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抗震功能的帷幕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3706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抗震功能的帷幕墙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帷幕墙,特别是指一种具抗震功能的帷幕墙。
技术背景帷幕墙由于具有造型变化弹性大、采光佳、自重轻,及现场组装简单可有效缩短工期等优点,近年来已逐渐使用于一般大楼的外墙。而且,帷幕墙在装设的前供应商除了必须提供产地证明等以利业主或监造单位审核品质的外,为了确保防风避雨的性能,可依合约规定或业主要求另外执行风雨试验,以提供品质还进一步的保障。
如图1及图2所示,帷幕墙1包含多个框架单元11,及镶设于框架单元11间的面材12,面材12依帷幕墙1的种类可为玻璃、金属板及混凝土板等。每一框架单元11包括二左右相隔的竖直框料模组111,及二上下设于竖直框料模组111间的横向框料模组112,竖直框料模组111及横向框料模组112共同界定出一可供面材12镶设的空间。而且,为使帷幕墙1得以稳定的安装于设置的位置上,通常会将竖直框料模组111固设于建筑物的结构构件2(如楼板或柱)上,固设的方法可采用角钢13再以螺栓14锁固等各种不同的方式。
以往帷幕墙1固设于建筑物的结构构件2上的方式,虽然可以确保帷幕墙1不会因为风力等外力作用而移位,但是对于地震来袭时,只能随着建筑物摇晃变形而产生可能足以损坏其结构的运动,使得震后必须修复或调换破损的部分,不只增加费用的支出,也会造成使用者相当的不便及麻烦。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抗震功能的帷幕墙。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不与结构物产生连动变形的帷幕墙。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构件简单且组装方便的具抗震功能的帷幕墙。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该具抗震功能的帷幕墙附着于一结构体上,并包括多个框架单元及多个固定单元。每一框架单元包括多个框料模组,并定义两两相互垂直的一第一平面、一第二平面及一第三平面。固定单元为可拆解地连接竖直框料模组及该结构体,各固定单元上形成分别定义一长度方向的至少一第一槽孔、至少一第二槽孔及至少一第三槽孔,第一槽孔的延伸线、第二槽孔的延伸线及第三槽孔的延伸线分别于第一平面、第二平面及第三平面上的投影两两垂直,使竖直框料模组及结构体受外力作用时,可沿第一槽孔的长度方向、第二槽孔的长度方向及第三槽孔的长度方向产生相对运动。
本实用新型具抗震功能的帷幕墙,借由固定单元上第一槽孔、第二槽孔及第三槽孔的设置,使得结构体于地震力的作用下产生变位时,不会连动帷幕墙移动,因而可确保帷幕墙的安全性,而且本实用新型的具抗震功能的帷幕墙由于构件简单且组装容易,因此在成本上、工期的缩减上及功效上皆有其优点。
下面通过最佳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抗震功能的帷幕墙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一局部平面图,说明以往的帷幕墙;图2是一立体图,说明图1所示的帷幕墙与一结构构件为固接而无法产生相对的运动;图3是一局部立体图,说明本实用新型具抗震功能的帷幕墙的第一实施例;图4是图3所示实施例的一局部放大立体图;图5是图3所示实施例的一立体分解图;图6是图3所示实施例的一立体分解图,说明该实施例的多个横向框料模组;图7是图3所示实施例的一局部侧视图,说明该实施例的多个竖直框料模组及该横向框料模组组装后的情形;图8是一部份立体图,说明本实用新型具抗震功能的帷幕墙的第二实施例;图9是图8所示实施例的一立体分解图,说明该实施例的多个横向框料模组;及图10是图8所示实施例的一局部侧视图,说明该实施例的多个竖直框料模组及该横向框料模组组装后的情形。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3、图4与图5,本实用新型具抗震功能的帷幕墙4的第一实施例,是以设于办公大楼外侧作为外墙的帷幕墙4为例来作说明,但是熟悉该项技术人士当可将的使用车站大楼、住家大楼等其他建筑物上作为外墙或装饰墙等用途。具抗震功能的帷幕墙4附着于大楼的至少一结构构件3(此处为一楼板)上,包含多个框架单元5及多个固定单元6。
