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起球布料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0358615发布日期:2020-04-10 23:31阅读:2557来源:国知局
抗起球布料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有热塑性合成纤维的短纤维的抗起球布料及其制造方法。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包含纺纱的抗起球织编物(机织或针织的织物)及其制造方法,所述纺纱含有热塑性合成纤维的长纤维丝和/或短纤维。



背景技术:

天然纤维是指被切成短的长度的短纤维,不包括丝绸。例如,棉的长度为约20~35mm,粗度为约20μm,羊毛(美利奴种)的长度为约7.5~120mm,粗度为约13~28μm。因此,对于天然纤维而言,将短纤维拆散,以可梳理的方式排列纤维,加捻而成束,通过纺织成纱而得到纺纱(以下,也称为短纤纱)。纺纱具有如下特征:到处具有绒毛,具有蓬松性,柔软且具有保温性。

另一方面,合成纤维通常经过纺纱而制成长丝,例如,聚酯系或聚酰胺系等多种纤维是通过熔融纺纱制造的,丙烯酸系纤维是通过湿纺制造的。另外,人造丝或铜氨纤维等再生纤维素纤维、醋酯纤维等半合成纤维也被制成长丝。通过切割制成长丝的纤维,合成纤维也可用作短纤维。

合成纤维与棉、麻、绸、羊毛等天然纤维相比,通常具有更轻和更结实(强度大而不易断裂)的特征,但天然纤维大多具有轻盈蓬松的独特质地,主要优选用作衣料制品的原材料。为了以合成纤维来实现天然纤维所具有的轻盈蓬松质地,只要用合成纤维的纺纱来织造织编物即可,但已知由合成纤维的纺纱制造的织编物容易发生起球。起球是指在穿着或洗涤过程中布料表面受到揉搓,导致布料表面起毛,绒毛缠结而能够形成小的毛球(小球),特别是当纤维中含有聚酯或聚酰胺等合成纤维时,由于纤维的强度大而不易断裂,因此容易产生毛球。虽然产生的毛球脱落即可,但是由于这些合成纤维在拉伸时伸长而不会断裂,因而一旦形成毛球就难以脱落,并且外观受损,还会促进织编物的劣化。因此,在衣料制品或需要反复洗涤的制品等的用途中,在使用合成纤维的纺纱制造织编物(机织或针织物)的情况下,抑制起球发生的对策(即,抗起球对策)是必不可少的。

以往,例如,在染色前的准备工序中,特别是对于棉等纺织布来说,织布、编布大多会起毛,绒毛多时,染色物的表面变得不鲜明,成为起球的原因,因此为了除去绒毛,采用如下方法:进行用气体燃烧器或电热器使绒毛碳化而烧掉的所谓“烧毛”,使纤维表面光滑。对于预染色物而言,烧毛是在织造后进行的,但也可以在纺织的过程中进行。

另一方面,在纤维制品中,也可以按如下方式使织编物起毛而积极地制作绒毛。

在牛仔布等棉制品中,当用绒毛覆盖布面时,呈现出柔软而丰富的感觉,颜色图案看起来发白而模糊,变为沉稳的感觉,还散发出高级感,通过洗晒而产生薄薄的绒毛层,作旧成旧衣服的感觉。

在毛织物中,在织造后,将硬挺的坯布弄湿、敲打和揉搓等来进行毡化的缩绒以产生绒毛,进而刮擦布面纤维以进一步产生绒毛,然后将其切断,进行产生绒毛的起球,用带金属针的针布辊刮擦布面,获得产生绒毛的针布起毛效果;或者用蓟果实的刺摩擦布的表面,得到比针布起毛更具沉稳感的起毛效果,这就是已知的所谓的“蓟起毛”。

为了获得具有天然羊绒和安哥拉羊毛般的顺滑而柔软的肌肤触感、保湿性和手感的高敏感度的布料,在使用聚酯和丙烯酸类等合成纤维的短纤维纺纱的织编物中,进行针布起毛加工,并以高密度制作被称为纺毛的非常长的绒毛。

另外,还已知有金刚砂加工(充麂皮加工),其对底布进行,用被称为“金刚砂纸”的砂纸抛光,来产生细小的短的绒毛。虽然砂纸的粒度不同,但作为对聚酯织物的起毛加工已知的磨砂加工也是通过砂纸来进行起毛的,通过将起毛程度不同的砂纸辊多根上下重叠并以低速旋转,在它们之间通过布料来摩擦,也可以进行薄薄的起毛。

特别是对于毛织物和进行了起毛的织编物而言,进行剪去布面的绒毛的剪毛加工(剪切),将绒毛的长度修剪整齐或剪去杂乱的绒毛等,以使织组织和颜色图案鲜明显现,或改善外观。

