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锭纺纱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4515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环锭纺纱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纺纱机,尤其是具有成排设置多个纺纱工位的环锭纺纱机。此纺纱机包括有可驱动的锭子,纱管设置在锭子上,纺成的纱线在纱管上绕成管纱,每个锭子带有一个加捻生成装置,该加捻生成装置可沿其轴线相对于锭子往复运动,并为在纱管上或纱管上的管纱上的纱线确定了一个绕纱区,一隔板围绕锭子的圆周基本上完全包围锭子,并在纱管或纱管上形成的管纱与隔板之间形成一环形空间,隔板沿锭子的轴向向上或向下延伸至少如此远,以使满管纱的最上段以及最下段至少基本上连续地被隔板包围,一个吸管被连接到具有低于大气压力的压力源和隔板的至少一个吸口上。
在这种纺纱机的纺纱过程中,锭子有极高转速,能够达到25000转/分,或者更多。由于锭子夹带围绕管纱的周围空气,所以,围绕锭子产生强的湍流和气流。空气的摩擦使围绕锭子的区域显著地变热,由于大量的锭子,这导致了不能忽视的纺纱室温的升高。而另一方面,由于预定的恒温对好的纱线质量是很重要的,所以必须对整个纺纱室进行空气调节,这需要大量的能量。
然而,也已知道从围绕锭子的区域直接抽吸空气。
在一已知的空吸设备(DE-U1777265)中,在携带钢领和钢丝圈的钢领板的下面设置一盖,该盖包围锭子和在其上形成的管纱。在盖和管纱之间形成的一环隙被连接到一纱线断头抽吸系统,它永久或暂时地带走沉积在盖内的杂质。进行这种连接的方式以及发生的气流均未公开。
在另一种已知的带有空吸设备的环锭纺纱机(DE-GM1936437)中,在各个纺纱工位之间隔纱板设置在钢领板上。用于隔纱板的管状导纱杆设置在每个钢领的区域内并带有用作吸嘴的开口,通过一导管与纺纱机的中心相连。按这种方式打算带走在钢领的区域中的多个纺纱工位处所产生的绒毛。
从日本专利申请48-52916中知道另一环锭纺纱机,其中,在其上形成管纱的一管被一相对于此管固定设置的一管状物所包围。设置在管状物内的一个钢领通过一个桥被连接到钢领板上,该桥延伸通过管状物中的一个轴向槽。
在离心(罐)式加捻机中,正如从DE1685890C3中所知,纺纱工位的离心罐被刚性圆筒形套筒所包围,由此,一迷宫式压盖被设置在所述套筒的下端和离心罐之间。一空吸装置设置在一钢领的区域中的套筒的上端,钢领设置在离心罐上,该空吸装置被连接到离心(罐)式加捻机的中心吸管上。然而,高比例的环境空气通过所述上端的空吸装置吸入。
从DE-AS1510717中已经知道用于环锭纺纱加捻机中进行除尘或保持回转的锭子和纱线清洁,其中,筒形管在管纱的长度上延伸。该管在两端是打开的并且允许空气从下和上轴向进入。从锭子和位于其上的管纱中带入的空气经一侧开口切向地排出。按此方式,热量直接地被排入纺纱室中。
从ED2544643B2中已经知道一种倍捻机,其中,每个加捻锭子被一气圈罩包围。一上限壁和一下限壁在该倍捻机的整个宽度和长度上在气圈罩的上面和下面延伸。在气圈罩外部的机器的两个纵向外侧面上设置连接到上限壁和下限壁上的侧壁。这样形成的导管与空吸装置相连。一个吸口设置在气圈罩的上区域内,环境空气也经吸口吸入。
现在本发明的目的是创造上面所述类型的纺纱机,以最低的吸力有效地防止在纺纱工位处产生的热量排入纺纱室中,并且确保基本上完全排出此热量。
在上述类型的纺纱机中,隔板在沿锭子的纵向至少几个工位处打有孔,因此吸口在锭子高度的相当长的一段上延伸从而达到了本发明的目的。
在一环锭纺纱机中的每个纺纱工位可被看作是一径向或轴向通风器,它使空气在管纱和隔板之间转动。除了这样的主气流以外,由于管纱的锥形上部分和下面的包形部分产生朝向纱线卷直径增大区域的轴流,故产生了次级气流。根据本发明设置隔板并且提供至少一个吸口确保由次级气流所承载的总的气流向隔板的中部区域。空气从该区域由空吸装置带走,并且已经到达隔板设备区域的任何空气会朝上或朝下逸出。特别是,这确保除了纤维绒毛之外在纺纱工位区域内产生的热量以集中的方式与空气一起被带走,所以,所说的热量不能排到纺纱室中,若在该纺纱室里此热量不得不通过昂贵的和大规模的空气一调节系统或类似物排出。
