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衣机的烘干架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437683发布日期:2022-03-30 09:20阅读:84来源:国知局
干衣机的烘干架组件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干衣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干衣机的烘干架组件。


背景技术:

2.在生活中,晾晒衣物时会遇到不同的状况,如衣服晾干后产生褶皱、婴幼儿的衣物需要除菌、冬天的衣物晾晒不当会变硬或者在潮湿雾霾天衣物难晾干有异味等问题,干衣机是通过如电加热等方式使潮湿的衣物上的水分快速蒸发从而将衣物烘干的清洁类家用电器。干衣机因为具有快速干衣的特点而越来越深受大家的喜爱,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大。
3.干衣机的烘干筒内部大多能够安装用于承载衣物的烘干支架。该烘干支架通常包括多层能够承载衣物的托板,当干衣机内安置待烘干衣物时,待烘干衣物被折叠摞放至托板上,干衣机将烘干气流吹入烘干筒内以烘干衣物。但是该种烘干支架的缺点在于:当待烘干衣物的数量过多时,堆叠的待烘干衣物之间接触比较紧密,烘干气流对未直接暴露于烘干环境中的衣物部分难以充分穿透,并且被叠放至底部的待烘干衣物与托盘接触的位置也难以与烘干气流充分接触,待烘干衣物的整体烘干效率较低。
4.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干衣机的烘干架组件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多件衣物放置于烘干支架上后烘干气流难以充分穿透衣物、衣物烘干效率较低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干衣机的烘干架组件,所述干衣机包括烘干筒,所述烘干架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烘干筒内的烘干架和风量调节构件,所述烘干架包括立板以及间隔地枢转于所述立板前侧的多层托衣板,至少一部分所述托衣板的内部设置有过风腔且所述托衣板的上下两侧均设置有与所述过风腔连通的出风结构,所述立板上设置有与所述过风腔连通的第一过风结构,所述烘干筒的进风结构设置于所述立板的后侧,所述第一过风结构与所述进风结构彼此对准,所述风量调节构件以移动方式连接于所述立板,所述风量调节构件上设置有第二过风结构,所述第二过风结构设置为能够在所述风量调节构件相对于所述立板移动时与所述第一过风结构彼此错位或对准的方式来调节所述第一过风结构的过风路径。
6.在上述烘干架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风量调节构件包括风量调节板和滑动结构,所述风量调节板通过所述滑动结构与所述立板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过风结构包括与所述过风腔连通的多个第一过风孔,所述第二过风结构包括多个第二过风孔,所述第一过风孔与所述第二过风孔一一对应,所述滑动结构设置为能够使所述风量调节板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滑动,在所述风量调节板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过风孔与对应的所述第一过风孔彼此对准,在所述风量调节板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过风孔与对应的所述第一过风孔完全错位。
7.在上述烘干架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风量调节板为扇形板,所述滑动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扇形板或所述立板上的弧形滑槽以及设置于所述立板或所述扇形板上的
滑块,所述滑块可滑动地卡接至所述弧形滑槽内,所述弧形滑槽与所述扇形板同心设置,所述第二过风孔沿所述扇形板的径向排列设置,并且多排所述第二过风孔沿所述扇形板的周向分散布置。
8.在上述烘干架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过风腔的内部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导风筋和至少一个第二导风筋,所述第一导风筋沿过风方向从所述过风腔的中部向左侧倾斜,所述第二导风筋沿过风方向从所述过风腔的中部向右侧倾斜。
