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横编机上生产立体的、单面或多面纬编织物的方法

文档序号:1656591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在横编机上生产立体的、单面或多面纬编织物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横编机上生产立体的、单面或多面纬编织物的方法,所述的横编机具有至少两个针床和一个移圈装置。
特别对于那些覆盖织物或防护帽衬料的工业用针织物来说,迄今是通过所谓的Spikkel技术由平面编织来生产拱形的或弯曲的织物。在标准的Spickel技术中,相互连接的线圈横列不是在宽度上逐渐变小就是逐渐加宽。然而,这样一来,编织方向的回转点总是处于针织物的一条线上。因此,在编织方向的的回转点处,由一个编织横列的末端到下一个织针横列的起端的编织线构成了一浮长,其每次都不出现开口,该浮长在回转点的所谓的Spikkel线上成为针织物的薄弱线段,这特别是在经常性的工业应用的情况下是不能容忍的。这种缺陷使其不能够在编织方向回转的时候在织物上均匀分布。然而,要通过如针距这样的机器参数来实现织物件的理论上几何形状的理想形状,还要对范围进行设置。
为解决该问题,本发明提出了前面所述的这类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一个线圈横列的编织组织、相应于要制成的组织构件的立体结构的宽度、相应的材料和线圈特性以及线圈横列的序列是这样选择的,尽可能实现线圈横列的不同宽度的均匀分布并借此获得针织构件上的针织方向的回转点,并且,这样选择各线圈横列的线圈大小,以便最优地获得针织物的理想的几何结构。通过在每个编织横列的线圈大小的各种构形,可以获得比编织时采用同样大小的线圈好得多的理论的理想构型,如一种球形的针织物。在一个织针横列中的线圈大小可以同样地变化,以便获得一种尽可能的好的织物几何结构。在编织横列的回转处出现的开口可以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分别形成线圈来锁闭。另一个十分重要的优点是这样实现的,在编织线圈横列的时候,一个或多个线圈在同一个或另一个针床上的另一个针上移圈,以便由此更好地获得针织物件的理想的几何结构。此外,通过与移圈技术的结合,还可以产生任意宽度的袋状隆起部分及类似物。通过单个的线圈的移圈,带有角和边的立体织物的加工方法还可以得到简化。一种按照本发明方法生产的织物,可以在邻近的至少一个带有角和边的区域还具有一个或多个球形的区域。在这种情况下,它可能是所有可能的立体构型的一种组合。因此,可以由此通过线圈的移圈,减少在编织过程中在针织物中出现的应力,以便大大地减少纱线断裂的危险性。在这种情况下,针织物可以按照任意的连接织物的技术和以任意的图案来生产。为了提高该方法的生产率,相互相邻的针织物件的片段可以分开的相互平行的成圈系统编织,而不会损失针织物件的几何形状的精确性。此外该项技术还可以实现嵌花类针织物的过渡,该过渡可以是相同颜色或不同颜色的,并且,可以借助于不同的导纱器或成圈系统构成该过渡段而不会影响到区域的界限。还有,为了减小编织时间,可由计算机实现的单个编织横列的设置有利于线圈的成圈系统,因此,由此减少了三角座滑座的滑动次数。此外,还有可能的是,通过经纱或纬纱和/或多向引进的纱线的引入来加强该针织物。另外,在编织针织物的时候,可在在针织物上相对于编织方向的任意方向引入附加线圈(Laschen)、攀状线圈(schlaufen)、结状线圈(shlingen)或类似物。这类结状线圈(shlingen)或攀状线圈(schlaufen)在工业用针织物中作为加强元件通常是必须的。对于生产来说,织入这些元件并不需要专门的加工过程和生产时间。还可以将几股丝线编的带子(如棉制有芯细圆编带等)和其他的加强或封闭元件作为纬纱或集圈线织入,并且至少部分地与所述的针织物连接,在此几股丝线编的带子和针织物之间的连接可以这样来实现,即几股丝线编的带子能够承受拉力。在以集圈技术将几股丝线编的带子织入的情况下,将向织物中引入比织物宽度更长的纱线,以便该几股丝线编的带子可以从该针织物中拉出到邻近的一个或多个位置上并能够固定在针钩或类似的物体上,而不将针织物一起拉出。