所以,本发明的思想是以这样的方式设置一空吸装置,使在锭子和在锭子上形成的管纱上设置的管总是被盖住和被封闭,并且在隔板的中部区域内提供空吸,因此,一股气流,或者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朝向中部的两股转向相反的气流在隔板中或在管或管纱和隔板之间的环形空间内形成,这些气流收集在那里产生的热量,该热量然后经空吸以集中的方式被带走。该空吸主要的优点在于彼此相对朝向的两股气流由次级气流的轴向气流分量所承载,而该次级气流是由于正在形成的管纱的几何形状而产生的,这样,允许吸力保持在很低的水平。
在本发明的较好实施例中,有效排出长度至少为管长度的20%。
在另一较好实施例中,隔板相对于锭子固定设置。这里,空气的抽吸另外由附壁效应所承载,由于附壁效应,沿一个壁的气流趋于保持其接近所述的壁。所以,绕锭子径向转动的空气排出流被承载在经隔板侧开口的吸口的轴向高度上。这种效应也有助于减少吸力。
通过提供一体设置的隔板和吸管可减少空吸装置的生产成本。
另一个较好实施例的特点在于隔板在前侧配有可旋转和/或可活动的盖。这使操作和维修设备时易于接近管纱或锭子。
由于在隔板内支承和移动加捻生成装置,尤其是环锭纺纱机中的钢领/钢丝圈装置是有问题的,在进一步较好实施例中设置沿轴向方向延伸的第二条槽,通过该槽,支承加捻生成装置的一个固定装置进入隔板的内部空间。该槽的长度是这样选择的,即,能够使加捻生成装置根据管纱形成的需要从最低位移动到最高位上。为了密封该槽最好采用密封垫,借助于密封垫,能防止空气以及热量经所述槽逸入纺纱室。
用于支承加捻生成设备的另一个实施例,其特征在于,设置U形固定装置,由此,位于隔离装置外部的一支柱的一端被连接到一钢领板座上,其一端连接加捻生成装置的第二支柱位于隔板的下面,而连接两个支柱的部分甚至在加捻生成装置的最上位置处仍处于隔板的下边缘的下面或者甚至在加捻生成装置的最下位置处仍处于隔板的上边缘的上面。这样的设置允许省略接纳用于加捻生成装置的固定装置的槽,因此也防止了空气经所述槽逸出。较好的是,可以这样设置空气导向面使用于加捻生成装置的固定装置的槽可位于一侧而吸口位于另一侧。带走的空气由空气导板导入到连接咀。在该实施例中,两个相邻锭子的另外空气导向面可以和最好一体方式设置,于是,从两锭子带走的空气能被导入一个连接咀。
在另一较好实施例中,相邻设置的锭子的隔板能至少部分地以一体设置。这有助于减少生产工序的复杂化并且由此降低生产成本。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中,隔板相对于锭子为可移动的。然而,相对于加捻生成装置为固定设置。由于隔板的可动性,能有效排出空气的吸口随其位置和/或尺寸而变化,因此考虑到,在管纱形成期间能够极大地改变锭子或正在形成的管纱与隔板之间的环形空间内的流动状况。在这方面,必须注意到由旋转而加热的空气又引起承载向下气流的堆积效应,该堆积效应根据管纱尺寸能具有不同的尺寸。
在提供的本发明的较好实施例中,吸口直接设在钢领板下面或上面,或者绕钢领板均匀设置几个吸口,以便特别好地利用朝向管纱的较厚端的气流的轴向分量。
由于吸管相对于锭子为固定设置,隔板相对于加捻生成装置是固定的,也可以考虑在管纱形成期间流动条件的变化。这导致了在管纱形成期间以及在加捻生成装置的向上和向下运动期间,吸口的变化,这对空吸产生影响。因此,在纺纱过程中,在纺纱过程的开始将空吸加到锭子的较低水平上,并且,随着纺纱过程继续,将空吸逐渐增加到锭子的整个区域上。这样,空吸被调节到管纱的高度以及产生的热量上。在一较好的实施例中,连接咀和空气导向面这样固定设置,使加捻生成装置处于最上的可能位置时它们在轴向与至少一个吸口的上限或下限成一直线,确保在完全纺成的管纱中在吸口的全长上准确地进行空吸。
在本发明的另一较好实施例中,在隔板和吸管之间设置隔离装置,带有至少一个通道根据钢领板位置或多或少把吸管连接到在隔板中的吸口上。根据钢领板位置吸管或多或少由隔离装置稳固地盖住,这样,导致空吸取决于加捻生成装置的位置。
当隔离装置带有被连接到轴向移动的开口上的两个通道时,根据钢领板位置,在该实施例中也能确保将空吸加到正在形成的管纱的区域内。特别是,在隔板中围绕圆周彼此相隔一定距离设置的几个吸口能够由隔离装置中的一通道被连接在一起,这样,确保更均匀的空吸。
在所有所述情况下空吸能借助于挠性管或一共用吸管实现,该管通过中心吸管将已排出的空气带到各自纺纱机的一中心空吸系统中。
