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风透气针织面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01839发布日期:2020-07-24 16:54阅读:476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风透气针织面料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面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风透气针织面料。



背景技术:

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崇尚户外活动,各种户外活动服装走向市场。一些专业的户外运动爱好者穿着专业的户外运动服,而更多消费者进行户外休闲活动时穿着非专业的户外运动服,这也促进了用于户外休闲活动穿着的各种户外运动服的面料不断开发。作为户外运动服的面料,需要具有一定的拨水性、一定的防风性,一定的透气性和一定的保暖性。在现有技术中,一般户外运动服的面料采用涂层处理的机织物,防风性好了导致透气性变差,且缺乏弹性延伸性,不利于休闲地活动自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涂层防风户外运动面料透气性差且缺乏弹性延伸性的问题,提供一种防风透气针织面料。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一种防风透气针织面料,包括外层和内层,所述外层沿编织方向依次包括紧密连接横列、集圈网眼横列部段、较蓬松横列部段、松散连接横列和紧密横列部段,并以此循环;所述内层沿编织方向依次包括紧密连接横列、紧密横列部段、松散连接横列、较蓬松横列部段和集圈网眼横列部段,并以此循环;所述外层中的集圈网眼横列部段和较蓬松横列部段与所述内层中的紧密横列部段相对应,所述外层中的紧密横列部段与所述内层中的较蓬松横列部段和集圈网眼横列部段相对应;所述紧密连接横列是由混纺纱和氨纶共同形成的线圈结构,由每个所述外层每个线圈间圈弧的混纺纱到所述内层线圈上集圈而成;所述松散连接横列由所述外层每隔8或11个线圈有一个线圈间圈弧的混纺纱到所述内层线圈上集圈而成;所述紧密连接横列与所述松散连接横列之间的所述外层和所述内层中间形成空隙。

进一步地,两个所述紧密连接横列间隔17-20个线圈横列。

进一步地,所述紧密横列部段是由混纺纱和氨纶编织的9-12个平针线圈横列。

进一步地,所述较蓬松横列部段是由混纺纱编织的3-4个平针线圈横列。

进一步地,所述集圈网眼横列部段由混纺纱在4个横列中交替地1针成圈和1针集圈,前两个横列和后两个横列的成圈和集圈位置互换而成。

进一步地,所述氨纶为30d-40d-氨纶裸丝。

进一步地,所述外层中的混纺纱外表包覆有微薄的有机硅层。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优点:

(1)防风而透气:内、外两层结构的双面针织物,两层均采用一段紧密结构一段透气结构间隔地排列,两层中的紧密结构与透气结构错位配置,即外层的紧密部段对准内层的透气部段、外层的透气部段对准内层的紧密部段;内外两层以一定间隔的集圈横列相连接,集圈横列之间的内外两层织物形成空隙;以上专门的结构设计,在织物中形成了由一层的透气部段到两层织物间的空隙,再到另一层的透气部段的拐弯的透气通道,有利空气缓缓扩散地通过织物,同时又有阻碍阵风直接吹透的作用。

(2)外层具有拒水功能,内层舒适性好:织物外层的混纺纱外表有微薄的有机硅层包覆,这种纱线的拒水处理使面料外层具有一定的拒水功能;内层中的混纺纱为棉涤混纺纱,棉纱舒适亲肤,使内层舒适性好。

(3)弹性丰富:内外两层采用一段紧密结构一段透气结构间隔地排列,织物的线圈结构和含氨纶使面料弹性丰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防风透气针织面料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防风透气针织面料中外层的包覆混纺纱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各附图标记为:

外层1;内层2;紧密连接横列3;集圈网眼横列部段4;较蓬松横列部段5;松散连接横列6;紧密横列部段7;空隙8;有机硅层9;包覆混纺纱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和具体的介绍,以使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下述实施例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本实施例1提供一种防风透气性针织结构的服装面料,采用up472小提花双面圆纬机编织,机器主要技术参数为机号24g,筒径34英寸,编织系统84路,拨片式小提花选针器36档,针筒针和针盘针错开半个针柜宽度。