9.在上述烘干架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导风筋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导风筋从所述过风腔的中部至左侧排列设置,多排所述第一导风筋沿过风方向分散布置;并且/或者所述第二导风筋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导风筋从所述过风腔的中部至右侧排列设置,多排所述第二导风筋沿过风方向分散布置。
10.在上述烘干架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出风结构包括分别分布于所述托衣板的上侧和下侧上的多个出风孔,所述多个出风孔的径向尺寸沿过风方向逐渐变小。
11.在上述烘干架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过风腔的竖向截面的高度尺寸沿过风方向逐渐减小。
12.在上述烘干架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立板的内部设置有板腔,所述第一过风结构设置在所述立板的后侧且与所述板腔连通,所述立板的前侧设置有与所述板腔连通的通风结构,所述通风结构的数量与具有所述过风腔的所述托衣板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所述通风结构的形状与对应的所述托衣板的所述过风腔的进口的形状相同,当所述烘干架处于完全伸展状态时,所述通风结构与对应的所述托衣板的所述过风腔的进口彼此对准。
13.在上述烘干架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烘干架组件还包括固定组件、伸缩构件、第一连接组件和第二连接组件,所述固定组件设置于所述托衣板的下方并与所述干衣机的箱体和/或所述烘干筒相连,所述立板与所述固定组件转动连接,所述伸缩构件的两端分别以转动方式连接至所述立板和顶层的所述托衣板,所述固定组件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组件与底层的所述托衣板相连,所述托衣板之间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组件相连,所述伸缩构件设置为能够在所述立板相对于所述固定组件转动打开时带动所述托衣板远离所述固定组件移动以便展开所述多层托衣板并因此使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和所述第二连接组件分别伸展,以及能够在所述立板相对于所述固定组件转动闭合时带动所述托衣板靠近所述固定组件移动以便合拢所述多层托衣板并因此使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和所述第二连接组件分别收拢;所述立板的上部设置有容纳槽,所述烘干架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容纳槽内的弹性构件,所述伸缩构件的端部以转动方式容纳于所述容纳槽中,所述弹性构件与所述伸缩构件抵接配合。
14.在上述烘干架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固定板,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包括交叉设置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固定板和底层的所述托衣板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以转动方式连接至底层的所述托衣板,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以转动方式设置于所述第一滑槽内并与所述第一滑槽滑动配合,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以转动方式连接至所述固定板,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以转动方式设置于所述第二滑槽内并与所述第二滑槽滑动配合。
