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液压式电梯井爬升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5018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全液压式电梯井爬升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用的工程机械,具体涉及一种工程机械用全液压式电梯 井爬升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超高层建筑数量越来越多,针对超高层建筑的施工,适合超高层施工的工程 机械(如臂架式起重机、布料机、液压爬模等)的需求将日渐增加。而目前主要的内爬升工 程机械,均沿用手动、半自动爬升模式,即爬升时设备及其爬升框架需要借助其他的起重设 备进行提升;提升过程缓慢且人力投入较大。参见图1,该图为一现有布料机楼面式顶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的顶升 装置,由立柱(1-1)、顶升油缸(1-2)、爬升框(1-3)、第一支撑轴(1-4)、立柱上的支撑通孔 (1-5)、第二支撑轴(1-6)、锲紧块(1-7)等组成,其中,爬升框(1- 固定在楼面预留孔上。 顶升装置工作时先将第一支撑轴(1-4)插入布料机立柱(1-1)上的支撑通孔(1-5)内,并 将顶升油缸(1-2)伸缩端与第一支撑轴(1-4)连接,再将布料机立柱(1-1)与爬升框(1-3) 之间的锲紧块(1-7)松开,顶升油缸(1-2)开始顶升;当顶升到极限位置时,需将第二支撑 轴(1-6)插入到爬升框(1-3)附近的立柱(1-1)上的支撑通孔(1-5)内,再退回顶升油缸 (1-2),第二支撑轴(1-6)将布料机支撑悬挂;然后,将第一支撑轴(1-4)抽出,并移至顶升 油缸(1-2)伸缩端,插入布料机立柱(1-1)的支撑通孔(1-5)内,并与顶升油缸(1-2)伸缩 端连接,顶升油缸(1- 将布料机立柱(1-1)略微顶起;再抽出第二支撑轴(1-6),顶升油 缸(1-2)开始顶升,进入下一轮循环。其缺点是一、要将两根支撑轴从立柱(1-1)的支撑通孔(1-5)中反复抽出和插 入,工人劳动强度大,使得爬升时消耗时间长不能实现全自动;二、步骤繁琐,若在收回顶升 油缸(1- 伸缩端时未装好第二支撑轴(1-6),就会出现施工事故;三、随着楼层的升高,爬 升框(1-3)、顶升油缸(1-2)需要拆卸后逐层上搬,其拆装麻烦,费时费工;四、要在楼面上 预留安装孔位,并考虑设备安装位置楼面的承载能力。参见图2,该图为另一现有布料机楼面式顶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安装于 建筑物的电梯井道内,爬升框架(2-12)与电梯井道的若干预留孔连接,爬升前,将起吊轴 (2-8)插入位于顶部爬升框(2-11)和其他爬升框(2-11)之间的立柱(2-14)的钢管(2_7) 内,将立柱提升动力装置s2的立柱提升绳索(2-6)与起吊轴(2-8)相连,并使立柱提升绳 索(2-6)处于绷紧状态;拆卸用于紧固顶部爬升框(2-11)和立柱(2-14)的锲紧块(2-13), 启动立柱提升动力装置S2,使立柱(2-14)开始爬升;爬升过程中,位于防坠块(2-10)下方 的钢管(2-7)推动防坠块(2-10)转动;钢管(2-7)过后,防坠块(2-10)在复位弹簧(2-9) 的作用下复位,防止立柱(2-14)下坠;爬升后,用锲紧块(2-13)紧固立柱(2-14)和每一 个爬升框(2-11);若需要进行框架爬升,则需要使用框架提升装置sl,包括框架提升绳 索(2-2)、框架提升动力装置(图未示)、框架提升转轮(2-1);框架提升动力装置设置于立 柱(2-14)上部,框架提升转轮(2-1)装设于框架提升动力装置的输出轴上;框架提升绳索(2-2) —端绕设于框架提升转轮(2-1)上,另一端与伸缩支架(2-12)连接。当启动框架提 升动力装置时,框架提升转轮(2-1)转动,框架提升绳索(2-2 )带动伸缩支架(2-12 )与爬升 框(2-11),实现伸缩支架(2-12)与爬升框(2-11)的自动爬升。框架提升动力装置设置于 立柱(2-14)的顶端,以提高伸缩支架(2-12)与爬升框(2-11)的爬升高度。其缺点是一、该机构的爬升主要依靠提升绳索系统,一般使用钢丝绳提升立柱和 布料机,钢丝绳安装和维护要求高,可靠性低,且立柱(框架)提升动力装置需要额外配置, 增加维护和管理等成本;二、虽增加了塔身防坠装置,但是爬升立柱时候依然需要来回搬运 支承轴(2-8),耗费大量人力。