织物结构为21个线圈横列一循环,织物外层1采用30s涤棉混纺的浅色纱(混纺比65:35),并在筒子纱染色后作了筒子纱拒水助剂处理使纱线具有拨水性,以及40d氨纶编织,沿编织方向,外层1的第一个横列为平针线圈,原料为30s涤棉混纺纱和40d氨纶,每两个线圈之间圈弧的涤棉混纺纱到内层集圈,形成外层1和内层2的紧密连接横列3。外层1的第二横列是平针线圈,原料为30s涤棉混纺纱。外层1的第三至第六横列为集圈网眼横列部段4,原料为30s涤棉混纺纱,其中第三、第四横列奇数线圈纵行成圈、偶数线圈纵行集圈,第五、第六横列奇数线圈纵行集圈,偶数线圈纵行成圈。外层1的第七至第十横列为较蓬松横列部段5,结构为平针线圈,原料为30s涤棉混纺纱。第十一至第二十一横列为紧密横列部段7,结构为添纱平针线圈,原料为32s涤棉混纺纱和40d氨纶,其中第十二横列每隔12线圈有一个圈弧的涤棉到内层织物上集圈,形成松散连接横列6。

织物内层2采用30s棉涤混纺色纱(混纺比65:35)和40d氨纶编织,沿编织方向,内层2的第一个横列为平针线圈,原料为30s棉涤混纺的浅纱和40d氨纶,每个线圈还接受外层1涤棉混纺纱的集圈,形成外层1和内层2连接的紧密连接横列3。内层2的第二至十三横列为紧密横列部段7,结构为平针线圈,原料为30s棉涤混纺纱和40d氨纶,其中第十二横列每12个线圈中有一个对应的线圈还接受外层涤棉混纺纱的集圈,形成松散连接横列6。内层2的第十四至十七横列为较蓬松横列部段5,结构为平针线圈,原料为30s棉涤混纺纱。内层2的第十八至第二十一横列为集圈网眼横列部4,原料为32s棉涤混纺纱,其中第十八、第二十横列奇数线圈纵行成圈、偶数线圈纵行集圈,第十九、第二十一横列奇数线圈纵行集圈、偶数线圈纵行成圈。以此循环,乃至整片织物。

另外,如图2所示,外层1中的混纺纱为外表包覆有微薄的有机硅层9的包覆混纺纱10,由筒子纱作有机硅拒水助剂处理而成。编织成针织物后经常规的织物后整理,形成一种防风透气性针织结构的,供户外休闲活动时穿着的户外运动服面料。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防风透气性针织结构面料的休闲户外运动服,采用up372小提花双面圆纬机编织,机器主要技术参数为机号24g,筒径30英寸,编织系统72路,拨片式小提花选针器36档,针筒针和针盘针错开半个针柜宽度。

织物结构为18个线圈横列一循环,织物外层1采用32s涤棉混纺的浅色纱(混纺比65:35),并在筒子纱染色后作了筒子纱拒水助剂处理使纱线具有拨水性,以及30d氨纶编织,沿编织方向,外层1的第一个横列为平针线圈,原料为32s涤棉混纺纱和30d氨纶,每两个线圈之间圈弧的涤棉混纺纱到内层集圈,形成外层1和内层2的紧密连接横列3。外层1的第二横列是平针线圈,原料为32s涤棉混纺纱。外层1的第三至第六横列为集圈网眼横列部段4,原料为32s涤棉混纺纱,其中第三、第四横列奇数线圈纵行成圈、偶数线圈纵行集圈,第五、第六横列奇数线圈纵行集圈、偶数线圈纵行成圈。外层1的第七至第九横列为较蓬松横列部段5,结构为平针线圈,原料为32s涤棉混纺纱。第十至第十八横列为紧密横列部段7,结构为添纱平针线圈,原料为32s涤棉混纺纱和30d氨纶,其中第十横列每隔9个线圈有一个圈弧的涤棉混纺纱到内层2织物上集圈,形成松散连接横列6。

