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装配工具式附着升降脚手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0061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全装配工具式附着升降脚手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脚手架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全装配工具式附着升降脚手架。
背景技术
在高层尤其超高层建筑物施工中,附着升降脚手架应用日益广泛。其一次性搭设4-5层高的脚手架架体,沿建筑物外围悬空设置,附着在建筑物上,通过升降设备可进行整体进行升降。附着升降脚手架通常包括包括架体结构、附着支承装置、升降设备及同步提升系统,其中架体结构包括架体构架、横向的支承框架和竖向的主框架。目前搭设架体构架多采用钢管扣件式脚手架,即钢管之间通过扣件连接形成架体,由于扣件的工作原理是以其与钢管的贴合面之间产生的摩擦力来承受和传递载荷,连接螺栓的拧得过紧容易导致螺丝滑丝;过松则容易产生滑移,因此其承载能力依赖于操作工人的水平,不确定性较大。再者,钢管内壁无法做油漆等防锈处理,在酸雨严重的地区,其容易很快锈蚀,使管壁的壁厚变薄,降低承载力。现有的附着升降脚手架转角处需要四根立杆与纵向水平杆相连以实现附着升降脚手架的整体提升,采用上述结构不仅需要较多的立杆,两脚手架杆件之间的连接同样依赖于钢管与扣件之间的摩擦力,其承载能力较低,影响到脚手架的整体性。采用现有结构的脚手架其荷载都是从立杆传到底部的支撑框架,这样底部制成框架由于需要承载的荷载比较大,因此必须设计成结构比较复杂、重量比较大的桁架,给设计和加工带来了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加工制造简单、安装方便快捷,架体重量轻的全装配工具式附着升降脚手架。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全装配工具式附着升降脚手架,包括架体结构、附着支承装置、升降设备及同步提升系统,其中[alul]、横向的支承框架和竖向的主框架;架体构架与支承框架和主框架连接;架体结构通过主框架与附着支承装置连接;附着支承装置通过穿墙螺杆与建筑物连接,附着支承装置上设有导向防倾装置和防坠落装置;升降设备连接于主框架底部提升横梁和附着支承装置,架体构架采用型钢连接而成,包括门型立杆框架、大横杆、转角支撑框架和转角立杆框架,门型立杆框架纵向成列设于提升横梁上,转角支撑框架和转角立杆框架设于[alu2]的转角处。所述门型立杆框架包括两相互平行的竖杆,两竖杆的下端设有定位销和定位孔,上端设有与定位销对应的安装孔和与定位孔对应的连接孔,两竖杆之间设有支杆,所述支杆分别与两竖杆垂直且靠近竖杆的下端,支杆的顶面上开有固定孔,一组门型立杆框架头尾依次连接,位于最底层的门型立杆框架的底端与提升横梁活动连接,所述大横杆搭设在支杆上并通过固定孔固定,大横杆垂直于主框架,且大横杆与两主框架相连,横向相邻的两大横杆上铺设有跳板;所述转角支撑框架为井字形结构,转角支撑框架的八个端部均设有法兰盘,位于同一侧的法兰盘与支承框架连接,转角支撑框架的四个交叉部处设有安装底座,两两交叉部之间的距离等于[alu3]之间的距离;转角立杆框架包括外角立杆、内角立杆和连接杆,外角立杆和内角立杆均垂直安装在转角支撑框架的安装底座上,所述内角立杆位于最靠近两支承框架的安装底座处,连接杆设于外角立杆和内角立杆之间且垂直于外角立杆和内角立杆,连接杆的长度等于两对角交叉部之间的距离,外角立杆和内角立杆上均对应设有固定片,固定片上开有通孔,内侧和外侧大横杆延伸至固定片处并通过通孔固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1、本实用新型为层层卸载的结构,即每道型钢制成的水平梁(即大横杆)只承受本层施工施工荷载,大大减轻了大横杆的承载要求,因此只需要用采用现成的型钢,加上连接孔即可,其重量轻、结构简单,不需要焊接,力口工制造容易。2、门型立杆框架为门字形结构,代替了原架体上面的立杆和横向水平杆,也不需要将立杆和横向水平杆逐个相连,免除了很大一部分的操作步骤,便于运输和安装,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门型立杆框架和门型立杆框架之间采用定位销和螺栓等连接,其承载能力较强,增强了脚手架的稳定性。3、两脚手架转角处通过转角支撑框架和转角立杆框架连接,而不是四根立杆与纵向水平杆相连,仅需要两立杆,在不影响架体整体性和承载力的前提下,减少了构件数量,降低了安装拆卸工作量,也减少了制造加工成本,大横杆与转角立杆框架采用螺栓螺杆等方式连接,其承载能力较高,增强了脚手架的整体性;4、架体构架采用型钢连接而成,比如槽钢、工字钢、角钢,便于进行油漆处理,不容易锈蚀,保证了脚手架的承载力。进一步,所述门型立杆框架的[alu4]竖杆之间还设有加强杆,所述加强杆靠近竖杆的上端,提高了门型立杆框架的强度。进一步,还包括小横杆,所述支杆的侧面开有若干调节孔,小横杆通过调节孔与支杆连接,可通过小横杆连接不同调节孔来调节操作层与建筑物墙面的距离。进一步,所述两竖杆上对应设有支耳,支耳上可搭设大横杆,以适应不同层高的建筑结构。