在以下的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衬衫用针织物,其特征在于,其是由纤度为1.0~2.5旦的聚酯短纤维和棉纤维的混纺纱编成的针织物构成,其中,上述混纺纱中的棉纤维的构成比例为75~90%,混纺纱的捻系数为3.0~4.5,编成后进行烧毛。在引用文献1中记载了,当棉纤维的构成比例小于75%时(即,聚酯短纤维的构成比例超过25%时),在编织后的烧毛时,聚酯短纤维熔融,质地变硬,并且容易弄脏。即,在将作为天然纤维的抗起球对策采用的“烧毛”用作作为合成纤维的聚酯的抗起球对策时,引起起球的绒毛不会像天然纤维那样碳化而脱落,在聚酯绒毛的毛尖上产生熔融球,这导致布料的粗糙等质地劣化。

以下的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制造兽毛样布料的方法,其中,在将合成纤维烧毛时,为了得到羊绒那样的柔软的质地,将具有由聚酯纤维、聚酰胺纤维和丙烯酸系纤维等合成纤维构成的竖毛的起毛布料的竖毛尖端部进行烧毛处理,形成合成纤维的熔融球后,通过将该竖毛尖端部用规定粘度的该合成纤维的溶剂或水解剂处理、再进行加热处理,由此使该竖毛尖端部细化,来制造兽毛样布料。这是基于如下原理:熔融球形成部分变成非晶无取向状态,用溶剂、水解剂处理时的溶解速度和水解速度显著变大,能大幅缩短处理时间,同时可将尖端部细化到非常尖锐的程度。但是,在用合成纤维的溶剂或水解剂处理的方法中,材料强度降低,因此目前仅适用于女装等有限的用途。

在以下的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一种抗起球织物,其是将通过特定纺织方式减少了每根截面纤维的绒毛数的含合成纤维的纺纱用于经纱和/或纬纱,且不实施烧毛和/或碱减量的牛仔布、粗蓝布等的织物,其特征在于,洗涤(jisl0217103法)10次后的通过jisl1076a法(ici型试验机,5小时)测定的抗起球性为3级以上。在专利文献3中还记载了如下内容:使用合成纤维纺纱时,需要对合成纤维实施用于防止起球的烧毛处理,但需要将由此产生的合成纤维的熔融球通过高温碱减量、丝光处理或剪切等除去的高成本工序,另外,质地、坚固度等变差,另外,如果只进行烧毛的话,布料表面存在的熔融球会刺激皮肤,熔融球由于重复穿着和洗涤而磨损布料表面,容易引起起毛,使布料表面的品质和穿着感变差,另外,对于牛仔布和粗蓝布等来说,需要在高压下长时间的强酸、碱等的化学处理工序,使用含合成纤维的纺纱的制品并不普及等。

在以下的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一种聚酯短纤纱织编物的制造方法,其中,将含有单纤维纤度为0.01~10旦、单纤维强度为2.5g/旦以上的聚酯单纤维的短纤纱织编物进行针布起毛加工,然后将织编物的表面用具有抛光膜表面的挠性粗糙表面材料,在支撑辊的表面上进行敲打和刮擦处理,制造加工成表面绒毛的平均绒毛长度至少为1.1mm以上50mm以下、且平均绒毛密度为200根/cm以上的聚酯短纤纱织编物。另外,在敲打和刮擦处理中,将进行了针布起毛加工的起毛面的长而粗的绒毛用具有抛光膜表面的挠性粗糙表面材料强力拔起的同时剪切掉,同时,剪切而除去毛圈和成团的纤维,以重新产生若干短而密的绒毛。专利文献4中还记载了如下内容:在以往的使用金刚砂辊的磨毛加工中,根据jisl1076测定的抗起球性为1-2级,与此相比,在使用上述抛光膜的处理方法中,抗起球性为5或4-5级。专利文献4中还记载了如下内容:对具有高物性的聚酯短纤维纺纱的改善和商品化得以促进,但由所述短纤维纺纱制成的短纤纱布料的绒毛较长,因此与通常的短绒毛的梳毛织编物相比,布料表面的绒毛由于穿着和洗涤而受到摩擦,经常产生被称为起球的绒毛,布料的品质和外观大幅受损,成为问题;由于布料表面的短纤维绒毛被揉搓,存在于表面的绒毛或来自布料中的绒毛被拉出,绒毛之间彼此缠结,缠结在一起的绒毛难以脱落,纤维的强度、伸长率大的聚酯等的合成纤维尤其成为问题;作为防止起球和轻度起球的被称为绒毛的缺点产生的对策,已知有:(1)将纤维改性以减小纤维的强度和伸长率的方法,(2)提高布料的组织拘束力的方法,(3)使表面绒毛变脆的方法,(4)进行烧毛加工的方法,和(5)进行树脂加工的方法等。但所有这些情况都各有优缺点,极难获得柔软的肌肤触感良好的纺毛样的抗起球性优异的聚酯短纤纱织编物。

