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顶防水板材叠层与密合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3543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屋顶防水板材叠层与密合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屋顶防水板材叠层与密合构造,尤指一种兼具防水、隔热
与防火的复合建材层。
背景技术
为避免下雨的雨水渗入房屋,一般建筑物的建材多为防水材质,然而由于房屋的建筑材料,往往因为日晒雨淋,以及外界温差变化、风化而产生材质龟裂、变形,或者导致各接隙产生间距加大的现象,因此防水的效果逐渐丧失。尤其在屋顶部分,往往直接承受雨水,因此更为漏水的罅隙所在。而漏水问题不仅会造成居家环境上的美观影响,也对所居住的建筑物进行腐蚀,甚至室内电子、电器设备容易损坏,结构体也因水的侵入而使建筑物的寿命縮短许多。 而屋顶之所以容易产生许多建材的接隙,除了本身建材因为组接与材质的关系,
也因为许多增建、改建或营缮工程所致,其中又以组接各式的屋瓦材料来形成建筑多元化,
如绿色建筑、体育馆等相关工程,因此建筑多元化与防水的工程,关系密不可分。 而一般顶板材隔水工程,往往是于屋顶结构中,屋顶的板材与板材之间,就容易产
生前述的罅隙,而先前技术为了将该罅隙予以弥补,往往藉由一「 A」的夹扣件,夹制两两板
材相邻的框边(折边),并且于夹扣件的外缘套设一 「 A」的框条,然而此种「 A」的夹扣件
与框条,其空间型态对于两两框边只能形成一种概括式的约束,而并未能防水所注重的绵
密性的要求。 后来虽有先前技术设计有如图9所示,通常于一顶板F顶部设置该先前技术的防水装置,该顶板F底部也可以结合一 C型钢E,该顶板F顶部的防水装置包括一第一板材21与第二板材22相邻且并合;藉由相对较多的转折形成水分子渗入的障碍,但是由于该第一板材21与第二板材22叠合的强度有限,而且叠合时也缺乏施工的定位与依靠,因此不易施工。且两者之间因为缺乏绵密的密接,而容易由两者的间隙渗水。 又,请参阅图9所示,先前技术的该顶板F,虽然也有采取防火的石绵层,但是在防水效果不理想的状态,该石绵层所制的顶板F也可能渗水,且该先前技术整体的隔热效果有限。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设计一种屋顶防水板材叠层与密合构造。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屋顶防水板材叠层与密合构造,包括一防水层,
包括一固定架包括一横底片,以及由该横底片向上设置的纵隔片;一外沿片沿该固定
架的横底片至纵隔片路径的一侧贴设;一内沿片沿该固定架的横底片至纵隔片路径的另
侧贴设;且该外沿片的局部回折对该内沿片的局部形成外侧的叠合;一隔热层,设于该防
水层下方;一防火层,设于该隔热层下方;形成兼具防水、隔热与防火的复合层。 其中,该纵隔片形成一中空区域。该固定架的纵隔片的顶部更突出一延伸片,且该外沿片与内沿片分别沿该固定架的横底片至纵隔片至该延伸片路径的一侧与另侧分别贴设。该延伸片为由该固定架的纵隔片的顶部横向延伸。该延伸片为由该固定架的纵隔片的顶部回折与该纵隔片平行。该固定架的延伸片与外沿片之间设有第一防水胶层。该固定架的横底片至纵隔片路径与内沿片之间设有第二防水胶层。该外沿片的局部回折与该内沿片叠合的间隙设有第三防水胶层。该固定架的横底片底部叠合一第四防水胶层。该隔热层是由第一金属板与第二金属板相互间隔,且该间隔设有一隔热毯。该防火层是由该第二金属板与一第三金属板相互间隔,且该间隔设有一石绵板。[0010]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屋顶防水板材叠层与密合构造,由该构造的固定架作为一外沿片与内沿片叠合
的媒介与支持,因此产生施工容易与强度佳的效果。 2、同时该固定架本身与外沿片以及内沿片的叠合,也形成一绵密的防水效果。

图1是本实用新型配合一C型钢的平面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防水层立体分解图;[0015]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防水层结合状态以及步骤一图;[0016]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防水层结合状态以及步骤二图;[0017]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防水层结合状态以及步骤三图;[0018]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防水层平面剖视图;[0019]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防水层另一实施例的平面剖视图;[0020]图8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组装于屋顶的使用示意图图9是先前技术组装于屋顶的使用示意图。[0022]图号说明1防水层11固定架111横底片112纵隔片112A实心体112B中空区域113延伸片12外沿片13内沿片21第一板材22第二板材3防火层32第三金属板33石绵板4隔热层41第一金属板42第二金属板43隔热毯A第一防水胶层D第四防水胶层EC型钢F顶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藉由图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点以及实施例。请参阅图l,本实用新型
是关于一种屋顶防水板材叠层与密合构造,包括[0035] —防水层l,配合图2所示,包括[0036] —固定架ll: 包括一横底片111,以及由该横底片111向上设置的纵隔片112,其中该纵隔片112可以如图6所示为一实心体112A,也可以如图7所示形成一中空区域112B,可以藉由该中空区域112B形成略可弹性伸縮的效果,提供施工的便利以及完工后的绵密效果,并且可以节省物料。 —外沿片12 : 该外沿片12可以为瓦片材质或是其它建材,沿该固定架11的横底片111至纵隔片112路径的一侧贴设。[0040] —内沿片13 : 该内沿片13可以为瓦片材质或是其它建材,沿该固定架11的横底片111至纵隔
