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纱装置及上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074029发布日期:2020-06-12 15:09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分纱装置及上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分纱装置及上浆系统。



背景技术:

在色织工艺中,初纱经染色后卷绕在经轴上,经分纱并轴后进入浆槽中进行上浆。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化,客户对布面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花型没法通过分浆槽来满足客户要求,当深色纱线和浅色纱线共存在同一个浆槽时,容易出现深色纱线与浅色纱线因触碰而造成相互污染,从而出现毛细纤维交叉污染的问题,布面的光洁度遭到破坏,严重影响产品质量。

传统的方法都是通过限制纱线的染纱方式以及整经时在深浅颜色纱线之间增加其它浅色的纱线,把色织工艺中的深浅颜色纱线分隔开,解决浆纱同一个浆槽上浆时深浅颜色纱线相互污染的问题,传统方式需整经时额外增加其它浅色的纱线,浆纱时再拉掉,工艺复杂,且人力、物料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防止上浆后深色纱线与浅色纱线触碰造成毛细纤维交叉污染的分纱装置。

一种分纱装置,其包括:

经轴架;

经轴,所述经轴安装于经轴架上;以及

分纱栊门架,所述分纱栊门架安装于所述经轴架上,所述分纱栊门架包括分纱横杆和设在所述分纱横杆两端的托臂,所述分纱横杆上安装有若干分纱棒,所述分纱棒用于将纱线分开,纱线从所述经轴上退绕后经过所述分纱栊门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纱横杆与所述经轴相互平行,所述分纱棒与所述分纱横杆相互垂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纱棒的长度为650mm-700mm,所述分纱棒的截面直径为8mm-10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纱横杆上还安装有与若干所述分纱棒对应设置的分纱棒座,所述分纱棒座与所述分纱横杆滑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纱棒座内设有卡位机构,所述分纱棒与所述卡位机构卡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纱棒具有位于所述分纱棒首尾的延伸端和分纱端,所述分纱棒贯通所述卡位机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纱棒的延伸端至所述卡位机构的距离为200mm-250mm,所述分纱棒的分纱端至所述卡位机构的距离为500mm-550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纱装置还包括导纱辊,所述导纱辊位于所述经轴与所述分纱栊门架之间,所述导纱辊用于将所述经轴上退绕的纱线传输通过所述分纱栊门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纱装置还包括与所述托臂一一对应的固定座,所述托臂与所述固定座可拆卸连接。

发明人发现,在同一个浆槽上浆过程中,相邻深浅颜色的纱线极容易因触碰而互相污染,造成毛细纤维交叉污染的问题。如果能在上浆前就将在同一经轴上相邻深浅色纱线分开,使相邻纱线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即可避免上述问题,基于此,发明人设计出了上述分纱装置。

上述分纱装置结构简单,在传统的经轴架上安装分纱栊门架,在分纱栊门架的分纱横杆上安装有若干分纱棒,这样经轴上的纱线在进入浆槽前先经过分纱栊门架,分纱栊门架上的分纱棒将同一经轴上相邻的纱线分隔开,使原来平行的纱线在进入浆槽后相邻深浅颜色纱线之间具有较大的间距,防止上浆后的深色纱线和浅色纱线因相互碰触而污染,从而确保纱线以及后续加工的布面质量优良。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上浆系统,其包括:

本实用新型任一项所述的分纱装置;

浆槽,所述浆槽位于所述分纱装置的一侧;

烘筒,所述烘筒位于远离分纱装置的所述浆槽的一侧;

干分绞架,所述干分绞架位于远离浆槽的所述烘筒的一侧;以及

织轴,所述织轴位于远离烘筒的所述干分绞架的一侧。

上述上浆系统包含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分纱装置,同一经轴上相邻的纱线在上浆系统中可以始终保持较大的分离间隔,避免经过浆槽上浆后的深颜色的纱线和浅颜色的纱线因触碰造成互相污染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分纱装置的分纱栊门架的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分纱装置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上浆系统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分纱装置,其包括:经轴架110、安装于经轴架110上的经轴120以及安装于经轴架上的分纱栊门架130。

