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热水排放孔的盖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61881阅读:26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带热水排放孔的盖部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如杯装的速食炒面或生型速食面等那样,向面中注入开水并放置一定时间后、进行热水排放的容器中使用的带热水排放孔的盖部件。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如杯装的生型速食面那样,将容器中盛装的袋装的面、汤料、菜码等从容器中取出、将面从袋中取出放入到容器中、注入开水并放置一定时间后进行热水排放而使用的带盖的容器,已知有特开2001-19059号公报所述的技术。将该盖部件的仰视图示于图27,将说明使用方法的剖视图示于图28。
盖部件101是外盖100与内盖200的层叠构造。如果抓住捏手部102将以堵住容器105的方式热粘接的盖部件101剥离,则外盖100与内盖200沿着内盖刻痕103分离。结果,在形成较大的开口的同时,内盖的一部分以粘接在容器上的状态保留(图28)。在保留的内盖部分200上形成有热水排放孔107。在热水排放结束后将保留的内盖部分取除。
可是,在图27及图28所示的盖部件中,为了将盖部件101剥离而拉起捏手部102的方向(箭头A)、和用于将保留在容器侧的内盖部分除去的剥起方向(箭头B)是一致的,产生了以此为起因的问题。即、如果这样方向一致,则在拉起捏手部将盖部件剥离时,不能良好地沿着内盖刻痕103进行外盖100与内盖200的分离,而是内盖200连同外盖100一起被剥起,使得不能进行热水排放。
此外,即使在内盖200以粘接在容器105上的状态保留的情况下,由于在最后将其除去时没有适当的捏手部,也有难以将内盖200从容器105剥起的问题。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鉴于上述现有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带热水排放孔的盖部件,该带热水排放孔的盖部件是具有外盖与内盖的层叠构造的盖部件,能够在形成有热水排放孔的内盖部分可靠地保留在容器侧的状态下、将其从容器上剥离并除去,并且最后将保留在容器侧的内盖部分除去也很简单。
(解决方法及效果)本发明的带热水排放孔的盖部件,是将外盖与内盖经由分型层可剥离地层叠、具有从外周缘向外侧突出的捏手部的盖部件。并且,在内盖上分别形成捏手部附近位置的剥离开始刻痕,交叉于捏手部与盖部件的中心的连接线并延伸的内盖刻痕,和剥离开始刻痕与内盖刻痕之间的区域的热水排放孔刻痕。分型层形成在由剥离开始刻痕、内盖刻痕和盖部件的周缘所包围的区域上。
将该盖部件热粘接在盛装面等的容器上而做成包装体。如果抓住捏手部将盖部件从容器上剥起,则外盖与内盖从剥离开始刻痕处开始剥离(分离),热水排放孔刻痕所包围的内盖部分在粘接在外盖上的状态下被掀起,结果,在内盖上形成了热水排放孔。如果剥离达到内盖刻痕,则内盖沿着内盖刻痕被撕断,形成用于取出内装物的较大的开口,成为在容器侧只保留形成有热水排放孔的内盖的状态。
在该状态下将盛装在容器中的袋装的面、菜码、汤料等从开口部取出,将面和菜码从袋中取出放入容器中,注入开水并放置一定时间后,能够从形成于内盖上的热水排放孔简单地进行热水排放。并且,在炒面或通心粉的情况下在其中加入酱汁,在面条或汤面等的汤食的情况下,再次注入开水并加上汤料,速食面就完成了。
另外,在上述构成中,也可以采用剥离开始端缘来代替剥离开始刻痕。在这种情况下,将比对应于剥离开始刻痕的位置靠外侧的内盖部分除去,结果,由超过内盖的端缘向外侧突出的外盖部分构成上述捏手部。并且将该内盖的端缘作为剥离开始端缘。
在本发明的带热水排放孔的盖部件中,优选为设置多条剥离开始刻痕。
在采用该构成的情况下,当将盖部件热粘接到容器上时,即使起因于盖部件的周缘与剥离开始刻痕的位置偏移、或盖部件与容器的相对的位置偏移,使内侧的剥离开始刻痕从热粘接部的外端向内侧偏移,也能够从外侧的剥离开始刻痕处可靠地将外盖与内盖剥离(分离)。