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改进的工程机械用全液压式电梯井爬升机构。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程机械用全液压式电梯井爬升机构,其可实现 全自动的爬升过程;同时可以适用于大部分的内爬安装工程机械(如臂架式起重机、布料 机、液压爬模等),提高了工作效率的同时降低劳动强度。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全液压式电梯井爬升机构,包括基于电梯井安装的爬升框架、立柱总成和顶升装 置;其中,所述爬升框架包括对称设置于其周边上的多个可伸缩的活动支腿,各个所 述活动支腿均与电梯井道的预留孔大小适应,以能插入电梯井道的预留孔;所述立柱总成设置于所述爬升框架中,且其包括竖直设置的立柱以及两条以上纵 向固定于所述立柱表面的顶升爬梯,所述两条以上的顶升爬梯绕所述立柱圆周方向均勻排 列且彼此位置相对应;每条所述顶升爬梯均包括沿纵向均勻设置的多个顶升用孔以及沿纵 向均勻设置的多个栓孔;各个顶升爬梯的顶升用孔一一对应;所述顶升装置与所述顶升爬梯对应;每个所述顶升装置均包括顶升油缸以及与所 述顶升油缸和主泵站连接的油路系统;所述顶升油缸的一端部固定有上卡爪装置,所述上卡爪装置包括能卡入所述顶升 爬梯的顶升用孔中的上顶升块;所述上卡爪装置还包括与所述顶升爬梯上的栓孔适配的销 栓,将所述销栓插入所述栓孔能将所述上卡爪装置固定于所述立柱总成;所述顶升油缸的 另一端部固定连接于所述爬升框架,所述爬升框架上设置有下卡爪装置,所述下卡爪装置 包括能卡入所述顶升爬梯的顶升用孔的下顶升块。优选地,每个所述顶升油缸均具有单向平衡阀。优选地,所述立柱通过立柱楔紧块组楔紧于所述爬升框架。优选地,所述顶升用孔为方孔。优选地,所述顶升油缸的活塞杆端部固定连接所述上卡爪装置,所述顶升装置的 缸筒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爬升框架。优选地,所述顶升油缸的缸筒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上卡爪装置,所述顶升装置的活 塞杆顶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爬升框架。优选地,所述上卡爪装置包括能卡入所述顶升用孔的上顶升块以及使所述上顶升 块自动复位的上复位弹簧;所述下卡爪装置包括能卡入所述顶升爬梯的顶升用孔的下顶升块以及使所述下顶升块自动复位的下复位弹簧。优选地,所述上卡爪装置包括座体、上顶升块和复位弹簧;其中,所述上顶升块为 长方体形且其顶端面倾斜,顶端面靠近所述立柱的一侧高,远离所述立柱的一侧矮;所述座 体上设置转轴,所述转轴穿过所述上顶升块,使所述上顶升块能绕所述转轴在竖平面内旋 转;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直接或者通过连杆连接于所述上顶升块的下部,该连接点与所述 上顶升块的顶端面分处于所述转轴的上下两侧,所述复位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座 体,当遇到所述顶升用孔时,所述复位弹簧使所述上顶升块复位以卡入所述顶升用孔中。优选地,所述下卡爪装置包括座体、下顶升块和复位弹簧;其中所述下顶升块呈三 角形;所述座体上设有转轴,所述转轴穿过所述下顶升块的一个角C,使所述下顶升块能绕 所述转轴旋转;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座体,另一端连接于所述下顶升块的 另一个角D,当遇到所述所述顶升用孔时,所述复位弹簧使所述下顶升块的第三个角B复位 以卡入所述顶升用孔中。优选地,所述立柱的横截面为方形;所述顶升爬梯为两条,分别设置于所述立柱的 相对两个面上且位置彼此对应;所述爬升框架为方形,且其周边上对称设置四个可伸缩的 活动支腿。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该全液压式电梯井爬升机构能实现快捷、简便的爬 升方式,使得立柱的爬升实现自动化,同时弥补了现有爬升装置要求爬升框架爬升时需框 架解体的缺点,大大地提升工作效率和降低了人力成本。该爬升机构爬升立柱时以一个油 缸行程为爬升高度单位,仅一人操作控制即可实现不间断长距离爬升,弥补了现有技术中 要求爬升一定距离以后将顶升支撑轴下移和调整拉索系统等缺点。同时,该爬升机构降低 了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日常也不需再对繁琐的拉索系统进行维护;位于爬升框架上的 下卡爪装置可保证在顶升油缸和上卡爪失效的时候立柱也不会自由下坠。

