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式烘干模块及晾衣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65372发布日期:2020-05-22 21:54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独立式烘干模块及晾衣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烘衣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晾衣机领域的独立式烘干模块。



背景技术:

在某些光照较少的地区,或者是梅雨时节,衣服晾干比较难,会使用到带烘干功能的晾衣机。带烘干功能的晾衣机能使衣服在短时间内烘干。

授权公告号为cn203212891u的一种带烘干功能的晾衣机,该结构的烘干模块安装在主机部件上,主机部件上的热气流出风口向下吹热气,对下方的衣物烘干效果不佳。

同一申请人申请的申请号为2018216610148的专利记载了一种“晾衣机烘干模块和晾衣机”,该烘干模块的发热模块安装在风机模块的上方,风机模块分布在壳体中间大段区域内,风机模块从壳体的边侧壁或底部进风,然后经过发热模块后从壳体上方吹出,以对衣物进行烘干处理。

同一申请人申请的申请号为2019203344381的专利记载一种“晾衣机和下置式烘干模块”,该烘干模块位于晾衣架悬挂衣物后所在区域的旁侧,烘干模块内部的红外发热组件采用热辐射的方式,从衣物的旁侧对其进行发热辐射,以对衣物进行辐射式的烘干处理。

申请公布号为cn108330660a的独立式烘干模块和烘干下置式晾衣机,该烘干模块位于晾衣架的下方,由下往上对衣物进行烘干。具体地,该烘干模块的结构包括壳体,壳体上的上表面开设有出风口,壳体的端部设有风机和加热模块,风机位于加热模块的外侧,风机从长筒状壳体两端吸入空气经过加热模块后从壳体上表面的出风口吹出。

烘干模块通过风机来作为气流流动的动力,同时风机会加快气流过快流动带来的能源损耗。烘干模块的风机在工作时,会产生噪音,另风机位于加热模块的旁边,较高的温度会影响电机的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独立式烘干模块,进一步地提供具有该独立式烘干模块的晾衣机。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独立式烘干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长筒状壳体和沿内腔长度方向分布的发热部件,所述的长筒状壳体的上壁分布有出气孔,所述的发热部件包括发热体和导热部件,所述的导热部件包括容置所述发热体的中空部及与中空部一体成型的呈辐射状的多个带透气孔的散热片,所述的散热片与长筒状壳体的上壁之间形成上气流空腔,所述的散热片与长筒状壳体的下壁之间形成下气流空腔。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的散热片包括对称于中空部且斜向上的第一散热片和第二散热片,所述的第一散热片、第二散热片与上壁之间形成所述的上气流空腔;所述的散热片还包括对称于中空部且斜向下的第三散热片和第四散热片,所述的第三散热片、第四散热片之间形成所述的下气流空腔。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长筒状壳体内腔中的发热部件的两侧设有第一隔热腔和第二隔热腔。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的导热部件的两侧设有第一隔热板和第二隔热板,所述的第一隔热板与所述的长筒状壳体的第一侧壁形成所述的第一隔热腔,所述的第二隔热板与所述的长筒状壳体的第二侧壁形成所述的第二隔热腔。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的第一隔热板固定于第一散热片与第三散热片的自由端,第二隔热板固定于第二散热片与第四散热片的自由端。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隔热腔与所述的上气流空腔、下气流空腔联通,散热风机引入外部气流将隔热腔的热气流吹入到所述的上气流空腔和下气流空腔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壳体的至少一端部设有散热风机,散热风机的内侧设有导风部件,所述的导风部件将散热风机产生的气流导入第一隔热腔和第二隔热腔内,从而将隔热腔内的热气流吹入到上气流空腔和下气流空腔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的壳体的下壁上分布有进气孔。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发热体为电热丝或ptc发热模块,所述的导热部件由铝合金制成。

另一主题:晾衣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晾衣部件和独立式烘干模块,晾衣部件与独立式烘干模块之间通过伸缩组件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单纯利用热气流具有向上流动的特性,上气流空腔与下气流空腔内的气流在发热部件的作用下被加热,加热后的气流向上流动,并从长筒状壳体上的出气孔流出;下气流空腔、上气流空腔的气流被加热上升后,相对于长筒状壳体外部空间会形成一“负压”环境,使得外部气流能够在“负压”的作用下从进气孔被吸入至下气流空腔、上气流空腔内;即利用气流受热具有向上流动的特性,以驱动气流在长筒状壳体内外流通,从而减少烘干模块的零部件,使其整体结构更为简洁;同时,也克服了风机工作时会产生噪音的弊端;另外,也避免安装在风机旁边的发热部件产生的温度会影响风机上电机的性能。

