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编织物与流程

文档序号:20949812发布日期:2020-06-02 20:04阅读:409来源:国知局
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编织物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具有添纱风格编织物部的编织物和其编织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使用了横编机的编织,由一个编织针同时编织第一编织纱线和第二编织纱线的添纱编织已被众所周知。通过添纱编织,将配置了由第二编织纱线构成的第二线圈横列的添纱编织物部编织在由第一编织纱线构成的第一线圈横列的里侧。在此添纱编织中,使用具备第一编织纱线的供纱口和第二编织纱线的供纱口的专用的送线器。或者也可以使供给第一编织纱线的第一送线器和供给第二编织纱线的第二送线器同时动作来进行添纱编织。在此,本说明书中的“表侧”,是指在编织物的使用时从外部能看见的一侧,“里侧”是“表侧”的相反侧。另外,“第一线圈横列”,是指由第一编织纱线编织的在编织宽度方向并列的线圈列,“第二线圈横列”,是指由第二编织纱线编织的在编织宽度方向并列的线圈列。

不使用专用的送线器,编织在添纱编织物部具有类似的外表的添纱风格编织物部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也已被提出。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通过将在不同的时机编织的第一线圈横列和第二线圈横列在厚度方向重叠,编织了添纱风格编织物部。如果概括此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则是在相对于已存的线圈横列使用第一编织纱线编织第一线圈横列后,使用第二编织纱线编织与第一线圈横列的至少一部分的线圈连结的第二线圈横列,反复进行将第一线圈横列的线圈和第二线圈横列的线圈在厚度方向重叠。其结果,编织了在第一线圈横列的里侧配置了第二线圈横列的添纱风格编织物部。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3474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添纱风格编织物部大多适用于例如平针组织的针织品中的罗纹组织的领子、下摆。这是因为除了由组织构造产生的伸缩以外,还通过将第二编织纱线做成弹性纱线,能提高领子、下摆的伸缩性。在该情况下,由于添纱风格编织物部在编织宽度方向容易收缩,所以在添纱风格编织物部和除此以外的非添纱编织物部的边界附近,皱褶容易靠近非添纱编织物部。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能调整添纱风格编织物部的编织宽度方向的收缩量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另外,本发明的另外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皱褶难靠近添纱风格编织物部和除此以外的编织物部的边界附近的编织物。

为了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其使用具备供给第一编织纱线的第一送线器和供给第二编织纱线的第二送线器的横编机,在相对于已存线圈横列使用上述第一编织纱线编织了第一线圈横列后,使用上述第二编织纱线编织与上述第一线圈横列的至少一部分的线圈连结的第二线圈横列,反复进行使上述第一线圈横列和上述第二线圈横列在厚度方向相互重叠,编织将上述第二线圈横列配置在上述第一线圈横列的里侧的添纱风格编织物部,其中,

由第一编织形成上述添纱风格编织物部的至少一部分,

上述第一编织具备工序a、工序b和工序c,

上述工序a在上述第一线圈横列的编织时对构成上述已存线圈横列的第一基础线圈进行贴补,编织从上述第一基础线圈拉出的第一主线圈;

上述工序b在上述第二线圈横列的编织时在上述第一基础线圈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地编织向与上述第一主线圈相反方向拉出的第一副线圈;

上述工序c将上述第一主线圈和上述第一副线圈重叠。

作为本发明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个方式,可以举出如下的方式:

由第二编织形成上述添纱风格编织物部的至少一部分,

上述第二编织具备工序d、工序e和工序f,

上述工序d在上述第一线圈横列的编织时对上述已存线圈横列的第二基础线圈进行贴补,编织从上述第二基础线圈拉出的第二主线圈;

上述工序e在上述第二线圈横列的编织时在上述第二基础线圈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地编织在与上述第二主线圈相同的方向拉出的第二副线圈;

上述工序f将上述第二主线圈和上述第二副线圈重叠。

作为本发明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个方式,可以举出如下的方式:

由第三编织形成上述添纱风格编织物部的至少一部分,

上述第三编织具备工序g和工序h,

上述工序g在上述第一线圈横列的编织时在上述已存线圈横列的第三基础线圈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地编织第三主线圈;

上述工序h在上述第二线圈横列的编织时向上述第三主线圈进行集圈,或者将形成在空针上的未封闭线圈与上述第三主线圈重叠。

本发明的编织物,其具备添纱风格编织物部,该添纱风格编织物部将由第一编织纱线构成的第一线圈横列和由与上述第一编织纱线不同的第二编织纱线构成的第二线圈横列在厚度方向重叠,将上述第二编织纱线相对于上述第一编织纱线配置在里侧,其中,