此外,本发明的带热水排放孔的盖部件,也可以采用如下构成在比捏手部靠容器内侧的位置上设置具有规定间隔的大致平行的2条剥离开始刻痕,在该2条剥离开始刻痕所夹的区域将内盖除去。
在采用该构成的情况下,即使在因与上述相同的原因而热粘接为盖部件的内侧的剥离开始刻痕位于热粘接部的外端的内侧的情况下,由于将盖部件的内侧的剥离开始刻痕与外侧的剥离开始刻痕所夹部分的内盖除去,故比内侧的剥离开始刻痕靠外侧的盖部件部分不粘接在容器上,从而,能够容易地从内侧的剥离开始刻痕处将外盖与内盖剥离(分离)。


图1是有关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盖部件的仰视图。
图2是图1的2-2线剖视图。
图3是表示将图1的盖部件粘接在容器上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从图3的状态开始、将内盖的一部分保留在容器侧、将盖部件剥掉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5是对应于图4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对于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盖部件的仰视图。
图7是表示对于第1实施方式的另一个变形例的盖部件的仰视图。
图8是表示对于第1实施方式的再另一个变形例的盖部件的仰视图。
图9是有关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盖部件的仰视图。
图10是图9的10-10线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将图9的盖部件粘接在容器上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2是有关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盖部件的仰视图。
图13是图12的13-13线剖视图。
图14是表示对于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盖部件的仰视图。
图15是图14的15-15线剖视图。
图16是表示对于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盖部件的仰视图。
图17是图16的17-17线剖视图。
图18是表示将图16的盖部件粘接在容器上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9是表示从图18的状态开始、将外盖的一部分剥掉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0是有关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盖部件的仰视图。
图21是图20的21-21线剖视图。
图22是表示对于第4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盖部件的仰视图。
图23是有关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盖部件的仰视图。
图24是图23的24-24线剖视图。
图25是表示对于第5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盖部件的仰视图。
图26是说明现有的盖部件的部分仰视图。
图27是说明现有的盖部件的仰视图。
图28是用于说明图27的盖部件的使用方法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各图中,通过对同一要素付给同一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另外,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将热水排放孔刻痕做成圆形,但在本发明中,热水排放孔的形状并不限于圆形,也可以将多个线状刻痕排列为平行或曲折状。