15.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本发明的烘干架组件包括多层托衣板以及设置于托衣板与烘干筒的进风结构之间的立板,至少一部分托衣板的内部设置有过风腔且上下两
侧均设置有与过风腔连通的出风结构,烘干筒的进风结构能够通过立板上的第一过风结构向各托衣板的过风腔内送风,通过上述设置,一方面,使烘干气流能够从托衣板内部由托衣板的上、下侧吹向衣物,使得烘干气流能够沿衣物的堆叠方向穿透直吹,极大地提升了烘干气流对衣物的穿透程度。另一方面,分散的烘干气流进入过风腔后通过小口径的出风结构吹出,通过变径导流的方式增大了烘干气流的流速,提升了烘干气流对衣物的穿透能力,使得烘干气流能够与叠放的衣物深度接触,极大地提升了衣物的烘干效率。再者,上述立板上还设置有可移动的风量调节构件,该风量调节构件上设置有与第一过风结构相对应的第二过风结构,以便通过移动风量调节构件的方式调节流入第一过风结构内的气流量,从而调节从托衣板吹出的烘干气流量,使用户能够根据不同衣物的耐烘干程度来调节过风腔的进风量,通过灵活调节衣物的烘干气流直吹量来保证衣物在烘干过程中不被损坏。此外,枢转设置于立板前侧的多层托衣板能够在非工作期间折叠收纳,便于用户取用安放,无需拆装即可存放于小空间环境中,使用更加便利。
16.优选地,风量调节构件包括风量调节板以及将风量调节板与立板滑动连接的滑动结构,上述第一过风结构包括与过风腔连通的多个第一过风孔,上述第二过风结构包括多个第二过风孔,滑动结构允许风量调节板滑动以使第一过风孔和第二过风孔一一对应错位或对准,从而在调节进入各过风腔风量的同时还能够增大过风范围,保证多个过风腔同时充足进风、出风均匀。
17.优选地,过风腔的内部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导风筋和至少一个第二导风筋,第一导风筋沿过风方向从过风腔的中部向左侧倾斜,第二导风筋沿过风方向从过风腔的中部向右侧倾斜,以便将进入过风腔的烘干气流向过风腔的两侧引导,改善托衣板边缘出风量小的问题,提升了托衣板的出风均匀性。
18.优选地,托衣板上的出风结构包括分别分布于其上侧和下侧的多个出风孔,多个出风孔的径向尺寸沿过风方向逐渐变小,以便通过变径方式沿出风方向增大出气流速,防止远离过风腔的进风口的位置出风变少,进一步优化托衣板的均匀出风效果。
19.更优选地,过风腔的竖向截面的高度尺寸沿过风方向逐渐减小,以便在气流流经过风腔时通过逐渐缩减过风路径的方式增加气流流速,以便使气流在过风腔中流动以及从出风孔流出时能够分别加速,通过二次变径效果来增加远离过风腔的进风口的区域的出风流速,保证该区域的整体出风量,进一步提升托衣板的上下两侧的出风量均衡程度。
20.优选地,上述立板的内部设置有板腔,第一过风结构设置在立板的后侧且与板腔连通,立板的前侧设置有与板腔连通的通风结构,通风结构的数量与具有过风腔的托衣板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通过上述设置,使得立板能够通过分散设置的第一过风孔大范围进风并通过通风结构一一对应地集中向过风腔内送风,在保证了立板内部的进风量的同时集中输送烘干气流,提升了流入过风腔内的气流流速,进一步提升了托衣板的出风效果。
附图说明
21.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为:
22.图1是本发明的干衣机的烘干架组件的前侧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本发明的干衣机的烘干架组件的后侧结构示意图;
24.图3是本发明的干衣机的烘干架组件的风量调节构件的安装示意图;
25.图4是本发明的干衣机的烘干架组件的立板的竖向剖视图,其中示出了通风结构。
26.图5是本发明的干衣机的烘干架组件的托衣板的侧向剖视图;
27.图6是本发明的干衣机的烘干架组件的托衣板的横向剖视图,其中示出了第一导风筋和第二导风筋;
28.附图中:
29.1、立板;11、板腔;111、第一过风结构;112、通风结构;12、容纳槽;2、托衣板;21、过风腔;211、第一导风筋;212、第二导风筋;22、出风结构;23、第二滑槽;3、风量调节构件;31、风量调节板;311、第二过风结构;32、滑动结构;321、弧形滑槽;322、滑块;33、把手;4、固定组件;41、固定板;411、第一滑槽;42、安装结构;5、伸缩构件;6、第一连接组件;61、第一连杆;62、第二连杆;63、铰接构件;7、第二连接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30.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3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2.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33.干衣机包括壳体、设置于壳体内的烘干筒、风道和风机和加热装置。烘干筒上设置有允许气流流入的进风结构以及允许气流流出的出风管口,风道的出风口连通至进风结构,进风口连通至出风管口或外界,风机和加热装置均设置于风道内,以便将空气加热成干热的烘干气流并将烘干气流引导至烘干筒内,从而烘干衣物。下面结合上述干衣机来描述本发明的烘干架组件。