上述添纱风格编织物部的至少一部分具备将由上述第一编织纱线构成的第一主线圈和由上述第二编织纱线构成的第一副线圈重叠了的第一重叠线圈,

上述第一主线圈和上述第一副线圈从相同的线圈拉出,而且上述第一主线圈的拉出方向和上述第一副线圈的拉出方向成为相反,

上述相同的线圈的编织弧由上述第一主线圈的沉降弧和上述第一副线圈的沉降弧夹入。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能形成在本发明的编织物上配备的第一重叠线圈。第一重叠线圈,由从相同的线圈(以下称为基础线圈)向相互相反方向拉出的第一主线圈和第一副线圈构成。基础线圈的编织弧由第一主线圈的沉降弧和第一副线圈的沉降弧夹入,其收缩被约束。因此,具有第一重叠线圈的添纱风格编织物部,在编织宽度方向难以收缩。通过使添纱风格编织物部中的第一重叠线圈的数量变化,能微调整添纱风格编织物部的伸缩性。

在编织添纱风格编织物部时,通过进行第二编织,难以从编织物的表侧看见第二编织纱线。这是因为第二主线圈和第二副线圈在相同的方向拉出。重叠了由第二编织得到的第二主线圈和第二副线圈的第二重叠线圈,与由添纱编织得到的重叠线圈完全相同。在此第二编织中,因为使在不同的时机编织的第二主线圈和第二副线圈相互重叠,所以与通常的添纱编织相比能将可靠地第二主线圈配置在编织物的表侧。

在编织添纱风格编织物部时,通过使第三编织与第一编织交织,能使添纱风格编织物部的编织效率提高。由第三编织形成的线圈也成为与由第一编织及第二编织形成的线圈接近的外表。

具有第一重叠线圈的添纱风格编织物部,在编织宽度方向难以收缩。因此,在本发明的编织物中,皱褶难以靠近添纱风格编织物部和除此以外的编织物部的边界。因此,本发明的编织物外观良好。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所示的添纱风格编织物部的编织工序图。

图2(a)是实施方式1所示的添纱风格编织物部的第一重叠线圈的成圈图,图2(b)是添纱风格编织物部的第二重叠线圈的成圈图。

图3是实施方式1所示的套衫(编织物)的概要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实施发明的方式

<实施方式1>

在本实施方式1中,基于图1、2说明使用2张针床横编机来编织罗纹组织的添纱风格编织物部的例子。2张针床横编机具备多个送线器和前后相向的一侧针床及另一侧针床。另一侧针床可相对于一侧针床相对地左右横移,在可前后的针床之间进行线圈的移圈。在编织中使用的横编机也可以是4张针床横编机。

图1的“s+数字”表示编织工序的编号,bb表示横编机的后针床(一侧针床),fb表示前针床(另一侧针床)。图中的黑点表示编织针,大写字母表示编织针的位置。圆标记表示线圈,v标记表示未封闭线圈,倒三角标记表示送线器,粗线箭头符号表示线圈的移动。在各编织工序中新编织的线圈全涂满地表示。

在s0中,表示2×2的罗纹组织的编织线圈横列(已存线圈横列4)被卡定在fb和bb上的状态。在本例中,bb侧成为编织物的表侧。因此,被卡定在bb的编织针a、d、e、h上的线圈是正面线圈,被卡定在fb的编织针b、c、f、g上的线圈是反面线圈。正面线圈是指从fb侧朝向bb侧从旧线圈拉出的线圈。反面线圈是指从bb侧朝向fb侧从旧线圈拉出的线圈。

从s0的状态,由本发明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编织添纱风格编织物部。在本例中,相对于bb的编织针a、e的正面线圈(第一基础线圈41)进行第一编织,相对于bb的编织针d、h的正面线圈(第二基础线圈42)进行第二编织,相对于fb的编织针b、c、f、g的反面线圈(第三基础线圈43)进行第三编织。

在s1中,使第一送线器8向纸面右方向移动,编织由第一编织纱线8y构成的第一线圈横列1。第一编织纱线8y被配置在编织物的表侧,是决定编织物的外表的主纱线。作为此s1的具体的编织,在编织针a、e的位置,使第一基础线圈41从bb向fb移动,并且进行编织从第一基础线圈41拉出的第一主线圈11的贴补(第一编织的工序a)。另外,在编织针d、h的位置,使第二基础线圈42从bb移动到fb,并且进行编织从第二基础线圈42拉出的第二主线圈12的贴补(第二编织的工序d)。在编织针b、c、f、g的位置,在第三基础线圈43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地编织第三主线圈13(第三编织的工序g)。

