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横机中的复合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89019发布日期:2019-05-03 21:36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一种横机中的复合针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针织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横机中的复合针。



背景技术:

目前在横机上使用复合针越来越普遍,通过复合针中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配合运动来完成更好的动作,但都结构复杂,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加工难度,增加了废品率,增加了生产成本。现有技术中的舌针,具有一个在针杆上可转动的针舌,通过针舌的开闭,配合主针、纱线,来完成线圈针舌成圈、脱圈、集圈、退圈、翻针、接针等动作,由于针舌旋转需要空间,主针翻针设置簧片,使此种针需要较大的上下动程才可以完成这些编织功能,而且针舌的打开动作还需要借助毛刷或纱线来完成,如果毛刷不好或者安装位置不到位容易出现漏针等缺陷,对毛刷的寿命和安装精度要求就会相对高很多。

之前申请人申请的2018100430370,公开了一种用于横编机的复合针,包括主针以及套装在主针上的针套;所述主针分为头部、中部及尾部三部分,头部具有一针钩,中部与尾部交界处设有阻挡端,所述主针中部右侧设有一细长的限位条,限位条与中部前端形成u字型结构;所述主针头部与中部交界处的右侧向外突出形成一凸块,与之位置相对的主针左侧向内弯曲形成内凹的避让槽,所述凸块的前后两侧设有内凹的针槽;所述针套分为前段、主体段与末段三部分,前段与末段为中空结构;所述针套安装在主针的中部位置,针套的主体段置于主针u字型结构的开口处,针套的前段设有一尖锐的顶角,顶角的后方向内凹陷形成一接线槽,接线槽向后延伸并向外突起形成一限位端;所述主针中部朝向针套的一侧具有第一轨迹面,针套的主体段朝向主针的一侧具有第二轨迹面,针套沿主针移动时,第一轨迹面与第二轨迹面相配合,使得针套移动时,顶角从主针的针槽位置移动至闭合主针的针钩。

上述这种结构的复合针通过主针与针套的配合,可以完成线圈的退圈、成圈、翻针、接针等动作,从而可以替代针舌。但是这个主针的结构过于复杂,且对主针与针套的加工精度要求高。同时针套的顶角是朝向主针倾斜的,使得顶角闭合针钩时,闭合处的宽度增大,从而使经过的线圈变大,影响编织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替代舌针与主针,完成线圈的退圈、成圈、翻针、接针等动作,且结构简单的横机中的复合针。

为此,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横机中的复合针,包括主针以及套装在主针上的针套;所述主针为细长状,头部设有一针钩,针钩弯折的方向定义为右侧,针钩弯折的反方向定义为左侧,主针的两平面定义为前、后侧;主针在针钩下方设有一向外突出的凸台,凸台的前后侧面设有内凹的容置槽,主针左侧向内弯曲形成内凹的避让槽;

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套顶端设有顶角,顶角为中空结构,所述针套朝向主针一侧设有第一扣件和第二扣件,主针的前后侧面上分段设有第一凹面和第二凹面,第一扣件和第二扣件分别扣在主针的第一凹面和第二凹面上;所述主针朝向针套的侧面和针套朝向主针的侧面互相抵触配合,使得针套移动时,顶角从主针的容置槽移动至闭合主针的针钩。

优选地,所述主针朝向针套一侧设有轨迹面,针套朝向主针一侧设有凸点,凸点与主针上的轨迹面相配合,针套沿主针移动时,顶角从主针的容置槽移动至闭合主针的针钩。

优选地,所述主针的轨迹面位于凸台下方,轨迹面由多个光滑的凹凸面组成,轨迹面上设有第一凹口和第二凹口,针套上的凸点沿轨迹面移动;当针套的顶角处于主针的容置槽时,凸点位于第二凹口处;当针套的顶角上移至闭合主针的针钩时,凸点位于第一凹口处。

