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板、干衣模块以及衣物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02738发布日期:2019-11-25 22:43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加强板、干衣模块以及衣物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衣物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加强板、干衣模块以及衣物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衣物处理装置在装配时,通常先在框架结构上设置底座,然后再将衣物处理模块安放在底座上,由于在安装衣物处理模块之前需要保证底座的稳定安装,因而会使框架结构复杂化。并且,这种安装方式需要对衣物处理模块的底座进行重新设计,导致成本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加强板,所述加强板的结构简单且结构强度高,有利于提高与其连接的部件的结构强度。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加强板的干衣模块。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干衣模块的衣物处理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加强板,所述加强板适于安装在衣物处理单元的底座下方且具有沿其厚度方向贯通的通道,所述通道适于空气通过,用于向所述底座通入外界空气或将所述底座内空气排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强板,可以安装在衣物处理单元的底座下方,不仅可以提高衣物处理单元的结构强度,而且无需对衣物处理单元的原有结构进行较大调整,只需将加强板预装在原有的衣物处理单元的底座,通过加强板将原有的衣物处理单元装配至支撑框架上,从而降低成本。此外,通过在加强板上设置通道,使外部空气可以通过通道进入衣物处理单元中,或者使衣物处理单元内的空气通过通道排出外界,提升衣物处理单元的工作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底座内包括吸风区,所述加强板在对应于所述吸风区的位置附近形成有一避让缺口,所述加强板下方的空气适于被从所述避让缺口吸入所述底座内;所述通道包括所述避让缺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风区形成为冷却风扇安装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通道还包括通风孔,所述加强板包括位于中部的第一板部和环绕所述第一板部的第二板部,所述第一板部和所述第二板部中的至少一个设有所述通风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风孔包括多个第一通风孔和多个第二通风孔,多个所述第一通风孔间隔布置在所述第一板部,多个所述第二通风孔间隔布置在所述第二板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一通风孔中的一部分形成长形孔,多个所述第一通风孔中的另一部分形成圆形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实施例,所述第一板部的上表面凸出于所述第二板部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板部的上表面具有向下凹陷设置的加强凹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强凹部包括多个,多个所述加强凹部沿第一预设方向间隔布置,每个所述加强凹部沿第二预设方向延伸,所述第一预设方向与所述第二预设方向的延伸方向不同。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预设方向与所述第二预设方向相互垂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板部的上表面具有向上凸出设置的加强凸部。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加强凸部包括多个,多个所述加强凸部沿所述第一板部的周向间隔布置。

在一些示例中,每个所述通风孔的周沿具有上凸的凸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加强板的外周沿设有朝上弯折的固定翻边,所述固定翻边上设有固定孔,用于安装连接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翻边具有沿其厚度方向贯通的插孔,所述加强板的邻近所述插孔的位置设有安装凸台,所述安装凸台的顶部设有安装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干衣模块,包括:干衣单元,所述干衣单元用于烘干待烘干衣物,所述干衣单元包括底座;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加强板,所述加强板固定至所述底座下方,且所述加强板具有适于与所述干衣模块外的部件连接的连接结构,所述干衣模块适于被预先装配为一整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结构形成设于所述加强板的外周沿且朝上弯折的第一安装翻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强板的外周沿还设有朝上弯折的第二安装翻边,用于连接所述底座,其中,在所述加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上,所述第二安装翻边位于所述第一安装翻边的内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包括: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内限定有容纳空间;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干衣模块,所述干衣模块设于所述容纳空间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实施例,衣物处理装置还包括:洗衣模块,所述洗衣模块设于所述容纳空间内且与所述支撑框架连接,所述洗衣模块位于所述干衣模块的下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框架包括:基座;多根竖梁,所述竖梁自所述基座向上延伸;相邻两竖梁之间通过连接横梁相连,所述加强板连接在所述连接横梁上以支撑所述干衣模块。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箱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所示的结构的分解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支撑框架的分解图;

图6是图5中所示的a部的放大图;

