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的毛绒织物、其生产方法以及带有改良的起绒机件的圆型针织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7703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改良的毛绒织物、其生产方法以及带有改良的起绒机件的圆型针织机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1.发明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改进了的针织毛绒织物和生产该种改进的针织毛绒织物的方法以及圆型针织机,所述的圆型针织机带有改进了的起绒机件(pile element)。
2.现有技术描述针织毛绒织物通常由地纱和毛绒纱形成,由地纱形成不同结构的地织物,而毛绒纱形成凸起的毛绒线圈与地织物相连。
在绝大多数有关针织毛绒织物的建议中,基底织物或者说地织物的针织和毛绒线圈的形成同时实现,这是通过将毛绒纱和地纱一起织进每个完整横列的所有的线圈中来实现的。
在德国专利DE671333中是一个例外,在该文献中,仅仅一根毛绒纱与一根地纱一起被针织形成线圈。如果地织物被织成非提花单面针织物横列,那么花纹仅能通过选择起绒机件进行毛绒形成或者添纱(非毛绒形成)或者形成不同长度的毛绒圈来获得(例如德国专利656588,英国专利462662,美国专利3477255中所述)。彩色的花纹通过下述方法来获得,即往一系列的导纱器中喂入不同的毛绒纱以及在预定部分由导纱器之一针织形成毛绒线圈,同时在该部分中,其他的横列由添纱线圈构成。因此,毛绒的密度根据在一个针织序列中被针织的横列数量而减少了,从而为了获得足够的毛绒密度,不同毛绒纱的序列通常被限制在两根。
基于上述的毛绒针织的方法,在一个完整横列中的毛绒纱的数量仅仅通过在一个至少由两个导纱器构成的序列中针织一个预定数量的局部横列来增加,在此之后,形成所述的完整的横列。这种方法在美国专利US2710527,US4409800以及德国专利DE1153482,DE1585051中进行了建议,在该方法中,地纱和毛绒纱浮线将会延伸在由毛绒纱和地纱交替织成的纵行的上面。根据该建议而生产的提花毛绒织物将会受到地纱浮线的限制,如果该地纱浮线在织物上延伸的纵行超过三个纵行,则,该地纱浮线将会从织物上凸起,因而,这些浮线可以在完成针织以后在所需的剪毛操作中被剪掉,这样就会去除毛绒纱的浮线部分,而使花纹能露出而看得见。
当在织物中针织局部横列时,为了避免由地纱形成的长浮线,在欧洲专利EP0043135(相应于美国专利US4633683)中建议,在针织的各局部之间将地纱设置成衬纬(波纹类型)结构。在另外一种建议中,参见欧洲专利EP0072425,不进行针织以及不形成毛绒的纱线以衬纬结构被束缚进地织物中,使得该种织物在针织成毛圈结构的状态下也能使用。
被织入到地织物中的纱线的衬纬部分将会使织物的宽度变宽,也将会减小横列密度,因此织物的毛绒密度和弹性也将会变小。
为了克服这些缺陷,在过去的15年中已经提出过许多建议来将至少两根形成毛绒的纱线织入到由一根地纱织成的地织物中。为了避免在德国专利DE671333中所述的困难,该困难是由下述情形带来的,即纱线导纱器为了将第一毛绒纱喂入到第一组织针中需要精确的调整以及喂入之后,需要将该第一毛绒纱安排到第二组织针的背部,从而就必须要接受第一毛绒纱的无法考证的拉伸(尤其是根据所提供的毛绒长度,纱线摩擦以及织针的改变等等带来的);有人建议设置相继的地纱和毛绒纱导纱器部分,在这些部分中至少毛绒纱被沉降或者被预弯纱以形成部分的毛绒线圈部分,这些部分将会在一个针织序列的最后部分与地纱一起针织形成一个完整的横列。用于生产该种类型织物的方法在美国专利US4612784,US4989421,US5167133以及欧洲专利EP0335618,EP0594187,EP0629727,以及德国专利DE4033735,DE4129845,DE19505646中进行了公开。
参照这些公开的内容,在局部预先确定的和交替形成的毛绒区域,地纱将会仅仅与至少两根毛绒纱中的一根毛绒纱进行针织,从而,在毛绒针织时不编织的毛绒纱将会延伸或者浮在由交替的毛绒纱所形成的毛绒部分上面。因此,可以想到这些浮线要在针织完成后的一个剪毛操作中被剪掉。根据每个横列中毛绒纱的数目,由于这种专门的天鹅绒类型织物的生产,就必须要承受增加了的剪毛失败。
为了减小毛绒纱占织物的百分比,相应地采用横列毛绒纱(courser pile yarn)而又不增加织物中的毛绒纱部分,有这样一些建议,即通过集圈将毛绒纱连接进织物中。
类似于上述的那种建议,根据欧洲专利公开EP0484692,也建议在至少两个相继的毛绒纱导纱器处,有选择地沉降或者预弯纱形成部分的毛绒线圈,并在最后的地纱导纱器处将这些毛绒线圈从针舌上退圈,从而,毛绒线圈通过集圈被编进地织物中。那些在上面延伸的毛绒纱部分也必须通过前文提到过的剪毛过程去除。
应当注意,通过集圈将毛绒纱织进织物中的毛绒织物也在美国专利US4043151,US4409800,欧洲专利EP0422917以及英国专利GB830219中有公开。
为了避免毛绒纱的浮线在由交替的毛绒纱形成的毛绒部分上延伸,在德国专利DE2704295中建议,在相继的导纱器处在交替的纵行中将两根毛绒纱针织成连续的衬纬结构,在此,在每一个导纱器中,预定的起绒机件拉出毛绒线圈。两根毛绒纱都被织进地织物的平针横列中。
采用该种建议,仅仅能够将两根毛绒纱针织进一个横列中,而不会产生由毛绒纱形成的浮线,从而生产出的织物能够采用原始的线圈结构或者采用被割断的毛绒线圈且减少了剪毛失败的发生。该种建议的缺点是,当要获得足够的毛绒密度时仅仅两根毛绒纱能被连接进或者织进地织物中,且毛绒纱仅仅采用集圈方式被织进地织物中,这将会减小线圈的密度。
发明概述考虑到前述的现有技术,本发明的目的为生产一种针织毛绒织物,该针织毛绒织物包含有这样的横列,即只有由至少两根毛绒纱形成的毛绒线圈才会从所述的横列中突出,使得带有这种毛绒线圈结构的织物能够被应用,同时这种毛绒线圈也能在针织机上被割断,从而避免了高的剪毛失败产生并增加了织物的天鹅绒型表面的质量。
本发明的另外一个目的是以不同的织物结构实现将毛绒纱织进地织物中,从而使得织物适合于所需的条件。
本发明的另外一个目的是在横列中设置的毛绒线圈能够被拉成不同的长度。
本发明的另外一个目的是毛绒纱在它们被针织或织入到地织物中之前通常不被沉降(预弯纱),从而就避免了毛绒纱的预弯纱(prelooping)。发明简述本发明总的发明目的通过下述方案达到,即在一种圆型针织机上生产毛绒织物,所述的圆型针织机具有至少两个相互配合的针床,一个针床支承着相应的可以移动的织针,这些织针一起同时在一个完整横列上将至少两根毛绒纱连续地织进织物中,而在另外一个针床中设置有带有钩部的起绒机件,该种带有钩部的起绒机件能够与所述的织针配合并且沿横向在所述织针之间移动,它钩住毛绒纱中的一根并在相继的纵行之间将毛绒线圈从至少两根毛绒纱拉出,从而相应地形成花纹区域。
根据这种构思,所述的毛绒纱能够被针织到线圈中同时以衬纬结构被编入到地织物中。
当毛绒纱被针织到线圈中时,至少毛绒纱中的一根被交替地针织到地织物纱线部分中,并带有规则的沉降弧,而另外的毛绒纱被拉成毛绒线圈(拉长的沉降弧)。结果由所述毛绒纱织成交替的地纱部分将会代替一根具体的地纱来针织所述的地织物。
如果毛绒纱以衬纬结构被织入到织物中,那么将会需要地纱来针织所述的地织物,但是,这种地织物也能包含毛绒纱,使得能够由每个横列多于三根的毛绒纱来制备提花毛绒织物,该织物具有高的毛绒密度。
为了制造天鹅绒类型的毛绒织物,本发明能够在针织机上将毛绒线圈割断,最好所述的针织机参照美国专利US4592212中的建议,以及在德国专利申请DE19518490中所作的进一步改进,从而能够避免增加剪毛失败,并且通过针织成更短的毛绒线圈能够节约毛绒材料。
生产带有在针织机上被割断的毛绒线圈的毛绒织物将会需要下述的圆型针织机,即如上文中的参考文件中所述,该圆型针织机按照需要带有一个针盘,一个针筒和一个沉降环。
相反,为了生产线圈毛绒织物,所述线圈毛绒织物被应用在针织的线圈结构或者能够被后处理成天鹅绒织物,这种情形中,圆型针织机将会具有两个相互配合的针床,其中织针能够被选择性地设置在其中一个针床中,而起绒机件被设置在另外一个针床中。通过在线圈形成动作中不同的位置,在每一个横列中能够获得不同长度的毛绒线圈。
根据本发明,用于生产毛绒织物的起绒机件的特征在于,具有一个钩部,所述钩部的尖峰1p定位如下,即相对于钩部内圆弧的半径,该尖峰1p向着钩部的开口方向前进或错开,使得形成一个导引边缘1s,其方向朝着起绒机件的背部,该导引边缘将会支持毛绒纱线的正确喂入和定位。为了割断毛绒线圈,所述的起绒机件具有一个切割刃,该切割刃是起绒机件杆(线圈导引部)的延续、其距离钩部有一段距离,它与切割机件的切割刃配合工作。用于生产毛圈织物结构的起绒机件在分离位置处还能够进行转动从而控制毛绒纱线。这确保了每个毛绒纱在喂入和毛绒形成之间的运动不受影响(天鹅绒型织物中具有多于两根的毛绒纱)。
