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缝纫机双动刀剪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60320发布日期:2019-03-20 00:36阅读:345来源:国知局
一种缝纫机双动刀剪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缝纫机,特别是涉及一种缝纫机双动刀剪线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客户对衣物的线头要求越来越高,线头的长短直接影响衣物的美观,另外,线头太长容易存在拉扯线头而导致松线的隐患。为了解决线头过长的问题,目前服装厂的普遍做法是:增加一道人工修剪线头的工序,但是该方法增加了制衣的人工成本,并降低了制衣的生产效率;或者,有些缝纫机厂家也在缝纫机剪线装置上做改进,以实现短线头的剪线效果。现有技术中,缝纫机中的剪线装置主要有两种形式:单动刀剪线装置和双动刀剪线装置。其中,单动刀剪线装置由于定刀与针板上的落针孔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剪线后的线头长度等于定刀与落针孔之间的距离和落针孔深度之和,故线头仍旧较长。而双动刀剪线装置其具有两把动刀,比如:申请号为201520727456.8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说明书所公开的一种缝纫机的双动刀剪线机构,该双动刀剪线机构采用一个驱动源同时驱动第一动刀和第二动刀,进而实现剪线;但是,该双动刀剪线机构存在下述缺陷:1、两把动刀通过机械结构连接在同一根驱动杆上,故两把动刀为联动结构、同时动作,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互限性;2、该双动刀剪线机构通过多个连杆机构连接,需各零部件之间配合实现在落针孔处实现理想的剪线位置、各零部件的限位、以及各零部件的运动灵活,从而导致该双动刀剪线机构关联性过强,可调节性差;3、两把动刀同时动作,配合实现剪线,故剪线效果受两把动刀的影响,剪线稳定性较差;4、其在落针孔处实现剪线,故需要保证两把动刀在回程过程中各自刃口在落针孔处相遇、咬合,还需要保证第二动刀的极限前进位置位于落针孔的正下方,但由于两把动刀的动作存在关联性,调节实现上述理想的剪线位置存在较大的难度,从而导致剪线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调性和可控制性都较好的缝纫机双动刀剪线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缝纫机双动刀剪线装置,包括都可运动地安装于主针板的第一动刀和第二动刀,所述第一动刀上的第一刀刃和第二动刀上的第二刀刃能够咬合,还包括第一驱动源、第二驱动源、第一驱动组件和第二驱动组件,所述第一驱动源通过第一驱动组件与第一动刀相连、驱动第一动刀运动,所述第二驱动源通过第二驱动组件与第二动刀相连、驱动第二动刀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缝纫机双动刀剪线装置还包括安装于主针板的副针板,所述副针板上具有上下贯通的落针孔,所述副针板、第一动刀上的第一刀刃、以及第二动刀上的第二刀刃在上下方向上从上至下依次设置;剪线时,所述第一动刀上的第一刀刃和第二动刀上的第二刀刃能够在落针孔处咬合。

进一步地,所述缝纫机双动刀剪线装置还包括安装于主针板的副针板,所述副针板上具有上下贯通的落针孔;初始状态下,所述第一动刀上第一刀刃与副针板上落针孔之间的距离为1.5-2.5mm。

进一步地,初始状态下,所述第一动刀上第一刀刃与副针板上落针孔之间的距离为2.2mm。

进一步地,剪线时,所述第二驱动源的动作先于第一驱动源的动作,使第二动刀的运动先于第一动刀的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驱动源具有可移动的第一驱动部,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与第一驱动部的一端相连、另一端与第二连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一动刀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一刀刃设在第一动刀的另一端,所述第一动刀铰接于主针板。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驱动部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位于第一驱动源外部的出刀限位块,所述出刀限位块能够与第一驱动源的壳体相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杆上螺纹连接有位于第一驱动源外部的回刀限位块,所述回刀限位块能够与第一驱动源的壳体相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还包括铰接于第二连杆的拉块、沿第一驱动部移动方向延伸的复位拉簧、以及固定于第一驱动源的壳体的安装板,所述复位拉簧的两端分别与拉块和安装板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转动驱动架、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所述第二动刀和转动驱动架都铰接于主针板,所述转动驱动架由第二驱动源驱动摆动,所述第三连杆固定于转动驱动架,所述第四连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三连杆和第二动刀铰接。