图1是现有技术中一种布料机爬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中另一种布料机爬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工程机械用全液压式电梯井爬升机构的安装状态下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工程机械用全液压式电梯井爬升机构的立柱爬升状态示意图, 其中显示了立柱总成、一个爬升框架和一对顶升装置;图5是本实用新型工程机械用全液压式电梯井爬升机构的立柱总成的部分结构 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工程机械用全液压式电梯井爬升机构的顶升装置的结构及安 装的示意图;图7是图6中上卡爪装置的主视图;图8是图6所示上卡爪装置的俯视图;图9为图6所示上卡爪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10为安装了下卡爪装置的爬升框架的主视图;图11为图10所示爬升框架的俯视图;图12为图11的A-A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介绍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图3—图12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如图3—图12所示,该全液压式电梯井爬升机构包括基于电梯井安装的爬升框架 10、立柱总成20和顶升装置30。其中,爬升框架10大体为方形,包括对称设置于其周边上的4个可伸缩的活动支 腿11 (详见图11),各个活动支腿11均与电梯井道的预留孔大小适应,以插入电梯井道的 预留孔(安装状态如图3、图4所示)。当然,在本实用新型其他的实施例中,该爬升框架10 还可以为实际施工中的其他形状,可伸缩的活动支腿也可以为3根以上的其他数目,只要 对称地设置在爬升框架的周边,以能将爬升框架平稳地固定于电梯井中即可。其中,立柱总成20设置于爬升框架10中(如图4所示)。具体地如图5所示,立柱 总成20包括竖直设置的方形立柱21以及两条纵向固定于立柱21表面的顶升爬梯22、25, 当然,在本实用新型其他的实施例中,立柱21也可以为其他的截面形状,顶升爬梯也可以 为3条或者3条以上,绕立柱的圆周方向均勻设置即彼此相隔相同的角度。两顶升爬梯22、 25焊接于立柱的两个相对表面上,顶升爬梯22、25也呈竖直状态,而且两顶升爬梯22、25在 立柱上位置相对应,最好两者在立柱上的高度相同、长度相等。每条顶升爬梯均包括沿纵向 均勻设置的多个顶升用孔23以及沿纵向均勻设置的多个栓孔M ;也就是说,沿顶升爬梯纵 向,两两顶升用孔的间隔距离相等,两两栓孔的间隔距离相等;而且各个顶升爬梯的顶升用 孔一一对应,这样可以保证顶升时的施力/受力均勻(参见图4的顶升状态)。作为优选实 施例,顶升用孔23设为方孔,这样有利于顶升时的承力,不容易发生滑脱现象。其中,如图3、图4所示,每个爬升框架上设置有两个顶升装置30(视图上左右各一 个,仅标注了其中之一),两顶升装置30彼此相对称,且顶升装置与顶升爬梯位置对应;当 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若顶升爬梯有两个以上,顶升装置也可以对应地设置两个以上。如图 6所示,每个顶升装置30均包括顶升油缸31以及与顶升油缸和主泵站连接的油路系统(图 中未示出)。优选地,顶升油缸均带有单向平衡阀32 ;该单向平衡阀可保证在顶升油缸上的 油管断裂或液压泵站失效的情况下立柱不会自由下坠,在顶升过程中当立柱偏斜时左右油 缸会自动调节找平,达到左右平衡同步顶升。同时油缸平衡阀在爬升出现卡阻时会安全卸 荷,保证机件安全,通过以上多重保险方案已达到避免安全事故发生的效果。如图6所示,顶升油缸31的活塞杆端部均固定有上卡爪装置40,上卡爪装置40包 括能卡入顶升爬梯的顶升用孔23中的上顶升块;上卡爪装置40还包括与顶升爬梯上的栓 孔24对应的销栓41,将销栓41穿过栓孔M就能将上卡爪装置40固定于立柱总成20。顶 升油缸31的缸筒端部固定连接于爬升框架10,爬升框架10上还设置有下卡爪装置50,下 卡爪装置50包括能卡入顶升爬梯的顶升用孔23的下顶升块,还包括与顶升爬梯上的栓孔 M对应的销栓12。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顶升油缸也可以掉转方向连接,即 活塞杆端部固定连接于爬升框架,缸筒端部连接上卡爪装置,油路系统做出适应性调整。