附图简述通过参照附图,理解下面的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本发明其他的目的、技术特征以及特性将会变得更加清楚,所有的附图都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其中在各个附图中类似的标号代表着相应的部件。


图1到5为本发明织物结构的简要的附图;图6为圆型针织机的一个简化的横截面示意图,该圆型针织机能够生产新颖的毛绒织物,该毛绒织物带有在针织机上被割断的线圈;图6a为一个放大的侧视图,所示的是一个织针和起绒机件,该起绒机件被驱动以用于钩住一根形成毛绒的纱线;图7为一个示意图,所示的是织针、起绒机件以及与之配合的切割机件的轨道,它们用于在第一实施例中针织两根形成毛绒的纱线;图8a为一个顶视图,所示的是图7中III/IV标识的成圈部位;图8b为一个正视图,所示的是图8a中的同一个部位;图9a也为一个顶视图,所示的是同一个部位;图9b为一个正视图,具有对图8b所示起绒机件的另一种控制;图10到14为相应的详细侧视图,分别所示的是图7中V到IX所示位置中织针和起绒机件的相对位置关系;图15到21为图8a和8b中每一个织针N1到N7的侧视图,所示的是它们与相邻起绒机件的配合情况;
图22到27为侧视图,所示的是对起绒机件的另一种控制,该起绒机件与图9a和9b中的织针N1到N6进行配合;图28a为一个简化的示意横截面图,所示的是一个圆型针织机的上部,该圆型针织机用于由三根形成毛绒的纱线生产一种新颖的毛绒织物,并在该针织机上将毛绒线圈割断;图28b为一个简化的示意横截面图,所示的位置为图28a中的下部,示出用于选择起绒机件的装置;图29也是一个简化的示意横截面图,所示的是图28a中针织机的起绒机件在喂入第二根形成毛绒的纱线之后的情形;图30为一个示意图,所示的是在将三根毛绒线编织成毛绒织物时,织针、毛绒和切割机件以及中间的控制挺针片针踵的轨道之间的相互关系;图31到34为侧视图,所示的是由XXVI到IXXX标识的位置中织针和起绒机件的相互关系;图35a为一个顶视图,所示的是图30中XXX标识的线圈形成部位;图35b为上图中同一部位的正视图;图36到39为侧视图,所示的是图35a和35b中织针N13到N16中的每一根织针与邻接的起绒机件的配合关系;图40到43为一个侧视图,所示的是转动的起绒机件的下部,用于说明在线圈形成过程中对起绒机件的控制;图44为一个简化的示意横截面图,所示的是用于生产毛绒织物的圆型针织机;图45为一个示意图,所示的是图44中的织针和起绒机件的轨道之间的关系,它们用于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编织一个完整的横列;图46到52为相应于图45中的位置F1、F2和部分K的起绒机件和织针的详细位置;图53为另外一个简化的示意横截面图,它所示的是用于生产绒圈织物的圆型针织机;图54为一个示意图,所示的是图53中的织针和起绒机件的轨道在针织绒圈织物的一个完整横列时的配合关系;图55到56用于说明根据图54所示位置F11和F12处的毛绒纱的喂入位置;
图57为一个示意图,所示的是织针和起绒机件的轨道,它用于将三根毛绒纱针织形成一个绒圈织物。
优选实施方案详述图1所示的是一个毛绒织物,该毛绒织物的特征是由两根毛绒纱交替形成毛绒线圈。图中的两个横列都是由第一毛绒纱A1、B1和第二毛绒纱A2、B2构成,所述的第一毛绒纱和第二毛绒纱两者交替形成相应的毛绒线圈(PA1,PA2),或者相应地形成规则的沉降弧(SA1,SA2)。每一个沉降弧都连接着相邻的线圈,同一(毛绒)纱线的圈脚从该相邻的线圈处凸出,这确保形成改良的W形毛绒束结,该W形毛绒的圈脚被束紧在织物中,从而通过两根毛绒纱的毛绒形成能够实现饱满的毛绒密度。如图中所示,可以看到,当毛绒纱形成规则的沉降弧,在两根毛绒纱之间的摩擦力以及当织物的线圈密度已经足够提供织物的厚实感或者织物的紧密度时,原则上可以不必需要另外一根地纱。
根据织物的最终目的,如图所示毛绒纱形成的毛绒线圈能够被设置成处于相同的线圈纵行之间,或者能够按照所需的循环在后续的横列中交错设置毛绒线圈。
由于上述毛绒线圈改良的圈套方式带来的优点,该种毛绒织物在针织素色毛绒织物时是很有利的。
在图2中,示出了一种提花毛绒织物的一部分,该织物由两根毛绒纱形成,由每一根毛绒纱进行地纱部分和毛绒线圈部分的交替针织。第一毛绒纱C1、D1被针织形成规则的沉降弧SC1,此时第二毛绒纱C2、D2被拉出来形成毛绒线圈PC2。然后,第一毛绒纱C1、D1被拉出来形成毛绒线圈PC1,而与此同时第二毛绒纱C2、D2被针织形成规则的沉降弧SC2。如果需要,在由一根毛绒纱与另外一根毛绒纱交替形成毛绒时,织物的厚实感可以通过喂入一根附加的地纱而获得提高。
在由两根毛绒纱织成的织物中,如图3所示,当由一根毛绒纱与另外一根毛绒纱交替形成毛绒时,通过在毛绒线圈形成部分之间由两根毛绒纱都形成一个规则的沉降弧SL,就能够获得足够的织物厚实感或者紧密度。由第一根毛绒纱E1、F1、G1(PE1)形成的毛绒区域通过一个由第一和第二毛绒纱形成的规则的沉降弧SL而与由第二根毛绒纱E2、F2、G2形成的毛绒区域(PE2)连接起来。
图4示出的是织物的一部分,该织物的横列由三根毛绒纱形成。在图中,第一横列由纱线H1、H2和H3形成,第二横列由纱线K1、K2和K3形成。根据一个示例性的花纹中的序列,由三根毛绒纱中的一根形成的毛绒线圈(PH1、PH2、PH3)将会交替进行。规则的沉降弧将由另外两根不形成毛绒线圈的毛绒纱形成,这样将会确保获得一个足够厚实的织物,而通常不用采用一根特定的地纱。
如果在一个花纹的一个直线中有多于三种的颜色,那么就必须将不同颜色分布到两个相继的横列中,在每一个横列中,当毛绒线圈被安排在其他的横列中时,则在本横列中的毛绒形成就被暂停。这种提花已经是公知的了,由此减小的毛绒密度能够通过增加横向密度和加高毛圈来得到改善。尤其是,当生产天鹅绒型织物时,在所述的针织机上将毛绒线圈割断很受欢迎。
如果在针盘中装备有至少两种不同的织针组,这两种织针交替配置,本发明的织物能够以前述相同的方式,通过针织和不针织基底织物结构(knit and miss base construction)而获得。这种基底织物结构已经是公知的了(例如在另外的美国专利US2710527和US4409800)。与实施例中的说明相反,仅仅有一组织针上升,而另外一组织针不工作。在后继的喂纱口(feeder)处,根据一个预定的次序,织针组交替地上升进行针织,例如,按照参考文献中所述的那样。
用两种不同的织针组也能够实现将毛绒纱以衬纬结构编织进织物中。为了获得这种织物结构,交替间隔的织针被上升到集圈位置处,如下文所述的实施例中那样,在喂入毛绒纱之后,这些集圈织针被缩回以进行脱圈。在后续的喂纱口处,带有集圈的毛绒纱的织针被保持在不编织或空针的位置。同时,间隔的织针上升到退圈位置,将会针织至少一根地纱形成单纱线圈。在此之后,该地纱的浮线将先前的集圈毛绒纱束缚进织物中,这样在后继的喂纱口处当织针上升时将会防止毛绒纱的运动。
在图5中示出了一个上述类型的织物。毛绒纱L1和L2被一起以衬纬结构织入到地织物中,由这些毛绒纱之一形成的毛绒线圈(PL1、PL2)将会交替形成。然后,毛绒纱L1、L2被地纱G1的浮线FG2束缚进织物中,所述的浮线FG2编织在交替间隔的纵行线圈中。随后,通过从这些织针上将毛绒纱L1和L2的集圈退圈并束缚进毛绒纱M1和M2集圈中,毛绒纱M1和M2将会在这些纵行中被形成集圈,地纱Gm随后在交替的纵行中被集圈。对于地纱Gm的线圈,设置了毛绒纱N1和N2,它们被束缚进地纱Gn形成的织物中。
人们早已知道,衬纬结构的织物能够使得横列中的纱线(courseryarns)紧密接合起来从而获得高的毛绒密度。
除了上述的那种织物之外,地织物线圈也能够如实施例中所述的那样至少由两根毛绒纱针织构成。在这种织物中,在一线或者一个横列中包含有多于三种不同的纱线,而又没有减少毛绒密度。
当针盘针与握持沉降片进行配合时,毛绒纱的这种衬纬结构能够被结合进由所有织针形成的平针横列(plain course)中,所述的握持沉降片如德国专利公开DE2704295中所述。
附图1-5以及对它们的说明仅仅是提供对本发明能够实现的织物结构的较宽范围印象。
现在对装置进行说明,图6中圆型针织机的简化横截面示出了在针盘D中的织针N和在针筒C中的起绒机件1的结构。起绒机件1能够通过它们的踵1b集体驱动或者通过控制挺针片3单个驱动,所述的控制挺针片3为一个两臂杆,它在其上部具有一个踵3a,在其下部具有一个踵3b。控制挺针片3被设置在起绒机件1的一个凹部,并且被公知的提花装置从复位位置进行定位,在所述的复位位置处,所有的上踵被压入到针筒中,所有的踵3b从其处分别凸出到一个选定的位置处,踵3a和3b具有相反的设置。每一个凸出的踵都可以由配合三角进行控制,所述的配合三角将会在图7中进行说明。
在针盘D中的织针1集体被三角驱动以编织一个平针织物,或者被分成至少两组织针在预定的不同针织循环中针织基本的地织物结构。织针控制和三角已经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
为了割断毛绒线圈,可移动的切割机件2被设置在一个沉降片环S中,该沉降片环被固定在针筒上或者被独立地设置而与针筒和针盘同步驱动。