除了带有球形区域和/或带有角和边的针织物,这种针织物例如适合于用作盖套之类的东西,本发明还涉及球形防护帽、根据本发明方法生产的无缝针织物以及特别是可作为关节支架,该关节支架可装入具有两个相互设置的连接管的形状的针织物,且这两个连接管是可以弯折的。
以下将根据针织物的实例,按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方法的特征。
其中

图1是形成一种球形针织物的线圈横列的示意图。
图2是一种具有不同走向的线圈的针织物的示意图。
图3是一立体的针织物的透视侧视图。
图4是生产具有多个平行操作的成圈系统的针织物的示意图。
图5是具有穿入了经纱和纬纱的针织物的示意图。
图6是一具有穿入了经纱的球形针织物的示意图。
图7是一具有加强的附加线圈(Befestigungslaschen)的针织物的示意图。
图8是在一针织物上一成圈形成的示意图。
图9是图10的针织物的截面示意图。
图10是一针织物的示意图,该针织物是两个交织地形成的管的形状。
图1描述了为了生产一种球形针织物10的针织横列1-5的形成情况。在此,想要获得的球形形状被分解成并排连接的平面构型物且这些数据被输入到计算机11中。此外,计算机11还从输入装置12收到采用的纱支数以及其种类、力求到达的线圈的大小以及机器的参数,尤其是针距等。由此几何数据和材料以及机器的数据,计算机11产生一花纹程序,然后生成编织横列1-5。编织方向的回转点以及线圈转移点在此由计算机11均匀地分布到针织物10上,以便在针织物10上不形成变细的线。为此,要构成的编织横列这样在现有的机器的成圈系统上分布,以致于在复杂的编织结构的情况下具有尽可能少的编织时间。
图2示出了一针织物13的局部视图,该针织物具有线圈14,线圈14是在编织的方向上。此外,针织物13还有相对编织方向向右倾的线圈15和相对编织方向以一个很大的角度向左倾的线圈16。线圈14、15、16的不同取向也可以在针织物上向前移动,其自身弯曲或其走向具有一个角度。
图3示出了一针织物20,该针织物由一球形立体部分23和一平整的立体部分23构成。角24和边缘25构成了该平整的立体部分23。线22和26表示区段的分界,在此,在采用传统的Spickel技术的情况下,一种具有开口的Spickel线是按照编织方向的回转点而穿行的,然而在本发明的方法中已不这么做了。一起构成平整立体区段23的平整段的角度27可以是任意的,而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它小于90°。
图4示意地描述了一种具有一个总针织物宽度GB的针织物30。该针织物30被分成第1半B1和第2半B2。线FG标示了半匹布B1和B2之间的所谓的界限,而镶嵌细工之类从针织物的半匹布B1到第2半匹布B2的的过渡在此延伸。G表示针织物的一个长度,在该长度范围内,针织物在整个宽度GB的范围内具有相同的图案,而U表示该针织物的又一个长度,在该长度范围内,针织物的两块布匹B1和B2具有不同的图案。借助导纱器FF1和FF2,由两个成圈系统S1和S2形成了其第1半针织物B1,而借助导纱器FF1和FF2,B1由两个成圈系统S1和S2织成了第2半针织物。在此,操纵成圈系统S1和S2,使其平行于成圈系统S3和S4,以便使得针织物30的生产时间只是那种总是在整个针织物长度GB上操纵成圈系统的技术的生产时间的一半。
图5示出了一种具有织入纬纱32和经纱33的针织物31。纱线32和33加强了针织物31并赋予其特别的特性,例如赋予其确定的弹性。
图6示出了一种球形的立体针织物40,其中织入了经纱41。在此,该衬入的经纱并不受到一贯穿的Spickel区(Spickelzone)的妨碍。它们根据单个针织段的连接点的均匀的分布,无障碍地以数根穿过整个针织物。
图7图示了一种针织物50,它除了线圈51外,还具有垂直于针织方向53的固定线圈52、平行于针织方向53的固定线圈54以及与针织方向53倾斜的固定线圈55。
图8图示了一线圈60在针织物中的形成情况。61表示针织物的线圈,而62表示前面针床的针。后面针床的针由63表示。在第1个线圈横列,只在前面针床的针62上衬入纱线,并形成线圈61。在下一个线圈横列中,前面的针床的针62再次形成线圈61。然而,此外,还在后面的针床的一个针上衬入纱线。它们形成了一集圈浮线,该集圈浮线以线圈60出现在针织物的反面。线圈60的大小由针63的抽出程度而定。在其上面的下一个线圈横列中,前面针床的针62再一次形成了线圈61,并且后面针床的针63摆脱在前面所述的线圈横列上形成的集圈浮线。