以下结合附图,具体介绍本实施例的上卡爪装置和下卡爪装置。图7、图8、图9分别为本实施例的上卡爪装置的主视图、俯视图和立体图,如图7、 图8、图9所示,上卡爪装置40包括座体44、上顶升块43和复位弹簧42。其中,上顶升块 43为长方体形且其顶端面倾斜,具体地,顶端面靠近立柱的一侧高,远离立柱的一侧矮。座体44包括容置上顶升块的腔45,腔45的两壁之间设置转轴46,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 以其他形式设置转轴46 ;转轴46穿过上顶升块43,使上顶升块43能绕转轴46在竖平面内 旋转。当上顶升块43旋转至图7所示的状态时,其卡入顶升爬梯22的相应的顶升用孔23 中;当上顶升块43旋转至图6所示的状态时,其对立柱总成20不产生干涉。在上顶升块43的下端连接有连杆421,且该连接点与倾斜的顶端面分居转轴46的 上下两侧;连杆421的另一端连接于复位弹簧42,复位弹簧42的另一端固定于座体44上。 当上顶升块43遇到顶升用孔时,复位弹簧42使上顶升块43复位以卡入该顶升用孔中。此 外,在座体44上还设置有销栓41,将销栓41插入顶升爬梯的栓孔中就能将该上卡爪装置 40固定于立柱总成20上,从而使顶升油缸的活塞杆端部也固定于立柱总成20上。图10、图11分别为装有下卡爪装置的爬升框架的主视图、俯视图;图12为图11所 示爬升框架的A-A视图,其显示了下卡爪装置的结构及安装。如图10—图11所示,两个下卡爪装置分别固定连接于爬升框架10的左、右两个 框梁上,具体地,下卡爪装置的位置与配套的立柱总成20中顶升爬梯的位置相对应。当本 实用新型其他的实施例中存在多个顶升爬梯,对应地采用多个顶升装置时,下卡爪装置的 安装位置可与本实施例的不同;需要将其与对应的顶升爬梯设置得数量相等、位置对应。当 然,顶升爬梯较多时,顶升爬梯可以有闲置不用的。由于两个下卡爪装置的结构与安装相 同,因此仅以右侧的下卡爪装置50为例介绍。如图12所示,该下卡爪装置50包括座体51、下顶升块52 ;该下顶升块52呈三角 形。座体51设置有容置下顶升块52的腔(与上卡爪装置中的结构类似,图中未示出),在该 腔内设置有转轴53,当然在本实用新型其他的实施例中,转轴53可以其他结构形式设置于 座体51上。转轴53穿过下顶升块52的一个角C,使下顶升块52能绕该转轴53旋转;当 该下顶升块52旋转至图12所示的状态时,下顶升块52的角B能卡入顶升爬梯的顶升用 孔中;当该下顶升块52旋转至图6所示的状态时(此时整个下顶升块就在座体51上,不伸 出),下顶升块52不与立柱总成干涉。此外,还设置有复位弹簧55,该复位弹簧的一端连接于下顶升块52的第三个角D, 另一端连接于座体51上;当角B遇到顶升爬梯的顶升用孔时,该复位弹簧使下顶升块复位 以卡入顶升用孔中。在座体51底部还设置有销栓54,由于座体51固定于爬升框架上,若将 销栓M插入顶升爬梯的栓孔中,则可将顶升爬梯(安装有下卡爪装置)与爬升框架固定。此外,在施工中根据需要可以将爬升框架与立柱总成通过楔紧块60楔紧(如图6、 图12所示),使得爬升框架与立柱相对于彼此固定。下面将介绍本实施例的全液压式电梯井爬升机构的操作方式,通过了解操作方式 能更好的理解该爬升机构的结构(一)立柱的爬升一参见图31.首先,将各爬升框架与立柱之间的楔紧块60拆卸,连接主泵站与顶升油缸,检 查连接油路是否正常,若无误,即可开始立柱的爬升。2.缓缓伸出顶升油缸31,顶起上卡爪装置40,使得上卡爪装置40的上顶升块43 顶紧顶升爬梯上的最近一个顶升用孔23的上侧边。此时,销栓41不插入顶升爬梯上的栓 孔中。3.伸出顶升油缸31,此时立柱总成20由顶升油缸顶起的上卡爪装置40上的上顶升块43支撑,并继续上升。同时各个爬升框架上的下卡爪装置50的下卡爪块52均在立柱 顶升爬梯的导向下收起(角B均转到座体51内,不外伸)。4.当顶升油缸31顶起立柱向上爬升超过一个顶升用孔位间距时,下卡爪块52遇 到顶升用孔则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弹出,卡入立柱顶升爬梯的顶升用孔内。这样即使在上 卡爪块滑脱或者顶升油缸失灵时,立柱也不会自由下坠。5.当达到顶升油缸的顶升行程后,缓缓收回顶升油缸,此时立柱由爬升框架上的 下卡爪装置50上的下顶升块52支撑。6.顶升油缸继续回缩,上卡爪装置的上顶升块43在顶升爬梯的导向下收起,直 至遇到顶升爬梯的下一个顶升用孔后,上顶升块43则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卡入顶升爬梯 的该顶升用孔内。