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建筑物隔震耗能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2344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新型建筑物隔震耗能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为预防地震而设计的一种新型建筑物隔震耗能装置。

背景技术
中,为了防止地震给建筑物带来的灾难,过去采用增加建筑物结构刚度等办法来“抗震”;现在大多认为采用隔震的办法较为合理可取,隔震的方法就是在上部建筑物与底部基础之间,设立隔震层,以增大建筑物的固有周期,避开地震的卓越周期,减轻震动。目前为了延长建筑物固有周期,通常是在建筑物与基础之间设置可动支承,地震反应加速度才会大大降低,但反之,位移反应将增大;为减小位移,又要加入阻止其运动的阻尼器,同时也消耗地震能量,又会使周期变短;如果因阻尼器的加入而基本不改变周期,地震产生的反应加速度只有很少的下降,这将导致隔震装置只有很窄的计算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新型建筑物隔震耗能装置,有效地拓展其计算范围,延长周期,减轻震动,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保护国家,集体和个人财产,减少和避免地震带来的财产和人身损害。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包括在建筑物10与材料基础7之间放置隔震的支承和阻尼器,其特征在于为阻尼器并兼有支承作用的耗能球体2表面装配阻滑层3,耗能球体2上部和下部的接触面为球面状。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还包括支承为可动支承的滚珠1是圆形球体,分布的滚珠1上下接触可预理的钢板9。
耗能球体2上表面与阻滑层3组成球形表面。
耗能球体2上表面与阻滑层3组成弧形表面本实用新型的
如下图1是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是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图3是平面装置示意图,图4是建筑物使用示意图。上述图中标号说明如下1-滚球,2-耗能球体,3-阻滑层,4-耗能摩擦面,5-耗能摩擦层,6-地基,7-传统材料基础,8-建筑物底板,9-钢板,10-建筑物。
下面依附图作进一步的详述参见图1,地基是传统的地基,如原土,在地基6上是传统的钢筋混凝土传统材料基础7,混凝土传统材料基础7凹形(呈弧形曲面或其它几何形状)槽内填充耗能摩擦层5,其粘合材料是起包裹加固作用,如建筑砂浆等,耗能摩擦层5凹形球形面是耗能摩擦面4,该面与耗能球体2下部接触,两者接触面呈球形面接触,使耗能球体2实现各方向微转动,耗能摩擦面4是由形成耗能摩擦导5的材料粘合而成;耗能球体2上表面装配阻滑层3,两者组成球面形,阻滑层3由橡胶或其它阻滑材料制作,球形表面阻滑层3接触支承建筑物底板8;图1左上的滚珠1上下表面接触钢板9,钢板9是为局部压力过大而设置的,是混凝土预埋钢板9,对应图右侧是滚珠1上下表面直接接触建筑物底板8和材料基础7,滚珠1和耗能球体2上表面共同作为可动支承,耗能球体2还起摩擦型阴尼器的作用,耗能球体2是由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制成,滚珠1可采用钢珠或钢筋混凝土等其它材料制作。根据实际情况,在建筑物10与传统材料基础7之间可不采用滚动1支承,仅采用耗能球体2支承。参见图2,基本同上,不同的是耗能球体2不是球体,而是下部接触面是球形表面,上表面与阻滑层3组成球形表面。当然也可采用弧面。参见图3,耗能球体2和滚珠1在一起分布可呈对称型,也可呈均布,也能呈非对称、非均布,这里是根据建筑物10的设计风格及重心分布来决定。参见图4起支承的主要是耗能球体2,在建筑物10中部分布,这一点图3也显示。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效果如下①由于采用不同大小的耗能球体和滚珠,故根据其数量之间的比例,确定摩擦面的摩擦系数,耗能球体的大小高度等诸多可调参数,都拓展了整个装置计算的范围。
②由于设计计算范围的加宽,使整个隔震装置可滑动,延长周期,减轻震动,并使位移在允许的范围内;同时可滑动装置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设计出各种建筑物自振周期,所以具有在相当广的周期范围内期待着隔震这一突出的效果。
③结合耗能球体的诸多参数,实现由中、小地震出发,直到抵御大地震的大变形的隔震效果。
权利要求1.新型建筑物的隔震耗能装置,包括在建筑物10与传统材料基础7之间放置隔震的支承和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其为阻尼器并兼支承的耗能球体2表面装配阻滑层3,耗能球体2上部和下部的接触面为球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建筑物隔震耗能装置,其特征是在建筑物10与传统材料基础7之间有支承,其为可动支承的滚珠1是圆形球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建筑物隔震耗能装置,其特征是分布的滚珠1上下接触可预理的钢板9。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建筑物隔震耗能装置,其特征是耗能球体2上表面与阻滑层3组成球形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建筑物隔震耗能装置,其特征是耗能球体2上表面与阻滑层3组成弧形表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建筑物隔震耗能装置。目的是拓展装置的计算范围,延长周期,减少和避免地震可带来的财产和人力损害。构成是可动支承的滚珠是圆形的球体,耗能球体2上表面装配阻滑层,上下部接触面为球面形。优点是:根据可调参数,拓展了整个装置的计算范围,可滑动在相当广的周期内期待隔震这一效果。
文档编号E04B1/98GK2431333SQ0022659
公开日2001年5月23日 申请日期2000年7月11日 优先权日2000年7月11日
发明者楚宏 申请人:楚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