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隔热防潮喷涂方法

文档序号:2007573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建筑物隔热防潮喷涂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喷涂方法,尤其是用于对建筑物地下部分隔热防潮的喷涂方法。
背景技术
现在城市的土地价格越来越贵,使得建筑商在进行楼盘开发时,将楼盘 修建成高层建筑,以分摊昂贵的土地成本。这些高层建筑,其地面之下的楼层往往是用作停 车场或者仓库。这些地面之下的建筑,就需要隔热防潮。推而广之,几乎所有的地下建筑都 需要隔热防潮。中国专利CN99801342.0号所公开的“地下室防潮结构和方法”专利(申请号 99801342. 0),在一个地下室的底板上安置渗水板并使它们彼此连接而构成一个渗水板层, 该渗水板层与一个外墙以一个预定间隔相隔并固定,其中渗水板的形状使得水和空气能够 穿过其上、下、左、右部分;在渗水板层上安装可以通过空气的防水布,以形成一个不透水通 风层;在不透水通风层上成形一个与外墙相隔一个预定距离的加强混凝土制上部板;以及 环绕着加强混凝土板的周缘建造一个与外墙相隔的内墙。这项专利的不足之处在于渗水 板层与一个外墙以一个预定间隔相隔并固定,这样使得四周泥土对地下建筑物的填充和稳 固效果大大降低,直接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中国专利CN1861926号所公开的“使用热塑性聚氨酯(TPU)进行地面之下的防 潮和防水”专利(申请号200610074803. 7),在建筑结构的地面之下的表面上粘合厚约 0. 0508毫米(0. 002英寸)至约0. 457毫米(0. 018英寸)的热塑性聚氨酯(TPU)膜。这项 专利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混凝土与热塑性聚氨酯的膨胀系数不同,因此在建筑结构的地 面之下的表面上粘合热塑性聚氨酯膜,会造成热塑性聚氨酯膜开裂,降低防潮和防水效果; 热塑性聚氨酯膜的厚度为0. 0508毫米至0. 457毫米,太薄,隔热效果较差。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建筑物隔热防潮喷涂方法, 在满足隔热防潮的同时,增加使用稳定性。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建筑物隔热防潮喷涂方法包含如下步骤清洁 建筑物地下部分的外表面,包括去除粉尘和毛刺;待建筑物地下部分的外表面干燥后,用热 喷枪将加热溶化后的热塑性聚氨酯喷涂到建筑物地下部分的外表面,并形成厚度为0. 5毫 米至2毫米的热塑性聚氨酯膜;查缺补漏,直到热塑性聚氨酯在建筑物地下部分的外表面 形成完整、密闭的膜。本发明使用时,热塑性聚氨酯在建筑物地下部分的外表面形成完整、 密闭的膜,因此不会造成热塑性聚氨酯膜开裂;热塑性聚氨酯的厚度为0. 5毫米至2毫米, 能够避免泥土挤压破损,增强隔热效果和使用稳定性。本发明提供的建筑物隔热防潮喷涂方法具有积极的效果热塑性聚氨酯在建筑物 地下部分的外表面形成完整、密闭的膜,因此不会造成热塑性聚氨酯膜开裂,结构简单;热 塑性聚氨酯膜的厚度为0. 5毫米至2毫米,能够避免泥土挤压破损,增强隔热效果和使用稳 定性,适合于所有地面之下的建筑进行隔热防潮。


本发明将结合附图作进一步的说明,请参看附图附图1表示本发明的示意图。附图1所示的结构包括建筑物地下部分1,热塑性聚氨酯膜2,泥土 3。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的建筑物隔热防潮喷涂方法包含如下步骤清洁建筑 物地下部分1的外表面,包括去除粉尘和毛刺;待建筑物地下部分1的外表面干燥后,用热 喷枪将加热溶化后的热塑性聚氨酯喷涂到建筑物地下部分1的外表面,并形成厚度为0. 5 毫米至2毫米的热塑性聚氨酯膜2 ;查缺补漏,直到热塑性聚氨酯在建筑物地下部分1的外 表面形成完整、密闭的膜。本发明使用时,热塑性聚氨酯在建筑物地下部分1的外表面形成 完整、密闭的膜,因此不会造成热塑性聚氨酯膜2开裂;热塑性聚氨酯的厚度为0. 5毫米至 2毫米,能够避免泥土 3挤压破损,增强隔热效果和使用稳定性。本发明保护范围涉及上面所述的所有变化形式。
权利要求
一种建筑物隔热防潮喷涂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如下步骤清洁建筑物地下部分(1)的外表面,包括去除粉尘和毛刺;待建筑物地下部分(1)的外表面干燥后,用热喷枪将加热溶化后的热塑性聚氨酯喷涂到建筑物地下部分(1)的外表面,并形成厚度为0.5毫米至2毫米的热塑性聚氨酯膜(2);查缺补漏,直到热塑性聚氨酯在建筑物地下部分(1)的外表面形成完整、密闭的膜。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建筑物隔热防潮喷涂方法,包含如下步骤清洁建筑物地下部分的外表面,包括去除粉尘和毛刺;待建筑物地下部分的外表面干燥后,用热喷枪将加热溶化后的热塑性聚氨酯喷涂到建筑物地下部分的外表面,并形成厚度为0.5毫米至2毫米的热塑性聚氨酯膜;查缺补漏,直到热塑性聚氨酯在建筑物地下部分的外表面形成完整、密闭的膜。本发明使用操作简单,热塑性聚氨酯在建筑物地下部分的外表面形成完整、密闭的膜,因此不会造成热塑性聚氨酯膜开裂;热塑性聚氨酯膜的厚度为0.5毫米至2毫米,能够避免泥土挤压破损,增强隔热效果和使用稳定性,适合于所有地面之下的建筑进行隔热防潮。
文档编号E04B1/64GK101864810SQ20101010836
公开日2010年10月20日 申请日期2010年2月5日 优先权日2010年2月5日
发明者刘洪彬, 曹宇, 王志睿 申请人:成都市宇中梅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