第1实施方式(图1~图5)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盖部件1如图1的仰视图所示,为大致圆形,用于将盖部件1剥离而形成热水排放孔的同时、在容器上形成较大的开口的捏手部2,向外侧突出地形成在外周端上。
图2是图1的2-2线剖视图。如该剖视图所示,盖部件1具有由外盖10及内盖20构成的层叠构造。外盖10从外表面开始依次由塑料薄膜层11、粘接剂层12、纸层13、网点分型层14b及满分型层14a构成。内盖20由聚乙烯层21、铝箔层22、和热粘接性树脂层23构成。通过使用易剥离性树脂作为热粘接性树脂层23,使热粘接的盖部件1能够从容器上剥离下来。印刷层15形成在纸层13的外表面上。
在内盖20上形成有3种刻痕(即、剥离开始刻痕3、热水排放孔刻痕4、内盖刻痕5)。剥离开始刻痕3形成在捏手部2的附近。在抓住捏手部2将盖部件1剥离时,内盖20与外盖10从剥离开始刻痕3的位置开始分离。热水排放孔刻痕4,在比剥离开始刻痕3靠容器中央一侧形成有多个。内盖刻痕5,在盖部件1的中央附近与连接捏手部2和盖部件1的中心的线交叉对称、且形成为圆弧状。各刻痕贯通内盖20而形成。
内盖刻痕5,其两端是向容器内侧突出的突出部6,在最后将形成有热水排放孔的内盖部分除去时,抓住该部分来将其剥掉。
在构成外盖10的纸层13的内表面(与内盖层叠侧的面)上形成的分型层,形成在剥离开始刻痕3、内盖刻痕5和盖部件1的周缘所包围的区域中,在剥离开始刻痕3附近的区域中做成满分型层14a,在其它区域做成网点分型层14b。满分型层14a的部分容易剥离,但网点分型层14b的部分,剥离所需的强度稍稍增强。
另外,分型层只要至少在剥离开始刻痕3、内盖刻痕5和盖部件1的周缘所包围的上述区域中形成就可以,在其它位置(例如捏手部2的部分)上是否设置分型层都可以。在图示的盖部件1中,在捏手部2的位置上没有设置分型层,因为如果在那里存在分型层,则在生产线上有发生不小心剥离的可能性,不设分型层是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
将盖部件1热粘接在容器50上的状态如图3所示。盖部件1通过内表面的热粘接性树脂层23在热粘接部80上热粘接而安装在由发泡聚苯乙烯等构成的容器50的突缘部上。在将盖部件1热熔接到容器上时,以盖部件1的剥离开始刻痕3位于热粘接部80的外端的方式安装。通过将盖部件1热粘接,容器50成为完全密封的状态。
从图3的状态开始,如果抓住盖部件1的捏手部2将盖部件1从容器50上剥起,则外盖10与内盖20在剥离开始刻痕3的位置开始剥离,达到内盖刻痕5时,则内盖20沿着内盖刻痕5撕断。并且从内盖刻痕5观察,与捏手部2相反一侧的内盖部分以粘接在外盖10上的状态从容器50上剥离。即,只有备有热水排放孔70的内盖部分保留在容器侧,结果,如图5的俯视图所示,成为形成有热水排放孔70和用于取放内装物的较大的开口的状态(图4表示该状态的剖视图)。
如图5的俯视图所示,保留在容器50一侧的月牙形的内盖部分20将容器开口部的接近一半覆盖,其上形成有多个热水排放孔70。此外,在从保留在容器侧的内盖部分观察,图中右侧的区域成为形成有用于取放内装物的较大的开口的状态。
在该状态下,从较大地形成的开口将盛装在容器50中的袋装的面、菜码、汤料等的内装物取出,将面和菜码从袋中取出并放入到容器50中,将开水注入到容器50内并放置一定时间后,通过将容器50倾斜而能够从内盖20的热水排放孔70简单地进行热水排放。在热水排放结束后,抓住向内盖20的内侧突出的突出部6,能够将保留在容器侧的内盖20剥掉。然后,在炒面等的情况下在其中加入酱汁,在面条或汤面等的情况下,再次注入开水并加上汤料,速食面就完成了。
变形例(图6)图6表示有关第1实施方式的盖部件1的变形例,是对应于图1的盖部件的仰视图。该变形例相对于第1实施方式,只有形成在内盖上的内盖刻痕5’的形状不同。
在图6的盖部件1’中,内盖刻痕5’是与连接捏手部2和盖部件1’的中心的线交叉的对称形状,并且由向捏手部2一侧突出的圆弧状的刻痕部分,和沿着盖部件1’的周缘形成、在中央部具有2处向内侧突出的突出部6’的刻痕部分形成。
突出部6’是在将保留在容器侧的内盖部分除去时将其抓住的部分,在与形成有热水排放孔70的区域相反一侧的容器周缘区域中、以向内侧突出的方式形成。
变形例(图7)图7是表示有关第1实施方式的盖部件1的另一个变形例,是对应于图1的盖部件的仰视图。该变形例只在内盖的形状及形成在其上的内盖刻痕5”的形状不同这一点上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