在专利文献4中记载了烧毛加工是尤其适合在短绒毛的梳毛织编物中应用的方法,其是在布料的染色加工时,将布料的表面绒毛用气体燃烧器进行烧毛加工的方法,但不适合在绒毛长的纺毛中应用,即使应用,虽然有一些抗起球效果,但由于绒毛的熔融球(meltball)残留在表面,因而存在质地粗糙,因热处理而质地变硬的问题,还存在保温性差等的问题。这样,在使用合成纤维纺纱的绒毛的纺毛织编物中,对比文件4中公开的技术是代替现有技术的抗起球对策,应用使用特定的抛光方法来产生短而密的绒毛的抗起球对策。专利文献4中还记载了如下内容:通常的磨毛加工、磨砂加工是通过金刚砂辊或金刚砂带来磨削的,因此得不到特别的抗起球效果,因此作为替代,采用高如下方法:使层压有金属板、且朝向尖端厚度急剧减少的尖锐的叶片状的、具有抛光膜表面的挠性的粗糙表面材料旋转,在支撑辊表面上,对短纤纱织编物进行敲打、刮擦处理、精加工。所述特定的抛光处理方法的重点在于,通过将针布起毛面的长而粗的绒毛用尖锐的粗糙表面材料强力拔起的同时剪切掉,同时,切断而除去毛圈和成团的纤维,以重新产生若干短而密的绒毛,由此创建表面,即,通过除去极表面的“游毛”,创造出仅“强的毛”,提高了耐摩擦性并赋予了抗起球性。

以下的专利文献5中公开了一种起毛织物的制造方法,其中,通过一边使使用胶合经纱织造的织物以规定速度运转,一边使该织物与由粒度为#100~800的无机粉末制成的陶瓷辊接触,从而并非像绒毛起毛和针布起毛那样从内部拉出纤维,而是可以仅使表面原纤化而获得柔软的桃皮状的质地,而且,抗起球特性提高,并且不会引起绳索起皱、划伤状的斑和组织紊乱等问题,可以使薄织物像沸腾那样起毛,并且不会因起毛而导致织物的撕裂强度降低。专利文献5中还记载了如下内容:与使用以往的金刚砂纸(#200)进行的抛光相比,在使用由粒度为#100~800的无机粉末制成的陶瓷辊进行的抛光中,质地和抗起球性提高,并且仅使纤维表面原纤化而产生微细的绒毛,因此不需要通过起毛后的烧毛和剪毛等物理手段和使用化学品的化学手段来进行后处理。

在以下的专利文献6中公开了如下内容:通过在构成合成纤维的单体中配合提高起球耐性的单体并使它们共聚而得到的改性合成纤维,来赋予抗起球性和高收缩性(膨松性)。但是存在以下问题:可使用的纤维材料仅限于聚酯,进而由于纤维的改性,合成纤维原本具有的特性和质地丧失,同时,纤维的强度降低,成本上升。

如上所述,作为使用合成纤维的纺纱的织编物的抗起球对策,在引用文献1和2中虽然使用的是烧毛,但是在引用文献3~6中却教导不应该使用烧毛。予以说明,如上所述,在引用文献3中,虽然记载了合成纤维的通过烧毛产生的熔融球可以通过剪切除去,然而剪切毕竟是切割起毛的纤维的方法,因此与抛光的情况一样,事实上难以应用于起毛制品以外的产品,即使应用,损坏布料材料的危险性也极高,因此在实际中并不使用。

另外,尽管专利文献4和5教导了特殊的抛光方法,但这些抛光方法是应用于起毛制品的技术。在合成纤维的纺纱中,由于绒毛较硬,即使抛光,绒毛(毛尖)也会逃逸,因此很难仅处理导致起球的绒毛而不损坏布料材料。

如上所述,作为对纤维制品整体的抗起球对策,已知有烧毛、降低纤维强度、抛光、剪切(剪毛加工、切割)、纤维材料的改性等方法,但作为使用合成纤维的纺纱的织编物的抗起球对策,它们均不充分,因此在衣料制品开发的研究阶段,倾向于排除使用合成纤维的纺纱的选项。

另外,令人惊讶地是,作为使用合成纤维的纺纱的织编物的抗起球对策,组合烧毛和抛光的精加工工序是未知的,迄今为止无人实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14415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公昭61-3123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4-197243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9-95859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平7-97764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16-10870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现状,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是提供一种包含热塑性合成纤维的短纤维的布料,例如对于织编物来说可抑制起球发生、而且抑制布料的强度降低和质地劣化的编织物及其制造方法。

