纱捻子数,即正面经纱覆盖多,为经支持面,其散湿直接,容易;反面经纱与皮肤接触概率较小,故触感舒适。

实验:对织物接触汗液面进行松弛的整理,即摩擦和砂洗处理,丙纶织物接触汗液面表层的接触角几乎为0°。常态下,丙纶织物的原回潮率为0.2%。丙纶织物吸水达自重50%时,放置30min。织物回潮率由50%下降至6.5%;丙纶织物吸水达自重50%时,放置60min,织物的回潮率降至1.9%。均呈干燥状态,该织物吸水达自重的50%时,即回潮率为50%时,其内侧依然干燥,其外侧在2.5sec就已见有色,说明其单向导湿的快速,由此,证明以结构调整织物的单向导水排汗性能有效、实用,所得织物具有高效单向排汗之功能。

实施例4

采用表面接触角为63°、回潮率为0.2%的涤纶长丝纺纱,规格经密320x纬密300x经9.8x纬16.8,由1上1下的平纹机织物组成。其涤纶织物满足②+③+④条件,见表1。

由于其经纱捻子数>纬纱捻子数,经纱排列密度>纬纱排列密度;经纱间紧度>纬纱间紧度,即从这3个方面构造的织物结构为正面经纱覆盖多,散湿直接,容易;反面纬纱覆盖多,故触感舒适。

实验:该织物吸水达自重的50%时,即回潮率为50%时,其内侧依然干燥,故穿着舒适;其外侧在2.1sec就已见有色,说明其单向导湿的快速,由此,证明以结构调整织物的单向导水排汗性能有效、实用,所得织物具有高效单向排汗之功能。常态下,涤纶织物的原回潮率为0.2%。涤纶织物吸水达自重50%时,放置30min。织物回潮率由50%下降至4.2%;涤纶吸水达自重50%时,放置60min,织物的回潮率降至2.6%。均呈干燥状态。

实施例5

采用表面接触角为43°、回潮率为4.2%的涤纶65/棉35纺纱,规格经密360x纬密290x经21x纬14,由2上1下的斜纹机织物组成。其织物满足②+③+④+⑤条件,见表1。

由于其经纱捻子数>纬纱捻子数,经纱排列密度>纬纱排列密度;经纱间紧度>纬纱间紧度,正面的经浮长>反面纬浮长,即正面经纱覆盖多,反面纬纱覆盖多,又其为经支持面,故正面经纱散湿直接,容易;反面经纱与皮肤为呈点状较少接触,故触感舒适,而较多的纬纱只要汗液变大,就能直接吸收,并外传,出汗并吸汗很多时,仍能将吸附水份于织物,而点状经支持面干爽的舒适面,干爽的舒适感。

实验:涤纶织物经纱紧度为32%,纬纱紧度为28%;涤棉织物经纱紧度为40%,纬纱紧度为31%。对织物接触汗液面进行松弛的整理,即摩擦和砂洗处理,棉织物和涤棉织物接触汗液面表层的接触角几乎为0°。常态下,涤65/棉35织物的原回潮率为4.2%。涤65/棉35织物吸水达自重50%时,放置30min。织物回潮率由50%下降至2.5%;涤65/棉35吸水达自重50%时,放置60min,织物的回潮率降至2.1%。均呈干燥状态。

实施例6

采用表面接触角为43°、回潮率为4.2%的涤纶65/棉35纺纱,规格经密300x纬密320x经21x纬14,由3上1下的斜纹机织物组成。其织物满足①+②+⑤条件,见表1。

由于其经纱线密度>纬纱线密度,经纱捻子数>纬纱捻子数,正面的经浮长>反面纬浮长,又其为等支持面结构,故正面经纱散湿直接,容易;反面经纱与皮肤故触感舒适,而较多的纬纱只要汗液变大,就能直接吸收,并外传,出汗并吸汗很多时,仍能将吸附水份于织物,而点状经支持面干爽的舒适面,干爽的舒适感。

实验:对织物接触汗液面进行松弛的整理,即摩擦和砂洗处理,涤棉织物接触汗液面表层的接触角几乎为0°。常态下,涤纶65/棉35织物的原回潮率为4.2%。当涤纶65/棉35织物吸水达自重55%时,放置30min。织物回潮率由55%下降至7.3%;涤纶65/棉35吸水达自重50%时,放置60min,织物的回潮率降至3.8%。

实施例7

采用表面接触角为23°、回潮率为8.3%的纯棉纺纱,规格经密280x纬密300x经9.8x纬16.8,由1上1下的平纹机织物组成。其纯棉织物满足②+④+⑤条件,见表1。

由于其经纱捻子数>纬纱捻子数,经纱间紧度>纬纱间紧度,正面的经浮长>反面纬浮长,形成经支持面,故正面经纱散湿直接,容易;反面经纱与皮肤为呈点状较少接触,故触感舒适,而较多的纬纱只要汗液变大,就能直接吸收,并外传,出汗并吸汗很多时,仍能将吸附水份于织物,而点状经支持面干爽的舒适面,干爽的舒适感。

实验:对织物接触汗液面进行松弛的整理,即摩擦和砂洗处理,纯棉织物接触角几乎为0°。常态下,纯棉织物的原回潮率为8.3%。纯棉织物吸水达自重50%时,放置30min。织物回潮率由50%下降至9.8%;纯棉织物吸水达自重50%时,放置60min,织物的回潮率降至4.6%。均呈干燥状态。该织物吸水达自重的50%时,即回潮率为50%时,其内侧依然干燥,故穿着舒适;其外侧在2.1sec就已见有色,说明其单向导湿的快速,由此,证明以结构调整织物的单向导水排汗性能有效、实用,所得织物具有高效单向排汗之功能。

实施例8

采用表面接触角为73°、回潮率为0.2%的涤纶短纤纺纱,规格经密320x纬密280x经28x纬14,经向紧度>纬向紧度,由二上一下的斜纹机织物组成。其涤纶织物满足①+②+③+④+⑤条件,见表1。

由于其正面的经浮长>反面纬浮长,即正面经纱覆盖多,反面纬纱覆盖多,又其为经支持面,故正面经纱散湿直接,容易;反面经纱与皮肤为呈点状较少接触,故触感舒适,而较多的纬纱只要汗液变大,就能直接吸收,并外传,出汗并吸汗很多时,仍能将吸附水份于织物,而点状经支持面干爽的舒适面,干爽的舒适感。

实验:织造为经支持面织物结构。对织物接触汗液面进行松弛的整理,即摩擦和砂洗处理,涤纶织物接触汗液面表层的接触角几乎为0°。常态下,涤纶织物的原回潮率为0.2%。涤纶织物吸水达自重50%时,放置30min。织物回潮率由50%下降至4.7%;涤纶吸水达自重50%时,放置60min,织物的回潮率降至2.8%。均呈干燥状态。该织物吸水达自重的50%时,即回潮率为50%时,其内侧依然干燥,故穿着舒适;其外侧在2.3sec就已见有色,说明其单向导湿的快速,由此,证明以结构调整织物的单向导水排汗性能有效、实用,所得织物具有高效单向排汗之功能。

表1实例1-8织物回潮率数据对比

上表中,tc为反面给水,正面水显色的时间(sec);tw为反面给水,织物吸水达回潮率为50%时的时间,剩余回潮率值w30和w60是指织物吸水回潮率达到50%后30min和60min时织物的回潮率(%),进行常温条件下干燥。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