在图7的盖部件1”中,内盖刻痕5”是与连接捏手部2和盖部件1”的中心的线交叉的对称形状,并且形成为向捏手部2一侧突出的圆弧状。突出部6”以向容器的外侧突出的方式设在内盖刻痕5”的一个端缘部上。
内盖刻痕的形状是用于规定进行取放内装物的开口部的,但从图6及图7的变形例可知,在本发明中,内盖刻痕的具体的形状并不限于特定的形状,内盖刻痕只要与连接捏手部2和盖部件1的中心的线交叉而形成即可,并不一定必须对称、或不是圆弧状。但是,如图示那样,在采用向捏手部2的一侧突出的圆弧状的内盖刻痕的情况下,有经由取下外盖后的开口部进行内装物的取放、或注入开水的动作变得简便等的优点。进而,还有在抓住捏手部2将外盖取除时,在将内盖部分保留在容器侧的状态下能够可靠且顺利地开口的优点。
此外,形成在内盖上的突出部也不一定是必要的要素,即使其不存在,也能够将保留的内盖部分剥起。但是,如果考虑内盖部分的剥起容易性、剥起时的可靠性、使用者对其的辨认性等,优选为设置突出部。形成的突出部既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多个,此外,既可以向容器的内侧突出,也可以向容器的外侧突出。
变形例(图8)图8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再另一个变形例,是对应于图2的局部剖视图。有关该实施例的带热水排放孔的盖部件,除了采用剥离开始端缘3’代替剥离开始刻痕3这一点不同以外,其它与实施方式1相同。
将比对应于第1实施方式中的剥离开始刻痕3的位置靠外侧的内盖部分除去,结果,外盖10超过内盖20的端缘3’而向外侧突出。由该突出的外盖部分构成捏手部2,将该内盖的端缘作为剥离开始端缘3’。在除去了内盖部分而露出的外盖内表面上,优选地配置满分型层14a。
如果采用这种构成,则在将盖部件热粘接到容器上时,即使在盖部件的剥离开始端缘3’不是位于容器与盖部件的热粘接部的外端、而是进入到热粘接部内的情况下,比盖部件的剥离开始端缘3’靠外侧的捏手部2的部分也不会粘接在容器上。因此,在抓住捏手部2将盖部件从容器上剥离时,能够在使位于剥离开始端缘3’内侧的内盖部分粘接在容器一侧的状态下,顺利地将外盖10从内盖20上分离下来。
盖部件的层叠构造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将外盖的构成设为塑料薄膜与纸层的层叠体,但也可以将外盖设为纸层的单体。可以使用挤压聚乙烯或氨基甲酸乙酯系粘接剂作为粘接层。优选为,在将外盖设成塑料薄膜与纸层的层叠体的情况下,纸的厚度(重量)为40~160g/m2左右,在将外盖设为纸层的单体的情况下,纸的厚度(重量)为70~130g/m2左右。
可以使用以能够热熔融并挤压层合的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为主成分的易剥离性树脂作为热粘接性树脂层。
作为外盖的构成,可以列举出例如“双轴拉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2μ/聚乙烯20μ/印刷层/纸60g/m2/部分分型层”、“双轴拉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2μ/氨基甲酸乙酯系粘接剂/印刷层/纸60g/m2/部分分型层”、“印刷层/纸100g/m2/部分分型层”等。
作为内盖的构成,可以列举出例如“聚乙烯20μ/铝箔7~15μ/热粘接性树脂25μ”、“聚乙烯20μ/铝箔7~15μ/聚乙烯20μ/热粘接性树脂20μ”等。
分型层的构成作为用于形成分型层的树脂,可以使用硝化棉、聚酰胺树脂、聚酯树脂、丁醛树脂、氯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等的单体或者混合物。根据需要也可以添加少量的硅等。
分型层通过使用由上述的树脂构成的油墨、由凹板印刷等印刷到纸层的内表面上而形成。满分型层通过使用满版的印刷而形成,网点分型层通过使用腐蚀为网点面积率10~40%的网点状的印刷版进行印刷而形成。在满分型层与聚乙烯层的界面上容易剥离,在网点分型层与聚乙烯层的界面上剥离强度稍稍增强。
