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建筑模板支模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9222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精密建筑模板支模架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与建筑模板搭配并对建筑模板进行加 固的精密建筑模板支模架系统。
背景技术
建筑施工过程中,模板支架是非常重要的加固构件,其目的在于对建筑模板进行 固定,在浇筑砼的时候,支撑在所述建筑模板的外围,从而防止建筑模板移动。目前,模板支 架大多采用的是临时搭建成的竹木支架,这种竹木支架有以下不足一、竹木支架属于纤维 类物质,所以其牢固程度不够高,很容易由于支撑不牢而出现跑膜现象,导致浇筑成型后的 建筑变形,影响了建筑质量;另一方面也容易由于竹木支架不够牢固而出现支架倒塌现象, 存在安全隐患;二、竹木纤维容易在使用中遇到雨水后发生形变,导致模板支撑强度被破 坏;三、为了实现竹木支架尽可能牢固的支撑,所以在搭建时需要对很多的连接点进行多次 的加固连接,同样对其进行拆卸时也需要逐一地去解除上述加固连接,导致人工劳动强度 加大;四、竹木支架在使用时,不能针对不同建筑物构造的尺寸进行调整,所以无法实现灵 活使用;五、使用完毕后拆卸下来的竹木支架再次利用率低,资源浪费现象严重。近几年,金属脚手架模板支架开始出现,这种模板支架整体上较之竹木支架更为 稳固牢靠,中国专利文献CN2816214Y就公开了一种可拆式建筑模组件,它包括第一边缘框 件和连接件,所述第一边缘框件为直条状的角铁,其两个角边壁面上均勻设有不确定多个 栓孔;所述连接件为直条状的角铁,其上也均勻设有不确定多个栓孔,且所述连接件的边缘 上还均勻设有不确定多个卡口 ;还包括第二边缘框件,所述第二边缘框件为直条状的角铁, 其中一角边内壁面的同一直线上均勻稳固地设有不确定多个“L”形承重物,其另一角边壁 面上均勻设有不确定多个栓孔。架设造柱模框架时,根据需要对切割至少三根第一边缘框 件和多根连接件,然后按柱的形状将所述第一边缘放在柱钢筋的四周,连接件设置在所述 第一边缘框件的外围,且内角向下地连接在相邻两根第一边缘框件之间,这样第一边缘框 件的栓孔和连接件的栓孔相重合,并通过螺丝上紧,实现二者的连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 过所述卡口和所述卡栓的配合实现上述二者之间的加固连接,形成柱模框架。在两个造柱 模框之间架设造梁模框架时,根据需要切割两根第一边缘框件、两根第二边缘框件和多根 连接件,所述两根第一边缘框件内角向内架在两造柱模框架最上部的连接件之间,所述两 根第一边缘框件通过连接件连接在一起;所述两根第二边缘框件内角向外安装在第一边缘 框件的上方并与柱面平齐;所述第一边缘框件和所述第二边缘框件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在 一起,形成造梁模框架。该技术这在整体上实现了模组件的稳固连接,而且拼装和拆卸都比 较方便。但是该技术中由于第一边缘框件具有一定的厚度,加之其栓孔的设置位置和连接 件栓孔的设置位置的关系,使得用于连接两个第一边缘框件的连接件必须设置在所述第一 边缘框件的外围,第一边缘框件和连接件不在一个平面上。同理,第二边缘框架和连接件也 不在一个平面上。这样在建筑施工时支架的受力也不在一个平面上,导致支架所承受力量不能均勻地分散在同一个平面上,从而容易出现不同平面上受力不均勻的问题,导致局部 受力过大而变形,造成柱模框架的侧壁、梁模框架的底部及侧壁上的模板出现膨出、折断现 象。加之,在该技术中第一边缘框件选择设置为角铁,而角铁本身的支撑作用力就不强,上 面的受力不均勻的问题就更容易导致其变形,从而在整体上影响了支架的支撑稳定性。此 外,该技术中的在使用时,需要根据搭建建筑大小尺寸,对第一边缘框件、连接件和第二边 缘框件进行相应的尺寸切割,这样就耗费了更多的施工时间,降低了施工效率,而且切割后 的第一边缘框件和连接件往往由于尺寸不符合施工需求无法再次利用而被废弃,从而增加 了施工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的模板支架中由于其主构 件不在一个平面上,所以容易由于局部受力过大而导致构件变形,进而提供一种主构件位 于同一个受力平面,对建筑模板进行支撑时受力均勻的模板支架即支模架系统。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的模板支架设置为角铁,角 铁的结构容易由于受力太大而导致变形,进而提供一种支撑作用力较好的支模架系统。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的模板支架需要根据不同 的施工需求对支架构件尺寸进行现场的切割,而切割后的支架构件往往会由于施工要求的 不同而无法实现再次利用,从而导致资源浪费,进而提供一种可以根据建筑物高低的施工 需求对较小尺寸的支架构件单元进行组装、并可在拆卸后重复利用的支模架系统。