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下防止系统、复环部件、八字环部件、四孔部件、在屋顶上的作业方法、主绳设置方法、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1227阅读:7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落下防止系统、复环部件、八字环部件、四孔部件、在屋顶上的作业方法、主绳设置方法、落 ...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太阳能发电模块(太阳电池板)的设置、电视天线的安装等、在2 3层楼的低层住宅中的屋顶上作业中为确保完全而使用的落下防止系统、构成该落下防止系统的用于连接主绳与坠落防止器具的八字环部件等复环部件、四孔部件、用作固定主绳的重锤的桶、用于在屋顶侧端上固定主绳的钩(屋顶侧端用钩)、使用落下防止系统的在屋顶上的作业方法、以及用于设置的主绳设置方法。
背景技术
低层住宅的屋顶上作业是以太阳电池板的设置、住宅建设或电视天线的安装等为目的而进行,而在这种高空作业中,防止作业员的滚落事故极其重要,法律规定公司、工人双方有义务采取安全带的使用等坠落防止措施,并规定了标准。详细内容如下。劳动安全卫生法第21条2项;公司的危险防止措施义务、第24条公司的劳动灾害防止义务、第26条工人遵守公司措施的义务、第27条公司的讲授措施、工人的遵守义务、第42条若不是厚生劳动大臣的标准合格品则禁止转让、出租、设置,第119条违反第42条者的罚规。劳动安全卫生法施行法令第13条40号要具备劳动大臣规定的标准的机械等、安全带。劳动安全卫生规则第27条若不是安全卫生法第42条的标准合格品则公司禁止使用、第518条公司的作业平台设置义务(在高度2m以上作业时)、第518条之2 :公司的坠落防止措施义务(难以设置作业平台时)、第519条公司的围墙、栏杆等的设置义务(高度2m以上的作业平台的端部等)、第519条之2 :公司的坠落防止措施义务(难以设置围墙、栏杆等时)、第520条工人的安全带使用义务、第521条公司的安全带安装设备设置义务(在高度2m以上进行作业时)、第521条之2 :安全带及安装设备的随时检查义务、第526条在高度、深度为
I.5m以上的场所时要设置升降设备的义务、第526条之2 :工人使用升降设备的义务。另外,关于安全带及安全带相关器具的种类、结构、性能、试验方法等,在安全带结构指南(NIIS -TR- No. 35 (1999)、ISSN0911 — 8063)中表示了详细的指南。在外国也同样规定了标准,主要的标准有以下几种(上述安全带结构指南的参考资料2、安全带的标准的比较(日本美国欧洲):整体的比较、材料、结构、记载在48 — 50页)。美国ANSI标准(美国标准协会)、欧洲EN标准(欧洲统一标准)(欧洲标准化委员会、欧洲电气标准化委员会)。根据这些法规、指南,开发出各种器具、系统并一直使用。例如是作业员安装的高空作业用安全带、以横穿屋顶的屋脊的方式拉设的主绳、在地上固定主绳的固定器、连接所拉设的主绳与作业员安装的高空作业用安全带的用具有紧急停止功能的卷绕器卷绕的带、或者安装有夹钳的辅助绳。另外,还设置用于作业员在高空作业的脚手架。在日本特许第2991612号公报(专利文献I)中,作为屋顶上作业用安全带安装工具,公开了在屋顶上设置主绳的内容。在日本特开2002 - 327540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作为搬运、组装、拆卸作业容易的坠落防护装置,记载了用钩将主绳固定在屋顶的边缘(檐端)上的内容。在日本特开平9 一 250237号公报(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屋顶上作业用脚手架装置,其能够有效地保管及输送,并且能够以短时间装配。在日本特开平9 一 75471号公报(专利文献4)中,记载了短时间内容易且安全地进行架设的屋顶上作业用安装带安装工具及安装方法。另外,作为改善设置时的安全确保这一点的技术,开发出作业员无需登上屋顶上等也能将安全装置设置在屋顶上等的安全装置的安装方法及安装装置(日本特开2005-325562号公报、专利文献5)。
而且,在日本特开2002 - 155632号公报(专利文献6)中公开了如下方法,将伸缩自如地连接多个导管的操作棒设置在两根屋脊的两端,在其间拉设主绳并用固定器固定,然后在其绳上卡定安全带的钩。由此,能够从设置主绳并用梯子登上屋顶的阶段开始确保安全。在日本特许第4138632号公报(专利文献7)中也公开了能够在坠落防止器具的设置阶段防止滚落、滑落的方法。另一方面,尽管开发出这些落下防止器具、系统,但实际上在有关低层住宅的工作中发生非常多的坠落滚落灾害。在平成21年,由坠落引起的伤亡灾害(死亡灾害及停业4天以上)在全部产业及全国共发生114154件,其中相当于17. 5%的20006件是由坠落、滚落引起的(平成21年的按行业、按事故类型的伤亡灾害发生状况、厚生劳动省“工人伤亡病报告”:来自安全卫生信息中心)。由坠落引起的死亡灾害在低层住宅相关工程中与事业规模比起来占据相当高的比例,建筑业中的死亡灾害的39. 62%是由于坠落引起的,坠落的17. 00%是由建筑工程(低层)引起的(来自建筑业劳动灾害防止协会主页)。由于作为清洁能源受到关注的太阳能发电的增加等,低层住宅的屋顶上作业的件数有增加的倾向,而且,近年来由于设计机构的普及,低层住宅的形状也变得多样化,也有难以采取安全对策的情况,防止低层住宅的落下事故变得更重要。如此发生了很多坠落滚落事故,作为未能防止的主要原因认为有以下几种。(I)各个系统在一部分屋顶上作业中成功地确保了安全,但是从主绳的设置作业到撤收作业的整个过程中未能确保安全。即,作业中包括主绳的设置、撤掉,而在用梯子登上屋顶上之后,或者在梯子上进行这些作业的情况下,当爬梯子时、设置主绳时,没有防止落下的机构。撤掉时也同样如此。(2)在低层建筑的屋顶上作业中,由于工期短且工费也便宜,存在看漏正式的安全对策的一面。尤其在脚手架或主绳用固定器的设置、撤掉上需要作业前后各一天,成本低即可,需要设置和撤掉不花时间的系统。另外,根据工地也有难以打入固定器的工地。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发明人想到,在防止低层住宅的坠落事故方面最重要的是开发出如下落下防止系统,即能够在整个作业中确保安全,能够以短时间进行设置、撤收,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廉价地提供。对此,首先,需要开发能够从地上简单地拉设主绳的器具。由于能够在将作业员所戴的吊带利用移动用绳连接在主绳的状态下爬梯子,并且在撤掉时也能同样地下梯子,因此能够贯穿整个作业防止不安全的状态。其次,需要能够简单且迅速地将主绳固定在地上的方法。若是如以往那样使用金属重锤的方法,搬运负载大且设置也困难,又花费时间。由于必须将沉重的重锤提升、搬运、下降,所以对腰施加负担,因而成为发生非常多的腰痛工伤的原因。细微的位置调整也很难进行。打入固定器的方法也花费时间且无法进行位置调整,根据场所有时无法设置。对此,想到使用水桶很有效。由于搬运时轻,设置时在桶中注水即可,因此系统的搬运、设置、撤掉变得格外容易,有助于缩短工期。而且,落下防止系统要求能够在宽范围进行自由度高的作业。为此,对于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在正交于主绳的方向上设置的水平绳,连接主绳与水平绳的器具,连结作业员所戴的吊带与主绳、水平绳的移动用绳、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将这些各要素在任意的位置简单地连接在主绳、水平绳上的器具等),需要重新研 究整体。另外,不仅从檐端,而且从屋顶侧端落下也能有效防止这一点也很重要。若要防止从屋顶侧端落下,要点是能够可靠地固定水平绳。为了缩短工期,能够由多名作业员作业也很必要。但是,在此情况下,设想全部作业员同时落下的事例,要求即使发生这种情况也能防止落下。能够实现如上所述的所有要求的完整的落下防止系统尚未开发出来。本发明是以这种完整的落下防止系统为目标,发明人对于各个要素开发出有效的结构,并且例如对防止落下有效的重锤的重量、多根主绳与水平绳、水平辅助绳的组合、使用移动用绳时与使用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时的比较、防止从屋顶侧端落下、多名作业员同时落下的事例等,将各个要素以各种方式组合而积累了详细的验证试验(将当作作业员的沙囊从屋顶上实际落下的试验),以至完成本发明。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特许第2991612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2-327540号公报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平9 - 250237号公报专利文献4 :日本特开平9 - 75471号公报专利文献5 日本特开2005 — 325562号公报专利文献6 日本特开2002 — 155632号公报专利文献7 日本特许第413863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目的是提供用于确保在屋顶上作业的作业员相对于坠落的安全的落下防止系统及在屋顶上的作业方法等,其能够从设置作业的阶段开始确保作业员的安全,并且设置和撤掉容易且能够缩短作业工期。而且,目的是提供落下防止系统,其能够在屋顶上确保宽范围的作业空间,不仅能够防止从檐端落下,而且还能防止从屋顶侧端落下,还能够防止多名作业员同时作业时设想的同时落下。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第一方案的发明是一种落下防止系统,具有主绳,从房屋的一方侧的地面的附近,穿过包括屋脊的上述房屋的屋顶之上,并延伸至上述房屋的另一方侧的地面的附近而设置;重锤,由桶构成,并且在上述主绳的端部与上述主绳连接,并设在地面上;以及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将在上述屋顶之上作业的作业员所穿戴的吊带与上述主绳连接。第二方案的发明是第一方案所述的落下防止系统,上述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是使用复环部件与上述主绳连接的器具,上述复环部件具有贯通主体部的第一贯通孔和从该第一贯通孔分离且贯通上述主体部的第二贯通孔。第三方案的发明是第一方案或第二方案所述的落下防止系统,具备多根上述主绳,这些主绳在上述屋顶的屋脊的延伸方向上隔开预定的间隔而设置,具有水平绳,该水平绳的一端部与设置于上述屋顶上的各主绳之中的一根主绳连接,另一端部与设置于上述屋顶上的各主绳之中的另一根主绳连接。第四方案的发明是第一方案所述的落下防止系统,上述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设在上述水平绳上,具有辅助主绳和辅助主绳用重锤,上述辅助主绳的一端部与设有上述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的水平绳的部位连接,另一端部侧从连接于上述水平绳的一端部与上述主绳大致平行地延伸至建造有上述房屋的地面的附近而设置,上述辅助主绳用重锤由桶构成,并且在上述辅助主绳的另一端部与上述辅助主绳连接,并设在地面上。第五方案的发明是第一方案 第四方案的任一项所述的落下防止系统,具备水平辅助绳,该水平辅助绳的一方的端部与上述主绳连接,从上述一方的端部延伸的部位在上述屋顶之上水平地延伸,另一端部使用屋顶侧端用钩固定在上述屋顶的屋顶侧端上,或者,上述另一端部与由桶构成且设置于地面上的重锤连接。第六方案的发明是第一方案所述的落下防止系统,具有四孔部件,该四孔部件在主体部设有第一贯通孔、第二贯通孔、第三贯通孔和第四贯通孔,上述四孔部件构成为,将在上述主绳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弯曲的第一弯曲部位插入到上述第一贯通孔中,将在上述主绳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且在上述第一弯曲部位的附近弯曲的第二弯曲部位插入到上述第三贯通孔中,在已插入到上述第一贯通孔中的第一弯曲部位中,插入已插入到上述第三贯通孔中的第二弯曲部位,在该已插入的第二弯曲部位设置上述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的钢环,拉拽从上述各弯曲部位向一方侧伸出的上述主绳的部位,拉拽从上述各弯曲部位向另一方侧伸出的上述主绳的部位,由此与上述主绳一体地设置,并且上述四孔部件构成为,在上述第二贯通孔与上述屋顶的一方侧的屋顶侧端之间设置第一辅助绳,在上述第四贯通孔与上述屋顶的另一方侧的屋顶侧端之间设置第二辅助绳,由此在与上述主绳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第七方案的发明是第一方案所述的落下防止系统,具有四孔部件,该四孔部件构成为,具有第一贯通孔、第二贯通孔、第三贯通孔和第四贯通孔,并且将在上述主绳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弯曲的第一弯曲部位插入到上述第一贯通孔中,将在上述主绳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且在上述第一弯曲部位的附近弯曲的第二弯曲部位插入到上述第三贯通孔中,在已插入到上述第一贯通孔中的第一弯曲部位中,插入已插入到上述第三贯通孔中的第二弯曲部位,在该已插入的第二弯曲部位设置上述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的钢环,拉拽从上述各弯曲部位向一方侧伸出的上述主绳的部位,拉拽从上述各弯曲部位向另一方侧伸出的上述主绳的部位,由此与上述主绳一体地设置;第一辅助绳,在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侧一体地设有挂在上述屋顶的一方侧的屋顶侧端上的屋顶侧端用钩;第一棘轮装置,具备钢环或钩,在上述第一辅助绳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与上述第一辅助绳配合,上述钢环或钩与上述四孔部件的第二贯通孔接合,并且在上述第一辅助绳的配合部位与上述屋顶侧端用钩之间的上述第一辅助绳的长度变短的方向上,允许上述第一辅助绳移动,在上述第一辅助绳的配合部位与上述屋顶侧端用钩之间的上述第一辅助绳的长度变长的方向上,限制上述第一辅助绳移动;第二辅助绳,在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侧一体地设有挂在上述屋顶的另一方侧的屋顶侧端上的屋顶侧端用钩;以及第二棘轮装置,具备钢环或钩,在上述第二辅助绳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与上述第二辅助绳配合,上述钢环或钩与上述四孔部件的第四贯通孔接合,并且在上述第二辅助绳的配合部位与上述屋顶侧端用钩之间的上述第二辅助绳的长度变短的方向上,允许上述第二辅助绳移动,在上述第二辅助绳的配合部位与上述屋顶侧端用钩之间的上述第二辅助绳的长度变长的方向上,限制上述第二辅助绳移动。第八方案的发明是第一方案所述的落下防止系统,具有第一复环部件,具备贯通主体部的第一贯通孔和从该第一贯通孔分离且贯通上述主体部的第二贯通孔;第二复环部件,具备贯通主体部的第一贯通孔和从该第一贯通孔分离且贯通上述主体部的第二贯通孔;以及辅助绳,在上述屋顶之上在与上述主绳相交的方向上延伸,将在上述主绳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弯曲的第一弯曲部位插入到上述第一复环部件的第一贯通孔中,将在上述主绳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且在上述第一弯曲部位的附近弯曲的第二弯曲部位插入到上述第 一复环部件的第二贯通孔中,在已插入到上述第一复环部件的第一贯通孔中的第一弯曲部位中,插入已插入到上述第一复环部件的第二贯通孔中的第二弯曲部位,将上述第一复环部件的附近的在上述辅助绳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弯曲的第一弯曲部位插入到上述第二复环部件的第一贯通孔中,将在上述辅助绳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且在上述第一弯曲部位的附近弯曲的第二弯曲部位插入到上述第二复环部件的第二贯通孔中,在已插入到上述第二复环部件的第一贯通孔中的第一弯曲部位中,插入已插入到上述第二复环部件的第二贯通孔中的第二弯曲部位,在这些已插入的第二弯曲部位设置上述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的钢环,拉拽从上述第一复环部件的各弯曲部位向一方侧伸出的上述主绳的部位,拉拽从上述第一复环部件的各弯曲部位向另一方侧伸出的上述主绳的部位,拉拽从上述第二复环部件的各弯曲部位向一方侧伸出的上述辅助绳的部位,拉拽从上述第二复环部件的各弯曲部位向另一方侧伸出的上述辅助绳的部位,由此上述各复环部件与上述主绳和上述辅助绳一体地设置。第九方案是的发明是第三方案 第五方案的任一项所述的落下防止系统,上述水平绳是使用复环部件与上述主绳连接的结构,上述复环部件具有贯通主体部的第一贯通孔和从该第一贯通孔分离且贯通上述主体部的第二贯通孔。第十方案的发明是第一方案 第九方案的任一项所述的落下防止系统,上述重锤分为多个。第H^一方案是第一方案 第十方案的任一项所述的落下防止系统,上述重锤构成为用作容纳上述主绳、上述吊带、上述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的容器。第十二方案的发明是第一方案 第i^一方案的任一项所述的落下防止系统,在一根上述主绳上支撑一名作业员,与一根上述主绳的端部连接的上述重锤的质量小于上述一名作业员的质量。第十三方案的发明是第一方案 第十二方案的任一项所述的落下防止系统,上述重锤是布桶。