进一步地,所述转动驱动架和第三连杆通过固定螺钉相固定,所述转动驱动架上开设有腰型调节孔,所述固定螺钉穿设在腰型调节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动刀包括相对设置的分线部和勾线部、以及连接在分线部和勾线部之间的滑线部,所述第二刀刃近邻于分线部和滑线部的相交处,所述第二动刀面向第一动刀的上端面上开设有容线槽,所述容线槽的一端延伸至第二刀刃处、另一端延伸至勾线部处。

如上所述,本发明涉及的缝纫机双动刀剪线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中,由两个独立的驱动源分别驱动第一动刀和第二动刀运动,使得第一动刀和第二动刀两者之间的运动没有联动性,从而具有较好的可调性和可控制性,能够稳定地实现短线头的剪线效果。

附图说明

图1至图3为本申请中缝纫机双动刀剪线装置在不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3为仰视图、且处于初始状态。)

图4为本申请中第一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中转动驱动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中第二动刀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剪线时第一动刀和第二动刀的咬合示意图。

元件标号说明

1主针板

2第一动刀

21第一刀刃

3第二动刀

31第二刀刃

32分线部

33勾线部

34滑线部

35容线槽

4第一驱动源

5副针板

51落针孔

6第一连杆

7第二连杆

8出刀限位块

9回刀限位块

10拉块

11复位拉簧

12安装板

13转动驱动架

131腰型调节孔

14第三连杆

15第四连杆

16固定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须知,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以下实施例中,各方向的定义如下:将缝纫机中主轴的轴向定义为左右方向,且主轴朝向机头的方向为左方向、朝向机尾的方向为右方向。因此,图3所示的视图中,纸面的左侧和右侧分别为左方向和右方向,纸面的背面和正面分别为上方向和下方向,纸面的上侧和下侧分别为后方向和前方向。

本申请提供一种缝纫机双动刀剪线装置,其安装在缝纫机中,用于在缝纫结束后将缝线剪断。如图1至图3所示,缝纫机双动刀剪线装置包括都可运动地安装于主针板1的第一动刀2和第二动刀3、第一驱动源4、第二驱动源、第一驱动组件和第二驱动组件,第一动刀2上的第一刀刃21和第二动刀3上的第二刀刃31能够咬合,第一驱动源4通过第一驱动组件与第一动刀2相连、驱动第一动刀2运动,第二驱动源通过第二驱动组件与第二动刀3相连、驱动第二动刀3运动。本申请中,由两个独立的驱动源分别驱动第一动刀2和第二动刀3运动,使得第一动刀2和第二动刀3两者之间的运动没有联动性、完全独立,且两者之间的动作能够具有一定的时序,从而使得本申请涉及的缝纫机双动刀剪线装置具有较好的可调性和可控制性,能够稳定地在理想剪线位置处剪线,从而稳定地实现短线头的剪线效果。

如图1至图3所示,缝纫机双动刀剪线装置还包括安装于主针板1的副针板5,副针板5上具有上下贯通的落针孔51,副针板5、第一动刀2上的第一刀刃21、以及第二动刀3上的第二刀刃31在上下方向上从上至下依次设置;剪线时,第一动刀2上的第一刀刃21和第二动刀3上的第二刀刃31能够在落针孔51处咬合,故本申请中理想的剪线位置为落针孔51中心,从而能够有效缩短剪线后的线头长度。

进一步地,第一动刀2和第二动刀3都通过上下延伸的轴位螺钉铰接于主针板1,故第一动刀2能够绕轴位螺钉转动、具有固定摆动支点o1,第二动刀3也能够绕轴位螺钉转动、也具有固定摆动支点o2。第一驱动源4具有可左右移动的第一驱动部,故第一驱动源4可选用气缸、电磁铁、直线电机等;下述实施例中第一驱动源4为电磁铁。

连接在第一驱动源4和第一动刀2之间的第一驱动组件的优选结构为:如图1至图4所示,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连杆6和第二连杆7,第一连杆6的左端与第一驱动部的右端相连,第一连杆6的右端与第二连杆7的左端铰接,第二连杆7的右端与第一动刀2的后端铰接,第一刀刃21设在第一动刀2的前端,用于铰接第一动刀2和主针板1的轴位螺钉连接在第一动刀2的中间位置处。第一驱动组件还包括铰接于第二连杆7的拉块10、沿第一驱动部移动方向左右延伸的复位拉簧11、以及固定在第一驱动源4中壳体右端的安装板12,复位拉簧11的左右两端分别与拉块10和安装板12相连。当第一驱动源4通电时,第一驱动部向右移动,带动第一连杆6、第二连杆7和拉块10一起向右移动,复位拉簧11被进一步拉伸,同时通过第一连杆6和第二连杆7驱动第一动刀2绕其固定摆动支点o1摆动,图3所示的视图中第一动刀2绕固定摆动支点o1顺时针摆动,进而使第一动刀2前端的第一刀刃21向左摆动至副针板5上的落针孔51的中心位置处。当第一驱动源4断电后,在复位拉簧11的作用下使拉块10向左移动复位,进而使第一连杆6、第二连杆7、第一驱动部和第一动刀2各自复位。另外,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杆6为一阶梯轴,第一连杆6和第二连杆7之间、第二连杆7与拉块10之间都通过螺钉、螺母组件铰接。