34.如图1-3所示,本发明的烘干架组件包括设置于烘干筒内的烘干架以及设置于烘干架上的风量调节构件3。按照图1方位,烘干架包括立板1以及间隔地枢转于立板1前侧的多层托衣板2。在烘干架的工作状态下,托衣板2彼此远离并舒展于立板1前侧以展开成多层支架结构,衣物可被盛放至每层托衣板2上侧。在烘干架的非工作状态下,立板1能够向前逆时针靠近托衣板2转动,立板1和各层托衣板2之间的间距均变小并合拢在一起,烘干架变成便于收纳的折叠状态。在此情形下,至少一部分托衣板2做中空设置,该部分托衣板2的内部设置有过风腔21且托衣板2的上下两侧均设置有与过风腔21连通的出风结构22,立板1上设置有与过风腔21连通的第一过风结构111,烘干筒的进风结构设置于立板1的后侧并与第一过风结构111彼此对准。当烘干筒内通入烘干气流时,风道内的烘干气流通过进风结构进入烘干筒内并流入第一过风结构111中,通过第一过风结构111进入托衣板2的过风腔21,从而
从托衣板2上下两侧的出风结构22吹出,使得烘干气流能够分别从摞放的衣物底层和顶部对流穿透式直吹,提升了衣物的烘干效率。风量调节构件3以移动方式连接于立板1上,风量调节构件3上设置有第二过风结构311,第二过风结构311的过风路径不小于第一过风结构111,第二过风结构311设置为能够在风量调节构件3相对于立板1移动时通过与第一过风结构111彼此错位或对准的方式来调节第一过风结构111的过风路径。当第一过风结构111和第二过风结构311彼此之间存在错位情况时,第一过风结构111的至少一部分过风路径被风量调节板31遮挡,烘干气流仅能够从第一过风结构111与第二过风结构311的相交部分通过,第一过风结构111的实际过风路径变小,通过第一过风结构111并进入过风腔21内烘干气流量减少。当第一过风结构111和第二过风结构311彼此对准时,第一过风结构111的过风路径完全不被遮挡,通过第一过风结构111并进入过风腔21内烘干气流量最多。通过移动风量调节构件3,能够调节第一过风结构111和第二过风结构311之间的相交区域进而调节托衣板2最后吹出的烘干气流量,使得用户能够根据衣物的实际烘干需求来调节托衣板2吹出的烘干气流量,防止部分因材质、配饰或制作工艺不耐烘干的衣物被烘干变形或损坏,提升了衣物的烘干效果。
35.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上述风量调节构件3包括风量调节板31和滑动结构32。风量调节板31沿立板1的板面设置,其通过滑动结构32与立板1的后侧滑动连接,以便风量调节板31能够沿立板1的板面滑动。上述第一过风结构111包括多个第一过风孔,过风腔21的进口设置于托衣板2的后侧,在烘干架展开时,过风腔21的进口与第一过风孔对准并连通。第二过风结构311包括多个第二过风孔,第一过风孔的分布方式与第二过风孔的分布方式完全相同,以便第一过风孔能够与第二过风孔一一对应。上述滑动结构32设置为能够使风量调节板31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滑动,在风量调节板31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二过风孔与对应的第一过风孔彼此对准,进入托衣板2内的烘干气流量最大;在风量调节板31处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时,第二过风孔与对应的第一过风孔部分错位,烘干气流仅能从第二过风孔和第一过风孔之间的相交区域通过,进入托衣板2内的烘干气流量变少,并且随着风量调节板31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第二过风孔和第一过风孔之间的相交区域逐渐减小,进入托衣板2内的烘干气流量逐渐变少;在风量调节板31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二过风孔与对应的第一过风孔完全错位,烘干气流不能进入托衣板2内部。