附图说明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附图仅是出于解释优选实施例的目的而绘制的,并且因此不应当作为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此外,除非特别指出,附图仅示意在概念性地表示所描述对象的组成或构造并可能包含夸张性显示,并且附图也并非一定按比例绘制。

图1为烘干模块的结构拆解图;

图2为烘干模块内气流走向的示意图一;

图3为烘干模块内气流走向的示意图二;

图4为烘干模块内发热部件与壳体的结构拆解图;

图5为晾衣部件与烘干模块之间的连接结构的侧视图;

图6为晾衣部件与烘干模块之间的连接结构的示意图一;

图7为晾衣部件与烘干模块之间的连接结构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描述仅为描述性的、示例性的,并且不应被解释为限定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可能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晾衣机,包括晾衣部件10和烘干模块20,烘干模块20与晾衣部件10通过伸缩组件30连接。其中对于烘干模块20而言:

烘干模块20包括长筒状壳体23,长筒状壳体23内安装有发热部件21和风机组件,长筒状壳体23的上壁232和下壁233分别开有出气孔22和进气孔28。通常地,实际工作过程中,风机组件启动,空气从长筒状壳体23的进气孔28被吸入,经发热部件21加热后从出气孔22中排出以对位于烘干模块20上方的衣物进行烘干处理。发热部件21持续产生的热量会使长筒状壳体23的侧壁温度较高,使用者可能会被长筒状壳体23的侧壁所烫伤。因而,首选对烘干模块20内的散热性能改善的技术方案进行具体说明。

对于烘干模块的散热系统而言,如图1至图3所示,其包括上壁232具有出气孔22的壳体、壳体内的发热部件21和散热风机24;优选地,散热风机24可以有两个,分布布置在壳体的两端。发热部件21与壳体的上壁232之间形成上气流空腔101,发热部件21与壳体的两侧壁形成两个隔热腔102,隔热腔102与上气流空腔101相通,散热风机24将隔热腔102内的气流吹入至上气流空腔101内。优选地,烘干模块20上的壳体为长筒状壳体23。当然,实际操作中,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采用横截面为扇形、椭圆形、矩形等形状的壳体。

通过上述散热系统,散热风机24吸入的气流同时、集中地导入到隔热腔102内,隔热腔102内涌入的气流可以冲散隔热腔102内原本滞留的气流,使隔热腔102内的气流得以疏散、疏通,并挤压至烘干模块20的上气流空腔101内,并用发热部件21对流入上气流空腔101内的气流进行加热处理;从而不仅使得隔热腔102狭小空间内的气流得以疏散、流通,防止隔热腔102内的热气流瘀滞使烘干模块20的壳体发烫,避免无意间烫伤使用者;并且能够加快烘干模块20的加热速度,提高晾衣机的烘干衣物的效率。

当然,烘干模块20的内部结构也可以采用如下具体实施方式:独立式烘干模块20,包括长筒状壳体23和沿内腔长度方向分布的发热部件21,长筒状壳体23的上壁232分布有出气孔22,发热部件21包括发热体t和导热部件212,导热部件212包括容置发热体t的中空部2121及与中空部2121一体成型的呈辐射状的多个带透气孔的散热片p,散热片p与长筒状壳体的上壁232之间形成上气流空腔101,散热片p与长筒状壳体23的下壁233之间形成下气流空腔103。

可以看出,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的烘干模块20去除了传统烘干模块中常用的风机组件。单纯地,利用热气流具有向上流动的特性,上气流空腔101与下气流空腔103内的气流在发热部件21的作用下被加热,加热后的气流从长筒状壳体23上的出气孔22流出;下气流空腔103、上气流空腔101的气流被加热上升后与长筒状壳体23外面空间形成一“负压”环境,使得外部气流在“负压”的作用下从进气孔28被吸入补充至下气流空腔103、上气流空腔101内;即利用气流受热具有向上流动的特性,以驱动气流在长筒状壳体23内外流通。从而减少烘干模块20的零部件,使其整体结构更为简洁;同时,也克服了风机工作时会产生噪音的弊端;另外,也避免安装在风机旁边的发热部件21产生的温度会影响风机上电机的性能。