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加固建筑模板的精密建筑支模 架系统,包括行架单元,所述行架单元包括两个平行的行架主支管以及连接在所述两个行 架主支管之间的多个相互平行设置的行架连接主管,所述行架连接主管垂直于所述行架主 支管设置;所述行架主支管和所述行架连接主管为长形方管,在所述行架连接主管的至少一 个平面上都设置有多个等间距的连接主管连接孔;每个所述行架连接主管的两端面分别与两所述行架主支管的相对的内侧相连 接;在至少一个所述行架主支管的外侧,与连接所述行架连接主管相对应的位置上设 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所述行架主支管连接,所述连接件上设置有贯通的连接件连接孔, 所述连接件连接孔可选择地与相邻所述行架单元上对应位置的所述行架连接主管上的所 述连接主管连接孔的重叠贯通;穿过该重叠贯通的所述连接件连接孔和所述连接主管连接孔的销钉将相邻的所 述行架单元连接在一起。所述连接件为长条形板状部件,所述板状部件的一个侧边壁与所述行架主支管固 定连接;所述板状部件垂直于所述行架主支管设置,且其长度方向垂直于所述行架连接主 管;至少两个间距与所述连接主管连接孔对应的所述连接件连接孔贯通所述板状部件的两 板面;所述连接主管连接孔设置在所述行架连接主管的垂直于所述行架主支管长度方向的 平面上。所述行架主支管上设置数个所述连接件,且所述连接件的所述板状部件的靠近一端处与所述行架主支管连接;同一所述行架主支管上的所述连接件的延伸方向一致。每个行架单元中,两个所述行架主支管上都设有连接件,位于不同行架主支管上 的连接件的延伸方向相反。所述连接件由两个沿所述行架主支管长度方向对齐的所述板状部件组成,所述两 个板状部件之间的距离适应于所述行架连接主管在所述行架主支管长度方向的尺度;所述 行架连接主管垂直于所述行架主支管长度方向的两个平面上都设置有所述连接主管连接 孔。所述连接件的边缘成型有加强凸缘。每个所述行架连接主管的两端面与所述行架主支管内侧面之间焊接连接,使得所 述所述行架连接主管与所述行架主支管的至少一个平行平面处于一个平面内,以构成支撑 工作面。所述连接件连接孔设有多个,且孔间距相等,所述连接件连接孔的孔间距和所述 行架连接主管的连接主管连接孔的孔间距相等。每个所述行架单元还包括行架连接支管,所述行架连接支管为长形方管;在所述 行架连接支管两端分别设置有沿长度方向伸出的销柱,其中一端的销柱长度加上所述行架 连接支管的长度大于设置在所述行架主支管的相邻所述行架连接主管间的距离,另一端的 销柱长度加上所述行架连接支管的长度小于设置在所述行架主支管的相邻所述行架连接 主管见的距离,所述销柱的尺寸适于插入所述连接主管连接孔内。每个所述行架单元还包括多个行架支撑杆,所述行架支撑杆为圆管,每两个所述 行架支撑杆以交叉方式设置在两个相邻且平行的所述行架连接主管或所述行架连接支管 之间,所述行架支撑杆的两端与所述行架连接主管或所述行架连接支管相连接。还包括梁底支撑件,所述梁底支撑件为一个支撑臂和一个垂直于所述支撑臂的连 接臂构成的板状L形构件;在该L形面上分别设有成型在所述连接臂上的间距与所述连接 主管连接孔的间距对应的多个连接臂连接孔,和成型在所述支撑臂上的多个等间距的支撑 臂连接孔;两个所述梁底支撑件以所述支撑臂同时垂直于所述行架主支管及所述行架连接 主管的方式夹持着两个所述行架单元上的对应的所述行架连接主管,使得成型在一个所述 梁底支撑件的所述连接臂上的所述连接臂连接孔与一个所述行架单元的所述连接主管连 接孔重叠贯通,并选择性地与另一所述梁底支撑件的所述支撑臂连接孔重叠贯通,并由穿 过该重叠贯通的孔的销钉将三者连接在一起;另一所述行架单元采用同样的方式与两个所 述梁底支撑件连接。所述梁底支撑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连接臂上的夹持构件,所述夹持构件包括一个 一端连接在所述连接臂的远离所述支撑臂的一侧的侧壁上的底板,所述底板垂直于所述梁 底支撑件的L形面,且所述底板的远离所述连接臂自由端部的一端成型有垂直于所述底板 的第一卡头,在所述第一卡头与所述连接臂之间形成一个适于卡接所述行架单元的所述行 架连接主管的卡接空间;以及从所述底板上向所述连接臂的延伸方向相反方向伸延出的第 二卡头,所述第二卡头与所述支撑臂之间的空间适于容纳并卡接另一所述梁底支撑件的所 述支撑臂和所夹持的所述行架连接主管。所述L形构件具有凹陷槽,所述凹陷槽朝向所述夹持构件设置的方向凹陷。所述L形构件的凹陷槽的转弯处的内侧设有与之相适配的加强件。[0026]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本实用新型所述建筑支模架系统,由多个行架单元组成,在每个所述行架单元 中,设置有两个行架主支管以及连接在上述行架主支管之间的多个相互平行的行架连接主 管,所述行架主支管和行架连接主管均为长条形方管,且所述行架连接主管的两端面均与 所述两个行架主支管的内侧相连接,这样就保证了在每个行架单元内行架主支管和所述行 架连接主管均位于同一个平面内;此外,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建筑支模架系统,还在所述至少一个所述行架主支管的 外侧,与所述行架连接主管相对应的位置上设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相邻所述行架单元 上的对应行架连接主管连接,实现了支模架系统的搭建,也进一步实现了搭建好的支模架 系统靠近所述建筑模板的内部也都处于同一个平面上,这样在整体上保证了支模架系统可 以将承受的力量均勻地分散在同一个平面上,解决了受力不均勻的问题,从而避免了局部 受力过大而变形,造成梁模框架的底部及侧壁上的模板出现膨出、折断现象的问题。