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三维自动编织设备的断线检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72118发布日期:2019-03-08 23:24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三维自动编织设备的断线检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三维自动编织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三维自动编织设备的断线检测系统,特别地,涉及一种适用于三维自动编织设备的大容量储纱器的断线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三维编织是一种织物成型工艺,用高性能纤维经三维编织工艺可支撑绳缆、带、网、板材、管材和异形织物等,这类编织物结构、功能独特,具有高强、高模、高可靠性、耐高压、耐磨损、延伸率精确可控等特点。但这种织物的自动成型设备长期被欧美俄垄断,严重制约了我国三维编织产业的发展。

三维编织设备在工作过程中常发生断线事故,若断线事故发生而机器继续工作,势必生产出残次品。在三维编织设备上安装断线检测装置,当设备上有断线生产时,该检测装置能检测到并发出警报,同时对三维编织设备发出停机命令,可以解决这一生产问题。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三维自动编织设备的断线检测系统,以实现实时断线检测的目的,在编织过程中,只要有任何一个储纱器出现断线情况,该断线检测系统均可使编织机停机并发出警报。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技术方案的基本构思是:

一种用于三维自动编织设备的断线检测系统,包括:

断线检测片,所述断线检测片设置在三维自动编织设备的储纱器上;

接近传感器,所述接近传感器设置在三维自动编织设备的轨道盘上;

编织过程中,断线检测片在纱线的作用下离开接近传感器的感应区,当储纱器发生断线,断线检测片落入接近传感器的感应区,接近传感器感应到断线检测片,判定三维自动编织设备发生断线。

进一步,储纱器可沿着轨道盘的外周移动,断线检测片在纱线的作用下可沿着储纱器的轴向向编织面一侧提升,断线检测片和接近传感器位于轨道盘的同一侧;正常编织过程中,断线检测片在纱线的作用下向编织面一侧提升、完全离开接近传感器的感应区,发生断线时,断线检测片回落至原位、落入接近传感器的感应区。

进一步,储纱器包括底座和底座下盘,底座沿着储纱器的轴向向两端延伸,呈镂空状,底座下盘位于底座的远离编织面一侧,轨道盘部分夹持在底座和底座下盘之间,断线检测片设置在底座内部、位于底座的远离编织面一端,接近传感器设置在轨道盘的靠近编织面一端。

优选的,底座的远离编织面一端设有底座盘,底座盘与底座相固定连接,并同轴设置,底座呈镂空的圆柱状,底座盘、底座下盘、轨道盘呈圆饼状,底座盘、底座下盘和轨道盘三者平行设置,轨道盘部分夹持在底座盘和底座下盘之间。

进一步,储纱器还包括上过线轮和下过线轮,上过线轮和下过线轮均设置在底座的内部,上过线轮设置在底座内部的靠近编织面一端,断线检测片设置在上过线轮的远离编织面一侧、底座内部的远离编织面一端,下过线轮固定在断线检测片的靠近编织面的一端,正常编织过程中,断线检测片在依次缠绕在上、下过线轮的纱线的作用下沿着储纱器的轴向向上过线轮一侧提升。

进一步,所述断线检测片、上过线轮和下过线轮均位于底座的外周上、与底座的外周曲面相平滑过渡,并沿着底座的周向延伸。

进一步,所述断线检测片的靠近编织面的一端设有滑块直线轴承,滑动直线轴承的远离编织面一端与断线检测片相固定连接,对应另一端与下过线轮相连接。

进一步,所述接近传感器设置在轨道盘未被夹持区域内,接近传感器的一端与轨道盘相固定连接,另一端沿着与轨道盘相垂直方向向编织面一侧延伸,接近传感器朝向断线检测片一端设有用于检测断线检测片的工作面。

进一步,所述工作面的远离编织面的一端与断线检测片的远离编织面的一端平齐,工作面与断线检测片之间的直线距离处于工作面的感应范围内;正常编织过程中,断线检测片在纱线的作用下向编织面一侧提升,断线检测片的远离编织面一端高于工作面的靠近编织面一端。