如图6a中可以看到的那样,一个倾斜的针织边缘Dk被设置在针盘上从而提高了纱线的规则的添纱结构,所述的针织边缘与织针N的针钩配合工作。起绒机件1具有这样的特征,即在其顶端的钩上具有一个尖峰1p,该尖峰相对于针钩圆弧的中心向着针鼻1n向前突进或者错开。从尖峰1p开始,有一个定位边缘1s向着针盘倾斜,该倾斜方向与针钩开口方向相反,所述的定位边缘将会支撑着被分开的毛绒纱。毛绒线圈能够从针钩圆弧中或者从起绒机件的杆部Pk拉出。
起绒机件1具有一个锋利的切割刃1c,该刃部沿着杆的下部分布,用于割断毛绒线圈。边缘1c的位置与切割机件2的切割刃2c相对。切割刃1c和2c彼此之间的结构和切割毛圈的过程,在早些时候的德国专利申请19518490.4和相应的美国专利US-A2-4592212中的图2和图3中进行了说明,这两篇文献在这里被完全引入作为进一步的参考。
用于生产素色织物(plain fabric)的织针N的运动如图7中所示,其中也示出了交替编织两根毛绒纱中的一根毛绒纱的起绒机件1和切割机件2的运动。根据这些机件的轨道,由此形成三角的形状。
织针1根据轨道NT被控制进入一个退圈位置。此时,所有的起绒机件根据轨道1T被缩回至适当的位置来拉直先前针织形成的毛绒线圈(参见图10),使得它们的线圈部分(该线圈部分被织针针舌的退圈运动撑大)缩回并拉紧围绕在针杆上,从而获得织物的退圈边。在此之后,所有的起绒机件上升到一个切割位置,织针N回缩到一个喂纱位置。在接近处于切割位置的起绒机件1的附近,切割机件2根据轨道2T被驱动向着针织机的中心运动,从而象剪刀一样将这些毛绒线圈割断,所述的毛绒线圈预先已经由于不停的针织而使之处于切割刃1c和2c之间(位置VI相应于图11)。在图7中的位置VII处切割动作被中止,如图12中所示,切割刃2c已经越过了起绒机件的切割刃1c。在此之后,切割机件2回缩到其空针位置。同时,为了进行毛绒线圈的拉伸动作(图7中的V),控制挺针片3通过将踵3a压入到针筒中而被定位在一个复位位置。随后,控制挺针片3被一个机械的或者电子的选针装置分别驱动到达一个选针后的位置。上述类型的提花控制已经是公知的了,例如,在德国专利DE-A1-2364138或者DE-A1-2447427中所述的那样。
就在切割机件2缩回(retraction)进入空针位置结束之前,预先确定的不针织第一毛绒纱的起绒机件被缩回到织针边缘(cheek)之下(图7中的位置VIII),该缩回运动由作用到踵3a上的三角根据轨道P2控制。此时,如图13中所示,第一毛绒纱T1被喂入到处于喂纱位置的起绒机件中,该起绒机件由轨道P1控制,在此之后这些起绒机件回缩到一个如图14所示的中间位置(图7中的位置IX),在该位置处,起绒机件的钩将会控制被钩住的毛绒纱T1,这些起绒机件的回缩运动不会影响到处于织针边缘之上的线圈形成过程。
在图7中,如果有一根地纱G的话,第二毛绒纱T2也在位置IX处喂入(图14)。
紧随着所述第二毛绒纱T2的喂入,织针N开始进行回缩运动以进行线圈的形成动作。
与织针的线圈形成动作同时进行起绒机件的运动,该运动相应于图7中所示、在图8a和8b中更加详细示出的轨道P1,P2和1T,或者相应于图7中虚线所示、在图9a和9b更加详细所示的轨道P11和P12。
现在参照图8a和8b,第二根毛绒纱T2被针钩钩住并向着针盘拉动。就在毛绒纱T2接近起绒机件1之前,预先已经确定用于钩住第二毛绒纱T2的起绒机件相应于轨道P2上升。这些预先确定的起绒机件将会是所有先前不编织第一毛绒纱T1的起绒机件或者作为另外一个选择,至少是它们的一部分。在图8b中,起绒机件1/1即将开始上升用来钩住第二根毛绒纱T2;起绒机件1/3已经处于上升后的位置上。
从图15开始,一个被上升用于钩住第二根毛绒纱T2的起绒机件(虚线所示的1/1)其位于第一毛绒纱T1前部的尖峰1p将会穿过织针线。通过该运动,定位边缘1s会将毛绒纱T1移动到上升的起绒机件如图16中所示的1/3的背部,该图相应于图8a和8b中相应的织针和起绒机件的位置关系。
同时,已经钩住第一毛绒纱T1的起绒机件(图8a和8b中的1/2,1/4)被稍微地缩回从而避免钩住第二根毛绒纱T2(图17所示),以确保毛绒纱T2能够滑过被缩回的起绒机件(如图18中的1/4)的顶部,从而控制第一毛绒纱T1的位置。
当织针已经通过了起绒机件(图8a中的织针N5之后),轨道P1和P2被一致形成轨道1T,织针和起绒机件被集体回缩以进行线圈和毛绒的形成(参见图19、20和21)。
随着起绒机件1缩回进行毛绒形成,能够根据其缩回的位置来调节毛绒长度。另外一方面,通过将起绒机件缩回到毛绒形成位置,相应的毛绒纱被控制到针钩的内侧(如图19所示),这样将会产生一个反面添纱效果。
为了获得一个规则的添纱,起绒机件相应于轨道P11和P12被驱动,当织针已经通过起绒机件时,它们将会延续轨道P1和P2(参看图7和图9a、9b)。
参照图9a、9b,织针N1-N8与图8a、8b中一样被驱动。与先前的设置相反,起绒机件1/11--1/18被控制在与图8b中起绒机件1/1-1/8不同的位置上来说明不同的效果,起绒机件1/11,1/13,1/15和1/17被设定钩住第一毛绒纱T1。通常,毛绒纱的处理及其分离与上述的情形相同。
当第二毛绒纱T2随着织针N1接近起绒机件时(图22),起绒机件1/12开始上升以便钩住第二毛绒纱T2。从而,该起绒机件的尖峰将会穿过位于第一毛绒纱T1前面的针,并且将会用定位边缘1s将该毛绒纱T1升滑到起绒机件1/12的背部之上。起绒机件1/13的位置(该起绒机件控制第一毛绒纱T1处于其钩部)稍微缩回(如图23所示),从而防止第二毛绒纱T2进入起绒机件1/13的钩部。
根据图25,当织针N4的针钩通过起绒机件时,起绒机件1/14的位置被设置钩住第二毛绒纱T2(图24),通过该动作,第二毛绒纱T2被拉进起绒机件1/14的钩内,并被控制越过起绒机件1/15的头部,该起绒机件1/15已经钩住了第一毛绒纱T1。
与图8a和8b中起绒机件的控制相反,在本实施例中,已经钩住第二毛绒纱的起绒机件被保持在其上升位置处,其他的起绒机件被图9b中的轨道P11驱动到所述的上升位置处。
根据图26,起绒机件1/15开始向着起绒机件1/16的位置处上升,该起绒机件1/16已经钩住了第二毛绒纱T2。所有的不被设计成用以钩住第二毛绒纱T2的起绒机件随着所有其他的起绒机件被上升到一个集成位置(collective position)(图27),在该位置处由毛绒纱线形成的毛绒线圈沿着织针的纵轴线被拉出。这一动作产生在当织针的针钩根据轨道NT已经通过了起绒机件的时候。通过这一动作,毛绒纱线的线圈部分首先接触到针钩的最里侧位置,而毛绒纱线的非毛绒形成部分将会接触到针盘的针织边缘Dk,该针织边缘将会使得该部分处于针钩的里侧以形成规则的添纱结构。
如图8a和9a的顶视图所示,织针N6到N8将由两根毛绒纱形成线圈,这两根毛绒纱中的一根在针盘的边缘Dk上形成规则的沉降弧(表示地织物部分),而另外一根毛绒纱在被选择的起绒机件上被拉出形成毛绒线圈。
由上述过程形成的织物结构的特征在于饱满的毛绒密度,每一个线圈都具有一个凸起的毛绒,被编织的毛绒的厚实性提高了,毛绒纱的毛绒根部从由一个规则的沉降弧所连接的相邻线圈处凸出来,这从图8a和9a中处于织针N6到N8之间的纱线结构能很明显的看到。
同样从图8a和9a中能够看到,仅仅在由两根毛绒纱交替形成毛绒的所示结构中,第一根毛绒纱以波纹的形式至多设置在有三个织针的一段(N2到N4)中、分别设置在起绒机件之前和之后。由此,第一毛绒纱进行针织和形成毛绒所产生的拉伸是可以忽略的,并且通过织针其它的选择或交替而被消除。
至少从理论上来说,在这种条件下由一根特定的地纱针织成地织物并不需要。事实上,仅由两根毛绒纱形成的毛绒织物可能不具备所需的厚实性或者紧密度,尤其是上述实施例中的结构时更是如此。其中,在所述的仅由两根毛绒纱形成的毛绒织物中,从由一根纱线形成的毛绒线圈部分交替成由另外一根毛绒纱形成的毛绒线圈部分能够通过下述方式实现,即每根毛绒纱以其毛绒脚部从一个线圈处突起。
为了提高这种织物的厚实性或者紧密度,建议采用一根特定的地纱。在提花毛绒织物中,一根额外的地纱是不需要的,当在不同的毛绒部分之间进行交替的时候,至少一个由两根毛绒纱形成的沉降片弧被形成,这将会确保获得一个足够的织物厚实性(如图3所示)。
另外,已经清楚的示出,多根毛绒纱分开以形成线圈以及纱线不受影响地被喂入到毛绒形成动作中是本发明的重要部分。
通过对前述织物结构进行的说明能够得出,很明显用三根毛绒纱进行针织能够避免对织物的厚实性或者紧密度的限制(如图4中所示)。
当用三根毛绒纱进行针织时,控制第二根和第三根毛绒纱的过程与上述实施例中对第一和第二根毛绒纱的处理过程是相同的。因此,需要达到下述要求,即,第一根毛绒纱的设置不会受到钩住第二根和第三根毛绒纱的起绒机件的动作影响。
在图28a和图29中能够看到这种要求,即第一毛绒纱从其喂入直到成圈以及毛绒形成动作,其运动都不会受到影响。可转动的起绒机件11/I的上部随着第一根毛绒纱T11向着针盘D被移动或者摆动,以便毛绒纱T11将会移动到所有那些依然保持在竖直或者不被摆动位置的起绒机件11/II的背部之后。
参照28a和28b,起绒机件11被一个中间挺针片4连接起来,该挺针片的鼻部4m处于起绒机件11的一个凹口部。中间挺针片4通过踵4b被集体驱动或者通过控制挺针片5被单个驱动,所述的控制挺针片5相应于前述实施例一样设置并通过踵5a和5b进行动作。
起绒机件11的鼻部11h和11k相应地与中间挺针片4上的鼻部4n和导引三角Ch进行配合。