优选地,所述针套末端朝向主针的一侧设有第二凸点,第二凸点与主针底部右侧边相抵接,并沿右侧边上下移动。

优选地,所述主针朝向针套一侧设有凸点,针套朝向主针一侧设有轨迹面,凸点与轨迹面相配合,针套沿主针移动时,顶角从主针的容置槽移动至闭合主针的针钩。

优选地,所述主针朝向针套一侧设有第一轨迹面,针套朝向主针一侧设有第二轨迹面,第一轨迹面与第二轨迹面互相抵触配合,针套沿主针移动时,顶角从主针的针槽位置移动至闭合主针的针钩。

优选地,所述针套顶端的顶角弯折方向与针钩的尖头倾斜方向一致,即顶角向背离主针一侧弯折;所述针套的顶角下方向内凹陷形成一接线槽,接线槽向下延伸并向外突起形成一限位端。

优选地,所述针套背离主针一侧设有一弹性片,弹性片为细长折线形。

优选地,所述针套由中间片和两侧片构成,针套顶端的顶角由两侧片组成;所述两侧片朝向主针一侧各向外延伸出两个卡条,两侧片上对应的卡条组成第一扣件和第二扣件。

优选地,所述针套的中间片和两侧片通过分体加工后组装成型,或中间片和两侧片一体加工成型。

针套上的第一扣件和第二扣件分别位于针套的中部与末端,主针轨迹面所在位置的前后侧向内凹陷形成第一凹面,第一扣件与主针前后两侧的第一凹面紧密接触;所述主针末端设有阻挡端,阻挡端上方的前后侧向内凹陷形成第二凹面,第二扣件与主针前后两侧的第二凹面紧密接触。

针套头部顶角为中空结构,可以引导相对位置的织针到达翻针位,从而实现翻针动作,而且翻针动作简单利索;相较传统舌针,针套的顶角弯折方向与针钩的尖头倾斜方向一致,针套与针钩的闭合处宽度变小了,从而既减小了线圈的脱圈阻力,又减小了所脱出来的线圈大小,而且通过针套滑动开闭针钩的设计还减小线圈的退圈动程,从而提高了织物的编织速度,生产效率提高。

针套上方有一弹性片,弹性片与针套的中间片一体成型,此弹性片由柔性代替硬性,不易折断,弹性片的作用下,复合针在针床的针槽内一直处于受压状态,防止针套的上翘,在翻针和退圈位置有反扣的功能,针套滑行通过按压、反扣同时作用,双重保险,使复合针在针槽内稳定滑行。

针套朝向主针一侧为开口槽结构,开口槽结构的两侧壁中段设有缺口,两侧壁的上下端形成第一扣件和第二扣件。主针的中部与尾部设置有内凹的凹面,为了减少针套在主针上滑向的摩擦力,将针套的开口槽的两侧壁中间挖空,使得两侧壁的上下端形成相向弯折的卡条,位置相对应的卡条组成扣件,卡条与针套的两侧片一体成型,扣件为针套的一部分,针套利用扣件与凹面的配合来套装在主针上,针套通过扣件在凹面上滑向,使得针套相对主针上下移动,从而封闭针钩。

另外针套与主针之间的轨迹接触可以通过点面配合或者面面配合来实现。在针套上设置凸点,主针上设置轨迹面,或者在针套上设置轨迹面,在主针上设置凸点,原理相同,主要通过凸点沿轨迹面上下移动,凸点用以支撑针套在受压状态下的滑行,减小了接触面积,从而减小摩擦力,方便了针套在针槽内的顺利滑行。当退圈时,针套尾部碰到主针的阻挡端,此时针套头部两侧片嵌入主针的容置槽内,利于稳定线圈大小;针套跟主针的宽度一样,既保证了强度,又确保在针槽内稳定滑行,利于织物编织稳定,布面平整。

