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缝纫机剪线机构的刀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97585发布日期:2020-01-31 14:25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一种缝纫机剪线机构的刀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业缝纫机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缝纫机剪线机构的刀结构。



背景技术:

专利号为201120297904.7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剪线夹线装置,包括针板,所述的针板固定设置有定刀片和弹性夹线体,定刀片的刀头位于针孔位置的一侧,在针孔位置的另一侧设有转动设置在针板上的动刀片。针孔、刀头以及弹性夹线体的位置与动刀片转动端的转动轨迹相重合。动刀片转动端的前部制有与弹性夹线体相配合的推线部,动刀片转动端的后部制有与定刀片的刀头相配合的剪线部。该剪线夹线工作时,推线部可以将线推入弹性夹线体,并将线夹持在推线部与夹线部之间,转动端继续转动一段距离后,剪线部与刀头相配合将拉紧的线切断,底线的线头就被夹持固定在转动端与弹性夹线体之间,有效避免了脱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缝纫机剪线机构的刀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缝纫机剪线机构的刀结构,包括动刀和定刀,动刀具有轴安装孔的刀本体,刀本体的一端具有用于连接驱动杆的驱动孔,刀本体的另一端具有刀头;刀头面对定刀的前缘具有内凹的钩线部,后缘具有向外凸出的分线钩,分线钩的一侧边缘具有内凹的避针部,分线钩的另一侧边缘具有内凹的拉线部。

为优化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以下改进的技术方案。

上述的刀头与定刀配合的侧壁具有从前缘延伸到后缘的配合槽;配合槽的前缘宽度大于后缘宽度;配合槽的前缘深度大于后缘深度。

上述分线钩的根部制有镂空孔。

上述的定刀固定在安装板上,动刀通过轴安装孔与安装板上的转轴转动配合;定刀位于刀头绕转轴旋转的轨迹上。

上述的定刀具有与配合槽相配合的刀刃。

上述的定刀在刀刃前方具有用于配合动刀保持夹线状态的圆弧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缝纫机剪线机构的刀结构,只需要控制动刀的工作状态,便能实现缝线的夹持和切断控制。相比现有技术,剪线机构的结构大大减化,更易于在狭小的针板下方安装。通过相应的控制模板驱动,缝纫线迹时控制动刀适时的在待机位、夹线位和切线位之间切换,可以有效避免缝纫起针时的缝线鸟巢现象,提高缝纫质量和针迹美观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动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第一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4是第二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5是第三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6是第四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7是第五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8是第六工作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图1至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的附图标记为:动刀1、刀本体11、轴安装孔12、驱动孔13、刀头14、钩线部14a、分线钩14b、避针部14c、拉线部14d、配合槽14e、镂空孔15、定刀2、刀刃2a、驱动杆3、安装板4、缝线5、机针6。

如图1和图2所示,缝纫机剪线机构的刀结构,包括动刀1和定刀2。动刀1具有轴安装孔12的刀本体11,刀本体11的一端具有用于连接驱动杆3的驱动孔13,刀本体11的另一端具有刀头14。刀头14面对定刀2的前缘具有内凹的钩线部14a,后缘具有向外凸出的分线钩14b,分线钩14b的一侧边缘具有内凹的避针部14c,分线钩14b的另一侧边缘具有内凹的拉线部14d。

刀头14与定刀2配合的侧壁具有从前缘延伸到后缘的配合槽14e。配合槽14e的前缘宽度大于后缘宽度。配合槽14e的前缘深度大于后缘深度。动刀1旋转到定刀2处时,定刀2与配合槽14e,配合槽14e的前缘宽度大、后缘宽度小,可以起到引导缝线5的作用。配合槽14e的深度由前缘至后缘变小,在前半段时深度较大的部分可以与定刀2起到夹持缝线5的作用,到后半段时深度较小的部分可以配合定刀2将线头切断。

在分线钩14b的根部制有镂空孔15。避针部14c和拉线部14d分别位于分线钩14b的侧面。

定刀2固定在安装板4上,动刀1通过轴安装孔12与安装板4上的转轴转动配合;定刀2位于刀头14绕转轴旋转的轨迹上。定刀2具有与配合槽14e相配合的刀刃2a,在动刀1绕转轴转动时,刀刃2a可以沿配合槽14e的前缘运动到后缘。

在优选的方案中,定刀2在刀刃2a前方具有用于配合动刀1保持夹线状态的圆弧面,当动刀1旋转到夹线位时,圆弧面与配合槽14e将缝线5夹持固定。当动刀1继续旋转到切线位时,刀刃2a与配合槽14e配合将缝线5切断。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驱动权利上述刀结构进行剪线作业的控制方法,包括用于驱动所述动刀1绕其旋转中心转动的电机、与电机驱动模块连接的控制系统。电机优选为步进电机,也可以是伺服电机。电机的动力输出轴通过曲柄与驱动杆3的一端活动连接,驱动杆3的另一端与动刀1的驱动孔13活动连接,通过控制电机的转动角度,便可以控制动刀1的转动角度。

控制系统具有控制所述动刀1转至待机位的第一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动刀1转至夹线位的第二控制模板、用于控制所述动刀1转至切线位的第三控制模块。

电机具有向控制系统反馈电机所处转动角度的传感器,传感器通过检测电机转子转过的角度,便能计算出动刀1所处状态,以便于进行控制。

如图3所示,控制系统在缝纫起针前执行第一控制模块,控制动刀1转至待机位。第一控制模块通常在控制系统开机时执行,也可以在一段线迹缝纫完成时执行。在缝纫起针前通过传感器检测动刀1状态,若动刀1不在待机位也需要执行第一控制模块。

如图4所示,在缝纫1至3个针迹后执行第二控制模块,动刀1转至夹线位并将缝纫线头固定在动刀1与定刀2之间,并保持夹线状态持续3至10个针迹。控制系统可以是缝纫1个或2或3个针迹后再执行第二控制模板。保持夹线状态持续3个、4个、5个、6个、7个或至10个针迹。在夹线状态时,动刀1上的避针部14c结构可以避免干涉机针6缝纫动作。

如图5所示,夹线状态结束后执行第三控制模块,动刀1到切线位切断夹持的线头,并处于切线位直至该线迹缝纫结束。

如图6所示,线迹缝纫结束时,控制系统执行第一控制模块,动刀1利用分线钩14b将机针6处的缝线5分开并转至待机位。

如图7所示,随后执行第三控制模块,将缝料上的缝线5切断。

如图8所示,之后执行第一控制模块,所述的动刀1转至待机位,准备下一段线迹的缝纫。

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已阐明,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做出的各种变化或改型都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