第十四方案的发明是一种复环部件,具备第一贯通孔,插入使绳在其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弯曲的第一弯曲部位;以及第二贯通孔,插入使上述绳在其长度方向的中间部且在上述第一弯曲部位的附近弯曲的第二弯曲部位,在已插入到上述第一贯通孔中的第一弯曲部位和已插入到上述第二贯通孔中的第二弯曲部位设置钢环,拉拽从上述各弯曲部位向一方侧伸出的上述绳的部位,拉拽从上述各弯曲部位向另一方侧伸出的上述绳的部位,由此与上述绳一体地设置。第十五方案的发明是一种复环部件,具备第一贯通孔,插入使绳在其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弯曲的第一弯曲部位;以及第二贯通孔,插入使上述绳在其长度方向的中间部且在上述第一弯曲部位的附近弯曲的第二弯曲部位,在已插入到上述第一贯通孔中的第一弯曲部位中,插入已插入到上述第二贯通孔中的第二弯曲部位,在该已插入的第二弯曲部位设置钢环,拉拽从上述各弯曲部位向一方侧伸出的上述绳的部位,拉拽从上述各弯曲部位向另一方侧伸出的上述绳的部位,由此与上述绳一体地设置。第十六方案的发明是一种八字环部件,结合两个圆环而成,该圆环的由包括中心轴的平面得到的截面形状是矩形。 第十七方案的发明是一种四孔部件,具有主体部,形成为平板状,并且从厚度方向观察为矩形;第一贯通孔,中心位于从上述矩形的主体部的第一角部延伸至与该第一角部相对的第三角部的第一对角线上且位于上述第一角部侧,并且将上述主体部向其厚度方向贯通;第三贯通孔,中心位于上述矩形的主体部的第一对角线上且位于上述第三角部侧,并且将上述主体部向其厚度方向贯通;第二贯通孔,中心位于从上述矩形的主体部的第二角部延伸至与该第二角部相对的第四角部的第二对角线上且位于上述第二角部侧,并且将上述主体部向其厚度方向贯通;以及第四贯通孔,中心位于上述矩形的主体部的第二对角线上且位于上述第四角部侧,并且将上述主体部向其厚度方向贯通。第十八方案的发明是一种四孔部件,在主体部具备插入使绳在其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弯曲的第一弯曲部位的第一贯通孔;插入使上述绳在其长度方向的中间部且在上述第一弯曲部位的附近弯曲的第二弯曲部位的第三贯通孔;配合钢环或钩的第二贯通孔;以及配合钢环或钩的第四贯通孔,在已插入到上述第一贯通孔中的第一弯曲部位中,插入已插入到上述第三贯通孔中的第二弯曲部位,在该已插入的第二弯曲部位设置与上述钢环不同的另一个钢环,拉拽从上述各弯曲部位向一方侧伸出的上述绳的部位,拉拽从上述各弯曲部位向另一方侧伸出的上述绳的部位,由此与上述绳一体地设置。第十九方案的发明是一种在屋顶上的作业方法,包括主绳设置阶段,使主绳从房屋的一方侧的地面的附近,穿过包括屋脊的上述房屋的屋顶之上,并延伸至上述房屋的另一方侧的地面的附近而设置该主绳;重锤设置阶段,将设置于上述房屋的附近的地面上且在内部放入水的桶作为重锤,与上述主绳的端部连接;连结绳连接阶段,使用连结绳将吊带安装者与主绳连接;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连接阶段,使用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将使用上述连结绳登到上述屋顶上的吊带安装者与主绳连接;以及作业阶段,在上述房屋的屋顶之上进行预定的作业。第二十方案的发明是一种主绳设置方法,包括将主绳从房屋的一方侧的地面的附近,穿过包括屋脊的上述房屋的屋顶之上,延伸至上述房屋的另一方侧的地面的附近而设置的阶段;以及将由桶构成的重锤在上述主绳的端部与上述主绳连接,并通过将水放入上述桶中,使上述重锤设在地面上的阶段。第二十一方案的发明是一种落下防止系统的桶,与主绳的端部连接,并且为了拉设上述主绳而放入水且设在地面上,从而作为重锤起作用,上述主绳从房屋的一方侧的地面的附近穿过包括屋脊的上述房屋的屋顶之上,并延伸至上述房屋的另一方侧的地面的附近而设置。第二十二方案的发明是一种桶,具有主体部,用于放入水;加强部,形成为环状,并且沿着上述主体部的环状的开口部与上述主体部一体地设置;以及手柄,形成为带状,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侧的部位与上述主体部一体地设置,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侧的部位与上述主体部一体地设置,长度方向的中间部的部位形成为“U”字形或“V”字形且从上述主体部的开口部伸出。第二十三方案的发明是第二十二方案所述的桶,上述主体部具备筒状的侧壁部和平板状的底壁部而成,上述加强部设在上述侧壁部上,上述手柄在上述侧壁部从上述主体部的开口部延伸至上述侧壁部与上述底壁部的边界而设置。·第二十四方案的发明是第二十三方案所述的桶,上述底壁部形成为圆板状,上述手柄由第一手柄和第二手柄构成,上述各手柄从上述主体部的开口部的伸出长度与上述主体部的深度大致相等。第二十五方案的发明是第二十三方案或第二十四方案所述的桶,上述主体部的底壁部的刚性大于上述主体部的侧壁部的刚性。第二十六方案的发明是第二十三方案 第二十五方案的任一项所述的桶,在上述主体部的内侧,设有用于表示放入到上述主体部的水的规定量的刻度。第二十七方案的发明是一种桶,具有内侧结构体,具备由防水片构成的筒状的内侧侧壁部和由防水片构成的平板状的内侧底壁部,并形成为斗状,是防水结构;底部加强体,形成为直径与内侧底壁部的直径大致相等的圆板状,在上述内侧结构体的外侧与上述内侧底壁部接触或稍微分离,与上述内侧底壁部并排设置;外侧结构体,具备形成为高度尺寸比上述内侧侧壁部的高度尺寸稍大且内径比上述内侧侧壁部的外径稍大的筒状的外侧侧壁部、和直径比上述内侧底壁部的直径稍大的外侧底壁部,并且形成为斗状,以上述内侧结构体和上述底部加强体纳入内侧的方式,设在上述内侧结构体和上述底部加强体的外侧;开口部接合体,以带状形成为环状,以覆盖上述内侧结构体的开口部的边缘和上述外侧结构体的开口部的边缘的方式,与上述内侧结构体和上述外侧结构体一体地设置;第一手柄,形成为带状,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侧的部位在上述外侧结构体的外侧的第一预定部位从上述外侧结构体的开口部向上述外侧结构体的母线方向延伸至外侧侧壁部与外侧底壁部的边界的位置,并与上述外侧结构体一体地设置,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侧的部位在上述外侧结构体的外侧在从上述第一预定部位分离的第二预定部位从上述外侧结构体的开口部向上述外侧结构体的母线方向延伸至外侧侧壁部与外侧底壁部的边界的位置,并与上述外侧结构体一体地设置,长度方向的中间部的部位形成为“U”字形或“V”字形,并从上述外侧结构体的开口部伸出;第二手柄,形成为带状,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侧的部位在上述外侧结构体的外侧在从上述第一预定部位及上述第二预定部位分离的第三预定部位从上述外侧结构体的开口部向上述外侧结构体的母线方向延伸至外侧侧壁部与外侧底壁部的边界的位置,并与上述外侧结构体一体地设置,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侧的部位在上述外侧结构体的外侧在从上述第一预定部位及上述第二预定部位及上述第三预定部位分离的第四预定部位从上述外侧结构体的开口部向上述外侧结构体的母线方向延伸至外侧侧壁部与外侧底壁部的边界的位置,并与上述外侧结构体一体地设置,长度方向的中间部的部位形成为“U”字形或“V”字形,并从上述外侧结构体的开口部伸出;加强部,以带状形成为环状,在上述外侧结构体及上述各手柄的外侧且在上述外侧结构体的开口部的附近,沿着上述外侧结构体的开口部与上述外侧结构体一体地设置;以及刻度,设在上述内侧结构体的内侧,以表示放入上述内侧结构体的水的规定量。第二十八方案的发明是一种屋顶侧端用钩,与主绳连接,并设在房屋的屋顶侧端上,上述主绳从上述房屋的一方侧的地面的附近穿过包括屋脊的上述房屋的屋顶之上并延伸至上述房屋的另一方侧的地面的附近而设置,并且在两端部设有重锤。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的落下防止系统,由于通过使用筒体能够容易从地面上拉设主绳,因此能够从通过将连结有安全带的移动用绳利用夹钳与主绳连结而用梯子登到屋顶上的作业的最初阶段防止落下。另外,作为固定主绳的重锤使用桶,能够使设置、撤收、搬运变得容易,能够缩短工期。而且,通过使用水平绳、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复环部件,能够在屋顶上确保宽范围的作业空间。此外,通过包括固定于屋顶侧端上的钩对系统结构进行各种研究,能够防止从屋顶侧端落下,并且还能确保多名作业员同时落下时的安全。


图I是表示将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落下防止系统设在房屋上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主绳展开工具的主视图。图3是将图2的用箭头III表示的部分进行局部剖的说明图。图4是将图2的用箭头IV表示的部分进行局部剖的说明图。图5是表示图2的主绳展开工具的使用状态的说明图。图6是表示图2的主绳展开工具的其他的使用状态的说明图。图7是表示图2的主绳展开工具的另外的使用状态的说明图。图8是表示图7的主绳的使用状态的说明图。图9是表示以图8的使用状态与主绳连结的夹钳的说明图。图10是表示以本发明的主绳展开方法展开的主绳的其他的使用状态的说明图。图11是表示将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落下防止系统设在房屋上的中途的状态的图。图12是表示将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落下防止系统设在房屋上的中途的状态的图。图13是表示将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落下防止系统设在房屋上的中途的状态的图。图14是表示八字环部件的图,(a)是俯视图,(b)是表示(a)中的XIV — XIV剖面的图。图15是表示将八字环部件设在主绳上的工序的图。图16是表示桶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图17是表示主绳式滑动器具的概略结构的图。图18是表示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的概略结构的图。图19是表示吊带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20是表示落下防止系统的设置工序的流程图。图21是表示将八字环部件设在主绳上的工序的变形例的图。图22是表示经由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在水平绳上连结作业员的情况的俯视图。图23是表示在图22中设置辅助主绳和辅助主绳用重锤的情况的俯视图。图24是表示经由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在主绳上连结作业员的情况的俯视图。图25是表示在图24中设置水平辅助绳和水平辅助绳用重锤的情况的俯视图。图26是表示屋顶侧端用钩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和俯视图。图27是表示将屋顶侧端用钩设在屋顶的屋顶侧端上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8 Ca)是表示图16中的X X VIII— X X VIII剖面的图,(b)是(a)中的X X VIII B部的放大图,(C)是(a)中的X X V II C部的放大图,(d)是(a)中的X X VIII D部的放大图。图29是表示四孔部件的图,(a)是俯视图,(b)是(a)中的X X I XB-XX I XB剖视图,(C)是(a)中的X X I XC-XX I X C剖视图。图30是表示在棘轮装置中穿过辅助绳的状态的俯视图。图31是图30中的X X X I向视图。图32是图30中的X X X II向视图。图33是表示图15 (C)的变形例的图。图34是表示经由两个八字环部件和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在主绳和辅助绳上连接作业员的情况的俯视图。图35是表示经由四孔部件和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在主绳和辅助绳上连接作业员的情况的俯视图。图36是图34中的X X XVI部的放大图。图37是图35中的XX XVII部的放大图。图38是表示四孔部件向主绳的设置情况的图,是对应于图21的图。图39是表示经由八字环部件和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在主绳上连接作业员的情况的俯视图。图40是表示经由四孔部件和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在主绳上连接作业员的情况的俯视图。图41是图40中的X L I部的放大图。图42是表示经由四个八字环部件和两个坠落防止器具在主绳和辅助绳上连接两名作业员的情况的俯视图。图43是表示经由两个四孔部件和两个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在主绳和辅助绳上连接两名作业员的情况的俯视图。图44是表示经由两个八字环部件、两个四孔部件和三个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在主绳和辅助绳上连接三名作业员的情况的俯视图。图45是表示在图35中在檐端上追加设置屋顶侧端用钩,并将三名作业员连接在辅助绳上的状态的图。图46是表示配重桶(落下体例如当作作业员的沙袋)从屋顶侧端落下的试验结果的图。
图47A是表示配重桶从屋顶落下的试验结果的图。图47B是表示配重桶从屋顶落下的试验结果的图。图48是表示配重桶从屋顶落下的试验结果的图。图49A是表示配重桶从屋顶落下的试验结果的图。图49B是表示配重桶从屋顶落下的试验结果的图。图50是表示配重桶从屋顶落下的试验结果的图。图51A是表示配重桶从屋顶落下的试验结果的图。图5IB是表示配重桶从屋顶落下的试验结果的图。·
图52是表示配重桶从屋顶落下的试验结果的图。图53是表示配重桶从屋顶落下的试验结果的图。图54A是表示配重桶从屋顶落下的试验结果的图。图54B是表示配重桶从屋顶落下的试验结果的图。图55是表示配重桶从屋顶落下的试验结果的图。图56是表示配重桶从屋顶落下的试验结果的图。图57是表示配重桶从屋顶落下的试验结果的图。图58是表示配重桶从屋顶落下的试验结果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I所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落下防止系统(坠落防止系统)101具备主绳103、重锤105和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107 (参照图18)。主绳103从房屋109的一方侧的地面GL的附近穿过包含屋脊111的房屋109的屋顶113之上,并延伸至房屋109的另一方侧的地面GL的附近而设置(展开)。首先,参照图2 图10说明使用主绳展开工具(主绳引导工具)2的主绳103向房屋109的设置(展开)。图2所示的主绳展开工具2具备筒体4、传号线6和作为头部的球8。筒体4例如具备12根节(筒体结构部件)。即,筒体4具备节10a、10b、10c、IOcU IOeUOf, 10g、10h、10i、10j、10k、10m。节IOa位于把手侧。从节IOa朝向节IOm依次位于前端侧。图2及图3所示的节IOa的形状是筒状。节IOa形成有向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空间12a。该空间12a向节IOa的长度方向贯通。节IOa的粗细从基端侧朝向前端侧变细。与节IOa的粗细同样,空间的外径也从基端侧朝向前端侧变细。如图2所示,节IOa的基端侧端面的空间12a的开口用栓14堵塞。如图3所示,在节IOa的筒状的壁16上形成有入口孔18。该入口孔18向空间12a贯通节IOa的壁16。该入口孔18从节IOa的基端侧朝向前端侧从径向外侧向内侧倾斜地贯通,但入口孔18也可以不倾斜而贯通。即,入口孔18的中心轴也可以正交于与圆柱形状近似的圆台状的空间12a的中心轴。在节IOa的前端部安装有盖止动器20。在该盖止动器20上形成有孔22。节IOb的形状与节IOa同样是筒状。节IOb具备向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空间12b。该空间12b向节IOb的长度方向贯通。节IOb的粗细从基端侧吸纳朝向前端侧变细。与节IOb的粗细同样,空间12b的外径也从基端侧朝向前端侧变细。节IOc至节IOm的形状其粗细及空间的外形不同,但是形状与节IOb相同。
如图4所示,节IOm的空间12m在节IOm的前端设有开口。该前端的开口称为出口孔 24。在该筒体4中,在节IOa的空间12内插入节10b。节IOb以能够相对于节IOa滑动的方式插入。节IOb的基端的粗细比节IOa的前端的空间12a的外径大。节IOb的基端设置成不会从节IOa的前端的空间12a脱落。同样,节IOc可滑动地插入到节10b。通过如此设置,内侧的节穿过与其径向外侧相邻的节的空间。图2所示的传号线6是将电线、电话线、光缆等引入保护管内进行配线时所使用的引入用线材。如图2及图4所述,该传号线6具备传号线主体26、容纳壳28及前端工具30。作为传号线主体26的材料,可举出纤维强化塑料(FR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在不使用时,该传号线主体26容纳在容纳壳28内。在使用时,传号线主体26从容纳壳28被拉出。在传好线主体26的前端连结有前端工具30。虽然未图示,但在该前端工具30上 形成有外螺纹。
如图4所示,球8具备主体32、安装工具34及环36。作为主体32,可举出聚氯乙烯(PVC)制的充气球、橡胶制球等。该球8是头部的一例。头部的外表面优选为难以挂在房屋42 (参照图6等)的突起物上的光滑的曲面。头部的形状尤其优选为球体。安装工具34固定在主体32上。在该安装工具34上形成有内螺纹。在安装工具34上安装有环36。在该安装工具34的内螺纹上拧入传号线6的前端工具30的外螺纹而进行连结。该球8可装卸地安装在传号线6上。该球8可装卸地安装在传号线6上即可,也可以使用螺纹连结以外的安装方法。例如,也可以由安装工具34和前端工具30构成面接合,从而球8安装在传号线6上。图5 Ca)表示筒体4的全长缩回的状态。在节IOa的空间12a内插入节10b。在节IOb的空间12b内插入节10c。同样,从节IOc至节IOm依次插入。在节IOa中容纳有节IOb至节10m。在盖止动器20上安装有盖38。利用盖38堵塞孔22。该筒体4容易携带。从图5 Ca)的状态拆卸盖38。从孔22拉出节IOm至节IOb的内侧的节。节IOb的基端设置成不会从节IOa的前端的空间12a脱落。节IOb的基端部与节IOa的前端部重合。同样,从节IOb至节10m,径向内侧的节的基端部与径向外侧的节的前端部重合。筒体4如此将其全长延长。从节IOa至节IOm,内侧的节不从与径向外侧相邻的节脱落即可,粗细也可以从基端侧到前端侧恒定。在图5 (b)中表不了筒体4延长的状态的一部分。虽然未图不,但该延长的筒体4形成有连通节IOa的空间12a至节IOm的空间12m的空间。连通该多个节IOa至节IOm的空间就是引导孔40。在图3中表示了该引导孔40的把手侧的一部分。在该筒体4中,节IOa是把手部。在图4中表示了该引导孔40的前端侧的一部分。在该筒体4中,节IOm是前端部。在图5 (b)中表示了从入口孔18插入到引导孔40之前的传号线6。该传号线6的前端工具30从入口孔18插入到引导孔40。该传号线6压入引导孔40内。传号线6的前端工具30从节IOa插入,并朝向节IOm压入。该前端工具30从节IOm的出口孔24推出。传号线6如此穿过筒体4。图5 (C)表示传号线6穿过了筒体4的状态。该图5 (b)至图5 (C)是从筒体4的把手部朝向前端部在筒体4的引导孔40内送入传号线6的步骤。
而且,在该实施方式中,前端工具30的外螺纹拧入球8的安装工具34的内螺纹内。在传号线6上安装球8。图5 (d)表不在传号线6上安装了球8的状态。图6 (a)表示图5 (d)所示的筒体4斜靠在房屋42上的状态。该图6 (a)是筒体4以节IOm位于屋顶44的一方侧44a的上方的方式配置的步骤。在图6 (a)的状态下,传号线6从入口孔18进一步压入到引导孔40内。传号线6的前端工具30及球8从屋顶44 (113)的一方侧44a朝向另一方侧44b延伸。传号线6的从筒体4突出的部分由于该部分的自重和球8的重量而逐渐弯曲。通过该弯曲,前端工具30及球8向下逐渐下降。图6 (b)表不传号线6从一方侧44a向另一方侧44b延长的状态。从图6 (a)的状态到图6 (b)的状态就是传号线6从筒体4的把手部进一步向前端部送入并从屋顶44的一方侧44a向另一方侧44b延长而配置的步骤。
从图6 (b)的状态,传号线6从入口孔18进一步压入到引导孔40内。通过传号线6的从筒体4突出的部分的弯曲,前端工具30及球8朝向地面逐渐下降。在图6 (c)中表示了前端工具30及球8如此接近地面的状态。在球8的环36上系牢主绳46 (103)的前端部。在图6 (d)中表示了传号线6的前端工具30经由球8与主绳46的前端部连结的状态。从图6 (c)的状态至图6 (d)的状态就是在传号线6上连结主绳46的步骤。从图6 (d)的状态,传号线6从入口孔18拉回。在图7 (a)中表不了传号线6的前端工具30及球8拉回屋顶44的上方的状态。在图7 (b)中表示了该前端工具30及球8从屋顶44的另一方侧44b朝向一方侧44a拉回的状态。主绳46的前端部从另一方侧44b朝向一方侧44a输送。从图6 (d)的状态至图7 (b)的状态就是传号线6被把手部拉回而主绳46的前端部从屋顶44的另一方侧44b朝向一方侧44a输送的步骤。另外,在图6和图7 (a)、(b)所示的状态下,优选筒体4与屋顶44的相交角度Θ尽量小。若如此设置,则不增加传号线6的伸出量就能够使传号线6超越屋顶44延伸。从图6 (b)的状态,筒体4放置在地面上。在图7 (C)中表示了筒体4放置在地面上的状态。传号线6的前端工具30及球8向下方降下。从图7 (b)的状态至图7 (c)的状态就是通过传号线6的前端工具30从屋顶44的一方侧44a向下方降下而使主绳46从房屋42 (109)的屋顶44的另一方侧44b延长至一方侧44a配置的步骤。另外,筒体4的全长缩小,传号线6的前端工具30从屋顶44的一方侧44a向下方降下也可。在该图7 (C)的状态下,主绳46的前端部从球8的环36拆卸。主绳46的前端部与作为重锤的水袋48 (105)连结。该水袋48是在其袋中放入水的重锤。同样,主绳46的后端部与水袋49 (105)连结。图7 (d)表示如此将主绳46展开在屋顶44之上的状态。从图7 (c)的状态至图7 Cd)的状态就是固定主绳46的两端的步骤。在该主绳展开工具2中,穿过筒体4的引导孔40而输送传号线6。能够防止传号线6卡在房屋42的凹凸部上。能够容易送出传号线6。在传号线主体26中,从筒体4的出口孔24突出的部分由于其自重、前端工具30及球8的重量而弯曲。通过该弯曲,前端工具30及球8逐渐向下方下降。由此,在筒体4的节IOm位于屋顶44的一方侧44a的上方的状态下,前端工具30及球8能够向另一方侧输送。不需要猛力地输送前端工具30,所以能够抑制损伤屋顶材料等。