进一步,轨道盘上设有多个接近传感器,各接近传感器绕着轨道盘周向设置。

优选的,各接近传感器等角度间隔设置在轨道盘上。

进一步,正常编织过程中,断线检测片在纱线的作用下向编织面一侧提升,断线检测片的远离编织面一端高于接近传感器的工作面的靠近编织面一端,断线检测片离开接近传感器的感应区;发生断线情况下,断线检测片落入接近传感器的感应区,接近传感器感应到断线检测片,产生断线信号,三维自动编织设备的单片机采集该断线信号,将该断线信号发送至三维自动编织设备的上位机,上位机停止发送编织指令,并发出警报,提示三维自动编织设备发生断线。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在三维自动编织设备上设置断线检测系统,该三维自动编织设备可实现实时断线检测功能,在编织过程中,只要有任何一个储纱器出现断线情况,断线检测系统均可检测到这一断线情况、可使自动三维编织设备停止运行并发出警报。

2、该断线检测系统结构简单、体积小巧,检测稳定可靠,同时不敏感于灰尘,具有经济实用、易于维护的特点。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附图说明

附图作为本发明的一部分,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的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但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显然,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三维自动编织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储纱器的正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储纱器的侧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储纱器的后视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储纱器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储纱器的再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张力调节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张力调节单元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三维自动编织设备编织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三维自动编织设备发生断线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接近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接近传感器的分布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接近传感器的分布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再一实施例中接近传感器的分布示意图。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的构思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发明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介绍了一种三维自动编织设备1000,该三维自动编织设备1000包括框架900、多个储纱器100和多个编织站800,编织站800设置在框架900的中空内部、并在框架900内组成阵列形式。编织过程中,编织站800绕着编织站800的轴线周向旋转,各储纱器100在编织站800的夹持作用下,绕着编织站800的外周、在框架900靠近编织面的端面上移动,以令各储纱器100所携带的纱线相互编织,在编织面处形成三维编织物。

本实施例中,框架900位于靠近编织面一端设有支撑板901,支撑板901用于支撑储纱器100,支撑板901与编织站800的轴线相垂直设置,储纱器100搁置在支撑板901的靠近编织面一端。

本实施例中,各编织站800的靠近编织面一端设有轨道盘200,轨道盘200与编织站800同轴设置,支撑板901上设有与轨道盘200数量相等的圆形镂空部903,轨道盘200搁置在镂空部903内,镂空部903的直径大于轨道盘200的直径,以形成环形轨道904,储纱器100在环形轨道904内、绕着轨道盘200的外周移动。

本实施例中,轨道盘200呈圆饼状,并与镂空部903同轴设置,轨道盘200与支撑盘901平齐设置。

本实施例中,相邻镂空部903相交设置,相交位置形成相邻编织站800的共享巢,每个编织站800均设有4个绕编织站800轴线间隔90度角度的、与相邻编织站800共同的共享巢,储纱器100通过共享巢移动到相邻环形轨道904上、继而绕着相邻编织站800的轨道盘200周向移动。

实施例二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储纱器100包括底座盘柱107和底座101,底座101和底座盘柱107均沿着编织站800的轴向延伸,底座盘柱107设置在储纱器100的远离编织面一端,底座101设置在储纱器100的远离编织面一端,底座盘柱107与底座101相固定设置,底座101的直径远大于底座盘柱107的直径,底座盘柱107与底座101同轴设置。

本实施例中,底座101搁置在支撑板901上,底座盘柱107穿过环形轨道904伸入框架900内,编织站800夹持底座盘柱107、并周向旋转,以带动储纱器100在环形轨道904内、绕着轨道盘200的外周移动。

本实施例中,编织站800包括夹子段801,夹子段801设置在轨道盘200的远离编织面一侧、并可绕着编织站800的轴线周向旋转,夹子段801上设有夹子8011,夹子8011夹持底座盘座107,以带动储纱器100在环形轨道904内、绕着轨道盘200的外周移动。

本实施例中,该三维自动编织设备1000还包括电机902,电机902用于驱动编织站800的周向顺时针旋转和周向逆时针旋转。

在三维编织过程中,编织站驱动储纱器的过程如下:

(1)驱动某一个编织站的夹子移动到指定储纱器的位置;

(2)夹子伸出,夹住该储纱器的底座盘柱;

(3)编织站旋转,夹子跟随编织站旋转,带动夹子夹持的储纱器旋转;