通过将剥离开始刻痕的附近的区域做成满分型层、另一方面将形成有热水排放孔刻痕的区域做成网点分型层,在抓住捏手部将盖部件剥离时,使外盖与内盖从剥离开始刻痕处可靠地开始剥离,并且将热水排放孔刻痕所包围部分的内盖在粘接在外盖上的状态下掀起,可靠地形成了热水排放孔。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外盖的内表面上、在热水排放孔刻痕的内部区域中设置分型层,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热水排放孔刻痕所围成的圆形的部分上内盖与外盖的接合强度增大,所以能够将该内盖部分与外盖成为一体地剥离,所以能够更可靠地形成热水排放孔。
盖部件的制法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带热水排放孔的盖部件的制造方法如下。与在单面美术纸等的辊状的纸的表面上形成印刷层的印刷工序串联,在纸的内表面上与印刷层套准、印刷形成网点分型层与满分型层后,在形成有印刷层和部分的分型层的纸的印刷层面上,通过使用聚乙烯的挤压层合或使用氨基甲酸乙酯系粘接剂的分层干燥,将双轴拉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的塑料薄膜层叠而制成外盖基材。
接着,在上述制成的外盖用基材的形成有部分分型层的纸面上,通过聚乙烯的挤压层合将铝箔层叠,进而,在铝箔面上通过挤压层合将热粘接性树脂层叠,制成辊状的盖部件用的层叠体。
接着,通过从制成的盖部件用的层叠体内表面的热粘接性树脂层面与印刷图样套准进行半切割,形成剥离开始刻痕、热水排放孔刻痕和内盖刻痕,最后,在与印刷图样套准的规定位置上将盖部件用的层叠体冲切,就完成了实施方式的盖部件。
仅由外盖构成的捏手部的形成方法通过超过内盖的外周缘而突出的外盖构成捏手部2的方法如下。
在制成了将外盖与内盖经由分型层可部分剥离地层叠的辊状的层叠体后,通过半切割用的旋转模以从层叠体的内表面到规定位置贯通内盖的方式在剥离开始端缘3的位置上形成刻痕。与此同时,在层叠体上比成为盖部件周端的冲切位置稍靠外侧的位置上,沿着该周端形成半切割痕。将该半切割痕与剥离开始端缘3的位置的刻痕所夹的内盖部分连续地剥离并除去。
第2实施方式(图9~图11)图9是有关第2实施方式的带热水排放孔的盖部件的仰视图,图10是表示该层叠构造的10-10线剖视图。有关第2实施方式的带热水排放孔的盖部件,除了剥离开始刻痕形成有2条这一点不同以外,其它与实施方式1相同。另外,外盖10及内盖20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分别具有层叠构造,将其简化而图示。
在内盖20上,在捏手部2的内侧附近隔开规定间隔形成2条剥离开始刻痕3a及3b。
如图10的剖视图所示,盖部件由外盖10和内盖20经由网点分型层14b及满分型层14a可剥离地层叠而成。形成在外盖10的内表面上的分型层,在与比内盖刻痕5靠捏手部2一侧的热水排放孔刻痕4对置的区域做成网点分型层14b,在与剥离开始刻痕3a、3b及其附近对置的区域做成满分型层14a。各刻痕贯通内盖20并达到分型层。
将该盖部件热粘接在由发泡聚苯乙烯等构成的容器50上的状态如图11所示,本来,热粘接部80的外端应达到内侧的剥离开始刻痕3a的位置来热粘接。但是,即使在盖部件与容器的相对位置产生偏移、而使内侧的剥离开始刻痕3a的位置偏移到比热粘接部80的外端靠内侧的情况下,通过抓住盖部件的捏手部2将其从容器50上剥离,也能够从外侧的剥离开始刻痕3b处将外盖10与内盖20剥离(分离)。这样,即使是在盖部件与容器的相对位置偏移的状态下进行了热粘接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形成热水排放孔。如果从这种目的出发,也可以设置3条以上的多个刻痕。
第3实施方式(图12及图13)图12是有关第3实施方式的带热水排放孔的盖部件的仰视图,图13是表示其层叠构造的13-13线剖视图。有关第3实施方式的带热水排放孔的盖部件,除了将2条剥离开始刻痕所夹的内盖部分除去这一点不同以外,其它与实施方式2相同。
在内盖20上,在捏手部2的内侧隔开规定间隔形成有大致平行的2条剥离开始刻痕3a’及3b’,将两刻痕所夹的内盖部分取除。在取除了该内盖部分的区域中,如图13的剖视图所示,露出了满分型层14a。
这样通过将两刻痕所夹的内盖部分除去而产生的效果,与图16~图19所示的变形例一起在后面叙述。