图7是图5中所示的b部的放大图;

图8是图5中所示的c部的放大图;

图9是图5中所示的支撑框架的组装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支撑框架的分解图;

图11是图10中所示的支撑框架的组装图;

图12是图11中所示的x部的放大图;

图13是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门体组件的分解图;

图14是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门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4中所示的d部的放大图;

图16是图14中所示的e部的放大图;

图17是图14中所示的f部的放大图;

图1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干衣模块在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干衣模块在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图20中所示的g部的放大图;

图22是图20中所示的h部的放大图;

图23是图20中所示的加强板的俯视图;

图24是加强板与干衣单元的底座的组装图;

图25是图24中所示的结构的仰视图;

图26是图24中所示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2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支撑框架与支撑结构的组装图;

图28是图27中所示的i部的放大图;

图2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支撑框架与支撑结构的分解图;

图30是图29中所示的j部的放大图;

图3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框架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支撑框架的分解图;

图3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支撑框架的一个部装图;

图34是图33中所示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3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支撑框架的另一个部装图;

图36是图35中所示的k部的放大图;

图37是图35中所示的l部的放大图;

图38是图35中所示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39是图38中所示的m部的放大图;

图4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侧面板与面板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1是图40中所示的n部的放大图;

图4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面板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衣物处理装置100,

箱体10,

支撑框架11,第一容纳空间1101,第二容纳空间1102,框架连接孔1104,框架穿孔1105,框架定位孔1106,

基座111,底板1111,侧围板1112,第二铰链安装座1113(1184),

第三竖梁112,

第四竖梁113,第一容纳凹部1131,卡孔11311,第二容纳凹部1132,第一固定穿孔11321,第二固定穿孔11322,第一连接片1133,缺口11331,第一穿孔11332,第二连接片1134,第二穿孔11341,

第二竖梁114,第二下竖梁1141,第二上竖梁1142,竖梁连接片11421,

第一竖梁115,第一下竖梁1151,第一上竖梁1152,

连接横梁117,卡舌1171,第一铰链安装座1172,

顶部连接架118,第一连接翻边1182,插片11821,第一通孔11822,第二连接翻边1183,第二通孔11831,

前面板12,开口1201,安装凹部1202,

面板安装部121,面板连接孔1211,面板穿孔1212,面板定位孔1213,

面板连接件122,面板连接部1221,连接穿孔12211,连接柱1222,支脚12221,定位柱1223,连接凸起1224,凹槽1225,

侧面板13,面板覆盖部131,卡槽1311,

顶板14,

门体组件15,

第一门体151,

第二门体152,安装腔1520,安装口1521,盖板1522,操控面板1523,

中间铰链153,中间安装部1531,中间连接部1532,上固定轴1533,下固定轴1534,

第一端部铰链154,第一端面安装部1541,第一端面连接部1542,下连接轴1543,

第二端部铰链155,第二端面安装部1551,第二端面连接部1552,上连接轴1553,

第一衣物处理模块20,第一衣物处理筒21,

第二衣物处理模块30,第二衣物处理筒31,衣物取放口311,

支撑结构312,第二连接孔3121,

框架连接件313,第一连接孔3131,第一固定凸起3132,第二固定凸起3133,连接本体3134,连接臂3135,

底座32,吸风区321,风机安装腔322,热泵安装腔323,

加强板33,凸环3301,第一板部331,第一通风孔3311,加强凹部3313,第二板部332,第二通风孔3321,加强凸部3323,安装凸台3324,安装孔3325,固定翻边333,固定孔3331,插孔3332,第一安装翻边334,第二安装翻边335,避让缺口33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结合图1-图42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100。

如图18至图2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加强板33适于安装在衣物处理单元的底座32下方,底座32内设有用于安装冷却风扇的冷却风扇安装腔、用于安装热泵系统的热泵安装腔323及用于安装风机的风机安装腔322。