而且,通过具备球8,能够进一步抑制损伤屋顶材料等。另外,能够抑制卡在房屋42的檐沟等凹凸部上。而且,筒体4能够伸缩。球8能够装卸。该主绳展开工具2适于携带。在使用该主绳展开工具2的主绳展开方法中,能够从地上展开主绳46。该主绳展开方法安全性优良。主绳46的展开容易进行。利用该主绳展开工具2,抑制了房屋42的损伤。在使用主绳展开工具2及移动用绳56的作业方法中,从开始爬梯子52时到下降到地上时为止,抑制了作业员50的滚落事故的发生。该作业方法安全性优良。虽然该筒体4具备12根节,但本发明的筒体也可以由一根筒(节)构成。而且,该筒体也可以具备两根以上具有与筒体4相同的结构的多个节。而且,在主绳展开工具2中,例如消除入口孔18,如图2的虚线所示,也可以是从筒 体4 (节IOa)的底端部(底)插入传号线6的结构。由此,即使未将主绳展开工具2最大地延长,也可以使传号线6插入到筒体4内并延伸。而且,即使筒体4的长度稍微不足,也可以使用主绳展开工具2使传号线6延伸而设置主绳46。接着,说明使用主绳46的作业员50的作业状态。在图8中表示了使用该主绳46的作业员50的作业状态。在图7 (d)所示的主绳46的附近,梯子52 (175)斜靠在房屋42上。作业员50安装了安全带(腰带;腰带式安全带)54。该移动用绳56具备构成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107 (参照图18等)的连结工具57、绳主体58、卷绕器60和夹钳62。另外,在该绳主体58的一端连结有连结工具57。绳主体58的另一端连结在卷绕器60上。卷绕器60以能够卷绕输出的方式卷绕绳主体58的另一端部。该卷绕器60与夹钳62连结。该夹钳62安装在主绳46上。如此连接该安全带54、移动用绳56和主绳46。详细而言,夹钳62 (参照图9)在正常状态下,用弹簧等对齿轻轻地加力,以使齿轻压主绳46将其固定。而且,相对于主绳46能够滑动。在施加人的体重时,齿(爪)咬入主绳46,相对于主绳46进行固定。在卷绕器60上具备自动锁定机构,当急剧输出绳主体58时,该自动锁定机构阻止该输出。该自动锁定机构一般是公知的,在此省略其详细说明。作为该自动锁定机构,可举出利用卷绕绳主体58的卷筒的旋转离心力,在卷绕器60的主体与卷筒之间配合锁定爪的机构。而且,移动用绳56也可以不具备卷绕器60。移动用绳56 (连结绳;主绳式滑动器具115 ;参照图17等)也可以由连结工具57、绳主体58及夹钳62构成。对夹钳62进行详细说明,如图9所示,夹钳62具备主体64、第一爪66、第二爪68、握柄70、连结环72及作为弹性体的弹簧74。利用弹簧74的作用力,主体64、第一爪66及第二爪69夹入主绳46。通过夹入,夹钳6被固定在主绳46上。主体64、第一爪66、第二爪68、握柄70及弹簧74构成阻止相对于主绳46滑动的滑动锁定机构。利用连结环72的孔76安装卷绕器60。在该夹钳62中,若向用箭头X表不的一个方向拉动连结环72,则第一爪66及第二爪68克服弹簧74的作用力而转动。主体64与第一爪及第二爪68解除主绳46的夹入。由此解除该夹甜62的滑动锁定机构,夹甜62能够沿着王绳46滑动。在该夹甜62中,即使代替连结环72,使握柄70向一个方向移动,第一爪66及第二爪68也克服弹簧74的作用力而转动。在图8中,在该主绳46上连结移动用绳56的夹钳62。连结工具57与安全带543连结。如此使主绳46与移动用绳56与安全带54连结。该移动用绳56经由安全带54与作业员50连结。如此进行主绳46经由移动用绳56与作业员50连结的步骤。作业员爬梯子52。夹钳62通过向一个方向(图8中向上)使连结环72转动或者使握柄70移动,伴随着作业员50的移动,在与主绳46连结的状态下沿着主绳46滑动。该移动用绳56构成为利用滑动锁定机构能够对相对于主绳46能够滑动的状态和不能滑动的状态进行切换。图10是表示在屋顶44上的作业状态的说明图。在屋顶44上,夹钳62利用滑动锁定机构固定在主绳46上。若作业员向远离主绳46的方向移动,则从卷绕器60输出绳主体58。由此,作业员50能够在预定的范围可移动地进行作业。 如图10所示,主绳46的前端也可以与梯子52连结。而且,主绳的前端部及后端部的某一方或双方也可以与房屋连结。该爬梯子52的行为或在屋顶44上作业的行为都是在作业员50与移动用绳56连结的状态下进行作业的步骤。通常,夹钳62利用滑动锁定机构固定在主绳46上。若作业员50从屋顶44或梯子52落下,则卷绕器60的自动锁定机构起作用。由此,抑制了作业员50从高空落下。另夕卜,在屋顶44上,在主绳46上连结卷绕器60,卷绕器60也可以在能够输出绳主体58的范围内进行作业。在此,返回到落下防止系统101的说明。如上所述且图I等所示,落下防止系统101的主绳103穿过房屋109的屋顶113的屋脊111而设置。所谓屋脊111指的是在屋顶113的最高的地方向水平方向延伸的棱线部分。主绳103设置在具备屋顶113的房屋109上,其中屋顶113具有屋脊111。作为设置主绳103的屋顶113的种类,可以举出人字形、四面坡、歇山式、一面坡、折线形、筒形等。对于在屋顶113上设置主绳103的状态,以人字形屋顶为例进行详细说明。如图I所示,主绳103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在屋脊111的上部与屋脊111接触。从主绳103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向一方侧,延伸出主绳103的一部分即第一斜面延伸部位117和第一垂直延伸部位119。第一斜面延伸部位117在位于屋脊11的一方侧的屋顶113的斜面之上与屋顶113的斜面接触,从屋脊111到屋顶113的一方的下端部,向斜下方且与屋脊111正交的方向延伸。第一垂直延伸部位119从屋顶113的一方的下端部在铅垂方向上向下方延伸。第一垂直延伸部位119的前端(下端)位于房屋109的一方侧的地面GL的附近,但第一垂直延伸部位119的前端和其附近的部位与地面GL接地也可以。从主绳103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向另一方侧延伸的第二斜面延伸部位(在图I中未表不)和第二垂直延伸部位(在图I中未表不),相对于包含屋脊111且向铅垂方向展开的平面,与第一斜面延伸部位117、第一垂直延伸部位119对称。重锤105由上部开口的桶构成,在主绳103的长度方向的一方的端部与主绳103连接,并且设在房屋109的一方侧的地面GL上。而且,重锤105在主绳103的长度方向的另一方的端部与主绳103连接,并且设在房屋109的另一方侧的地面GL上。利用设在房屋109的两侧的一对重锤105,拉紧主绳103并在主绳103上产生一点点张力(拉设主绳103)。但是,产生于主绳103的张力是不会使设在屋顶113上的主绳103产生位置偏移的程度的很小的力(例如为Ikgf 数kgf左右)。从而,重锤105将其大部分重量支撑在地面GL上。例如,设房屋109的一方侧的重锤105的重量为75kgf,则重锤105利用稍小于75kgf的力(例如为74kgf左右的力)按压地面GL。房屋109的另一方侧的重锤105也是同样的情况。作为构成重锤105的桶,例如图16所示,采用了布桶(水囊;帆布制的桶)。布桶105具备由防水片构成且上部开口的主体部(容器)121 ;设在该主体部121上的手柄123 ;以及加强主体部121的加强部125。·主体部121具备形成为圆筒状等筒状的侧壁部127 ;以及堵塞该侧壁部127的一方的开口部(底侧的开口部)的圆形的底壁部129。另外,底壁部129也可以是矩形等圆形以外的形状。手柄123由第一手柄构成部件131和第二手柄构成部件133构成。第一手柄构成部件131以布等材料形成为厚实的带状,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侧的部位与主体部121的侧壁部的外表面接触并配合,从而与主体部121 —体地设置。而且,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侧的部位从主体部121的侧壁部127的开口部301处延伸至底壁部129处(侧壁部127与底壁部129的边界)。第一手柄构成部件131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侧的部位也与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侧的部位同样,从主体部121的侧壁部127的开口部301处延伸至底壁部129处。另外,若从上方朝向下方观察桶105(俯视时),则侧壁部127位于形成为圆形的底壁部129的外周。而且,第一手柄构成部件131的另一端部侧的部位位于以底壁部129的中心为中心相对于第一手柄构成部件131的一端部侧的部位偏移90°的地方。第一手柄构成部件131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形成为“U”字形,从主体部121的开口部301向上方突出而形成第一个手柄123。第二手柄构成部件133也与第一手柄构成部件131同样地设在主体部121上,形成与第一个手柄123相同形状的第二个手柄123。若俯视桶105,则第一手柄构成部件131的一端部侧的部位、第一手柄构成部件131的另一端侧的部位、第二手柄构成部件133的一端部侧的部位与第二手柄构成部件133的另一端部侧的部位位于将形成为圆形的主体部121的外周进行四等分的地方。另外,在第一个手柄123的中间部,一体地设有板状的手柄接合部件135。在手柄接合部件135上设有面接合部136,若配合面接合部136,则手柄接合部件135成为筒状。在配合面接合部136时,若第二个手柄123的中间部贯通手柄接合部件135的筒且利用手柄接合部件135的筒系紧第二个手柄123的中间部,则第一个手柄123的中间部与第二个手柄123的中间部彼此成为一体。加强部125由加强部件137构成,该加强部件137与第一手柄构成部件131同样地形成为带状。而且,加强部件137通过在主体部121的开口部301的附近沿着开口部301形成为环状并与主体部121 —体地设置,从而形成加强部125。加强部125(加强部件137)与各手柄构成部件131、133彼此大致正交地配合,在加强部125与各手柄构成部件131、133的配合部,通过用加强线缝合等,从而使加强部125与各手柄构成部件131、133成为一体。在此,参照图16、图28等,对桶105更详细地进行说明。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桶105的斗状的主体部121的底壁部(底部)129与开口部301彼此连结的方向作为桶105的高度方向,开口部301侧作为上侧,底壁部129侧作为下侧。如上所述,桶105具备主体部121、加强部125和手柄123而成。主体部121用于在内部放入水,形成为斗状。加强部125以带状的部件形成为环状,沿着位于主体部121的上端的环状的开口部301 (例如在开口部301的附近与开口部301大致平行)形成为环箍状并与主体部121 — 体地设置。手柄123形成为带状。而且,手柄123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侧的部位(从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到长度方向的第一中间部的部位;另外,第一中间部位于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侧。)与主体部121 (主体部121的预定的第一部位)一体地设置。另外,手柄123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侧的部位(从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到长度方向的第二中间部的部位;另外,第二中间部位于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侧。)与主体部121 (从上述预定的第一部位分离的预定的第二部位)一体地设置。而且,手柄123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的部位(第一中间部与第二中间部之间的部位)形成为“U”字形或“V”字形,并且从主体部121的开口部301伸出。另外,手柄123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侧的部位的至少一部分还与加强部125 —体地设置,手柄123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侧的部位的至少一部分还与加强部125 —体地设置。由此,将手柄123与主体部121牢固地接合。桶105的主体部121具备筒状的侧壁部127和平板状的底壁部129而成。平板状的底壁部129的厚度方向与桶105的高度方向一致,筒状的侧壁部127向桶105的高度方向立起。换言之,筒状的侧壁部127的母线或中心轴向桶105的高度方向延伸。加强部125设在侧壁部127上。另外,环状的加强部125在桶105的高度方向隔开预定的间隔排列并设置多个也可以。手柄123在侧壁部127从主体部125的开口部301延伸至侧壁部127与底壁部129的边界而设置。底壁部129例如形成为圆板状。由此,侧壁部127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另外,手柄123例如由第一手柄123A和第二手柄123B构成。而且,各手柄123A、123B的伸出长度与主体部121的深度大致相等。在此,所谓第一手柄123A(第二手柄123B)的伸出长度是指,形成为“U”字形或“V”字形并从主体部121的开口部301伸出的长度(图16的尺寸HA2)。与手柄123以“U”字形伸出的情况(图16所示的情况)相比,手柄123以“V”字形伸出的情况的伸出长度稍大,而该差是极小的。从而,无论以“U”字形伸出还是以“V”字形伸出,实际上第一手柄123A (第二手柄123B)的伸出长度可以看作是一定的。桶105的主体部121的深度是从主体部121的开口部301到主体部121的底壁部129的尺寸(图16的尺寸HAl )。主体部121的直径(底壁部129的直径;侧壁部127的外径;图16的尺寸DAl)的值与手柄123的伸出长度的值大致相等,或者比手柄123的伸出长度的值稍大。例如,图16所示的尺寸HAl为320mm,尺寸HA2为320mm,尺寸DAl为350mm。主体部121的侧壁部127和底壁部129的厚度相对于上述各尺寸HA1、HA2、DA1非常小以至实际上能够忽视的程度。在桶105中,主体部121的底壁部129的刚性高于主体部121的侧壁部127的刚性。S卩,侧壁部127的刚性是厚布的程度。相对于此,底壁部129的刚性是硬质的合成树脂的薄板程度或者是其以上的刚性。而且,即使在桶105内(主体部121内)放入规定量的水并将手柄123向上方拉而将桶105向空中拉起,桶105的底壁部129也能保持大致平板状的状态。而且,由于设有加强部125且手柄123在侧壁部127的整个高度上设置,因此即使在桶105内放入规定量的水并将手柄123向上方拉而将桶105向空中拉起,桶105的侧壁部127只是以木桶状稍微变形,能够保持大致筒状的状态。另外,在桶105中,第一手柄123A和第二手柄123B也可以延伸至底壁部129并在底壁部129的外侧构成十字形的十字形加强部303。若如此设置,则能够进一步抑制桶105的底壁部129的变形。而且,在桶105上设有刻度305。刻度305用于表示放入主体部121的水的规定量,设在主体部121的内侧(内表面)。若将水放入至刻度305,则桶105的质量(重量)约为25kg。刻度305形成为环状,设在主体部121的侧壁部127的内表面上。而且,刻度305的设置闻度(底壁部129与刻度305之间的距尚;图16所不的尺寸HA3)与加强部125的设置高度大致相等。另外,尺寸HA3例如为240mm。详细而言,构成加强部125的带状的部件以其宽度方向(图16的用尺寸BAl表示的方向的尺寸)与主体部121的高度方向一致的方式设在主体部121的侧壁部127上,在桶105 (主体部121)的高度方向上,刻度305位于带状的加强部125的下端与上端之间。进一步说明桶105。桶105具备内侧结构体307、底部加强体313、外侧结构体319、开口部接合体325、如上所述的第一手柄123A、第二手柄123B、加强部125和刻度305。内侧结构体307具备由防水片构成的筒状(圆筒状)的内侧侧壁部309和由防水片构成的平板状的内侧底壁部311并形成为斗状,并且构成为防水结构。而且,内侧结构体307形成为橙色或黄色等容易显眼的颜色。防水片例如由薄且具有挠性的合成树脂构成,通过用热进行铆接,将板状的原材料的端部彼此相互接合而形成筒状的内侧侧壁部309,通过用热进行铆接,接合内侧侧壁部309与内侧底壁部311,防止了从这些接合处漏水。底部加强部313形成为直径与内侧底壁部311的直径大致相等的圆板状,在内侧结构体307的外侧(下侧)与内侧底壁部311接触或稍微分尚,与内侧底壁部311并排设置。底部加强体313例如由硬质的合成树脂构成,几乎没有挠性。而且,内侧底壁部311的厚度方向和底部加强体313的厚度方向与桶105的上下方向一致,若从桶105的上下方向观察,则内侧底壁部311与底部加强体313相互大致重叠。外侧结构体319具备高度尺寸比内侧侧壁部309的高度尺寸稍大且内径比内侧侧壁部309的外径稍大的形成为筒状(圆筒状)的外侧侧壁部315 ;以及直径比内侧底壁部311的直径稍大的外侧底壁部317,并且形成为斗状。而且,以内侧结构体307和底部加强体313纳入内侧的方式,设在内侧结构体307和底部加强体313的外侧。另外,外侧结构体319形成为黑色等不显眼的颜色。外侧侧壁部315和外侧底壁部317例如由厚布构成,通过缝制将外侧结构体319形成为斗状。而且,外侧底壁部317的厚度方向和底部加强体313的厚度方向与桶105的上下方向一致,若从桶105的下方向观察,则外侧底壁部317与底部加强体313相互大致重叠。外侧底壁部317位于底部加强体313的下侧并与底部加强体313接触或者稍微分离。外侧侧壁部315与内侧侧壁部309接触或者稍微分离。另外,在桶105的上下方向上,内侧结构体307的上端(边缘321)与外侧结构体319的上端(边缘323)彼此位于大致相同的地方。 开口部接合体325以带状形成为环状,并且以覆盖内侧结构体307的开口部的边缘321 (从边缘到其附近的部位)和外侧结构体319的开口部的边缘323 (从边缘到其附近的部位)的方式,与内侧结构体307和外侧结构体319 —体地设置。开口部接合体325例如有厚布(与外侧结构体319相同颜色的布)构成,通过缝制而设在内侧结构体307和外侧结构体319上。通过设置开口部接合体325,内侧结构体307和外侧结构体319在桶105的环状的开口部301处成为一体化。另外,带状的开口部接合体325在宽度方向的中央在向长度方向延伸的中心线处折回,以该中心线为间隔的一方侧位于外侧结构体319的外侧,以中心线为间隔的另一方侧位于内侧结构体307的内侧。另外,开口部接合体325其中心线位于桶105的开口部301处。开口部接合体325的接缝位于桶105的开口部301的最近处。如上所述,第一手柄123A形成为带状,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侧的部位在外侧结构体319的外侧的预定的第一部位从外侧结构体319的开口部向外侧结构体319 (外侧侧壁部315)的母线的方向延伸至外侧侧壁部315与外侧底壁部317的边界处,与外侧结构体319(外侧侧壁部315) —体地设置。同样,第一手柄123A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侧的部位,也设在从上述第一预定部位分离的预定的第二部位。而且,第一手柄123A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的部位(第一中间部与第二中间部之间的部位)形成为“U”字形或“V”字形,并且从外侧结构体319的开口部(桶105的开口部301)伸出。第一手柄123A通过编织尼龙等化学纤维(与外侧结构体319相同颜色的纤维)等而形成为带状。而且,第一手柄123A其长度方向的截面形状为矩形。该矩形的横向的尺寸成为第一手柄123A的宽度尺寸(图16的尺寸BA2),矩形的高度方向的尺寸成为第一手柄123A的厚度尺寸。另外,矩形的高度方向的尺寸与矩形的横向的尺寸相比非常小。另外,第一手柄123A以其厚度方向与外侧侧壁部315的厚度方向一致的方式与外侧侧壁部315贴紧,例如通过缝制与外侧侧壁部315 —体地设置。第二手柄123B与第一手柄123A同样地构成,与第一手柄123A同样地设在外侧侧壁部315上。另外,第二手柄123B其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侧的部位在从上述第一部位、第二部位分离的第三部位安装在外侧侧壁部315上,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侧的部位在从上述第一部位、第二部位、第三部位分离的第四部位安装在外侧侧壁部315上。