图30示出了织针沿轨道TN的移动(从顶部看时的情形)和起绒机件在轨道Tp1(转动或摆动)和Tp/A(竖直)中的水平(摆动)移动。
同样也是从顶部看,也示出了切割机件的移动,它们的轨道由2t所示。
从正面看时,在图30中也示出了起绒机件11和中间挺针片4和控制挺针片5的轨道。
轨道11T代表着起绒机件11的移动,相应于该过程,被分成轨道11Ta,11T1,11T2和11T3。中间挺针片4的踵4b的轨道被示为轨道T4,T4a,T4/1,T4/2和T4/3。
控制挺针片5的踵5a按照轨道TA,TA/1,TA/2和TA/3移动,它相应于踵5b的相反的位置,该踵5b按照轨道TB和TBa移动。在轨道TA或者TB上的实线代表着凸起的踵,虚线代表着凹入的踵,该踵是通过另外一个踵或者中间挺针片4的踵4b的运动而产生间接运动的。
在这个实施例中,针织过程的开始之处与上述过程相同。织针上升到退圈位置,起绒机件被缩回以张紧毛绒线圈(与图10中相比)。在此之后,织针被回缩到一个喂纱位置,起绒机件被上升到一个切割位置(与图11相比),在该切割位置处,这些起绒机件将要保持到将近切割机件的切割动作结束(与图12比较)。
与切割动作同时,控制挺针片5被复位和分组。作用在踵5b上的三角将按照轨道TBa,T4a和11Ta使中间挺针片4以及相应的起绒机件11缩回到一个空针位置,其中起绒机件11的尖峰位置位于织针N之边缘所处的直线中或者该织针边缘之下(图31),而另外的起绒机件11被控制或者锁定在一个喂纱位置(轨道11T1)以便钩住第一毛绒纱T11,该纱在图30中的位置XXVI处被喂入,也如图31所示。
喂入纱线T11之后,上升了的起绒机件11按照轨道T4/1和11T1在踵4b上缩回到一个中间位置。通过该动作以及前述所有不喂入第一毛绒纱T11的毛绒元件的缩回(例如11/II),起绒机件的鼻部11h和中间挺针片4的鼻部4n保持彼此分离且因此不连接在一起,如图28a和29中中间挺针片4的虚线所示。通过将先前缩回的中间挺针片4(T4a)上升,鼻部4n将会重叠和啮合与之配合的起绒机件的鼻部11h(不喂入第一毛绒纱T11),如图28a和图29中的实线所示,并且将会控制和进一步握持该起绒机件处于一个竖直位置(11/II)。
与起绒机件带着第一毛绒纱的缩回的同时,控制挺针片被复位和选分以进行后来的动作。
当起绒机件按照图30中的位置XXVII带着钩住的毛绒纱T11接近它们的中间位置时,切割机件2微微地向着针盘移动。切割机件2朝向起绒机件11的挤压使得钩着第一毛绒纱T11的起绒机件11也向着针盘转动(例如在图28a中的起绒机件11/I),在此时该起绒机件11不受重叠的鼻部11h和4n的控制而处于竖直位置上。从而,第一毛绒纱T11能够不受影响地向着毛绒形成以及针织动作移动,所述的毛绒形成和针织动作位于竖直的起绒机件和转动的起绒机件之间(图32)。
随后,预先选定的起绒机件(11/II)按照轨道TA/2,T4/2和11T2由一个作用到踵5a上的三角而将之上升进入一个喂纱位置(图30中的位置XXVII),在喂入一个第二毛绒纱T12后(图33),这些预先选定的起绒机件11/II由一个作用到起绒机件踵11b上的三角控制而缩回到一个中间位置,使得鼻部4n和11h的重叠结构被保持,例如如先前在图28中讨论的起绒机件11/II那样。另外,握持三角(holding cam)Ch将会覆盖起绒机件11/II的鼻部11k,该起绒机件没有钩住第一毛绒纱T11(参见图29)。如图29和图34所示,第一和第二毛绒纱T11,T12被分开,并向着针织和毛绒形成动作移动而不会受到先前动作的影响。
与已经钩住第二毛绒纱T12的起绒机件的缩回同时,控制挺针片5被复位并被选分以钩住第三毛绒纱T13。就在喂入毛绒纱T13之后立即将织针N缩回,即在图30中的位置IXXX处,从而,毛绒纱T13被针钩迅速钩住,并且被控制朝向针盘。
相应于图30中的局部XXX,将会详细说明毛绒形成和针织动作,图35a为织针和起绒机件的顶视图,图35b为图35a中相同部位的正视图。另外,与起绒机件配合工作的织针N13到N16的侧视图为图36到图39所示。
按照轨道TA/3,所选择的控制挺针片5带着与之配合的中间挺针片4和起绒机件11/II从空针位置上升到一个钩住纱线的位置,该位置如图35a,35b和图36中的起绒机件11/3所示位置。通过该移动,第二根毛绒纱T12就被设置到上升了的起绒机件11/3的背部,并且将会滞留在起绒机件11/3的背部上一段距离或空间,最好多达三个织针的位置。如果起绒机件被设置成交替地钩住第二(T12)和第三(T13)毛绒纱,那么第二毛绒纱T12就会以如前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波纹式的结构设置。(如采用毛绒纱T1的图8a以及相应的图9a中所示。)同时,带有第一毛绒纱T11和第二毛绒纱T12的起绒机件被稍微缩回(例如,图35b,36,37和38中的起绒机件11/4和11/5),从而,不被起绒机件钩住的毛绒纱T13的纱线部分将会通过针钩,针钩处于这些稍微缩回的起绒机件的上方,如图35b中起绒机件11/5所示。不被起绒机件钩住的毛绒纱T12的纱线部分也将会通过针钩,该针钩处于那些已经钩住第一毛绒纱T11的起绒机件的上方。
当针钩已经向着针盘回缩并通过起绒机件时,带有第一毛绒纱T11的起绒机件(图35a,35b和38中的起绒机件11/6)通过三角Cp(图40,41,42)而往回转动进入竖直位置,并受到切割机件向外运动的支撑(参看图30中的轨道Tp1)。同时,没有钩住第三根毛绒纱T13的起绒机件由起绒机件11的踵控制上升,从而,沿着织针的纵轴线实现毛绒形成,以实施一个正确的或者规则的添纱。
从第一实施例中自然可以明白,起绒机件也能够缩回以进行毛绒形成,由此将会获得反面添纱结构。(参见图8b)钩住了第一毛绒纱并且被转动或者摆动后的起绒机件往回运动到一个竖直位置,该情形如图40到43所示。
在图30中的局部XXX,起绒机件11/I沿着路径11T1以及11T2缩回(该起绒机件11/I将会钩住第一毛绒纱T11),这通过缩回三角(retracting cam)Cr实现,该三角作用到起绒机件凸起的边缘11r上(图29)。起绒机件11/II已经钩住第二毛绒纱T12或者将不钩住所有的毛绒纱线,它们被踵5b经由通道Tbm控制缩回(图30)。它们由握持三角Ch(图40,41)作用控制在竖直位置上,所述的三角与鼻部11k配合(图41)。
与先前被缩回的起绒机件11/I、11/II上升的同时(该上升由如图41,42所示作用在踵4b上的上升三角(raising cam)C1来实现),一个压针三角(presser cam)Cp将会作用到转动了的起绒机件11/I的凸起部位(图40-42),从而当线圈形成动作开始时,它们被摆回到竖直位置,在该位置所有的起绒机件11都被三角Cg控制(图43)。
从上述所有的实施例中能够明白,本发明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方法用于制造天鹅绒类型的织物,这要参照EP-A2-0082538以及US4592212和德国专利申请19518490.4中建议的割断毛绒线圈的方法。
然而,带有规则的线圈结构的毛绒织物也能够被制造出来。这是通过采用其他公知的建议来实现的。
由不同的方法可知,通过在上述起绒机件上设置一个针舌,本发明也能够实现毛圈(looped)毛绒织物。在一个针织循环的开始处针舌被打开,在此之后,在另外一部分,起绒机件上升,毛绒线圈从针舌上退圈,在起绒机件缩回之后,毛绒线圈就从起绒机件上退下(注意,如德国专利申请2704295)。
为了避免起绒机件为退掉毛绒线圈而进行另外的运动,也可以采用带有钩子且钩子朝向针盘的起绒机件,例如,US4043151中建议的那种。为了实现本发明,这种机件必须作如下述实施例一样的改变和改进。
在图44中也示出了圆型针织机的简化的横截面,在图中,带有钩子的起绒机件21被设置在针筒C中。如起绒机件21所示,毛绒形成钩的特点是,一个尖峰21p相对于钩子的内弧来说朝向针盘向前错开,用于支撑住毛绒纱的分开和控制,并且一个倾斜的定位边缘21s向远离针盘的方向倾斜,并且从尖峰21p沿与针钩开口相反的方向延伸。起绒机件21在它们的内侧、面向毛绒的方向具有一个凹口R,该凹口R与中间挺针片22的一个鼻部22n配合,所述的中间挺针片能够沿着纵向驱动起绒机件,该中间挺针片与一个选针机构有联系,这些都类似于先前实施例中所示和所述的内容。
起绒机件21、中间挺针片22和类似于图28b中5的控制挺针片,它们的整套结构都集体受到起绒机件的踵21b的控制,该起绒机件另外还能由踵21d控制进行转动,该踵与一个压针三角PC配合。
织针N的结构以及为了完成一个完整的横列而进行的运动类似于先前实施例中所述的方式。
在图45中,示出了用于针织一个平针横列所需的织针N和起绒机件21的运动,该横列中带有由两根毛绒纱交替形成的毛绒线圈。织针N沿着轨道Tn从右侧往左侧运动,起绒机件21相应地沿着轨道P21,P21a和P21b运动。
当织针N被上升到一个退圈位置时,起绒机件21处于空针位置。就在线圈从针舌上退下时,能够实现对先前形成的毛绒线圈的拉伸。与该动作同时,控制挺针片被复位并被选分。
现在,针织N被缩回到一个喂纱位置,所有那些预先确定或选择出来钩住两根毛绒纱其中之一的起绒机件21被上升到喂纱位置,该喂纱位置如图45中的位置F1,在该位置处毛绒纱T21被喂入(图46)。
