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面厚质轻牛仔面料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091898发布日期:2019-03-13 23:33阅读:440来源:国知局
一种面厚质轻牛仔面料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纺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面厚质轻牛仔面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牛仔面料一般都有厚重感,也就是面料在厚度较厚的同时,织物的单位面积克重较大,服装较重,因此,传统牛仔面料的厚重感会降低服装的穿着舒适性,影响牛仔面料的服用性能。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牛仔面料的需求逐渐向功能化、舒适性等方向发展,因此,厚重牛仔布发展成为轻薄型牛仔布已成为当前牛仔服装面料市场的必然趋势。近年来开发出各种不同材料的轻薄型牛仔面料,如毛绢轻薄型牛仔面料、纯棉轻薄型牛仔面料、针织轻薄型牛仔面料等等。

毛绢轻薄型牛仔面料是利用绢丝与羊毛混纺作纬纱,经纱选用毛纱开发生产出来的,选用的纱支较细。毛绢轻薄型牛仔面料既保持了绢丝的透气性好、吸湿性强、不贴身等优良性能,又发挥了羊毛的手感柔软、弹性好等优点。纯棉轻薄型牛仔面料是在传统纯棉牛仔面料的基础之上,通过降低纱线的细度,实现牛仔面料的轻薄化。对于针织轻薄型牛仔面料而言,除了降低纱线的细度之外,则还要利用针织技术来实现针织轻薄型牛仔面料的开发生产。因此,轻薄型牛仔面料大多都是通过降低纱支来实现的。

但是,轻薄型牛仔面料仅仅适用于开发春夏季牛仔服装,对于秋冬季牛仔服装,很多时候人们需要面厚且质轻的新型牛仔面料,在满足保暖需求的同时,能降低服装的重量,达到质轻的效果,满足人们对服装舒适性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市场上秋冬季牛仔面料普遍存在厚重感,影响服装穿着舒适性的问题,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面厚质轻牛仔面料,具备面厚特点的同时,还具备质轻的优点,能够满足人们对牛仔服装舒适性的需求。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面厚质轻牛仔面料,牛仔面料由经纱和纬纱经整经、穿棕、穿筘、张力调整、织造、验布、卷布、退维后整理、蓬松后整理及烘干后形成。

所述纬纱、经纱均为棉纤维、中空纤维的混纺纱线;混纺纱线为蓬松结构,所述经纱经靛蓝染色处理。

或者所述纬纱、经纱均为棉纤维、中空纤维、水溶性维纶纤维的混纺纱线;所述经纱经靛蓝染色处理。混纺纱线为蓬松结构。

所述的中空纤维为牛角瓜纤维或中空粘胶纤维。

具体的,所用纬纱为由棉纤维、牛角瓜纤维、水溶性维纶短纤维混纺制备的支数为60tex的新型功能性混纺纱线,所述的混纺纱线中棉纤维比重为30%,牛角瓜纤维比重为40%,水溶性维纶短纤维的比重为30%。

所用的经纱是由特定号数范围内经靛蓝染色的混纺质量比为30:40:30的棉纤维、牛角瓜纤维、水溶性维纶纤维的新型功能性混纺纱线。

织物组织为3/1右斜纹组织。在织造小样织机上进行织造,穿棕时采用顺穿,穿筘时采用的钢筘筘号为40,每筘3入。

或者,将棉纤维与中空粘胶纤维混纺,混纺比例为70/30。

将织造好的牛仔面料进行验布卷布之后,还需对牛仔面料进行退维后整理、蓬松后整理并烘干,得到一种面厚质轻牛仔面料。

牛仔面料的退维后整理过程可以概括为:将牛仔面料放入恒温水浴锅中进行水煮试验,实现牛仔面料的退维后整理。牛仔面料在进行退维后整理时,采用的退维温度为90℃,退维时间为60min。

经退维后整理结束的牛仔面料还需进行蓬松后整理并烘干。蓬松后整理工序的处理工艺:处方为淀粉10g/l;蓬松增厚剂40-50g/l;丰厚手感调节剂2-3g/l。工艺:浸轧工作液(带液率70%左右)。烘干焙烘(160-170℃×2-3min)。烘干温度为40-60℃,烘干时间为2h左右。

水溶性维纶短纤维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功能性差别化纤维,具有很好的水溶性,且具有理想的水溶温度。它有着良好的耐酸、耐碱、耐干热性能,并且溶于水后无毒无味,水溶液呈透明状,可自然生物降解。水溶性维纶纤维常用于伴纺,多用于开发高档轻薄面料、绒面织物、毛毯等。通常开发出的产品由于在退维的过程中,纱线中的水溶性纤维溶解退掉,使得纱线结构蓬松,多孔,面料呈现出蓬松柔软舒适之感。且水溶性纤维在水中具有一定的收缩性能,使得面料在退维的同时发生一定程度的收缩而增加织物的厚度感。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面厚质轻牛仔面料,兼具面厚质轻、蓬松柔软舒适、保暖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的牛仔布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的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一切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中空纤维1采用牛角瓜纤维;纬纱采用环锭纺技术,将棉纤维2、牛角瓜纤维、水溶性维纶纤维3进行混纺,以30/40/30的混纺比经过开松、梳理、并条(二并)、粗砂、细纱工序,纺制出60tex的棉/牛角瓜纤维/水溶性维纶纤维新型功能性混纺纱线;经纱选用特定号数范围内经靛蓝染色的混纺比为30/40/30的棉纤维/牛角瓜纤维/水溶性维纶纤维的新型功能性混纺纱线;在小样织机上将上述方法获得的经纱和纬纱经穿棕、穿筘、张力调整、织造、验布、卷布后织成牛仔面料。织物组织为3/1右斜纹组织,织造时选用的穿棕方法为顺穿;穿筘时选用的钢筘筘号为40,每筘3入。下机后的牛仔面料还需要进行退维后整理,将织好的牛仔面料放入恒温水浴锅中,对牛仔面料进行退维后整理;其中,退维温度为90℃,退维时间为60min。最后,将完成退维后整理的牛仔面料继续进行蓬松后整理并烘干。蓬松后整理工序的处理工艺:处方为淀粉10g/l;蓬松增厚剂40-50g/l;丰厚手感调节剂2-3g/l。工艺:浸轧工作液(带液率70%左右)。烘干焙烘(160-170℃×2-3min)。接着,在恒温烘箱中烘干,一般烘干温度为40-60℃,烘干时间为2小时,即可得到一种面厚质轻牛仔面料。