在s2中,使第二送线器9向右方向移动,编织由第二编织纱线9y构成的第二线圈横列2的一部分。第二编织纱线9y是被配置在编织物的里侧的添加纱线。作为第二编织纱线9y,例如能使用弹性纱线等。在此s2中,具体地讲,编织被卡定在fb的编织针a、e上的第一基础线圈41(参照s1)的在线圈纵行方向连续的第一副线圈21(第一编织的工序b)。第一主线圈11是由bb编织的正面线圈,与此相对,s2的第一副线圈21是由fb编织的反面线圈。因此,从第一基础线圈41拉出的第一副线圈21的拉出方向,与第一主线圈11成为相反方向。进而,在此s2中,在作为空针的bb的编织针c、g上形成了未封闭线圈23(第三编织的工序h的一部分)。

在s3中,使bb的编织针c的未封闭线圈23向fb的编织针b移动,并且使bb的编织针g的未封闭线圈23向fb的编织针f(第三编织的工序h的剩余部分)移动。其结果,在fb的编织针b、f上,形成将第三主线圈13和未封闭线圈23重叠了的第三重叠线圈33。在此,在s2中,也可以向fb的编织针b、f进行集圈而形成第三重叠线圈33,代替形成未封闭线圈23。在该情况下,s3能省略。

在s4中,使fb的编织针d(h)的第二基础线圈42向bb的编织针c(g)移动。在s5中,使第二送线器9向左方向移动,编织第二线圈横列2的剩余部分。具体地讲,编织被卡定在bb的编织针g、c上的第二基础线圈42的在线圈纵行方向连续的第二副线圈22(第二编织的工序e)。第二副线圈22与第二主线圈12同样是由bb编织的正面线圈。因此,从第二基础线圈42拉出的第二副线圈22的拉出方向,与第二主线圈12成为相同的方向。进而,在s5中,在作为空针的bb的编织针f、b上形成了未封闭线圈23(第三编织的工序h的一部分)。

在s6中,使bb的编织针f(b)的未封闭线圈23向fb的编织针g(c)(第三编织的工序h的剩余部分)移动。其结果,在fb的编织针c、g上形成第三重叠线圈33。另外,在s6中,使bb的编织针g(c)的第二副线圈22向fb的编织针h(d)移动。

在s7中,使fb的编织针a(e)的第一副线圈21向bb的编织针a(e)(第一编织的工序c)移动。其结果,在bb的编织针a、e上,形成将第一副线圈21重叠在第一主线圈11的里侧的第一重叠线圈31。另外,在s7中,使fb的编织针d(h)的第二副线圈22向bb的编织针d(h)(第二编织的工序f)移动。其结果,在bb的编织针d、h上,形成将第二副线圈22重叠在第二主线圈12的里侧的第二重叠线圈32。

由上述的s1~s7,形成1线圈横列量的第一线圈横列1和第二线圈横列2在厚度方向重叠了的添纱风格编织物部3。在s7后,将在s7中卡定的线圈列作为已存线圈横列4,反复进行s1~s7的编织。其结果,能得到将第二线圈横列2配置在第一线圈横列1的里侧的添纱风格编织物部3。

接着,基于图2说明基于图1的编织工序图编织的添纱风格编织物部3的线圈的形成状态。图2(a)是由第一编织编织的第一重叠线圈31的成圈图,图2(b)是由第二编织编织的第二重叠线圈32的成圈图。图2的成圈图是在图1的s7后进行了s1~s7时的成圈图。在此图2中,由粗线表示第一编织纱线8y,由细线表示第二编织纱线9y。

通过在图1的s7后进行s1~s7,如图2(a)所示,在第一重叠线圈31a的线圈纵行方向形成第一重叠线圈31b。第一重叠线圈31a、31b具备与图1的第一重叠线圈31相同的结构。即,第一重叠线圈31a、31b,通过将由第一编织纱线8y构成的第一主线圈11和由第二编织纱线9y构成的第一副线圈21重叠形成。第一重叠线圈31b的第一主线圈11和第一副线圈21,从作为相同的线圈的第一重叠线圈31a拉出。该第一重叠线圈31b的第一主线圈11的拉出方向和第一副线圈21的拉出方向成为相反。因此,第一重叠线圈31a的编织弧11n、21n由第一重叠线圈31b的第一主线圈11的沉降弧11s和第一副线圈21的沉降弧21s夹入。被沉降弧11s和沉降弧21s夹入的编织弧11n、21n,其运动被约束。因此,包含在添纱风格编织物部3中的第一重叠线圈31b,能抑制添纱风格编织物部3的编织宽度方向的收缩。例如,即使添纱风格编织物部3是罗纹组织,即使第二编织纱线9y是弹性纱线,也能抑制添纱风格编织物部3在编织宽度方向过度收缩。