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人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反复的实验,结果出乎意料地发现,将使用包含热塑性合成纤维的短纤维的纺纱作为生丝而织制或编成的具有该短纤维的绒毛的织编物的至少一侧表面进行烧毛,在该短纤维的端部形成熔融球,然后,将形成的该短纤维的绒毛尖端部的熔融球通过例如使用辊磨机或带式砂磨机(beltsander)的抛光来刮擦以形成抛光痕,由此得到抗起球性极其优异、并且抑制了在制造阶段或因重复使用而导致的布料的强度降低和质地劣化的织编物(机织或针织的织物),至此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如下所述。

[1]一种抗起球布料,其是包含热塑性合成纤维的短纤维的抗起球布料,其特征在于,在该布料的至少一侧表面上具有该短纤维端部的熔融球和该短纤维的绒毛尖端部的熔融球的抛光痕。

[2]上述[1]所述的抗起球布料,其中,所述热塑性合成纤维是选自聚酯类、聚酰胺类、聚丙烯酸类、聚氯乙烯类、聚偏二氯乙烯类、聚乙烯醇类、聚烯烃类和聚氨酯类中的纤维。

[3]上述[1]或[2]所述的抗起球布料,其为织编物(机织或针织的织物)。

[4]上述[3]所述的抗起球布料,其中,根据jisl1930c4m法(使用转笼干燥)洗涤10次和30次后的根据jisl1076a法(使用ici型试验机的方法)测定的抗起球等级均为3级以上。

[5]一种抗起球布料的制造方法,其包括以下工序:

作为生丝,使用包含热塑性合成纤维的长纤维丝和/或短纤维的纺纱,将具有该长纤维丝的切断端部的绒毛或该短纤维的绒毛的布料进行织制或编制的工序;

将所得布料的至少一侧表面进行烧毛,以在该长纤维丝的切断端部或该短纤维的端部形成熔融球的工序;和

将在所得布料的一侧表面上形成的该长纤维丝的切断端部或该短纤维的绒毛尖端部的熔融球通过抛光而刮擦,以形成抛光痕的工序。

[6]上述[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热塑性合成纤维是选自聚酯类、聚酰胺类、聚丙烯酸类、聚氯乙烯类、聚偏二氯乙烯类、聚乙烯醇类、聚烯烃类和聚氨酯类中的纤维。

[7]上述[5]或[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抗起球布料为织编物。

[8]上述[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抗起球布料的根据jisl1930c4m法(使用转笼干燥)洗涤10次和30次后的根据jisl1076a法(使用ici型试验机的方法)测定的抗起球等级均为3级以上。

发明效果

对于本发明的包含热塑性合成纤维的短纤维的抗起球布料而言,烧毛引起的熔融球残留在布料内部,而在布料表面仅存在短纤维的绒毛尖端部的熔融球的抛光痕,因此,本发明的抗起球布料是一种抗起球性极其优异、并且抑制在制造阶段或重复使用后的强度显著下降和质地劣化的布料,例如织编物。因此,本发明可将迄今为止难以实用化的使用合成纤维的纺纱的织编物应用于具有期望的质地和外观的各种衣料制品和其他纤维制品。作为生丝使用的合成纤维的种类只要是热塑性的,就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自由选择。另外,本发明还可应用于实施了起毛处理的织编物等。进而,还可应用于其表面具有纤维的织编物等,所述纤维具有在长纤维的织编物中在织制或编制等的过程中将该长纤维切断而形成的端部。因此,本发明的包含热塑性合成纤维的短纤维的抗起球布料例如可提供既具有像天然纤维那样柔软的质地、而且比天然纤维更轻且耐用的衣料制品,可应用于即使重复使用也依然耐用且不易劣化的床单和床上用品等各种各样的纤维制品。

附图说明

[图1]是将比较例1制造的短纤纱(spun)聚酯平纹织物的成品(常规加工品)洗涤10次后的布料表面的电子显微镜照片。

[图2]是将比较例1制造的短纤纱聚酯平纹织物的成品(常规加工品)洗涤30次后的布料表面的电子显微镜照片。

[图3]是将实施例1制造的短纤纱聚酯平纹织物的成品(烧毛+抛光)洗涤10次后的布料表面的电子显微镜照片。

[图4]是将实施例1制造的短纤纱聚酯平纹织物的成品(烧毛+抛光)洗涤30次后的布料表面的电子显微镜照片。

[图5]是在实施例1制造的短纤纱聚酯平纹织物的制造过程中的坯布的退浆和精练后,实施烧毛加工后立刻的布料表面(仅烧毛)的电子显微镜照片。

[图6]是实施例1中制造的短纤纱聚酯平纹织物的成品(烧毛+抛光)的刚完成后的布料表面的电子显微镜照片。

[图7]是比较例3的短纤纱尼龙平纹织物的成品(常规加工品)的布料表面(常规加工品)的电子显微镜照片。

[图8]是实施例2的短纤纱尼龙平纹织物的成品(烧毛+抛光)的刚完成后的布料表面的电子显微镜照片。

[图9]是在实施例2的短纤纱尼龙平纹织物的制造过程中的坯布的退浆和精练后,实施烧毛加工后立刻的布料表面(仅烧毛)的电子显微镜照片。

[图10]是示出带式砂磨机装置的一例的示意图,该带式砂磨机用于将烧毛后的绒毛尖端部的熔融球通过抛光来刮擦以形成抛光痕。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是一种抗起球布料,其是包含热塑性合成纤维的短纤维的抗起球布料,其特征在于,在该布料的至少一侧表面上具有该短纤维端部的熔融球和该短纤维的绒毛尖端部的熔融球的抛光痕。

