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7779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温室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温室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空气对流可控的温室装置。
技术背景
温室为一般常见培养生物的场所之一,温室内的温度、湿度、日照、 空气对流等皆会影响温室内生物的生长状况,因此准确地掌控温室内的环 境因素成为培养者关注的问题之一。
常见温室的构造请参阅图1及图2,图示温室1包括内层棚架10和外 层棚架ll。内层棚架10前后二端各设有水墙12和排风装置13,且于内层 棚架10与外层棚架11之间设有若干遮光层14。
请参阅图3所示,当温室1处于夏天或温度较高的天气时,其内部温 度相比外部温度大约略为高出几度,然而温室1内所培养的生物如兰花等 容易受气温变化而影响其生长状况,因此内层棚架10与外层棚架11之间 的遮光层14可降低温室1内的日照强度和温度。另外当温室1内部温度过 高时,排风装置13可将温室1内的空气排出,同时温室1外的空气可穿过 水墙12并吸收水份使其温度下降,从而使温室1内部温度得以下降达到适 合兰花生长的范围。 -再请参阅图4所示,当温室1处于冬天或温度较低的天气时,日照穿 透温室1的外层棚架11及内层棚架10 (此时遮光层14收拢),使温室1 内部温度相比室外温度亦大约略为高出几度(即温室效应)。然而温室1外 部的空气会通过水墙12 (此时无水)进入温室1内,进入的低温空气会使 温室1内部温度逐渐降低,同时排风装置13亦无法阻止温室1外部的空气 进入温室1内,因此温室1的内部温度就会持续下降。如果温室1外部温
度过低时,温室1的内部温度就无法再有效地维持在适合兰花生长的范围 内,从而造成兰花生长状况不佳,使其产量及质量降低,进而增加培养的 成本。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温室装置无法有效控制温 室环境的缺陷,提供一种温室装置,其对温室内外的温度、湿度和空气对 流可进行有效的监测和控制,从而控制温室内部的环境条件,达到保证生 物生长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以解决其技术问题
一种温室装置,其包括内层棚架及外墙,该外墙笼罩于内层棚架的外 围,其顶端加设有一顶棚,所述内层棚架的一端设有水墙,相对于该水墙 的另一端的外墙上设有数排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棚架内侧设有 数控温装置,所述温室装置外围设有监控装置,内层棚架顶端与外墙之间 形成一对流空间,所述水墙的外侧设有下屏蔽,该下屏蔽上方的对流空间 一端的外侧设有上屏蔽。
本实用新型所述温室装置的上、下屏蔽可以是垂直式开合,也可以是 左右式开合,其开合动作均由监控装置控制。
与现有温室装置相比较,本实用新型可达到如下功效
1. 有效控制温室环境:所述温室装置设有监控装置以监测和调节温室内 的生物生长环境,通过上屏蔽和下屏蔽控制温室内外空气的对流,从而可 以有效地控制温室内的温度和湿度,达到有效控制温室装置内部环境的效 果。
2. 提高生物产量及品质:所述温室装置利用上屏蔽、下屏蔽和监控装置、 控温装置控制温室内部环境状况,使培养于该温室内的生物维持稳定的生 长环境,达到使该生物保持稳定的产量和质量的效果。


图l为常用温室的侧视图。 图2为常用温室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常用温室夏天时的空气对流图。 图4为常用温室冬天时的空气对流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控温装置的前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控温装置的侧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示意图。 图IO为本实用新型夏天时的空气对流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冬天时的空气对流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首先请参阅图5及图6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图示温室装置2包括内 层棚架20及外墙21,该外墙21笼罩于内层棚架20的外围,该内层棚架 20顶端与外墙21之间形成一对流空间201;该外墙21顶端加设有一顶棚 22,且内层棚架20内侧顶端设有一层或数层遮光层23用以遮蔽日照。所 述内层棚架20于其前端设有水墙24,该水墙24的外侧设有下屏蔽25,该 下屏蔽25上方的对流空间201 —端的外侧设有上屏蔽26,该下屏蔽25和 上屏蔽26的开合可以为垂直式的,也可以是左右式的。所述外墙21相对 于水墙24的另一端上设有数排风装置27,以便控制内层棚架20内外的空 气对流。
然后请参阅图7及图8所示,所述内层棚架20的内侧设有数控温装置 28,该控温装置28包括有温度调节机280以及具有多个气孔2810的输送 套管281 ,该输送套管281连接于温度调节机280的出风口并固设于遮光层 23的下方。工作时温度调节机280将调节室温的空气沿输送套管281传送 并穿过气孔2810喷洒于温室装置2内,用以调节温室装置2内部的温度。