片112路径的另侧贴设。 —隔热层4,设于该防水层1下方 该隔热层4是由第一金属板41与第二金属板42相互间隔,且该间隔设有一隔热毪43。 —防火层3,设于该隔热层4下方 该防火层3是由该第二金属板42与一第三金属板32相互间隔,且该间隔设有一石绵板33。 请配合图3至图4所示,显示本实用新型的组装步骤,该外沿片12的局部回折对该内沿片13的局部形成外侧的叠合。形成该外沿片12包覆固定架11的纵隔片112与该内沿片13的绵密效果。 请配合图3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于该固定架11的纵隔片112的顶部更突出一延伸片113,而为因应该延伸片113的产生,本实用新型的该实施例中,该外沿片12与内沿片13分别沿该固定架11的横底片111至纵隔片112至该延伸片113路径的一侧与另侧分别贴设。 至于该延伸片113的实施例可以如图3至图4所示,为由该固定架11的纵隔片112的顶部横向延伸。也可以如图5所示,由该固定架11的纵隔片112的顶部回折与该纵隔片112平行。 而在该延伸片113横向延伸之后,施工者也可以视需要将该延伸片113进一步将其由该固定架11的纵隔片112的顶部回折与该纵隔片112平行。而无论该延伸片113如何延伸,该外沿片12与内沿片13分别皆沿该固定架11的横底片111至纵隔片112至该延伸片113的路径的一侧与另侧分别贴设。 为求进一步的防水,本实用新型可以选择如图2至图3所示,在该固定架11的延伸片113与外沿片12的间设有第一防水胶层A,且该第一防水胶层A沿该外沿片12内侧贴齐,即使如图5所示,该外沿片12包覆固定架11的纵隔片112与该内沿片13的路径,该第一防水胶层A也一样沿该外沿片12的内侧路径贴齐。 或是在该固定架11的横底片111至纵隔片112路径与内沿片13之间设有第二防水胶层(图未显示)。或是在该外沿片12的局部回折与该内沿片13叠合的间隙设有第三防水胶层(图未显示)。 甚至如图2与图3所示,该固定架11的横底片111底部叠合一第四防水胶层D,且该第四防水胶层D叠合于该固定架ll的横底片lll底部,也可以填补该横底片lll底部因 为装设于屋顶时,与其它建材钉合,如图1与图8所示的一隔热层4,甚至贯穿隔热层4防火 层5,更甚至C型钢E结合时产生的钉隙或结合缝隙(图式未显示出该钉隙或结合缝隙), 而增加其密合度与防水性。
权利要求一种屋顶防水板材叠层与密合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防水层,包括一固定架包括一横底片,以及由该横底片向上设置的纵隔片;一外沿片沿该固定架的横底片至纵隔片路径的一侧贴设;一内沿片沿该固定架的横底片至纵隔片路径的另侧贴设;且该外沿片的局部回折对该内沿片的局部形成外侧的叠合;一隔热层,设于该防水层下方;一防火层,设于该隔热层下方;形成兼具防水、隔热与防火的复合层。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屋顶防水板材叠层与密合构造,其特征在于,该纵隔片形成一 中空区域。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屋顶防水板材叠层与密合构造,其特征在于,该固定架的纵隔 片的顶部更突出一延伸片,且该外沿片与内沿片分别沿该固定架的横底片至纵隔片至该延 伸片路径的一侧与另侧分别贴设。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屋顶防水板材叠层与密合构造,其特征在于,该延伸片为由该 固定架的纵隔片顶部横向延伸或回折与该纵隔片平行。
5.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屋顶防水板材叠层与密合构造,其特征在于,该固定架的延伸 片与外沿片之间设有第一防水胶层。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屋顶防水板材叠层与密合构造,其特征在于,该固定架的横底 片至纵隔片路径与内沿片之间设有第二防水胶层。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屋顶防水板材叠层与密合构造,其特征在于,该外沿片的局部 回折与该内沿片叠合的间隙设有第三防水胶层。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屋顶防水板材叠层与密合构造,其特征在于,该固定架的横底 片底部叠合一第四防水胶层。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屋顶防水板材叠层与密合构造 ,其特征在于,该隔热层是由第 一金属板与第二金属板相互间隔,且该间隔设有一隔热毯。
10.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屋顶防水板材叠层与密合构造,其特征在于,该防火层是由该 第二金属板与一第三金属板相互间隔,且该间隔设有一石绵板。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屋顶防水板材叠层与密合构造,包括一防水层,该防水层又包括一固定架而该固定架则包括一横底片,以及由该横底片向上设置的纵隔片;本实用新型设一外沿片沿该固定架的横底片至纵隔片路径的一侧贴设;以及设一内沿片沿该固定架的横底片至纵隔片路径的另侧贴设;且该外沿片的局部回折对该内沿片的局部形成外侧的叠合;又配合本实用新型设一隔热层,设于该防水层下方;以及设一防火层,设于该隔热层下方,藉以形成兼具防水、隔热与防火的复合层。
文档编号E04D3/36GK201526119SQ200920220488
公开日2010年7月14日 申请日期2009年10月29日 优先权日2009年10月29日
发明者李天生 申请人:李天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