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织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572875发布日期:2021-06-22 15:41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多层织物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层织物,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平织层的多层织物。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平织织物在结构上较针织织物更为坚固,也因此平织织物的纱线较为紧绷,进而造成平织织物的纱线及纱线之间的间隙较不易储存空气以增加其保暖性。因此,如何使平织织物同时具有其本身的坚固性与保暖性便成为一门值得研究的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改善先前技术中的问题的多层织物。

本实用新型的多层织物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是包含第一平织层、第二平织层、多条第一支撑纱线,以及多条第二支撑纱线。所述第二平织层与所述第一平织层相互交织且共同界定多个容置空间。所述第一支撑纱线沿第一方向延伸地交织于所述第一平织层且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彼此相间隔,每一第一支撑纱线具有凸伸至所述容置空间内的多个第一支撑段。所述第二支撑纱线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地交织于所述第二平织层且沿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彼此相间隔,每一第二支撑纱线具有凸伸至所述容置空间内的多个第二支撑段,所述第一支撑段与所述第二支撑段彼此相对地支撑于所述第一平织层与所述第二平织层之间。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每一容置空间内容置有多条所述第一支撑纱线的第一支撑段与多条所述第二支撑纱线的第二支撑段。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每一容置空间内容置有对应的第一支撑纱线的多个所述第一支撑段与对应的第二支撑纱线的多个所述第二支撑段。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第一平织层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多条第一纬纱,以及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一纬纱相互交织的多条第一经纱,所述第二平织层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多条第二纬纱,以及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二纬纱相互交织的多条第二经纱,所述第一纬纱与所述第二纬纱的热缩率大于所述第一支撑纱线与所述第二支撑纱线的热缩率,所述多层织物通过加热处理,使所述第一纬纱与所述第二纬纱的收缩幅度大于所述第一支撑纱线与所述第二支撑纱线的收缩幅度,以使所述第一支撑纱线的第一支撑段与所述第二支撑纱线的第二支撑段朝所述容置空间凸伸。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第一纬纱与所述第二纬纱为弹性纱线。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第一支撑纱线是跳线地交织于所述第一平织层以形成朝向所述容置空间的所述第一支撑段,所述第二支撑纱线是跳线地交织于所述第二平织层以形成朝向所述容置空间的所述第二支撑段。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界定出每一容置空间的所述第一平织层的部分与所述第二平织层的部分呈矩形。

本实用新型多层织物通过位于所述容置空间且彼此相对地支撑于所述第一平织层与所述第二平织层之间的所述第一支撑段与所述第二支撑段,使所述容置空间增大以储存较多空气,进而在保有平织层的坚固性的前提下,增加其保暖性及缓冲性。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的特征及功效,将于参照图式的实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现,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多层织物的一实施例的一立体示意图;

图2是所述实施例的一第一平织层的一立体放大示意图;

图3是所述实施例的一第二平织层的一立体放大示意图;

图4是沿图1中的a-a线所截取的剖视示意图;

图5是沿图1中的b-b线所截取的剖视示意图;以及

图6是以图4为基础的一局部放大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多层织物100的一实施例,包含一第一平织层1、一第二平织层2、多条第一支撑纱线3,以及多条第二支撑纱线4。

所述第一平织层1包括沿一第一方向d1延伸的多条第一纬纱11,以及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d1的一第二方向d2延伸且与所述第一纬纱11相互交织的多条第一经纱12。所述第二平织层2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d1延伸的多条第二纬纱21,以及沿所述第二方向d2延伸且与所述第二纬纱21相互交织的多条第二经纱22。并且,所述第二平织层2与所述第一平织层1相互交织且共同界定多个容置空间s,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图1中,所述第二平织层2与所述第一平织层1相互交织处是以两层结构示意,但实际上所述第二平织层2与所述第一平织层1相互交织处可以呈类似单层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界定出每一容置空间s的所述第一平织层1的部分与所述第二平织层2的部分呈矩形,且所述第一平织层1与所述第二平织层2的相互交织连接处大致呈将所述容置空间s区隔开的网状。但是,在其他实施态样中,界定出每一容置空间s的所述第一平织层1的部分与所述第二平织层2的部分也可以呈多边形、圆形或不规则形状,且所述第一平织层1与所述第二平织层2的相互交织连接处也可以呈其他形状,不以本实施例为限。