进一步,所述支杆的长度等于脚手架横向两纵向水平杆之间的距离,方便与脚手架的纵向水平杆连接。进一步,所述大横杆位于主框架内侧,便于架体构架内的跳板通长设置。进一步,顶层的门型立杆框架上设有抗风顶立框架,所述抗风顶立框架包括固定杆和斜向的支撑杆,可较好地抵御风荷载。进一步,所述大横杆由数个连杆头尾相连而成,其长度灵活。进一步,所述跳板为宽640_、厚3_的花纹钢板,跳板之间为搭接或对接,可方便反复利用。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全装配工具式附着升降脚手架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0022]图2是本实用新型全装配工具式附着升降脚手架门型立杆框架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全装配工具式附着升降脚手架转角支撑框架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全装配工具式附着升降脚手架转角立杆框架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全装配工具式附着升降脚手架抗风顶立框架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全装配工具式附着升降脚手架,包括架体结构、附着支承装置、升降设备及同步提升系统,其中架体结构包括架体构架、横向的支承框架和竖向的主框架;架体构架与支承框架和主框架连接;架体结构通过主框架与附着支承装置连接;附着支承装置通过穿墙螺杆与建筑物连接,附着支承装置上设有导向防倾装置和防坠落装置;运行时,升降设备连接于主框架底部提升横梁和附着支承装置,架体构架采用型钢连接而成,包括门型立杆框架、大横杆3、转角支撑框架4和转角立杆框架,门型立杆框架纵向成列设于提升横梁上,转角支撑框架4和转角立杆框架设于建筑物的转角处,所述门型立杆框架包括两相互平行的竖杆1,两竖杆I的下端设有定位销和定位孔,上端设有与定位销对应的安装孔和与定位孔对应的连接孔,两竖杆I之间设有支杆2,所述支杆2分别与两竖杆I垂直且靠近竖杆I的下端,支杆2的顶面上开有固定孔,一组门型立杆框架头尾依次连接,位于最底层的门型立杆框架的底端与提升横梁活动连接,所述大横杆3搭设在支杆2上并通过固定孔固定,大横杆3垂直于主框架,且大横杆3与两主框架相连,横向相邻的两大横杆3上铺设有跳板;所述转角支撑框架4为井字形结构,转角支撑框架4的八个端部均设有法兰盘,位于同一侧的法兰盘与支承框架连接,转角支撑框架4的四个交叉部处设有安装底座5,两两交叉部之间的距离等于横向两大横杆之间的距离;转角立杆框架包括外角立杆6、内角立杆7和连接杆8,外角立杆6和内角立杆7均垂直安装在转角支撑框架4的安装底座5上,所述内角立杆7位于最靠近两支承框架的安装底座5处,连接杆8设于外角立杆6和内角立杆7之间且垂直于外角立杆6和内角立杆7,连接杆8的长度等于两对角交叉部之间的距离,外角立杆6和内角立杆7上均对应设有固定片9,固定片9上开有通孔,内侧和外侧大横杆3延伸至固定片9处并通过通孔固定。本实用新型为层层卸载的结构,即每道型钢制成的水平梁(即大横杆3)只承受本层施工施工荷载,大大减轻了大横杆的承载要求,因此只需要用采用现成的型钢,加上连接孔即可,其重量轻、结构简单,不需要焊接,加工制造容易。门型立杆框架为门字形结构,代替了原架体上面的立杆和横向水平杆,也不需要将立杆和横向水平杆逐个相连,免除了很大一部分的操作步骤,便于运输和安装,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门型立杆框架和门型立杆框架之间采用定位销和螺栓等连接,其承载能力较高,增强了脚手架的稳定性。两脚手架转角处通过转角支撑框架4和转角立杆框架连接,而不是四根立杆与纵向水平杆相连,仅需要两立杆,不但节省了立杆的数量,便于现场的拆装和提升,而且大横杆3与转角立杆框架采用螺栓螺杆等方式连接,其承载能力较强,增强了脚手架的整体性。架体构架采用型钢连接而成,比如槽钢、工字钢、角钢,便于进行油漆处理,不容易锈蚀,保证了脚手架的承载力。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小横杆,小横杆位于靠近建筑物的一侧,所述支杆2的侧面开有若干调节孔,小横杆通过调节孔与支杆2连接,可通过小横杆连接不同调节孔来调节操作层与建筑物墙面的距离。所述两竖杆I上对应设有支耳10,支耳10上可搭设大横杆3,以适应不同层高的建筑结构。所述支杆2的长度等于脚手架横向两纵向水平杆之间的距离,方便与脚手架的纵向水平杆连接。所述大横杆3位于主框架内侧,便于架体构架内的跳板通长设置。顶层的门型立杆框架上设有抗风顶立框架,所述抗风顶立框架包括固定杆和斜向的支撑杆11,可较好地抵御风荷载。所述大横杆3由数个连杆头尾相连而成,其长度灵活。所述跳板为宽640_、厚3_的花纹钢板,跳板之间为搭接或对接,可方便反复利用。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权利要求1.