牛角瓜纤维是近年来新开发出的一种新型功能性纤维,牛角瓜纤维截面为圆形或椭圆形的大中空管壁,中空度高达80%,其最优异的性能特点就是质轻。牛角瓜纤维的加入,更是降低了牛仔面料的重量,实现面厚质轻的效果。且牛角瓜纤维兼具天然纤维的吸湿性能、舒适性,在达到面料质轻效果的同时,也能提高织物的舒适性能。

由于水溶性维纶短纤维和牛角瓜纤维在牛仔上还无应用,且其具有很好的水溶性能、收缩性能与中空质轻的特点,因此,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面厚质轻牛仔面料,就是利用棉纤维2、超中空牛角瓜纤维、水溶性维纶纤维3进行混纺,这种面厚质轻牛仔面料,在恒温水浴锅中进行退维后整理的过程中,由于面料中水溶性维纶短纤维3的水溶性,水溶性维纶纤维在牛仔面料退维后整理的过程中溶解退掉,使得面料中纱线结构蓬松而多孔,达到面厚的效果,多孔结构导致存储静止空气多,使得面料也具有良好的保暖性能;且水溶纤维一定的收缩性,使得面料收缩而提高织物的厚度感。此外,再对牛仔面料进行蓬松后整理,蓬松增厚剂与丰厚手感调节剂配套使用,可增加织物厚实丰满的手感。因此,水溶纤维在热水中的收缩面厚、水溶纤维退去面料蓬松面厚及蓬松后整理蓬松面厚的三重面厚效果的结合,实现牛仔面料很好的的面厚效果。除了蓬松产生的质轻效果之外,又由于牛角瓜纤维截面为圆形或椭圆形的大中空管壁,中空度高达80%,牛角瓜纤维质轻,因此,牛角瓜纤维的加入,更是降低了牛仔面料的重量,实现面厚质轻的效果。传统的牛仔面料在达到面厚的同时,面料单位面积平方米克重大,面料的厚重感大大降低了服用舒适性;相对于传统的厚重牛仔面料而言,本发明开发提供的一种面厚质轻牛仔面料具备面厚但质轻的优点,能有效地提高牛仔服装的服用舒适性能。

本发明提供的面厚质轻牛仔面料,与一般的牛仔面料相比,虽面厚但质轻,解决了传统厚重型牛仔面料穿着舒适性不佳的问题。且这种面厚质轻牛仔面料兼具面厚质轻、保暖、柔软舒适等优点。

实施例2

中空纤维1采用中空粘胶纤维。

中空粘胶纤维是一种功能性的再生纤维素纤维,具有中空结构大、比重小、蓬松性、保暖性、透气性好、吸水性好等特点。将棉纤维2与中空粘胶纤维混纺,混纺比例为70/30,利用环锭纺技术,纺制出58.3tex和60tex的棉/中空粘胶混纺纱线;其中,将58.3tex的棉/中空粘胶混纺纱线经靛蓝染色并上浆后作牛仔面料的经纱,将60tex的棉/中空粘胶混纺纱线作为牛仔面料的纬纱。在小样织机上将上述方法获得的经纱和纬纱经过整经、穿棕、穿筘、张力调整、织造、验布、卷布后形成棉/中空粘胶混纺牛仔面料。选用织物组织为3/1右斜纹组织,织造时选用的穿棕方法为顺穿;穿筘时选用的钢筘筘号为50,每筘3入。按照此方法织造出来的棉/中空粘胶混纺牛仔面料,与同规格的纯棉牛仔面料相比,由于中空粘胶具有超中空结构,纤维比重小,质轻,因此,在达到牛仔面料厚度的同时,其在单位面积克重上要小很多,即可达到质轻的效果。

因此,本发明提供的面厚质轻牛仔面料,还可在纤维材料上加以改进,得到的上述面厚质轻牛仔面料兼具保暖、面厚质轻的性能优点。

实施例3

上述实施例的织物,还可以进行蓬松后整理,利用膨松剂进行处理纯棉牛仔织物,一段时间后,牛仔织物的内部结构变得蓬松,实现面厚质轻的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面厚质轻牛仔面料的实施例,分别通过织物退维后整理形成蓬松结构、中空质轻纤维材料、膨松剂后整理获得蓬松结构三方面去实施面厚质轻牛仔面料的开发方法。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面厚质轻牛仔面料,面厚保证了保暖,质轻保证了穿着舒适性和轻便性,兼具面厚质轻的优异特点。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他们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发明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做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技术方案,都应当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