变形例(图14及图15)图9~图11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盖部件,适合使用于在注入开水后、在比较短的时间中将热水倒掉的生型速食面等的容器。与此相对,该变形例适合于在注入开水后、在比较长的时间后进行热水排放的方便炒面等的容器。因此,在该变形例中在外盖上形成外盖刻痕55,代替第2实施方式中形成在内盖上的内盖刻痕5。进而,在与捏手部2相反一侧的位置上设有另一个捏手部2’。对于外盖刻痕55及捏手部2’的功能,在后面图16~图19所示的变形例中叙述。
变形例(图16~图19)图12及图13所示的第3实施方式的盖部件,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同样适合于在生型速食面等的容器中使用。与此相对,该变形例适合于方便炒面等的容器。从而,在与图14及图15所示的前面的变形例同样,在该变形例中也在外盖上形成有外盖刻痕55。进而,在与捏手部2相反一侧的位置上设有另一个捏手部2’。
将该变形例的盖部件热粘接在容器上的状态如图18所示。如果从图18的状态开始、抓住盖部件的捏手部2使其从容器50上剥离,则盖部件的外盖10与内盖20从剥离开始刻痕3a’处开始分离,并且热水排放孔刻痕4所包围的内盖部分在粘接在外盖10上的状态下被掀起,形成热水排放孔70。进而,如果继续分离并达到外盖刻痕55的位置,则在外盖刻痕55处将外盖10撕断,将外盖部分地除去(图19)。
这样,有关该变形例的盖部件适合于方便炒面等的容器。使用方法是首先一开始,抓住捏手部2’使盖部件从容器上剥离一半左右并将开水注入到容器中。然后,将捏手部2’挂在容器50的突缘部上并盖上盖,放置一定时间后,如上述那样抓住盖部件的捏手部2将外盖的一部分剥离除去,通过露出的热水排放孔70将热水排放。然后,抓住捏手部2’将盖部件剥掉,炒面就完成了。
该变形例的盖部件本来如图18所示,应使热粘接部80的外端达到内侧的剥离开始刻痕3a’的位置而热粘接在容器50上。但是,即使在盖部件与容器的相对位置产生偏移、而使内侧的剥离开始刻痕3a’的位置偏移到比将盖部件粘接到容器上用的热粘接部80的外端靠内侧的情况下,由于剥离开始刻痕3a’及3b’所夹的部分的内盖20被取除,所以通过抓住盖部件的捏手部2从容器50上剥离,也能够从剥离开始刻痕3a’处将盖部件剥离(分离)为外盖10与内盖20。这样,即使是在盖部件与容器的相对位置偏移的状态下进行了热粘接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形成热水排放孔。
多条刻痕的形成方法在将外盖和内盖经由分型层可剥离地层叠后,通过半切割形成至少2条剥离开始刻痕、热水排放孔刻痕、内盖刻痕、外盖刻痕。
剥离开始刻痕、热水排放孔刻痕、内盖刻痕,是使用旋转模、以从内表面侧贯通内盖的方式进行半切割而形成的。另一方面,外盖刻痕是使用旋转模、以从外表面侧贯通外盖的方式进行半切割而形成的。
将2条刻痕间所夹的内盖部分除去的方法将在捏手部的内侧形成的2条剥离开始刻痕所夹的区域中的内盖部分除去的方法如下。
制成将外盖与内盖经由分型层可剥离地层叠的辊状的层叠体,使用半切割用的旋转模,从层叠体的内表面开始到规定位置、隔开一定间隔、在层叠体的流动方向上连续地形成2条剥离开始刻痕。与此同时,将2条剥离开始刻痕所夹的内盖部分去掉成为带状。
第4实施方式(图20及图21)图20是有关第4实施方式的带热水排放孔的盖部件的仰视图,图21是表示其层叠构造的21-21线剖视图。有关第4实施方式的带热水排放孔的盖部件,除了在剥离开始刻痕3的两端形成有缺口9这一点不同以外,其它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即、该盖部件也适合于在生型的速食面等的容器中使用。
如图20所示,在内盖20上,在将盖部件安装到容器上时与容器的外缘重合的位置上形成剥离开始刻痕3。另一方面,在捏手部2的两侧形成了从盖部件的外周缘向内侧突出的缺口9,剥离开始刻痕3的两端与缺口9的前端部交叉。设置缺口部9所产生的效果在后面叙述。
变形例(图22)图22表示对于第4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该变形例在如下这一点上与第4实施方式不同在捏手部2的内侧形成有隔开一定间隔的大致平行的2条外侧剥离开始刻痕3a及3b。在与2条剥离开始刻痕3a及3b对置的区域形成有满分型层。