使得本 实用新型所述的支模架系统坚固牢靠、支撑力强,具有整体的稳固性。(2)本实用新型在所述行架主支管上所述连接件由两个所述板状部件组成,所述 两个板状部件之间的距离适应于所述行架连接主管在所述行架主支管长度方向的尺度,这 样所述两个板状部件就可以对所述相邻行架单元的对应行架连接主管进行卡定,进一步提 高了行架单元之间连接的稳定性。(3)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连接件的边缘上成型有加强凸缘,所述加强凸缘连接在所 述行架主支管,增大了所述连接件与所述行架主支管之间的连接面积,实现所述连接件与 所述行架主支管的稳固连接。同时,避免了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受到外力作用而导致设 置在所述连接件连接孔和所述连接主管连接孔上的销钉的松动,保证了行架主支管与所述 行架连接主管的稳固连接。(4)本实用新型所述连接件连接孔设有多个,且孔间距相等,所述连接件连接孔的 孔间距和所述行架连接主管的连接主管连接孔的孔间距相等,这样,可实现任一所述连接 件连接孔与任一所述连接主管连接孔的重叠贯通,而不需要人工寻找相互匹配的所述连接 件或所述行管支架,减少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5)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支模架系统还包括行架连接支管,在所述行架连接支管两 端分别设置有沿长度方向伸出的销柱,其中一端的销柱长度加上所述行架连接支管的长度 大于设置在所述行架主支管的相邻所述行架连接主管间的距离,另一端的销柱长度加上所 述行架连接支管的长度小于设置在所述行架主支管的相邻所述行架连接主管间的距离,所 述销柱的尺寸适于插入所述连接主管连接孔内。上述设置保证了在建筑施工行架搭建时, 可以先将较长销柱的一端插入一个所述行架连接主管的连接孔内,较短销柱的一端即可以 很轻松地插入相邻的另一个所述行架连接主管的连接孔内,这样,通过插接的方式即可实 现所述行架连接支管与所述行架连接主管的连接,操作方便,结构简单,且可实现稳固连 接。所述行架连接支管使相邻且相互平行的行架连接主管得到进一步支撑,使整个支模架 系统更加稳固,提高了施工质量。(6)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支模架系统通过所述行架支撑杆的交叉设置,使相邻且相 互平行的行架支架、行架连接支管得到进一步支撑,使整个支模架系统更加稳固。(7)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支模架系统还包括梁底支撑件,其设置在所述两个行架单元之间、相对的两个所述行架连接主管的底部,实现了梁底支撑件与所述相对的行架连接 主管固定连接,同时梁底支撑件在实现上述连接后,即构成了横梁支模架系统的底部构件, 这样就保证了横梁模板支架底面的稳固性,也加强了横梁模板支架侧面的稳固性,从而实 现了横梁支模架系统的整体安全性。所述梁底支撑件还包括夹持构件,所述夹持构件上成型有第一卡头和第二卡头; 在所述第一卡头与所述连接臂之间形成一个适于卡接所述行架单元的所述行架连接主管 的卡接空间;以及从所述底板上向所述连接臂的延伸方向相反方向伸延出的第二卡头,所 述第二卡头与所述支撑臂之间的空间适于容纳并卡接另一所述梁底支撑件的所述支撑臂 和所夹持的所述行架连接主管。这样就可以实现两个梁底支撑件的配合使用,通过两个所 述梁底支撑件的首尾连同所述行架连接主管的紧密卡接,并将两个所述行架连接主管作为 整体紧固起来,使两个所述梁底支撑件和两个所述行架连接主管成为一个整体,实现了所 述行架连接主管之间得到进一步的支撑,加强了支模架系统底部的稳定性,整个支模架系 统更加稳固。本实用新型所述梁底支撑件的所述L形构件具有凹陷槽,将所述销钉固定在所述 槽内,避免了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受到外力作用而导致所述销钉松动,保证了所述梁底 支撑件与所述行架连接主管的稳固连接。所述凹陷槽朝向所述夹持构件设置的方向凹陷, 使所述L形构件的凹陷槽的底面与所述行架连接主管接触,实现了所述梁底支撑件与所述 行架连接主管接触紧密,连接牢固。此外,在所述L形构件的凹陷槽的转弯处的内侧设有与 之相适配的加强件,有效防止所述L形构件因承重太大断裂,提高了所述梁底支撑件的稳 固性。