优选地,发热部件21与长筒状壳体23的下壁233之间形成下气流空腔103,隔热腔102与下气流空腔103联通,散热风机24将隔热腔102内的气流吹入至下气流空腔103内。

需要说明的是,上气流空腔101与下气流空腔103即为发热部件21的烘干区域。在上气流空腔101或下气流空腔103内,通过发热部件21对从隔热腔102流入的气流进行加热处理。

发热部件21的侧部设有隔热板25,隔热板25与长筒状壳体23的侧壁231之间形成隔热腔102。隔热腔102内的气流被及时疏通至上气流空腔101和下气流空腔103内,以待发热部件21对流入的气流进行加热。长筒状壳体23外部的冷空气又会持续补充至隔热腔102内,可以使得隔热腔102的空气温度较低,从而防止长筒状壳体23外壁发烫,避免使用人员会意外烫伤。

散热风机24安装于长筒状壳体23的端部,在散热风机24内侧的壳体内设有导风部件26,导风部件26将散热风机24引入的气流同时、集中地导入到隔热腔102内。

隔热板25与长筒状壳体23的上壁232之间留有间距以形成使隔热腔102与上气流空腔101联通的上气流入口f1。

隔热板25与长筒状壳体23的下壁233之间留有间距以形成使隔热腔102与下气流空腔103联通的下气流入口f2。

在烘干模块启动时,散热风机24将长筒状壳体23外的气流集中、同时吸入至隔热腔102内,大量气流的涌入能够疏散、疏通位于隔热腔102内原本留滞的气流,使气流通过上气流流入口f1和下气流入口f2,分别流入至上气流空腔101与下气流空腔103内,并通过发热部件21对流入的气流进行加热处理;从而加快烘干模块20内的气流流动,提高了烘干模块20的烘干效率,并且提高了烘干模块20内的散热性能。

更为具体地,在实际操作中,发热部件21与长筒状壳体23的上壁232之间、发热部件21与长筒状壳体23的下壁233之间形成烘干区域,以对从隔热腔102流入的气流进行加热处理。

更为具体地,发热部件21包括发热体t和导热部件212,导热部件212包括容置发热体t的中空部2121及与中空部2121一体成型的呈辐射状的多个带透气孔的散热片p。

优选地,发热部件21沿长筒状壳体23的内腔长度方向分布。

散热片p包括对称于中空部2121且斜向上的第一散热片p1和第二散热片p2,第一散热片p1、第二散热片p2与上壁232之间形成上气流空腔101;散热片p还包括对称于中空部2121且斜向下的第三散热片p3和第四散热片p4,第三散热片p3、第四散热片p4之间形成下气流空腔103。

更为具体地,如图1至图3所示,长筒状壳体23内腔中的发热部件21的两侧设有第一隔热腔1021和第二隔热腔1022。

导热部件212的两侧设有第一隔热板251和第二隔热板252,第一隔热板251与长筒状壳体23的第一侧壁2311形成第一隔热腔1021,第二隔热板252与长筒状壳体23的第二侧壁2312形成所述的第二隔热腔1022。

第一隔热板251固定于第一散热片p1与第三散热片p3的自由端,第二隔热板252固定于第二散热片p2与第四散热片p4的自由端。

隔热腔102与上气流空腔101、下气流空腔103联通,散热风机24引入外部气流将隔热腔102内的热气流吹入到上气流空腔101和下气流空腔103内。

长筒状壳体23两端部的散热风机24的内侧均设有导风部件26,导风部件26将散热风机24产生的气流导入第一隔热腔1021和第二隔热腔1022内,从而将隔热腔102内的热气流吹入到上气流空腔101和下气流空腔103内。

优选地,发热体t为电热丝或ptc发热模块,导热部件212由铝合金制成。

晾衣机,包括晾衣部件10和烘干模块20,烘干模块20与晾衣部件10通过伸缩组件30连接。其中对于晾衣部件与烘干模块之间的连接结构而言:

如图5至图7所示,晾衣部件与烘干模块之间的连接结构100,包括晾衣部件10和内置有发热部件21且上表面开设有出气孔22的烘干模块20,晾衣部件10与烘干模块20之间设有可收折的伸缩组件30;烘干模块20的上表面中间部位设有沿烘干模块20长度方向延伸且下凹的容置区域40,在收纳状态下,伸缩组件30的至少一部分被收纳于容置区域40内。即容置区域40可以遮挡住折叠后不够平整的伸缩组件30。