这些和另外较好的实施例在从属权利要求中进一步限定。
现在参照附图以例子概述本发明,其中

图1为通过带有本发明空吸装置的环锭纺纱机的纺纱工位并垂直于该机的纵向所取的示意截面图;
图1a示出带有一空吸槽的隔板的截面图;
图1b示出图1a所示的隔板的截面,但该隔板带有几个轴向设置的吸口;
图2为沿图1的纺纱工位在线Ⅰ-Ⅰ剖取的截面图;
图3为按照图1带有支承加捻生成装置的固定装置的示意截面图;
图4为根据图3一纺纱工位的顶视截面图,但是,带有用于加捻生成装置的另一种设置方式的固定装置;
图5示出图1的侧视截面示意图,带有又一个用于加捻生成装置的固定装置;
图6示出空吸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顶视截面图;
图7示出带有可活动隔板的本发明空吸装置另一实施例的侧视截面示意图;
图8示出根据图7带有设置在低位置上的隔板装置的侧视截面示意图;
图9示出根据本发明空吸装置的另一变化实施例的侧视截面示意图;
图10示出沿图9中线Ⅸ-Ⅸ通过三个相邻纺纱工位的顶视图;
图11示出根据图9带有隔离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图12示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通过带有可活动隔板的纺纱工位的高度截面示意图;
图13示出根据图12纺纱工位的高度截面示意图,一隔离装置设置在下位置上;
图14示出图12中的截面示意图,但隔离装置设在上位置上。
各个附图中相同的部件用同样参考数字表示。
如图1所示,环锭纺纱机的纺纱工位带有一锭子10,锭子10带有驱动锭盘11,驱动带12绕驱动锭盘11切面引导以便驱动锭子转动。锭子10固定在一锭轨13上,该锭轨13在环锭纺纱机的长度上延伸(未示出更多的细节)并且携带多个锭子10。一纱管14置于锭子10上,在其纱管上已纺成的纱线15卷绕成管纱16。
为了纺制纱线15,纺纱工位带有一钢领17,钢领17同心地包围纱管14或管纱16并用作加捻生成装置。一钢丝圈18设置在钢领17上以便它可绕着钢领的圆周滑动。钢领17固定在一钢领板19上,并且在钢领17内带有钢领开口20,纱管14及在其上形成的管纱16通过该开口20延伸。
钢领板19能够相对于锭轨13向上或向下移动以便以已知方式把已形成的纱线15卷绕在管纱16的锥形绕纱区。一隔板52绕锭子10设置。隔板带有一最小直径,该直径选择成如此大以致于钢领板19与钢丝圈18和钢领17能被一起容纳并且它们可自由地向上和向下移动,而且不会阻碍在导纱器23和钢丝圈18之间的纺纱过程中形成的纱圈24的圆周运动。在轴向上,隔离装置52向上延伸到这种程度以致于管纱16的锥形绕纱区总是完全被隔板所包围,甚至在满管纱时也是如此。隔板52沿轴向向下延伸超过管纱16的包形下端。并且在侧面上带有一吸口26,该吸口26离隔板52的上缘33和下缘32都留有一定距离。
根据图1和1a,吸口26′象一个槽一样设置,并且在该实施例中,其长度约等于纱管14长度的45%。一般地说,吸口26′的长度Ⅰ,在带出空气时是有效的,应该至少等于纱管长度的20%。
根据图1b,也在锭子10的轴向上延伸的一较窄的槽在上面和下面被连接到槽形吸口26′上。
在每个相继示出的实施例中,吸口26也可由几个按锭子10的轴向间断分布的开口组成,如图6中的例子所示。
在锭子10(其上带有管纱16)和隔板52之间形成的环形空间通过吸口26′,空气导向表面48,49和50,以及由侧向空气导向表面(未示出)所限定的空间,和一连接咀34被连接到一吸管(图1未示出)上。
图2的顶视图示出隔板52的可能的横剖面形状。在隔板52的前部分有一盖46,该盖可旋转地设置以便操作者易于接近管纱16或锭子10。
在实践中,为支承钢领板19,隔板52在圆周上完全密封是有问题的。为此,根据图3和4在隔板52内设有一个轴向槽64,通过该槽一个固定装置能进入隔板52的内空间中以便支承钢领板19,而该固定装置被连接到设在隔板52外部的一钢领板托架36上。在隔板52内按锭子轴向延伸的槽64具有使固定装置62移动到纺纱过程所需的位置上的一长度。根据图3,槽64设置在与包含连接咀34和空气导向面48,49,50的空吸装置27相对的方向。然而,可以设置在圆周上的任何位置上,尤其是在空吸装置27的附近,如图4所示。