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 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支模架系统中行架单元的主视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支模架系统中行架单元的立体结构拼装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支模架系统中行架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支模架系统中连接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支模架系统中的行架连接支管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支模架系统中的行架支撑杆连接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支模架系统中梁底支撑件主视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支模架系统中的梁底支撑件使用状态示意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支模架系统中的梁底支撑件立体图;图10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支模架系统中两个具有夹持构件的梁底支撑件的组合使 用状态示意图。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1_行架主支管,2-行架连接主管,3-连接主管连接孔,4-连 接件,5-侧边壁,6-板状部件底面,7-连接件连接孔,8-行架连接支管,9-行管连接支架 连接孔,10-行架支撑杆,11-梁底支撑件,12-支撑臂,121-连接臂,13-支撑臂连接孔, 131-连接臂连接孔,14-夹持构件,15-底板,16-第一卡头,17-第二卡头。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支模架系统,由多个行架单元组成,每个所述行架单元的结构 见图1和图3所示,包括两个行架主支管1以及多个连接在所述行架主支管1之间的行架 连接主管2,所述多个行架连接主管2之间相互平行设置;所述行架连接主管2的两端面与 所述行架主支管1的内侧焊接连接,所述内侧是指所述行架连接主管2的两端面和所述行 架主支管1的连接处所在的行架主支管1的一侧。所述行架主支管1和行架连接主管2为 钢制长条形方管。在所述行架主支管1和行架连接主管2的一个平面上均勻设置有多个圆 形连接主管连接孔3,所述行架主支管1和行架连接主管2上的圆形连接主管连接孔的大小 相等,且连接孔之间的间距也相等。在所述两个行架主支管1的外侧,即在所述行架主支管1上与所述行架主支管1 的内侧相对的一侧,与所述行架连接主管2相对应的位置上设有连接件4(见图4所示); 当行架单元内行架连接主管2上多个连接主管连接孔3设置位置是在所述行架连接主管2 的上平面,那么所述连接件4设置为长条形板状部件,在所述板状部件上设置有贯通的圆 形连接件连接孔7,所述连接件4的板状部件的底面水平设置并且通过所述板状部件侧壁5 与所述行架主支管1连接,且所述板状部件的长度方向垂直于所述行架连接主管2的长度 方向、同时也垂直于所述行架主支管1 ;在本实施例中选择在所述板状部件底面6上设置三 个所述连接件连接孔7,所述连接件连接孔7可直接和待连接的另一个行架单元的对应行 架连接主管2上的所述连接主管连接孔3的重叠贯通,从而可以通过销柱实现所述连接件 连接孔7和另一个行架单元的对应行架连接主管2的连接固定。在实现上述连接固定时, 可以选择两种方式进行固定,第一,所述连接件4上只要有一个连接件连接孔7可以实现和 另一个行架单元的对应行架连接主管2上的所述连接主管连接孔3的重叠贯通即可,第二, 所述连接件连接孔7之间的孔间距相等,且所述连接件连接孔7的孔间距和所述行架连接 主管2上的连接主管连接孔3的孔间距相等,这样就可以实现三个连接件连接孔7和三个 连接主管连接孔3的重叠贯通连接,从而连接稳固性更强。当行架单元内行架连接主管2上多个连接主管连接孔3设置位置不是在所述行架 连接主管2的上平面,那么所述连接件4设置为沿所述行架连接主管2的宽度方向可将所 述行架连接主管2进行卡套的方形开口部件,在所述方形开口部件上设置有贯通的圆形连 接件连接孔7,通过所述连接件连接孔7实现和行架连接主管2上的连接主管连接孔3的重 叠贯通并利用销钉进行固定连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在所述行架连接主管2在沿长度方向的上平面和下平面上 都设置有等间距的连接主管连接孔3,上述设置便于后续与所述梁底支撑件的连接设置; 也可以选择在所述行架主支管1和所述行架连接主管2的四个面上均设置多个连接主管连 接孔3,这样便于建筑施工中的随意拼装。在所述行架单元内,在同一个所述行架主支管1上的板状部件的延伸方向是一致 的(所述延伸方向见图3中箭头所示)。位于不同的行架主支管1上的板状部件的延伸方 向可以是一致的,也可以选择设置为延伸方向是相反的,所述延伸方向相反的结构见图3 中所示。