(4)当储纱器到达到指定位置后,缩回夹子,完成储纱器的移动。

实施例三

如图2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介绍了一种用于三维编织设备1000的大容量储纱器100,该大容量储纱器100包括储纱管108、纱线传递单元500和张力调节单元600,纱线传递单元500用于将储纱管100上的纱线自储纱管100传递至编织面上,张力调节单元600用于在纱线传递过程中进行纱线张力的调节,以令纱线在张力作用下进行退绕。通过设置纱线传递单元和张力调节单元,

本实施例中,纱线传递单元500包括上过线轮104和下过线轮105,上过线轮104设置在储纱器100的靠近编织面一端,下过线轮105设置在储纱器100的远离编织面一端,纱线自储纱管108通过上过线轮104和下过线轮105传递至编织面。

本实施例中,该储纱器100还包括用于固定安装储纱管108、纱线传递单元500和张力调节单元600的底座101,底座101沿着储纱器100的轴向向两端延伸,底座101内部中空设置以形成中空内部110,储纱管108设置在底座101的中空内部110,并与底座101同轴设置,上过线轮104设置在底座101的中空内部110的靠近编织面一端,下过线轮105设置在底座101的中空内部110的远离编织面一端。

本实施例中,底座101呈圆柱状,底座101的中空内部110贯穿底座101的第一侧面111和对应第二侧面、并与储纱器100的外部空间相连通,以在第一侧面111上形成贯穿部1111,贯穿部1111呈矩形弯折的光滑曲面,上过线轮104设置在底座101的第一侧面111的贯穿部1111上,并位于靠近编织面一端;下过线轮105设置在底座101的第一侧面111的贯穿部1111上。

本实施例中,底座101的中空内部110的靠近编织面一端固定设有上过线轮固定块1041,上过线轮固定块1041的一端与底座101的中空内部110的靠近编织面一端相固定连接,另一端沿着底座101的轴向向远离编织面一端延伸,上过线轮104安装在上过线轮固定块1041的朝向储纱器100外部一侧,以固定安装上过线轮104。

本实施例中,底座101的中空内部110的远离编织面一端固定设有滑块1051和与滑块1-51相配合设置的滑块直线轴承106,滑块1051和滑块直线轴承106均位于底座101的第一侧面111的贯穿部1111上,并均沿着底座101的周向延伸,并与底座101的第一侧面的未贯穿部分光滑过渡,滑块1051与滑块直线轴承106的靠近编织面一端相固定连接,下过线轮104安装在滑块1051上,下过线轮105可在纱线张力作用下向编织面一端滑动,由于下过线轮105、滑块1051和滑块直线轴承106相互固定连接,下过线轮105在纱线张力作用下向编织面一端滑动时,滑块1051和滑块直线轴承106也共同朝向编织面一端滑动。

实施例四

如图2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纱线传递单元500包括多个上过线轮104和多个下过线轮105,各上过线轮104沿着底座101的周向间隔分布在底座101的中空内部110的靠近编织面一端,各下过线轮105沿着底座101的周向间隔分布在底座101的中空内部110的远离编织面一端,各上过线轮104和各下过线轮105在中轴面上的投影交错间隔设置。

本实施例中,各上过线轮104沿着底座101的周向间隔分布在底座101的第一侧面111的贯穿部1111上,各上过线轮104处于同一径面上,并与第一侧面111的未贯穿部分处于同一光滑曲面上。

本实施例中,各下过线轮105沿着底座101的周向间隔分布在底座101的第一侧面111的贯穿部1111上,各下过线轮105处于同一径面上,并与第一侧面111的未贯穿部分处于同一光滑曲面上。

本实施例中,纱线自储纱管108上传递至各上过线轮104和各下过线轮105上,纱线在各上、下过线轮上形成蛇形走向。

实施例五

如图2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纱线传递单元500还包括出线柱线轮1091,出线柱线轮1091设置在底座101的靠近编织面一端,纱线自储纱管108经上过线轮104和下过线轮105传递至出线柱线轮1091上,再经出线柱线轮1091传递至编织面。

本实施例中,底座101的靠近编织面一端设有出线柱固定块1092,出线柱固定块1092的远离编织面一端与底座101的靠近编织面一端相固定连接,对应另一端沿着底座101的轴向向编织面一端延伸,出线柱固定块1092的靠近编织面一端设有沿着底座101轴向延伸的出线柱109,出线柱线轮1091固定安装在出线柱109上,出线柱线轮1091设计为万向轮。通过在底座的靠近编织面一端设置万向轮式的出线柱线轮,在编织过程中随着储纱器方向的不断变化,纱线在万向轮式的出线柱线轮的保护下不会受到磨损。