其中,所述分纱栊门架130的主要作用是承载用于将纱线分开的分纱棒141。所述分纱栊门架130包括分纱横杆131和设在所述分纱横杆131的两端的两个托臂132,分纱横杆131与两个托臂132构成栊门型结构。具体地,纱线700从所述经轴120上退绕后经过所述分纱栊门架130后进入浆槽300中,在所述分纱栊门架130的所述分纱横杆131上安装有若干分纱棒141。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托臂132的长度为400mm-450mm,以使经轴120的边盘与托臂132不在同一直线上,从而避免了纱线退绕过程中经轴120与分纱栊门架130互不干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纱装置还包括与所述托臂132一一对应的固定座210,所述托臂132与所述固定座210可拆卸连接。具体地,所述托臂132上开设供螺丝插入的螺丝孔,在所述固定座210上与所述托臂132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供螺丝插入的螺丝孔,所述固定座210和所述托臂132通过螺丝螺母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分纱棒141的主要作用是将同一经轴上的相邻深浅颜色纱线700分开,使原来平行的纱线在进入浆槽后相邻深浅颜色纱之间具有较大的间距,防止上浆后的深色纱线和浅色纱线相互污染,确保纱线质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纱横杆131的长度为2300mm-2500mm,此长度范围的分纱横杆131与经轴120不会产生摩擦,有利于纱线700顺利从经轴120上退绕。进一步地,所述分纱横杆131的截面为正方形,正方形截面的边长为28mm-30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纱横杆131与所述经轴120相互平行,所述分纱棒141与所述分纱横杆131相互垂直。这样更利于分纱棒141将相邻纱线700快速分开。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分纱棒141的长度为650mm-700mm,截面直径为8mm-10mm。分纱棒141大小合适,既可以将通过分纱栊门架130的纱线快速分开。又可以防止纱线700因快速移动将分纱棒141从分纱栊门架130的所述分纱横杆131上脱落下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纱棒141的数量为8-12根,优选为10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纱横杆131上还安装有与若干所述分纱棒141对应设置的分纱棒座133,所述分纱棒座133与所述分纱横杆131滑动连接,这种设计便于所述分纱棒座133在所述分纱横杆131上根据不同的花型位置沿轴向自由移动,而且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增大或缩小相邻纱线700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地解决了产品的局限性,同时防止上浆后的深色纱线和浅色纱线相互污染,确保纱线质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纱棒座133上设有卡位机构,所述分纱棒141卡接于与其对应的所述卡位机构中,进而保证所述分纱棒141紧固于所述卡位机构中,防止因纱线700移动导致的分纱棒141脱落。进一步地,所述卡位机构为卡槽或卡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纱棒141具有延伸端和分纱端,延伸端和分纱端分列所述分纱棒141的首尾两端,所述分纱棒141贯通所述卡位机构,所述分纱棒141的延伸端至所述卡位机构的距离小于所述分纱棒141的分纱端至所述卡位机构之间的距离。这种设计的好处是可以进一步防止分纱棒141脱落。进一步地,所述分纱棒141的延伸端至所述卡位机构的距离为200mm-250mm,分纱棒141的分纱端至所述卡位机构之间的距离为500mm-550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纱装置还包括导纱辊,所述导纱辊位于所述经轴120与所述分纱栊门架130之间,所述导纱辊主要作用是将所述经轴120上退绕的纱线700进行传输,使纱线700通过所述分纱栊门架130。

上述分纱装置结构简单,在传统的经轴架上安装分纱栊门架,在分纱栊门架的分纱横杆上安装若干分纱棒,这样经轴上的纱线在进入浆槽前先经过分纱栊门架,分纱栊门架上的分纱棒将同一经轴上相邻的深浅颜色纱线分隔开,使原来平行的纱线在进入浆槽后相邻深浅颜色纱线之间具有较大的间距,防止上浆后的深色纱线和浅色纱线相互污染,从而使确保纱线以及后续加工的布面质量优良。

结合图1和图2并参阅图3,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上浆系统,依上浆过程依次设有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分纱装置、浆槽300、烘筒400、干分绞架500以及织轴600。

其中,所述浆槽300位于所述分纱装置的一侧,浆槽300的主要作用是对纱线700进行上浆。

其中,所述烘筒400位于远离分纱装置的所述浆槽300的一侧,烘筒400的主要作用是对上浆后的纱线700进行烘干处理。

其中,所述干分绞架500位于远离浆槽300的所述烘筒400的一侧。

其中,所述织轴600位于远离烘筒400的所述干分绞架500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上浆系统为浆纱机。

上述上浆系统包含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分纱装置,同一经轴上相邻的纱线在上浆系统中可以始终保持较大的分离间隔,避免经过浆槽上浆后的深颜色的纱线和浅颜色的纱线因触碰造成互相污染的问题。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上浆工艺对本实用新型的上浆系统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一种利用本实用新型的浆纱机进行上浆的工艺:

导纱辊将从分纱装置的经轴退绕的纱线运输至分纱栊门架下,此时,安装于分纱栊门架上的分纱棒将同一经轴上相邻的纱线分隔开,使原来平行的纱线在进入浆槽后深、浅颜色相邻纱线之间具有较大的间距,之后纱线在导纱辊的引导下依次进入浆槽上浆、烘筒烘干,在上浆、烘干的过程中,经分纱棒分隔好的纱线之间始终保持较大的间隔,互不影响,即上浆后的深、浅颜色纱线之间不会发生相互接触,然后将烘干后的纱线经过干分绞架,卷绕在织轴上。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