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窑秘色瓷烧制工艺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越窑秘色瓷烧制工艺方法,涉及一种瓷器烧制工艺领域,它是将初选瓷胎土、初选瓷胎土的养炼、养炼后的瓷胎土塑制成瓷胎、配置药釉、瓷胎上釉、上釉后的瓷胎进行烧制前处理、烧制氧化与还原保养这一套瓷器烧制工艺过程分别进行了细化研究和改进,并重点针对烧制工艺中的初选瓷胎土和配置药釉上进行各常量化学元素质量百分比的含量范围筛选,及烧制氧化与还原气氛的时间温控上进行掌握,同时对于其它相关烧制工艺过程也进行了必要改进,通过这种烧制工艺方法能完美得到越窑秘色瓷精品,实现越窑秘色瓷的千峰翠色效果,达到了古越窑秘色瓷的神韵。
【专利说明】越窑秘色瓷烧制工艺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瓷器的烧制工艺方法,尤其是指越窑秘色瓷烧制工艺方法。
【背景技术】
[0002]秘色瓷、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越窑,它泛指东汉至宋一脉相承的青瓷体系,窑址主要分布在今浙江余姚、绍兴、上虞、宁波等地,这里原是古越族人居住地,东周时为越国政治中心,唐时称越州,越窑因此而得名。唐代中朝,余姚县上林湖窑产品因质地超众被朝廷录为贡瓷,并置官监烧。此后,品质愈发晶莹的越窑备受文人雅土推崇,有“类玉”、“类冰”及“千峰翠色”等赞誉。越窑秘色瓷的烧制工艺是泥与火的艺术,主要在于它独有的化学微量元素排列与组合,对于每道工序流程环节的选择也十分严谨,例如对于越窑秘色瓷原生态瓷胎土的原产地进行的选择、釉料元素的配置、及烧制氧化与还原气氛的时间温控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核心工序,古时烧制精品极其难得,故有千万品中才得一说。目前,传统的越窑秘色瓷烧制工艺方法存在很大的缺陷,特别是对于越窑秘色瓷的元素基础不懂和无法掌握,烧制氧化与还原气氛的时间温控不了解,故烧制后的瓷器难以达到古越窑秘色瓷的神韵,无法实现越窑秘色瓷的千峰翠色效果,只能属另类现代青瓷。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而提供一种能完美烧制出古越窑秘色瓷神韵的越窑秘色瓷烧制工艺方法。
[0004]本发明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越窑秘色瓷烧制工艺方法,包括初选瓷胎土、初选瓷胎土的养炼、养炼后的瓷胎土塑制成瓷胎、配置药釉、瓷胎上釉、上釉后的瓷胎进行烧制前处理、烧制氧化与还原保养,所述的初选瓷胎土中包含的常量化学元素含量按质量百分比为Si02:75.239 80.92%、Al2O3:14.47% 18.84%、Fe2O3:0.83%?2.37%、TiO2:0.56%?0.89%、CaO:0.29%"1.67%、MgO:
0.40% 1.08%、K2O:2.02%?3.18%、Na2O:0.51%?0.94%、MnO:0%?0.05%、P2O5:0%?0.16% ;
所述初选瓷胎土的养炼
①将初选后的瓷胎土进行露天自然氧化7?30天;
②氧化后的瓷胎土置入盛有水溶液的瓦缸内露天浸泡2(49天;
③对浸泡后的瓷胎土连续搅拌广2天;
④将搅拌后的瓷胎土用布过滤,去粗泥和杂质提炼出精泥;
⑤将提炼出的精泥自然沉腐3(365天;
⑥取沉腐精泥晾成干度和湿度宜拉坯状态,置于瓦缸内封闭,自然沉腐保湿20天?半
年;
⑦取上述沉腐保湿精泥用手捏、搓、揉,将泥质组织调和均匀,待拉坯备用;
所述的配置药釉
采用千年前植物和长石为原料调制成相互有共溶性的土灰药釉,该土灰药釉中包含的常量化学元素含量按质量百分比为SiO2:58.83%?65.05%、Al2O3:11.72%?13.89%、Fe2O3:1.26%?2.85%、TiO2:0.51%?0.73%、CaO:11.23%?20.62%、MgO:0.99%?4.26%、K2O:
