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浆纱后车排纱定幅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06449发布日期:2018-11-13 19:41阅读:34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浆纱后车排纱定幅筘,属于浆纱工序后车操作排纱、定幅操作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的方法是在浆纱机后车,将各个经轴的纱线放在筘齿内,使用透明胶带粘贴固定纱线,连接前一套纱线慢车拖引到浆纱机前车,升起伸缩筘,手工排纱、分层。这样操作无法实现全部经纱精准、均匀地按照原本的排列顺序、分层保持到定幅筘上。纱线在拖引的作用下向中心集聚,相邻纱线间交叉、或各层之间的纱线间错层,纱线在定幅筘里的排列混乱、因分纱错误造成经纱粘连、纱线断头增加,直接影响织机效率和下机毛巾质量。

现有的浆纱后车排纱定幅筘,主要是通过将各个经轴的纱线放在筘齿内,使用透明胶带粘贴固定纱线,连接前一套纱线慢车拖引到浆纱机前车,升起伸缩筘,手工排纱、分层,这样不但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压力和负担,还让现有的浆纱后车排纱定幅筘不能够在市场上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浆纱后车排纱定幅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浆纱后车排纱定幅筘,包括:铜棒、不锈钢棒、第一拉簧、第一润滑面、第二润滑面、第一拉簧入口、第二拉簧入口、第二拉簧和幅筘,所述铜棒的外侧环绕设置有第一拉簧,所述第一拉簧的前后两侧均贯穿设置有第一拉簧入口,且铜棒通过第一拉簧入口贯穿设置于第一拉簧的内部,所述铜棒的外表面沾粘固定有第一润滑面,所述不锈钢棒的外侧环绕设置有第二拉簧,所述第二拉簧的前后两侧均贯穿设置有第二拉簧入口,且不锈钢棒的外表面沾粘固定有第二润滑面,所述第一拉簧和第二拉簧的外侧均嵌入设置有凹槽。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铜棒的两头均设置呈“圆润尖头”状。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拉簧和第二拉簧均由碳素材料制成。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凹槽设置设置有若干个,且均匀分布在第一拉簧和第二拉簧的外侧。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不锈钢棒将第一拉簧和第二拉簧连接并固定,将排列均匀的纱线放入弹簧内,结构简单易于员工操作、成本低廉、可多次重复使用,且不损伤机器设备,通过等间距拉簧锁定经纱排列顺序的方法,将全部纱线的排列顺序完整的保持到定幅筘中,避免了纱线黏连的浆纱疵点,经轴轴面平整、纱线分布均匀,经轴质量大幅度提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一种浆纱后车排纱定幅筘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一种浆纱后车排纱定幅筘的不锈钢棒、铜棒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一种浆纱后车排纱定幅筘的拉簧结构示意图;

图中包括:铜棒(1),不锈钢棒(2),第一拉簧(3),第一润滑面(4),第二润滑面(5),第一拉簧入口(6),第二拉簧入口(7),第二拉簧(8),凹槽(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浆纱后车排纱定幅筘,包括:铜棒(1)、不锈钢棒(2)、第一拉簧(3)、第一润滑面(4)、第二润滑面(5)、第一拉簧入口(6)、第二拉簧入口(7)、第二拉簧(8)和幅筘(9),所述铜棒(1)的外侧环绕设置有第一拉簧(3),所述第一拉簧(3)的前后两侧均贯穿设置有第一拉簧入口(6),且铜棒(1)通过第一拉簧入口(6)贯穿设置于第一拉簧(3)的内部,所述铜棒(1)的外表面沾粘固定有第一润滑面(4),所述不锈钢棒(2)的外侧环绕设置有第二拉簧(8),所述第二拉簧(8)的前后两侧均贯穿设置有第二拉簧入口(7),且不锈钢棒(2)的外表面沾粘固定有第二润滑面(5),所述第一拉簧(3)和第二拉簧(8)的外侧均嵌入设置有凹槽(9)。

如图1所示,所述铜棒(1)的两头均设置呈“圆润尖头”状。

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拉簧(3)和第二拉簧(8)均由碳素材料制成。

如图1所示,所述凹槽(9)设置设置有若干个,且均匀分布在第一拉簧(3)和第二拉簧(8)的外侧。

在使用时,将铜棒(1)和不锈钢棒(2)安装在浆纱机上,在浆纱机后车操作工将排均匀的纱线放入第一拉簧(3)内,并穿入铜棒(1)中,以防纱线移出,低速将排纱定幅筘从后车拖引到前车伸缩筘处,升起伸缩筘,抽出铜棒(1)取下排纱定幅筘,将纱线按其固定的顺序放入伸缩筘中。

本实施例是描述性的,不是限定性的,不能由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