36.如图1-4所示,进一步地,风量调节板31为扇形板,滑动结构32包括设置于立板1(或扇形板)上的弧形滑槽321以及设置于扇形板(或立板1)上的滑块322,滑块322可滑动地卡接至弧形滑槽321内。第二过风孔沿扇形板的径向排列设置,并且多排第二过风孔沿扇形板的周向分散布置,第一过风孔与第二过风孔对应布置,弧形滑槽321与扇形板同心设置。在滑块322沿弧形滑槽321滑动时,扇形板绕其圆心周向滑动,带动第二过风孔与第一过风孔相交错或对准。以图2中的扇形板位置为例,在扇形板处于立板1的中间位置时第一过风孔与第二过风孔相对准,则此时扇形板的所在位置则为第一位置,在扇形板向左或右滑动后第一过风孔与第二过风孔完全交错,则此时扇形板的所在位置则为第二位置。在实际应用时,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通过在扇形板的左侧和/或右侧设置阻挡结构或者设定弧形滑槽321的长度的方式控制扇形板的极限滑动位置。
37.更进一步地,为了保证扇形板和立板1之间的连接可靠性,弧形滑槽321与滑块322的组合数量设置为三组,三个弧形滑槽321同心设置,其中一个弧形滑槽321设置于扇形板
的底部中心,另外两个弧形滑槽321设置于扇形板的上部两侧。
38.扇形板的顶部还设置有把手33,以便用户能够通过把手33带动扇形板移动。当然,除手动操作外,扇形板还可以通过驱动电机驱动来自动移位,例如,弧形滑槽321的内部设置有齿条,滑块322上设置有驱动电机和与驱动电机相连的齿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扇形板与立板1之间的连接结构设置具体驱动方案。
39.优选地,立板1的内部设置有板腔11,第一过风孔设置在立板1的后侧且与板腔11连通,立板1的前侧设置有与板腔11连通的通风结构112,第一过风孔通过通风结构112连通至过风腔21。通风结构112的数量与具有过风腔21的托衣板2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通风结构112的形状与对应的托衣板2的过风腔21的进口的形状相同。在过风腔21的进口为贯穿设置于托衣板2后侧的矩形孔的情形下,通风结构112也为矩形孔。当烘干架完全伸展时,通风结构112与对应的托衣板2的过风腔21的进口彼此对准。在托衣板2进风时,烘干气流从第一过风孔和第二过风孔的相交区域穿过并进入板腔11内,然后通过通风结构112进入过风腔21并通过出风结构22吹出。通过上述设置,使得立板1的进风侧能够分散进风、出风侧能够集中出风,从而通过大范围进风保证流经立板1的过风量,并通过精准送风的方式缩小送风路径、增大进入过风腔21内的烘干气流的流速,提升托衣板2吹出的烘干气流的穿透力以及烘干气流量。
40.可替代地,上述立板1还可以不设置板腔11,在此情形下,第一过风孔直接贯穿立板1设置,第一过风孔与过风腔21直接连通。在托衣板2进风时,烘干气流从第一过风孔和第二过风孔的相交区域穿过并直接进入过风腔21内。
41.如图5所示,在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上述出风结构22包括分别分布于托衣板2的上侧和下侧上的多个出风孔。按照图5方位,多个出风孔的径向尺寸沿水平方向从右至左逐渐变小。通过上述设置,使得托衣板2从后至前出风孔的孔径逐渐减小,从而使得过风腔21内的烘干气流在流动过程中通过变径方式增大托衣板2前部吹出的烘干气流的流速,防止托衣板2前部因烘干气流的流量少于后部而出现出风少的情况,使得托衣板2各部位的出风更加均匀。
42.可替代地,上述出风结构22包括分别分布于托衣板2的上侧和下侧上的多个出风孔。按照图5方位,多个出风孔的径向尺寸沿出风方向由内至外缩小,使得位于托衣板2上侧的出风孔逐渐收拢成倒置的喇叭形孔、位于托衣板2下侧的出风孔逐渐收拢成喇叭形孔,从而在烘干气流流经出风孔时通过变径方式增大气流流速。
43.进一步地,沿水平方向从右至左出风孔的径向尺寸的缩减程度越来越大,即出风孔的内壁与出风孔轴线之间的夹角越来越大,以便使靠近托衣板2前部的出风孔的收拢倾向更大、出风孔的变径作用所产生气流提速效果更明显,从而使托衣板2各部位的出风更加均匀。
44.优选地,按照图5方位,过风腔21的竖向截面的高度尺寸沿水平方向从右至左逐渐减小,以便通过压缩烘干气流的流动路径的方式使烘干气流沿过风腔21从后至前流动时流速逐渐增加,从而进一步提升托衣板2前部的出风效果,深度优化托衣板2的出风均匀性。
45.如图6所示,在又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过风腔21的内部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导风筋211和至少一个第二导风筋212,第一导风筋211沿过风方向从过风腔21的中部向左侧倾斜,第二导风筋212沿过风方向从过风腔21的中部向右侧倾斜,以便促使进入过风腔21内