为了密封隔板52的环形空间37,在槽64上可设有一密封垫60,最好为搭接弹性密封垫。
为避免附设槽64提供图5的实施例,其中,固定装置62设置成U形。至少部分设置在隔板52的环形空间37内的一支柱的端部支承钢领板19,而设在隔板52外部的第二支柱的端部被连接到钢领板托架36上,该托架36在锭子10的轴向上可向上和向下移动。支柱,尤其是内支柱的长度这样选择以致于当钢领板处于其最上位置时两个支柱的连接部分仍位于隔板52的下边缘32之下。
根据图6,两相邻锭子10的隔板52能够至少局部地设置成体。与前盖46相对的隔板的侧面带有在锭子的轴向上延伸的槽,该槽被另一空气导向面58分开,形成用于固定装置62和吸口26′的槽64。空气导向面这样设置,即,使排出的空气导入与一中心吸管(未示出)相连的连接咀34中。两个相邻锭子10的空气导向面成一体设置,所以,一个连接咀34用于两个锭子10。在固定槽64中,另一方面,提供密封垫60以防止环形空间37和纺纱室之间的联系。支承钢领板19的固定装置62借助于连接元件54和螺栓56连接到钢领板托架36上。
在根据图6的实施例中,隔板52的尾端形成与附加空气导向面58相对的一个侧向空气导向面,该侧向导向面确定了被吸走的空气的流动方向。
在纺纱机工作期间,锭子10,纱管14以及在纱管上形成的管纱16以高达25000转/分或更高的高速度旋转。在转动期间,每个转动的锭子10与位于其上的管纱16以及转动的气圈一起形成涡流状气流(箭头S),除了其切向分量(由于空气附着转动的部件所产生)外,由于作用在空气上的离心力,该涡流状气流还包括径向分量。该径向分量取决于转动部件的直径,尤其是管纱16的直径并当其直径增大时也随着增大。这样,尤其是,在管纱16的锥形绕纱区21内并在其包状弯曲的下端区域处,空气流带有一轴向分量,该分量从小直径指向大直径。因此,该轴向分量在上绕纱区从上向下并且在下端区从下向上延伸,如图中由箭头SO表示。
在通过一吸口26′经隔板的一中部区抽吸隔板52内的环形空间37的空气的过程中,如箭头所示,从上面和下面进入隔板52中的气流由气流SO和SU的轴向分量所承载。
这样,确保实际上没有空气从隔板52的上面和下面逸出。从而,能够收集在纺纱工位的区域内由于锭子10,纱管14和管纱16的转动而产生的热量,并且热量随着排出的空气从中部通过一吸管被带走,所以,该热量不会到达已经安装带有本发明空吸装置的纺纱机的纺纱室中。
在各个纺纱工位产生的热量在产生热量的地方借助于在每个纺纱工位处的空气导向系统和空吸装置以集中的方式被收集并被带走,这样产生的效果是不再需要通过移动大量空气来将热量从纺纱室中排出。
根据本发明纺纱机的另一实施例,根据钢领板19的位置确定空吸系统。
在纺纱过程开始时,管纱高度是很小的并且仅夹带锭子10的较低区域内的空气并使其运动。这样,只需要带走运动着的空气和在该区域内产生的热量,而不是锭子的整个区域。在连续的绕纱过程中,管纱高度增加,而使转动的空气增加。这样,在管纱高度增加期间所产生的热量增加。由于这样的纺纱过程,流动状况不断地变化。图7~14的变化的实施例的根据是考虑到通过改变吸口的位置和/或尺寸可改变流动状况并调节空吸尤其是对管纱的瞬时高度的空吸力。
为此,根据图7已创造出一空吸装置,其中,隔板52刚性地固定在钢领板上并随着钢领板一起作向上和向下运动。在根据图7~14的实施例中最好成圆筒形设置的隔板的内径这样大,使既不能妨碍钢领17上的钢丝圈18的运动也不能妨碍气圈的圆周运动。
由于在开始纺纱期间钢领板设置在纱管14下端的区域内,与公知的锭子相比,锭子10必须在纱管14和锭轨13之间延伸,因此,钢领板19向下运动到其开始纺纱位置不会受下隔离管25阻碍。此外,当所述空吸设备用在皮带驱动的锭子中时,隔板52的另一隔离管25必须带有至少两个槽29,这两个槽彼此相对设置在圆周上,驱动带12能进入下隔离管25的内空间中,而不会受阻。在带有自己的驱动装置的锭子中可不采用这种措施。
在该实施例中隔离装置52的轴向伸长也可这样选择,即,甚至于满管纱16也总能被隔板52所包围。
根据图7和8,在隔板52中有槽形出口26,该出口延伸大约为纱管14长度40%的一段长度。
包括连接咀34,空气导向面48,49和50以及侧向空气导向面(未示出)的空吸装置27相对于锭子10成固定设置并且与隔板52分离开。下空气导向面49和上空气导向面50的距离已选择成使它等于吸口26的上端的高度。此外,空气导向面49,50轴向这样设置,即,在设置于最上位置处的钢领板中,上空气导向面50位于吸口26的上端的高度,而下空气导向面49位于吸口26下端的高度。