其中,在热泵安装腔323与风机安装腔322的底部均设有气孔,相应地,在加强板33的对应位置设有通风孔,该通风孔与气孔贯通,这无疑有利于快速地将这些部件产生的热量导出。特别地,为了减少在前面板和侧板上开设进气孔,本实施例中,加强板33对应于冷却风扇安装腔的位置不延伸至前面板,从而加强板33在冷却风扇安装腔的位置附近与前面板之间存在避让缺口336,本实施例中,底座32与前面板之间形成有间隙(图中未示出),使得冷却风扇在工作时可以从该避让缺口336经由底座32与前面板之间的间隙向上抽吸空气以用于冷却热泵系统。

本实施例中,衣物处理单元为干衣单元,加强板33设在干衣单元的底座下方以组成干衣模块,干衣模块通过下方吸入外界新风,用于冷却热泵组件等,由于本实施例中,下方为洗衣模块,而洗衣模块内形成有大量的空间,因此,存在大量的空气可供位于上方的干衣模块的冷却;而且,采用从下方吸入新风的方式使得本实施例不需要在前面板、侧板等再开设孔洞,从而避免对这些结构的强度造成影响,而且还简化了结构,提高了生产效率。

其中,加强板33具有沿其厚度方向贯通的通道(例如下述的第一通风孔3311和第二通风孔3321),通道适于空气通过,用于向底座32通入外界空气或将底座32内空气排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强板33,可以安装在衣物处理单元的底座32下方,不仅可以提高衣物处理单元的结构强度,而且无需对衣物处理单元的原有结构进行较大调整,只需将加强板33预装在原有的衣物处理单元的底座,通过加强板33将原有的衣物处理单元装配至支撑框架上,从而降低成本。此外,通过在加强板33上设置通道,使外部空气可以通过通道进入衣物处理单元中,或者使衣物处理单元内的空气通过通道排出外界,提升衣物处理单元的工作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底座32内包括吸风区321,加强板33在对应于吸风区321的位置附近形成有一避让缺口336,使加强板33下方的空气可以从避让缺口336吸入底座32内;通道包括避让缺口336,使得冷却风扇在工作时可以从该避让缺口336向上抽吸空气以用于冷却热泵系统。

在一些实施例中,吸风区321形成为冷却风扇安装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通道还包括沿加强板33的厚度方向贯通的通风孔,通风孔与干衣单元的底座32上的气孔连通,用于向干衣模块通入外界空气或将干衣模块内的空气排出。

其中,加强板33包括位于中部的第一板部331和环绕第一板部331的第二板部332,第一板部331和第二板部332中的至少一个设有通风孔。例如,第一板部331和第二板部332中的一个上设有通风孔;或者,第一板部331和第二板部332中的每一个均设有通风孔,通风孔的具体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如图20和图2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通风孔包括多个第一通风孔3311和多个第二通风孔3321,多个第一通风孔3311间隔布置在第一板部331,多个第二通风孔3321间隔布置在第二板部332。通过分别在第一板部331和第二板部332上设置多个通风孔,可以增加通风孔的分布范围,从而提高干衣单元的通风量,进而提高干衣单元的干衣效率。

在一些示例中,多个第一通风孔3311中的一部分形成长形孔,多个第一通风孔3311中的另一部分形成圆形孔。

具体地,如图20所示,加强板33的第一板部331设有多个间隔布置的长形通风孔以及一个与所述长形通风孔间隔布置的圆形通风孔,每个通风孔的周沿具有上凸的凸环3301,既可以增加通风孔的周沿处的结构强度,又可以优化通风孔的周沿处的表面,防止通风孔的周沿划伤部件或者用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板部331的上表面凸出于第二板部332的上表面,第一板部331的上表面具有向下凹陷设置的加强凹部3313。通过将第一板部331的上表面设置为凸出于第二板部332的上表面,并在第一板部331的上表面设置向下凹陷的加强凹部3313,可以提高加强板33的结构强度,进而提高加强板33对原有的干衣单元的支撑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强凹部3313包括多个,多个加强凹部3313沿第一预设方向间隔布置,每个加强凹部3313沿第二预设方向延伸,第一预设方向与第二预设方向的延伸方向不同,可以提高加强凹部3313在第一板部331的分布范围,进一步提高加强板33的第一板部331的结构强度。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预设方向与第二预设方向相互垂直。具体地,如图23所示,加强板33大致形成方形板件,第一预设方向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二预设方向沿左右方向延伸,多个加强凹部3313沿前后方向间隔布置,每个加强凹部3313沿左右方向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板部332的上表面具有向上凸出设置的加强凸部3323。通过在第二板部332的上表面设置向上凸出设置的加强凸部3323,可以提高加强板33的结构强度,进而提高加强板33对原有的干衣单元的支撑强度。