的烘干气流从中部向两侧分流,避免托衣板2的左右侧部出风少,优化托衣板2的出风均匀程度。
46.更优选地,第一导风筋21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导风筋211从过风腔21的中部至左侧排列设置,多排第一导风筋211沿过风方向分散布置。第二导风筋21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导风筋212从过风腔21的中部至右侧排列设置,多排第二导风筋212沿过风方向分散布置。通过上述设置,一方面,使得过风腔21内部的过风路径被多个第一导风筋211和多个第二导风筋212分割,使得过风腔21内的烘干气流需要分多股集中流动,烘干气流的流速得到提升,托衣板2吹出的气流对衣物的穿透力度更好。另一方面,沿气流的流动方向布置有多排第一导风筋211和第二导风筋212,使得烘干气流在流动过程中能够被不断打散,提升了过风腔21内部的气流扰动性,使得出风孔流出的烘干气流内部的小股气流扰动性更强,能够更加均匀地与衣物接触并能够从上方或下方以多角度穿透衣物,增强了烘干气流与衣物的接触紧密性,衣物的均匀烘干效果得到提升。其中,上述第一导风筋211和第二导风筋212既可以对称设置,又可以分别设置不同的倾斜角度。并且第一导风筋211和第二导风筋212各自的分布排列方式也可以是不同的,只要第一导风筋211和第二导风筋212的设置方式能够满足从中部向左右两侧导风的需求即可。
47.基于上述任意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烘干架的可折叠方案的具体实现方式为:
48.本发明的烘干架组件还包括固定组件4、伸缩构件5、第一连接组件6和第二连接组件7。固定组件4设置于托衣板2的下方并与干衣机的箱体和/或烘干筒相连,在烘干架需要被折叠时,固定组件4作为基点固定不动,托衣板2和立板1通过枢转动作朝向固定组件4靠拢以形成折叠状态。立板1的底部与固定组件4转动连接,伸缩构件5的两端分别以转动方式连接至立板1和顶层的托衣板2,以便通过伸缩构件5提拉支撑顶层的托衣板2。固定组件4通过第一连接组件6与底层的托衣板2相连,托衣板2之间通过第二连接组件7相连,以便在多层托衣板2能够借助顶层托衣板2和第一连接组件6以及第二连接组件7的提拉作用被逐层展开支撑。其中,伸缩构件5设置为能够在立板1相对于固定组件4转动打开时带动托衣板2远离固定组件4移动以便展开多层托衣板2并因此使第一连接组件6和第二连接组件7分别伸展,以及能够在立板1相对于固定组件4转动闭合时带动托衣板2靠近固定组件4移动以便合拢多层托衣板2并因此使第一连接组件6和第二连接组件7分别收拢。也就是说,在立板1相对于固定组件4转动开闭时,第一连接组件6和第二连接组件7能够通过伸展或者收拢的方式允许多层托衣板2和固定组件4彼此靠近或者远离。在立板1和固定组件4相对转动至最大程度时,第一连接组件6和第二连接组件7伸展,以便支撑并展开多层托衣板2与固定组件4,并且立板1和固定组件4共同支撑处于展开状态的多层托衣板2和固定组件4,从而维持多层托衣板2的展开状态;在立板1相对于固定组件4转动闭合至最大程度时,第一连接组件6和第二连接组件7收拢,以便允许多层托衣板2靠近并收拢至固定组件4与立板1之间,烘干架成为折叠状态。
49.进一步地,伸缩构件5为伸缩杆,作为示例,该伸缩杆包括两节杆段。两节杆段彼此靠近的一端套设连接,彼此远离的一端分别与顶层的托衣板2和立板1顶部转动连接。当然,伸缩杆的杆段数量也可以多于两节,只要伸缩杆的伸缩程度能够满足烘干架组件的展开和折叠需求即可。具体而言,立板1的上部设置有容纳槽12,烘干架组件还包括设置于容纳槽
12内的弹性构件,伸缩杆的上端以转动方式容纳于容纳槽12中,下端与顶层的烘干支架枢转连接。弹性构件以压缩方式或自然伸展方式设置于容纳槽12中并与伸缩杆的端部下侧部抵接配合,以便以弹性方式支撑伸缩杆。容纳槽12的槽长方向沿立板1的转动轨迹的径向设置。在立板1不移动时,弹性构件会通过形变趋势支撑伸缩杆的端部、限制伸缩杆在容纳槽12内移动;在立板1移动(闭合)时,弹性构件会允许伸缩杆的端部在容纳槽12中转动以及进行小距离地滑动,因此上述连接方式既不影响伸缩杆对托衣板2的支撑作用,又使得伸缩杆在容纳槽12内具有足够的活动范围,从而使得烘干架更加易于折叠和展开。示例性地,上述伸缩杆的端部设置有转动连接结构,如垂直设置于伸缩杆端部的横柱结构(图中未示出),该横柱结构可转动地容纳于容纳槽12中。弹性构件为以压缩方式设置于容纳槽12内的弹簧(图中未示出),该弹簧与上述横柱结构抵接配合。