每一框架单元5包括二左右相邻的竖直框料模组51,及二上下设于竖直框料模组51间的横向框料模组52。每一竖直框料模组51包括多个竖直框料本体511,竖直框料本体511间的连接乃透过下方竖直框料本体511顶端的凸伸部512,嵌设于上方竖直框料本体511底端上的凹陷部513而结合,每一竖直框料本体511的尺寸及竖直框料模组51的总长度完全视设计或市售的标准尺寸而定,而且竖直框料本体511与竖直框料本体511间也可增设其他固定元件(图未示)以加强其连结的稳定性。竖直框料模组51定义两两相互垂直的一第一平面、一第二平面及一第三平面,本实施例中第一平面为平行楼板顶面的X-Y面,第二平面为平行楼板接近竖直框料模组51的侧面的Y-Z面,而第三平面为与第一平面及第二平面正交的X-Z平面,在其他实施状态下此三平面的定义可不以上述为限。横向框料模组52两端分别连接于一竖直框料模组51,其详细的构造容后再述。
固定单元6设于楼板及竖直框料模组51间,用以使楼板及竖直框料模组51间为可运动地连结,每一固定单元6包括一后连结件61、设于竖直框料模组51左右两侧的一左连结件62及一右连结件63,及多个螺栓组64。后连结件61于本实施例中为一角钢,包括一设于楼板顶面的水平肢611,及一连接于水平肢611一端且附着于楼板接近竖直框料模组51的侧面上的垂直肢612,水平肢611上形成至少一平行X轴方向的长形第一槽孔613(本实施例为三个第一槽孔613),且垂直肢612上形成至少一平行Y轴方向的长形第二槽孔614(本实施例为二个第二槽孔614),第一槽孔613及第二槽孔614分别定义其长向方向为平行X轴及Y轴。此外,为了使装设后连结件61的楼板外形上较为美观,可于楼板制作时在后连结件61安装的位置上先内凹一个角钢的厚度,使得后连结件61设置后其外表面可分别与楼板的顶面及接近竖直框料模组51的侧面齐平。
另一方面,在后连结件61装设前,可先于楼板内配合第一槽孔613的位置及大小,于楼板混凝土浇置时预埋至少一第一限位件65,此处第一限位件65为一U型金属件,U型金属件弯折的二端凸伸于楼板外并分别穿伸于第一槽孔613,使得后连结件61受第一限位件65的拘束,而可于平行X轴的方向运动。而且,U型金属件弯折且凸伸于楼板外的二端上可分别形成螺纹,供螺栓组64的螺帽641锁设以增加稳定。另一方面,后连结件61可借由至少一第二限位件66,此处每一第二限位件66为一螺栓组,透过第二槽孔614分别连结于左连结件62及右连结件63上,而可于平行Y轴的方向运动。
上述第一限位件65及第二限位件66虽然一为U型金属件一为螺栓组,但是在不同的实施状态下,可同为U型金属件或U型件以外的其他形状,例如L型(图未示),L型金属件的两端可凸伸于楼板外,并分别穿伸于第一槽孔613及第二槽孔614,而且第一限位件65及第二限位件66的形状也可为不同,例如一为U型一为L型。在第一限位件65为U型金属件的情形下,三个第一槽孔613中位于中央的一个可不为其他第一限位件65所穿伸。而且,出于考虑,也可采第一限位件65为螺栓组而第二限位件66为预埋U型金属件的方式,熟知该项技术人士当可轻易推得。
左连结件62包括一附着于竖直框料本体511上的左腹肢621,及一由左腹肢621一端向远离竖直框料本体511方向延伸且相邻垂直肢612的左翼肢622,左腹肢621可借由螺接的方式固接于竖直框料本体511上(固接方式不以螺接为限),且左翼肢622上形成至少一对应第二槽孔614的长形第三槽孔623,使得左连结件62附着于后连结件61上时,第三槽孔623可并叠于第二槽孔614,第二限位件66远离楼板凸伸的一端可穿过位于左侧的第二槽孔614及第三槽孔623后以螺帽641锁固,使左连结件62与后连结件61连接。第三槽孔623并定义其长度方向为平行Z轴的方向,使得左连结件62及后连结件61受外力作用时可沿Y轴方向及Z轴方向产生相对运动。
右连结件63包括一附着于竖直框料本体511上的右腹肢631,及一由右腹肢631一端向远离竖直框料本体511方向延伸且相邻垂直肢612的右翼肢632,右腹肢631可借由螺接的方式固接于竖直框料本体511上(固接方式不以螺接为限),且右翼肢632上形成至少一对应第二槽孔614的长形第三槽孔623,使得右连结件63附着于后连结件61上时,第三槽孔623可并叠于第二槽孔614,第二限位件66远离楼板凸伸的一端可穿过位于右侧的第二槽孔614及第三槽孔623后以螺帽641锁固,使右连结件63与后连结件61连接。第三槽孔623并定义其长度方向为平行Z轴的方向,使得右连结件63及后连结件61受外力作用时,可与左连结件62及后连结件61同步沿Y轴方向及Z轴方向产生相对运动。