这种措施确保在至少基本上完全纺成的管纱16中热空气能在最大开口区上被带走,如图7所示。在管纱16还没有如此完全纺成的纺纱阶段中,如图8所示,一部分吸口26被隔板52盖住,因此,空吸仅发生在小的有效空吸长度上。空吸力能适应管纱高度以及所产生的热量。此外,随着管纱高度的增加而增大的吸力确保在有高热量产生期间即在非常高的管纱形成时所产生的并且支承向上气流的堆积效应被抵消。
在根据图9的空吸装置的另一个变化的实施例中,隔离装置52的上部分22的直径大于下部25的直径。在本实施例中,由上部分22和下部分25组成的隔板52相对于钢领板19也成固定设置。在钢领板19之下,即由钢领17和钢丝圈18形成的加捻生成装置之下,一圆形吸口26通过连接咀34被连接到一吸管28上。被连接到钢领板19上的吸管28,例如,如图9所示,在多个纺纱工位上沿钢领板19延伸,每个纺纱工位带有具有吸口26的下隔离管25。每个吸口26经连接咀与吸管28相连。
仅一个圆形吸口26也可以被取代为设置沿锭子10的轴向分布的几个吸口(参见图1b),这些吸口可以分布在钢领板19之上和/或之下并且形成了一有效空吸长度。
如图11所示,圆筒形下部分25,也可以被取代为设置具有可变长度的隔离盖,例如波纹管35(在图3的左边示出)或伸缩套管45,作为下隔离段。波纹管35或伸缩套管45其下端必须置于锭轨13上,为此,可设置一支承环30,通过各个支承元件31被连接到锭轨13上。各个支承元件这样设置,即,使它们不会妨碍与驱动锭盘11(图11中未示出)相啮合的驱动带12,并且同时确保锭轨13和波纹管35或伸缩套管45的下端之间的距离,因此,空气可以从下面流入波纹管35或伸缩套管45中。
吸口26可以设在钢领板19之下加捻生成装置17,18区域中的下隔离段上。取而代之,吸口26也可以设在上隔离段上即上隔离管22上,如图11中虚线所示。
最后,图12~14示出了另一变化的实施例,其中,隔板52被连接到钢领板19上。隔板52带有两个轴向移动的槽形吸口74a,74b,它们在圆周上彼此离开一段距离并且为不同的长度,它们都排列于锭子10的轴向上。较长的槽形口74a大致设在隔板52的下区域内,而较短的槽形口74b设于隔板52上区域的中部。槽形口74a和74b在轴向上彼此相重叠。
槽形口74a,74b都带有通道72a和72b,该通道72a和72b彼此也是轴向移动的并被设置在隔离装置70上。隔离装置相对于隔板52固定设置并随隔板52向上或向下运动。通道72a、72b的轴向伸长小于最小的槽形口74b的轴向伸长。在通道72a、72b的上面有上盖壁71a、71b,而在通道下面是下盖壁73a,73b,它们在向上和向下运动期间能在吸管76a,76b的各自进口的前面运动。
空吸装置27径向位于隔离装置70的外部,本例中该空吸装置包括两个吸管76a、76b以及相应的上壁82a、82b和下壁84a、84b。吸管76a、76b沿轴向彼此也可略微移动并具有轴向伸出,该伸出等于相应槽形口74a、74b的轴向伸出。
当钢领板19位于一下位置(图3)时,下槽形口74a也轴向延伸远离正形成的管纱16的下面,而上开口74b位于大约管纱16的高度上。然后,隔离装置70的上盖壁71a盖住吸管76a的进口,这样,防止了该吸管和下槽形口74a之间的气流联系。气流联系仅存在于上槽形口74b通过通道72b到吸管76b之间,这样,使空气仅经槽形口74b被吸走。
在中部的钢领板位置(图12中,隔离装置70的上壁71a局部盖住吸管76a,而隔离装置的下壁73b也局部地盖住吸管76b,这样,使空气经槽形口74a,74b被吸走,其中,槽形口74a,74b位于轴向管纱的高度。
在钢领板19(图14)的上位置中,下壁73b完全盖住吸管76b,因此,空气从环形空间中仅经下槽形口74a被吸走。
根据图14,几个类似的吸口74a、74a′或74b、74b′也能在隔板52中在圆周上彼此以一定距离均匀设置,这些吸口经相应的通道72a、72b彼此相连。利用这种设置,能够获得从环形空间37更均匀的空吸。
正如根据图1~6的实施例以及图7~14的变化实施例的情况那样,在纺纱机工作期间借助于转动的锭子10或位于锭子上的管纱16,轴向气流从上和下输送到隔离装置52中。