本实施例中,纱线传递单元500包括多个出线柱线轮1091,各出线柱线轮1091沿着底座101的轴向间隔分布并固定在出线柱109上。

本实施例中,底座101的中空内部110贯穿底座101靠近编织面一端的部分端面,出线柱固定块1092沿着底座101的周向延伸,并与底座101的靠近编织面一端的未贯穿端面相配合固定连接,出线柱固定块1092的外周不超过底座101的靠近编织面一端的未贯穿端面的外周。

本实施例中,底座101靠近编织面一端的贯穿端面靠近底座101的第二侧面,出现柱固定块1092位于底座101的第一侧面111的靠近编织面一端。出线柱固定块1092的靠近底座101轴线一侧设有内过线轮1093,储纱管108上的轴线通过上过线轮104和下过线轮105穿过底座101的靠近编织面一端经内过线轮1093传递至出线柱线轮1091上,继而经出线柱线轮1091传递至编织面。

本实施例中,出线柱固定块1092的靠近底座101轴线一侧设有多个内过线轮1093,各内过线轮1093沿着底座101的周向间隔分布;出线柱固定块1092的靠近底座101轴线一侧向内凹陷,各内过线轮1093设置在出线柱固定块1092的凹陷处。

实施例六

如图2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纱线传递单元500还包括过线管112,过线管112设置在底座101的中空内部,过线管112的一端与底座101的中空内部110的靠近编织面一端相固定连接,对应另一端沿着底座101的轴向延伸、并与底座101的中空内部110的远离编织面一端相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纱线自储纱管108传递至过线管112上,在过线管112上缠绕若干圈之后传递至上过线轮104或下过线轮105上,并依次继续传递到各上过线轮104和各下过线轮105上,纱线在各上过线轮104和各下过线轮105上呈蛇形走向;接着,纱线自底座101的靠近编织面一端的端面的贯穿部分穿出,并传递至内过线轮1093上,通过内过线轮1093传递至出线柱线轮1091上,继而经出线柱线轮1091传递至编织面上。

实施例七

如图2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张力调节单元600包括拨叉602、储纱管轴603和线管顶杆604,储纱管轴603套设在储纱管108内、沿着储纱器100的轴线延伸,并与储纱管108同轴设置,拨叉602分别连接储纱管轴603和线管顶杆604,线管顶杆604的远离编织面一端设有线管弹簧605,线管弹簧605可沿着储纱器100的轴向伸缩;当纱线张力过大时,拨叉602在纱线作用下被提起,线管弹簧605拉伸,带动线管顶杆604回缩,继而带动储纱管轴603转动。

本实施例中,张力调节单元600还包括拨叉拉杆601,拨叉拉杆601和线管顶杆604均设置在底座101的中空内部110,并均沿着底座101的轴向延伸,拨叉拉杆601和线管顶杆604分设在储纱管轴603的两侧,拨叉拉杆601、线管顶杆604和储纱管轴603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拨叉拉杆601的一端与底座101的中空内部110的靠近编织面一端相固定连接,另一端沿着底座101轴向延伸,延伸端与拨叉602相固定连接,拨叉602沿着底座101的径向延伸,并依次与储纱管轴603、线管顶杆604相固定连接,线管顶杆604的远离编织面一端通过线管弹簧605与底座101相固定连接,对应另一端沿着底座101轴向延伸,线管弹簧605沿着底座101轴向伸缩。

本实施例中,拨叉拉杆601上设有控制拨叉602提升的拨叉开关608。

本实施例中,拨叉拉杆601设置在第一侧面111的贯穿部1111上,拨叉拉杆601的一端与底座101的中空内部110的靠近编织面一端相固定连接,另一端沿着底座101轴向延伸、穿过滑块1051和滑块直线轴承106,拨叉开关608距编织面的距离与滑块1051距编织面的距离相比较近。

本实施例中,储纱器100还包括用于检测储纱器100断线的断线检测片301,断线检测片301与滑块直线轴承106的远离编织面的一端相固定连接,拨叉拉杆601的延伸沿着底座101轴向延伸、穿过滑块1051、滑块直线轴承106和断线检测片301,断线检测片301的内侧设有向内凹陷的凹槽,以供拨叉602的安装。