在一些示例中,加强凸部3323包括多个,多个加强凸部3323沿第一板部331的周向间隔布置,可以提高加强凹部3313在第二板部332上的分布范围,进一步提高加强板33的第二板部332的结构强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加强板33的外周沿设有朝上弯折的固定翻边333,固定翻边333上设有固定孔3331,用于安装连接件。例如,可以通过连接件将固定翻边333固定在干衣单元的底座32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翻边333具有沿其厚度方向贯通的插孔3332,加强板33的邻近插孔3332的位置设有安装凸台3324,安装凸台3324的顶部设有安装孔3325,结构简单,加工、制造容易。

进一步地,支撑框架11可以设有朝内延伸的插接部(未示出),插接部从插孔3332伸入安装凸台3324的上方,从而将插接部固定在安装凸台3324上,实现支撑框架11与加强板33的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干衣模块包括干衣单元和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加强板33,干衣单元用于烘干待烘干衣物,干衣单元包括底座32,加强板33固定至底座32下方,且加强板33具有适于与干衣模块外的部件连接的连接结构,干衣模块适于被预先装配为一整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干衣模块,通过将加强板33安装在干衣单元的底座32,不仅可以提高干衣单元的结构强度,而且无需对干衣单元的原有结构进行较大调整,只需将加强板33预装在原有的干衣单元的底座32,通过加强板33上的连接结构与干衣单元外的部件进行连接,例如可以将原有的干衣单元通过加强板33装配至支撑框架11上,从而降低成本。

如图20和图2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连接结构形成设于加强板33的外周沿且朝上弯折的第一安装翻边334,例如,可以在第一安装翻边334上设置通孔或者卡钩等结构,从而方便加强板33通过第一安装翻边334与干衣单元外的部件进行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强板33的外周沿还设有朝上弯折的第二安装翻边335,用于连接干衣单元的底座32,在加强板33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上,第二安装翻边335位于第一安装翻边334的内侧,从而方便通过第二安装翻边335与干衣单元的底座32进行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100包括支撑框架11和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干衣模块,支撑框架11内限定有容纳空间,干衣模块设于容纳空间内,干衣单元通过加强板33安装于支撑框架11。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100,通过采用上述加强板33,将加强板33安装在干衣单元的底座32,不仅可以提高干衣单元的结构强度,而且无需对干衣单元的原有结构进行较大调整,只需将加强板33预装在原有的干衣单元的底座32,通过加强板33将原有的干衣单元装配至支撑框架11上,从而降低成本。此外,通过在加强板33上设置通道,使外部空气可以通过通道进入底座32内,或将底座32内的空气排出,提升干衣模块的干衣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衣物处理装置100还包括洗衣模块,洗衣模块设于容纳空间内且与支撑框架11连接,洗衣模块位于干衣模块的下方,通过采用支撑框架11,可以将干衣模块以及洗衣模块组装在一起,形成集成度较高的衣物处理装置100,不仅可以减小衣物处理装置100的占地空间,而且可以方便用户使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框架11包括基座111和多根竖梁,相邻两根竖梁之间通过连接横梁117相连,加强板33连接在连接横梁117上以支撑干衣模块。