另外,从桶105的高度方向观察,与外侧结构体319配合的各手柄123A、123B的部位(第一部位 第四部位)设在将桶105的开口部301的圆周大致四等分的位置上。而且,第一部位 第四部位例如以顺时针按该顺序排列。另外,也可以是以顺时针按第一部位、第三部位、第二部位、第四部位的顺序排列的结构。如上所述,加强部125以带状形成为环状。而且,加强部125在外侧结构体319及各手柄123AU23B的外侧且在外侧结构体319 (桶105)的开口部的附近,沿着外侧结构体319 (桶105)的开口部与外侧结构体319 —体地设置。而且,加强部125例如由与手柄123相同的材料构成为大致相同的形状,以其厚度方向与外侧侧壁部315的厚度方向一致的方式与外侧侧壁部315贴紧,例如通过缝制与外侧侧壁部315 —体地设置。另外,在设有手柄123的部位,加强部125与手柄123重叠并通过缝制与手柄123 —起与外侧结构体319 —体地设置。刻度305设在内侧结构体307的内侧,以表示放入内侧结构体307内的水的规定 量。刻度305设置成红色等颜色,并且是相对于内侧结构体307对比度大的颜色。另外,根据桶105,由于设有加强部125,因此能够防止在桶105的内部放入水时的主体部121的膨胀。而且,能够防止用多个桶105构成重锤时的各桶105相互间的干涉,能够防止因桶105相互间的干涉而水溢出。而且,根据桶105,通过手柄123从主体部131的开口部301延伸至侧壁部127与底壁部129的边界而设置,从而能够进一步防止侧壁部127的膨胀。另外,根据桶105由于将主体部121和手柄123设置成如上所述的形式,因此当将三个桶105作为重锤使用时,力的方向(吊挂状态)变得良好。而且,根据桶105,能够利用刻度305以目视容易确认到适当量的水已进入的情况。另外,在刻度305处设有加强部125,因此能够防止刻度305的变形。另外,根据具备内侧结构体307和外侧结构体319而成的桶105,由于形成为用内侧结构体307防止漏水且主要用外部结构体319支撑水的重量的双层结构,因此能够确保强度且可靠地防止漏水。另外,在主绳103的端部设有钩或钢环,钩或钢环与各手柄123配合,从而主绳103与桶105连接。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107用于相互连接在屋顶113之上作业的作业员50所戴的吊带139 (参照图19等)与主绳103。作为吊带139,如图19等所示,使用了全吊带型,但如图8等所示,有时使用腰带型(安全带54)。吊带139具备与穿戴者(作业员)50的身体配合的吊带主体部141、和从该吊带主体部141伸出的吊带支撑绳143。吊带支撑绳143形成为带状,在安装了吊带139时从穿戴者50的颈部的后方伸出。在吊带支撑绳143的前端部,设有圆环状的连接工具145。如上所述且图18等所示,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107用于相互连接吊带穿戴者(作业员)50与主绳103。与只用绳(例如,后述的连结绳)连接的情况相比,经由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107与主绳103连接的吊带穿戴者50在屋顶113上的行动范围扩大。详细而言,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107具备坠落防止器具主体部147、钩149、钢环151。坠落防止器具主体部147(卷绕器60)具备箱体部153、从该箱体部153伸出的绳155。绳155从箱体部153的伸出长度为最大6m左右。绳155利用设在箱体部153的内部的绳卷绕保持机构(未图示)支撑。另外,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107的钢环151设在坠落防止器具主体部147的箱体部153上,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107的钩149设在绳155的前端。而且,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107的钢环151将在后面详细叙述,并且与设有八字环部件(参照图14等)的主绳103的部位配合,从而使坠落防止器具主体部147与主绳103连接。另外,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107的钩149设置在设于吊带139的吊带支撑绳143的前端部上的连接工具145上,从而使绳155与吊带139连接。而且,在未对绳155施加大的加速度或大的拉力(人的体重左右的力)的情况下,绳155以极小的力(例如Ikgf左右的力)卷绕在箱体部153内,以使其长度缩短。而且,从箱体部153的伸出长度能够根据吊带穿戴者50的移动而适当变化。S卩,在经由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107连接吊带穿戴者50与主绳103的情况下,若 吊带穿戴者50位于坠落防止器具主体部147 (主绳103)的附近,则绳155的伸出长度由于被绳卷绕保持机构卷绕而自动地缩短,若吊带穿戴者50位于坠落防止器具主体部147 (主绳103)的远处,则被吊带穿戴者50拉紧而绳155的伸出长度变长。另外,在对绳155施加了大的加速度或大的拉力(作业员50的体重左右的力)的情况下,绳155被卡定在坠落防止器具主体部147上(被锁定),绳155与坠落防止器具主体部147成为一体化,绳155无法从坠落防止器具主体部147伸出。由此,能够防止吊带穿戴者50向地面GL坠落。另外,也可以仅在主绳103的长度方向的一方的端部连接重锤105,将主绳103的长度方向的另一方的端部使用固定器等固定在地面GL上。而且,也可以仅在主绳103的长度方向的一方的端部连接重锤105,将主绳103的长度方向的另一方的端部设为自由状态。此时,作业员仅在屋顶113的另一方的斜面上作业。在此,说明主绳103与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107的连接。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107使用复环部件与主绳103连接。上述复环部件形成为具备第一贯通孔和第二贯通孔的形状,该第一贯通孔贯通主体部,该第二贯通孔从该第一贯通孔分离并与上述第一贯通孔平行地贯通上述主体部,上述复环部件例如由形成为八字形的八字环部件157构成。以下,以八字环部件157为例进行说明。如图14等所示,八字环部件形成为将平板状的原材料切断成八字形等的形状,并且具备第一圆环状部位159和外周的一部分与第一圆环状部位159的外周的一部分连接的第二圆环状部位161。由此,在八字环部件157上形成有内径彼此相等的两个贯通孔163、165。两个贯通孔163、165的中心轴相互平行。对八字环部件157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如图14等所示,八字环部件157结合两个圆环而构成,该圆环的由包括中心轴CA、CB的平面得到的截面形状是矩形。若进一步说明八字环部件157,则八字环部件157形成为以下说明的立体形状。首先,将一个平面上的一个方向作为横向,将上述一个平面上的另一个方向即与上述横向正交的方向作为纵向。然后,在上述一个平面上,描绘横向尺寸为预定尺寸且纵向尺寸为预定尺寸的矩形的图形。
接着,描绘第一直线,该第一直线向上述一个平面的纵向延伸,在上述一个平面的横向的左侧从上述矩形的图形分离预定距离。而且,该第一直线将成为构成八字环部件157的一个圆环的中心轴CA。然后,描绘第二直线,该第二直线向上述一个平面的纵向延伸,在上述一个平面的横向的右侧从上述矩形的图形分离预定距离(与第一直线相同的距离)。该第二直线将成为构成八字环部件157的另一个圆环的中心轴CB。接着,以上述第一直线为旋转中心轴将上述矩形的图形旋转360°,并且以上述第二直线为旋转中心轴将上述矩形的图形旋转360°。此时,由上述矩形的图形的轨迹所表示的立体就成为八字环部件157。八字环部件157例如对平板状的钢板进行冲裁加工而制造。应该能够理解,这种形态的八字环部件157的各贯通孔163、165的端部(入口和出口)的圆形的边缘有棱角(图 14(b)所示的角度α为90° )。但是,在各贯通孔163、165的端部并不存在飞边,而且各贯通孔163、165的端部实施了轻倒角或者比轻倒角稍大的倒角,从而与八字环部件157配合的绳(主绳103等)不会受损伤。根据八字环部件157,由于贯通孔163、165的端部有棱角,因此能够更牢固地设在绳上。在此,详细说明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107向主绳103的设置。首先,在设置于屋顶113上的一根主绳103 (例如屋脊111的附近的部位)上设置八字环部件157。八字环部件157的设置如下,在设置八字环部件157的部位使主绳103的一部分弯曲而形成第一倒“U”字形部位(弯曲部位)167,并与该第一倒“U”字形部位167邻接,设置与第一倒“U”字形部位167大致相同形态的第二倒“U”字形部位(弯曲部位)169 (参照图 15 (a))。然后,将第一倒“U”字形部位167例如从下向上插入到八字环部件157的第一圆环状部位159的贯通孔163中,并且将第二倒“U”字形部位169以与第一倒“U”字形部位167相同的方向(例如从下向上)插入到八字环部件157的第二圆环状部位161的贯通孔165中(参照图15 (b))。在各倒“U”字形部位167、169向各圆环状部位159、161的贯通孔163、165的插入结束的状态下,在八字环部件157的一方侧(八字环部件157的各贯通孔163、165的贯通方向上的一方侧;例如上侧)突出有第一倒“U”字形部位167和第二倒“U”字形部位169。另夕卜,未成为倒“U”字形的主绳103的直线状的部位存在于八字环部件157的另一方侧(例如下侧)。接着,在向八字环部件157的一方侧突出的两个倒“U”字形部位167、169上设置钢环177,并且在该钢环177上设置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107的钢环151 (参照图15 (C))。在钢环177的设置结束的状态下,环状的钢环177贯通第一倒“U”字形部位(由第一倒“U”字形部位167和八字环部件157形成为环状的部位)167和第二倒“U”字形部位(由第二倒“U”字形部位169和八字环部件157形成为环状的部位)169。另外,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107的钢环151贯通钢环177。而且,各钢环177、151、第一倒“U”字形部位167和第二倒“U”字形部位169位于八字环部件157的一方侧。
接着,若对主绳103施加极小的张力,则各倒“U”字形部位167、169缩小,钢环177被主绳103拉紧,从而主绳103、八字环部件157和钢环177成为一体化。由此,主绳103向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107的设置结束。另外,钢环177由于形成为比八字环部件157的贯通孔163、165还大,因此钢环177不会穿越八字环部件157的贯通孔163、165。另外,在图
15(c)中,也可以消除钢环177。而且,也可以代替钢环177,将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107的钢环151设在两个倒“U”字形部位167、169上。另外,如图I等所示,落下防止系统101有时具备多根(例如两根)主绳103和水平绳171而成。如图I等所示,两根主绳103在屋顶113的屋脊111的延伸方向上隔开预定的间隔设置。具体而言,一个绳103在屋脊111的延伸方向上设在距离屋顶113的一方的端部Im左右的地方,另一个主绳103在屋脊111的延伸方向上设在距离屋顶113的另一方的端部Im左右的地方。 水平绳171其一端部与设置于屋顶113上的各主绳103之中的一根主绳103连接,另一端部与设置于屋顶上的各主绳之中的另一根主绳103连接。另外,在将水平绳171设在屋顶113上时,也可以穿过与该水平绳171大致相同长度的筒状部件(未图示)的贯通孔而设置水平绳171。上述筒状部件由可当作大致刚体的原材料(例如金属)构成。由此,即使与水平绳171连接的吊带穿戴者50因滑脚等对水平绳171施加了大的载荷,也能避免水平绳171变倾斜而拉主绳103的情况。而且,水平绳171也可以由可当作大致刚体的原材料(例如金属棒)构成。对主绳103与水平绳171的连接进行说明。水平绳171例如使用八字环部件157与主绳103连接。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假设在水平绳17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设有钢环。首先,在设置于屋顶113上的一根主绳103 (例如屋脊111的附近的部位)上,与上述情况同样地设置八字环部件157,并且设置水平绳171的一方的钢环。同样地,在设置于屋顶113上的另一根主绳103 (例如屋脊111的附近的部位)上设置八字环部件157,并且设置水平绳171的另一方的钢环。由此,在两根主绳103之间向两根主绳103设置水平绳171的动作结束。另外,两根主绳103以两根之间的间隔与设置于这些主绳103上的水平绳171的长度大致相同的方式设在屋顶113上。另外,在水平绳171的长度的值小于两根主绳103的间隔的值时,如图12所示,使用八字环部件157和钢环172将水平绳171与一对主绳103连接即可。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假设水平绳17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形成为环状。首先,在设置于屋顶113上的一根主绳103 (例如屋脊111的附近的部位)上,与上述同样地设置八字环部件157,并且设置钢环172。在该钢环172上配合设置水平绳171的一方的端部。同样地,在设置于屋顶113上的另一根主绳103(例如屋脊111的附近的部位)上,设置八字环部件157和钢环172,并且配合设置水平绳171的另一方的端部。由此,在两根主绳103之间向两根主绳103设置水平绳171的动作结束。如图I等所示,重锤105例如分为多个。S卩,与一根主绳103的一方的端部连接的重锤105形成为多个。更具体而言,一个质量为25kg的三个放入水的桶与一根主绳103的一方的端部连接。在如此地重锤105形成为多个的情况下,若相互连结各桶彼此,则各桶作为重锤成为一体化,能够进一步确保作业员的安全性。另外,就各桶的连结而言,可以利用手柄接合部件135连结各桶的手柄123彼此,也可以利用另外的绳连结各桶的手柄123彼此,并且也可以在各桶的主体部121上设置面接合部等配合部,从而连结主体部121彼此。与一根主绳103的端部连接并设置于地面GL上的各桶105相互紧挨在一起,但是各桶105也可以相互稍微分离而配置。另外,通过由桶构成重锤105,重锤105能够用作容纳主绳103、吊带139、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107等的容器。作为容纳于桶105中的部件,还能举出其他桶(未放入水的桶)、连结绳115、八字环部件157、水平绳171、垫片173。在此,对垫片173进行说明,垫片173是将橡胶或硬质海绵等弹性体利用布等材料包裹而成。而且,如图I所示,垫片173设在屋顶113的屋脊111与主绳103之间、屋顶113的下端部与主绳103之间,从而能够保护屋顶113。另外,在落下防止系统101中,在一根主绳103上连接一名作业员50而将其支撑。 而且,与一根主绳103的一方的端部连接的重锤105的质量(重量)小于一名作业员50的质量(重量;包括衣服和装备的总重量)(77%以上且小于100% ;更加优选为88%以上且100%)。若举例说明,则在作业员50的质量不足65kg的情况下,重锤105的质量为50kg,在作业员50的质量为65kg以上且85kg以下的情况下,重锤105的质量为75kg,在作业员50的质量大于85kg且为IOOkg以下的情况下,重锤105的质量为100kg。更详细而言,假设作业员(吊带穿戴者)50的质量为85kg。此时,与一根主绳103的一方的端部连接的重锤105的质量为75kg即可。而且,在重锤105与主绳103的两端部分别连接时,在主绳103的一方的端部连接质量75kg的重锤,在主绳103的另一方的端部连接质量75kg的重锤即可。在主绳103为两根,在两根主绳103之间连接一根水平绳171,用两根主绳之中的一个主绳(第一主绳)103支撑一名作业员50,用两根主绳之中的另一个主绳(第一主绳)103支撑另一名作业员50,用一根水平绳171支撑再一名作业员50的情况下,详细而言,如用图23等在后面说明的那样,设置辅助主绳201,在辅助主绳201上设置重锤105即可。另外,如上所述(参照图15),八字环部件157具备插入将绳(例如主绳103)在其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弯曲成倒“U”字形的第一倒“U”字形部位的第一贯通孔;以及从与上述第一倒“U”字形部位相同的方向插入将上述绳在其长度方向的中间部且在上述第一倒“U”字形部位的附近弯曲成倒“U”字形的第二倒“U”字形部位的第二贯通孔,并且形成为八字状。另外,八字环部件I57通过在插入到上述第一贯通孔中的第一倒“U”字形部位和插入到上述第二贯通孔中的第二倒“U”字形部位上设置钢环,将从上述各倒“U”字形部位向一方侧伸出的上述绳的部位向远离各倒“U”字形部位的方向拉拽,将从上述各倒“U”字形部位向另一方侧伸出的上述绳的部位向远离各倒“U”字形部位的方向拉拽,从而,与上述主绳一体地设置。在此,参照图21说明八字环部件157向主绳103等的设置形式的变形例。在图21所示的形式中,在插入到八字环部件157的第一贯通孔中的主绳103的第一弯曲部位167,插入已插入到第二贯通孔中的主绳103的第二弯曲部位169,在该已插入的第二弯曲部位169上设置钢环177,这一点与图15所示的形式不同。
S卩,在图21 (a)所示的状态下,在八字环部件157的第一贯通孔中插入主绳103的第一弯曲部位167,在八字环部件157的第二贯通孔中插入主绳103的第二弯曲部位169(参照图21 (b))。然后,在插入到八字环部件157的第一贯通孔中的第一弯曲部位167,插入已插入到八字环部件157的第二贯通孔中的第二弯曲部位169 (参照图21 (c)),在该已插入的第二弯曲部位169上设置钢环177 (参照图21 (d))。接着,拉拽从各弯曲部位167、169向一方侧伸出的主绳103的部位,拉拽从各弯曲部位167、169向另一方侧伸出的主绳103的部位,从而八字环部件157便与主绳103 —体地设置。若如此将八字环部件157设在主绳103上,则主绳103与八字环部件157之间等的摩擦力增大,能够将八字环部件157更可靠地设置固定在主绳103上。