在本说明书中,术语“热塑性合成纤维”只要是能通过气体烧毛等熔融而形成熔融球的纤维,就没有特殊限制,可举出由化学合成的高分子形成的化学纤维,例如,聚酯类、聚酰胺类、聚丙烯酸类、聚氯乙烯类、聚偏二氯乙烯类、聚乙烯醇类、聚烯烃类、聚氨酯类等合成纤维。例如,聚酯类纤维的短纤维的熔点为255~260℃,作为聚酰胺类纤维的尼龙的短纤维的熔点为215~220℃,聚丙烯酸类纤维的熔点不清楚,但软化点为190~240℃,作为聚烯烃类纤维的聚丙烯的短纤维的熔点为165~173℃。与此相反,作为天然纤维的棉(陆地棉)在235℃下分解并在275~456℃下烧焦,羊毛(美利奴)在130℃下热解、在205℃下烧焦,且在300℃下碳化。另外,作为再生纤维素纤维的人造丝或铜氨纤维不软化和熔融,在160~300℃下开始着色和分解。本实施方式的热塑性合成纤维优选为选自聚酯类、聚酰胺类、聚丙烯酸类、聚氯乙烯类、聚偏二氯乙烯类、聚乙烯醇类、聚烯烃类和聚氨酯类中的纤维。更优选为聚酯类、聚酰胺类或聚丙烯酸类纤维。

在本说明书中,术语“短纤维”是指被切成短的长度的短纤维,在短纤维是热塑性合成纤维的情况下,其通常是将制成长纤维(长丝)的纤维切断而得到的。从纺织加工性的观点考虑,短纤维的长度优选为20~70mm,更优选为30~60mm,进一步优选为38~51mm。从纺纱性和维持布料的强度的观点考虑,短纤维的纤度(单丝纤度)优选为0.01~10旦,更优选为0.8~5旦,进一步优选为1.0~2.5旦。如果单丝纤度小于0.01旦,则容易被弄脏,产生绒毛,其尖端集束而容易形成毛球,另一方面,如果单丝纤度大于10旦,则绒毛的产生会减少,但强度增加。因此,一旦生成毛球,则难以脱落,质地也会变差。短纤维的截面形状既可以是圆形截面,也可以是不规则的截面。

予以说明,在本说明书中,术语“短纤维”还包括在使用热塑性合成纤维的长纤维作为生丝进行织造、编织等而得到的坯布的表面上,通过织制、编制、起毛处理等,将该长纤维切断而产生的具有切断的端部的纤维。

在本说明书中,术语“纺纱(短纤纱)”是指将短纤维拆散,以可梳理的方式排列纤维,加捻而成束的纱线。从形成熔融球的观点考虑,纺纱优选仅由一种热塑性合成纤维的短纤维构成,也可以是两种以上的热塑性合成纤维的短纤维的混纺纱。另外,它既可以是热塑性合成纤维的短纤维和其他天然纤维的混纺纱,也可以是复合纤维纱、与长丝纱的交捻丝、精纺加捻丝。纺纱支数优选为7~120支(760~44旦)。如果小于7旦,则布料变厚。如果超过120旦,则强度降低。另外,捻数优选为60~1500捻/m。

在本说明书中,术语“布料”可以是织物、编物(圆形编物、经编物,纬编物)和无纺布的任一种。从发挥作为衣料制品的期望效果的观点考虑,作为布料,优选织物(机织物)或编物(针织物)。织物优选由100%的纺纱构成,但优选以长纤维为经纱、以纺纱为纬纱的交织织物,因为可以获得柔软且具有弹性的质地。织物组织和编物组织没有特殊限制。进而,在本说明书中,术语“织编物”是指织物(机织物)或编物(针织物)。

在本说明书中,术语“绒毛”是指从布料表面起毛的短纤维的端部,在布料内部或构成纺纱的内部存在的短纤维的端部不算作绒毛。图1、2示出了聚酯的绒毛的一例,图7示出了尼龙的绒毛的一例。

在本说明书中,术语“熔融球”是指热塑性合成纤维的绒毛通过烧毛而熔融,变形为大致球形。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布料表面上存在的熔融球由于抛光而被刮擦,转变成抛光痕。图5示出了聚酯的熔融球的一例,图9示出了尼龙的熔融球的一例。