具体地,组装时,先将加强板33与原有的干衣单元的底座32进行固定,再将预装有加强板33的整个干衣模块通过加强板33一并装配至支撑框架11的连接横梁117上,例如加强板33可以搭放在连接横梁117上,加强板33可以保证对原有干衣单元的支撑强度,同时充分利用了原有的干衣单元的结构,避免对原有的干衣单元进行较大调整,从而降低成本。

下面结合附图1-图42,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衣物处理装置100的一个具体实施例。

如图1-图4所示,衣物处理装置100包括箱体10、门体组件15、第一衣物处理模块20和第二衣物处理模块30。

箱体10作为衣物处理装置100的框架结构,箱体10包括支撑框架11,支撑框架11包括方形基座111、多个连接横梁117、顶部连接架118、四根竖梁,即第一竖梁115、第二竖梁114、第三竖梁112和第四竖梁113,四根竖梁分别自方形基座111的四个角向上延伸,第一竖梁115和第二竖梁114设于方形基座111的位于后部的两个角,第三竖梁112和第四竖梁113设于方形基座111的位于前部的两个角。

方形基座111包括底板1111以及围设在底座32侧部的四个侧围板1112,相邻设置的两根竖梁的下端之间通过侧围板1112实现连接,相邻设置的两根竖梁的中部之间通过连接横梁117实现连接,每根竖梁的上端与顶部连接架118的四个角连接。

顶部连接架118、多个连接横梁117以及四根竖梁的下部之间限定出供第一衣物处理模块20装配的第一容纳空间1101,顶部连接架118、多个连接横梁117以及四根竖梁的上部之间限定出供第二衣物处理模块30装配的第二容纳空间1102。

如图5至图9所示,在一些可选的示例中,第一竖梁115包括两根短竖梁,即包括自方形基座111向上延伸的第一下竖梁1151和自第一下竖梁1151向上延伸的第一上竖梁1152,其中,第一上竖梁1152与顶部连接架118的沿前后方向延伸且位于右侧的一根横梁采用同一板材经弯折成型工艺一体成型,即本实施例中,第一上竖梁1152与顶部连接架118的一部分一体加工成型,二者不需要采用连接结构进行连接,而第一上竖梁1152的下端与第一下竖梁1151的上端可拆卸连接,并与连接横梁117连接,第二竖梁114、第三竖梁112和第四竖梁113均为长竖梁。

第二衣物处理模块30在装配前,第一下竖梁1151、第二竖梁114、第三竖梁112和第四竖梁113通过方形基座111以及多个连接横梁117组装,使第二竖梁114、第三竖梁112和第四竖梁113的上部限定出无遮挡的较大的安装空间,方便第二衣物处理模块30的装配,装配完成后再将连有顶部连接架118的第一上竖梁1152与第一下竖梁1151连接。

如图10至图12所示,在另一些可选的示例中,第一竖梁115和第二竖梁114分别包括两根短竖梁,即第一竖梁115包括自方形基座111向上延伸的第一下竖梁1151和自第一下竖梁1151向上延伸的第一上竖梁1152,第二竖梁114包括自方形基座111向上延伸的第二下竖梁1141和自第二下竖梁1141向上延伸的第二上竖梁1142。

其中,顶部连接架118的沿前后方向延伸且位于右侧的一根横梁与第一上竖梁1152采用同一板材经弯折成型工艺一体成型,顶部连接架118的沿前后方向延伸且位于左侧的一根横梁与第二上竖梁1142采用同一板材经弯折成型工艺一体成型,即本实施例中,第一上竖梁1152与顶部连接架118的一部分一体加工成型,第二上竖梁1142与顶部连接架118的另一部分一体加工成型,二者不需要采用连接结构进行连接,而第一上竖梁1152的下端与第一下竖梁1151的上端可拆卸连接且分别与连接横梁117连接,第二上竖梁1142的下端与第二下竖梁1141的上端可拆卸连接且分别与连接横梁117连接,第三竖梁112和第四竖梁113均为长竖梁。