织物内层2采用32s棉涤混纺色纱(混纺比60:40)和30d氨纶编织,沿编织方向,内层2的第一个横列为平针线圈,原料为32s棉涤混纺的浅纱和30d氨纶,每个线圈还接受外层涤棉混纺纱的集圈,形成外层1和内层2连接的紧密连接横列3。内层2的第二至十一横列为紧密横列部段7,结构为平针线圈,原料为32s棉涤混纺纱和30d氨纶,其中第十横列每9线圈中有一个对应的线圈还接受外层1涤棉混纺纱的集圈,形成松散连接横列6。内层2的第十二至十四横列为较蓬松横列部段5,结构为平针线圈,原料为32s棉涤混纺纱。内层2的第十五至第十八横列为集圈网眼横列部段4,原料为32s棉涤混纺纱,其中第十八、第二十横列奇数线圈纵行成圈、偶数线圈纵行集圈,第十五、第十七横列奇数线圈纵行集圈、偶数线圈纵行成圈。以此循环,乃至整片织物。

另外,如图2所示,外层1中的混纺纱为外表包覆有微薄的有机硅层9的包覆混纺纱10,由筒子纱作有机硅拒水助剂处理而成。编织成针织物后经常规的织物后整理,形成一种防风透气性针织结构的面料,按户外运动针织服进行设计、裁剪、缝纫、熨烫整理后,做成了户外休闲活动时穿着的针织户外运动服。

本实用新型的防风透气针织面料防风而透气的原理为:

防风而透气的专门结构设计。其特点是在织物中采用了拐弯的透气通道,有利空气缓缓扩散地通过织物,同时又有阻碍阵风直接吹透的作用。面料是一种内、外两层结构的双面针织物,两层均采用一段紧密结构一段透气结构间隔地排列,其中紧密结构为混纺纱与氨纶共同编织的紧密线圈横列7,透气结构为无氨纶的较蓬松平针线圈横列部段5和集圈网眼横列部段4。

织物中两层的不同结构部段错位配置,所外层1中的集圈网眼横列部段4和较蓬松横列部段5与所述内层2的紧密横列部段7相对应,所述外层1中的紧密横列部段7与所述内层2中的较蓬松横列部段5和集圈网眼横列部段4相对应,即外层1的紧密部段对准内层2的透气部段,外层1的透气部段对准内层2的紧密部段。内、外两层以集圈连接的紧密连接横列3相连接,两个紧密连接横列3之间的外层1和内层2由于疏密程度不同而不贴合而形成了织物两层间的空隙8。

当阵风吹向织物时,风力的作用使织物外层1和内层2并合在一起,织物任何部段总有一层是紧密结构起挡风作用。尽管风作用下外层1和内层2的自然并合不会是天衣无缝的,但即使从外层1的透气结构进入织物两层中间的少量风需要拐弯经两层间较长的、部分并合的空隙8通道,才能到达内层2的集圈网眼横列部段4处通过织物。这是因为外层1和内层2的紧密连接横列3设在透气结构部段透气性较好的集圈网眼横列部段4的一端,而与就近的内层2的集圈网眼横列部段4结构隔开,只与较远的内层2的集圈网眼横列部段4结构相通,且中间还有散布连接点的松散连接横列6防止两层织物间空隙过大,因此,该结构织物的挡风效果显著。

当无风时,织物外层1和内层2的不同位置上的透气结构部段通过两层织物间空隙形成一个拐弯的透气通道,空气可缓缓扩散地通过一层的透气部段到两层织物间的空隙8,再转弯通过空隙8中间的松散连接横列6到空隙8的另一端,再从另一层的透气部段出去。该织物的透气性有较大范围的透气结构部段支持,包括透气性较好的集圈网眼横列4和一般透气性的较蓬松横列5,迎合不同的运动透气性需要,织物外层1采用双集圈网眼的集圈网眼横列部段4比织物内层2的单集圈网眼的集圈网眼横列部段4的网眼大,是考虑到透气性要求是主要织物内则向织物外侧的透气,该结构使织物中间空隙中的气体更易通过外层向外扩散。因此,该织物具有良好的透气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