本发明通过针套在主针上滑行实现开闭针钩,两者之间的相互配合运动取代传统上的舌针成圈、脱圈、集圈、退圈的动作,实现成圈线的捕捉和成圈线的脱出。关闭针钩时,针套头部的顶角先越过针钩一段距离,确保针套头部不与针钩尖部碰撞,再向下运行,防止针钩尖部状变形,针套顶角的两侧片包裹住针钩,其头部上表面与针钩上表面平齐,即顶角上表面与针钩的外弧面形成一光滑的圆弧结构,减小线圈的脱圈阻力,稳定线圈大小,提高织物质量。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来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主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侧视图;

图4为本发明针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针套的内部示意图;(去除一侧片后)

图6为本发明的状态示意图;

图7为图6的局部放大图;

(a)为针套藏于主体针槽状态;

(b)为针套闭合主体针钩状态;

(c)为针套越过主针,处于翻针位状态;

图8为本发明的编织过程状态图;

图9为本发明的翻针过程状态图。

图中标记为:主针1、针钩11、凸台12、避让槽13、容置槽14、轨迹面15、第一凹口151、第二凹口152、第一凹面16、第二凹面17、阻挡端18、针套2、顶角21、接线槽22、限位端23、第一凸点24、第二凸点25、第一扣件26、第二扣件27、弹性片28。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参见附图。本实施例所述复合针包括主针1以及套装在主针上的针套2;所述主针1为细长状,头部设有一针钩11,现将针钩弯折的方向定义为右侧,针钩弯折的反方向定义为左侧,主针的两平面定义为前、后侧;在针钩下方,主针右侧设有一向外突出的凸台12,与之位置相对的主针左侧向内弯曲形成内凹的避让槽13,使得主针上线圈滑动范围内的尺寸都保持在一定范围内,便于线圈在主针上的移动;所述凸台的前后侧面设有内凹的容置槽14,用于放置针套的顶角。

凸台12向下延伸为轨迹面15,轨迹面15由多个光滑的凹凸面组成,根据针套的移动需求而起伏不平,轨迹面上方与凸台接壤,靠近中间位置设有第一凹口151,轨迹面底部设有第二凹口152。主针轨迹面所在位置的前后侧向内凹陷形成第一凹面16,第一凹面处主针的厚度变小,第一凹面下方为正常的主针厚度,所述主针末端设有阻挡端18,靠近阻挡端的位置上向内凹陷形成第二凹面17,第二凹面处主针的厚度变小。

所述针套2由中间片和两侧片构成,中间片和两侧片可以是分体加工后组装成针套,也可以直接一体加工成型,例如直接车床铣出来。针套顶端设有尖锐的顶角21,顶角为两侧片组成的中空结构,针套2朝向主针的一侧为开口槽结构,其余为实心结构;所述针套顶端的顶角21弯折方向与针钩11的尖头倾斜方向一致,即顶角向背离主针一侧弯折;所述针套的顶角21下方向内凹陷形成一接线槽22,接线槽向下延伸并向外突起形成一限位端23。

所述针套朝向主针一侧设有凸点,第一凸点24位于针套中段位置,与主针上的轨迹面相抵接,第二凸点25位于针套末端,与主针末端右侧相抵接,两凸点用以支撑针套在受压状态下的滑行,减小了接触面积,从而减小摩擦力,方便了针套在针槽内的顺利滑行。

针套的开口槽由两侧片构成,或者说两侧片超过中间片的部分形成开口槽,两侧片超出的部分为开口槽的两侧壁,为了减小针套在主针上滑行产生的摩擦力,将开口槽的两侧壁的中间挖空,仅留下上下端,表现为两侧片朝向主针一侧各向外延伸出两个卡条,同一侧片上的两个卡条为相向弯折结构,既减小针套与主针的接触面,又保证针套移动的稳定性。两侧片上对应的卡条组成第一扣件26和第二扣件27,第一扣件26和第二扣件27分别扣在主针的第一凹面16和第二凹面17上,且两个扣件在两个凹面上滑行。所以所谓的卡条是针套两侧片上的一部分,第一扣件26和第二扣件27与针套的侧片一体成型。