第二衣物处理模块30在装配前,第一下竖梁1151、第二下竖梁1141、第三竖梁112和第四竖梁113通过方形基座111以及多个连接横梁117组装,然后将第二衣物处理模块30与第三竖梁112和第四竖梁113以及连接横梁117进行装配,最后将连有顶部连接架118的第一上竖梁1152、第二上竖梁1142分别与第一下竖梁1151和第二下竖梁1141连接。

关于上竖梁和下竖梁的连接方式,下面以第二上竖梁1142和第二下竖梁1141为例进行说明。如图11和图12所示,第二上竖梁1142的下端设有朝下延伸的竖梁连接片11421,第二上竖梁1142的竖梁连接片11421相对于第二上竖梁1142先朝外弯折后朝下延伸,以使第二下竖梁1141的上端外侧的至少一部分被竖梁连接片11421覆盖,第二上竖梁1142的竖梁连接片11421通过紧固件与第二下竖梁1141的上端连接,连接方便,保证二者的连接可靠性和稳定性。

关于竖梁与连接横梁117的连接方式,下面以第三竖梁112和第四竖梁113为例进行说明。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三竖梁112和第四竖梁113的前侧表面的中部分别具有内凹的第一容纳凹部1131,每个第一容纳凹部1131的底壁具有卡孔11311,连接横梁117的两端分别设有朝下弯折的卡舌1171,连接横梁117的两端分别设置在第三竖梁112和第四竖梁113上的第一容纳凹部1131内,且卡舌1171朝下插接至卡孔11311内,从而将连接横梁117安装至第三竖梁112和第四竖梁113上。

关于竖梁与顶部连接架118的连接方式,下面以第四竖梁113为例进行说明。如图5以及图7、图8所示,第四竖梁113的上端具有呈90度布置的第一连接片1133和第二连接片1134,第一连接片1133上设有缺口11331和第一穿孔11332,第二连接片1134上设有第二穿孔11341,顶部连接架118的与第四竖梁113位置对应的一个角设有朝下延伸的第一连接翻边1182和第二连接翻边1183,第一连接翻边1182和第二连接翻边1183间隔布置,第一连接翻边1182上设有朝外弯折的插片11821和第一通孔11822,第二连接翻边1183上设有第二通孔11831。

组装时,将第一连接片1133设在第一连接翻边1182的外侧,第二连接片1134从第一连接翻边1182和第二连接翻边1183之间的间隙插入,然后将插片11821与缺口11331的配合,将第一连接片1133和第一连接翻边1182通过穿设于第一穿孔11332和第一通孔11822的紧固件实现连接,将第二连接片1134和第二连接翻边1183通过穿设于第二穿孔11341和第二通孔11831的紧固件实现连接,从而保证顶部连接架118与第四竖梁113的连接可靠性和稳定性。

如图32至图42所示,框架结构还包括多个面板,即前面板12、两个侧面板13、后背板以及顶板14。前面板12覆盖在支撑框架11的前部区域,并且前面板12具有两个沿上下方向间隔布置的开口1201,两个开口1201的位置与第一衣物处理模块20和第二衣物处理模块30的衣物取放口311位置对应,后面板覆盖在支撑框架11的后部区域,两个侧面板13覆盖在支撑框架11的左侧区域和右侧区域。

下面详细描述前面板12、位于左侧的侧面板13与支撑框架11的连接方式,其中,第三竖梁112设于方形基座111的位于左前部的一个角,第三竖梁112的前侧表面设有框架连接孔1104、框架定位孔1106和框架穿孔1105,前面板12的左侧具有相对于前面板12的外表面凹陷设置的面板安装部121,面板安装部121上设有与框架连接孔1104位置对应的面板连接孔1211、与框架定位孔1106位置对应的面板定位孔1213、与框架穿孔1105位置对应的面板穿孔1212,位于左侧的侧面板13的前侧具有朝前面板12弯折的面板覆盖部131,面板覆盖部131的内侧设有卡槽1311。