在毛绒纱T21的喂入位置之前,上升的起绒机件和中间挺针片的控制挺针片被分开,从而使得,预先确定要钩住第一毛绒纱T21的起绒机件沿着跑道P21a缩回到一个中间位置处,该位置如图44中所示。剩下的起绒机件21r的上端被同时向外远离针盘转动或者摆动,该动作由压针三角PC作用于踵21d来实现(图44)。
按照图47,第二毛绒纱T22被喂入到转动或者摆动了的起绒机件21r,其相应于图45中的位置F2,在此之后,这些起绒机件也最好在踵21b的作用下被缩回(图45中的轨道P21b)到如图48所示的中间位置。如图中所示,第二毛绒纱T22被正确地设置在起绒机件22的背部,该起绒机件正在控制着第一毛绒纱T21,该第一毛绒纱正是通过预定的起绒机件21r的转动运动被准确地与第二毛绒纱T22分开。
在带有第二毛绒纱T22的起绒机件的定位之后,按照图45中的K部分,针织和毛绒形成动作通过针织N回缩进入针盘而开始(图49)。藉此,带有第二毛绒纱T22的起绒机件转动后的位置被取消,即转动后的起绒机件21r被摆回到一竖直位置至起绒机件21的位置(图50),起绒机件21的轻微缩回将会确保毛绒纱T22的纱线部分(该部分被设计成针织一个规则的地织物部分)能够运动通过控制着第一毛绒纱T21的起绒机件21的上方(如图51中所示)。与线圈形成相配合,交替地由毛绒纱T21、T22形成的毛绒线圈被拉出(图52)。
在毛绒形成过程中,根据不同变化中不同的需要,起绒机件能够被驱动。
当毛绒线圈的长度通过由作用到踵21b上的或者作用到中间挺针片上的可比踵上的起绒机件21的缩回来调节时,缩回三角的位置将会确定一个统一的线圈长度。同样,如果与线圈的形成动作同时进行,一个压针三角将会转动起绒机件到一个预定的转动位置。
通过相配合的中间和控制挺针片使起绒机件缩回,这除了能够交替的由两根毛绒纱例如T21和T22形成毛绒之外,还能将毛绒线圈调节到两个不同的长度。
根据上述的说明,选择出来的起绒机件使带有第一毛绒纱T21的起绒机件缩回,这些起绒机件也将继续进行毛圈的形成动作。通过使作用到控制挺针片5的踵5a或5b上的缩回三角处于不同位置上,能够对每一根成圈纱的成圈长度进行单独的控制。
如果在带有第一毛绒纱21的起绒机件缩回之后要求两根毛绒纱形成的毛绒线圈长度不同,那么控制挺针片必须被复位并根据毛圈预先确定的长度被分组,这是通过作用到控制挺针片踵上的缩回三角的不同位置来实现的。
前面所述实施例的另外一种方案在下图中示出,图53中示出的是起绒机件和中间挺针片的结构,图54中示出的是它们的运动。
在与起绒机件31下端的钩部31h邻接的地方,设置一个凹口,中间挺针片32的一个钩部32h处于上述的凹口中。中间挺针片32的鼻部32n正作用在起绒机件31的一个放大的凹口中,该起绒机件31通过作用到与压针三角配合的踵31b而被驱动并通过该踵而被转动,如前述的实施例中所述。
中间挺针片32和起绒机件31有选择的运动受到图28b中所示装置的控制。竖直的起绒机件31被有选择地从它们的中间挺针片32上升进入到喂纱位置(如图53中虚线所示)。在第一毛绒纱T31的喂入之前,先于中间挺针片的缩回之前,这些起绒机件在作用到踵31d上的压针三角(图54中的轨道P31a)的作用下转动或者摆动进入一个位置31r,从而使得中间挺针片的钩部32h将会钩进起绒机件31r的凹入钩部31h中,该起绒机件在这种状态下在中间挺针片的作用下而缩回,如图53中的实线所示。
图54示出了用于针织由两根毛绒纱T31和T32形成的毛圈毛绒织物的一个横列所需的起绒机件和织针的运动。用于织针的轨道Tn与先前参照图45所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织针运动相同。当织针被上升到退圈位置时,起绒机件31按照轨道P31缩回,用于将先前针织的毛绒线圈拉伸。在此之后,与织针N被回缩到喂纱位置的同时,起绒机件31被上升到一个空针位置。先前,控制挺针片5将已经被复位和分开,从而根据轨道P31a,被选定的起绒机件被上升到一个喂纱位置。
同时,被选择的上升了的起绒机件向外转动或者摆动(其上端向外),从而在位置F11处,第一毛绒纱T31被喂入到转动后的起绒机件31r中(图55)。如上所述,在没有压针三角的支承下,当起绒机件被缩回到一个中间位置时,由于如上所述钩部32h保持与凹入钩部31h钩住,所以起绒机件31r将保持在被转动后或者摆动后的位置处。
在上升了的起绒机件31r缩回之前,保持在空针位置的控制挺针片可以进行另外的分组,从而所有的或者一部分与之配合的起绒机件31按照轨道31b上升,如图54所示。从图55中很明显能看出,毛绒纱T31从上升的起绒机件31的背部被移动进入缩回的起绒机件31r的钩部(图56)。
当按照轨道31b移动的起绒机件31处于喂纱位置时,一根第二毛绒纱T32被喂入到处在图54中位置F12的这些起绒机件31的钩部。上升了的起绒机件31将进一步控制毛绒纱T31处于它们的背部,并使毛绒纱T31处于起绒机件31r的钩内(图56)。在此之后,起绒机件31被缩回到一个中间位置(类似于图48),针织和毛绒形成动作如前述实施例中所述的那样开始(图49到图52)。藉此,起绒机件31r的转动位置被消除,即它们通过中间挺针片32的足够的上升而返回到非摆动位置或者竖直位置。
当将前述的两个实施例结合起来时能够进行由三个毛绒纱形成的线圈结构的生产。这在图57中示出。
为了实现由三根毛绒纱形成毛圈毛绒织物,图53中所示的织针和起绒机件的安排方式被原则上采用,其中,起绒机件31通过一个适当的支点结构可以转动或者摆动进入一个中间的前部位置。
如图57中所示的针织过程从织针N按照轨道Tn上升进入一个退圈位置开始,在该位置处,起绒机件与织针配合缩回,从而拉伸先前形成的毛绒线圈(轨道P41)。同时,进行一次选择,使得预定的起绒机件按照轨道P41a被上升和转动或者摆动进入一个前部位置。在如图57中的位置F21处,第一毛绒纱T41被喂入到相关的起绒机件中。在此之后,中间挺针片被缩回,从而它们将会钩进摆动后的起绒机件中(类似于图53),并将会把与之配合带有毛绒纱T41的起绒机件定位在中间位置。
同时,那些没有摆动或者说处于竖直位置的起绒机件(这些起绒机件依然保持在空针位置)被上升到一个喂纱位置,或者如果需要分开,则这些起绒机件的被选择出来的一部分被上升到一个喂纱位置,所述起绒机件将会包括所有相应的钩住第二毛绒纱或者第三毛绒纱(T42,T43)的起绒机件。在如图57中的位置F22,对于这些上升了的起绒机件,第二毛绒纱T42被喂入。进行一个另外的选择将会确保仅仅那些预定的起绒机件带着毛绒纱T42由轨道P41b缩回到一个中间位置,只要所述的预定起绒机件将第二毛绒纱T42形成毛圈。
同时,作用在依然保持于喂纱位置处的未摆动的起绒机件之压针针踵上的压针三角将会使这些起绒机件按照轨道P41c转动或者摆动进入一个中间摆动位置,在该位置处第三毛绒纱T43被喂入,如图57中位置F23所示。随后,这些起绒机件也被缩回到一个中间位置,进行一个与先前所述一样的毛圈形成和针织动作。
从所有描述过的实施例中将会看出,根据本发明,当针盘中所有的织针都被驱动进行针织时,将会获得生产毛绒织物的最大的能力。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与所描述的实施例不同,毛绒纱也能被预先确定的织针钩住,最好被间隔的织针钩住,例如类似于在本申请介绍部分提到的相关建议那样。
通常来说,必须设置至少两组织针并且按照预定序列的编织位置(knitting station)相对于彼此控制每组织针。
如果毛绒纱被预定的(交替的)织针针织成线圈,这些织针的运动将会与所述实施例中的相同。
如现有技术中所知,毛绒纱的衬纬结构通过将相关织针上升到集圈位置而获得,该集圈位置与在实施例中的喂纱位置相同并将会替代为喂纱位置。因此,与先前的实施例相反,当织针已经被上升到它们的退圈位置处时,如跑道Tn所示,织针被上升到一个集圈或者喂纱位置,并且按照其中一个实施例,在此过程的进行中被保持在该位置处。在此之后,需要进行另外一个针织过程而由至少一根地纱形成一个地织物。如果支承着织针的针板另外还具有沉降片(如德国专利DE2704295中所示),则所有的织针可以被上升到一个退圈位置,并将会针织一个完整的横列,或者在先前的毛绒形成过程中被悬挂起来的间隔的织针被上升,在针织完线圈之后,覆盖在由毛绒纱形成的集圈线圈上的浮线将会防止毛绒纱随着后来织针的上升而移动。
所述的实施例中毛绒线圈在针织机上被割断(如图6到43),并且织针必须被设置在针盘中,而起绒机件被设置在针筒中,除了这种实施例之外,也能够将织针和起绒机件的结构设置在两个相互配合的针床之一中来针织线圈结构。如果织针被设置在针筒中,而起绒机件被设置在针盘中,那么,毛绒的长度能够通过改变针盘和针筒之间的间距来调节。
这种结构能够通过将图44,图46到53,图55,图56进行顺时针旋转90°而获得了解。
尽管本发明结合现在认为是最实用且最佳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应当明白本发明并不仅仅局限于所述的实施例,相反,本发明将会覆盖处于权利要求书的精髓和保护范围之内的各种变化和等效装置。
权利要求