晾衣部件10与烘干模块20之间设置有容置区域40,晾衣部件10与烘干模块20之间的伸缩组件30,折叠收纳后能够容置在晾衣部件10与烘干模块20之间的容置区域40内,且能够遮挡折叠收纳后的伸缩组件30;使伸缩组件30的收纳区域更为整洁,晾衣机的整体也更为美观,从而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烘干模块20包括设有分布有出气孔22的长筒状壳体23,容置区域40设于长筒状壳体23的上表面。欲将烘干模块20向上收纳时,逐渐将烘干模块20向上抬起,则伸缩组件30随之逐渐收折,直至伸缩组件30完全折叠并收纳在容置区域40内,同时烘干模块20也完全抵靠收纳在晾衣部件10的下侧面。从而减少收纳后,晾衣部件与烘干模块之间的间隙。使晾衣机的整体外观更为整洁、美观。

长筒状壳体23的两侧凸起以使中间部位形成下凹的容置区域40。长筒状壳体23的两侧沿其长度方向上分布有凸起部f,两侧的凸起部f与中间下凹的部位形成一容置区域40,从而使伸缩组件30能够收纳在该容置区域40内。

伸缩组件30的下端连接于烘干模块20的两端部位置,容置区域40分布于伸缩组件30在烘干模块20的连接部之间区域。具体而言,在烘干模块20的两端,a端和b端上均固定连接有伸缩组件30,容置区域40分布在a端与b端之间。

出气孔22包括多条平行分布的延伸方向与烘干模块20宽度一致的出风槽h。

下凹的容置区域40的横截面呈倒置的梯形、矩形或扇形结构。

折叠后的伸缩组件30的高度等于或大于容置区域40的深度。以使伸缩组件30能够完全收纳、容置在容置区域40内,使晾衣机的整体外观更为整洁。

伸缩组件30包括两根端部分别轴接于烘干模块20和晾衣部件10上的折叠杆31,折叠杆31为至少两段式结构。

优选地,伸缩组件30为两根折叠杆31轴接而成,当伸缩组件30需要收纳折叠时,两根折叠杆31之间的连接处互相转动,以使两根折叠杆31互相得以折叠。具体地,烘干模块20向上抬起,折叠杆31与烘干模块20、晾衣部件10的连接处也发生转动,以使折叠杆31互相折叠的同时,烘干模块20与晾衣部件10也得以互相靠拢收纳。

长筒状壳体23的材质为铝合金。使烘干模块20的整体质量较轻,外观色泽也较为干净、美观。优选地,晾衣组件10与伸缩组件30也可以由铝合金材料制成。

优选地,晾衣部件10包括晾衣杆11,晾衣杆11的下侧固定有挂板y,挂板y上开设有悬挂衣物的晾衣孔12。当然,晾衣杆11可以采用可伸缩的结构,当需要悬挂较多衣物时,可以横向伸出以增加晾衣杆11的长度。

优选地,晾衣组件,包括晾衣部件与烘干模块之间的连接结构。值得一提的是,实际使用中,晾衣部件10与烘干模块20之间设有磁铁组件。烘干模块20通过伸缩组件30悬挂在晾衣部件10的下方,烘干模块20向上吹出热气以烘干悬挂在晾衣部件10上的衣物;当不需要烘干衣物时,用力将烘干模块20向上抬起,伸缩组件30被收折后容置在容置区域40内,同时烘干模块20通过磁铁组件吸合在晾衣部件10的下侧,以减少晾衣部件10与烘干模块20之间的间隙。

更为优选地,晾衣机,包括主机部件50和与主机部件50连接的晾衣组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烘干模块20的电源取自主机部件50内,烘干模块20的电源插头60安装在晾衣部件10上,烘干模块20的电源线穿设在伸缩组件30内部,并与安装在晾衣部件10上的电源插头60连接。当安装在晾衣部件10上的电源插头60插入至主机部件50上的电源插座上时,烘干模块20就能够实现从主机部件50上取电。且电源线穿设在伸缩组件30内部可以使电源线的布局更为整洁,也可以防止电源线互相缠绕导致的互相磨损或断裂。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独立式烘干模块及晾衣机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及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