再请参阅图9所示,于温室装置2外围设有监控装置29,其控制遮光 层23、水墙24、下屏蔽25、上屏蔽26、排风装置27及控温装置28的动 作,从而控制温室装置2内的环境状况,使培养于温室内的生物得以维持 稳定的生长环境。该监控装置29亦可设置于内层棚架20的内侧。
现以兰花为例简述本实用新型的应用(请参阅图10)。当温室装置2 处于夏天气候或温度较高的地区时,因兰花需要一定空气湿度和日照的种 植环境,因此该温室装置2内层棚架20内侧顶端的遮光层23可展放开来, 用以遮蔽太阳强烈的日照,同时避免因日照而导致的温室装置2内部温度 过高。当内层棚架20内的温度超过兰花种植所允许的范围时,可通过内层 棚架20内的控温装置28调节温室装置2内部的温度。请再参阅图7及图8 所示,当控温装置28启动时,用以降低温度的空气通过温度调节机280传 送至输送套管281内,该输送套管281下缘设有平均分布的气孔2810,温 度较低的空气穿过该气孔2810传送到温室装置2内进而降低温室内的温 度。同时还可利用设于内层棚架20 —端的水墙24降低外来空气的温度, 当空气接触温度较低的水流后可有效降低其温度,并且可维持一定湿度; 再通过设于外墙21上相对于水墙24另一端的排风装置27,将温室装置2 内温度较高的空气抽出,以经过水墙24的空气来取代,进而降低温室装置 2的内部温度。
另再参阅图10所示。当水墙24或控温装置28作用时,为了避免来自 对流空间201的空气影响内层棚架20内的温度,可将设于对流空间201 — 端的上屏蔽26巻收至约余留其80%的高度,同时水墙24外侧的屏蔽25巻 收至约余留其20%的高度,使外来空气约80%皆通过水墙24降低温度后进
入内层棚架20,而20%的新鲜空气受日照升温后由对流空间201流入,这 样既可使内层棚架20内保持新鲜空气对流,又可避免对流空间201内受日 照而温度升高的大量空气流入,使内层棚架20内的温度升高,同时还可节 约控温装置28的能耗。
当温室装置2处于冬天气侯或温度较低的地区时(请参阅图11所示), 内层棚架20内侧顶端的遮光层23可折收,日照穿透外墙21及顶棚22使 内层棚架20内的温度升高,这样可避免温室装置2的内部温度过低。当内 层棚架20内的温度低于兰花种植所允许的范围时,可通过内层棚架20内 的控温装置28调节温室装置2内部的温度。请再参阅图7及图8所示,当 控温装置28启动时,加温过的蒸气或空气通过温度调节机280传送至输送 套管281内,并进而通过输送套管281下缘的气孔2810进入到温室装置2 内从而升高室内的温度。
请再参阅图11所示,此时内层棚架20—端的水墙24和另一端的排风 装置27无法阻挡外来温度较低的空气,因此可将设于水墙24外侧的下屏 蔽25巻收至约余留其80%的高度,同时对流空间201 —端的上屏蔽26亦 巻收至约余留其20%的高度,使外来低温的空气约20%由水墙24通过以维 持内层棚架20内的空气对流,而80%的新鲜空气受日照升温后由对流空间 201流入。由水墙24及上屏蔽26进入的空气再转由排风装置27排至温室 装置2之外,使内层棚架20和外墙21内既有新鲜空气可对流,又可避免 由水墙24进入大量低温空气使内层棚架20内的温度降低,同时还可节省 控温装置28的能耗。
权利要求1、一种温室装置,其包括内层棚架(20)及外墙(21),该外墙(21)笼罩于内层棚架(20)的外围,其顶端加设有一顶棚(22),所述内层棚架(20)的一端设有水墙(24),相对于该水墙(24)的另一端的外墙(21)上设有数排风装置(27),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棚架(20)内侧设有数控温装置(28),所述温室装置(2)外围设有监控装置(29),内层棚架(20)顶端与外墙(21)之间形成一对流空间(201),所述水墙(24)的外侧设有下屏蔽(25),该下屏蔽(25)上方的对流空间(201)一端的外侧设有上屏蔽(26)。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屏蔽(25)为 垂直式开合或者左右式开合。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屏蔽(26)为 垂直式开合或者左右式开合。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屏蔽(25)的 开合动作由监控装置(29)控制。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屏蔽(26)的 开合动作由监控装置(29)控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温室装置,包括内层棚架、外墙及顶棚,其前后端分别设有水墙和排风装置,内层棚架内侧设有控温装置,所述温室装置外围设有监控装置,内层棚架顶端与外墙之间形成一对流空间,水墙的外侧设有下屏蔽,其上方的对流空间一端的外侧设有上屏蔽,上下屏蔽的开合均由监控装置控制。本实用新型通过监控装置、控温装置和上下屏蔽监测和调节温室内部的温湿度和室内外的空气对流,从而有效控制温室装置的内部环境,以保证生物生长必需的条件,达到提高生物产量及品质的目的。
文档编号E04H5/00GK201004861SQ20072006660
公开日2008年1月16日 申请日期2007年1月24日 优先权日2007年1月24日
发明者冯将魁 申请人:冯将魁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