参阅图2至图5,所述第一支撑纱线3沿所述第一方向d1延伸地交织于所述第一平织层1且沿所述第二方向d2彼此相间隔,每一第一支撑纱线3具有凸伸至所述容置空间s内的多个第一支撑段31。所述第二支撑纱线4沿所述第一方向d1延伸地交织于所述第二平织层2且沿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d2彼此相间隔,每一第二支撑纱线4具有凸伸至所述容置空间s内的多个第二支撑段41,所述第一支撑段31与所述第二支撑段41彼此相对地支撑于所述第一平织层1与所述第二平织层2之间。通过位于所述容置空间s且彼此相对地支撑于所述第一平织层1与所述第二平织层2之间的所述第一支撑段31与所述第二支撑段41,使所述容置空间s增大以储存较多空气,进而在保有平织层的坚固性的前提下,增加其保暖性及缓冲性。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所述第一平织层1的第一纬纱11与所述第二平织层2的第二纬纱21是沿所述第一方向d1延伸,且所述第一平织层1的第一经纱12与所述第二平织层2的第二经纱22是沿所述第二方向d2延伸,因此所述多层织物100的所述第一平织层1、所述第二平织层2、所述第一支撑纱线3与所述第二支撑纱线4能较容易地以一梭织机(图未示)一体织造而成。但在其他实施态样中,所述第一平织层1的第一纬纱11与所述第二平织层2的第二纬纱21以及所述第一平织层1的第一经纱12与所述第二平织层2的第二经纱22的延伸方向也可以依照需求调整,且所述第一平织层1、所述第二平织层2、所述第一支撑纱线3与所述第二支撑纱线4也可以是独立地织造而成,不以本实施例为限。另外,详细来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段31与所述第二支撑段41未受破坏,但在一变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段31与所述第二支撑段41也可以是被一刷毛机(图未示)剪断而呈朝所述容置空间s凸伸的竖立线段状,而在此变化实施例中,是先将与所述第一平织层1交织的所述第一支撑纱线3以及与所述第二平织层2交织的所述第二支撑纱线4经所述刷毛机破坏后,再将所述第一平织层1与所述第二平织层2交织连接。

续参阅图2至图5,详细来说,在本实施例中,每一容置空间s内容置有多条所述第一支撑纱线3的第一支撑段31与多条所述第二支撑纱线4的第二支撑段41;并且,每一容置空间s内容置有对应的第一支撑纱线3的多个所述第一支撑段31与对应的第二支撑纱线4的多个所述第二支撑段41。借此增加每一容置空间s中的所述第一支撑段31与所述第二支撑段41的密度,以增加所述第一平织层1与所述第二平织层2在对应于各容置空间s处所受的支撑力,进而使所述容置空间s增大以储存较多空气,以进一步地增加所述多层织物100的保暖性及缓冲性。但是,在其他变化实施例中,每一容置空间s内也可以仅容置有一个所述第一支撑纱线3的第一支撑段31与一个所述第二支撑纱线4的第二支撑段41,且每一容置空间s内也可以仅容置有对应的第一支撑纱线3的一个所述第一支撑段31与对应的第二支撑纱线4的一个所述第二支撑段41,不以本实施例为限制。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纱线3是跳线地交织于所述第一平织层1以形成朝向所述容置空间s的所述第一支撑段31,所述第二支撑纱线4是跳线地交织于所述第二平织层2以形成朝向所述容置空间s的所述第二支撑段41。并且,所述第一纬纱11与所述第二纬纱21的热缩率大于所述第一支撑纱线3与所述第二支撑纱线4的热缩率,详细来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纬纱11与所述第二纬纱21为热缩率较大的弹性纱线,而所述第一支撑纱线3、所述第二支撑纱线4、所述第一经纱12与所述第二经纱22为一般纱线,但不以此为限。再者,所述多层织物100是通过加热处理(如缸染、定型等高热加工),使所述第一纬纱11与所述第二纬纱21的收缩幅度大于所述第一支撑纱线3与所述第二支撑纱线4的收缩幅度,以使通过跳线交织形成的所述第一支撑纱线3的第一支撑段31与所述第二支撑纱线4的第二支撑段41朝所述容置空间s凸伸。通过上述方式,能够较容易地在一体成形所述多层织物100的前提下形成大幅地凸伸至所述容置空间s的所述第一支撑段31与所述第二支撑段41。但是,上述本实施例中所形成所述第一支撑段31与所述第二支撑段41的方式可以依照需求改变,不应以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形成方式为限制。另外,配合参阅图6,通过跳线交织形成的所述第一支撑纱线3的第一支撑段31与所述第二支撑纱线4的第二支撑段41在经过所述加热处理后将会呈圈圈纱结构,借此使所述第一支撑段31与所述第二支撑段41更为蓬松,以进一步地增加其在所述第一平织层1与所述第二平织层2的容置空间s中的支撑力。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所述第一支撑段31与所述第二支撑段41也可于表面加工涂布抗菌材料、更换成具静电吸附效果的纱线或与具静电吸附效果的纱线混纺,以使所述第一支撑段31与所述第二支撑段41能搭配各容置空间s而形成一过滤材使用,作业上可视不同容置空间s分配功能,且借此进一步制成衣物或口罩以提供初步防疫用途。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多层织物100通过位于所述容置空间s且彼此相对地支撑于所述第一平织层1与所述第二平织层2之间的所述第一支撑段31与所述第二支撑段41,使所述容置空间s增大以储存较多空气,进而在保有平织层的坚固性的前提下,增加其保暖性及缓冲性。

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