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节能型热风棉烫光前期的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30945发布日期:2020-03-20 06:51阅读:1306来源:国知局
一种节能型热风棉烫光前期的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加热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节能型热风棉烫光前期的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热风棉在加工过程中为了使热风棉达到膨松丰厚、绒毛丰满、顺直光亮,与天然织物相媲美的效果需要进行烫光处理,在烫光处理前为了使热风棉达到烫光需要的温度需要对热风棉实施加热处理。

现有的加热结构包括机壳,机壳的一端为热风棉进口,另一端为热风棉出口,烫光辊位于热风棉出口处,在机壳内设有用于传输热风棉的传送链条以及用于加热热风棉的烘箱,传送链条携带热风棉从烘箱的一侧穿入从相对的一侧穿出,为了便于热风棉穿入和穿出,烘箱的两侧均留有较大的穿孔,烘箱内设有位于传送链条下方的下加热区以及位于热风棉上方的上加热区,通过上加热区和下加热区配合对热风棉主体实施加热。

经过实际使用发现通过烘箱加热的方式存在以下技术问题:由于烘箱两侧的穿孔面积较大,会造成热量的大量流失,要使热风棉上表面和下表面达到烫光需要的温度,上加热区和下加热区需要维持在大功率条件下工作,因此而产生的能耗过高。除此之外,由于上加热区和下加热区是对热风棉主体进行加热,当热风棉上表面和下表面达到烫光需要的温度,热风棉内部会因高温收缩而塌陷,使得生产出来的热风棉达不到质量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节能型热风棉烫光前期的加热装置,结合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在上加热区与烫光辊之间增加高度可调的上加热机构,在下加热区与烫光辊之间增加高度可调的下加热机构,通过高度调节使得上加热机构接近热风棉上表面,下加热机构接近热风棉下表面,上加热机构和下加热机构配合实现对热风棉上表面和下表面的瞬间加热,在热风棉内部温度升幅不大的情况下对热风棉上表面和下表面进行加热,即使热风棉上表面和下表面的温度达到烫光需要,同时不会造成热风棉内部因高温收缩而塌陷。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提供一种节能型热风棉烫光前期的加热装置,包括机壳,机壳的一端为热风棉进口,另一端为热风棉出口,烫光辊位于热风棉出口处,在机壳内设有用于传输热风棉的传送链条以及用于加热热风棉的烘箱,烘箱内设有位于传送链条下方的下加热区以及位于热风棉上方的上加热区,在上加热区与烫光辊之间设有高度可调的上加热机构,在下加热区与烫光辊之间设有高度可调的下加热机构;

所述上加热机构包括沿热风棉宽度方向设置的上集热罩,上集热罩的罩口方向朝向热风棉,在上集热罩内设有多个上电加热管,每个上电加热管均沿上集热罩延伸方向设置,每个上电加热管均与温控器的输出端电路连接,温控器的输入端与安装在上集热罩上的上红外温度传感器电路连接;

所述下加热机构包括沿热风棉宽度方向设置的下集热罩,下集热罩的罩口方向朝向热风棉,在下集热罩内设有多个下电加热管,每个下电加热管均沿下集热罩延伸方向设置,每个下电加热管均与温控器的输出端电路连接,温控器的输入端与安装在下集热罩上的下红外温度传感器电路连接。

作为优选,上集热罩的两端均通过连接杆与机壳连接,每个连接杆的一端与机壳固接,另一端与上集热罩活动连接。

作为优选,在每个连接杆上沿连接杆长度方向均设有多个安装孔,上集热罩与每个连接杆连接的位置均固接耳板,耳板上设有定位孔,定位孔和安装孔通过螺栓连接。

作为优选,下集热罩通过液压缸与机壳连接,液压缸与液压泵连接,液压缸的活塞杆与下集热罩固接,液压缸的缸座与机壳固接。

作为优选,上红外温度传感器和下红外温度传感器的型号均为ir-las双激光瞄准型红外温度传感器,温控器的型号为pir-94。

作为优选,在上集热罩罩口的两端以及下集热罩罩口的两端分别固接安装板,每个安装板上均设有多个放置槽,上电加热管和下电加热管放置在放置槽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结合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在上加热区与烫光辊之间增加高度可调的上加热机构,在下加热区与烫光辊之间增加高度可调的下加热机构,通过高度调节使得上加热机构接近热风棉上表面,下加热机构接近热风棉下表面,上加热机构和下加热机构配合实现对热风棉上表面和下表面的瞬间加热,在热风棉内部温度升幅不大的情况下对热风棉上表面和下表面进行加热,即使热风棉上表面和下表面的温度达到烫光需要,同时不会造成热风棉内部因高温收缩而塌陷。