上述中第二限位件66凸伸楼板的一端,在以螺帽641锁固的前可于左连结件62与螺帽641间、于右连结件63与螺帽641间分别设置一垫片642,以增加固结的稳定。
如图6及图7所示,横向框料模组52设于相邻二竖直框料模组51间,每一横向框料模组52包括一横料本体521、分别附着于横料本体521前后侧的一横料盖体522及一补强构件523、一横料罩体524及二修饰件525。横料本体521包括二合成件5211,每一合成件5211为一金属板,金属板中央弯折凹陷而形成一凹口5212,两合成件5211以中央凹口5212处且凹口5212的开口分别朝向前后方向的方式结合,使得两合成件5211的两端共同界定出分别位于上方及下方的凹槽5213,凹槽5213分别可供一玻璃7镶设,玻璃7与合成件5211间可另填充防火材5214(例如岩棉等),以提升钢料的防火时效。此外,两合成件5211于中央凹陷且相抵接的接触板5215上沿其长向分别形成至少一螺设孔5216,可借由螺接件5217(可为螺栓组或螺丝组)锁固连接。
横料盖体522包括一上翼板5221及一连接于上翼板5221下方的下翼板5222,上翼板5221的顶端及下翼板5222的底端分别形成一朝向横料本体521的上弯钩5223及下弯钩5224,上弯钩5223及下弯钩5224可分别卡钩于位于其后方的合成件5211的顶端及底端,使横料盖体522连结于横料本体521上。
补强构件523为一开口朝后且两端分别连接竖直框料本体511的U型铁,包括一直立的底板5231,及二分别由底板5231的顶端及底端向远离横料本体521方向延伸的肋板5232,底板5231上配合螺设孔5216的位置可设有螺接孔5233,使得补强构件523及横料本体521间可透过螺接件5217(此处也为螺栓组)予以固定。另一方面,横料本体521及补强构件523的两端与竖直框料本体511间的连结,可分别透过一横料托架526来完成,横料托架526于本实施例中也为一角铁,其两肢分别借由螺接的方式与竖直框料本体511,及横料本体521和补强构件523连接,使横料本体521及补强构件523得以固设于竖直框料本体511上。
横料罩体524包覆于补强构件523的外侧,包括一远离横料本体521的侧壁5241、分别由侧壁5241的顶端及底端向横料本体521方向延伸的一上壁5242及一下壁5243,侧壁5241、上壁5242及下壁5243间共同界定出一可供补强构件523容设的空间。此外,上壁5242及下壁5243远离侧壁5241的自由端分别相向延伸有一凸缘5244,凸缘5244可分别上下卡合于横料本体521及补强构件523间而限位。
为了增加外形上的美观,补强构件523的两端与竖直框料本体511的连接处的外缘可分别附着一修饰件525,每一修饰件525为一开口朝向横料本体521的横躺U型薄板,配合整体的外型设计。
参阅图8、图9与图10,本实用新型具抗震功能的帷幕墙4的第二实施例,也是以设于办公大楼外侧作为外墙的帷幕墙4为例来作说明,但是熟知该项技术人士当可将的使用车站大楼、住家大楼等其他建筑物上作为外墙或装饰墙等用途。具抗震功能的帷幕墙4附着于大楼的至少一结构构件3(此处为一楼板)上,包含多个框架单元5及多个固定单元6。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处只在于横向框料模组52’的部分,因此只对横向框料模组52’作说明,其余部分可参阅第一实施例的相关内容。
横向框料模组52’设于相邻二竖直框料模组51间,每一横向框料模组52’包括一横料本体521’、分别附着于横料本体521’前后侧的一架撑单元522’及一补强构件523’。横料本体521’包括一截面概呈反S型的中央部5211’,中央部5211’上S型的二凹口5212’的开口分别位于顶端朝前及位于底端朝后,且于S型界定出顶端凹口5212’的一基壁5215’上沿其长向方向形成至少一贯穿的螺设孔5216’,可供螺接件5217’(此处为螺栓组)穿设限位,中央部5211’的顶端前侧及后侧、底端前侧及后侧分别向远离中央部5211’的方向延伸有一挡板5218’,使得中央部5211’的顶端及底端与挡板5218’间共同界定出分别位于上方及下方的凹槽5213’,凹槽5213’分别可供一玻璃7镶设,玻璃7与中央部5211’及挡板5218’间可另填充防火材5214’(例如岩棉等),以提升钢料的防火时效。