作为可以变换的实施方式,所述行架单元中也可以只在一个行架主支管的外侧设置连接件,也同样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目的。在前述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件4通过所述板状部件侧壁5与所述行架主支管1 连接,作为可以变换的实施方式,优选所述连接件4在所述板状部件的边缘成型有加强凸 起,所述加强凸起优选为延伸边,从而通过所述延伸边实现所述连接件4和所述行架主支 管1的连接。为了更好地实现所述行架单元之间的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连接件4选择设 置为由两个板状部件组成,所述两个板状部件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行架连接主管2的高 度,从而可以通过两个板状部件之间的距离将所述待连接的行架连接主管2卡定,同时所 述两个板状部件上的连接件连接孔7都与所述相邻行架单元上的待连接的行架连接主管2 上的连接主管连接孔3重叠贯通,并用销钉连接,与该实施例相对应地,所述行架连接主管 必须在至少两个相对的面上设置连接主管连接孔3,才可以实现上述设置。另外,所述连接件可以固定在相邻行架单元上的对应行架连接主管2上不同位置 上,两个相邻所述行架单元的位置关系可以通过改变所述连接件在所述待连接的行架连接 主管2上的连接位置来进行调节,这样就可以根据实际建筑施工需求,通过简单地改变所 述连接件在所述相邻行架单元上的对应行架连接主管2上的连接位置来调节造柱支架的 粗细。上述实施例中,在所述行架主支管1上设置多个连接件4,通过所述多个连接件4 与待连接的行架连接主管2实现多点连接,是为了所述支模架系统更加稳固,实际上在所 述行架主支管1的中部上设置一个连接件,或者在所述行架主支管1的上下端分别设置一 个连接件也可实现相邻两个所述行架单元的固定连接。如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支模架系统的第2个实施例,其在上述实施例基 础上,所述支模架系统还设有行架连接支管8,所述行架连接支管8同样为长条形方管,在 所述行架连接支管8至少一个平面上分别设置有多个行管连接支架连接孔9 ;在所述行架 连接支管8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销柱,其中一端的销柱长度大于另一端的销柱长 度,所述销柱的尺寸适于插入所述行架主支管连接孔3内。建筑施工时,所述行架连接支管 8设置在所述行架单元上的两个相邻所述行架连接主管2之间,用于加强所述行架连接主 管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也可以设置在相邻两个所述行架主支管1之间,使行架主支管1 之间得到进一步支撑,使整个支模架系统更加稳固,提高了施工质量。本实用新型所述支模架系统的第3个实施例,如图6所示,该支模架系统在所述行 架单元中还设有行架支撑杆10,所述行架支撑杆10为长条形圆管,每两个行架支撑杆10交 叉设置在两个相邻且平行的所述行架连接主管2之间或者行架连接支管8之间,所述行架 支撑杆10的两端通过销钉与所述行架连接主管2或所述行架连接支管8连接,对相邻且相 互平行的行架连接主管2以及行架连接支管8进行进一步支撑。本实用新型所述支模架系统的第4个实施例,该支模架系统还设置有梁底支撑件 11,所述梁底支撑件11的结构如图8所示,所述梁底支撑件11为一个支撑臂12和一个垂 直于所述支撑臂12的连接臂121构成的板状L形构件;在该L形面上分别设有成型在所述 连接臂121上的间距与所述连接主管连接孔3的间距对应的多个连接臂连接孔131,和成型 在所述支撑臂12上的多个等间距的支撑臂连接孔13 ;优选设置所述支撑臂连接孔13的间 距等于所述连接臂连接孔131的间距,更优选上述的间距均等于所述连接主管连接孔3的间距。两个所述梁底支撑件11以所述支撑臂12同时垂直于所述行架主支管1及所述行架 连接主管2的方式夹持着两个所述行架单元上的对应的所述行架连接主管2,使得成型在 一个所述梁底支撑件11的所述连接臂121上的所述连接臂连接孔131与一个所述行架单 元的所述连接主管连接孔3重叠贯通,并选择性地与另一所述梁底支撑件11的所述支撑臂 连接孔13重叠贯通,并由穿过该重叠贯通的孔的销钉将三者连接在一起;另一所述行架单 元采用同样的方式与两个所述梁底支撑件11连接。作为可以变换的实施方式,所述梁底支撑件11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连接臂121上的 夹持构件14,所述夹持构件14包括一个一端连接在所述连接臂121的远离所述支撑臂12 的一侧的侧壁上的底板15,所述底板垂直于所述梁底支撑件11的L形面,且所述底板15的 远离所述连接臂121自由端部的一端成型有垂直于所述底板的第一卡头16,在所述第一卡 头16与所述连接臂121之间形成一个适于卡接所述行架单元的所述行架连接主管2的卡 接空间;以及从所述底板15上向所述连接臂121的延伸方向的相反方向伸延出的第二卡头 17,所述第二卡头17与所述支撑臂12之间的空间适于容纳并卡接另一所述梁底支撑件11 的所述支撑臂12和所夹持的所述行架连接主管2。