还有在带有可动隔板52的实施例中,产生的热量直接地在发热源区中收集并且从中部随收集的空气带走。这里也不必通过在纺纱室中的大量空气带走热量。由于取决于钢领板位置吸口具有不同的抽吸效果,可考虑连续地改变流动状况并且确保在管纱增加高度期间增加吸力,这样就保证了在环形腔37中没有热空气向上或向下逸入纺纱室,并且保证取决于管纱的高度保持尽可能小的空气传送力隔板52最好沿轴向延伸到使它伸出管纱16的上或下端至少20mm。
当根据图10吸口26的边缘86(如沿锭子10的转动方向S看是第二边缘)比第一边缘88更靠近管纱时,产生从管纱16的区域带走空气的特别有利的条件。
参考数字表10锭子 33上边缘11驱动带轮 34连接咀12驱动带 35波纹管13锭轨 36环形空间14纱管 37钢领板托架15纱线 45伸缩套管16管纱 46前盖17钢领 48后空气导向面18钢丝圈 49下空气导向面19钢领板 50上空气导向面20钢领口 52隔板21绕纱区 54连接件22盖管 56螺钉23导纱器 58附加空气导向面24气圈 60密封垫25下盖管 62固定装置26吸口 64固定槽27空吸装置 70隔离装置28吸管 71a、b上盖壁29驱动带槽 72a、b抽吸通道30支承环 73a、b下盖壁31支承元件 74a、b吸口32下边缘 76a、b吸管
78纺纱工位 82a、b上壁80a、b空吸装置 84a、b下壁
权利要求
1.一种纺纱机,尤其是带有成一排设置的多个纺纱工位的环锭纺纱机,设有可驱动的锭子(10),纱管(14)设置在锭子(10)上,纺成的纱线(15)在纱管(14)上绕成管纱(16),每个锭子(10)带有一个加捻生成装置(17,18),该加捻生成装置可沿其轴线(A)相对于锭子(10)往复运动,并为在纱管(14)上或纱管上形成的管纱(16)上的纱线(15)确定了一个绕纱区(21),一隔板(52)围绕锭子的圆周基本上完全包围锭子(10),并在纱管(14)或纱管上形成的管纱(16)和隔板(52)之间形成一环形空间,隔板沿锭子(10)的轴向向上或向下延伸至少如此远,以致于满管纱的最上段以及最下段至少基本上连续地被隔板(52)所包围,一个吸管(27)被连接到具有低于大气压力的压力源以及隔板(52)的至少一个吸口(26,26′,26″)上,其特征在于,隔板至少在沿锭子的纵向至少几个工位处打有孔,因此,吸口(26,26′,26″)在锭子(10)高度的相当长的一段上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隔板(52)在上和下端(32,33)处是开口,其方式是这样的,即,空气经上开口端和下开口端(32和33)吸入环形空间(37)。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吸口(26,26′,26″)的至少一部分与隔板(52)的下或上端(32或33)有一相当大的距离,并且最好位于隔板(52)的轴向中部区域的高度上。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吸口(26)由沿锭子(10)的轴向延伸的一个吸槽(26)组成。
5.如权利要求1~4之一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吸口(26,26′)的对空吸有效的排出长度(Ⅰ)在至少为纱管(14)长度的20%的一段长度上沿轴向方向延伸。
6.如权利要求1~5之一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隔板(52)相对于锭子(10)成固定设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吸口(26,26′)轴向这样排列,即,至少一个吸口(26,26′)的中部与纺成的满管纱(16)的中部基本上成一直线。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在上和/或下端(32,33)处的吸槽(26′)改变成也在锭子(10)的轴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狭槽。
9.如权利要求6~8之一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吸管(27)包括一连接咀(34)以及空气导向面(48,49,50),该空气导向面(48,49,50)将气流从环形空间(37)通过吸口(26)连接到连接咀(34)上。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隔板(52),空气导向面(48,49,50)以及连接咀(34)都由一个部件制成。