0.86%"1.93%、Na2O:0.39%"1.32%、MnO:0%?0.74%、P2O5:0.28%"1.97% ;
所述的上釉后的瓷胎进行烧制前处理
①将上釉后瓷胎晾干12?28小时;
②在晾干后瓷胎的支烧部位进行刮釉处理,并确定刮釉支点;
③取耐温160(Tl80(rC耐火泥粘植于刮釉支点处;
④选用直径相宜的支垫圈,该支垫圈与瓷胎上粘植有耐火泥的刮釉支点相吻合作为支烧基础;
⑤将设有支垫圈的瓷胎放入匣缽内进行封闭;
所述的烧制氧化与还原保养
①将装有瓷胎的经封闭的匣缽排列在窑位内进行烧制;
②逐渐提升氧化气氛的烧制温度至85(T90(TC进行还原,还原前需保温60分钟;
③继续提升烧制温度至1225?1280°C得到充分还原状态;
④保持还原气氛的上述烧制温度达32?39小时后停烧,再保温66?70小时;
⑤窑内温度降低至4(T.80°C开窑取出匣缽,再将匣缽自然空气降温冷却至3(T50°C;
⑥敲碎冷却降温后的匣缽取出秘色瓷,将秘色瓷放入3(T60°C的温水中浸泡保养,自然冷却5?8小时出水。
[0005]所述的初选瓷胎土的初选方法为:
①在越窑秘色瓷原生态瓷胎土的原产地划分出多个面积为0.8 Hf的取土区域;
②将每个取土区域内的土质从上到下按照IOcm依次划分为表皮层、上质层、秘质层和过渡层,并提取秘质层;
③将步骤②中选取的各个秘质层作好区域标记,再分别进行取样化验,确定作为烧制越窑秘色瓷用的瓷胎土。
[0006]所述的瓷胎塑制是采用手工拉坯、堆塑的方法成型,再经刻、画、雕、滚压的工艺进行成型瓷胎的装饰。
[0007]所述的匣缽封闭是在匣缽的口缝处施涂药釉。
[000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主要是将初选瓷胎土、初选瓷胎土的养炼、养炼后的瓷胎土塑制成瓷胎、配置药釉、瓷胎上釉、上釉后的瓷胎进行烧制前处理、烧制氧化与还原保养这一套瓷器烧制工艺过程分别进行了细化研究和改进,并重点针对烧制工艺中的初选瓷胎土和配置药釉上进行各常量化学元素质量百分比的含量范围筛选,及烧制氧化与还原气氛的时间温控上进行掌握,同时对于其它相关烧制工艺过程也进行了必要的改进,通过这种烧制工艺方法能完美得到越窑秘色瓷精品,实现越窑秘色瓷的千峰翠色效果,达到了古越窑秘色瓷的神韵。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烧窑时间节点温控曲线图。
[0010]图2为停烧后保温下降温度节点温控曲线图。【具体实施方式】
[0011]下面将按上述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再作详细说明。
[0012]越窑秘色瓷的烧制工艺方法,属于瓷器烧制工艺领域。本发明主要是以产自浙江宁波上林湖烧古越窑秘色瓷周边原生态瓷胎土作为烧制原料。
[0013]该烧制工艺方法主要包括初选瓷胎土、初选瓷胎土进行养炼、养炼后的瓷胎土塑制成瓷胎、配置药釉、瓷胎上釉、上釉后的瓷胎进行烧制前处理、烧制氧化与还原保养这一套烧制步骤。其中,
初选瓷胎土的工艺处理:
①越窑秘色瓷的千峰翠色效果,关键点之一在于原料的选取,寻找原产地上林湖古越窑秘色瓷周边原生态瓷胎土,进行分层分类提取合格优质瓷胎土,按照每0.8 Hf的面积划分一个取土区域,分别按地号标识对应每一区域,以便精选土筛选,可划分出多个取土区域;
②将每个取土区域内的土质从上到下按照IOcm依次划分并分别取名为表皮层、上质层、秘质层和过渡层这四层,本发明初步选取秘质层;
③将步骤②中选取的秘质层再次进行精选,对不同区域初选好的秘质层作好区域标记,从各区域土质分别进行取样化验,必须含有符合下列表I中各常量化学元素质量百分比的含量范围,可确定为烧制越窑秘色瓷用的瓷胎土。
[0014]表I为越窑秘色瓷瓷胎土中必须含有的各常量化学元素质量百分比
【权利要求】