至此完成一个自动爬升循环。7.重复步骤2 6循环,以实现自动爬升,爬升到指定高度后应及时将楔紧块60 楔紧立柱。上述流程中,当每套爬升框架均配备一套顶升装置时,仅需使用任意一个爬升框 架上的顶升装置即可完成。(二)爬升框架的爬升一参见图4、图6在框架爬升状态时必须配置至少三套爬升框架10,爬升一个爬升框架时,其之上 的两个或更多爬升框架的活动支腿固定于电梯井的预留孔中,该两个爬升框架通过楔紧块 将立柱固定在某一高度处。1.将需爬升的爬升框架配套的上卡爪装置40的上顶升块43拉出顶升爬梯的顶 升用孔23,并固定(如图6所示状态)使其不干涉立柱;伸出活塞杆,使上卡爪装置的销栓41 插入顶升爬梯的相应栓孔M中,将上卡爪装置(活塞杆端部)固定于立柱总成。2.拉出需爬升的爬升框架上的下卡爪装置50的下顶升块52,并固定(如图6所示 状态)。拆除该爬升框架上的立柱楔紧块60。收缩顶升油缸,使得上卡爪装置40和油缸拉 起该整个爬升框架,并将该爬升框架的活动支腿收起。3.继续收缩油缸,使该爬升框架上升一个栓孔位距离,此时伸出该爬升框架上 (其上的下卡爪装置上)的栓销M插入爬升框架的对应栓孔中,使该爬升框架固定在立柱 上。4.拔出上卡爪装置的栓销41,伸出油缸,使上卡爪装置上升至少一个栓孔位距
1 O5.插入上卡爪装置的栓销41,拔出该爬升框架上的栓销M。6.重复步骤4 6循环,以实现爬升框架的自动爬升。7.当爬升框架就位后,伸出爬升框架活动支腿11,固定于电梯井道的预留孔上。 拔出爬升框架上的栓销54,并将下卡爪装置的下顶升块52松开。8.拔出上卡爪装置的栓销41,并将上卡爪装置的上顶升块松开,收缩油缸。即完 成爬升框架的爬升。操作完成后应及时将楔紧块60楔紧立柱。 其余框架可按此方法进行爬升。此外,还可在其余框架上的顶升装置顶升立柱时,将需爬升的爬升框架通过栓销 54固定在立柱上,使该爬升框架跟随立柱一同爬升。以上描述的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任何对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等同变换,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全液压式电梯井爬升机构,包括基于电梯井安装的爬升框架、立柱总成和顶升装置; 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爬升框架包括对称设置于其周边上的多个可伸缩的活动支腿,各个所述活 动支腿均与电梯井道的预留孔大小适应,以能插入电梯井道的预留孔;所述立柱总成设置于所述爬升框架中,且其包括竖直设置的立柱以及两条以上纵向固 定于所述立柱表面的顶升爬梯,所述两条以上的顶升爬梯绕所述立柱圆周方向均勻排列且 彼此位置相对应;每条所述顶升爬梯均包括沿纵向均勻设置的多个顶升用孔以及沿纵向均 勻设置的多个栓孔;各个顶升爬梯的顶升用孔一一对应;所述顶升装置与所述顶升爬梯对应;每个所述顶升装置均包括顶升油缸以及与所述顶 升油缸和主泵站连接的油路系统;所述顶升油缸的一端部固定有上卡爪装置,所述上卡爪装置包括能卡入所述顶升爬梯 的顶升用孔中的上顶升块;所述上卡爪装置还包括与所述顶升爬梯上的栓孔适配的销栓, 将所述销栓插入所述栓孔能将所述上卡爪装置固定于所述立柱总成;所述顶升油缸的另一 端部固定连接于所述爬升框架,所述爬升框架上设置有下卡爪装置,所述下卡爪装置包括 能卡入所述顶升爬梯的顶升用孔的下顶升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液压式电梯井爬升机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顶升油缸均 具有单向平衡阀。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液压式电梯井爬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通过立柱楔 紧块组楔紧于所述爬升框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液压式电梯井爬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升用孔为方孔。