在此,参照图33说明八字环部件157向主绳103等的设置形式的另一变形例。在图33所示的形式中,使插入到八字环部件157的第一贯通孔中的主绳103的第一弯曲部位167和插入到第二贯通孔中的第二弯曲部位169穿过环327,而且,在第一弯曲部位167和第二弯曲部位169上设有钢环151。而且,通过拉拽从各弯曲部位167、169向一方侧伸出的朱主绳103的部位,拉拽从各弯曲部位167、169向另一方侧伸出的主绳103的部位,从而八字环部件157便与主绳103一体地设置。以下,参照图20等说明落下防止系统101向屋顶113的设置作业等。首先,如图11等所示,在主绳设置阶段SI,设置第一根主绳103和重锤105。BP,从房屋109的一方侧的地面GL的附近,穿过包括屋脊111的房屋109的屋顶113之上,延伸至房屋109的另一方侧的地面GL的附近,设置主绳103。如图6、图7等所示,主绳103的设置由作业员50例如使用主绳展开工具2而进行。而且,由作业员50将设置于房屋109附近的地面GL上且上部开口并在内部放入的水的桶与在主绳设置阶段设置的主绳103的端部连接。另外,如上所述,向桶105内的水的积蓄是在将桶105与主绳103连接之前进行,但也可以将向桶105内的水的积蓄在将桶105连接在主绳103上之后进行。然后,位于地面GL上的第一名作业员50安装吊带139(S3),在第一根主绳103的附近将梯子175设置在房屋109上(S5)。另外,在安装吊带139时,在吊带139上设置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107和八字环部件157。S卩,在八字环部件157的一方的贯通孔163中穿过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107的钢环151,并且在钢环151中穿过构成吊带139的一部分的带状部件,从而在吊带139上设置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107和八字环部件157。接着,在连结主绳连接阶段S7,使用连结绳(主绳式滑动器具)115将第一名吊带穿戴者(安装了吊带的作业员)50与主绳103连接。主绳103是在主绳设置阶段SI设置的主绳,使用连结绳115的上述连接如下进行,由位于地面GL上的第一名吊带穿戴者50将连结绳115的夹钳62与主绳103配合,将连结绳115的连结工具(钩)57与吊带139的连接工具145配合。然后,第一名吊带穿戴者50使用梯子175爬到房屋109的屋顶113上,并走到屋脊111的附近(S9)。另外,此时,第一名吊带穿戴者50用连结绳(主绳式滑动器具)115与第一根主绳103连接。接着,在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连接阶段(S11、S13、S15),在主绳103上设置八字环部件157,并且设置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107。即,使用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107将吊带穿戴者50与主绳103连接。更详细地进行说明,使用梯子175爬到屋顶113的屋脊111处的第一名吊带穿戴者50,在由重锤设置阶段SI设置重锤105的主绳103的中间部(例如,屋脊111的部位或屋脊111附近的部位),设置八字环部件157 (Sll)0通过设置八字环部件157,在向八字环部件157的一方侧突出的主绳103的两处的突出部位(弯曲部位)167、169设置钢环177,在该钢环177上设置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107的钢环151 (参照图15 ;S13)。而且,在安装有第一名吊带穿戴者50的吊带139上,设置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107的钩149,在主绳103上连接第一名吊带穿戴者50 (S15)。另外,也可以不使用钢环177,在主绳103的两处的弯曲部位167、169上直接设置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107的钢环151。
接着,在连结绳撤掉阶段S17,第一名吊带穿戴者50撤掉在连结绳连接阶段S7连接的连结绳115,并且设置垫片173 (S19)。之后,也可以仅用第一根主绳在房屋109的屋顶113之上进行预定的作业(例如,设置太阳能发电模块179),但通常情况下,如图12等所示,与第一根主绳同样地设置第二根主绳103 (S21)。第二根主绳103的设置由第一名吊带穿戴者50进行,如上所述,也可以再使用主绳展开工具2进行。接着,如图12等所示,由第一名作业员50设置水平绳171 (S23)。如图15等所示,水平绳171的设置是使用八字环部件157进行的。接着,与第一名作业员50的情况同样,第二名作业员50、第三名作业员使用连结绳115和梯子175爬到屋顶113上,并且设置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107 (S25)。另外,第二名作业员50、第三名作业员由于使用第二根主绳103爬到屋顶113上,因此梯子175架设在第二根主绳103的附近的位置。之后,梯子175用于太阳能发电模块179的搬运。然后,在作业阶段S27,由各作业员50在房屋109的屋顶113之上进行预定的作业(例如,设置太阳能发电模块179)。另外,有时作业不是太阳能发电模块179等的新品设置,而是已有产品的维修等。作业结束后,以与上述情况相反的顺序,将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107更换为连结绳115,各作业员50下梯子175,扔掉桶内的水并撤掉重锤105,撤掉主绳103,撤掉梯子175。根据落下防止系统101,由于使用主绳103防止作业员50坠落(例如,从图I所示的檐端185坠落),并且作为拉伸主绳103的重锤使用放入水的桶105,因此,落下防止系统101自身的设置和撤掉容易,并且能够确保作业员的安全并缩短作业工期。S卩,若作为重锤使用钢铁或铸件等,则在搬运方面产生很多负载,但若将水用作重锤,则在设置重锤的地方,不在桶中放入水而能搬运,因此能够减轻搬运的负载。另外,由于作为重锤105使用桶,因此即使在万一发生漏水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桶上部的开口部301用肉眼容易发现漏水,能够防止作业员的坠落且可靠地确保安全。而且,由于作为重锤105使用布桶,因此能够稳定地在内部储存水,能够确保作业员50的安全。即,若使用金属桶或聚乙烯桶,则因作业员误踢等对桶施加横向载荷时桶容易横滚而其中的水溢出,但若是布桶,则即使在作业员误踢的情况下,形状适当变化而吸收冲击,因此几乎不会横滚。而且,由于用主绳103向上方拉,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布桶的横滚。而且,由于作为重锤105使用布桶,因此能够恰当地吸收作业员50失误而似乎要坠落时的冲击力。即,若作为重锤使用放入水的金属桶等,则由于重锤由刚体构成,从而在作业员50失误而似乎要坠落时,很大的冲击力施加在吊带139和主绳103上。但是,由于重锤105由储存水的布桶构成,因此在作业员50失误而似乎要坠落时,重锤自身(水桶自身)稍微变形,通过该变形能够缓和冲击力。另外,通过布桶105的变形,容易将重锤与地面GL接触地设置。即,若作为重锤使
用放入水的金属桶等,则若要使重锤与地面GL接触并在主绳10上发生张力,需要进行主绳103的长度的细微的调整。换言之,若主绳103稍长,则主绳103就变松弛。若主绳103稍短,则重锤从地面分离而成为振子。但是,若使用布桶,则由于布桶变形,因此即使主绳103的长度稍微发生变化,也能吸收该变化,容易在确保主绳103的张力的状态下使重锤105接地。另外,由于作为重锤105使用桶,因此即使地面GL被混凝土覆盖,也不损伤该混凝土而能设置主绳103。而且,若使用落下防止系统101,则能够在两天左右进行主绳103等的设置、太阳电池板179的设置和主绳103等的撤掉(整个工程)。另外,根据落下防止系统101,由于使用八字环部件157,因此容易向主绳103设置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107。S卩,在无需将主绳103的端部穿过八字环部件157的贯通孔163、165,将主绳103设在屋顶113上的状态下,能够将八字环部件157 —体地设在主绳103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在该设置的八字环部件157上设置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107,因此能够减少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107的设置工时。另外,根据落下防止系统101,能够利用水平绳171防止主绳103从屋脊111脱离。即,在人字形屋顶113中,若只是在屋脊111的延长方向上在屋脊111的一端部侧设置第一根主绳103,在屋脊111的延长方向上在屋脊111的另一端部侧设置第二根主绳103,则第一个主绳103有可能向朝向屋脊111的一端部的方向进一步偏移而从屋脊111脱离。第二根主绳103也同样有可能从屋脊111脱离。但是,通过设置水平绳171,利用该水平绳171的张力,防止了上述第一根主绳103的进一步的位置偏移和第二根主绳103的进一步的位置偏移。另外,若利用伸出绳155的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107将吊带穿戴者50与水平绳171连接,则在屋顶上的作业范围扩大。而且,根据落下防止系统101,由于重锤105分为多个,因此即使一个重锤万一发生了漏水,也能避免重锤的重量全部消失的情况,能够确保作业员50的安全。另外,由于能够将一个重锤105的重量变轻,因此能够容易进行储存水后的桶105的移动(例如,位置的调整)。另外,假设在作业员50在屋顶113之上进行作业时,确认桶105内放入水的情况的作业员位于地面上。
而且,根据落下防止系统101,由于桶105能够用作容纳主绳103、吊带139、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107等的容器,因此容易进行落下防止系统101的搬运和保管,并且能够防止落下防止系统101的结构部件的丢失。另外,根据落下防止系统101,即使重锤105的重量小于作业员50的重量,在作业员50失误而似乎要坠落时,能够防止作业员50的坠落。从而,能够实现重锤105的轻量化,容易进行重锤105的位置调整等。另外,即使重锤105的重量小于作业员50的重量也能防止作业员50坠落,这是由于主绳103与屋顶113之间的摩擦力(尤其是主绳103弯曲的部位的摩擦力)、主绳103的瞬间的拉伸引起的冲击力的缓和、以及布桶105的变形引起的冲击力的缓和等引起的。在此,举出落下防止系统101的设置时间的测定结果。实际测定了本发明的落下防止系统101的设置所需的时间。作为测定对象的落下防止系统101的结构例如设为图25 (d)所示的结构。只是,虽然在图25 (d)中仅使用了两根主绳103,但是在作为测定对象的落下防止系统101中使用了三根主绳103。作为测定 对象的落下防止系统101的设置由四名作业员进行。测定的结果确认到,落下防止系统101的设置所需的时间为28分钟,能够以非常短的时间设置。从设置开始到各作业结束的之间如下。设置第一根主绳10分钟,设置第二根主绳14分钟,设置第三根主绳17分钟(第二根、第三根主绳未从地面展开,而是由屋顶上的作业员展开),设置水平绳19分钟,设置水平辅助绳22分钟,设置桶25分钟,张力、位置的调整28分钟。向桶内放入水的作业是在将桶放置在设置场所并使用软管进行,每一个需要约I分钟,并且与其他作业同时进行,所以不会延长时间。另外,在两根主绳103之间设置水平绳171的情况下,如图I的虚线所示,也可以在各主绳103上设置“Y”字形的辅助绳181。在辅助绳181的下端设有重锤105,“Y”字形的辅助绳181的两个上端之中的一个上端例如使用八字环部件157,与位于屋顶113的一方的斜面上的主绳103的部位连接,另一个上端例如使用八字环部件157与位于屋顶113的另一方的斜面上的主绳103的部位连接。由此,即使在与水平绳171连接的作业员50失误而似乎要从檐端185坠落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水平绳171变倾斜,并且,能够能够防止与主绳103连接的作业员50失误而从屋顶侧端183坠落。另外,在图I中,仅在屋脊111的延伸方向(屋顶侧端183)的一方侧描绘了辅助绳181和重锤105,但也可以在屋脊111的延伸方向的两方侧设置辅助绳181和重锤105。而且,在使用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107将作业员与水平绳(不使用筒状部件和金属棒且两端部与一对主绳103连接的水平绳)连接的情况下,也可以如图15等所示使用八字环部件157将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107的钢环151和箱体部153固定在水平绳171上(也可以固定成无法向水平绳171的长度方向移动)。而且,也可以不使用辅助绳181等,详细而言,如使用图23 (a)等在后面叙述的那样,在固定了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107的钢环151、箱体部153的水平绳171的部位的附近,使用八字环部件157固定绳(图23 (a)所示的辅助主绳201)的一端部,将绳的另一端部侧向屋顶113的一方侧垂下,在绳的另一端部连接辅助主绳用重锤203。此时,重锤105由与上述其他桶同样地与地面接地的水桶构成。而且,用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107与水平绳171连接的作业员50在与绳下垂的屋顶113的斜面相反侧的斜面(相对于屋脊111位于相反侧的斜面)上进行作业。由此,在用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107与水平绳171连接的作业员50失误而似乎要坠落时,能够用绳和重锤支撑坠落载荷。在此,说明经由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107用水平绳171支撑作业员50的情况。此时,如图23 (a)所示,设有辅助主绳201和辅助主绳用重锤203。辅助主绳201其一端部与设有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在图23 Ca)中未图示)的水平绳171的部位连接。辅助主绳201的另一端部侧从连接于水平绳171的一端部与主绳103大致平行地延伸并延伸至建造有房屋109的地面GL的附近而设置。辅助主绳用重锤203与重锤105同样地由放入水的布桶构成并设在地面GL上。并且,辅助主绳201的另一端部与辅助主绳用重锤203连接。 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在屋脊111的延伸方向的一端部侧的屋顶113上设有主绳103A,在屋脊111的延伸方向的另一端部侧的屋顶113上也设有主绳103B。在各主绳103的端部,与图I等所示的情况同样地设有重锤(设在地面上的重锤)105。而且,在各主绳103之间例如使用八字环部件157 (在图23 Ca)中未图示)设有水平绳171。由此,若俯视,则由一对主绳103和水平绳171形成“H”字。水平绳171从屋顶113的屋脊111稍微分离,并与屋顶113的屋脊111平行地延伸。在水平绳171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例如中央部),例如使用八字环部件和钢环(在图23 (a)中未图示)设有伸缩式坠落器具。辅助主绳201其一端部与水平绳171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例如中央部)连接而固定。辅助主绳201的一端部例如使用八字环部件(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设置用的八字环部件)和钢环(在图23 Ca)中未图示)设在水平绳171上。另外,辅助主绳201从连接于水平绳171的部位超越屋顶113的屋脊111,穿过与设有水平绳171的屋顶的斜面相反侧的斜面,并从该相反侧的斜面的檐端朝向地面离主绳103预定的距离并与主绳103大致平行地延伸。而且,在辅助主绳201的另一端部,与主绳103的情况同样地设有辅助主绳用重锤203。相对于经由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与水平绳连接的作业员50的质量的辅助主绳用重锤203的质量处于如上所述的关系。例如,如果作业员50的质量为85kg,则辅助主绳用重锤203的质量为75kg。另外,在图23 Ca)的纸面上,水平绳171位于比屋顶113的屋脊111稍靠下侧,作业员50在水平绳171的下侧作业,辅助主绳201和辅助主绳用重锤203位于水平绳171(屋脊111)的上侧,但可以将作业员50的位置和辅助主绳201等的位置进行调换。S卩,也可以使水平绳171位于比屋顶113的屋脊111稍靠下侧(在图23 Ca)所示的状态下),作业员50在水平绳171的上侧(比屋脊111靠上侧描绘的屋顶113的斜面)进行作业,辅助主绳201和辅助主绳用重锤203位于水平绳171 (屋顶113)的下侧。在图23 (b)所示的形式中,将辅助主绳201的一端部形成为“Y”字形,并与水平绳171连接,这一点不同于图23 (a)所示的形式,其他方面与图23 (a)所示的形式大致相同。另外,在图23 (b)所示的形式中,向水平绳171的两个连接部位的间隔LI例如为1500mm以下。而且,在该间隔LI的内侧连接有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
另外,在图23 (b)所示的形式中,也可以例如仅使用钢环将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设在水平绳(两个连接部位之间;L1的范围)171上,在两个连接部位之间,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能够相对于水平绳171自由地移动(在水平绳171的延伸方向上移动)。在图23 (C)所示的形式中,在一对主绳103上也分别经由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连接有作业员50 (存在三名作业员50),这一点不同于图23 (a)所示的形式,其他方面与图23 (a)所示的形式大致相同。另外,在图23 (b)、图23 (C)所示的形式中,也与图23 (a)的情况同样地,作业员50的位置与辅助主绳201等的位置可以调换。
根据图23所示的落下防止系统1,以在水平绳171上连接作业员50的形式,在水平绳171上设有辅助主绳201和辅助主绳用重锤203。若作业员从屋顶113的檐端185失误而似乎要落下(如图23中箭头所示从檐端185似乎要落下),则在辅助主绳201的延伸方向的大致延长线上,发生作业员50的落下,而能够用辅助主绳201和辅助主绳用重锤203可靠地承受作业员50的落下载荷。而且,防止了水平绳171和一对主绳103相对于屋顶113偏移,能够防止作业员50从屋顶113坠落。对此,如图22所示,若是未设置辅助主绳、辅助主绳用重锤的形式则在作业员50似乎要落下时,水平绳171和一对主绳103弯曲成“-”字形,无法防止作业员50从屋顶113坠落。另外,在本案说明书中,在使当作作业员50的沙袋(沙囊)从屋顶113落下时,若重锤从地面的上升量(重锤与地面GL之间的距离)为500mm (O. 5m)以下,且沙袋从檐端185的落下量(檐端185与沙袋之间的距离)为2000mm (2m)以下,则能够防止作业员50坠落。以下,说明作业员50从屋顶113的屋顶侧端183的坠落防止。如图25 (a)所示,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在图25 (a)中未图示)设在主绳103A上,在主绳103B上连接有水平辅助绳205,在水平辅助绳205上设有钩(屋顶侧端用钩)207。更详细而言,水平辅助绳205的一方的端部与主绳103B连接。从水平辅助绳205的一方的端部延伸的部位在屋顶113之上水平地延伸,水平辅助绳205的另一端部使用钩(屋顶侧端用钩)207固定在屋顶113的屋顶侧端183上(参照图27)。而且,主绳103A与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的连接部存在于水平辅助绳205的大致延长线上。更详细而言,在图25 (a)所示的形式中,与图23 (a)所示的情况同样地,若俯视,则由一对主绳103和水平绳171形成“H”字。另外,在图25 Ca)所示的形式中,在一个主绳103A (连接有水平绳171的部位)上,经由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连接有作业员50,在另一个主绳103B(连接有水平绳171的部位)上,例如利用八字环部件(水平绳171设置用的八字环部件;在图25 Ca)中未图示)和钢环(在图25 Ca)中未图示)连接有水平辅助绳205的一端部。在水平辅助绳205的另一端部设有钩(屋顶侧端用钩)207,水平辅助绳205的另一端使用该钩(屋顶侧端用钩)207被支撑在屋顶113的屋顶侧端183上。对钩(屋顶侧端用钩)207进行详细说明,如图26、图27所示,钩(屋顶侧端用钩)207具备一对“J”字形部位209、相互连结一对“J”字形部位209的多个连结部位211、加强肋213和水平辅助绳连接用环状部位215。而且,如图27所示,“J”字形部位的弯曲的部位挂在屋顶113的屋顶侧端183上,从而钩(屋顶侧端用钩)207被设置在屋顶113上。如此,通过设置钩(屋顶侧端用钩)207,能够防止作业员50从屋顶侧端(与设有屋顶侧端用钩207的一侧的屋顶侧端183相反侧的屋顶侧端)183坠落(图25 Ca)中箭头所示的坠落)。另外,虽然在图25(a)中,主绳103B与钩(屋顶侧端用钩)207经由水平辅助绳205连接,但是如图27所示,也可以消除水平辅助绳205,并将钩(屋顶侧端用钩)207直接设在主绳103B、水平绳171上。此时,也可以将图25 Ca)所示的水平绳171看作水平辅助绳。而且,也可以是将钩(屋顶侧端用钩)207设在屋脊111的延伸方向上的两侧的屋顶侧端183上的结构。即,也可以在位于屋脊111的延伸方向上的一方侧的屋顶侧端183上设置钩(屋顶侧端用钩)207,在位于屋脊111的延伸方向上的另一方侧的屋顶侧端183上 设置另一个钩(屋顶侧端用钩)207。