图9示出了图10的针织物70的横截面,该织物由一构成外管的第1针织构件71和一位于针织构件71里面的第2管状的针织构件72构成。73表示在针织构件71和72之间间隔形成的衬入纱线。在按照图10的针织物70的透视图中可以看出,两相互设置的管状针织构件71和72以一个角度74弯曲,其中,角度74可为任意大小。针织物70例如可以是一种矫形外科的关节支架。
权利要求
1.在具有至少两个针床和一个移圈装置的平式针织机上生产立体的、一面或多面针织物构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一个线圈横列的编织组织、相应于要制成的组织构件的立体结构的宽度、相应的材料和线圈特性以及线圈横列的序列是这样选择的,尽可能实现线圈横列的不同宽度的均匀分布并借此获得针织构件上的针织方向的回转点,并且,这样选择各线圈横列的线圈大小,以便最优地获得针织物的理想的几何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编织线圈横列的时候,一个或多个线圈在同一个或另一个针床上的另一个针上移圈,以便由此最佳地获得针织物件的理想的几何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针织物上线圈横列的回转点处产生的开口用分别形成的线圈锁合。
4.根据权利要求1-3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各线圈的大小可根据相邻的线圈的大小来调整。
5.根据权利要求1-4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可以以任意一种经纬丝编织技术和可以以任意一种图案来生产。
6.根据权利要求1-5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针织物的相互相邻的区段以相互平行的分开的成圈系统来编织。
7.根据权利要求1-6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经纱或纬纱的织入和/或多个方向引入的纱线来加强针织物。
8.根据权利要求1-7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编织针织物的时候,附加线圈(Laschen)、攀状线圈(Schlaufen)、结状线圈(shlingen)或类似物,相对于编织方向被编织在针织物上。
9.根据权利要求1-7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几股丝线编的带子、或其他的加强或封闭元件作为纬纱或集圈线织入,并且至少部分地与所述的针织物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9之一的方法加工的立体针织物(20),其特征在于,该织物至少具有一球状的区域(21)和/或至少具有一带有折角和布边(25)的区域(23)。
11.防护套部件,其特征在于,该防护套部件是一种按照权利要求1-9之一的方法生产的无缝的球状针织物。
12.根据权利要求1-9之一的方法生产的防护套部件,其特征在于,该防护套部件具有两个相互设置的和连接的管子(71,72)的形状。
13.根据权利要求12的织物,其特征在于,管子(71,72)为被制成弯折的。
14.根据权利要求10-13之一的织物,其特征在于,该织物具有任意排列的,结状线圈、攀状线圈、线编带状物或类似物这样的编入或编织的加强构件。
全文摘要
在具有至少两个针床和一个移圈装置的平式针织机上生产立体的、一面或多面针织物构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一个线圈横列的编织组织、相应于要制成的组织构件的立体结构的宽度、相应的材料和线圈特性以及线圈横列的序列是这样选择的,尽可能实现线圈横列的不同宽度的均匀分布并借此获得针织构件上的针织方向的回转点,并且,这样选择各线圈横列的线圈大小,以便最优地获得针织物的理想的几何结构。
文档编号D04B7/30GK1199786SQ98102949
公开日1998年11月25日 申请日期1998年4月25日 优先权日1997年4月25日
发明者T·斯托尔, W·雷姆普 申请人:H·斯托尔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