面板安装部121通过穿设于面板连接孔1211和框架连接孔1104的面板连接件122与第三竖梁112相连。其中,面板连接件122包括面板连接部1221、定位柱1223和连接柱1222,面板连接部1221上设有连接凸起1224以限定出向下凹陷设置的凹槽1225,连接柱1222包括两个间隔布置的支脚12221。

组装时,可以先将前面板12的面板安装部121通过螺钉固定在第三竖梁112上,然后压紧面板连接件122的两个支脚12221,使连接柱1222依次穿过面板连接孔1211、框架连接孔1104,之后松开两个支脚12221,达到防脱效果,并将定位柱1223穿设框架定位孔1106和面板定位孔1213,将紧固件穿设于连接穿孔12211、面板穿孔1212和框架穿孔1105,从而进一步保证面板连接件122与面板安装部121以及第三竖梁112的连接可靠性;最后安装侧面板13,使侧面板13的面板覆盖部131覆盖前面板12的面板安装部121,然后向下推侧面板13,或者利用侧面板13的重力作用,使面板覆盖部131上的卡槽1311的上边沿卡入面板连接件122的凹槽1225内,如此,侧面板13的面板覆盖部131将前面板12的面板安装部121以及面板安装部121上的螺钉、面板连接件122遮挡,不影响框架结构的外观。

如图9和图33所示,位于第三竖梁112和第四竖梁113之间的连接横梁117的前表面设有第一铰链安装座1172,位于第三竖梁112和第四竖梁113之间的侧围板1112的前表面设有第二铰链安装座1113,以及顶部连接架118的上表面设有第二铰链安装座1184。前面板12的中部具有安装凹部1202,安装凹部1202的底壁具有与第一铰链安装座1172上的穿孔位置对应的安装孔3325,前面板12的下部也设有一个安装凹部1202,该安装凹部1202的底壁设有与第二铰链安装座1113(1184)上的穿孔位置对应的安装孔3325。

如图13至图17所示,衣物处理装置100的门体组件15包括第一门体151和第二门体152,第一门体151位于第二门体152的下方,第一门体151的上端和第二门体152的下端分别通过中间铰链153连接在支撑框架11,具体地,中间铰链153包括中间安装部1531和中间连接部1532,中间安装部1531设于安装凹部1202内且通过紧固件与第一铰链安装座1172实现连接,从而固定在安装支撑框架11的前部,中间连接部1532与中间安装部1531连接,中间连接部1532的上表面具有朝上延伸的上固定轴1533,上固定轴1533与第二门体152配合,中间连接部1532的下表面具有朝下延伸的下固定轴1534,下固定轴1534与第一门体151配合。

第一门体151的下端通过第一端部铰链154连接在支撑框架11的下端,第一端部铰链154包括第一端面安装部1541和第一端面连接部1542,第一端面安装部1541设于安装凹部1202内且通过紧固件与第二铰链安装座1113实现连接,从而固定在支撑框架11的下部,第一端面连接部1542与第一端面安装部1541连接,第一端面连接部1542具有朝上延伸的下连接轴1543,下连接轴1543与第一门体151的下端面配合。

第二门体152的上端通过第二端部铰链155连接在支撑框架11的上端,第二端部铰链155包括第二端面安装部1551和第二端面连接部1552,第二端面安装部1551通过紧固件与顶部连接架118的上表面的第二铰链安装座1184实现连接,从而固定在支撑框架11的上部,第二端面连接部1552与第二端面安装部1551连接,第二端面连接部1552具有朝下延伸的上连接轴1553,上连接轴1553与第二门体152的上端面配合。

其中,如图13所示,第二门体152的朝内的一侧设有安装口1521,操控面板1523经安装口1521被安装至第二门体152的安装腔1520内,盖板1522适于可拆卸地封闭安装口1521,从而将操控面板1523封闭在第二门体152的安装腔1520内。