11.如权利要求6~10之一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隔板(52)带有一前盖(46),该前盖(46)是可旋转和/或可活动的,以便操作者易于接近管纱(16)或锭子(10)。
12.如权利要求6~11之一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在隔板(52)中设有轴向延伸的第二槽(64),设置在位于隔板(52)外部的一钢领板座(36)上的一固定装置(62),经第二槽(64)进入环形空间(37)并支承加捻生成装置(17,18),槽(64)具有这样一段长度以使加捻生成装置(17,18)可以在形成管纱所需的所有位置上运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设置一密封垫(60)以密封槽(64)。
14.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一附加空气导向面(58)这样设置,即,槽(64)位于一侧,而至少一个吸口(26,26′)位于另一侧,空气导向面(58)被连接到连接咀(34)上以便带出空气。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彼此相邻设置的两个锭子的附加空气导向面(58)相互汇合,并且各锭子(10)的两个环形空间(32)被连接到共同的连接咀(34)上。
16.如权利要求6~11之一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加捻生成装置(17,18)支承在基本为U形的固定装置中,由此,其上端被连接到钢领板座(36)上的一个侧支柱(62′)位于隔板(52)的外部,而其上端连接有加捻生成装置(17,18)的第二支柱(62″)位于隔板(22,46,52)之内,连接两个支柱的桥(62″)甚至在钢领板座(36)最上面的可能位置处仍位于隔板(52)下端的下面,或在钢领板座(36)的最下的可能位置处仍位于隔板(52)上端的上面。
17.如权利要求6~16之一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彼此相邻设置的两个锭子的隔板(52)局部属于这两个锭子(10)共有。
18.如权利要求1~5之一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隔板(52)相对于定位的锭子(10)可轴向运动,而该隔板(52)相对于加捻生成装置(17,18)固定设置。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设于加捻生成装置(17,18)下面的隔板(52)的部分包括一管状套筒(25)。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隔板(52)包括轴向槽(29),这些槽(29)可在圆周上彼此相对移动,并且当加捻生成装置(17,18)和隔板(52)位于其最下位置时用于锭子(10)的驱动带(12)通过该槽延伸。
21.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隔板(52)在加捻生成装置(17,18)下面包括一伸缩套管式套筒(45),该套筒(45)支承在载有锭子(10)的锭轨(13)上。
22.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隔板(52)在加捻生成装置(17,18)的下面包括一具有可变长度的套筒,最好为波纹管(35),它支承在载有锭子(10)的锭轨上。
23.如权利要求18-22之一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位于加捻生成装置(17,18)下面的隔离段(25,35,45)的内径比上隔离段(22)小。
24.如权利要求19~23之一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吸口(26)最好直接设置在钢领板(19)的下面或上面,或者几个吸口(26)绕钢领板(19)基本上均匀地设置。