第一重叠线圈31b在添纱风格编织物部3的编织宽度方向的线圈数量中占有的比例能适当地选择。该比例优选为10%以上,更优选为20%以上。当然,也能将该比例作为100%。在该情况下,添纱风格编织物部3的形状容易保持,花纹难以走样。另外,多个第一重叠线圈31b,优选为在添纱风格编织物部3的编织宽度方向分散地配置。更优选为在添纱风格编织物部3的编织宽度方向以均等的间隔配置多个第一重叠线圈31b。

通过在图1的s7后进行s1~s7,如图2(b)所示,在第二重叠线圈32a的线圈纵行方向形成第二重叠线圈32b。第二重叠线圈32a、32b具有与图1的第二重叠线圈32相同的结构。即,第二重叠线圈32a、32b,通过将由第一编织纱线8y构成的第二主线圈12和由第二编织纱线9y构成的第二副线圈22重叠形成。第二重叠线圈32b的第二主线圈12和第二副线圈22,从作为相同的线圈的第二重叠线圈32a拉出。该第二重叠线圈32b的第二主线圈12的拉出方向和第二副线圈22的拉出方向成为相同的方向。因此,第二重叠线圈32a的编织弧12n、22n,没有被第二重叠线圈32b的第二主线圈12的沉降弧12s和第二副线圈22的沉降弧22s夹入,其运动不被约束。取而代之,第二重叠线圈32b的第二编织纱线9y难以露出到添纱风格编织物部3的表侧。因此,如果使添纱风格编织物部3中的第二重叠线圈32的数量变多,则能使添纱风格编织物部3的外观提高。

在此,由于由第三编织得到的第三重叠线圈33(图1)的成圈图与进行一般的集圈时的成圈图是大致相同的图,所以第三重叠线圈33的成圈图省略。第三重叠线圈33的外表与图2(a)的第一重叠线圈31a的外表类似,但与其它的重叠线圈31、32相比,第三重叠线圈33的第二编织纱线9y容易露出到编织物的表侧。但是,在本例的图1中,因为在罗纹组织的反面线圈的位置形成了第三重叠线圈33,所以从编织物的表侧不能看见第三重叠线圈33。因此,即使使用第三重叠线圈33,也不会大地损害添纱风格编织物部3的外观。因为形成第三重叠线圈33的第三编织是容易的编织,所以通过在从编织物的表侧不能看见的位置积极地采用第三编织,能提高添纱风格编织物部3的编织效率。

接着,作为适用了本例的添纱风格编织物部的编织物,以套衫为例进行说明。图3的套衫100具有前后身大片5、左袖6和右袖7。作为此套衫100中的添纱风格编织物部3的适用部位,可以举出被设置在前后身大片5的下端的下摆50、被设置在前后身大片的上端的领子51及被设置在袖6、7的端部的袖口60、70。下摆50、领子51及袖口60、70,在穿用时要求伸缩性及强度。因此,由于通过将下摆50、领子51及袖口60、70做成添纱风格编织物部3能确保它们的伸缩性及强度,所以能使套衫100的穿着感及耐久性提高。另外,如参照图2说明的那样,添纱风格编织物部3因为不会过度收缩,所以能抑制大的皱褶靠近前后身大片5中的与下摆50及领子51的边界附近及袖6、7中的与袖口60、70的边界附近。其结果,也能使套衫100的外观提高。

另外,通过使用本发明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与使用了专用的送线器的添纱编织相比,能减少纱线始末的次数。这是因为将第一编织纱线和第二编织纱线分别由不同的送线器进行供给来组合,所以能将编织纱线的出入做成最小限度。

本发明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也能用于除了套衫以外的编织物的编织。例如,在手提包等的开口部的编织中也能适用本发明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符号的说明:

1:第一线圈横列

11:第一主线圈

12:第二主线圈

13:第三主线圈

11n、12n:编织弧

11s、12s:沉降弧

2:第二线圈横列

21:第一副线圈

22:第二副线圈

23:未封闭线圈

21n、22n:编织弧

21s、22s:沉降弧

3:添纱风格编织物部

31、31a、31b:第一重叠线圈

32、32a、32b:第二重叠线圈

33:第三重叠线圈

4:已存线圈横列

41:第一基础线圈

42:第二基础线圈

43:第三基础线圈

5:前后身大片

50:下摆

51:领子

6:左袖

7:右袖

60、70:袖口

8:第一送线器

8y:第一编织纱线

9:第二送线器

9y:第二编织纱线

100:套衫(筒状编织物)。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