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4所示,第一驱动部的左端固定连接有位于第一驱动源4左方侧的出刀限位块8,第一驱动部与出刀限位块8之间可采用螺纹连接;在初始状态下,出刀限位块8与第一驱动源4的壳体之间有一段距离;在剪线时第一驱动源4通电后,第一驱动部带动出刀限位块8一起向右移动,直至出刀限位块8与第一驱动源4的壳体相抵接。因此,出刀限位块8限制第一动刀2的出刀运动行程,通过调节初始状态下出刀限位块8与第一驱动源4的壳体之间的距离大小可调节第一动刀2的出刀运动行程的大小;出刀限位块8靠近于第一驱动源4的壳体,则出刀限位块8与第一驱动源4的壳体之间的距离较小,第一动刀2的出刀运动行程减小,使得剪线位置远离于副针板5上落针孔51的中心;出刀限位块8远离于第一驱动源4的壳体,则出刀限位块8与第一驱动源4的壳体之间的距离较大,第一动刀2的出刀运动行程增加,使得剪线位置靠近于副针板5上落针孔51的中心;通过调节初始状态下出刀限位块8与第一驱动源4的壳体之间的距离能够使剪线位置位于落针孔51的中心,实现理想的剪线位置。第一连杆6上螺纹连接有位于第一驱动源4右方侧的回刀限位块9,回刀限位块9可选用螺母;在初始状态下,第一驱动源4处于断电状态时,回刀限位块9与第一驱动源4的壳体相抵接。因此,在剪线过程中,当第一驱动源4通电后,回刀限位块9随第一连杆6向右移动、远离于第一驱动源4的壳体;第一动刀2和第二动刀3将缝线剪断后,第一驱动源4断电,在复位拉簧11的作用下使第一连杆6向左移动,直至回刀限位块9与第一驱动源4的壳体相抵接。因此,回刀限位块9限制第一动刀2的回刀运动行程,也决定了第一动刀2的初始位置,转动回刀限位块9即可调整回刀限位块9在第一连杆6上的左右位置,进而调节第一驱动源4通电状态下回刀限位块9与第一驱动源4的壳体之间的距离大小,以此来调节第一动刀2的回刀运动行程的大小;回刀限位块9靠近于第一驱动源4的壳体,第一动刀2的回刀运动行程减小;回刀限位块9远离于第一驱动源4的壳体,第一动刀2的回刀运动行程增加。

连接在第二驱动源和第二动刀3之间的第二驱动组件的优选结构为:如图1至图3所示,第二驱动组件包括转动驱动架13、第三连杆14和第四连杆15,转动驱动架13通过上下延伸的轴位螺钉铰接于主针板1、具有固定摆动支点o3,转动驱动架13由第二驱动源驱动摆动,第三连杆14固定于转动驱动架13,第四连杆15的右端与第三连杆14铰接,第四连杆15的左端与第二动刀3的中间靠后部分铰接,用于铰接第二动刀3和主针板1的轴位螺钉连接在第二动刀3的前端位置处。第二驱动源可选用电机,能够驱动转动驱动架13往复摆动;以图3所示的视图角度观察,当第二驱动源驱动转动驱动架13顺时针摆动时,转动驱动架13通过第三连杆14和第四连杆15驱动第二动刀3逆时针摆动;当第二驱动源驱动转动驱动架13逆时针摆动时,转动驱动架13通过第三连杆14和第四连杆15驱动第二动刀3顺时针摆动。转动驱动架13和第三连杆14通过固定螺钉16相固定;如图5所示,转动驱动架13上开设有腰型调节孔131;固定螺钉16穿设在腰型调节孔131;通过腰型调节孔131可调节第三连杆14固定于转动驱动架13的位置,进而调节第二动刀3的运动行程。