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L形构件还具有凹陷的槽,所述凹陷槽朝向所述夹持 构件设置的方向凹陷,将所述销钉固定在所述槽内,避免了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受到外 力作用而导致所述销钉松动,保证了所述梁底支撑件11与所述行架连接主管2的稳固连 接。所述凹陷槽朝向所述延构件端设置的方向凹陷,使所述L形构件的凹陷槽的底面与所 述行架连接主管2接触,实现了所述梁底支撑件11与所述行架主支管1接触紧密,连接牢 固。此外,也可以在所述L形构件的凹陷槽的转弯处的内侧设有与之相适配的加强件18,提 高所述L形构件的强度。作为本实用新型可变换的实施方式,可以根据建筑需求,在行架连接主管2及所 述行架连接支管8的多个平面上设置多个连接孔。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支模架系统在建筑施工时,其搭建使用方法如下首先,将两个行架主支管1以及多个行架连接主管2用焊接方式将多个行架连接 主管2平行连接在所述两个行架主支管1之间,且所述行架连接主管2的两端面和所述行 架主支管1相焊接连接,焊接连接处位于所述行架主支管1的内侧;在所述两个行架主支管 1的外侧,与所述行架连接主管2相对应的位置上设置连接件4,所述连接件和所述行架主 支管1之间通过所述连接件4的板状部件侧壁5焊接连接,这样一个行架单元就搭建完成 了。在焊接时,要考虑到为了方便行架单元之间的连接,所述行架连接主管2与待固定连接 的连接件4配合连接的一面必须设置有连接主管连接孔3。在立柱搭建时,将第一个所述行架单元的一个或者多个所述连接件4上的所述连 接件连接孔7和与相邻的第二个行架单元的对应行架连接主管2上的连接主管连接孔3对 齐,使用销柱对其进行固定连接,依次将数个所述行架单元相互连接,形成一个闭合柱状框 架;将上述形成的所述闭合柱状框架贴靠设置在立柱模板的外侧构成立柱支模架。当所述 每个连接件4选择设置为由两个板状部件组成时,从而可以将所述待连接的行架连接主管 2卡入所述两个板状部件之间,再利用所述连接件连接孔7与连接主管连接孔3的重叠贯通 进行加固连接;最后,按照上述方法,将围成立柱的四个所述行架单元依次固定连接,形成 一个闭合结构,对所述模板起加固、支撑作用。[0068]安装行架连接支管8时,先将较长销柱的一端插入一个所述行架连接主管2的连 接主管连接孔3内,较短销柱的一端即可以很轻松地插入与该行架连接主管2相邻的行架 连接主管相对的连接主管连接孔3内。插入后,将所述较短销柱的一端先固定,此时较长销 柱的一端和所述行架连接主管2之间则具有一定的间隙,此时可以向该间隙中填充一定的 垫片,并通过焊接将垫片和所述行架连接主管2连接实现固定。同样的方式,上述行架连接 支管8也可以设置在所述行架主支管1之间。这样,通过插接的方式即可实现所述行架连 接支管与所述行架主支管1及行架连接主管2的连接,操作方便,结构简单,且可实现稳固 连接。该支模架系统还设有行架支撑杆10,每两个行架支撑杆10交叉设置在两个相邻 且平行的所述行架连接主管2之间或者行架连接支管8之间,所述行架支撑杆10的两端通 过销钉与所述行架连接主管2或所述行架连接支管8连接,对相邻且相互平行的行架连接 主管2以及行架连接支管8进行进一步支撑。所述梁底支撑件设置时,是筑梁时使用的,筑梁时,所述行架单元同样设置在所述 建筑模板外部,其中行架主支管1沿所述梁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行架连接主管2沿所述 梁的高度方向设置,将两个行架单元分别设置在梁体建筑模板的前后两侧,对于这两个行 架单元而言,其有多对在垂直于所述行架单元的平面上相对设置的需要使用梁底支撑件11 进行连接的行架连接主管2。连接时,在所述两行架单元中处于下部的所述行架主支管1上 设置夹持在所述行架连接主管2两侧的所述梁底支撑件11,通过穿过重叠贯通孔的所述销 钉连接在一起,或通过所述夹持构件14及穿过重叠贯通孔的所述销钉将两所述行架单元 与设置在其上的所述梁底支撑件连接在一起,构成横梁构建的模板的梁底支撑架。作为可 以变换的实施方式,所述夹持构件14也可以不紧贴设置在所述行架主支管1上,只要能够 夹持在所述行架连接主管2两侧并靠近所述行架主支管1处即可。连接时,两个所述梁底支撑件11以所述支撑臂12同时垂直于所述行架主支管1 及所述行架连接主管2的方式夹持着两个所述行架单元上的对应的所述行架连接主管2, 使得成型在一个所述梁底支撑件11的所述连接臂121上的所述连接臂连接孔131与一个 所述行架单元的所述连接主管连接孔3重叠贯通,并选择性地与另一所述梁底支撑件的所 述支撑臂连接孔13重叠贯通,并由穿过该重叠贯通的孔的销钉将三者连接在一起;另一所 述行架单元采用同样的方式与两个所述梁底支撑件11连接。当所述梁底支撑件11除L形构件外还包括夹持构件时,此时,可以使用一个梁底 支撑件11进行梁底支撑,同时也可以选择使用两个梁底支撑件11来进行梁底加固支撑。当 使用一个梁底支撑件11时,所述夹持构件的第一卡头16将待连接固定的同一个平面上的 一个行架连接主管2卡定,同时依靠所述梁底支撑件11的支撑臂连接孔13以及连接臂连 接孔131和所述行架主支管1外侧的连接主管连接孔3重叠贯通,利用销钉对每对行架连 接主管2进行连接。当使用两个梁底支撑件11时,其中一个梁底支撑件11的第一卡头16将待连接固 定的同一个平面上的一个行架连接主管2卡定,第二卡头17将这一个行架连接主管2以及 所述配合作用的另一梁底支撑件11的L形构件的顶端相卡定,同理另一个梁底支撑件11 的工作方式也是同样,二者相配合就实现了梁底支撑固定,使得两个所述梁底支撑件的首 尾紧密连接,并将两个所述行架连接主管2作为整体紧固起来,并使所述两个所述梁底支