在图25 (b)所示的形式中,与图25 (a)所示的情况同样地,若俯视,则由一对主绳103和水平绳171构成“H”字。另外,在图25 (b)所示的形式中,在一个主绳103A (连接有水平绳171的部位)上,经由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连接有作业员50。而且,在一个主绳103A (连接有水平绳171的部位)上,例如使用八字环部件(水平绳设置用的八字环部件)和钢环连接有水平辅助绳205的一端部。水平辅助绳205的另一端部侧的部位从屋顶113的屋顶侧端183朝向地面GL伸出,水平辅助绳205的另一端部与设置于地面上的重锤105连接。在另一个主绳103B (连接有水平绳171的部位)上,也同样与另一个水平辅助绳205和重锤105连接。另外,在俯视时,水平绳171与一对水平辅助绳205大致位于一条直线上。相对于作业员50的质量的重锤(与水平辅助绳205的端部连接的重锤)105的质量处于如上所述的关系。在图27 (c)所示的形式中,将主绳103设置一根且消除了水平绳,这一点不同于图25 (a)所示的形式,其他方面与图25 (a)所示的形式相同。图25 (d)所示的形式是在图25 (b)所示的情况下,在两根主绳103上,分别经由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连接有作业员50。在图25 (e)所示的形式中,将水平辅助绳205的端部与重锤105连接以代替与钩(屋顶侧端用钩)207连接,这一点不同于图25 (c)所示的形式,其他方面与图25 (c)所示的形式相同。根据图25所示的落下防止系统1,由于具备水平辅助绳205和重锤105,或者具备水平辅助绳205和钩(屋顶侧端用钩)207,因此若作业员50失误而似乎要从屋顶113的屋顶侧端183落下(如图25中箭头所示似乎要从一 183落下),则在水平辅助绳205的延伸方向的大致延长线上发生作业员50的落下,因此能够用水平辅助绳205和水平辅助绳用重锤105或钩(屋顶侧端用钩)207可靠地承受作业员50的落下载荷。而且,防止了水平绳171或主绳103相对于屋顶113偏移,能够防止作业员50从屋顶113坠落。对此,如图24所示,若是未设置水平辅助绳的结构,则无法防止作业员从屋顶侧端坠落。S卩,若在图24 Ca)或图24 (b)所示的状态下作业员50似乎要向箭头方向落下,则主绳103成为“ ”字形。无法防止作业员50坠落。而且,即使如图24 (C)所示,倾斜地设置绳,或者如图24 (d)所示,交叉地设置绳,若作业员50似乎要向箭头方向落下,则主绳103也成为“ ”字形。无法防止作业员50坠落。另外,如图I等所示,在将两根主绳103设在房屋109的屋顶113上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屋顶113的一侧(房屋109的正面侧及背面侧)的重锤105集中在一处。例如,也可以将房屋109的正面侧的四个重锤105如上所述地相互连结而集中在一处。在如此将重锤105连结成一个的情况下,与图I所示的情况不同,若主绳103的间·隔紧挨在一起,则在两根主绳103的下端部集中连接四个重锤105即可。另一方面,如图I所示,若主绳103的间隔分离,则在屋顶113的下端部的各垫片173处弯曲主绳103,将各垂直延伸部位119形成为“V”字形,在两根主绳103的下端部集中连接四个重锤105即可。另外,即使在主绳为三根以上的多根的情况下,也可以将重锤105集中在一处。由此,能够进一步确保作业员的安全性。而且,在两名以上的多名作业员50在屋顶113行作业的情况下,优选将与作业员50的人数相同的根数的主绳103设在屋顶113上,并用一根主绳103支撑一名作业员50。例如,在三名作业员50在屋顶113上作业的情况下,优选将三根主绳103设在屋顶113上,并用一根主绳103支撑一名作业员50,在η名作业员50在屋顶113上作业的情况下,优选将η根主绳103设在屋顶113上,并用η根主绳103分别支撑η名作业员50的每个人。另外,在将三根以上的主绳103隔开预定的间隔(在屋脊111的延伸方向上预定的间隔)设在屋顶113上的状态下设置水平绳171的情况下,在相互邻接的两根主绳103之间设置水平绳171即可。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不用主绳103支撑,而是用水平绳171支撑作业员50。只是,在一根水平绳171上支撑一名作业员50,并且如图23 (a)等所示,设有辅助主绳201和辅助主绳用重锤203。以下,对具备四孔部件351的落下防止系统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29说明四孔部件351。四孔部件351具备主体部361、第一贯通孔353、第二贯通孔355、第三贯通孔357和第四贯通孔359而成。主体部361形成为平板状,并且若从厚度方向观察,则形成为矩形(外周的形状例如为菱形)。而且,在主体部361的四个角部分别进行了圆弧状的倒角。各贯通孔353、355、357、359例如形成为圆形,并且将主体部361向其厚度方向贯通。第一贯通孔353其中心位于从矩形的主体部361的第一角部延伸至与该第一角部相对的第三角部的第一对角线上且位于第一角部侧。第三贯通孔357形成为与第一贯通孔353相同的形状。而且,第三贯通孔357其中心位于矩形的主体部361的第一对角线上且位于第三角部侧。第二贯通孔355其直径形成为比第一贯通孔353的直径小。而且,第二贯通孔355其中心位于从矩形的主体部361的第二角部延伸至与该第二角部相对的第四角部的第二对角线(比第一对角线短的对角线)上且位于第二角部侧。第四贯通孔359形成为与第二贯通孔355相同的形状。而且,第四贯通孔359其中心位于矩形的主体部361的第二对角线上且位于第四角部侧。进一步说明四孔部件351,各贯通孔353、355、357、359相互分离而设置,第一贯通孔353与第三贯通孔357相对于第二对角线对称地设置,第二贯通孔355与第四贯通孔359相对于第一对角线对称地设置。四孔部件351也与八字环部件157同样地,例如对平板状的钢板进行冲裁加工而制造。这种形式的四孔部件351与八字环部件157同样地,各贯通孔355、355、357、359的端部的圆形的边缘具有棱角。落下防止系统的四孔部件351与八字环部件157同样地设置在主绳103上。SP, 如图35、图37或图38所示,四孔部件351将在主绳103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弯曲的第一弯曲部位167插入到第一贯通孔353中,将在主绳103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且在第一弯曲部位167的附近弯曲的第二弯曲部位169插入到第三贯通孔357中,在插入到第一贯通孔353中的第一弯曲部位167,插入已插入到第三贯通孔357中的第二弯曲部位169 (也可以在插入到第三贯通孔357中的第二弯曲部位169,插入已插入到第一贯通孔353中的第一弯曲部位167),在该已插入的第二弯曲部位169设置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107的钢环151,通过拉拽从各弯曲部位167、169向一方侧伸出的主绳103的部位,并拉拽从各弯曲部位167、169向另一方侧伸出的主绳103的部位,从而在主绳103上一体地设置。另外,四孔部件351通过在第二贯通孔355与屋顶113的一方侧的屋顶侧端之间设置第一辅助绳,在第四贯通孔359与屋顶113的另一方侧的屋顶侧端之间设置第二辅助绳,从而限制在与主绳103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与屋顶113的屋脊111平行的方向;图35的左右方向)上的移动。更详细而言,具有四孔部件351的落下防止系统具备第一辅助绳371、第一棘轮装置373、第二辅助绳375和第二棘轮装置377而成(参照图35等)。第一辅助绳371在其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侧一体地设有挂在屋顶113的一方侧的屋顶侧端上的屋顶侧端用钩207。第二辅助绳375在其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侧一体地设有挂在屋顶113的另一方侧的屋顶侧端上的屋顶侧端用钩207。第一棘轮装置373具备钢环370 (作为代替也可以是设有钩的结构。)(参照图37等)。第一棘轮装置373在第一辅助绳371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与第一辅助绳371配合,钢环370与四孔部件351的第二贯通孔355接合。而且,在第一辅助绳371和第一棘轮装置373的配合部位与屋顶侧端用钩207之间的长度变短的方向上,允许第一辅助绳371移动(在第一辅助绳371的长度方向的上的移动;相对于第一棘轮装置373的移动)。即,在图37中,第一辅助绳371能够向向右的箭头方向移动。另一方面,在第一辅助绳371和第一棘轮装置373的配合部位与屋顶侧端用钩207之间的长度变长的方向上,限制第一辅助绳371移动。第二棘轮装置377与第一棘轮装置373同样地构成,并且与第一棘轮装置373同样地与第二辅助绳375 —起设在主绳103等上。
S卩,第二棘轮装置377具备钢环370 (作为代替也可以是设有钩的结构)。第二棘轮装置377在第二辅助绳375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与第二辅助绳375配合,钢环370与四孔部件351的第四贯通孔359接合。另外,在第二辅助绳375和第二棘轮装置377的配合部位与屋顶侧端用钩207之间的长度变短的方向上,允许第二辅助绳375移动(在第二辅助绳375的长度方向上的移动;相对于第二棘轮装置377的移动)。即,在图37中,第二辅助绳375能够向向左的箭头方向移动。另一方面,在第二辅助绳375和第二棘轮装置377的配合部位与屋顶侧端用钩207之间的长度变长的方向上,限制第二辅助绳375移动。在此,参照图30 图32详细说明棘轮装置373 (377)。棘轮装置373与图17所示的夹钳62大致同样地构成。为了便于说明,将棘轮装置373的一个方向作为长度方向,将与该长度方向正交的另一方向作为纵向,将与长度方向和纵向正交的方向作为横向。
棘轮装置373具备基体379、第一连杆结构体381、第二连杆结构体383、第三连杆结构体385和连结体387而成。基体379和第三连杆结构体385构成为将矩形的平板弯曲成“U”字形的形状。第一连杆结构体381构成为将矩形的平板弯曲成“U”字形的形状,并且在弯曲的部分的两端部侧的部位形成有切口。第二连杆结构体383形成为与第一连杆结构体381相同的形状。第一连杆结构体381从中间到底端的部位位于基体379的内侧(通过弯曲成“U”字形而相互平行的两张平板状的部位之间)且基体379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侧。而且,第一连杆结构体381其中间部经由第一轴部件389支撑在基体379上,并且以向宽度方向延伸的轴Cl为中心相对于基体379转动自如。第一连杆结构体381的前端部侧的部位从基体379向纵向的另一端部侧突出。而且,在第一连杆结构体381的底端部侧形成有爪部397,在该爪部397与基体379的弯曲的部位之间形成有间隙,辅助绳371、375能够穿过该间隙处。第二连杆结构体383从中间到底端的部位位于基体379的内侧且基体379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侧。而且,第二连杆结构体383其中间部经由第三轴部件393支撑在基体379上,并且以向宽度方向延伸的轴C3为中心相对于基体379转动自如。另外,第二连杆结构体383的前端部侧的部位从基体379向纵向的另一端部侧突出。而且,在第二连杆结构体383的底端部侧,与第一连杆结构体381同样地形成有爪部397,在该爪部397与基体379的弯曲的部位之间形成有间隙,辅助绳371 (375)能够穿过该间隙处。第一连杆结构体381的从前端部到其附近的部位位于第三连杆结构体385的内侧(通过弯曲成“U”字形而相互平行的两张平板状的部位之间)且第三连杆结构体385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侧。而且,第一连杆结构体381其前端部的附近的部位经由第二轴部件391支撑第三连杆结构体385,并且第三连杆结构体385以向宽度方向延伸的轴C2为中心相对于第一连杆结构体381转动自如。第二连杆结构体383的从前端部到其附近的部位位于第三连杆结构体385的内侧且第三连杆结构体385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侧。
而且,第二连杆结构体383其前端部的附近的部位经由第四轴部件395支撑第三连杆结构体385,并且第三连杆结构体385以向宽度方向延伸的轴C4为中心相对于第二连杆结构体383转动自如。由此,由基体379、第一连杆结构体381、第二连杆结构体383和第三连杆结构体385构成平行连杆结构。若将转动中心轴Cl、转动中心轴C2、转动中心轴C4、转动中心轴C3以该顺序用直线连接,则形成平行四边形。而且,在棘轮装置373的纵向上,转动中心轴Cl与转动中心轴C3位于彼此相同的位置,转动中心轴C2与转动中心轴C4位于彼此相同的位置,转动中心轴Cl和转动中心轴C3位于比转动中心轴C2和转动中心轴C4更靠纵向的一端部侧。
在棘轮装置373的长度方向上,转动中心轴Cl位于比转动中心轴C3更靠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侧,转动中心轴C2位于比转动中心轴Cl更靠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侧,转动中心轴C4位于比转动中心轴C3更靠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侧。在第一连杆结构体381和第二连杆结构体383上,一体地设有用于加强这些连杆结构体381、383的爪部397的保持力的爪结构体401。另外,第一连杆结构体381 (第二连杆结构体383)以能够将预定的方向转动的方式用弹性体(例如受扭螺旋弹簧403)加力。S卩,以第一连杆结构体381的爪部397 (第二连杆结构体383的爪部397)与基体379的弯曲的部位之间的间隙(辅助绳371穿过的间隙)的值变小的方式(第一连杆结构体381以轴Cl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第一连杆结构体381 (第二连杆结构体383)被受扭螺旋弹簧403加力。若在如此加力的状态下将辅助绳371穿过间隙,则在棘轮装置373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辅助绳371被基体379与第一连杆结构体381或第二连杆结构体383的爪部397(爪结构体41)夹住。而且,在棘轮装置373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辅助绳371相对于棘轮装置373容易向图30的右侧移动,而通过挂住爪部397 (爪结构体401 ),不能向图30的左侧移动。换言之,在棘轮装置373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辅助绳371的移动,在朝向棘轮装置373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侧的方向上受到限制,在朝向棘轮装置373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侧的方向上得到允许。另外,由受扭螺旋弹簧403引起的作用力并不太大,人能够用空手克服受扭螺旋弹簧403引起的作用力而转动第一连杆结构体381 (第二连杆结构体383)。而且,在第二连杆结构体383和第三连杆结构体385上设有连结体387。连结体387在其底端部的附近,经由第四轴部件395支撑在第二连杆结构体383或第三连杆结构体385上,并且以向宽度方向延伸的轴C4为中心相对于第二连杆结构体383或第三连杆结构体385转动自如。连结体387的前端部侧的部位向棘轮装置373的纵向的另一端部侧或棘轮装置373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侧突出,在连结体387的前端部侧的部位设有贯通孔388。而且,棘轮装置373经由设置于连结体387的贯通孔388中的钢环或钩(在图30中未图示),与例如设置于主绳103 (设置于去顶113的主绳103)上的四孔部件351的第二贯通孔355或第四贯通孔359接合。另外,将棘轮装置373经由四孔部件351和钢环等设在主绳103 (设置于屋顶113的主绳103)并在棘轮装置373上穿过辅助绳371,将设置于从棘轮装置373向左侧伸出的辅助绳371的左端端部上的屋顶侧端用钩207挂在屋顶113的屋顶侧端上,若对辅助绳371施加拉力,则连结体387相对于图30所示的状态以中心轴C4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约90°。而且,棘轮装置373被拉向右侧,对第一连杆结构体381 (第二连杆结构体383)施加以轴Cl (轴C3)为中心的向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力矩,辅助绳371被更大的力夹入。另外,在图3中,四孔部件351位于棘轮装置373的右侧,向右侧伸出的辅助绳371是自由的。根据具备四孔部件351的落下防止系统,在想要使用辅助绳371、375抑制主绳103在屋顶113的屋脊111的延伸方向上的位置偏移的情况下,通过使用四孔部件351,能够容易且可靠地进行辅助绳371、375与主绳103的接合。而且,通过使用四孔部件351和棘轮装置373 (377),在使用辅助绳371 (375)抑制主绳103在屋顶113的屋脊111的延伸方向上的位置偏移的情况下,能够以简单的作业进行辅助绳371 (375)的长度的调整和张力的施加。 另外,也可以代替四孔部件351而使用两个八字环部件157,从而抑制主绳103在屋顶113的屋脊111的延伸方向上的位置偏移。S卩,如图34和图36所示,也可以在屋顶113上设置向与主绳103相交的方向延伸的辅助绳405,并将主绳103与辅助绳405在它们的相交部位使用八字环部件157相互接合。虽然在辅助绳405的两端部设有桶105而被施加张力,但也可以代替桶105用屋顶侧端用钩207施加张力。另外,一个八字环部件157向主绳103的设置和另一个八字环部件157向辅助绳405的设置例如与图21所示的情况大致同样地进行。只是,在图36所示的结构中,在从设置于主绳103上的八字环部件157突出的第一弯曲部位167,设有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107的钢环151,设有该钢环151、从设置于辅助绳405上的八字环部件157突出的第一弯曲部位167和钢环407。在此,对落下防止系统向屋顶113的各种设置形式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在图39中,将一根主绳103设在屋顶113上,使用八字环部件157和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107,将作业员50用主绳103支撑。而且,在图39中,虽然作为重锤的桶105在屋顶113的一方侧(图39的下侧)仅描绘一个,在屋顶113的另一方侧(图39的上侧)仅描绘一个,但实际上,通过放入规定量的水而一个质量成为25kg的桶105在屋顶113的一方侧使用三个,在屋顶113的另一方侧使用三个。在图40、图41中,将一根主绳103设在屋顶113的一方侧(图40中比屋脊111靠下侧),将另一根主绳103设在屋顶113的另一方侧(图40中比屋脊111靠上侧),使用设置于屋顶113的屋脊111处的四孔部件351和一对棘轮装置373相互连接一对主绳103。而且,使用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107,将作业员50用主绳103支撑。另外,在图40中,虽然使用屋顶侧端用钩207,将主绳103与屋顶113的檐端接合,但也可以与图39的情况同样地,使用桶105设置主绳103。在图42中,将两根主绳103和一根水平绳171设在屋顶113上,使用四个八字环部件157和两个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107,将两名作业员50用主绳103支撑。