一种全装配工具式附着升降脚手架,包括架体结构、附着支承装置、升降设备及同步提升系统,其中架体结构包括架体构架、横向的支承框架和竖向的主框架;架体构架与支承框架和主框架连接;架体结构通过主框架与附着支承装置连接;附着支承装置通过穿墙螺杆与建筑物连接,附着支承装置上设有导向防倾装置和防坠落装置;升降设备连接于主框架底部提升横梁和附着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架体构架采用型钢连接而成,包括门型立杆框架、大横杆、转角支撑框架和转角立杆框架,门型立杆框架纵向成列设于提升横梁上,转角支撑框架和转角立杆框架设于建筑物的转角处, 所述门型立杆框架包括两相互平行的竖杆,两竖杆的下端设有定位销和定位孔,上端设有与定位销对应的安装孔和与定位孔对应的连接孔,两竖杆之间设有支杆,所述支杆分别与两竖杆垂直且靠近竖杆的下端,支杆的顶面上开有固定孔,一组门型立杆框架头尾依次连接,位于最底层的门型立杆框架的底端与提升横梁活动连接,所述大横杆搭设在支杆上并通过固定孔固定,大横杆垂直于主框架,且大横杆与两主框架相连,横向相邻的两大横杆上铺设有跳板; 所述转角支撑框架为井字形结构,转角支撑框架的八个端部均设有法兰盘,位于同一侧的法兰盘与支承框架连接,转角支撑框架的四个交叉部处设有安装底座,两两交叉部之间的距离等于横向两大横杆之间的距离; 转角立杆框架包括外角立杆、内角立杆和连接杆,外角立杆和内角立杆均垂直安装在转角支撑框架的安装底座上,所述内角立杆位于最靠近两支承框架的安装底座处,连接杆设于外角立杆和内角立杆之间且垂直于外角立杆和内角立杆,连接杆的长度等于两对角交叉部之间的距离,外角立杆和内角立杆上均对应设有固定片,固定片上开有通孔,内侧和外侧大横杆延伸至固定片处并通过通孔固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装配工具式附着升降脚手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门型立杆框架的两竖杆之间还设有加强杆,所述加强杆靠近竖杆的上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装配工具式附着升降脚手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小横杆,所述支杆的侧面开有若干调节孔,小横杆通过调节孔与支杆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装配工具式附着升降脚手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两竖杆上对应设有支耳。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装配工具式附着升降脚手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杆的长度等于脚手架横向两纵向水平杆之间的距离。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装配工具式附着升降脚手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大横杆位于主框架内侧。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装配工具式附着升降脚手架,其特征在于:顶层的门型立杆框架上设有抗风顶立框架,所述抗风顶立框架包括固定杆和斜向的支撑杆。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装配工具式附着升降脚手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大横杆由数个连杆头尾相连而成。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装配工具式附着升降脚手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跳板为宽640mm、厚3mm的花纹钢板,跳板之间为搭接或对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全装配工具式附着升降脚手架,包括架体结构、附着支承装置、升降设备、同步提升系统,包括均由采用型钢连接而成门型立杆框架、大横杆、转角支撑框架和转角立杆框架,所述门型立杆框架冂字形,所述转角支撑框架呈井字形,转角支撑框架的八个端部均设有法兰盘,四个交叉部处设有安装底座,转角立杆框架包括外角立杆、内角立杆和连接杆,所述外角立杆和内角立杆均安装在转角支撑框架的安装底座上,连接杆固定在外角立杆和内角立杆之间。本实用新型重量轻、结构简单,不需要焊接,加工制造容易,便于拆装、提升、运输和安装,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增强了承载能力,增强了脚手架的稳定性和整体性。
文档编号E04G3/30GK202954553SQ201220525910
公开日2013年5月29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15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15日
发明者曾宪权, 王光军, 刘应杰, 李文 申请人:重庆建工脚手架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