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外筒组件、衣物处理设备及烘干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7300778发布日期:2024-03-13 20:48阅读:25来源:国知局
一种外筒组件、衣物处理设备及烘干控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衣物处理,尤其涉及一种外筒组件、衣物处理设备及烘干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1、对于采用水冷式烘干的衣物处理设备而言,烘干系统包括冷凝风道和加热风道,湿热的烘干气流进入冷凝风道与冷凝水直接或间接接触并完成热交换,进而转化为干冷的烘干气流;后经风机进入加热风道,在加热件的加热作用下转化为高温干热的烘干气流;烘干气流进入外筒并与内筒内的衣物热交换,实现对衣物的烘干;现有技术中,外筒出风口和冷凝风道的结构设计不合理,烘干气流与冷凝水的热交换时间短、热交换面积小,导致冷凝效率低、除湿不彻底和烘干时间长。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外筒组件、衣物处理设备及烘干控制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外筒出风口和冷凝风道的结构设计不合理,导致烘干气流与冷凝水的热交换时间短、热交换面积小及冷凝风道的冷凝效率低、除湿不彻底等问题。

2、本发明提供一种外筒组件,用于衣物处理设备;所述衣物处理设备包括内筒,所述内筒包括内筒后壁;所述外筒组件包括外筒和冷凝盖,所述外筒围设在所述内筒的外侧;所述外筒包括外筒后壁,且所述外筒后壁和内筒后壁对应设置;所述外筒后壁的内侧面形成有第一冷凝面,所述第一冷凝面和内筒后壁的外侧面之间形成有第一冷凝区;

3、所述外筒后壁的外侧面形成有第二冷凝面,所述第二冷凝面一体地注塑成型有冷凝壳;所述冷凝壳远离所述外筒后壁的一侧形成有开口;所述冷凝盖盖设在所述开口上,所述冷凝盖的内侧面形成有第三冷凝面;所述第二冷凝面和第三冷凝面之间形成有第二冷凝区;

4、所述外筒后壁形成有多个外筒出风口,多个所述外筒出风口沿所述冷凝盖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外筒出风口中至少一个外筒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一冷凝区和第二冷凝区的上端,至少一个外筒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一冷凝区和第二冷凝区的下端;

5、所述第一冷凝面、第二冷凝面和第三冷凝面均可自上而下流经冷凝水和自下而上流经烘干气流。

6、进一步可选地,所述第三冷凝面设置或形成有多个第一外导流筋,多个所述第一外导流筋沿所述冷凝盖的延伸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每个所述第一外导流筋的延伸方向均相对竖直方向倾斜,且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外导流筋具有不同的延伸方向。

7、进一步可选地,所述第一外导流筋的位置和/或延伸方向可被调整地设置在所述冷凝盖上;

8、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外导流筋中,上游的第一外导流筋的出水端靠近下游的第一外导流筋的进水端,使沿所述第三冷凝面流动的冷凝水可依次流经多个所述第一外导流筋。

9、进一步可选地,每个所述第一外导流筋中,所述第一外导流筋形成有第一导流槽和第一滴落孔,所述第一导流槽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外导流筋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第一滴落孔靠近所述第三冷凝面且所述第一滴落孔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滴落孔沿所述第一导流槽的延伸方向依次设置且每个所述第一滴落孔与第一导流槽均连通;

10、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外导流筋中,上游的第一导流槽内的冷凝水可经对应的第一滴落孔排出并沿第一过渡面流动至下游的第一导流槽内;

11、其中,所述第一过渡面为所述第三冷凝面在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外导流筋之间的部分。

12、进一步可选地,所述第二冷凝面设置或形成有多个第二外导流筋,多个所述第二外导流筋沿所述冷凝盖的延伸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每个所述第二外导流筋的延伸方向均相对竖直方向倾斜,且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外导流筋具有不同的延伸方向。

13、进一步可选地,所述第二外导流筋的位置和/或延伸方向可被调整地设置在所述第二冷凝面上;

14、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外导流筋中,上游的第二外导流筋的出水端靠近下游的第二外导流筋的进水端,使沿所述第二冷凝面流动的冷凝水可依次流经多个所述第二外导流筋。

15、进一步可选地,每个所述第二外导流筋中,所述第二外导流筋形成有第二导流槽和第二滴落孔,所述第二导流槽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外导流筋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第二滴落孔靠近所述第二冷凝面且所述第二滴落孔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二滴落孔沿所述第二导流槽的延伸方向依次设置且每个所述第二滴落孔与第二导流槽均连通;

16、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外导流筋中,上游的第二导流槽内的冷凝水可经对应的第二滴落孔排出并沿第二过渡面流动至下游的第二导流槽内;

17、其中,所述第二过渡面为所述第二冷凝面在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外导流筋之间的部分。

18、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设备,包括内筒、加热风道和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外筒组件;所述内筒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外筒内,且所述内筒包括内筒后壁,所述内筒后壁和外筒后壁对应设置;所述外筒的筒口处形成有烘干进风口;

19、所述加热风道的一端与烘干进风口连通,所述加热风道的另一端与第二冷凝区的冷凝出风口通过烘干风机连通。

20、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设备的烘干控制方法,所述衣物处理设备为上述所述的衣物处理设备,所述衣物处理设备设置有烘干流程;所述衣物处理设备运行所述烘干流程时,所述烘干控制方法包括:

21、获取所述外筒内烘干气流的当前温度;

22、判断所述当前温度是否在预设温度范围内;

23、根据所述当前温度是否在预设温度范围内的判断结果控制冷凝水进入所述第一冷凝区和/或第二冷凝区。

24、进一步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当前温度是否在预设温度范围内的判断结果控制冷凝水进入所述第一冷凝区和/或第二冷凝区包括:

25、在所述当前温度在所述预设温度范围内的情况下,使第一部分冷凝水进入所述第一冷凝区并沿所述第一冷凝面流动并计时;

26、对比所述计时的时长和预设时长;

27、在所述计时的时长大于所述预设时长的情况下,使第二部分冷凝水进入所述第二冷凝区并沿所述第二冷凝面和第三冷凝面流动。

2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主要在于:

29、外筒后壁形成有多个外筒出风口,至少两个外筒出风口均连通第一冷凝区和第二冷凝区;外筒内的一部分烘干气流进入第一冷凝区并沿第一冷凝面流动,同时与流经第一冷凝面的冷凝水热交换,后该部分烘干气流经一个外筒出风口进入第二冷凝区;外筒内的另一部分烘干气流可经第二外筒出风口进入第二冷凝区并沿第二冷凝面和第三冷凝面流动,同时与流经第二冷凝面和第三冷凝面的冷凝水热交换;优化了外筒的结构,降低了第一冷凝区和第二冷凝区的热阻,扩大了烘干气流和冷凝水的热交换面积,延长烘干气流与冷凝水的热交换时长,提高了冷凝效率,除湿彻底和缩短烘干时长,解决现有技术中外筒出风口和冷凝风道的结构设计不合理,导致烘干气流与冷凝水的热交换时间短和热交换面积小的问题,解决现有技术中冷凝风道的冷凝效率低和除湿不彻底的问题。



技术特征:

1.一种外筒组件,用于衣物处理设备;所述衣物处理设备包括内筒,所述内筒包括内筒后壁;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组件包括外筒和冷凝盖,所述外筒围设在所述内筒的外侧;所述外筒包括外筒后壁,且所述外筒后壁和内筒后壁对应设置;所述外筒后壁的内侧面形成有第一冷凝面,所述第一冷凝面和内筒后壁的外侧面之间形成有第一冷凝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冷凝面设置或形成有多个第一外导流筋,多个所述第一外导流筋沿所述冷凝盖的延伸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每个所述第一外导流筋的延伸方向均相对竖直方向倾斜,且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外导流筋具有不同的延伸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外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导流筋的位置和/或延伸方向可被调整地设置在所述冷凝盖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外筒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外导流筋中,所述第一外导流筋形成有第一导流槽和第一滴落孔,所述第一导流槽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外导流筋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第一滴落孔靠近所述第三冷凝面且所述第一滴落孔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滴落孔沿所述第一导流槽的延伸方向依次设置且每个所述第一滴落孔与第一导流槽均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凝面设置或形成有多个第二外导流筋,多个所述第二外导流筋沿所述冷凝盖的延伸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每个所述第二外导流筋的延伸方向均相对竖直方向倾斜,且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外导流筋具有不同的延伸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外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外导流筋的位置和/或延伸方向可被调整地设置在所述第二冷凝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外筒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二外导流筋中,所述第二外导流筋形成有第二导流槽和第二滴落孔,所述第二导流槽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外导流筋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第二滴落孔靠近所述第二冷凝面且所述第二滴落孔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二滴落孔沿所述第二导流槽的延伸方向依次设置且每个所述第二滴落孔与第二导流槽均连通;

8.一种衣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筒、加热风道和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外筒组件;所述内筒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外筒内,且所述内筒包括内筒后壁,所述内筒后壁和外筒后壁对应设置;所述外筒的筒口处形成有烘干进风口;

9.一种衣物处理设备的烘干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衣物处理设备为权利要求8所述的衣物处理设备,所述衣物处理设备设置有烘干流程;所述衣物处理设备运行所述烘干流程时,所述烘干控制方法包括: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衣物处理设备的烘干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当前温度是否在预设温度范围内的判断结果控制冷凝水进入所述第一冷凝区和/或第二冷凝区包括: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外筒组件、衣物处理设备及烘干控制方法,衣物处理设备包括内筒;外筒组件包括外筒和冷凝盖,外筒后壁的内侧面形成有第一冷凝面,第一冷凝面和内筒后壁的外侧面之间形成有第一冷凝区;外筒后壁的外侧面形成有第二冷凝面,冷凝盖盖设在冷凝壳上,冷凝盖的内侧面形成有第三冷凝面;第二冷凝面和第三冷凝面之间形成有第二冷凝区;外筒内的一部分烘干气流进入第一冷凝区并沿第一冷凝面流动,同时与流经第一冷凝面的冷凝水热交换,后进入第二冷凝区;外筒内的另一部分烘干气流进入第二冷凝区并沿第二冷凝面和第三冷凝面流动,同时与流经第二冷凝面和第三冷凝面的冷凝水热交换;降低了第一冷凝区和第二冷凝区的热阻,提高了冷凝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惠光政,张又文,衣震旭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3/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