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液压式电梯井爬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升油缸的活塞 杆端部固定连接所述上卡爪装置,所述顶升装置的缸筒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爬升框架。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液压式电梯井爬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升油缸的缸筒 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上卡爪装置,所述顶升装置的活塞杆顶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爬升框架。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液压式电梯井爬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卡爪装置包括 能卡入所述顶升用孔的上顶升块以及使所述上顶升块自动复位的上复位弹簧;所述下卡爪 装置包括能卡入所述顶升爬梯的顶升用孔的下顶升块以及使所述下顶升块自动复位的下 复位弹簧。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液压式电梯井爬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卡爪装置包括 座体、上顶升块和复位弹簧;其中,所述上顶升块为长方体形且其顶端面倾斜,且该顶端面 靠近所述立柱的一侧高,远离所述立柱的一侧矮;所述座体上设置转轴,所述转轴穿过所述 上顶升块,使所述上顶升块能绕所述转轴在竖平面内旋转;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直接或者 通过连杆连接于所述上顶升块的下部,该连接点与所述上顶升块的顶端面分处于所述转轴 的上下两侧,所述复位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座体,当遇到所述顶升用孔时,所述复 位弹簧使所述上顶升块复位以卡入所述顶升用孔中。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液压式电梯井爬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卡爪装置包括 座体、下顶升块和复位弹簧;其中所述下顶升块呈三角形;所述座体上设有转轴,所述转轴 穿过所述下顶升块的一个角C,使所述下顶升块能绕所述转轴旋转;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 固定连接于所述座体,另一端连接于所述下顶升块的另一个角D,当遇到所述所述顶升用孔时,所述复位弹簧使所述下顶升块的第三个角B复位以卡入所述顶升用孔中。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液压式电梯井爬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的横截面为 方形;所述顶升爬梯为两条,分别设置于所述立柱的相对两个面上且位置彼此对应;所述 爬升框架为方形,且其周边上对称设置四个可伸缩的活动支腿。
专利摘要全液压式电梯井爬升机构,包括基于电梯井安装的爬升框架、立柱总成和顶升装置;其中,爬升框架包括对称设置于其周边上的多个可伸缩的活动支腿,各个活动支腿均与电梯井道的预留孔大小适应;立柱总成设置于爬升框架中,其包括竖直设置的立柱以及两条以上均匀地纵向固定于立柱表面的顶升爬梯;每条顶升爬梯均包括沿纵向均匀设置的顶升用孔以及沿纵向均匀设置的栓孔;各个顶升爬梯位置对应且各个顶升爬梯的顶升用孔一一对应;顶升装置的数目与顶升爬梯的条数相等;每个顶升装置均包括顶升油缸;顶升油缸的伸缩端部均固定有上卡爪装置,另一端固定连接于爬升框架,爬升框架上设置有下卡爪装置。
文档编号E04G3/28GK201902006SQ20102067617
公开日2011年7月20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23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23日
发明者左乐庶, 李锦生, 肖浩贤, 范凯基, 邝欣慰 申请人:广州五羊建设机械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