12撑件11和两个所述行架连接主管2成为一个整体,有效防止所述行架连接主管变形,加强 了支模架系统底部的稳定性;其配合组装示意图见图10所示。由于所述梁底支撑件11上设置有多个梁底支撑件连接孔,可通过调节所述连接 孔和所述连接主管连接孔的连接位置,可以调节所述梁底支撑的距离,从而适用于任何建 筑规模的支模架系统。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 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 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 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加固建筑模板的精密建筑支模架系统,包括行架单元,所述行架单元包括 两个平行的行架主支管以及连接在所述两个行架主支管之间的多个相互平行设置的行架 连接主管,所述行架连接主管垂直于所述行架主支管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架主支管和所述行架连接主管为长形方管,在所述行架连接主管的至少一个平 面上都设置有多个等间距的连接主管连接孔;每个所述行架连接主管的两端面分别与两所述行架主支管的相对的内侧相连接;在至少一个所述行架主支管的外侧,与连接所述行架连接主管相对应的位置上设有连 接件,所述连接件与所述行架主支管连接,所述连接件上设置有贯通的连接件连接孔,所述 连接件连接孔可选择地与相邻所述行架单元上对应位置的所述行架连接主管上的所述连 接主管连接孔的重叠贯通;穿过该重叠贯通的所述连接件连接孔和所述连接主管连接孔的销钉将相邻的所述行 架单元连接在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模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为长条形板状部件,所 述板状部件的一个侧边壁与所述行架主支管固定连接;所述板状部件垂直于所述行架主支 管设置,且其长度方向垂直于所述行架连接主管;至少两个间距与所述连接主管连接孔对 应的所述连接件连接孔贯通所述板状部件的两板面;所述连接主管连接孔设置在所述行架 连接主管的垂直于所述行架主支管长度方向的平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模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架主支管上设置数个所述 连接件,且所述连接件的所述板状部件的靠近一端处与所述行架主支管连接;同一所述行 架主支管上的所述连接件的延伸方向一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模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行架单元中,两个所述行架主 支管上都设有连接件,位于不同行架主支管上的连接件的延伸方向相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模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由两个沿所述行架主 支管长度方向对齐的所述板状部件组成,所述两个板状部件之间的距离适应于所述行架连 接主管在所述行架主支管长度方向的尺度;所述行架连接主管垂直于所述行架主支管长度 方向的两个平面上都设置有所述连接主管连接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4或5任一所述的支模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的边 缘成型有加强凸缘。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模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行架连接主管的两端面 与所述行架主支管内侧面之间焊接连接,使得所述所述行架连接主管与所述行架主支管的 至少一个平行平面处于一个平面内,以构成支撑工作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支模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连接孔设有多个,且孔 间距相等,所述连接件连接孔的孔间距和所述行架连接主管的连接主管连接孔的孔间距相等。