本申请中,第二动刀3用于分线、勾线、以及剪线;因此,如图6所示,第二动刀3包括左右相对设置的分线部32和勾线部33、以及连接在分线部32和勾线部33之间的滑线部34,分线部32为一段向右凹入的圆弧段,勾线部33为一段向左凹入的圆弧段,滑线部34为一段向后突出的圆弧段,分线部32和滑线部34的连接处、勾线部33和滑线部34的连接处都形成有尖端部,第二刀刃31近邻于分线部32和滑线部34的相交处;另外,第二动刀3面向第一动刀2的上端面上开设有容线槽35,容线槽35的一端延伸至第二刀刃31处、另一端延伸至勾线部33处。

较优地,如图3所示,初始状态下,即未执行剪线动作时,第一动刀2上第一刀刃21不在副针板5上的落针孔51处、而是稍远离于落针孔51;本实施例中,第一动刀2上第一刀刃21与副针板5上落针孔51之间的距离为1.5-2.5mm、优选距离为2.2mm;该结构有利于第二动刀3能够更好地完成分线动作,避免将不需要剪断的缝线意外剪断,进而保证分线质量。基于此,剪线时,第二驱动源的动作先于第一驱动源4的动作,使第二动刀3的运动先于第一动刀2的运动;因此,剪线时由第二驱动源驱动第二动刀3先运动,第二动刀3先执行分线动作,待分线动作完成或还在执行的过程中,再由第一驱动源4驱动第一动刀2运动,使第一动刀2上的第一刀刃21运动至落针孔51的中心位置处。

综上所述,本申请涉及的缝纫机双动刀剪线装置的工作原理为:

初始状态下,如图3所示,第一动刀2上第一刀刃21稍远离于落针孔51、位于落针孔51的右方侧,第二动刀3上的第二刀刃31未与第一动刀2上的第一刀刃21咬合,第二刀刃31位于第一刀刃21的右方侧。

当最后一针缝制完毕后,机针回针,第二驱动源动作,驱动转动驱动架13绕其固定摆动支点o3顺时针摆动,则转动驱动架13通过第三连杆14和第四连杆15驱动第二动刀3绕其固定摆动支点o2逆时针摆动,也即第二动刀3向左前方摆动一定角度,第二动刀3上的分线部32完成分线动作,不需要剪断的缝线被分线部32分离处、随分线部32一起向左前方摆动,需要剪断的缝线沿着滑线部34滑入至勾线部33中。

待第二动刀3的分线动作完成后、或在第二动刀3执行分线动作的过程中,第一驱动源4通电,通过第一连杆6和第二连杆7驱动第一动刀2绕其固定摆动支点o1顺时针摆动,第一动刀2转过一定角度,直至出刀限位块8与第一驱动源4的壳体相抵接;此时,第一动刀2前端的第一刀刃21向左摆动至副针板5上的落针孔51的中心位置处。

第二驱动源反向动作,驱动转动驱动架13绕其固定摆动支点o3逆时针摆动,则转动驱动架13通过第三连杆14和第四连杆15驱动第二动刀3绕其固定摆动支点o2逆时顺摆动,也即第二动刀3向右后方摆动一定角度、进行回程动作,在第二动刀3的回程过程中滑入勾线部33中的缝线收拢到第二动刀3上端面上的容线槽35中;当第二动刀3上的第二刀刃31移动至落针孔51处的中心位置、与第一动刀2上的第一刀刃21咬合时,如图7所示,将缝线剪断,实现剪线动作。因此,本申请中的剪线位置位于副针板5上的落针孔51的中心,剪线完毕后,第二动刀3复位至初始位置。

剪线后,在第二动刀3的继续回程过程中、或在第二动刀3已复位后,第一驱动源4断电,在复位拉簧11的作用下第一动刀2复位,并驱动第一连杆6、第二连杆7、以及拉块10各自复位。剪线动作完毕后,等待下一剪线命令。

本申请涉及的缝纫机双动刀剪线装置具有下述有点:

1、由两个独立的驱动源分别驱动第一动刀2和第二动刀3,驱动源的动作可由电控控制,通过电控中的程序能够更加方便地调节第一动刀2和第二动刀3的动作时间。同时,第一动刀2的初始位置和剪线位置分别由回程限位块和出刀限位块8来调节,故在电控方面和机械方面都具有较好的可调性。

2、能够稳定地实现在落针孔51的中心位置处实现剪线,不但使剪线后的线头较短,同时也缩短了下一缝制中针孔上预留线的长度,这也变相减短了下一缝制时形成在缝料上的初始线头的长度,故能够稳定地实现缝制开始时初始线头和缝制结束时残留线头都短的效果。

3、整体结构简单、成本低,占用空间也少。

所以,本发明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