1.一种针织毛绒织物,该针织毛绒织物包含由至少两根毛绒纱构成的横列,由所述的至少两根毛绒纱中选择出来的一根纱线在纵行之间交替形成毛绒线圈,所有的毛绒纱线都与所述纵行编织在一起,使得当毛绒纱线不进行毛绒形成时其也被编入到横列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毛绒织物,其特征在于,一个横列中的所述至少两根毛绒纱通过在所有的纵行中针织成线圈而被编入到织物中。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毛绒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毛绒纱线通过在相间的纵行中针织成线圈而被编入到织物中。
4.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针织毛绒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根毛绒纱中的至少一根以交替的方式被形成规则的沉降弧,而所述至少两根毛绒纱中的另外一根被形成毛绒线圈。
5.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针织毛绒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至少两根毛绒纱在预定的纵行中被集体针织形成规则的沉降弧(SL)。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毛绒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至少两根毛绒纱被集圈织入织物的相间的纵行中。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针织毛绒织物,另外还包含由地纱针织形成的一个地织物。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针织毛绒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地纱在相间的纵行中被针织形成线圈。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针织毛绒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地纱在所有的纵行中被针织形成线圈。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针织毛绒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地织物还包含形成毛绒的纱线。
11.一种在圆型针织机上制造针织毛绒织物的方法,所述的圆型针织机能够割断毛绒线圈,并包含有一圈可以运动的织针,所述的织针都带有一个能钩住纱线的针钩,所述的圆型针织机还包含一圈起绒机件,每个起绒机件具有一个纱线咬入钩和一个距所述纱线咬入钩有一段距离的切割刃,并且还具有位于它们之间的纱线支承表面,所述的起绒机件能够沿着织针的横向并且在织针之间运动,所述的圆型针织机还包含一圈切割机件,每个切割机件都具有一个切割刃以便与位于起绒机件上的切割刃配合,并通过切割机件相对于起绒机件的横向运动将毛绒线圈割断,所述的方法包含下述步骤a)驱动所有的起绒机件到一个切割位置,并在起绒机件之间将切割机件向着切割位置往复运动;b)驱动织针进入一个喂纱位置;c)驱动预定的起绒机件到一个喂纱位置,而驱动剩余的起绒机件到一个空针位置,将第一毛绒纱喂入到处于喂纱位置处的起绒机件中;d)将所述预定的带有第一毛绒纱的起绒机件缩回到一个中间位置;e)往织针中喂入第二毛绒纱,并将带有第二毛绒纱的织针缩回;以及f)同时,将所选择的起绒机件从空针位置上升,将它们的钩部移动到织针钩部之上,从而钩住第二毛绒纱;g)将钩住第一毛绒纱的起绒机件缩回,使得第二毛绒纱没有被钩住的部分能够从这些回缩后的起绒机件上方通过;以及h)将织针回缩到一个脱圈位置,将起绒机件回缩到一个毛绒形成位置。
12.一种在圆型针织机上制造针织毛绒织物的方法,所述的圆型针织机能够割断毛绒线圈,并包含有一圈可以运动的织针,所述的织针都带有一个能钩住纱线的针钩,所述的圆型针织机还包含一圈起绒机件,每个起绒机件具有一个纱线咬入钩和一个距所述纱线咬入钩有一段距离的切割刃,并且还具有位于它们之间的纱线支承表面,所述的起绒机件能够沿着织针的横向并且在织针之间运动,所述的圆型针织机还包含一圈切割机件,每个切割机件都具有一个切割刃以便与位于起绒机件上的切割刃配合,通过切割机件在起绒机件之间的横向运动将毛绒线圈割断,所述的方法包含下述步骤a)将所有的织针上升到一个喂纱位置,驱动所有的起绒机件到达一个切割位置并将切割机件向着所述切割位置往复移动;b)驱动被选择的起绒机件到达喂纱位置,驱动剩余的起绒机件进入空针位置;c)向处于喂纱位置处的所述被选择的起绒机件喂入第一毛绒纱;d)将所述被选择的起绒机件携带着第一毛绒纱一起缩回进入一个中间位置,并将该被选择的起绒机件携带着第一毛绒纱一起向着针盘向内摆动;e)将从那些被保持在空针位置的起绒机件中预选出的起绒机件上升到一个喂纱位置处,并向这些上升进入喂纱位置处的起绒机件中喂入一个第二毛绒纱;f)将所述预定的起绒机件连带钩住的第二毛绒纱一起缩回到一个中间位置,在此之后,往织针中喂入一个第三毛绒纱;g)将所述的织针连带钩住的第三毛绒纱一起缩回,与此同时,将预定的起绒机件从所述的空针位置上升,使这些起绒机件的钩部位于织针的钩部之上以钩住第三毛绒纱;h)将已经钩住第一和第二毛绒纱的起绒机件部分地缩回,从而使得第二和第三毛绒纱没有被钩住的部分能够从部分缩回的起绒机件的上方通过;以及i)将织针缩回到脱圈位置,并且将起绒机件缩回到毛绒形成位置,与此同时,将那些已经钩住第一毛绒纱的起绒机件向外沿远离针盘的方向摆动而进入竖直位置。
13.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制造毛绒织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起绒机件被缩回以便使形成毛绒的动作与织针的形成线圈的动作同时进行。
14.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制造毛绒织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起绒机件被定位成使得形成毛绒的边缘处于织针之间,以便使形成毛绒的过程与形成线圈的过程同时进行。
15.一种用于在圆型针织机上制造针织的毛圈毛绒织物的方法,所述的圆型针织机具有一圈可移动的织针和一圈带有钩部的起绒机件,该起绒机件能够沿织针的横向并在织针之间运动,所述的方法包含下述步骤a)将织针上升到一个喂纱位置,将预定的用以将两根毛绒纱中的一根毛绒纱形成毛绒线圈的起绒机件上升进入喂纱位置,并将剩余的起绒机件控制在空针位置;b)向处于喂纱位置的起绒机件中喂入第一毛绒纱,随后将携带着第一毛绒纱的某些起绒机件缩回到一个中间位置,这些起绒机件被选择出来以将第一毛绒纱针织形成毛绒线圈;c)将那些依然保持在喂纱位置的起绒机件从针盘向外摆动,向这些摆动后的起绒机件中喂入第二毛绒纱;d)将摆动后钩住第二毛绒纱的起绒机件缩回到一个中间位置;e)将织针缩回,当织针的针钩通过起绒机件时将已经钩住第一毛绒纱的起绒机件部分地缩回,使得第二毛绒纱没有被钩住的部分能够从这些已钩住第一毛绒纱的被部分缩回的起绒机件的上方通过,在此之后,将摆动后的起绒机件移动回到竖直的、未摆动的位置;以及f)将织针缩回到一个脱圈位置,并且将起绒机件驱动到一个毛绒形成位置。
16.一种用于在圆型针织机上制造针织的毛圈毛绒织物的方法,所述的圆型针织机具有一圈可移动的织针和一圈带有钩部的起绒机件,该起绒机件能够沿织针的横向并在织针之间运动,所述的方法包含下述步骤a)将织针上升到喂纱位置,将选择出来要钩住第一毛绒纱的起绒机件上升进入喂纱位置;b)将这些起绒机件沿远离针盘的方向向外摆动,向这些摆动后的起绒机件中喂入第一毛绒纱;c)将这些摆动后的起绒机件缩回到一个中间位置,与此同时对起绒机件进行选择,并将选择出来的起绒机件从空针位置上升到一个喂纱位置,向这些被选择出来的起绒机件中喂入第二毛绒纱;d)在此之后,将这些带有第二毛绒纱的起绒机件从喂纱位置缩回到一个中间位置,然后将织针缩回;e)立即部分地将已经钩住至少第二毛绒纱的起绒机件缩回,使得当织针针钩通过起绒机件时,第一毛绒纱的没有被钩住的部分能够从钩住第二毛绒纱的起绒机件的上方通过;以及f)将织针缩回进入一个脱圈位置,并且将起绒机件驱动进入一个毛绒形成位置。
17.如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制造针织的毛圈毛绒织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起绒机件被缩回到一个统一的位置处以进行毛绒形成。
18.如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制造针织的毛圈毛绒织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起绒机件相应于其所钩住的毛绒纱线之一而被缩回到两个不同的位置处以进行毛绒形成。