在本说明书中,术语“抛光痕”是指具有痕迹的形状的短纤维的端部,该痕迹是通过抛光将布料表面的熔融球刮擦而产生的。图3、4和6示出了聚酯的抛光痕的一例,图8示出了尼龙的抛光痕的一例。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是抗起球布料的制造方法,其包括以下工序:

作为生丝,使用包含热塑性合成纤维的短纤维的纺纱,将具有该短纤维的绒毛的布料进行织制或编制的工序;

将所得织编物的至少一侧表面进行烧毛,以形成该短纤维的端部的熔融球的工序;和

将在所得织编物的一侧表面上形成的该短纤维的绒毛尖端部的熔融球通过抛光而刮擦,以形成抛光痕的工序。

以下,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抗起球布料的制造的一例。

将热塑性合成纤维的短纤维用作纺纱。此时,纺纱既可以是2种以上的热塑性合成纤维的混纺纱,也可以是1种以上热塑性合成纤维和1种以上天然纤维的混纺纱。

接着,将该纺纱用作经纱和/或纬纱进行织造,获得坯布。

接着,对坯布实施退浆和精练。

接着,实施如下的烧毛。

(烧毛)

在存在于布料表面的绒毛的尖端,形成熔融球。此时,虽然被埋在布料内部,但有时在纺纱外部的短纤维的端部也可以形成熔融球,但由于存在于该部位的熔融球不出现在布料表面,因而不必担心导致布料的质地变差。烧毛例如可以通过来自气体燃烧器的火焰的直接烧毛(气体烧毛)和/或与加热辊接触的间接烧毛(接触烧毛)来进行。由于聚酯和尼龙的熔点为210~260℃,因此优选直接烧毛。对于熔点更高的材料,优选通过将加热辊的温度设定为更高温度而可在短时间内传递热的间接烧毛。烧毛条件没有特殊限制,只要在导致起球的布料表面存在的绒毛尖端形成熔融球即可。供给至烧毛工序的织物的通过速度(烧毛加工速度)优选为60~120m/分钟,更优选为80~100m/分钟。予以说明,在纺纱包含天然纤维的情况下,只要能通过气体烧毛将天然纤维的绒毛碳化而烧掉,就优选气体烧毛,因为能够抑制起球。

接着,实施如下的抛光。

(抛光)

通过上述烧毛而在织编物的至少一侧表面上形成的短纤维的绒毛尖端部的熔融球通过使用例如磨料或抛光纸的抛光来刮擦,以形成抛光痕。在布料的两面上形成熔融球的情况下,优选抛光也在两面上进行。抛光方法可以手动作业,也可以使用各种抛光机来进行。作为抛光机,可以使用向辊上施加磨料的辊磨机,将抛光纸卷绕在辊上的辊磨机,以及使用带状抛光纸的带式砂磨机。图10示出了使用带式砂磨机的抛光装置的一例。在使用带式砂磨机抛光布料的两面时,可以更替抛光面进行2次。如图10所示,烧毛后的布料经由换向辊(1、2)被加热筒(3~5)预热,再经由换向辊(6~8)被压在旋转的带式砂磨机(10)上,一边用可移动式压力控制阀(9)调节按压强度一边按压,布料表面的熔融球被刮擦,形成抛光痕。由抛光产生的粉末通过纸的除粉器(11)和布料的除粉器(12、14)被除去,最终除去了抛光粉的布料被振动装置(19)折叠后回收。

例如如专利文献5所述,以往的利用抛光的抗起球对策是通过分离纤维(原纤化)来进行的。但本实施方式的抛光是为了将烧毛产生的熔融球刮削掉而进行的。如图5和图9所示,由于熔融球呈现具有规定尺寸的大致球形的形态,因此当使磨料或抛光纸与布料表面接触而刮擦时,熔融球不能进入布料的内部,因而优先被抛光、刮擦,对织物的织组织的损伤被抑制到最小限度。因此,通过这样的抛光,解决了热塑性合成纤维的烧毛的最大问题——即,熔融球残留在布料上而导致布料粗糙,以及质地和外观变差的问题;进而抑制了布料的强度下降。如上所述,专利文献4和5教导了特别的抛光方法,但这些抛光方法是应用于起毛制品的技术,对于合成纤维的纺纱来说,绒毛是硬的,即使抛光,绒毛(毛端)也会逃逸,因此难以仅处理引起起球的绒毛而不损坏布料材质。但是,本发明人发现,如果通过烧毛而在绒毛的尖端部形成熔融球,则绒毛难以逃逸,因此可以通过刮擦来抛光熔融球而不损伤布料材质,能够制造出抗起球性非常优异的织物,从而完成了本发明。另外,如上所述,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可以通过剪切来除去由合成纤维的烧毛而产生的熔融球,但剪切毕竟是切割掉起毛的纤维的方法,因此,与抛光的情况一样,事实上难以应用于起毛制品以外的产品。即使应用,损害布料材质的危险性也极高,因此在实践中并未使用。