25.如权利要求18~24之一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连接咀(34)与隔板(52)由一个部件制成。
26.如权利要求18~23之一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属于吸管(27)的一连接咀(34)以及相应的空气导向面(48,49,50)相对于锭子(16)成固定设置,并且隔板(52)可沿轴向相对于锭子移动。
27.如权利要求18至23之一或25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当加捻生成装置(17,18)位于最上的可能位置时完全纺成的管纱(16)的中部以及至少一个吸口(26,26′)的中部基本上成一直线。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连接咀(34)和空气导向面(49,50)这样固定设置,即,当加捻生成装置(17)处于最上的可能位置时,它们在轴向与至少一个吸口(26,26′)的上限或下限成一直线。
29.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在固定设置的吸管(27)的可动的隔板(52)之间有一隔离设备(70),它相对于隔板(52)固定设置,取决于加捻生成装置(17,18)的轴向高度,隔离设备使吸管(27)通过至少一个通道(72a,72b)与隔板上的至少一个吸口(26,26′)或多或少成流动联系。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在隔离装置(70)内两个可轴向移动的通道(72a,72b)使两个可轴向移动的吸口(74a,74b)以这样方式与两个轴向移动的吸管(76a,76b)成流动联系,即,主要从环形空间(37)的下部分对隔板(52)的下位置施加抽吸和主要从环形空间(37)的下和上部分对隔板的上位置施加抽吸,这种转换最好连续进行。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每个通道(72a,72b)与绕隔板(52)的圆周设置并彼此离开一定距离的两个或几个吸口(74a,74a′,74b,74b′)相连。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经通道(72a,72b)连接的开口(74a,74a′,74b,74b′)在径向彼此在一直线上。
33.如前面任何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配置到锭子(10)上的每个连接咀(34)通过一挠性管(32)与纺纱机的一中心吸管相连,该中心吸管导入具有低于大气压的真空源。
34.如权利要求1~33之一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所有锭子(10)的各个环形空间(37)经相应的连接咀(34)直接与共用吸管(28)相连。
35.如权利要求1~34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吸口(26)的两边缘(86,88)与锭子中心的距离不同,第一边缘最好在锭子(10)的孔(5)的方向离锭子中心有较大的距离。
全文摘要
纺纱机带有成排设置的多个纺纱工位,各工位有一锭子10,锭子10上设有纱管14,纺成的纱线在纱管上绕成管纱16。为每个锭子10设一隔板52,隔板基本上包围每个锭子并形成一环形空间37,在锭子10的轴向向上和向下延伸的长度使满管纱16的最上段和最下段至少基本上由隔板52包围。连接到真空源上的一吸管27连接隔板52的至少一个吸口26。至少一个吸口26的至少一部分离隔板52的下或上端(32,33)有一段距离并且大约位于隔板52的轴线中部。
文档编号D01H13/28GK1098451SQ9410231
公开日1995年2月8日 申请日期1994年3月9日 优先权日1993年3月12日
发明者L·马林纳 申请人:里特机械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