19.如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制造针织的毛圈毛绒织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起绒机件被进行另外的选择,以便于缩回到两个不同的毛绒形成位置。
20.如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制造针织的毛圈毛绒织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为了进行毛绒形成,起绒机件保持其钩部与织针成一直线。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制造针织的毛圈毛绒织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起绒机件从针盘向外摆动到一个统一的毛绒形成位置。
22.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制造针织的毛圈毛绒织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起绒机件中的被选择出来的一部分从针盘向外摆动到第二个毛绒形成位置。
23.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制造针织的毛圈毛绒织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被摆动后的起绒机件在毛绒形成过程中保持在其被摆动后的位置。
24.一种用于在圆型针织机上制造针织的毛圈毛绒织物的方法,所述的圆型针织机具有一圈可移动的织针和一圈带有钩部的起绒机件,该起绒机件能够沿织针的横向并在所述的织针之间运动,所述的方法包含下述步骤a)将织针上升到一个喂纱位置,将被选择出来要钩住第一毛绒纱的起绒机件上升到喂纱位置;b)将上升了的起绒机件沿着远离针盘的方向摆动到最外端的位置,向这些被摆动后的起绒机件中喂入第一毛绒纱,在此之后,将摆动后的起绒机件连带着第一毛绒纱一起缩回到一个中间位置;c)将预定的起绒机件上升进入到一个喂纱位置以钩住一个随后喂入的毛绒纱线;d)将一根第二毛绒纱喂入到被上升进入到喂纱位置处的起绒机件中,随后,将钩住第二毛绒纱的某些起绒机件缩回进入到一个中间位置;e)将依然保持在喂纱位置处的那些起绒机件摆动到一个中间水平位置,向这些摆动后的起绒机件中喂入一个第三毛绒纱;f)将起绒机件从喂纱位置处连带着第三毛绒纱一起缩回到一个中间位置;g)将织针缩回,并且将已经钩住毛绒纱之一的起绒机件局部缩回一个足够的量,使得当织针的针钩通过起绒机件时,第一和第三毛绒纱没有被钩住的部分将会从那些已经钩住第二和第三毛绒纱的起绒机件上方通过;以及h)将织针缩回到一个脱圈位置,并且将起绒机件驱动到毛绒形成位置,与此同时,将起绒机件从它们先前的摆动位置往回摆动至竖直的位置。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制造针织的毛圈毛绒织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起绒机件被缩回到一个统一的毛绒形成位置。
26.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制造针织的毛圈毛绒织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起绒机件被定位成使其钩部与形成毛绒的织针处于一条直线。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制造针织的毛圈毛绒织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起绒机件从针盘向外摆动进入一个统一的毛绒形成位置。
28.如权利要求11、12、15、16或24所述的制造针织的毛圈毛绒织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有的织针被定位在一个喂纱位置之前,它们被上升到一个退圈位置。
29.如权利要求11、12、15、16或24所述的制造针织的毛圈毛绒织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间隔的织针被定位在一个喂纱位置之前,它们被上升到一个退圈位置。
30.如权利要求28或29所述的制造针织的毛圈毛绒织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线圈从织针针舌上退圈步骤之后,起绒机件被缩回到一个毛绒线圈拉伸位置。
31.如权利要求11、12、15、16或24所述的制造针织的毛圈毛绒织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继导纱器之后,在喂入毛绒纱之前,间隔的织针被上升到集圈位置,在所述的导纱器处,为了以预定的顺序将一根地纱针织成地织物,织针被上升到退圈位置。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制造针织的毛圈毛绒织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喂入毛绒纱之前,间隔的织针被上升到一个集圈位置,在毛绒形成动作之后,剩余的织针被驱动以将一根地纱针织成地织物。
33.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制造针织的毛圈毛绒织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喂入毛绒纱之前,间隔的织针被上升到一个集圈位置,并且在毛绒形成动作之后,所有的织针被上升以针织一个地织物。
34.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制造针织的毛圈毛绒织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间隔的织针按照预定的顺序被上升以针织地织物。
35.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制造针织的毛圈毛绒织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地织物中包含形成毛绒的纱。
36.一种圆型针织机,具有至少两个相互配合的针床,所述的两个针床适合于分别在其内可移动地配置一圈织针和一圈带有钩部的起绒机件,两个针床设置成使一圈织针能够沿所述另外一圈起绒机件的横向并在它们之间作相应的运动,该圆型针织机还具有多个编织位置,所述的圆型针织机还包括a)多个被设置在针盘中的织针;b)多个被设置在针筒中的带有钩部的起绒机件,每一个所述的起绒机件都具有一个纱线咬入钩;c)一个毛绒纱线喂入机构,该机构能够渐进地往所述的织针和起绒机件中喂入至少两根毛绒纱;d)一个地纱喂入机构,能够往所述的织针中喂入一根地纱;e)一个织针和起绒机件驱动系统,该系统能够逐渐地控制所述的织针和所述的起绒机件以钩住并控制至少两根毛绒纱以及一根地纱,以将它们针织成具有由至少两根毛绒纱形成的毛绒线圈的织物;f)一个选针装置,该选针装置能够渐进地控制所述的起绒机件以便交替地钩住所述至少两根毛绒纱中的一根,并且将所述两根毛绒纱中的一根形成毛绒线圈。
37.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圆型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起绒机件被可转动地固定,使得它能被横向地驱动进入一个摆动后的位置。
38.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圆型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起绒机件的至少一部分被摆动进入不同的横向位置以便交替地钩住所述至少两根毛绒纱中的之一。
39.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圆型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圈织针被设置在针盘中,而所述的一圈起绒机件被设置在针筒中。
40.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圆型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圈织针被设置在针筒中,而所述的一圈起绒机件被设置在针盘中。
41.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圆型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圈起绒机件的钩部朝向针盘的中心。