本实施例中,编织过程中,下过线轮105在纱线的带动下朝向编织面一端移动,当下过线轮105移动到拨叉开关608的位置时,此时纱线张力过大,下过线轮105继续向编织面一端移动、并开启拨叉开关608,拨叉开关608控制拨叉602朝向编织面一端提升,线管弹簧605在拨叉602的带动下向编织面一端拉伸,继而带动线管顶杆604向远离编织面一端回缩,此刻,位于拨叉拉杆601一侧的拨叉602向编织面一端提升,线管顶杆604向远离编织面一端回缩,储纱管轴603在一端高一端低的作用下进行旋转,加速纱线的退绕,以调节纱线张力。

实施例八

如图2至7所示,本实施例中,张力调节单元600还包括支柱606,支柱606的一端与滑块1051相固定连接,另一端沿着底座101轴向延伸、通过支柱弹簧607与底座101中空内部110的靠近编织面一端相固定连接,支柱弹簧607可沿着底座101轴向伸缩。

本实施例中,张力调节单元600包括至少两个支柱606,各支柱606关于拨叉拉杆601对称设置。

本实施例中,当纱线张力过小时,下过线轮105向远离编织面一侧移动,支柱弹簧607拉伸,带动支柱606向靠近编织面一端移动,加大纱线张力。

实施例九

如图9至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介绍了一种用于三维自动编织设备1000的断线检测系统300,该断线检测系统300包括断线检测片301和接近传感器302,断线检测片301设置在三维自动编织设备1000的储纱器100上,接近传感器302设置在三维自动编织设备1000的轨道盘200上;在编织过程中,断线检测片301在纱线的作用下离开接近传感器302的感应区,当储纱器100发生断线,断线检测片301落入接近传感器302的感应区,接近传感器302感应到断线检测片301,判定三维自动编织设备1000发生断线。通过在三维自动编织设备上设置断线检测系统,该三维自动编织设备可实现实时断线检测功能,在编织过程中,只要有任何一个储纱器出现断线情况,断线检测系统均可检测到这一断线情况、可使自动三维编织设备停止运行并发出警报。

本实施例中,在编织过程中,储纱器100可在电机的作用下沿着轨道盘200的外周移动,同时断线检测片301在纱线的作用下可沿着储纱器100的轴向向编织面一侧提升,断线检测片301和接近传感器302位于轨道盘302的同一侧;在正常编织过程中,断线检测片301在纱线的作用下向编织面一侧提升、完全离开接近传感器302的感应区,此时,接近传感器302检测不到断线检测片301,三维自动编织设备1000正常运行;当储纱器100发生断线时,断线检测片301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回落至原位、落入接近传感器302的感应区,此时,接近传感器302感应到断线检测片301,判定三维自动编织设备1000发生断线。

本实施例中,储纱器100包括底座101和底座下盘103,底座101沿着储纱器100的轴向向两端延伸,呈镂空状,以构成储纱器100的支撑骨架,以固定储纱器100的储纱管108、上过线轮104、下过线轮105等,底座下盘103设置在底座101的远离编织面一侧,底座盘柱107垂直穿过底座下盘103、端部与底座101的远离编织面一端相固定连接,以固定底座下盘103。

本实施例中,轨道盘200部分夹持在底座101和底座下盘103之间,并且储纱器100可绕着轨道盘200的外周旋转,断线检测片301设置在储纱器100的底座101内部、位于底座101的远离编织面一端,接近传感器302设置在轨道盘200的未被夹持区域、位于轨道盘200的靠近编织面一端。

本实施例中,底座101的远离编织面一端设有底座盘102,底座盘102用以支撑固定底座101,底座盘102和底座101相固定连接、并同轴设置,底座101呈镂空的圆柱状,底座盘102、底座下盘103、轨道盘200均呈圆饼状,底座101、底座盘102的直径相等,底座101、底座盘102、轨道盘200、底座下盘103四者平行设置,底座101和底座下盘103分别设置在底座盘102的两侧,底座盘柱107垂直穿过底座下盘103的中心、并与底座盘102的远离编织面一端相固定,底座盘102的靠近编织面一端与底座101相固定;轨道盘200部分夹持在底座盘102和底座下盘103之间。