所述针套右侧设有一细长折线形的弹性片28,弹性片与中间片一体成型,弹性片一端连接中间片,另一端悬空搭在两侧片构成的槽内,在受压的时候悬空的一端可以在该槽内移动,缓解压力,此弹性片由柔性代替硬性,不易折断,弹性片的作用下,复合针在针槽内一直处于受压状态,防止针套的上翘,在翻针和退圈位置有反扣的功能,针套滑行通过按压、反扣同时作用,双重保险,使针织在针槽内稳定滑行。

当针套的顶角21处于主针的容置槽14位置时,针套的第一凸点24位于轨迹面底部的第二凹口152处,此时主针与针套的距离为最小值;当针套需要接线时,针套的顶角21向上移动,主针1与针套2的距离变大,关闭针钩11时,针套头部的顶角21先越过针钩一段距离,确保针套头部不与针钩尖部碰撞,再向下运行,防止针钩尖部状变形,针套顶角的两侧片包裹住针钩,其头部上表面与针钩上表面平齐,即顶角上表面与针钩的外弧面形成一光滑的圆弧结构,此时针套的第一凸点24位于主针轨迹面的第一凹口151处。

如图8所示,当需要编织时,主针1的针钩11上已经形成线圈(i),三角推动主针向上运动,针套打开针钩,向下滑行至主针阻挡端(ii),当需要再一次成圈时,主针1向上运行针钩勾取新的纱线,此时老线圈处在针套2头部上方(iii),主针1勾取新纱线向下运动,下行到针套2关闭针钩11(iv),此时需要针套2跟主针1一起向下运动,主针1勾取的纱线形成新的线圈,同时针套2上的老线圈随着主针的向下运动脱离针钩(v)。

如图9所示,当需要翻针时,带线圈的复合针b上的针套2’向上运行,到达翻针位(s1),接线圈的复合针a上的主针1、针套2向上运行,主针1穿过线圈,穿过针套2’头部的中空结构,确保主针1的针钩尖端超过线圈上表面后(s2),针套2’向下运行,脱离线圈,线圈落到复合针a的主针1上,完成翻针动作(s3)。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所述复合针包括主针以及套装在主针上的针套;主针右侧设有一向外突出的凸台,所述凸台的前后侧面设有内凹的容置槽,用于放置针套的顶角。凸台向下延伸的侧面上设有凸点,所述针套朝向主针一侧设有起伏不平的轨迹面,轨迹面由多个光滑的凹凸面组成,主针上的凸点与针套上的轨迹面相抵接,主针上可以设置上下两个凸点,两凸点用以支撑针套在受压状态下的滑行,减小了接触面积,从而减小摩擦力,方便了针套在针槽内的顺利滑行。针套的轨迹面位于中间片朝向主针的一侧上,轨迹面根据针套的移动需求而起伏不平,保证针套移动过程中,顶角从主针的针槽位置移动至闭合主针的针钩,或继续上移至翻针位即可。其他结构与实施例一类似,不在赘述。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所述复合针包括主针以及套装在主针上的针套;主针右侧设有一向外突出的凸台,所述凸台的前后侧面设有内凹的容置槽,用于放置针套的顶角。凸台向下延伸的侧面上设有起伏不平的第一轨迹面,所述针套朝向主针一侧设有起伏不平的第二轨迹面。利用主针上起伏的第一轨迹面、主针上的凸块和针套上同样起伏的第二轨迹面之间的相互配合,来改变针套与主针之间的距离,当针套的顶角处于主针的针槽位置时两者之间的距离最短,然后在针套上移过程中,随着第一轨迹面与第二轨迹面的凸出位置相对,增大针套与主针的距离,使得主针的针钩置于针套的顶角内,闭合针钩;当针套继续上移时,主针的凸块与第二轨迹面同样改变针套与主针之间的距离,使得针套到达最高点的翻针位置。轨迹面根据针套的移动需求而起伏不平,保证针套移动过程中,顶角从主针的针槽位置移动至闭合主针的针钩,或继续上移至翻针位即可。其他结构与实施例一类似,不在赘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