42.一种圆型针织机,具有一个针盘,在该针盘中设置有织针,这些织针的设置能够使它们朝向带有钩部的起绒机件、沿着起绒机件的横向和在该起绒机件之间运动,所述每一个起绒机件都具有一个所述距钩部一段距离设置的切割刃,所述的起绒机件被设置在针筒中作相应的运动,该圆型针织机还具有一个位于针盘和针筒外部的沉降环,该沉降环设置在针盘之下一段距离处,在该沉降环中设置有沉降环切割机件,每个沉降环切割机件都具有一个切割刃,所述的沉降环切割机件设置成可以横向运动,它们的切割刃相对于所述起绒机件的切割刃为弹性接触,从而通过在起绒机件之间相应的运动来切割毛绒线圈,所述的针织机具有多个编织位置,进一步还包括a)多个毛绒纱导纱器,其逐渐地将毛绒纱喂入到起绒机件和织针中;b)一个地纱导纱器,其逐渐地往所述的织针中喂入地纱;c)一个三角机构,该三角机构逐渐地控制所述的织针、所述的起绒机件和所述的沉降环切割机件,使得至少两根毛绒纱和地纱被钩住以针织成一个织物,该织物带有由所述的至少两根毛绒纱中的一根交替形成的毛绒线圈;d)一个选针机构,该选针机构逐渐地控制所述的起绒机件,以便以一个交替的方式钩住所述至少两根毛绒纱中的一根,被钩住的毛绒纱形成毛绒线圈,并且将毛绒线圈保持在所述的起绒机件上,使得这些毛绒线圈定位在所述起绒机件的切割刃与所述沉降环切割机件的切割刃之间;以及e)所述的三角机构将所述的沉降环切割机件相对于所述的起绒机件横向运动,并且相互配合以割断被保持的毛绒线圈,从而将这些毛绒线圈从所述的起绒机件上退下。
43.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圆型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起绒机件被可转动地安装,使得它能够被横向驱动进入一个摆动位置。
44.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圆型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起绒机件被定位成钩住第一毛绒纱,然后当其进入一个中间位置时向着针盘摆动,并且将会与针织动作同时地摆回到竖直位置。
45.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圆型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圈起绒机件的钩部朝向针盘的外部。
46.如权利要求36或42所述的圆型针织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至少两根毛绒纱被喂入之前,所述的织针驱动系统将所有的织针上升到一个退圈位置,所述的至少两根毛绒纱在每一个纵行中都针织成线圈。
47.如权利要求36或42所述的圆型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织针驱动系统以预定的顺序将所述织针中的间隔织针移动以便将所述的毛绒纱针织成线圈。
48.如权利要求36或者42所述的圆型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织针驱动系统将所述织针中的间隔织针驱动,以便将所述的毛绒纱针织成集圈线圈,而在其它编织位置,按照一个预定的顺序将间隔的织针驱动到退圈位置以便将所述的地纱针织成地织物。
49.如权利要求36或42所述的圆型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织针驱动系统将所述织针的间隔织针移动以便把所述地纱针织成地织物,而在预定的针织顺序中将选定的间隔织针移动进入一个集圈位置,用于接受至少两根毛绒纱并将它们针织成集圈线圈。
50.如权利要求36或42所述的圆型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织针和起绒机件驱动系统在所述的织针脱圈运动的同时,将所述的起绒机件缩回形成统一的毛绒长度。
51.如权利要求36或42所述的圆型针织机,其特征在于,与所述织针的脱圈运动同时,所述起绒机件的钩部与所述织针的钩部成一直线。
52.如权利要求36或42所述的圆型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起绒机件驱动系统将选定的其中一个起绒机件驱动到两个不同的毛绒纱咬入位置,用于交替地钩住所述至少两根毛绒纱中的一根。
53.如权利要求36或42所述的圆型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起绒机件被控制在两个不同的毛绒形成位置。
54.一种起绒机件,具有一个杆部,该杆部具有一个前侧和一个后侧,还具有一个上端,所述的上端具有一个钩部,该钩部由一个内圆弧凹部和一个外部表面限定形成,所述的外部表面包括一个尖峰部位,该尖峰部位这样定位,即其偏移于所述内圆弧凹部的中心点。
55.如权利要求54所述的起绒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表面进一步还包括一个定位边缘,该定位边缘从所述的尖峰部延伸。
56.如权利要求55所述的起绒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位边缘沿远离所述尖峰位置的方向向下成角度。
57.如权利要求54所述的起绒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钩部具有一个尖端,所述的尖峰部向着所述的尖端偏斜。
58.如权利要求54所述的起绒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起绒机件进一步还具有一个切割刃,该切割刃位于所述的杆部上、处在所述钩部之下一段距离处,该切割刃朝向与所述的钩部相同的方向。
59.如权利要求58所述的起绒机件,其特征在于,进一步还包括一个鼻部,该鼻部从所述的杆部沿与所述的钩部相同的方向向外凸出,所述的鼻部超出所述的切割刃有一段距离,该起绒机件还具有一个凸起的部位,该部位沿着所述杆部的至少一部分延伸超出所述的鼻部。
60.如权利要求54所述的起绒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起绒机件能够被用在圆型针织机的针筒中,其钩部朝向远离针筒的方向。
61.如权利要求54所述的起绒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起绒机件能够被使用在针织机的针筒中,其钩部面向针筒方向。
62.一种带有钩部的起绒机件(1、11、21、31),用于针织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何之一项所述的毛绒织物,该起绒机件在其上端具有一个钩部以用于钩住毛绒纱,还具有一个位于该起绒机件前侧的踵(1b、11b、21b、31b),用于进行统一的运动,其特征在于,所述钩部的尖峰定位成朝向钩部的开口方向并且从钩部的内圆弧的中心错开,从而从尖峰到针钩开口的背侧形成一个倾斜的定位边缘。
63.如权利要求62所述的带有钩部的起绒机件,其特征在于,钩部的开口被设置成朝向起绒机件的前侧,在杆部上距离钩部足够的距离处设置一个切割刃。
64.如权利要求62所述的带有钩部的起绒机件,其特征在于,钩部的开口被设置成朝向起绒机件的背侧。
65.如权利要求63或64所述的带有钩部的起绒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起绒机件具有一个支点和边缘以用于进行转动运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改进了的毛绒织物,该种毛绒织物包含有下述类型的横列,即至少两根毛绒纱在一个完整的横列中被一起相互配合地束缚进各种织物结构中以及地织物中,并在相继的纵行或者区域之间彼此交替地形成毛绒线圈。这种织物由这样一种方法生产,即该方法中织针被移动到一个喂纱位置,这些织针被保持在该位置处,此时,至少在两个相继的部分处起绒机件交替地被选择和上升,并且在喂入一根毛绒纱之后被缩回到一个中间位置。毛绒纱被控制彼此分开并在它们的形成毛绒和织进织物中的运动中彼此不影响。这种制造在一种圆型针织机上实现,该圆型针织机具有多个针织部分,每个针织部分都具有至少两个相互配合的针床,所述的针床用于在其内可移动地设置相应的一圈织针,该织针能够在下述一圈起绒机件的横向方向上并在它们之间作相应的运动,所述的一圈起绒机件配置在另外一个针床中,该起绒机件能够作相应的运动,每个起绒机件都具有一个钩部,用于钩住毛绒纱。按照针织机中的结构设置,毛绒线圈能够被割断。
文档编号D04B1/02GK1249790SQ98803178
公开日2000年4月5日 申请日期1998年1月8日 优先权日1997年1月8日
发明者W·R·施米德特 申请人:Tmg斯蒂弗雷克斯汉德斯股份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