第一衣物处理模块20包括第一衣物处理筒21,第一衣物处理模块20可以为洗衣模块且安装在位于下方的第一容纳空间1101内,第二衣物处理模块30包括第二衣物处理筒31,第二衣物处理模块30可以为干衣模块且安装在位于上方的第二容纳空间1102内。干衣模块内设有与操控面板1523通讯的控制板,干衣模块的工作环境水分相对较少,不会对控制板造成损坏。

如图18至图26所示,干衣模块包括干衣单元和设于干衣单元的底座32下方的加强板33,干衣模块通过预装在干衣单元上的加强板33与支撑框架11实现连接。

其中,干衣单元的底座32内包括用于安装冷却风扇的吸风区321、风机安装腔322以及热泵安装腔323,加强板33具有多个与风机安装腔322导通的第一通风孔3311、多个第二通风孔3321以及与吸风区321位置对应的避让缺口336,加强板33的外周沿设有朝上弯折的第一安装翻边334,用于与连接横梁117连接,加强板33的外周沿还设有朝上弯折且位于第一安装翻边334内侧的第二安装翻边335,用于连接干衣单元的底座32。

加强板33大致形成方形板件且包括第一板部331以及相对于第一板部331凹陷设置且环绕第一板部331的第二板部332,第二板部332的前部形成超出底座32外周沿的延伸部,多个第二通风孔3321设于延伸部,多个加强凹部3313设于第一板部331且沿前后方向间隔布置,每个加强凹部3313沿左右方向延伸,多个加强凸部3323设于第二板部332且沿第一板部331的周向间隔布置,加强板33的外周沿还设有朝上弯折的固定翻边333,固定翻边333上设有固定孔3331,固定翻边333还具有沿其厚度方向贯通的插孔3332,加强板33的邻近插孔3332的位置设有安装凸台3324,安装凸台3324的顶部设有安装孔3325,例如,支撑结构312具有适于从插孔3332插入的插接部,以与安装凸台3324连接。

干衣模块工作时,位于洗衣模块的一部分空气在冷却风扇的作用下,从避让缺口336通过吸风区321与前面板12之间的间隙向上流动,最终流入吸风区321,用于冷却热泵系统,并且干衣模块与洗衣模块之间的空气还可以通过多个第二通风孔3321实现流通。

如图27至图31所示,干衣单元包括干衣筒以及设于干衣筒的前端和后端的支撑结构312,其中,位于干衣筒的前端的支撑结构312通过两个框架连接件313与第三竖梁112和第四竖梁113连接。

框架连接件313包括连接本体3134和两个连接臂3135,连接本体3134沿第三竖梁112或第四竖梁113的长度方向延伸,两个连接臂3135连接在连接本体3134的两端且朝支撑结构312延伸,连接臂3135相对于连接本体3134朝第二容纳空间1102内凹陷设置。其中,每个连接臂3135设有第一连接孔3131,连接本体3134设有朝向第三竖梁112或第四竖梁113弯折的第一固定凸起3132和第二固定凸起3133。

支撑结构312具有与第一连接孔3131位置对应的第二连接孔3121,框架连接件313与支撑结构312通过穿设于第一连接孔3131和第二连接孔3121的紧固件实现连接。

第三竖梁112和第四竖梁113中的每一个的前侧表面设有内凹的第二容纳凹部1132,第三竖梁112上的第二容纳凹部1132的底壁设有第一固定穿孔11321,第四竖梁113上的第二容纳凹部1132的底壁设有第一固定穿孔11321,框架连接件313设于第二容纳凹部1132内,设在第三竖梁112上的框架连接件313的第一固定凸起3132配合至第一固定穿孔11321内且第二固定凸起3133配合至第二固定穿孔11322内,从而实现第三竖梁112与框架连接件313的连接,设在第四竖梁113上的框架连接件313的第一固定凸起3132配合至第一固定穿孔11321内且第二固定凸起3133配合至第二固定穿孔11322内,从而实现第四竖梁113与框架连接件313的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100的其他构成例如干衣模块、洗衣模块等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