架撑单元522’包括至少一第一支撑件5221’及至少一对应第一支撑件5221’的第二支撑件5222’,每一第一支撑件5221’包括一概呈横躺U型且中央形成至少一对应螺设孔5216’的通孔5223’的连接部5224’,连接部5224’的U型开口朝向前方,且于其顶部的一自由端向上延伸一上翼肢5225’,于其底部邻近自由端处设有一下翼肢5226’。第二支撑件5222’包括一竖板5227’及一位于竖板5227’顶部的弯钩5228’,弯钩5228’可对应钩挂于下翼肢5226’而撑设于第一支撑件5221’上。螺接件5217’可经由通孔5223’及螺设孔5216’而将架撑单元522’固设于横料本体521’上。此外,架撑单元522’的前方可连结一装饰材8(例如石材),装饰材8可透过锁接的方式附着于架撑单元522’上。
补强构件523’为一开口朝后且两端分别连接竖直框料本体511的概呈U型的铁件,包括一直立的底板5231’,及二分别由底板5231’的顶端及底端向远离横料本体521’方向延伸的肋板5232’,底板5231’上配合螺设孔5216的位置可设有螺接孔5233’,使得补强构件523’及横料本体521’间可透过螺接件5217’(此处也为螺栓组)予以固定。另一方面,横料本体521’及补强构件523’的两端与竖直框料本体511间的连结,可分别透过一横料托架526’来完成,横料托架526’于本实施例中也为一角铁,其两肢分别借由螺接的方式与竖直框料本体511,及横料本体521’和补强构件523’连接,使横料本体521’及补强构件523’得以固设于竖直框料本体511上。
归纳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具抗震功能的帷幕墙4,通过固定单元6可运动地连接结构构件3及竖直框料本体521,具有下列优点1.当结构构件3受外力作用而产生变位时,竖直框料本体521可籍由固定单元6与结构构件3发生相对运动,因此可避免因结构构件3外力的传递而损坏。
2.当帷幕墙4受外力作用而产生变位时,竖直框料本体521可借由固定单元6与结构构件3发生相对运动,因此可避免因帷幕墙4外力的传递而损坏。
3.固定单元6的构件简单,成本低廉。
4.固定单元6的组装容易,不会影响工期。
5.组装的品质控制容易,可确保组立后帷幕墙4的安全性。
6.横向框架模组可有各种不同的设计与型式,使用弹性大,造型变化灵活。
7.本实用新型可使用于各种不同种类的幕墙,使用范围广。
所以确实能达到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目的。
权利要求1.一种具抗震功能的帷幕墙,附着于一结构体上,其特征在于该帷幕墙包含有多个框架单元,每一框架单元包括多个竖直框料模组,并定义两两相互垂直的一第一平面、一第二平面及一第三平面;及多个固定单元,为可拆解地连接该竖直框料模组及该结构体,每一固定单元上形成分别定义一长度方向的至少一第一槽孔、至少一第二槽孔及至少一第三槽孔,所述第一槽孔的延伸线、所述第二槽孔的延伸线及所述第三槽孔的延伸线分别于所述第一平面、所述第二平面及所述第三平面上的投影两两垂直,使得所述竖直框料模组及所述结构体受一外力作用时可沿所述第一槽孔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二槽孔的长度方向及所述第三槽孔的长度方向产生相对运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抗震功能的帷幕墙,其特征在于每一固定单元包括一设于所述结构体上且其上形成所述第一槽孔及所述第二槽孔的后连结件、分别附着于所述竖直框料模组左右侧且与该后连结件连接的一左连结件及一右连结件,所述左连结件及所述右连结件上分别形成所述第三槽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抗震功能的帷幕墙,其特征在于每一固定单元还包括至少一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设于所述结构体上且其一端穿伸于所述第一槽孔,使所述竖直框料模组及所述结构体间可限位地沿所述第一槽孔的长度方向产生相对运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抗震功能的帷幕墙,其特征在于每一第一限位件为一U型金属杆。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抗震功能的帷幕墙,其特征在于每一第一限位件穿伸于所述第一槽孔的一端设有可供螺帽锁固的螺纹。