而且,桶105的个数与图39的情况相同。在图43中,将两根主绳103、一根水平绳171和两根水平辅助绳205设在屋顶113上,使用两个四孔部件351、四个棘轮装置373和两个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107,将两名作业员50用主绳103支撑。另外,在图43中,适当使用桶105 (与图39所示的桶同样的桶)和屋顶侧端用钩207,设置主绳103和水平辅助绳205。在图44中,将三根主绳103、一根水平绳171和两根水平辅助绳205设在屋顶113上,使用两个八字环部件157、两个四孔部件351、四个棘轮装置373和三个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107,将三名作业员50用主绳103支撑。另外,在图44中,适当使用桶105 (与图39所示的桶同样的桶)和屋顶侧端用钩207,设置主绳103和水平辅助绳205。在图45中,将一根主绳103、两根水平辅助绳205和一根辅助主绳201设在屋顶113上,使用两个八字环部件157、一个四孔部件351、三个棘轮装置373、三个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107和屋顶侧端用钩207,将三名作业员50用主绳103支撑。更详细而言,在图45中,一根主绳103利用桶105 (与图39所示的桶同样的桶)设置。四孔部件351在屋顶113的屋脊111的附近,利用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107的钢环151设在主绳103上(例如还参照图21)。一方(图45的左侧)的水平辅助绳205使用屋顶侧端用钩207和与四孔部件351接合的棘轮装置373设在屋顶113上,另一方(图45的右侦D的水平辅助绳205使用屋顶侧端用钩207和与四孔部件351接合的棘轮装置373设在屋顶113上。另外,在图45中,如上所述,在四孔部件351上设有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107,在一方的水平辅助绳205的中间部设有八字环部件157 (例如还参照图21),在另一方的水平辅助绳205的中间部设有八字环部件157 (例如还参照图21)。另外,在图45中,经由四孔部件351和分别设置于两个八字环部件157上的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107将三名作业员50与主绳103和水平辅助绳205连接。中央的作业员与左右相邻的作业员的距离(间距)分别为IOOOmm以下。而且,在图45中,在屋顶的一方侧(在图45中比屋脊111靠上侧)设有辅助主绳201。辅助主绳201在设置于屋顶113的檐端上的屋顶侧端用钩207与四孔部件351之间延伸。由此,即使图45上侧的桶105的质量为75kg,也能防止三名作业员(在图45中在比屋脊11靠下侧作业的作业员)50坠落。另外,在落下防止系统中,一般而言用一根主绳支撑一名作业员,但只要满足在屋顶的檐端设置屋顶侧端用钩等上述的预定条件,即使在图45所示的状态下也能例外地支撑三名作业员。以下,使用图46 图58说明为构筑落下防止系统以及为确认所构筑的落下防止系统的功能而进行的各种试验的结果。图46 图58所示的各试验图是俯视图。图46 图58所示的判断如下,“ X ”表示不可采用的形式,“〇”表示可采用的形式,“Λ”表示原则上不可采用且要控制采用的形式。该判断基准以安全带结构指南(NIIS-TR-No. 35(1999)、ISSN0911-8063)的以下部分作为参考。5. I. 3 :安全带的各部的结构(10页);单吊装用绳索原则1700mm以下,不得已的情况下到2500mm为止,表12安全带相关器具的冲击吸收性(20页);主绳式滑动、固定引导式滑动、伸缩式坠落阻止器具的冲击吸收性及相关性能“使用质量85kg的落下体进行了落下试验时,保持落下体,最大冲击载荷8. OkN以下,落下距离2.Om以下”。另外,上述试验中屋顶的檐端距离地面的高度为约6m,上述试验中屋顶的屋脊距离地面的高度为约8m。上述试验中屋顶的屋顶侧端距离地面的高度在6m 8m之间,而在上述试验中,从屋顶侧端的约7m的高度位置落下沙囊。得到图46所示的试验结果的试验验证了在配重桶(桶105)的重量(质量)为多少千克的情况下能够阻止作为作业员50的代替品的沙囊(质量85kg的落下体)的落下。每个桶的重量(质量)设为25kg,并组合多个用于试验。在得到图46所示的试验结果的试验中,使用一根主绳,经由八字环部件和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Belblock 口 々);注册商标)将落下体(例如代替作业员的沙囊)用主绳支撑。落下体的落下从屋顶的檐端进行。落下场所中的“有檐端加强件”是指,为了防止 屋顶的檐端因主绳而破损,在檐端设有角部材料等。由此,主绳的大部分载荷施加在角部材料上而不是檐端。在“落下方法”中的“沙囊旋转”中,在屋顶上将位于距离地面预定高度的沙囊在上述屋顶上滚动,并从檐端扔下。另一方面,在“沙囊落下”中,将沙囊从上述预定高度直接扔下(自由落体)。作业员从屋顶的实际的落下以接近“沙囊滚下”的状态发生。“带拉出长度”是指在沙囊落下之前从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箱体部)伸出的绳(参照图18)的长度,“带输出长度”是指在沙囊落下之后从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箱体部)伸出的绳的输出长度。“落下长度”是指在沙囊落下之后的屋顶的檐端与沙囊之间的距离。在图46所示的试验结果中,在落下体(沙囊)的重量为85kg的情况下,若桶(重锤)的重量为75kg以上,则能够确保作业员的安全(从屋顶落下时的安全)(参照试验Nol - 4)。另外,在落下方法中的落下(自然落下)和滚下(滚动落下)中,自然落下的方法对主绳施加的冲击更小。实际的作业员的落下是与滚动落下相似的条件。图46所示的Nol — I的试验是将绳(主绳)更换为新品后实施。通过将绳更换为新品,有助于绳的拉伸(利用绳稍微缓和冲击力),与使用反复使用过的绳的情况相比,配重(桶)的上浮稍微改善并且上浮量减小。在图46所示的Nol — 2的试验中,与试验Nol — I比较,变更了落下场所及落下方法。其结果,未能阻止沙囊的落下(未能确保从屋顶落下时的作业员的安全)。认为屋顶与主绳之间的摩擦力小是其中一个原因。在图46所示的Nol — 3的试验中,与试验Nol — I比较,变更了落下方法。其结果,虽然配重(桶)上浮,但是能够大致阻止落下。另外,与到此为止的试验结果比较可知,若阻止落下,则对落下体和桶施加的冲击载荷(用未图示的测力传感器测定)的值稍微变大。图46所示的Nol — 4的试验是将配重(桶)变更为75kg后实施。配重几乎不上浮,完全阻止了沙囊的落下(完全确保了从屋顶落下时的作业员的安全)。得到图47A、图47B、图48所示的试验结果的试验验证了在主绳与作业员(落下体)的连接为Belblock (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的情况下能否阻止沙囊(例如质量85kg的落下体)的落下。在图47A、图47B、图48的试验中,使用一根主绳,经由八字环部件和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将沙囊用主绳支撑。落下是从屋顶的檐端进行。
试验的结果,在落下体的重量为65kg的情况下,若重锤的重量为50kg以上,则防止了落下体的落下(确保了从屋顶落下时的作业员的安全)。而且,在落下体的重量为75kg的情况下,若重锤的重量为75kg以上,则防止了落下体的落下。另外,在落下体的重量为85kg的情况下,若重锤的重量为75kg以上,则防止了落下体的落下。而且,在落下体的重量为IOOkg的情况下,若重锤的重量为75kg以上,则防止了落下体的落下。得到图49A、图49B所示的试验结果的试验尝试了能否用主绳和水平绳阻止作业员(落下体)的落下。在两根主绳之间拉设水平绳,在水平绳的中间部经由八字环部件和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支撑落下体。落下是从屋顶侧端的檐端进行。试验的结果知道了不能阻止落下体。在图49A所示的No3 — I的试验中,由于落下体的落下,主绳与水平绳的一个配合部(带圆圈数字“I”)向右侧移动了 880_,主绳与水平绳的另一个配合部(带圆圈数字“2”)向左侧移动了 430mm。在该试验中,也看到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落下体的落下。但是推测这是因为水平主绳的长度(两根主绳103的间隔)为2000mm较短的缘故。在实际的民房中也预测到水平主绳的长度为5m以上的情况,因此认为该方式不能采用。 在落下防止系统的开发初期,研究了尽量减少主绳的方式。那是因为曾认为主绳越少越容易设置面板。但是,以本试验为开始,认识到该方式不能阻止落下。于是,完成了原则上一名作业员使用一根主绳的本申请的落下防止系统的原形。在图49A所示的No3 — 2的试验中,水平绳的长度设为4500mm。在该试验中,由于落下体的落下,主绳与水平绳的一个配合部A向右侧移动了 1300mm,主绳与水平绳的另一个配合部B向左侧移动了 1400mm。在图49A所示的No3 — 3的试验中,水平绳的长度设为4500mm。在该试验中,由于落下体的落下,主绳与水平绳的一个配合部A向右侧移动了 1300mm,主绳与水平绳的另一个配合部B向左侧移动了 1440mm。在图49B所示的No3 — 4的试验中,水平绳的长度设为4000mm。在该试验中,由于落下体的落下,主绳与水平绳的一个配合部A向右侧移动了 530_,主绳与水平绳的另一个配合部B向左侧移动了 1450mm。而且,由于落下体的落下,配合部A与配合部B之间的距离成为 1350mm。在图49B所示的No3 — 5的试验中,通过落下体的落下,主绳与水平绳的一个配合部A向右侧移动了 1050mm,主绳与水平绳的另一个配合部B向左侧移动了 1550mm。由于在进行作业的一侧(设置面板的南侧)主绳成为障碍,因此为了研究尽量不在南侧拉设主绳的办法而进行了 No3 - 5的试验。在图49B所示的No3 — 6的试验中,在水平绳的两端设有一对重锤,而由于落下体的落下,主绳与水平绳的一个配合部A向右侧移动了 600_,主绳与水平绳的配合部B向左侧移动了 500mm。得到图50所示的试验结果的试验验证了不在水平绳上安装重锤而作为替代安装小绳(利用小绳的效果)能否阻止落下体的落下。试验的结果知道了不能阻止落下体的落下。在图50所示的No4 — I的试验中,由于落下体的落下,水平绳的一方侧的固定点(水平绳与主绳的配合部;带圆圈数字“I”和“5”)向右侧移动了 600mm,水平绳的另一方侧的固定点(水平绳与主绳的配合部;带圆圈数字“4”和“8”)向左侧移动了 700mm。由此,确认到了小绳几乎没有效果。在图50所示的No4 — I的试验中,好不容易阻止了落下体的落下,推测这是因为把持间隔小于2m的缘故。认为要想仅用水平绳阻止落下体的落下的该方式不适合用于实际的作业。而且,考虑到这只是所谓的“绳作用”,能否设法阻止落下体的落下,所以进行了No4 - I的试验,但结果是,弄清楚了该方式不行(不能阻止落下体的落下)。得到图51A、图51B所示的试验结果的试验是为了确认能否利用辅助主绳阻止落下体的落下而进行的。在图51A、图51B所示的试验中,使用了两根主绳、一根水平绳、一根辅助主绳。试验的结果知道了若设置辅助主绳和重锤,则在落下体的重量为85kg的情况下,只要设置于辅助主绳上的重锤的重量为50kg以上,就能够阻止落下体的落下。在图51A所示的No5 — I的试验中,水平绳的长度(主绳的设置间隔)为4500mm。·而且,由于落下体的落下,主绳与水平绳的一个配合部A向右侧移动了 1100mm,主绳与水平绳的另一个配合部B向左侧移动了 1000mm。图49所示的No3 — I No3 — 6的试验和图50所示的No4 — I的试验的结果,认为若在作业员(落下体)的后方没有主绳则不能阻止落下,并尝试了图51A、图51B所示的方式。但是,若与辅助主绳连接的重锤的重量为50kg则不能阻止落下体的落下,因此如No5 - 3的试验,将重锤的重量设为75kg后进行了试验,并以此为基础构筑了现在的落下防止系统。在图51A所示的No5 — 2的试验中,水平绳171的长度为4500mm。而且,由于落下体的落下,主绳与水平绳的一个配合部A向右侧移动了 300_,主绳与水平绳的另一个配合部B向左侧移动了 170mm。就No5 — 2的试验而言,作为结果是“〇”,但在安全带的标准方面必须扔下85kg的落下体,因此决定为“Λ”。在图51B所示的No5 — 3的试验中,水平绳171的长度为4000mm。而且,由于落下体的落下,主绳与水平绳的一个配合部A向右侧移动了 380_,主绳与水平绳的另一个配合部B向左侧移动了 320mm。另外,由于落下体的落下,配合部A与配合部B之间的距离变成3340mm。在图51B所示的No5 — 4的试验中,水平绳171的长度为2150mm。而且,由于落下体的落下,主绳与水平绳的一个配合部A向右侧移动了 620_,主绳与水平绳的另一个配合部B向左侧移动了 460mm。虽然落下距离与图49所示的No3 — I的试验大致相同,但是认为能更稳定地阻止落下的本方式的实用性更高。得到图52所示的试验结果的试验用于确认辅助主绳的有无能否阻止多名作业员的落下。在得到图52所示的试验结果的试验中,使用两根主绳、一根水平绳,并且使用一根辅助主绳或未使用辅助主绳。试验的结果知道了若不设置辅助主绳和重锤,则不能阻止落下体的落下。相反,若适当设置辅助主绳和重锤,则能够阻止落下体的落下。此时,在落下体的重量为85kg时若将设置于辅助主绳上的重锤的重量设为75kg以上,则能够阻止落下体的落下。在图52所示的试验No6 — I中,根据两根主绳的跨距(设置间隔),落下体有可能与地面碰撞。即,结果是不可能在多人(多个落下体)同时落下时阻止落下(确保落下时的安全)。得到图53所示的试验结果的试验用于确认能否阻止从屋顶的屋顶侧端落下。使用了一根或两根主绳,并根据情况使用了水平绳,但任何情况下都未能阻止落下。图53的试验No7 — I将主绳与屋顶的屋顶侧端的距离设为600mm,但未能阻止落下。由此确认到,在担心向侧面方向落下(从屋顶侧端落下)的工地中,必须设置用于防止张开的水平主绳。另外,No7 - I的试验是对应于仅用主绳能否阻止从屋顶侧端的落下的研究而进行的。在图53的试验No7 — 2中,主绳的安装间距(两根主绳之间的距离)设为4000mm。在No7 — 2的试验中,由于落下体的落下,水平绳的一方侧的固定点(水平绳与主绳的配合部A)向右侧移动了 1030mm,水平绳的另一方侧的固定点(水平绳与主绳的配合部B)向右侧移动了 360mm,配合部B与屋顶侧端之间的距离变成350mm。
在图53的试验No7 — 3中,主绳的安装间距(两根主绳之间的距离)设为3600mm。并且,一个主绳(符号B处的主绳;右侧的主绳)与屋顶的屋顶侧端(右侧的屋顶侧端)之间的距离设为1100mm。在No7 — 3的试验中,由于落下体的落下,水平绳的一方侧的固定点(水平绳与主绳的配合部A)向右侧移动了 3680mm,水平绳的另一方侧的固定点(水平绳与主绳的配合部B)向右侧移动,并从屋顶侧端(屋顶)脱离而落下。在图53的试验No7 — 4中,将主绳设在距离屋顶侧端(右侧的屋顶侧端)1500mm的位置上。在No7 — 4的试验中,由于落下体的落下,主绳从屋顶侧端(屋顶113)脱离。在图53的试验No7 — 5中,将主绳的安装间距(两根主绳3之间的距离)设为3600mm。而且,将左侧的主绳设在距离屋顶侧端(左侧的屋顶侧端)600mm的位置上,将右侧的主绳设在距离屋顶侧端(右侧的屋顶侧端)1000mm的位置上。在No7 — 5的试验中,由于落下体的落下,符号B侧的主绳(右侧的主绳)从屋顶侧端(屋顶)脱离而落下。另外,设置于参照符号A所示的位置上的八字环部件157因落下体的落下而向右侧移动了 3200_。得到图54A、图54B所示的试验结果的试验用于确认能否阻止从屋顶的屋顶侧端落下。在该试验中,使用了两根主绳、一根水平绳和辅助主绳。但是,即使设置了辅助主绳,也未能阻止从屋顶侧端落下。在图54A的试验NoS — I中,将主绳的安装间距(两根主绳之间的距离)设为3600mm。将右侧的主绳(符号B侧的主绳)设在距离屋顶的屋顶侧端(右侧的屋顶侧端)IOOOmm的位置上。在No8 — I的试验中,由于落下体的落下,水平绳的一方侧的固定点(水平绳与主绳的配合部A)向右侧移动了 790mm,水平绳的另一方侧的固定点(水平绳与主绳的配合部B)向右侧移动,并从屋顶侧端(屋顶)脱离而落下。在图54A的试验No8 — 2、8 — 3中,采用了 V字的张开防止部件。图54A、图54B的试验全部是考虑到仅用绳作用能否阻止落下而实施的。但是清楚了在任何情况下仅用主绳的绳作用不能阻止落下。然后(参照图56、图57、图58),在判断相对于落下方向在相反侧需要设置重锤的基础上,追加进行了试验。另外,在图54A的试验No8 — 2、8 — 3中,在屋顶上的螺钉头上挂住带,从而防止了落下,因此实际上未进行落下的阻止。而且,在图54A的试验NoS -2,8-3的试验中,由于落下体的落下,水囊(桶)移动了 Im左右。在图54B的试验NoS — 6中,水囊(桶)移动了 300mm 左右。
得到图55所示的试验结果的试验是为了确认以下内容而进行的,S卩、通过在主绳与屋顶(例如量或檐端)之间设置垫片等防滑件,能否阻止从屋顶侧端落下。由此知道,即使使用防滑件也不能阻止从屋顶侧端落下。在图55的试验No9 — I中,作为垫片使用了相当厚的海绵,但未能阻止从屋顶侧端落下。在图55的试验No9 — 2中,作为垫片在檐端的四个部位使用了雨水檐沟罩的改良品。在这种情况下也不能阻止从屋顶侧端落下。得到图56所示的试验结果的试验是为了确认以下内容而进行的,S卩、通过使用屋顶侧端用钩等,能否阻止从屋顶侧端落下。在该试验中,使用了两根主绳、一根水平绳、水平辅助绳、屋顶侧端用钩(或重锤)。该试验的结果,若使用重锤,则在落下体的重量为85kg的情况下,如果重锤的重量为75kg以上,就能阻止落下。另外,在使用屋顶侧端用钩时的判断(是否阻止了落下体的落下的判断)中,如果85kg的落下体落下而屋顶侧端用钩没有产生塑性变形,原则上就认为阻止了落下体的落下。·
在图56的试验NolO — I中,利用屋顶绳的钩(屋顶侧端用钩)支撑了符号A处的主绳(左侧的主绳)。其结果,阻止了落下。在图56的试验NolO — 2中,在水平绳的两端设置了水囊(重量为50kg的桶)。即使使落下体落下,主绳也不张开,阻止了落下。在图56的试验NolO - 3中,利用钩零件(挂在屋顶的屋顶侧端上的屋顶侧端用钩)支撑了水平绳的两端。其结果,由于作为符号A侧的钩使用了试制品,因此上述钩因落下体落下的冲击而发生了变形。然后,通过作为钩使用现有品(图26所示的改良品),钩没有变形,阻止了落下。得到图57所示的试验结果的试验是为了确认能否阻止多人从屋顶侧端落下而进行的。在该试验中,适当使用了两根主绳、一根水平绳、水平辅助绳、屋顶侧端用钩(或重锤)。其结果,在使用重锤的情况下,在落下体的重量为85kgX2时,如果重锤的重量为150kg以上,就能阻止落下。在使用屋顶侧端用钩的情况下,即使落下体的重量为85kgX2,屋顶侧端用钩207也不会因落下而发生塑性变形,并且阻止了落下。在图57的试验Noll — I中,虽然符号C处的主绳(最右侧的主绳)因落下体的落下而从屋顶脱离,但阻止了落下。而且,即使符号C处的主绳从屋顶脱离,载荷也施加在侧绳(水平绳)上,因此落下距离不会比规定量大。在图57的试验Noll — 2中,即使落下体落下,屋顶侧端用钩也没有发生塑性变形。而且,由于不存在由绳的拉伸引起的落下时的冲击吸收,因此落下冲击载荷变大。在图57的试验Noll — 3中,主绳挂在屋顶的屋脊上而阻止了落下。因此认为,在试验Noll - 3中,实际上不能阻止落下。在图57的试验Noll — 4中,将主绳的安装间距(两根主绳之间的距离)设为4000mm。参照符号B侧的主绳(右侧的主绳)设在距离屋顶的右侧的屋顶侧端IOOOmm的位置上。由于落下体的落下,带圆圈数字I所示的水囊(重锤)向横向移动了 2000mm左右,带圆圈数字3所示的水囊(重锤)向横向移动了 1400mm左右。得到图58所示的试验结果的试验用其他方式尝试了能否阻止从屋顶的屋顶侧端落下。在图58的试验Nol2 — I中,将主绳的安装间距(两根主绳之间的距离)设为4000mm。而且,符号B处的主绳(右侧的主绳)设在距离右侧的屋顶侧端IOOOmm的位置上。通过落下体的落下,主绳在符号A与符号B之间移动了 4070mm,水囊(重锤)向横向移动了IOOOmm0图58的试验Nol2 — 2用于验证四面坡屋顶的张开防止。所谓四面坡屋顶是指屋顶的四面倾斜的屋顶。屋顶的四面由两个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两个梯形(等腰梯形)构成。另外,图46 图56所示的试验,使用图18所示的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连接了落下体与主绳等,但是即使使用图17所示的卡夹(安全器)连接落下体与主绳等,也能得到大致同样的结果。符号说明2 一主绳展开工具,50 —作业员,101 —落下防止系统,103 —主绳,105 —重锤(布桶),107 一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109 一房屋,111 一屋脊,113 一屋顶,115 一连结绳(主绳 式滑动器具),139 —吊带,157 一八字环部件,171 一水平绳,183 一屋顶侧端,201 —辅助主绳,203 —辅助主绳用重锤,205 —水平辅助绳,207 —钩(屋顶侧端用钩),351 —四孔部件,353 一第一贯通孔,355 —第二贯通孔,357 —第二贯通孔,359 —第四贯通孔,361 —主体部(四孔部件的主体部),371、375 —辅助绳,373、377 —棘轮装置,GL —地面。
