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纤维轻混凝土与高强混凝土叠浇组合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1560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钢纤维轻混凝土与高强混凝土叠浇组合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土木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ー种钢纤维轻混凝土与高强混凝土叠浇组合梁。
背景技术
目前,轻混凝土 (包括砂轻混凝土和全轻混凝土)具有自重轻、保温性能好等优点,采用钢纤维增强后形成钢纤维轻混凝土。钢纤维轻混凝土与轻混凝土相比又増加了抗裂性能好与抗拉强度高的优点,将其用于混凝土结构可起到显著提高结构抗裂能力、减小温度应力、减轻地震影响等作用。但是,由于受到骨料自身強度的限制,钢纤维轻混凝土的抗压強度很难提高到高强混凝土的水平。因此,钢纤维轻混凝土的结构工程应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难以有所突破。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ー种结构简单、自重轻、抗裂能力强和抗压强度高的钢纤维轻混凝土与高强混凝土叠浇组合梁。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ー种钢纤维轻混凝土与高强混凝土叠浇组合梁,包括叠浇成一体的钢纤维轻混凝土与高强混凝土,底部为钢纤维轻混凝土,高强混凝土浇注在钢纤维轻混凝土上。所述叠浇组合梁的截面为矩形,钢纤维轻混凝土的高度不超过梁高的70%。所述叠浇组合梁的截面为T形,钢纤维轻混凝土的高度不超过腹板高度的90%。所述叠浇组合梁的截面为箱形,钢纤维轻混凝土距离顶板底部高度为100毫米。本实用新型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按照叠浇组合梁的几何尺寸制作模板,绑扎梁的钢筋,钢筋形式根据梁的受カ性能确定,钢筋与模板的距离为保护层厚度;2)在叠浇组合梁的底部浇注钢纤维轻混凝土,并振捣密实;3)在步骤2)的基础上继续浇注高强混凝土,并振捣密实;4)养护达到強度要求后,拆除模板,钢纤维轻混凝土与高强混凝土叠浇成一体,即形成钢纤维轻混凝土与高强混凝土叠浇组合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I、本实用新型包括叠浇成一体的钢纤维轻混凝土与高强混凝土,底部为钢纤维轻混凝土,高强混凝土浇注在钢纤维轻混凝土上,制作吋,先浇注底部的钢纤维轻混凝土,然后在钢纤维轻混凝土振捣密实的基础上继续浇注高强混凝土,待养护成型,拆模后即可形成叠浇组合梁,结构简单,梁的受拉区由底部抗拉强度高的钢纤维轻混凝土浇注而成,既可提高和保障梁的抗裂能力与保温性能,又可减轻梁的自重;梁的上部采用抗压强度高的高强混凝土,可提高受压区的抗压强度。2、本实用新型特别适用于大跨度房屋和桥梁结构的施工,可显著减轻结构自重,有效降低地震对结构的影响。
图I为钢纤维轻混凝土与高强混凝土叠浇组合梁实施例I的示意图;图2为钢纤维轻混凝土与高强混凝土叠浇组合梁实施例2的示意图;图3为钢纤维轻混凝土与高强混凝土叠浇组合梁实施例3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如图I所示的钢纤维轻混凝土与高强混凝土叠浇组合梁,其截面为矩形,底部为钢纤维轻混凝土 I、上部为高强混凝土 2,钢纤维轻混凝土 I的高度h不超过叠浇组合梁高度H的70%,即h彡O. 7H。钢纤维轻混凝土 I包括钢纤维轻骨料混凝土和钢纤维全轻混凝土。 实施例2,如图2所示的钢纤维轻混凝土与高强混凝土叠浇组合梁,其截面为T形,底部为钢纤维轻混凝土 I、上部为高强混凝土 2,钢纤维轻混凝土 I的高度hw不超过腹板高度 Hw 的 90%,即 hw ^ O. 9Hw。钢纤维轻混凝土 I包括钢纤维轻骨料混凝土和钢纤维全轻混凝土。实施例3,如图3所示的钢纤维轻混凝土与高强混凝土叠浇组合梁,其截面为箱形,底部为钢纤维轻混凝土 I、上部为高强混凝土 2,钢纤维轻混凝土 I距离顶板底部的高度h 为 100 毫米,即 h=1 OOmnin钢纤维轻混凝土 I包括钢纤维轻骨料混凝土和钢纤维全轻混凝土。
权利要求1.一种钢纤维轻混凝土与高强混凝土叠浇组合梁,其特征在于,包括叠浇成一体的钢纤维轻混凝土与高强混凝土,底部为钢纤维轻混凝土,高强混凝土浇注在钢纤维轻混凝土上。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钢纤维轻混凝土与高强混凝土叠浇组合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叠浇组合梁的截面为矩形,钢纤维轻混凝土的高度不超过梁高的70%。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钢纤维轻混凝土与高强混凝土叠浇组合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叠浇组合梁的截面为T形,钢纤维轻混凝土的高度不超过腹板高度的90%。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钢纤维轻混凝土与高强混凝土叠浇组合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叠浇组合梁的截面为箱形,钢纤维轻混凝土距离顶板底部高度为100毫米。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钢纤维轻混凝土与高强混凝土叠浇组合梁,包括叠浇成一体的钢纤维轻混凝土与高强混凝土,底部为钢纤维轻混凝土,高强混凝土浇注在钢纤维轻混凝土上。制作时,先浇注底部的钢纤维轻混凝土,然后在钢纤维轻混凝土振捣密实的基础上继续浇注高强混凝土,待养护成型,拆模后即可形成叠浇组合梁,结构简单,梁的受拉区由底部抗拉强度高的钢纤维轻混凝土浇注而成,既可提高和保障梁的抗裂能力与保温性能,又可减轻梁的自重;梁的上部采用抗压强度高的高强混凝土,可提高受压区的抗压强度。
文档编号E04C3/20GK202610694SQ201220274599
公开日2012年12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12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12日
发明者赵顺波, 李长永, 李晓克 申请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