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抗震功能的帷幕墙,其特征在于每一固定单元还包括至少一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设于所述结构体上且其一端穿伸于所述第二槽孔及所述第三槽孔,使所述竖直框料模组及所述结构体间可限位地沿所述第二槽孔的长度方向及所述第三槽孔的长度方向产生相对运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抗震功能的帷幕墙,其特征在于每一第二限位件为一U型金属杆。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抗震功能的帷幕墙,其特征在于每一第二限位件穿伸于所述第二槽孔及所述第三槽孔的一端设有可供螺帽锁固的螺纹。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抗震功能的帷幕墙,其特征在于每一框架单元还包括至少一设于相邻二竖直框料模组间的横向框料模组。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具抗震功能的帷幕墙,其特征在于每一横向框料模组包括一上下分别形成可供玻璃帷幕嵌设的一上凹槽及一下凹槽的横料本体。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具抗震功能的帷幕墙,其特征在于每一上凹槽及每一下凹槽分别填塞有防火材。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具抗震功能的帷幕墙,其特征在于每一横向框料模组还包括一附着于该横料本体前侧的横料盖体。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具抗震功能的帷幕墙,其特征在于每一横向框料模组还包括一设于所述横料盖体相反侧的补强构件,每一横向框料模组沿其长度方向设有至少一螺设孔,且每一补强件上设有至少一对应该螺设孔的螺接孔,可以至少一螺栓组透过所述螺设孔及所述螺接孔而将该补强构件连接于该横料本体后侧。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具抗震功能的帷幕墙,其特征在于每一横向框料模组还包括一包覆于各该补强构件的横料罩体。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具抗震功能的帷幕墙,其特征在于每一横料罩体包括一罩体内壁面,各所述罩体内壁面上设有多个可与各所述补强构件接触的凸缘。
16.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具抗震功能的帷幕墙,其特征在于每一横向框料模组还包括二分别设于各该横料本体二端的横料托架,每一横料托架并连接于所述竖直框料模组,使所述横料本体固接于所述竖直框料模组上。
17.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具抗震功能的帷幕墙,其特征在于每一横向框料模组还包括还包括至少一附着于所述横料本体前侧的架撑单元,用以连结至少一石材于各所述横向框料模组上。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具抗震功能的帷幕墙,其特征在于每一横向框料模组还包括一设于所述横料盖体相反侧的补强构件,每一横向框料模组沿其长度方向设有至少一螺设孔,且每一补强件上设有至少一对应该螺设孔的螺接孔,可以至少一螺栓组透过所述螺设孔及所述螺接孔而将所述补强构件连接于所述横料本体后侧。
专利摘要一种具抗震功能的帷幕墙,附着于一结构体上,并包含多个框架单元及多个固定单元,每一框架单元包括多个竖直框料模组,并定义两两相互垂直的一第一平面、一第二平面及一第三平面,每一固定单元为可拆解地连接该竖直框料模组及该结构体,并形成分别定义一长度方向的至少一第一槽孔、至少一第二槽孔及至少一第三槽孔,且该槽孔的延伸线分别于该平面上的投影两两垂直。
文档编号E04B1/98GK2801922SQ20052004271
公开日2006年8月2日 申请日期2005年6月21日 优先权日2005年6月21日
发明者陈王秀女 申请人:陈王秀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