1.一种越窑秘色瓷烧制工艺方法,包括初选瓷胎土、初选瓷胎土的养炼、养炼后的瓷胎土塑制成瓷胎、配置药釉、瓷胎上釉、上釉后的瓷胎进行烧制前处理、烧制氧化与还原保养,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初选瓷胎土中包含的常量化学元素含量按质量百分比为Si02:75.23%?80.92%、Al2O3:14.47%?18.84%、Fe2O3:0.83%?2.37%、TiO2:0.56%?0.89%、CaO:0.29%?1.67%、MgO:0.40%"1.08%、K2O:2.02%?3.18%、Na2O:0.51%?0.94%、MnO:0%?0.05%、P2O5:09-0.16% ; 所述初选瓷胎土的养炼 ①将初选后的瓷胎土进行露天自然氧化7?30天; ②氧化后的瓷胎土置入盛有水溶液的瓦缸内露天浸泡20-49天; ③对浸泡后的瓷胎土连续搅拌广2天; ④将搅拌后的瓷胎土用布过滤,去粗泥和杂质提炼出精泥; ⑤将提炼出的精泥自然沉腐30-365天; ⑥取沉腐精泥晾成干度和湿度宜拉坯状态,置于瓦缸内封闭,自然沉腐保湿20天?半年; ⑦取上述沉腐保湿精泥用手捏、搓、揉,将泥质组织调和均匀,待拉坯备用; 所述的配置药釉 采用千年前植物和长石为原料调制成相互有共溶性的土灰药釉,该土灰药釉中包含的常量化学元素含量按质量百分比为SiO2:58.83%?65.05%、Al2O3:11.72%?13.89%、Fe2O3:1.26%?2.85%、TiO2:0.51%?0.73%、CaO:11.23%?20.62%、MgO:0.99%?4.26%、K2O:0.86%"1.93%、Na2O:0.39%"1.32%、MnO:0%?0.74%、P2O5:0.28%"1.97% ; 所述的上釉后的瓷胎进行烧制前处理 ①将上釉后瓷胎晾干12?28小时; ②在晾干后瓷胎的支烧部位进行刮釉处理,并确定刮釉支点; ③取耐温160-l80(rC耐火泥粘植于刮釉支点处; ④选用直径相宜的支垫圈,该支垫圈与瓷胎上粘植有耐火泥的刮釉支点相吻合作为支烧基础; ⑤将设有支垫圈的瓷胎放入匣缽内进行封闭; 所述的烧制氧化与还原保养 ①将装有瓷胎的经封闭的匣缽排列在窑位内进行烧制; ②逐渐提升氧化气氛的烧制温度至85-90C进行还原,还原前需保温60分钟; ③继续提升烧制温度至1225?1280°C得到充分还原状态; ④保持还原气氛的上述烧制温度达32?39小时后停烧,再保温66?70小时; ⑤窑内温度降低至40-80°C开窑取出匣缽,再将匣缽自然空气降温冷却至30-50°C; ⑥敲碎冷却降温后的匣缽取出秘色瓷,将秘色瓷放入30-60°C的温水中浸泡保养,自然冷却5?8小时出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越窑秘色瓷烧制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初选瓷胎土的初选方法为: ①在越窑秘色瓷原生态瓷胎土的原产地划分出多个面积为0.8 Hf的取土区域;②将每个取土区域内的土质从上到下按照IOcm依次划分为表皮层、上质层、秘质层和过渡层,并提取秘质层; ③将步骤②中选取的各个秘质层作好区域标记,再分别进行取样化验,确定作为烧制越窑秘色瓷用的瓷胎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越窑秘色瓷烧制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瓷胎塑制是采用手工拉坯、堆塑的方法成型,再经刻、画、雕、滚压的工艺进行成型瓷胎的装饰。
4.根据权利要求f3任一项所述的越窑秘色瓷烧制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匣缽封闭是在匣缽的口缝处施涂 药釉。
【文档编号】C04B33/13GK103435327SQ201310352729
【公开日】2013年12月11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14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14日
【发明者】闻长庆, 闻果立 申请人:闻长庆