权利要求
1.一种落下防止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主绳,从房屋的一方侧的地面的附近,穿过包括屋脊的上述房屋的屋顶之上,并延伸至上述房屋的另一方侧的地面的附近而设置;重锤,由桶构成,并且在上述主绳的端部与上述主绳连接,并设在地面上;以及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将在上述屋顶之上作业的作业员所穿戴的吊带与上述主绳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落下防止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是使用复环部件与上述主绳连接的器具,上述复环部件具有贯通主体部的第一贯通孔和从该第一贯通孔分离且贯通上述主体部的第二贯通孔。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落下防止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多根上述主绳,这些主绳在上述屋顶的屋脊的延伸方向上隔开预定的间隔而设置,具有水平绳,该水平绳的一端部与设置于上述屋顶上的各主绳之中的一根主绳连接, 另一端部与设置于上述屋顶上的各主绳之中的另一根主绳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落下防止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设在上述水平绳上,具有辅助主绳和辅助主绳用重锤,上述辅助主绳的一端部与设有上述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的水平绳的部位连接,另一端部侧从连接于上述水平绳的一端部与上述主绳大致平行地延伸至建造有上述房屋的地面的附近而设置,上述辅助主绳用重锤由桶构成,并且在上述辅助主绳的另一端部与上述辅助主绳连接,并设在地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I 4中任一项所述的落下防止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水平辅助绳,该水平辅助绳的一方的端部与上述主绳连接,从上述一方的端部延伸的部位在上述屋顶之上水平地延伸,另一端部使用屋顶侧端用钩固定在上述屋顶的屋顶侧端上,或者,上述另一端部与由桶构成且设置于地面上的重锤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落下防止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四孔部件,该四孔部件在主体部设有第一贯通孔、第二贯通孔、第三贯通孔和第四贯通孔,上述四孔部件构成为,将在上述主绳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弯曲的第一弯曲部位插入到上述第一贯通孔中,将在上述主绳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且在上述第一弯曲部位的附近弯曲的第二弯曲部位插入到上述第三贯通孔中,在已插入到上述第一贯通孔中的第一弯曲部位中,插入已插入到上述第三贯通孔中的第二弯曲部位,在该已插入的第二弯曲部位设置上述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的钢环,拉拽从上述各弯曲部位向一方侧伸出的上述主绳的部位, 拉拽从上述各弯曲部位向另一方侧伸出的上述主绳的部位,由此与上述主绳一体地设置, 并且上述四孔部件构成为,在上述第二贯通孔与上述屋顶的一方侧的屋顶侧端之间设置第一辅助绳,在上述第四贯通孔与上述屋顶的另一方侧的屋顶侧端之间设置第二辅助绳,由此在与上述主绳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落下防止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四孔部件,该四孔部件构成为,具有第一贯通孔、第二贯通孔、第三贯通孔和第四贯通孔,并且将在上述主绳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弯曲的第一弯曲部位插入到上述第一贯通孔中,将在上述主绳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且在上述第一弯曲部位的附近弯曲的第二弯曲部位插入到上述第三贯通孔中,在已插入到上述第一贯通孔中的第一弯曲部位中,插入已插入到上述第三贯通孔中的第二弯曲部位,在该已插入的第二弯曲部位设置上述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的钢环,拉拽从上述各弯曲部位向一方侧伸出的上述主绳的部位,拉拽从上述各弯曲部位向另一方侧伸出的上述主绳的部位,由此与上述主绳一体地设置;第一辅助绳,在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侧一体地设有挂在上述屋顶的一方侧的屋顶侧端上的屋顶侧端用钩;第一棘轮装置,具备钢环或钩,在上述第一辅助绳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与上述第一辅助绳配合,上述钢环或钩与上述四孔部件的第二贯通孔接合,并且在上述第一辅助绳的配合部位与上述屋顶侧端用钩之间的上述第一辅助绳的长度变短的方向上,允许上述第一辅助绳移动,在上述第一辅助绳的配合部位与上述屋顶侧端用钩之间的上述第一辅助绳的长度变长的方向上,限制上述第一辅助绳移动; 第二辅助绳,在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侧一体地设有挂在上述屋顶的另一方侧的屋顶侧端上的屋顶侧端用钩;以及第二棘轮装置,具备钢环或钩,在上述第二辅助绳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与上述第二辅助绳配合,上述钢环或钩与上述四孔部件的第四贯通孔接合,并且在上述第二辅助绳的配合部位与上述屋顶侧端用钩之间的上述第二辅助绳的长度变短的方向上,允许上述第二辅助绳移动,在上述第二辅助绳的配合部位与上述屋顶侧端用钩之间的上述第二辅助绳的长度变长的方向上,限制上述第二辅助绳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落下防止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有第一复环部件,具备贯通主体部的第一贯通孔和从该第一贯通孔分离且贯通上述主体部的第二贯通孔;第二复环部件,具备贯通主体部的第一贯通孔和从该第一贯通孔分离且贯通上述主体部的第二贯通孔;以及辅助绳,在上述屋顶之上在与上述主绳相交的方向上延伸, 将在上述主绳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弯曲的第一弯曲部位插入到上述第一复环部件的第一贯通孔中,将在上述主绳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且在上述第一弯曲部位的附近弯曲的第二弯曲部位插入到上述第一复环部件的第二贯通孔中,在已插入到上述第一复环部件的第一贯通孔中的第一弯曲部位中,插入已插入到上述第一复环部件的第二贯通孔中的第二弯曲部位,将上述第一复环部件的附近的在上述辅助绳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弯曲的第一弯曲部位插入到上述第二复环部件的第一贯通孔中,将在上述辅助绳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且在上述第一弯曲部位的附近弯曲的第二弯曲部位插入到上述第二复环部件的第二贯通孔中,在已插入到上述第二复环部件的第一贯通孔中的第一弯曲部位中,插入已插入到上述第二复环部件的第二贯通孔中的第二弯曲部位,在这些已插入的第二弯曲部位设置上述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的钢环,拉拽从上述第一复环部件的各弯曲部位向一方侧伸出的上述主绳的部位,拉拽从上述第一复环部件的各弯曲部位向另一方侧伸出的上述主绳的部位,拉拽从上述第二复环部件的各弯曲部位向一方侧伸出的上述辅助绳的部位,拉拽从上述第二复环部件的各弯曲部位向另一方侧伸出的上述辅助绳的部位,由此上述各复环部件与上述主绳和上述辅助绳一体地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3 5中任一项所述的落下防止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水平绳是使用复环部件与上述主绳连接的结构,上述复环部件具有贯通主体部的第一贯通孔和从该第一贯通孔分离且贯通上述主体部的第二贯通孔。
10.根据权利要求I 9中任一项所述的落下防止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重锤分为多个。
11.根据权利要求I 10中任一项所述的落下防止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重锤构成为用作容纳上述主绳、上述吊带、上述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的容器。
12.根据权利要求I 11中任一项所述的落下防止系统,其特征在于,在一根上述主绳上支撑一名作业员,与一根上述主绳的端部连接的上述重锤的质量小于上述一名作业员的质量。
13.根据权利要求I 12中任一项所述的落下防止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重锤是布桶。
14.一种复环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贯通孔,插入使绳在其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弯曲的第一弯曲部位;以及第二贯通孔,插入使上述绳在其长度方向的中间部且在上述第一弯曲部位的附近弯曲的第二弯曲部位,在已插入到上述第一贯通孔中的第一弯曲部位和已插入到上述第二贯通孔中的第二弯曲部位设置钢环,拉拽从上述各弯曲部位向一方侧伸出的上述绳的部位,拉拽从上述各弯曲部位向另一方侧伸出的上述绳的部位,由此与上述绳一体地设置。
15.一种复环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贯通孔,插入使绳在其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弯曲的第一弯曲部位;以及第二贯通孔,插入使上述绳在其长度方向的中间部且在上述第一弯曲部位的附近弯曲的第二弯曲部位,在已插入到上述第一贯通孔中的第一弯曲部位中,插入已插入到上述第二贯通孔中的第二弯曲部位,在该已插入的第二弯曲部位设置钢环,拉拽从上述各弯曲部位向一方侧伸出的上述绳的部位,拉拽从上述各弯曲部位向另一方侧伸出的上述绳的部位,由此与上述绳一体地设置。
16.一种八字环部件,其特征在于,结合两个圆环而成,该圆环的由包括中心轴的平面得到的截面形状是矩形。
17.一种四孔部件,其特征在于,具有主体部,形成为平板状,并且从厚度方向观察为矩形;第一贯通孔,中心位于从上述矩形的主体部的第一角部延伸至与该第一角部相对的第三角部的第一对角线上且位于上述第一角部侧,并且将上述主体部向其厚度方向贯通;第三贯通孔,中心位于上述矩形的主体部的第一对角线上且位于上述第三角部侧,并且将上述主体部向其厚度方向贯通;第二贯通孔,中心位于从上述矩形的主体部的第二角部延伸至与该第二角部相对的第四角部的第二对角线上且位于上述第二角部侧,并且将上述主体部向其厚度方向贯通;以及 第四贯通孔,中心位于上述矩形的主体部的第二对角线上且位于上述第四角部侧,并且将上述主体部向其厚度方向贯通。
18.一种四孔部件,其特征在于, 在主体部具备插入使绳在其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弯曲的第一弯曲部位的第一贯通孔;插入使上述绳在其长度方向的中间部且在上述第一弯曲部位的附近弯曲的第二弯曲部位的第三贯通孔;配合钢环或钩的第二贯通孔;以及配合钢环或钩的第四贯通孔, 在已插入到上述第一贯通孔中的第一弯曲部位中,插入已插入到上述第三贯通孔中的第二弯曲部位,在该已插入的第二弯曲部位设置与上述钢环不同的另一个钢环,拉拽从上述各弯曲部位向一方侧伸出的上述绳的部位,拉拽从上述各弯曲部位向另一方侧伸出的上述绳的部位,由此与上述绳一体地设置。
19.一种在屋顶上的作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绳设置阶段,使主绳从房屋的一方侧的地面的附近,穿过包括屋脊的上述房屋的屋顶之上,并延伸至上述房屋的另一方侧的地面的附近而设置该主绳; 重锤设置阶段,将设置于上述房屋的附近的地面上且在内部放入水的桶作为重锤,与上述主绳的端部连接; 连结绳连接阶段,使用连结绳将吊带安装者与主绳连接; 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连接阶段,使用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将使用上述连结绳登到上述屋顶上的吊带安装者与主绳连接;以及 作业阶段,在上述房屋的屋顶之上进行预定的作业。
20.一种主绳设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将主绳从房屋的一方侧的地面的附近,穿过包括屋脊的上述房屋的屋顶之上,延伸至上述房屋的另一方侧的地面的附近而设置的阶段;以及 将由桶构成的重锤在上述主绳的端部与上述主绳连接,并通过将水放入上述桶中,使上述重锤设在地面上的阶段。
21.一种落下防止系统的桶,其特征在于, 与主绳的端部连接,并且为了拉设上述主绳而放入水且设在地面上,从而作为重锤起作用, 上述主绳从房屋的一方侧的地面的附近穿过包括屋脊的上述房屋的屋顶之上,并延伸至上述房屋的另一方侧的地面的附近而设置。
22.—种桶,其特征在于,具有 主体部,用于放入水; 加强部,形成为环状,并且沿着上述主体部的环状的开口部与上述主体部一体地设置;以及 手柄,形成为带状,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侧的部位与上述主体部一体地设置,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侧的部位与上述主体部一体地设置,长度方向的中间部的部位形成为“U”字形或“V”字形且从上述主体部的开口部伸出。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桶,其特征在于, 上述主体部具备筒状的侧壁部和平板状的底壁部而成, 上述加强部设在上述侧壁部上, 上述手柄在上述侧壁部从上述主体部的开口部延伸至上述侧壁部与上述底壁部的边界而设置。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桶,其特征在于, 上述底壁部形成为圆板状, 上述手柄由第一手柄和第二手柄构成, 上述各手柄从上述主体部的开口部的伸出长度与上述主体部的深度大致相等。
25.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桶,其特征在于, 上述主体部的底壁部的刚性大于上述主体部的侧壁部的刚性。
26.根据权利要求22 25中任一项所述的桶,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主体部的内侧,设有用于表示放入到上述主体部的水的规定量的刻度。
27.一种桶,其特征在于,具有 内侧结构体,具备由防水片构成的筒状的内侧侧壁部和由防水片构成的平板状的内侧底壁部,并形成为斗状,是防水结构; 底部加强体,形成为直径与内侧底壁部的直径大致相等的圆板状,在上述内侧结构体的外侧与上述内侧底壁部接触或稍微分尚,与上述内侧底壁部并排设置; 外侧结构体,具备形成为高度尺寸比上述内侧侧壁部的高度尺寸稍大且内径比上述内侧侧壁部的外径稍大的筒状的外侧侧壁部、和直径比上述内侧底壁部的直径稍大的外侧底壁部,并且形成为斗状,以上述内侧结构体和上述底部加强体纳入内侧的方式,设在上述内侧结构体和上述底部加强体的外侧; 开口部接合体,以带状形成为环状,以覆盖上述内侧结构体的开口部的边缘和上述外侧结构体的开口部的边缘的方式,与上述内侧结构体和上述外侧结构体一体地设置; 第一手柄,形成为带状,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侧的部位在上述外侧结构体的外侧的第一预定部位从上述外侧结构体的开口部向上述外侧结构体的母线方向延伸至外侧侧壁部与外侧底壁部的边界的位置,并与上述外侧结构体一体地设置,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侧的部位在上述外侧结构体的外侧在从上述第一预定部位分离的预定的第二部位从上述外侧结构体的开口部向上述外侧结构体的母线方向延伸至外侧侧壁部与外侧底壁部的边界的位置,并与上述外侧结构体一体地设置,长度方向的中间部的部位形成为“U”字形或“V”字形,并从上述外侧结构体的开口部伸出; 第二手柄,形成为带状,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侧的部位在上述外侧结构体的外侧在从上述第一预定部位及上述第二预定部位分离的第三预定部位从上述外侧结构体的开口部向上述外侧结构体的母线方向延伸至外侧侧壁部与外侧底壁部的边界的位置,并与上述外侧结构体一体地设置,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侧的部位在上述外侧结构体的外侧在从上述第一预定部位及上述第二预定部位及上述第三预定部位分离的预定的第四部位从上述外侧结构体的开口部向上述外侧结构体的母线方向延伸至外侧侧壁部与外侧底壁部的边界的位置,并与上述外侧结构体一体地设置,长度方向的中间部的部位形成为“U”字形或“V”字形,并从上述外侧结构体的开口部伸出;加强部,以带状形成为环状,在上述外侧结构体及上述各手柄的外侧且在上述外侧结构体的开口部的附近,沿着上述外侧结构体的开口部与上述外侧结构体一体地设置;以及刻度,设在上述内侧结构体的内侧,以表示放入上述内侧结构体的水的规定量。
28.一种屋顶侧端用钩,其特征在于, 与主绳连接,并设在房屋的屋顶侧端上, 上述主绳从上述房屋的一方侧的地面的附近穿过包括屋脊的上述房屋的屋顶之上并延伸至上述房屋的另一方侧的地面的附近而设置,并且在两端部设有重锤。
全文摘要
落下防止系统(101)具有主绳(103),从房屋(109)的一方侧的地面(GL)的附近,穿过包括屋脊(111)的房屋(109)的屋顶(113)之上,并延伸至房屋(109)的另一方侧的地面(GL)的附近而设置;重锤(105),由桶构成,并且在主绳(103)的端部与主绳(103)连接,并设在地面上;以及伸缩式坠落防止器具(107),将在屋顶(113)之上作业的作业员(50)所穿戴的吊带(139)与主绳(103)连接。
文档编号E04G21/32GK102947520SQ20118002559
公开日2013年2月27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25日 优先权日2010年5月25日
发明者井上均, 藤原义行, 松村不二夫, 三桥绫史 申请人:绿安全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