(起毛处理)

本实施方式的抗起球布料的制造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具有实施了起毛处理的表面的织编物等。作为将使用包含热塑性合成纤维的短纤维作为生丝的纺纱来进行织造、编织等而成的坯布的表面设置为起毛状态的方法,例如可举出如下方法:针布起毛处理、金刚砂起毛处理等加工方法,像绒头织物这样织造的方法,像中心切割双罗纹拉舍尔编物而得到织物这样编制的方法。可以对具有实施了起毛处理的表面的织编物等的至少一侧表面进行烧毛,在短纤维的端部形成熔融球,再将在所得织编物等的一侧表面上形成的短纤维的绒毛尖端部的熔融球通过抛光而刮擦,以形成抛光痕。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抗起球布料的制造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在使用热塑性合成纤维的长纤维作为生丝而织制、编制等而成的坯布的表面上通过织制、编制、起毛处理等将长纤维切断而使短纤维存在的织编物等中。这是因为,只要在坯布的单侧表面上存在纤维的端部,则由于烧毛就会在该纤维的端部形成熔融球,将在所得织编物的单侧表面上形成的绒毛尖端部的熔融球通过抛光而刮擦,以形成抛光痕,就可以起到期望的效果。

(热定型)

接着,进行热处理以消除合成纤维的不均匀热过程带来的影响。为了获得织物的尺寸稳定性和均匀的染色,优选进行热定型。在聚酯纤维或尼龙纤维的情况下,在180℃下进行约30秒~1分钟的热处理。

(染色)

染色没有特殊限制。染色包括浸染(挤压染色)和连续染色,浸染是常见的。关于聚酯,可进行局部的连续染色,但是质地变硬,柔软性受损。在浸染中,当在染色前进行烧毛时,熔融球与布的染色性不同,产生染色不均。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布料表面的熔融球通过抛光被除去,从而不会产生染色不均的问题。当烧毛不均匀时,会出现染色条纹。在不能解决由烧毛引起的染色条纹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对织线染色后再对织物进行烧毛和抛光,即,烧毛前染色和烧毛后染色均可。

(完成干燥)

接着,通过干燥完成布料。

通过上述制造方法实施了抗起球对策的织编物经过烧毛工序和抛光工序,因而如图3、图4、图6、图8所示,通过电子显微镜确认时,存在虽然埋在布料内部但露出到纺纱外部的短纤维端部的熔融球、以及布料表面的绒毛尖端部的熔融球被刮擦而产生的抛光痕。

通过实施上述的包括烧毛工序和抛光工序的抗起球对策,即使是包含热塑性合成纤维的短纤维的抗起球等级为1~2级的织编物,也能够将其制成抗起球等级为3级以上、优选4级以上、更优选5级、并且抑制强度降低和质地劣化的织编物。实施了本实施方式的抗起球对策的织编物如以下的实施例所示,即使反复洗涤,也能持续抗起球性能,因而耐久性也优异。

实施例

[实施例1]短纤纱聚酯制品(烧毛+抛光加工品)的制造

按照常规方法纺织短纤纱聚酯纤维(聚酯纤维的短纤维,1.6旦,切成38mm),得到聚酯纺纱(纱线支数:30支)。

将得到的聚酯纺纱作为经纱进行整经,对该整经的经纱施加以波瓦尔(poval)为主成分的经纱胶,将同样得到的聚酯纺纱用作纬纱,在经纱密度为90根/英寸(2.54cm)、纬纱密度为70根/英寸的条件下,织造平纹的坯布。

将得到的坯布进行退浆和精练后,用气体刷毛机(80m/分钟)将布料两面刷毛,以在布料上形成熔融球。接着,用带式砂磨机(目号为#1000)对布料两面实施抛光,除去布料表面生成的熔融球。然后,经过180℃、1分钟的热定型工序,利用浸染的挤压染色工序和干燥工序,得到由短纤纱聚酯纤维构成的平纹试验物。

[比较例1]短纤纱聚酯制品(常规加工品)的制造

省略烧毛工序和抛光工序,除此以外,采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得到试验物。

[比较例2]短纤纱聚酯制品(烧毛+减量加工品)的制造

在实施例1的烧毛工序后,代替抛光工序,实施碱减量处理(10%),除此以外,采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得到试验物。

[比较例3]短纤纱聚酯制品(烧毛+减量加工品)的制造

在实施例1的烧毛工序后,代替抛光工序,实施碱减量处理(20%),除此以外,采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得到试验物。