实施例十

如图9至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储纱器100还包括上过线轮104和下过线轮105,上过线轮104和下过线轮105用于将储纱器100中的纱线在电机109的驱动下传递至编织面,上过线轮104和下过线轮105均设置在底座101的镂空内部,上过线轮104设置在底座101内部的靠近编织面一端、下过线轮105设置在底座101内部的远离编织面一端,纱线呈波浪状分别缠绕在各上过线轮104和各下过线轮105上,以使得纱线在张力的作用下可进行退绕。

本实施例中,断线检测片301设置在底座101的镂空内部、位于底座101的远离编织面的一端,同时位于上过线轮104的远离编织面一侧,下过线轮105固定在断线检测片301的靠近编织面的一端,断线检测片301的靠近编织面一端设置有下过线轮301,对应远离编织面的一端与底座101的内部相接触;在正常编织过程中,断线检测片301在依次缠绕在上过线轮104、下过线轮105的纱线的作用下沿着储纱器的轴向向上过线轮104一侧提升,即,向编织面一侧提升。

本实施例中,断线检测片301、上过线轮104、下过线轮105均位于底座101的外周曲面上、与底座101的外周曲面相光滑过渡,并沿着底座101的周向延伸。

本实施例中,断线检测片301和上过线轮104可设置在底座101的外周曲面的不同侧,优选的,断线检测片301、上过线轮104和下过线轮105同轴设置,其轴线与储纱器1000的轴线平行。

本实施例中,断线检测片301的靠近编织面的一端设置有滑块直线轴承106,用于固定安装下过线轮105,滑块直线轴承106的远离编织面一端与断线检测片301相固定连接,对应靠近编织面一端与下过线轮105相固定连接;断线检测片301、滑块直线轴承106、上过线轮104、下过线轮105均位于底座101的外周曲面上,并沿着底座101的周向延伸;优选的,断线检测片301、滑块直线轴承106、上过线轮104和下过线轮105同轴设置,其轴线与储纱器1000的轴线平行。

实施例十一

如图9至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接近传感器302设置在轨道盘200未被夹持区域内,接近传感器302的一端与轨道盘200相固定连接,另一端沿着与轨道盘200相垂直方向向编织面一侧延伸,接近传感器302朝向断线检测片301一端设有用于检测断线检测片301的工作面3021,工作面3021与轨道盘200相垂直设置。

本实施例中,工作面3021的远离编织面一端与断线检测片301的远离编织面一端平齐,工作面3021与断线检测片301之间的直线距离处于工作面3021的感应范围内;正常编织过程中,断线检测片301在纱线作用下向编织面一侧提升,断线检测片301的远离编织面一端高于工作面3021的靠近编织面一端。

本实施例中,轨道盘200上设有多个接近传感器302,各接近传感器302绕着轨道盘200周向设置,并关于轨道盘200中心对称设置。

本实施例中,轨道盘200上还设有接近传感器座,接近传感器座通过螺钉结构与轨道盘200相固定连接,接近传感器200安装在接近传感器座上,并通过螺钉结构与接近传感器座相固定连接,以使得接近传感器200固定在轨道盘200上。

实施例十二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轨道盘200上设有两个接近传感器302,两个接近传感器302设置在轨道盘200的同一条直径上,并关于轨道盘200中心对称。

实施例十三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轨道盘200上设有三个接近传感器302,各接近传感器302之间间隔120゜设置,并关于轨道盘200中心对称。

实施例十四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中,轨道盘200上设有四个接近传感器302,各传感器302之间间隔90゜设置,并关于轨道盘200中心对称。

实施例十五

如图9至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中,正常编织过程中,断线检测片301在纱线的作用下向编织面一侧提升,断线检测片301的远离编织面一端高于接近传感器302的工作面3021的靠近编织面一端,断线检测片301离开接近传感器302的感应区,接近传感器302未检测到断线检测片301,三维自动编织设备1000正常工作。

本实施例中,当储纱器100发生断线情况,断线检测片301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回落至原位,落入接近传感器302的感应区,断线检测片301的远离编织面一端与接近传感器302的工作面3021的远离编织面一端相平齐,接近传感器302感应到断线检测片301,产生断线信号,三维自动编织设备1000的单片机采集到该断线信号,将该断线信号发送至三维自动编织设备1000的上位机,上位机停止发送编织指令,并发出警报,提示三维自动编织设备1000发生断线。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利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提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