50.更进一步地,上述固定组件4包括设置于底部的固定板41和设置于固定板41后侧的连接竖板。固定板41上设置有安装结构42,固定板41通过安装结构42与干衣机的壳体或烘干筒相连接。立板1通过连接竖板转动连接至固定板41,以便使立板1与固定板41之间能够存在用于容纳多层支架的容纳空间。作为示例,将固定板41也设置成托衣板2样式。如图1-4所示,烘干架组件包括三层托衣板2,其中底层的托衣板2为固定板41,仅设置贯通的通风孔来承载衣物,内部不设置过风腔21等结构,该层托衣板2上的衣物通过烘干筒内部的流散气流以及中层托衣板2下侧吹出的气流进行烘干。中层和顶层托衣板2内部设置上述过风腔21、出风结构22等结构,可从板面上下侧吹风。示例性地,安装结构42包括设置于固定板41前侧的两个安装支脚以及设置于固定板41后侧的插轴。烘干筒为沿横向设置的可转动的筒体结构。在安装好的状态下,烘干架位于烘干筒内部,插轴可枢转地插接至烘干筒的转轴中心,两个安装支脚分别与壳体的前面板内侧卡接,从而完成烘干架在烘干筒内部的可拆卸安装。
51.第一连接组件6设置于固定板41和中层托衣板2之间,第二连接组件7设置于中层托衣板2与顶层托衣板2之间。鉴于第一连接组件6和第二连接组件7的舒展及合拢功能相似,下面以第一连接组件6为例来讲解两个连接组件的具体结构:
52.第一连接组件6包括交叉设置的第一连杆61和第二连杆62。固定板41上设置有第一滑槽411,中层托衣板2上设置有第二滑槽23。第一连杆61的一端以转动方式连接至中层托衣板2,另一端以转动方式设置于第一滑槽411内并与第一滑槽411滑动配合。第二连杆62的一端以转动方式连接至固定板41,另一端以转动方式设置于第二滑槽23内并与第二滑槽23滑动配合。通过上述设置,使得第一连杆61和第二连杆62能够通过在第一/第二滑槽23内滑动的方式改变其竖向高度,从而满足中层托衣板2和固定板41的相对移动需求。
53.更具体地,第一连杆61与第二连杆62的交叉位置以转动方式相连接,如通过铰接构件63铰接在一起,以便增加第一连接组件6的支撑能力,使第一连杆61与第二连杆62能够同步移动,折叠和展开动作更加顺畅。
54.作为示例,第一连杆61的端部与第一滑槽411的配合方式可以为:第一连杆61包括连接头和杆体,连接头可转动地限制于第一滑槽411内并与第一滑槽411滑动配合。例如,连接头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柱段、第二柱段和第三柱段,其中,第一柱段容纳于第一滑槽411内,第三柱段通过第二柱段与第一柱段相连且第三柱段与杆体相连,其中,第二柱段的直径小于第一滑槽411的槽口宽度,第一柱段和第三柱段的直径大于第二柱段的直径,以满足连
接头的限位要求。第二连杆62与第二滑槽23的配合方式与上述第一连杆61与第一滑槽411的配合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55.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本发明的烘干架的折叠方式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多层托衣板2和立板1之间的枢转设置方案能够允许多层托衣板2和立板1合拢在一起以及展开即可。另外,风量调节板31与立板1之间的移动连接方式并不局限于滑动连接。例如,扇形板的圆心还可以与立板1转动连接,风量调节板31与立板1之间的具体连接方式可以根据风量调节板31的具体形状以及具体移动需求进行设置。
56.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烘干架组件包括多层托衣板2以及设置于多层托衣板2后侧的立板1,多层托衣板2和立板1相对枢转设置,以便能够折叠在一起或者舒展成能够承载衣物的支架形态。其中,托衣板2的内部设置有过风腔21,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出风孔。立板1的内部设置有板腔11,前侧设置有与板腔11连通的通风结构112,后侧设置有与板腔11连通的第一过风结构111。在烘干架组件完全舒展后,托衣板2的过风腔21的进口与通风结构112恰好连通。立板1的后侧以移动方式设置有风量调节板31,该风量调节板31上设置有与第一过风结构111相匹配的第二过风结构311,以便通过移动遮挡的方式调节第一过风结构111的进风量。通过上述设置,使得托衣板2的上下两侧可以吹出设定量的烘干气流,使摞放在托衣板2上的衣物不仅周向能够与烘干气流密切接触,上方和下方还能够被烘干气流穿透,尤其是被压紧至底部的衣物,能够充分被烘干气流穿透围绕,且衣物不会因烘干气流量过多而被过度烘干或者被吹走堵塞烘干筒的出风口,烘干效果好且烘干效率高。
57.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