在将盖部件热粘接到容器上时,即使在盖部件与容器的相对位置产生偏移、而使内侧的剥离开始刻痕3a位于热粘接部的外端的内侧的情况下,如果抓住捏手部2将盖部件从容器上剥离,也能够从外侧的剥离开始刻痕3b处使外盖与内盖分离。从这种目的出发,也可以设置3条以上的多条刻痕。
第5实施方式(图23及图24)图20及图21所示的第4实施方式的盖部件,适合使用于在注入开水后、在比较短的时间中将其热水倒掉的生型速食面等的容器。与此相对,第5实施方式适合使用于在注入开水后、在比较长的时间后进行热水排放的方便炒面等的容器。因此,代替第4实施方式中形成在内盖上的内盖刻痕5,在第5实施方式中在外盖上形成外盖刻痕55。进而,在与捏手部2相反一侧的位置上设有另一个捏手部2’。对于外盖刻痕55及捏手部2’的功能,与上面图16~图19所示的变形例中所述的相同。
变形例(图25)图25表示对于第5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该变形例相对于第5实施方式的关系,与图22所示的变形例相对于第4实施方式的关系相同,形成有隔开一定间隔的大致平行的2条剥离开始刻痕3a及3b。
即、在将盖部件热粘接到容器上时,即使在盖部件与容器的相对位置产生偏移、而使内侧的剥离开始刻痕3a比热粘接部的外端靠内侧的情况下,如果抓住捏手部2将盖部件从容器上剥离,也能够从外侧的剥离开始刻痕3b处使外盖与内盖分离。
缺口所产生的效果(与现有例的比较)图20~图25所示的各盖部件备有缺口9,通过与无缺口的现有例[图26(I)、图26(II)]比较,对因存在缺口所带来的优点进行说明。
在有关图26(I)的现有例的盖部件中,剥离开始刻痕b以在将盖部件安装到容器上时沿着容器的外周缘的方式在捏手部a的内侧形成为圆弧状。在该现有例中,在冲切而制成的盖部件的操作过程中,盖部件的周缘被摩擦、而在剥离开始刻痕b的两端缘部的外侧的尖的3角形状的部分上,发生了内盖从外盖上剥离的问题。
图26(II)的现有例,是本发明申请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案的技术,使剥离开始刻痕b’的两端以从将盖部件安装在容器上时的容器外周缘c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弯曲。虽然由此解决了上述问题,但遗留了别的问题。即、在抓住捏手部a使外盖从内盖上剥离时,由于剥离开始刻痕b’的两端缘比容器的外周缘c更向外侧突出,所以特别在内盖刚性较小的情况下,在剥离开始刻痕b’的端缘上、外盖与内盖难以分离。结果,会将包括具有热水排放孔的内盖部分的整个盖部件从容器上除去、或将盖部件弄破。
与此相对,在备有缺口部9的本发明的盖部件(图20~图25)中,由于剥离开始刻痕的端缘位于将盖部件粘接在容器上时的热粘接部内,所以即使特别在内盖的刚性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够从剥离开始刻痕的端缘开始,可靠地将外盖与内盖分离。
权利要求
1.一种带热水排放孔的盖部件,是将外盖与内盖经由分型层可剥离地层叠、具有从外周缘向外侧突出的捏手部的盖部件,其特征在于,在内盖上分别形成有捏手部附近位置的剥离开始刻痕、与连接捏手部与盖部件的中心的线交叉而延伸的内盖刻痕、和剥离开始刻痕与内盖刻痕之间的区域的热水排放孔刻痕,分型层形成在剥离开始刻痕、内盖刻痕与盖部件的周缘所包围的区域中。
2.一种带热水排放孔的盖部件,其特征在于,是采用了剥离开始端缘来代替上述剥离开始刻痕的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部件,将比与上述剥离开始刻痕相对应的位置靠外侧的内盖部分除去,结果,由超过内盖的端缘而向外侧突出的外盖部分构成上述捏手部,该内盖的端缘为上述剥离开始端缘。
3.一种带热水排放孔的盖部件,是将外盖与内盖经由分型层可剥离地层叠、在外周缘的至少一处具有向外侧突出的捏手部的盖部件,其特征在于,分型层在邻接于捏手部的区域形成,在内盖的与分型层对置的区域中,分别形成有在捏手部的附近位置隔开规定间隔的多个剥离开始刻痕,与连接捏手部与盖部件的中心的线交叉而延伸的内盖刻痕,和剥离开始刻痕与内盖刻痕之间的区域的热水排放孔刻痕。