2、上加热机构和下加热机构的高度均可调节,可以根据热风棉的厚度对上加热机构和下加热机构的高度进行进一步调节已达到最佳加热效果。

3、本申请应用广泛,不仅可以应用于热风棉的加工,对于仿丝棉、水洗棉的加工同样适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上电加热管与上集热罩连接关系俯视图;

图中所示:

1、机壳,2、热风棉进口,3、热风棉出口,4、烫光辊,5、烘箱,6、上加热区,7、下加热区,8、热风棉,9、传送链条,10、上集热罩,11、上电加热管,12、安装板,13、上红外温度传感器,14、连接杆,15、安装孔,16、耳板,17、液压缸,18、下集热罩,19、下红外温度传感器,20、下电加热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方案进行阐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机壳1,机壳1的一端为热风棉进口2,另一端为热风棉出口3,烫光辊4位于热风棉出口3处,在机壳1内设有用于传输热风棉8的传送链条9以及用于加热热风棉8的烘箱5,烘箱5内设有位于传送链条9下方的下加热区7以及位于热风棉8上方的上加热区6。在上加热区6与烫光辊4之间设有高度可调的上加热机构,在下加热区7与烫光辊4之间设有高度可调的下加热机构。通过高度调节使得上加热机构接近热风棉8上表面,下加热机构接近热风棉8下表面,上加热机构和下加热机构配合实现对热风棉上表面和下表面的瞬间加热。

所述上加热机构包括沿热风棉宽度方向设置的上集热罩10,上集热罩10的罩口方向朝向热风棉8,如图2所示,在上集热罩10内设有多个上电加热管11,每个上电加热管11均沿上集热罩10延伸方向设置,每个上电加热管11均与温控器的输出端电路连接,温控器的输入端与安装在上集热罩10上的上红外温度传感器13电路连接,通过温控器可以设定上电加热管11的加热温度。

上集热罩10的两端均通过连接杆14与机壳1连接,每个连接杆14的一端与机壳1固接,另一端与上集热罩10活动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在每个连接杆14上沿连接杆14长度方向均设有多个安装孔15,上集热罩10与每个连接杆14连接的位置均固接耳板16,耳板16上设有定位孔,定位孔和安装孔15通过螺栓连接。选择不同位置的安装孔15与定位孔连接,即可改变上集热罩10的高度,上集热罩10的高度可以根据热风棉的厚薄进行调节,热风棉较薄可以将上集热罩10的高度调低,热风棉较厚可以将上集热罩10的高度调高。

所述下加热机构包括沿热风棉宽度方向设置的下集热罩18,下集热罩18的罩口方向朝向热风棉,在下集热罩18内设有多个下电加热管20,每个下电加热管20均沿下集热罩18延伸方向设置,每个下电加热管20均与温控器的输出端电路连接,温控器的输入端与安装在下集热罩18上的下红外温度传感器19电路连接,通过温控器可以设定下电加热管20的加热温度。下集热罩18通过液压缸17与机壳1连接,液压缸17与液压泵连接,液压泵的工作通过人工控制,液压缸17的活塞杆与下集热罩18固接,液压缸17的缸座与机壳1固接。通过液压缸17带动可以实现下集热罩18与热风棉距离的调节。

需要说明的是:上电加热管11、上红外温度传感器13、下电加热管20、下红外温度传感器19与温控器的具体电路连接关系为现有技术,故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上电加热管11、上红外温度传感器13、下电加热管20、下红外温度传感器19以及温控器均采用现有结构,其中上红外温度传感器13和下红外温度传感器19的型号均为ir-las双激光瞄准型红外温度传感器。温控器的型号为pir-94。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上电加热管11和下电加热管20的安装,在上集热罩10罩口的两端以及下集热罩18罩口的两端分别固接安装板12,每个安装板12上均设有多个放置槽,上电加热管11和下电加热管20放置在放置槽内。放置上电加热管11和下电加热管20时直接将管体的两端搭在两个安装板12上的放置槽内即可。

当然,上述说明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实用新型未经描述的技术特征可以通过或采用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以上实施例及附图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参照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都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宗旨,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