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或7或8所述的支模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 述行架单元还包括行架连接支管,所述行架连接支管为长形方管;在所述行架连接支管两 端分别设置有沿长度方向伸出的销柱,其中一端的销柱长度加上所述行架连接支管的长度 大于设置在所述行架主支管的相邻所述行架连接主管间的距离,另一端的销柱长度加上所述行架连接支管的长度小于设置在所述行架主支管的相邻所述行架连接主管间的距离,所 述销柱的尺寸适于插入所述连接主管连接孔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或7或8所述的支模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 所述行架单元还包括多个行架支撑杆,所述行架支撑杆为圆管,每两个所述行架支撑杆以 交叉方式设置在两个相邻且平行的所述行架连接主管或所述行架连接支管之间,所述行架 支撑杆的两端与所述行架连接主管或所述行架连接支管相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支模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梁底支撑件,所述梁底支 撑件为一个支撑臂和一个垂直于所述支撑臂的连接臂构成的板状L形构件;在该L形面上 分别设有成型在所述连接臂上的间距与所述连接主管连接孔的间距对应的多个连接臂连 接孔,和成型在所述支撑臂上的多个等间距的支撑臂连接孔;两个所述梁底支撑件以所述 支撑臂同时垂直于所述行架主支管及所述行架连接主管的方式夹持着两个所述行架单元 上的对应的所述行架连接主管,使得成型在一个所述梁底支撑件的所述连接臂上的所述连 接臂连接孔与一个所述行架单元的所述连接主管连接孔重叠贯通,并选择性地与另一所述 梁底支撑件的所述支撑臂连接孔重叠贯通,并由穿过该重叠贯通的孔的销钉将三者连接在 一起;另一所述行架单元采用同样的方式与两个所述梁底支撑件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支模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梁底支撑件还包括设置在 所述连接臂上的夹持构件,所述夹持构件包括一个一端连接在所述连接臂的远离所述支撑 臂的一侧的侧壁上的底板,所述底板垂直于所述梁底支撑件的L形面,且所述底板的远离 所述连接臂的自由端部的一端成型有垂直于所述底板的第一卡头,在所述第一卡头与所述 连接臂之间形成一个适于卡接所述行架单元的所述行架连接主管的卡接空间;以及从所述 底板上向所述连接臂的延伸方向相反方向伸延出的第二卡头,所述第二卡头与所述支撑臂 之间的空间适于容纳并卡接另一所述梁底支撑件的所述支撑臂和所夹持的所述行架连接 主管。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支模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L形构件具有凹陷槽, 所述凹陷槽朝向所述夹持构件设置的方向凹陷。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支模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L形构件的凹陷槽的转弯处 的内侧设有与之相适配的加强件。
专利摘要一种精密建筑支模架系统,由多个行架单元组成,每个行架单元包括两个行架主支管以及连接在所述两个行架主支管之间的多个行架连接主管,所述多个行架连接主管之间相互平行设置;所述行架主支管和所述行架连接主管为长条形方管,在所述行架主支管以及所述行架连接主管的至少一个平面上都设置有多个等间距的连接主管连接孔;每个所述行架连接主管的两端面均与所述行架主支管的内侧相连接;在至少一个所述行架主支管的外侧,与所述行架连接主管相对应的位置上设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一个侧壁与所述行架主支管连接,所述连接件上设置有贯通的连接件连接孔。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支模架系统搭建方便,不会影响建筑精度。
文档编号E04G13/00GK201896449SQ20102057476
公开日2011年7月13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25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13日
发明者王亚运 申请人:王亚运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