[比较例4]短纤纱聚酯制品(烧毛+减量加工品)的制造

在实施例1的烧毛工序后,代替抛光工序,实施碱减量处理(30%),除此以外,采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得到试验物。

[实施例2]短纤纱尼龙制品(烧毛+抛光加工品)的制造

按照常规方法纺织短纤纱尼龙纤维(尼龙66纤维的短纤维,1.7旦,切成38mm),得到尼龙纺纱(纱线支数:30支)。

将得到的尼龙纺纱作为经纱进行整经,对该整经的经纱施加以波瓦尔为主成分的经纱胶,将同样得到的尼龙纺纱用作纬纱,在经纱密度为90根/英寸、纬纱密度为70根/英寸的条件下,织造平纹的坯布。

将得到的坯布进行退浆和精练后,用气体刷毛机(80m/分钟)将布料两面刷毛,以在布料上形成熔融球。接着,用带式砂磨机(目号为#1000)对布料两面实施抛光,除去布料表面生成的熔融球。然后,经过180℃、1分钟的热定型工序,通过浸染的挤压染色工序和干燥工序,得到由短纤纱尼龙纤维构成的试验物。

[比较例5]短纤纱尼龙制品(常规加工品)的制造

省略烧毛工序和抛光工序,除此以外,采用与实施例2同样的方法,得到试验物。

[实施例3]混纺起毛材料制品(烧毛+抛光加工品)的制造

准备将含有由聚酯纤维(切成38mm,顶部染色)和人造丝纤维(切成38mm)以65:35的混合比纺织而成的混纺纱(纺纱支数:40支)2根和聚氨酯长丝纱(40旦)1根的捻丝(最终混合比:61:33:6)用作经纱和纬纱而织造的预染布料(经纱96根×纬纱90根),再实施针布起毛。对该布料实施气体烧毛(80m/分钟),形成熔融球,接着,用带式砂磨机(目号#1000)对布料两面实施抛光,除去布料表面上生成的熔融球。然后,经过180℃、1分钟的热定型工序,得到由混纺材料构成的平织试验物。

[比较例6]混纺起毛材料制品(烧毛加工品)的制造

省略抛光工序,除此以外,采用与实施例3同样的方法,得到试验物。

[比较例7]混纺起毛材料制品(常规加工品)的制造

省略烧毛工序和抛光工序,除此以外,采用与实施例3同样的方法,得到试验物。

使用实施例1~3和比较例1~7得到的试验物,对不洗涤、洗涤10次后、和洗涤30次后的样品,实施抗起毛试验、撕裂强度试验。但是,对实施例2、比较例5和实施例3得到的试验物,省略撕裂强度试验,对比较例6和7得到的试验物,省略洗涤10次后、和洗涤30次后的抗起毛试验。结果示于表1。

抗起球试验根据jisl1076a法(使用ici型试验机的方法)实施10小时。试验结果取4张试验片的判定结果的平均值。

撕裂强度试验根据jisl1096d(摆锤法)法实施。

洗涤根据jisl1930c4m法(使用转笼干燥),分别实施10次、30次。

[表1]

*-:表示未实施。

由表1可知,实施例1~3的试验物由于经过烧毛和抛光,即使在洗涤30次后,其抗起球等级也为最高值“5级”,抗起球性极为优异,质地也良好,没有强度降低。另一方面,未经过烧毛和抛光而制造的比较例1的试验物的抗起球等级为1级,比较例5的试验物的抗起球等级为1.5级,比较例7的试验物的抗起球等级为1级,在制造阶段发生了许多起球。

另外,在表示一直以来作为短纤纱聚酯纤维的抗起球对策已知的碱减量处理的结果的比较例2~4中,虽然抗起球等级与实施例1和2同样地得到了5级的良好结果。但在强度试验的结果中,发现其值落入了实施例1的约50%或以下,布料的强度显著劣化。因此,难以维持成为材料的布料原本具有的强度和质地。进而,利用减量加工的抗起球对策根据减量率的差异,容易在质地和强度上产生不均,并且从稳定的抗起球对策的观点考虑也是不优选的。比较例6的抗起球等级为3.5级,与比较例7相比,抗起球性得到改善,但是由于在布料表面上大量存在因烧毛而产生的熔融球,导致布料的皮肤触感差,有损商业价值。

产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抗起球布料的抗起球性极为优异,质地也良好,并且强度没有显著降低,因此可适宜作为迄今为止难以实用化的使用合成纤维的纺纱的织编物而用于具有期望的质地和外观的各种衣料制品和其他纤维制品。

附图标记说明

1换向辊

2换向辊

3加热筒

4加热筒

5加热筒

6换向辊

7换向辊

8换向辊

9可移动式压力控制阀

10带式砂磨机

11纸的除粉器

12布料的除粉器

13换向辊

14布料的除粉器

15换向辊

16导辊

17导辊

18换向辊

19振动装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