4.一种带热水排放孔的盖部件,是将外盖与内盖经由分型层可剥离地层叠、在外周缘的至少一处具有向外侧突出的捏手部的盖部件,其特征在于,分型层在邻接于捏手部的区域形成,在内盖的与分型层对置的区域中,分别形成有在捏手部的附近位置隔开规定间隔的大致平行的2条剥离开始刻痕,与连接捏手部与盖部件的中心的线交叉而延伸的内盖刻痕,和剥离开始刻痕与内盖刻痕之间的区域的热水排放孔刻痕,在被2条剥离开始刻痕所夹的区域中除去了内盖。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带热水排放孔的盖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内盖刻痕相对于连接捏手部和盖部件的中心的线对称并形成为向捏手部一侧突出的圆弧状。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带热水排放孔的盖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内盖刻痕具有向容器内侧突出的内盖剥离用的突出部。
7.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带热水排放孔的盖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内盖刻痕具有向容器外侧突出的内盖剥离用的突出部。
8.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带热水排放孔的盖部件,其特征在于,代替在上述内盖上形成的内盖刻痕,在上述外盖上形成有方向与连接上述捏手部和盖部件的中心的线垂直并到达盖部件的周缘的外盖刻痕,在剥离开始刻痕、外盖刻痕和盖部件的周缘所包围的区域中形成有上述分型层,在上述盖部件上,在与上述捏手部对置的周缘上形成有另一个捏手部。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带热水排放孔的盖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分型层在剥离开始刻痕的附近区域中做成满分型层,在其他区域中做成网点分型层。
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带热水排放孔的盖部件,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捏手部的两端部形成有从盖部件的外周缘向内侧突出的缺口,上述剥离开始刻痕的两端分别与缺口的前端部交叉。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带热水排放孔的盖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缺口以该缺口的前端部位于将盖部件热粘接在容器上时的外周缘热粘接部上的方式形成为圆弧状。
12.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带热水排放孔的盖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外盖由纸层单体或塑料薄膜与纸层的层叠体构成,上述内盖由聚乙烯层、铝箔、和热粘接性树脂层的层叠体构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带热水排放孔的盖部件,是将外盖与内盖经由分型层可剥离地层叠、具有从外周缘向外侧突出的捏手部的盖部件。并且,在内盖上分别形成有捏手部附近位置的剥离开始刻痕、与连接捏手部与盖部件的中心的线交叉而延伸的内盖刻痕、和剥离开始刻痕与内盖刻痕之间的区域的热水排放孔刻痕。分型层在剥离开始刻痕、内盖刻痕与盖部件的周缘所包围的区域中形成。剥离开始刻痕优选为设置多条。此外,也可以采用如下构成在比捏手部靠容器内侧的位置上设置具有规定间隔的大致平行的2条剥离开始刻痕,在该2条剥离开始刻痕所夹的区域中将内盖除去。本发明的盖部件,能够在将形成有热水排放孔的内盖部分可靠地保留在容器侧的状态下,从容器上剥离除去,并且最后将保留在容器侧的内盖部分除去也很简单。
文档编号B65D77/20GK1642825SQ0380689
公开日2005年7月20日 申请日期2003年1月24日 优先权日2002年1月25日
发明者阪田登, 山田新 申请人:日清食品株式会社,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